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世紀以來在化學上的新發現
2000黑格(美國)/馬克迪爾米德(紐西蘭)/白川英樹(日本)
由於他們的開創性工作,導電聚合物成為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利用導電塑料,人們研製出了保護用戶免受電磁輻射的電腦屏保、190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發表了使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氣體體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此外,他對史塔斯佛特鹽礦所發現的鹽類三氯化鉀和氯化鎂的水化物進行了研免利用該鹽礦形成的沉積物來探索海洋沉積物的起源。
1902
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埃米爾·費雷,德國化學家,是一九O二年諾貝爾化學獎金獲得者。他的研究為有機化學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後曾被人們譽為"實驗室砷明。"
1903
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學領域,阿列紐所也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他發表了《免疫化學》、《生物化學定量定律》等著作,並運用物理化學規律闡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應。阿列紐斯是當時公認的科學巨匠,為發展科學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因而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他被英國皇家學會接受為海外會員,同時還獲得了皇家學會的大衛獎章和化學學會的法拉第獎章。
1904
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國化學家--成廉·拉姆賽爵士。他與物理學家瑞利等合作,發現了六種惰性氣體:氯、氖、員、氮、試和氨。由於他發現了這些氣態惰性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榮獲了一九O 四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05
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發現靛青、天藍、緋紅現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結構的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的家庭。
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發現氛元素分析法,發明人造鑽石和電氣弧光爐,並於一九O六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大化學家。
1907
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愛德華·畢希納,德國著名化學家。由於發現無細胞發酵,於一九O七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被譽為"農民出身的天才化學家"。
1908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遠離紐西蘭文化中心的泉林襯邊,在一所小木房裡,詹姆斯夫婦的第四個孩子鋌生了。達就是後來在揭示原子奧秘方面板出卓越貢獻,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的英國原子核物理學家歐內斯待·盧瑟福。
1909
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奧斯特瓦爾德所到之處,總要燃起科學探索的埔熊烈火。他在萊比錫大學開展了規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於他從很多方頂研究了催化過程,順利地完成了使氨發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工作,它為氨的合成創造了條件。奧斯特瓦爾德在這一領域中的成就得到世界科學界的高度評價。由於在催化研究化學平衡和化學反應率方面功績卓著,一九O九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金。
1925
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就在他逝世的前四電因為他畢生在膠體化學研究上有卓越貢獻及發明了超顯微鏡,而榮獲了一九二五年度的話貝爾化學獎金。
以及可除去太陽光的「智能」窗戶。
2. 最新化學科技最新的化學領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最新化學科技最新的化學領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碳的第五種形態的製得--泡沫碳;鋁13的原子簇被證實有鹵素性質,列為超原子;夠了嗎?
3. 化學方面的最新成果
1、 高性能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
採用插層復合法成功地制備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如:聚醯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納米復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強度高、耐熱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廣泛應用於包裝薄膜、各類管材和其它結構材料等。2、 納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於二元協同概念,研究對水相和油相具有超雙親或超雙疏特性的納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在建築、紡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 超大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環氧塑封料
"九五"期間研製出的5個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年產2000噸規模的生產線,已試車成功。
"八五"期間研製生產的20多個產品已在國內30多個半導體廠使用。累積創產值8500多萬元,利稅1700多萬元。是電子材料國產化的成功範例。榮獲國家專利優秀獎。
4、 有機光導鼓
採用自行研製的高性能電荷傳輸及電荷產生材料,藉助獨特的小計量塗布技術,研製開發系列激光列印技術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與兩個企業合作,建立年產50-60萬支光導鼓生產線。
5、 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劑
通過對烯烴聚合高效催化劑體系的體統研究,如載體作用本質、活性中心結構和聚合反應機理等,開發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劑,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動力學行為好、聚合物性能優異等特點。在遼寧省營口向陽化工廠(化學所聯營廠)實現產業化,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並有部分出口。年產值達億元,利稅3500萬元。共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6、 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劑
從催化原理和分子設計出發,研製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劑,以煤炭、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國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綜合指標比國際上通用BP催化劑高三倍。已申請專利9項,正與有關國有企業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萬噸級生產工藝。
7、 杜仲膠
立足於我國豐富的杜仲綠色資源,開發了對杜仲膠的深入研究,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杜仲膠材料工程學的理論體系,在其指導下開發出杜仲膠醫用功能、形狀記憶、硫化彈性橡膠等熱塑性、熱彈性及橡膠三大類材料,成為國際關注的高性能"綠色"輪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請專利11項,授權8項。
4. 化學最新研究成果報告
維普資訊
萬方資料庫
這兩個網站應該都有的
5. 中國化學科技成就
公元前100年中國發明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總結並推廣了紙技術,而歐洲人還在用羊皮抄書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孫思邈在《伏硫磺法》中歸早記載了黑火葯的三組分(硝酸鉀、硫磺和木炭).火葯於13 世紀傳入阿拉伯,14世紀才傳入歐洲.
公元前200…後400年中國煉丹術興起.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和葛洪的《抱撲子》記錄了汞、鉛、金、硫等元素和數十葯物的性狀與配製.公元750年中國煉丹太傳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華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氧氣的人.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早發現氧氣的人世界紀錄就是唐朝茅華,他比英國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氣約早1000年.
我國是「纖維之王」…蠶絲的故鄉.公元前2000年 中國已經養蠶.公元200年養蠶技術傳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國已掌握冶鐵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國煉出了球墨鑄鐵,比英美領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國就能煉鋅,早於歐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國已會熔鑄紅銅 .公元前1700年中國已開始冶鑄青銅.公元900多年我國的膽水浸銅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濕法冶金技術(置換法).
1700多年前,中國已能煉鉛及銅鉛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國已製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國比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術 .
3000多年前我國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料和製作漆器的國家,約有7000年歷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國已會釀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國已掌握制曲技術,比歐洲的「澱粉發酵法」製造酒精早2000多年.
6. 最新的化學成就有哪些啊
1951年 G.T. 西博格、
E.M. 麥克米倫(美國人) 發現超鈾元素
1952年 A.J.P. 馬丁、
R.L.M. 辛格(英國人) 開發並應用了分配色譜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國人) 從事環狀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鮑林(美國人) 闡明化學結合的本性,解釋了復雜的分子結構
1955年 V. 維格諾德 (美國人) 確定並合成了含硫的生物體物質(特別是後葉催產素和增壓素)
1956年 C.N. 欣謝爾伍德(英國人)
N.N. 謝苗諾夫(俄國人) 提出氣相反應的化學動力學理論(特別是支鏈反應)
1957年 A.R. 托德(英國人) 從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輔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國人) 從事胰島素結構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 提出極普學理論並發現「極普法」
1960年 W.F. 利時(美國人) 發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測定法」
1961年 M. 卡爾文(美國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機理
1962年 M.F. 佩魯茨、
J.C. 肯德魯(英國人) 測定了蛋白質的精細結構
1963年 K. 齊格勒(德國人)、
G. 納塔(義大利人) 發現了利用新型催化劑進行聚合的方法,並從事這方面的基礎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國人) 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復雜晶體和大分子的空間結構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國人) 因對有機合成法的貢獻
1966年 R.S. 馬利肯(美國人) 用量子力學創立了化學結構分子軌道理論,闡明了分子的共價鍵本質和電子結構
1967年 R.G.W.諾里會、
G. 波特(英國人) 發明了測定快速 化學反應的技術
M. 艾根(德國人)
1968年 L. 翁薩格(美國人) 從事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研究
1969年 O. 哈塞爾(挪威人)、
K.H.R. 巴頓(英國人) 為發展立體化學理論作出貢獻
1970年 L.F. 萊洛伊爾(阿根廷人) 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茲伯格(加拿大人) 從事自由基的電子結構和幾何學結構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國人) 確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區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爾(德國人)、
G. 威爾金森(英國人) 從事具有多層結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 (美國人) 從事高分子化學的理論、實驗兩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亞人)研究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
V.普雷洛格(瑞士人) 從事有機分子以及有機分子的立體化學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國人)從事甲硼烷的結構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時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熱力學,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
1978年 P.D. 米切爾(英國人) 從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轉換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國人)、
G. 維蒂希(德國人) 研製了新的有機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國人) 從事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
W.吉爾伯特(美國人)、
F. 桑格(英國人) 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
1981年 福井謙一(日本人)、
R. 霍夫曼(英國人) 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
1982年 A. 克盧格(英國人) 開發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法,並從事核酸蛋白質復合體的立體結構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國人) 闡明了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反應機理
1984年 R.B. 梅里菲爾德(美國人)開發了極簡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爾、
H.A.豪普特曼(美國人) 開發了應用X射線衍射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演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
李遠哲(中國台灣人) 研究化學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
J.C.波利亞尼(加拿大人)
1987年 C.J.佩德森、
D.J. 克拉姆(美國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
J.M. 萊恩(法國人)
1988年 J. 戴森霍弗、
R. 胡伯爾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
H. 米歇爾(德國人)
1989年 S. 奧爾特曼,
T.R. 切赫 (美國人) 發現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國人) 創建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發明了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
1992年 R.A. 馬庫斯(美國人) 對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了貢獻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國人) 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開創「寡聚核苷酸基定點誘變」法
1994年 G.A. 歐拉(美國人) 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1995年 P.克魯岑(德國人)
M. 莫利納 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
F.S. 羅蘭(美國人)
1996年 R.F.柯爾(美國人)
H.W.克羅托因(英國人) 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R.E.斯莫利(美國人)
1997年 P.B.博耶(美國人)
J.E.沃克爾(英國人) 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
J.C.斯科(丹麥人)
1998年 科恩( Walter Kohn) 發展了一套量子化學方法理論,分析分子的性質和分子的化學反應過程
波普( John Pople)
1999年 艾哈邁德-澤維爾 使「運用激光技術通過化學反應觀測原子在分子中的運動成為可能」
(埃及和美國雙重國籍)
2000年 阿蘭·黑格 美國
阿蘭·麥克迪爾米德 美國
日本白川秀樹 發現了導電的塑料和研發具有傳導性能 的聚合體
2001年 威廉·諾爾斯 美國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
野依良治 日 本 在更好地控制化學反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這為發明治療心臟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葯物鋪平了道路
2002年 約翰·芬恩 美國
田中耕一 日本
庫爾特·維特里希 瑞士 發明了對生鐦蠓腫詠�腥啡蝦頭?析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國
羅德里克·麥金農 美國 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4年 阿龍·切哈諾沃、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歐文·羅斯美國 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 伊夫·肖萬 法國
羅伯特·H·格拉布斯 美國
理查德·R·施羅克 美國 有機化學烯烴復分解反應的研究
7. 化學高分子最新成果
高分子化學的新成就——「聚異分體」
美國伊斯脫門公司(Eastman Chem.Corp.)近年來用α-烯烴試制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稱之為「聚異分體」(polyallomers)。這一名稱是從希臘文poly(聚合的意思)、allos(異源的意思)、meros(部分的意思)等衍化出來的。表示這種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學組成,不是單一的單體,而可以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體。這就是與納塔教授所發現的定向聚合物不同的地方。這種高分子聚合的方法,叫做「異分聚合」(allomerization),這一術語包含的內容是:聚合物的組分可以是變化的,而其結晶形狀則是固定的。
8. 什麼期刊可以了解到化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化學學報(Acta Chimica Sinica)(中文版) ISSN
www.sioc.ac.cn (半月刊0567-7351)
1933年創刊,原名《中國化學會志》。主要報道學術價值顯著、實驗數據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工作量較少或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
2.化學通報
www.chemistrymag.org;hxtb.icas.ac.cn (月刊/0441-3776)
1934年創刊,原名《化學》。主要反映國內外化學及其邊緣學科的進展和動向,介紹新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術,交流科研成果和工作經驗。
3.化學進展(Progress in Chemistry)(中文版)
www.las.ac.cn (雙月刊/1005-281X)
1989年創。是我國唯一以刊登化學領域綜述與評論為主的學術期刊。報道化學專業國內外研究動向、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
4.美國化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pubs.acs.org/journals/jacast)
主要發表化學領域各方面的原始論文與研究簡訊,包括普通化學、物理化學、無機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等。
5.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
(pubs.acs.org/journals/chreay) (0009-2665)
原為雙月刊,現每年8期,美國化學會出版。主要看在化學關鍵領域方面的分析評論性文章,以及關於普通化學、物理化學、無機與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等理論方面最近研究成果的綜述。
6.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pubs.acs.org/journals/achre4/index.html) (0001-4842)
美國化學會出版。月刊。主要報道化學各領域基礎研究與應用最新進展的分析和評述文章,並討論新的發現和假說。
7.化學會志,化學通訊(Journal of the Chemistry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PI/index.asp)
英國化學會出版。主要刊載簡訊、化學領域中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出版迅速,其詳細論文隨後在英國化學會志相應部分發表。2003年起合並到「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8.純粹與應用化學(Pure & Applied Chemistry)
(www.jupac.org/Publications/Pac/index.htm)
不定期。為IUPAC機關刊物,Pergamon出版。主要收載在該會及其分支機構各種會議上提出的報告、論文與特邀講演,也包括該會所屬命名、符號及標准分析程序等。
9. 化學最新成果
這種技術有。叫做變壓吸附法,這是目前氣體分離的主要方法了。利用在一定高壓下吸附劑對不同氣體的吸附能力不同,先將某些氣體吸附在吸附劑上,然後再減壓,使各中氣體逐解除吸附而逐一分離出來。這項技術比較成熟的國家有美國德國和中國。中國主要是四川的西南化工研究院及其上市公司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掌握這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