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發布時間:2022-01-02 17:39:31

① 如何提高農業科技轉化率

從行為的規律和行為的改變規律來說明第一點;
從體制的完善與否來說明第二點;
從政府及國情的參次去分析第三點;
從我國當前的農業發展和農業推廣工作上考慮第四點

② 什麼是農業推廣的經濟效益

美國全國人口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7.4%、法國等國家人口具有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與此相比,而教育則主要體現在技術教育,完成轉化的基礎條件,法國60%的青年農民達到中等農業技校畢業水平,而且包括穩定的資金政策等,主要特徵就是企業是市場的微觀主體,農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8年左右、生產。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教育。各國政府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實現有目的的生產,目前。 1.強力的政府扶持力度,我國農民總體上受文化教育程度水平不高。究其原因、穩定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佔法嘩瘁狙誆繳搭斜但鉚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僅為1%左右,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僅起配合、研究,農業推廣。 3.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法國,遠低於發達國家2%~5%的水平。美國、以色列。先進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有知識的生產者去應用,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2.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以色列等國也將生產、協調作用,在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如表1 所列)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在生產中發現關鍵環節與節點。 4.發達的科技與教育,不但包括宏觀發展政策。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形成了新的消費。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一一科技創新領域,其成果以具有顯著市場價值的產品和成果為主。因此,通過教育體系把科技成果向生產領域有效傳播,就是實用技術教育,這些農業發達國家的居民受教育程度相當高,從2003年開始,在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避免出現農業波動。縱觀以上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荷蘭則通過法律來確定農業發展的方向。美國有莫爾法案支持建立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研究和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科研和推廣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80%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學歷,例如美國的三位一體,同樣、研究和教育實現了有機結合,中央連續6年(2004~2009)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出台關於「三農」問題的指導性意見,政府部門是服務機構,市場經濟是農業科技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法國。而法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科研和推廣系統、創新與教育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研究創新體系,實現了生產,相當於初中二年級,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我國近年來同樣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而具有較強公益性的產品則主要交給國家科研部門完成,用研究創新來完善,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產學研緊密結合,農業教育,同我國目前農村生產現狀不同的是、荷蘭與以色列都是市場經濟國家,荷蘭、教育和科研工作都由農學院承擔和獨自完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我國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遠低於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即使這樣

③ 從企業角度來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什麼問題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及對策農業高技術引領農業的未來,現代農業和過去農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高技術的水平.就目前來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先進裝備技術和農業資源節約技術四大現代農業高技術.其中,農業生物技術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核心的、關鍵技術.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面對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和重視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積極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加以解決, 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部分領域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現在的43%.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存在較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顯著進步是不可否認的.現代農業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整體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3%;建立了生物技術與雜交育種技術為代表的新品種培育體系,雜交水稻和抗蟲棉等6000多個動植物新品種投放農業生產中,為糧食生產,特別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術以及種養、機械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每畝350公斤,總產達到5億噸,已經達到了豐年有餘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產等良種繁育、集約化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體系.目前,我國畜牧總產躍居世界首位,科技貢獻率達50%,肉、蛋等產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勞動產比率偏低、生產和經營方式較落後.一方面我國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資源利用率編低.如:我國農業有很多地方仍採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進國家低1倍;肥料利用效率不到35%,低於世界一般水平15%~20%;農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 此外,農業生態受到很大威脅.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造成35%的減產,畜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達10%~15%;農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過量和殘留問題等加劇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並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由於品種類型單一、產品質量偏低,糧食單產僅是發達國家的50%~70%. 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萬農業經濟活動人口所擁有的農業科研人員為140 人,我國還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 %到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盡合理.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二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技推廣和農民教育工作多頭進行,使得有限的經費「撒胡椒面」,難以達到快速提高農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初步估測,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總體差距達 15到2O年. 2、政策與措施(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農業科技進步創造有利條件.一是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服務.二是提供風險保障服務.在農民遇到新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時給予一定的補償,例如遇到農產品價格大跌時給予最低保護價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場的監督服務.這樣可以減輕中間商的盤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四是進一步加大農業執法力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重點是加強種子、農葯等生產資料市場管理,嚴肅查處利用假冒偽劣種子、農葯坑農害農的事件,並依法給不法分子以嚴厲處罰. (2)發揮高新技術優勢,全面徹底改造傳統農業.農業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全面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可以改善農業的行業弱勢,推進農業技術的量化集成和轉化推廣速度,減輕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從我國實際出發,應當優先開展智能化決策系統的研製與開發,農業信息網路化技術研究和農業經濟、資源、科技信息的研製與開發等.二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生物技術水平.必須集中力量加強植物遺傳改良、農用動物遺傳改良及生物制劑研究,微生物遺傳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以高新技術實用化研究為主,對已往成熟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廣速度,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要加強其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要加強材料科學、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重點開發航天育種、核輻射育種等. (3)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改革的關鍵在於面向市場強化公益性,而不是將政府所主管的推廣組織市場化、企業化.首先,理順現有推廣機構的權責關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實到實處.其次,提高資金保障力度.再次,積極扶持建設市場化主體,一是加強科研單位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公平對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廣體系全部市場化,在市場化推廣機制的建設過程中又毀掉了行政推廣這條線.最後,創新推廣形式.農民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點,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結合這些特點能大大提高推廣的效率.

④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哪些困難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及對策

農業高技術引領農業的未來,現代農業和過去農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高技

術的水平。就目前來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

技術、農業先進裝備技術和農業資源節約技術四大現代農業高技術。其中,農業

生物技術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核心的、關鍵技術。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

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面對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從實

際出發,充分認識和重視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積極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加以解決,

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現狀與問題

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

現狀與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部分領域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

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現在的43%。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

相比(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我國的農

業科技還存在較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顯著進

步是不可否認的。現代農業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整

體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3%;建立了生物技術與雜交育種技術為代表的新品

種培育體系,雜交水稻和抗蟲棉等6000多個動植物新品種投放農業生產中,為糧

食生產,特別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術以及種養、機械化和

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每畝350公斤,總產達到5億噸,已經達到了豐年有餘的水平;

建立了畜牧水產等良種繁育、集約化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體系。目前,我國畜牧

總產躍居世界首位,科技貢獻率達50%,肉、蛋等產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勞動產比率偏低、生產和經營方式

較落後。一方面我國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資源利用率編低。如:我國農業有

很多地方仍採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進國家低1倍;肥料利用

效率不到35%,低於世界一般水平15%~20%;農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

此外,農業生態受到很大威脅。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造成35%的減產,畜

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達10%~15%;農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過量和殘

留問題等加劇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並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由於品種類型單一、

產品質量偏低,糧食單產僅是發達國家的50%~70%。

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萬農業經濟活動人口所擁有的農業科研人員為140

人,我國還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

%到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盡合理。農

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二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技

推廣和農民教育工作多頭進行,使得有限的經費「撒胡椒面」,難以達到快速提高

農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初步估測,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總體差距達

15到2O年。

2、政策與措施

(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農業科技進步創造有利條件。一是為農民提供技

術信息服務。二是提供風險保障服務。在農民遇到新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時給予

一定的補償,例如遇到農產品價格大跌時給予最低保護價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場

的監督服務。這樣可以減輕中間商的盤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

的積極性;四是進一步加大農業執法力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重點

是加強種子、農葯等生產資料市場管理,嚴肅查處利用假冒偽劣種子、農葯坑農

害農的事件,並依法給不法分子以嚴厲處罰。

(2)發揮高新技術優勢,全面徹底改造傳統農業。農業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

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

等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全面應用計

算機和信息技術可以改善農業的行業弱勢,推進農業技術的量化集成和轉化推廣

速度,減輕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從我國實際出發,應當優先開展智能化決策系統的研製與開發,農業信息網路化技術研究和農業經濟、資源、科技

信息的研製與開發等。二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生物技術水平。必須集中力量加強植

物遺傳改良、農用動物遺傳改良及生物制劑研究,微生物遺傳工程研究等。三是

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以高新技術實用化研究為主,對已往成熟的技術和市

場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廣速度,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要加強其

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要加強材料科學、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衛星遙

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重點開發航天育種、核輻射育種等。

(3)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根本問題

是體制問題,改革的關鍵在於面向市場強化公益性,而不是將政府所主管的推廣

組織市場化、企業化。首先,理順現有推廣機構的權責關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實

到實處。其次,提高資金保障力度。再次,積極扶持建設市場化主體,一是加強

科研單位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公平對待,不能一刀

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廣體系全部市場化,在市場化推廣機制的建設過程中又毀掉

了行政推廣這條線。最後,創新推廣形式。農民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

點,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結合這些特點能大大提高推廣的效率。

⑤ 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和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怎麼算

河北省藁城市

這里有全國十大糧食生產先進縣的資料

藁城市

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生產能力

河北省藁城市總人口7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7.5萬人,耕地82.1萬畝。藁城市緊緊抓住國家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好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大科技普及、資金投入和技術服務力度,乘勢而上,積極推進結構調整,落實標准化生產技術,促進了全市糧食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02.9萬畝,糧食總產53.5萬噸,糧食單產、糧食優質率、人均糧食佔有量和貢獻量等多項指標位居河北省各縣(市)前列。

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調整優化糧食生產結構。一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充分發揮藁城市在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育和繁種上的優勢,積極推進糧食生產結構優化升級,全市優質麥面積達到了45.6萬畝,占總播面積的90%以上,種植優質麥比普通小麥畝均增收100元,全市共計增收4500多萬元。二是推廣普及了小麥保優節本栽培技術,取得了確保畝產過千斤,畝節約成本33元的較好經濟技術指標。三是進行了種植形式改革和示範,將原來的「三密一稀」「兩密一稀」種植形式改為15厘米等行距種植,優化了小麥生長發育的地力布局和空間布局。四是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減次灌溉節水高產」技術。五是實行了「病蟲草害全程綜合防治」技術,全面控制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危害。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持續增產能力。一是抓好農業項目的組織實施。積極實施了優質糧食豐產工程、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等國家和省市農業項目,加快農田建設投入。二是加大市、鄉、村和農民對農業的投入。市、鄉兩級財政投入資金3000萬元,對糧食生產實行重點傾斜和扶持。三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積極推行電、水、路、林、田一體化建設,大力實施「一改三化一整治」工程。

黑龍江省五常市

全方位實現糧食生產標准化

黑龍江省五常市是典型的農業大市,也是產糧大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全國水稻五強縣之一。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72.89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60.4萬畝。轄11個鎮、13個鄉、260個行政村。2004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31.63億斤,被評為全國10個糧食生產標兵縣之一。2005年全市糧豆薯作物面積360萬畝,比上年增長5.4%,2005年糧豆薯總產34.1億斤,比去年增加8%,糧豆薯平均單產948斤,比去年增長2.4%。其中水稻總產17.1億斤,比去年增加4%,水稻單產1096斤,比去年增長2%。玉米總產13.76億斤,比去增加8.8%,玉米單產1146斤,比去年增長8%,大豆單產320斤,比去年增長3.2%。2005年糧食商品量24.1億斤,比去年增加9.3%,人均佔有糧食5102斤,可向外調出商品量19.7億斤,比去年增加9.3%。全市實現產值55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民僅糧食生產一項,人均增收2500多元。

以標准化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升級。一是在生產資料投入上實現高標准。今年的物資投入充分體現節約、優質、高效和精量的原則,嚴把質量關,確保投入標准。水旱田全部應用優質高效新品種。把優質品種的選育推廣作為農業標准化生產的前提。幾年來,先後培育出松粳二號、五優稻一號、五稻三號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優質品種。

建立2.5萬畝的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對優質品種進行提純復壯種子繁育,保證了良種供應。二是在整地上實現標准化。該市堅持搶墒整地,松、翻、旋、起壟和鎮壓連續作業。今年全市整地面積150萬畝,達到待播狀態面積180萬畝。三是在播種、育苗、栽培上實現高標准。在今年糧食生產上,該市嚴把播種、育苗、栽培質量關。在旱田生產上,採取機械精量播種和人工細擺種,給種子萌發創造適宜條件。水田生產上,實行「三早一搶一保」。通過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搶上頭茬水,保證標准。四是在灌溉和收割上實現標准化。全市大面積推廣了旱耙、旱整地、淺濕灌溉等節水技術,可節水40%。

安徽省霍邱縣

做強產業提高效益

霍邱縣位於安徽西部,2004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總產位居全省第一。

霍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發展,把優質糧油生產確定為振興霍邱縣經濟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全縣確立了「穩定面積,優化布局;良種良法,主攻單產;做強產業,提高效益」的總體發展目標,糧食生產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績。

全縣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託,通過龍頭帶基地,基地促龍頭,發展優質水稻基地100萬畝、優質小麥基地80萬畝,發展優質稻訂單60萬畝、優質小麥訂單30萬畝。全縣日產量50噸以上的糧食加工企業發展到116家。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種糧大戶,縣政府給予扶持獎勵。全縣已發展了5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37家,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20家,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300多家。為了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縣委、縣政府決定從今年開始啟動實施優質稻開發「1511」工程,即在5年時間內,優質雜交稻制種面積發展到1萬畝,年產雜交稻種500萬斤,種植優質稻100萬畝,生產優質稻10億斤,進一步拉緊水稻生產的產業化鏈條。

強化技術服務,努力提高產量水平。一是建立了糧食作物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發布制度。縣農委專門成立了糧油作物品種引進品試鑒定委員會,篩選適合本縣推廣的主導品種。二是認真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增效工程。在全縣實施了「5122」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增效工程,即全縣500名農業技術人員接受一次技術知識更新培訓;重點培訓1000戶種養大戶;培訓農民20萬人次;農民增收200元。三是大力開展高產攻關活動。組織各級農技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服務,積極開展糧食作物「萬、千、百」優質高產攻關活動。四是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組建了「霍邱縣農技推廣協會」,以協會為紐帶,把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產業化龍頭企業聯為一體。五是大力推廣適用技術。重點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無公害標准化生產等農業技術的推廣。

河南省滑縣

發揮優勢加快「四化」進程

河南省滑縣位於豫北平原,屬小麥主產區。2005年該縣發揮產區優勢,深挖增產潛力,災害之年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最高水平。全縣糧食總面積250.7萬畝,比上年增加了7.4萬畝,平均單產438.8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2公斤,總產110萬噸,比上年增加了4.5萬噸。

創建「11331」工程,推進良種化進程。依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滑縣種子公司(一個龍頭);組織全縣種子生產者創建了滑縣種子協會(一個協會);通過大力實施「11331」工程,該縣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

豐富服務手段,推進良法應用步伐。實施科技入戶,構建「5320」體系。下大功夫開展了10個鄉(鎮)、100個村、1000個示範戶、20000個輻射帶動戶的科技入戶工作,創造性地構建了具有滑縣特色的「5320」農技推廣新體系。

開展兩次行動,推廣配方施肥。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動和秋季行動,縣、鄉、村配套建立了「放心農資」超市和測土化驗工作點;2005年糧食生產共推廣配方施肥190萬畝,其中配方肥應用面積60萬畝,較好地起到了科學施肥、節約成本的作用。

推廣關鍵技術,科學指導生產。針對農情,邀請部、省專家實地會診,制定相應對策,分派技術人員包鄉包村,科學指導糧食生產,實現了管理的科學化、投入的合理化。

滑縣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將進一步發揮農業大縣的優勢,大力推進糧食科技化、標准化、品牌化、產業化「四化」進程:

科技化。依靠「11331」良種工程和科技入戶為主的良法工程,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化水平。

標准化。逐步建立完善各種糧食作物的標准化生產技術體系,增強糧食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

品牌化。實施「品牌」戰略,叫響「滑豐」種子品牌,做強「華州」糧食品牌,通過品牌帶動,努力使滑縣糧食再上台階。

產業化。依靠龍頭帶動,拉長產業鏈條,打好糧食強縣基礎。

湖南省湘潭縣

狠抓組織領導狠抓糧食轉化

湖南省湘潭縣耕地100.62萬畝,其中水田93.76萬畝,全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160萬畝,年產糧8億公斤以上,糧食總產量多年來居湖南省首位。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183.645萬畝,同比增長2.4%,糧食總產量90.9萬噸,同比增長2.8%;人均糧食佔有量達826公斤,比2004年增加15公斤,全年為社會提供商品糧47萬噸。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人均糧食佔有量和可提供商品糧總量各項指標均達歷史最好水平,居全省前列。

湘潭縣狠抓組織領導,強化發展糧食生產的責任。成立了縣發展糧食生產領導小組,統一組織領導全縣發展糧食生產工作,把糧食生產作為縣委和政府的頭等大事來抓。

抓政策落實,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廣泛宣傳貫徹了中央1號文件。在全縣形成共謀糧食生產發展大計的熱潮。同時,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嚴格執行用地「六不準」,確保了耕地面積的相對穩定。

抓技術服務,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在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中,重點做到了物資准備到位、資金保障到位、生產資料質量保障到位。

抓糧食轉化加工,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全年共轉化糧食總量達47萬噸,糧食轉化率達51.7%。一是作為飼料用糧。二是大力扶植糧食加工龍頭企業。三是引導龍頭企業投入建設糧食生產基地。採用以村組為單位,與龍頭企業簽訂定點生產、定單收購、基地建設的合同,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逐步提高糧食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種糧的比較效益穩步上升。

抓基礎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強水庫除險保安等防洪保安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公路硬化步伐,新建通村公路126公里,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二是將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捆綁使用。

吉林省榆樹市

榆樹市

依託資源強化產業帶建設

榆樹市是吉林省農業大縣,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2005年,在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榆樹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由於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48.4億斤。該市糧食生產的主要做法是:

依託資源優勢,全市進一步強化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建立西部百萬畝高澱粉玉米生產基地,沿「一江兩河」建立了5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沿東部丘陵地帶建立了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三大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全部實現良種化、標准化種植,並對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機械化生產等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目前,三大基地突顯優質優勢,已成為德大、大成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優質原料基地。

全市現有中低產田面積5.5萬公頃,有較大的增產潛力,對此進行了大力改造。在全面實行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達到每公頃施用農肥30立方米。全市化肥施用量35萬標噸,比去年32萬標噸增加了9.3%;配方施肥應用了「穩磷、增氮、增鉀、增鋅」的技術,實現了測土配方施肥80萬畝。此項技術的實施實現了糧食增產1.5億斤。

通過實施農業機械裝備推進工程,逐步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努力實現糧食生產百萬畝全程機械化,降低斤糧成本0.06—0.10元,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可增產糧食1億斤。

通過以上各項措施的落實,今年全市糧食產量由2004年的46.5億斤增加到今年的48.4億斤,增長了1.9億斤,其中:玉米增產1.02億斤;大豆增產0.4億斤;水稻增產0.4億斤,其它糧食作物增產0.08億斤。實現了全市糧食總產再上一個新台階的既定目標。

江蘇省興化市

實施項目建設創新生產技術

興化市作為糧食生產大市,2004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標兵縣(市)榮譽稱號,為努力發揮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優勢和作用,2005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優化結構、提升產業、提高單產、改善品質、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發展路子。

2005年全市糧食生產呈現「三增」的特點:一是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增加。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60.33萬畝,較上年增加12.78萬畝。二是糧食產量穩步增加。畝均糧食單產450公斤,較上年的439公斤增加11公斤。三是農民種糧效益繼續增加。在糧價較上年小幅下跌的形勢下,全市種植業總產值31.44億元,農民人均種植業純收入1645元,種糧純收入870元。

以產業工程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優質糧食產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全市組織實施了長江中下游弱筋小麥示範區、國家糧食水稻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的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優質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90多萬畝,優質中、弱筋小麥生產基地80多萬畝,優質啤酒麥原料基地20多萬畝。

以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為支撐,努力促進糧食生產的提質增效。大力組織實施「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體培訓」工程,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化水平。一是抓住良種補貼實施機遇,努力加大高產、優質、多抗品種的推廣應用。二是大力推廣優質糧食高效栽培技術,鞏固提高三麥免耕機條播、測土配肥、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機插秧、拋秧等先進適用技術,全市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90%以上。三是病蟲害防治和抗逆減災技術取得顯著成效,面對今年三麥、水稻病蟲害發生嚴重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形勢,全市上下強化植保預警體系建設,堅持應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全面推廣應用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病蟲害損失率在3%以下。

山東省兗州市

依靠科技搞好技術服務

山東省兗州市地處魯西南平原,位於黃淮海優質強筋小麥和優質玉米優勢產業帶內。

2005年,兗州市按照「保護耕地,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堅持優質化、標准化、規模化生產,產業化應用」的糧食發展思路,不斷發展壯大糧食產業,實現了持續增產增收。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了80萬畝,總產達到了43.4萬噸,比上年增產0.8萬噸。糧食人均佔有量1018公斤,商品率達到70%,通過糧食加工利用和市場流通等形式,全年提供商品糧總量達30萬噸,實現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雙增」目標。

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全市已建立了市、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網路,市、鎮兩級現有農業技術幹部800多人,農技人員實現了定崗、定編,工資由市財政統一發放,達到了隊伍穩、人心穩、事業心強。

建立完善科技示範帶動體系。建立了糧食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田、超高產攻關示範田和1000塊高產示範田,重點示範推廣了10個強筋小麥和高澱粉玉米品種、無公害標准化生產技術、小麥氮肥後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夏玉米免耕覆蓋栽培技術和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抓好科技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該市選聘了100名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承包100個村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重點培養1000名核心示範戶,輻射帶動1萬名科技明白人。該市還投資20多萬元在全市建設了20個農民科技書屋。

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成立了農業智能化信息服務中心,開通了兗州市農業信息網、兗州市農業蔬菜信息網,建立了農業110快速反應系統,及時向廣大農民開展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

扎扎實實地抓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據統計,今年全市配方施肥覆蓋面達95%以上,肥料施用量減少了10%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了8個百分點。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

深挖潛力實現八大突破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轄13個鎮43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32萬畝,年均糧食麵積在160萬畝左右,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大區,2003年至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05年,全區糧食總產達到17.97億斤,同比增長2.27億斤,其中小麥總產7.5億斤,同比增長1.9億斤;水稻總產7.18億斤,同比減少0.47億斤,雜糧總產3.29億斤,全區人均佔有糧食1790斤,糧食商品率75%,人均收入達到3860元,比上年人均收入3700元增加了160元。
今年,該區強化措施,狠抓了以小麥、水稻和玉米為主的糧食生產,實現糧食生產全面豐收。主要做法:「實現八大突破」。

在國家惠農政策宣傳上實現新突破,增強糧農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

在引導糧農調整上實現新突破,實現糧食生產恢復性增長。2005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92.4餘萬畝,比上年154.9萬畝擴大37.5萬畝。總的調整趨勢為調增主導(大宗)糧食作物面積,穩中有增小雜糧作物面積,全區糧食麵積的增長為全區糧食產量增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農業科技推廣上實現新突破,努力提高品質和總產。2005年以來,該區大力實施科教興糧戰略,努力提高農作物生產科技含量,全區實用技術和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1%和95%,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1%。

在農業科技培訓上實現新突破,提高農民農業生產水平。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新突破,確保糧食生產「一優兩高」。

在糧食政策落實上實現新突破,極大地調動種糧農民生產積極性。

在糧食流通上實現新突破,提高加工增值水平。把龍頭加工企業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的重點來抓,以發揮較大的帶頭作用,提高全區糧食生產加工水平。

在組織領導上實現新突破,實行糧食生產獎勵制。2005年,全區糧食生產層層實行包保責任制。

四川省中江縣

突出項目管理搞好設施建設

四川省中江縣是一個丘陵農業大縣。耕地104萬畝,其中水田38萬畝。2004年農業總產值4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55元,全縣糧食總產71.21萬噸。200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中江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糧食生產兩年跨兩大步,今年糧食總產、單產和商品率創歷史最高紀錄。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025元,比上年增長270元。

200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82.66萬畝,比上年增加7.86萬畝,增4.50%;畝產417.5公斤,比上年增10公斤,增2.48%;實現糧食總產76.26萬噸,比2004年增5.05萬噸,增7.1%,比2003年增8.08萬噸,增11.9%。

為了加強糧食生產,中江縣全力實施增糧增收科技項目。

2005年,在實施「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中,選定10個鎮、101個村、1000個村民小組進行試點。示範作物水稻面積共2064畝。培育了1000戶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22890戶農戶,示範戶水稻單產比前三年平均提高12.3%,每畝水稻純收入比上年增加25.6%以上。建立了百畝超級稻核心區,畝產分別達到703.6公斤和715.3公斤;在10個試點鎮建立的千畝超級稻示範區,面積達到2060畝,畝產達到671公斤;輻射帶動了全縣8萬畝水稻應用超高產栽培技術。培訓核心農戶3152戶,其中糧食生產核心農戶2000戶,培訓主體農戶31520戶。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後勁。2005年,中央、省、市、縣財政加大投入力度,並引導農民積極投工投勞,全年總投入2.95億元,投資1140萬元建設標准糧田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投入1100萬元,改造面積1.93萬畝,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

⑥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增長率示意圖 注:目前,我國

材料反映的信息:材料一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年平均增長速度都在曲折中增長,說明科技成果轉化率是農業增長的重要因素。(2分)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存在很大差距,說明我國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更加註重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2分)
對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啟示:
①建立現代企業的公司制組織形式。該公司以公司資金和大學技術股份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現代企業的典型組織形式。(2分)
②採用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搭建現代發展模式,成立決策、執行和監督機構,有效提高了運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使公司的發展具有充分的活力。(2分)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手段,形成競爭優勢。公司以技術為後盾,運用現代管理手段,不斷創新管理機制,為企業發展贏得了競爭優勢。(2分)
④通過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公司經過努力將最好、最新的產品呈現給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贏得了市場。(2分)
⑤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公司根據內外形勢,制定了正確的經營戰略,實現了生產型企業到技術服務型、產業集團型企業轉型。(2分)
(答到任意四點即可)

⑦ (2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增長率示意圖 注:目

()答案:材料反映的信息:材料一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年平均增長速度都在曲折中增長,說明科技成果轉化率是農業增長的重要因素。(2分)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存在很大差距,說明我國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更加註重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2分)
對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啟示:①建立現代企業的公司制組織形式。該公司以公司資金和大學技術股份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現代企業的典型組織形式。(2分)②採用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搭建現代發展模式,成立決策、執行和監督機構,有效提高了運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使公司的發展具有充分的活力。(2分)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手段,形成競爭優勢。公司以技術為後盾,運用現代管理手段,不斷創新管理機制,為企業發展贏得了競爭優勢。(2分)④通過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公司經過努力將最好、最新的產品呈現給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贏得了市場。(2分)⑤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公司根據內外形勢,制定了正確的經營戰略,實現了生產型企業到技術服務型、產業集團型企業轉型。(2分)
(2)①履行經濟職能,加強市場調節和監管,提供公共服務(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做到科學合理、規范有序;(或回答: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②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要切實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以及相關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尊重合作方的正當利益;(或回答: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要依靠科技 進步,增強國際競爭力)③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合作,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或回答: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做到平等互利) (每點三分,共9分)

⑧ (2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目前中國與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狀況比較 註:我國基層農技推


(1)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技推廣人員占農業人口總量的比例都有較大差距,農業科技推廣能力較低。(2分)②這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專業人員流失、人員老化、推廣能力不強等問題有關。(2分)
①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社會主義本質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重視三農問題解決,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滿足人民日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 (5分)
②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是綜合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發揮財政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向科技領域增加投入(3分)。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根據市場需要確定科研方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2分)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2分)
(2)①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保障自主創新;②政府要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在經濟政策與資金方面支持自主創新;③政府要履行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促進科技、教育、文化發展,做好自主創新的人才儲備;④政府要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職能。要為自主創新做好公共服務,逐步推進自主創新。(每點3分)

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