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中國外交成果

新中國外交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02 18:23:38

A. 簡述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的外交,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理論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實踐上,從「一邊倒」的傾向發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1949年6月,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1953年,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打開中國外交關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它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在外交上不斷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國際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並起到積極作用。中國代表團促進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的達成,顯示出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國家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介入的國際性會議——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推進中國同亞非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在亞非會議後的一段時期,中國根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並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進行援越抗美,繼續同美國對抗,中蘇關系惡化後,周邊國際局勢更為緊張。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中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世界朝多極化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國際關系並為國際新秩序而斗爭,截至1992年,中國已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與內政、外交相關聯的港澳問題也順利解決。

B.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2、重返聯隊國。1971年10月25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26屆聯大上,確立新中國在聯大的合法席位和驅逐台灣國民黨集團代表的提案,以壓倒多數被通過。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終於被承認了。這是中國和廣大主持正義的國家長期斗爭而取得的重大勝利。
3、確立一中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其他國家建交時,建交雙方所必須承認並遵守的原則,對方必須在建交公報中明確承認「一中原則」,否則將會拒絕與其建交。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4、劃分三個世界。毛澤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劃分為3個部分的理論。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首次公開提出這一思想。第一世界:指美國和蘇聯兩個具有最強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指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歐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並指出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霸權地位是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指亞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這一戰略思想,對中國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加強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國際地位,爭取第三世界國家共同反霸,發展對外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中美建交。1972年, 尼克松總統訪華, 這標志著自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於打破。中美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外交關系的正常化,為東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礎,國際大企業們蜂擁而至,爭搶著來開拓中國這塊龐大的市場,而中國也在這場世界經濟浪潮中日趨成熟。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6、實現和鞏固了國家的獨立和外交上的自主,在國際舞台上贏得平等與尊嚴。到1979年對外開放之際,中國已經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111個國家建立了平等的外交關系,實現了中華民族與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完全平等。
7、維護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堅決拒絕了蘇聯損害中國主權的要求,堅決反對蘇聯把中國納入到蘇聯的全球戰略中。在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的印度支那,以及台灣海峽與美國的侵略政策進行了較量,擊退了美國對中國的威脅。1960年與緬甸平等解決了邊界問題,隨後又先後與尼泊爾、阿富汗、蒙古、朝鮮等國家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使大部分邊界成為有好邊界。
8、形成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良好的傳統友誼。積極參與1955年在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政策,化解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疑慮和誤解,開啟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關系新歷程。在國際上,中國與他們互相支持,休戚與共,支持他們鞏固和維護民族獨立,以及發展民族經濟的願望。

C.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建國第一年,與蘇聯等國建交。

2、積極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中國代表團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起了重要作用。

4、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5、20世紀90年代,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加強了與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

6、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關系隨之也正常化。

新中國外交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外交戰略可簡單地概括為「一邊倒」,即與蘇聯結成全面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一道開展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陣營斗爭,這也決定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學習蘇聯。

「一邊倒」戰略奠定了新中國外交第一個十年的基本格局,確定了這個時期中國在東西方冷戰中的地位與作用。「東方壓倒西風」的論斷,即世界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影響著當時中國外交的整體走向。

D.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復年就同蘇聯等制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4)新中國外交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E.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
國慶到了,回想新中國成立版57年來的外交成就權,真的是令人矚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樹立主持正義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第二, 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全面發展。
第三, 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
第四, 與西方發達國家關系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第五, 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六, 開展睦鄰外交打破西方制裁。
第七, 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第八, 致力於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第九, 穩定周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第十, 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
經過幾十年的外交努力,我國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工作格局。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外交事業將會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F. 新中國外交有哪些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G.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內的。1955年,於萬隆容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H. 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有那些

1、建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17國建交。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與世界各國進行友好往來。截至2018年8月21日,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達到了178個。

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1955年,於萬隆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5、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I. 列表歸納:新中國在不同時期的外交成就

把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分為1949年、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新世紀四個階段,有助於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年代尺設計如下:

1949、2001等重要時間,用不同顏色標注出來,50年代、70年代用下劃線標注出來,讓學生依據年代尺,說出外交成就。

1949年

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0世紀50年代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准則。

出席日內瓦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開了新中國的外交局面。

出席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20世紀70年代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新世紀

2000年 在上海舉行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外交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