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急加分!~城市規劃作業!~關於上海和巴黎的規劃的觀後感
上海與巴黎的2個相似點:上海由東方巴黎之稱,那麼可想而知上海與巴黎的夜景都是繁華的。上海與巴黎都稱的上是國際大都市,根據這兩點你應該可以深入的寫下去了。
B. 請問有關於法國巴黎城市規劃方面的資料嗎
法國城市和建築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對舊建築的利用、整治予以減免稅。在管理上,文化部的直接控制、國家建築師與規劃師和文物總建築師制度的執行等,都從制度上保證了保護工作在強大市場壓力下仍然能夠有章可循。
社會住宅建設:無論是城市擴張,還是老城復興,住宅都是一個社會在任何時期建設中最基本而又最關鍵的內容。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住宅建設一直是法國解決廣大城市人口居住問題的重要途徑。19世紀末,法國就出現了社會住宅,以解決當時工人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問題。20世紀初,法國政府出台了相關法規,確立了政府介入社會住宅的法律地位和責任,並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建立廉價住房和相關的金融機構,負責建設低收入人口的住宅,該機構在巴黎周邊建設了一些高質量的花園城市。但受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建設總量不大。二戰後,尤其是60、70年代,隨著法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住宅年建設量高達30萬~50萬套(第132頁),社會住宅的條件也迅速改善,基本從數量上解決了住宅短缺的問題。在政府的主導下,法國建造了很多新的城市住宅區和新城,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但是,隨著凱恩斯主義的過時,國家政府直接干預的社會住宅建設量銳減,住房補貼大幅下調,到90年代初,法國每年新建住宅量僅占存量的1%(第119頁)。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住宅建設開始走向小規模的集合住宅和私人住宅建設。到90年代,低收入階層住宅短缺已成為法國城市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自90年代末以來,政府加強了對社會住宅在城市中土地資源的保障,並規定在新建項目中,社會住宅佔全部住宅總量的比例不得小於20%,力求在城鎮聯合體的區域范圍內,逐步形成平衡的社會居住結構,促進社會融合(第24頁)。法律賦予政府土地優先購買權,保證地方政府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優先購置市場上拍賣的土地,用於社會住宅建設(第88頁)。從總體來看,目前法國的住宅產權結構仍然保持著50%以上的社會住宅,比英美等很多發達國家都高。
法國社會住宅的對象是以收入水平為標准。從理論上講,2/3的家庭都符合申請條件(第129頁)。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使社會住宅中的居民社會結構日趨脆弱,貧困化現象日益突出。早在20世紀70年代,政府就注意到城市低收入社區問題的嚴重性,並通過一系列城市政策力求解決社會分化問題。主要是通過教育、就業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對20世紀60、70年代建造的社會住宅的問題的認識加深,政府開始拆除、改造一部分該時期建造的廉價社會住宅,試圖通過改變單一的低收入社區的社會構成,提高居住功能的混合程度以及塑造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間環境等,來完善社會住宅及其環境,促進社會融合。這也成為80年代以後法國住宅發展的重要特徵(第132頁)。在巴黎,即使有一些私人開發改造項目,社會住宅的比例也達到了1/3(第62頁)。近來,法國政府計劃在10年內改造100萬套社會住宅,占此類住宅總量的1/4,而2005年法國的城市騷亂也使法國社會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低收入社區改造的必要性。
為了保證社會住宅建設,法國政府出台了相關政策以控制地價不能過高,而且對於成片的住宅開發,必須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然後再將小地塊交給開發商進行開發。在資金上,為了避免住宅開發中基礎設施滯後的現象,政府分階段進行公共投入,以吸引私人投資(第75頁)。國家還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對新建住宅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並向居住在社會住宅中的家庭提供住房補貼。在大的城市聚集區,住宅和地產的政策性支出是政府財政的重要部分(第83頁)。另外,政府還通過向社會住宅傾斜的財產稅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同收入階層住房條件的苦樂不均問題(第86頁)。
法國也存在房價過高的問題。這是因為養老階層不斷擴大,由於擔心未來的養老保險,大量退休人口紛紛購置住宅,以求減少將來的住房開支,並可通過出租獲得額外收入。這種現象助長了房價的上漲,使廣大的年輕人無力買房,租房支出大大提高,加重了經濟負擔。另外,人口的負增長、家庭小型化導致家庭數增加、職業婦女人數的增加、婚姻觀念的改變、老年人比例的提高等等,這些都影響著法國住宅的需求與發展趨勢。
從住宅的空間分布看,區位和服務設施水平仍然是影響法國城市住宅需求和空間格局的主要因素(第13頁)。由於大城市地價昂貴,大量的低收入階層的移民和本國人都集中居住在缺乏服務設施、位於郊區的社會住宅區和舊城內的低收入區(第13頁),而中產階層主要集中在美國式的郊區獨立住宅區,高收入人群則越來越趨向於居住在環境、設施優良的大城市中心區。如巴黎的左岸地區,越來越多的富人(包括外國人)在這里購置房產,使房產價格大幅上升,對於普通的法國人來講已經高不可及,然而這些人真正居住在這里的時間卻非常短(平均3周/年),致使原來吸引這些富人前來的街區麵包店、乳酪店和雜貨店等紛紛關門,被稱為「威尼斯現象」。另外,隨著區域交通設施的日益完善,城市住宅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農村。高收入的法國人和外國人在風景秀麗的農村購置第二居所。社會階層在空間上的隔離已經成為法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2005年波及法國很多城市低收入社區的騷亂充分暴露了這個危機。
城市貧困是西方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出現的重要社會問題。城市兩極分化的加劇,使城市成為社會排斥和分離的主要戰場。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很多國家出台了各種相應的政策。可以說城市規劃也從以往以空間為主導的規劃哲學走向了社會、空間綜合的方法。法國的城市貧困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70年代間建造的低收入住宅區。這些社區遠離市中心,多數居民由於收入所限買不起小汽車,出行極為不便。工作與居住的分離,增加了居民的擇業困難。社區自身服務設施匱乏,建築和環境質量粗糙,缺乏維護,嚴重影響著居民的日常生活。收入較好的家庭不斷外遷,空出來的住房被新來的低收入移民租住,社區的社會結構日趨邊緣化,隨之而出現社會治安問題、高失業率問題、青少年及兒童教育失敗問題等等(第47頁)。為了應對城市貧困,法國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但由於問題根植於社會體制的深層,所以成效並不明顯(第46頁)。
近年來,法國政府成立了城市改造管理局,集中各方面的資金,通過多方參與,開展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項目,主要針對社會問題較為突出的街區。改造項目主要通過拆除部分社會住宅,植入部分高檔住宅,調整社區的社會構成,增加活力。通過改造,改善住宅和街區的環境與服務質量(第51頁)。
城市規劃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城市規劃教育和職業自身發展的歷史制約,城市規劃專業的工作主要由建築師、工程師擔任。大量的城市住宅建設為建築師提供了廣闊的職業舞台。隨著新城建設實踐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由國家高級公務員領導的多學科的專業團隊,其中包括了公共規劃機構和私人規劃事務所。但他們都不從事具體的設計,主要為政府決策提供前期研究,包括戰略規劃、項目管理等。這種規劃在經濟快速大發展的20世紀60、70年代達到頂峰。直到1990年初,法國才成立了類似美國規劃協會的「法國城市規劃師理事會」。但由於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推銷城市建設項目,經常請大牌建築師主持規劃設計,從而使規劃師的社會角色和地位變得模糊。
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城市經濟結構變化速度加快,周期縮短。傳統的規劃方法簡單、機械,年限過長,難以應付迅速變化和日益復雜的現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城鎮聯合體的區域協調和城市改造項目的需要,法國逐步形成了以戰略規劃和城市項目為手段的規劃、管理模式,不再編制傳統的總體規劃(第17、23頁)。
二戰以來,法國一直推行「甲方經營組織」(第30頁)以落實城市建設計劃,應對長期發展,控制工程質量。該組織由政府、規劃部門等組成,在具體項目上與私人合作,確保了對建設項目的政治支持能夠相對穩定。一個項目的周期一般在10~15年,這為土地獲得、項目決策、公眾參與、設計醞釀與優化、工程技術問題的解決和房地產開發等都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保證了較高的工程質量和社會效應。隨著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市場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城市政府需要與很多掌控土地的實力團體進行談判、合作,政府不再採用僵死的規劃手段,而是更為靈活地轉向對戰略層面問題的控制,同時利用更為實在的城市設計手段干預工程的質量。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實行的「協商規劃區」(ZAC)已經成為法國城市改造的重要模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城和大規模城市建設的結束,全球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城市項目」也成為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式。法國的「城市項目」模式涵蓋了從城市戰略、社會經濟、土地、遺產保護、生態到建築環境因素考慮的整個過程,也成了極富法國特色的城市規劃(第31頁)。在「城市項目」實踐的帶動下,出現了新的城市規劃思想,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法國城市規劃40年(1)遺產保護和新舊結合的城市復興策略:隨著遺產保護的內涵、外延在時空兩個方面的迅速擴展,保護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愈加密切,兩者的有機結合成為必然趨勢。嚴格的保護與大膽的創新成為城市復興和文化傳承不可偏廢的兩個重要方面。巴黎在這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2)靈活、開放的小網格城市結構:經過二戰後現代主義城市和建築的實踐,法國人重新意識到傳統的小網格城市結構具有很多價值和優勢。80年代以來,很多項目都嘗試重新建構法國傳統的小網格街區。近年來,為了保證道路的通達性和鼓勵步行交通,在一些項目中,規劃師將大規模的改造地段劃分成350米×80米的小地塊,以保證適當的密度和綠化環境,以及多樣化的建築環境。
(3)功能混合:與其他發達國家城市一樣,二戰後法國的城市規劃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力求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十分重視快速交通道路的建設,希望以此解決居住與工作的聯系。同時,位於郊區的大型商業區與低密度住宅也獨立發展,出現了大片沒有生氣的城市郊區。二十年來,規劃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思。在今天的法國,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更加註重功能混合。在舊城改造中,小網格道路模式的復興為功能和社會混合提供了物質基礎。
(4)限制小汽車,營建步行城市:在巴黎,政府通過逐漸減少機動車路面的方法控制汽車的使用,規劃逐年減少小汽車交通量,提高步行交通量,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非機動車交通,以期實現「無污染城市」的理想。20世紀60、70年代建設的道路、立交橋等設施都面臨改造、甚至被取締的命運(第14頁)。政府還收回一部分道路用地用於住宅建設(第90頁)。
(5)城市空間的積極化:與步行城市環境建設相關的另一個趨勢是通過改善空間環境設計,明確公共、私有空間的領域屬性,消除消極的城市空間角落(尤其是大量的停車場),提高居住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這實際上是美國「防禦空間」(defensespace)理論的延伸。
(6)探討多層高密度城市建築類型:與英國的文化不同,法國和其他歐洲大陸城市一直延續著低、多層高密度的城市建築傳統。奧斯曼對巴黎的改造將這一傳統推向極致,形成了極具法國特色的城市建築文化。法國自80年代以來的城市改造項目又重新思考如何繼承這一傳統,如鮑贊巴克的「第三城市」、「開放街區」等城市空間類型。
(7)景觀學的發展:隨著80年代景觀學在歐洲的興起,在項目設計中,景觀設計師的作用日益加強,正改變著人們關於城市環境、景觀、生態的傳統觀念。這些景觀項目將日常生活場所、城市遺產、現代文化意識和生態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如巴黎的貝西公園和雪鐵龍公園等。
(8)規劃與城市文化活動的結合:營造城市氣氛,經營城市文化一直是法國人的長項。近年來,法國城市政府紛紛熱衷於舉辦各種各樣的城市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又往往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從簡單的規劃公示展覽到舉辦「巴黎不眠夜」、「文化遺產日」、「塞納河夏日沙灘」等等,一方面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到城市活動中來,增加城市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對於政府而言,更主要的目的則是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宣傳城市政策。比如巴黎的「塞納河夏日沙灘」就是利用夏天假期,關閉塞納河右岸的快速道路,改妝成海邊沙灘的景象,吸引遊人。巴黎市民在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沙灘之旅」後,自然對車水馬龍的快速道路反感備增,轉而支持市政府消減機動車交通量的規劃目標。
中法兩國歷史、文化、制度的背景不同,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不一樣,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條件更是相去甚遠,法國的經驗不能簡單移植到中國,但是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國城市發展的過程及其成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借鑒他人的經驗,更實際地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拿來主義」地停留在新潮的概念和形式上。
註:本書主編米歇爾•米紹教授等經過多方努力,搜集了很多法國城市規劃方面的圖片資料,我們特地收入本書,與正文的對應情況如下。敬請讀者留意。
這本已經出來了,你可以找一下。
法國城市規劃40年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0
ISBN:978-7-80230-511-3/D•131
定價:38.00元
希望能幫到你。
我在幫你找找看吧,我上次出差的時候看到過,不過沒有關心這個事情。找到了給你回覆。
C. 巴黎大改造很成功,但有利必有弊,有哪些深層次的弊端呢
80902的 吧O(∩_∩)O哈哈~ +1 選偶的 。
優點:
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洗禮,被嚴格保護起來的巴黎歷史遺跡―――分布在塞納河兩岸的巴黎聖母院、市政廳、盧浮宮、協和廣場、大小宮、亞歷山大三世橋、埃菲爾鐵塔等至今仍風采奕奕。
1991年,塞納河沿岸歷史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對巴黎人「護舊」直接的肯定。
法國不光保護歷史遺跡,也保護近現代的老建築,甚至是5年左右的工業建築也會被保護下來。對於巴黎人而言,保護工業遺產也是對歷史證明的保存,他們將會把廠房改建成博物館,或者引入文化產業,讓下一代記住這段歷史。比如說巴黎大磨粉廠,90年前,這里是一片繁忙的工業區。歲月流逝,當年工業區早已經衰落,而在城市改造中,它被保留了下來,並被改建為巴黎第七大學的圖書館和行政中心,而倉庫則被改建為階梯教室。大磨粉廠是左岸工業時代的見證,所以它被保留了下來。
D. 奧斯曼巴黎城市規劃的介紹
拿破崙第三時期,由塞納區長官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規劃,旨在緩解城市迅速發展與其相對滯後的功能結構之間的矛盾,通過擴大道路,疏解城市交通,建築大面積公園,完善市政工程等,使巴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美麗、最現代化的大城市之一。但在城市規劃歷史上人們褒貶不一。
E. 法國巴黎的拉德方斯是典型的衛星城規劃么
拉德芳斯 是巴黎都會區首要的中心商務區,位於巴黎城西的上塞納省,鄰近塞納河畔納伊。其涵蓋的市鎮包括庫爾貝瓦以及皮托和南泰爾的一部分。作為歐洲最完善的商務區,辦公場地約300萬平方米,它不是衛星城,它是主城區改造。
F. 法國的小巴黎和大巴黎是怎麼回事
法國大巴黎:也就是Ile-de-France(法國島)。巴黎和巴黎周邊的幾個省。
大巴黎是法國現任總統薩科齊提議的建設規劃方案,就是通過擴建、美化、整形,將巴黎改造成「後京都議定書時代全球最綠色和設計最大膽的城市」。
法國小巴黎:是指巴黎市2圈以內的城市范圍,以環城道為界限。2圈以外,3圈,4圈都是大巴黎了小巴黎一般指75開頭的區。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
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 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 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G. 法國城市規劃40年的目錄
導讀
序一李艾霞
序二米歇爾·米紹
Ⅰ法國城市規劃40年
1法國社會及其體制40年來的變遷
2法國現階段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
3法國城市規劃政策中的趨勢和爭論
Ⅱ法國的城市政策
1退步的機制
2城市政策的主要特徵
3效率低下的原因
4街區大規模重組的新政策
5關於國家政策的問題
Ⅲ法國城市改造和更新政策的創新
1針對兩種挑戰所存在的兩種自願的城市規劃實踐
2城市更新領域的幾種實踐和大的創新
3城市改造里的幾個重大的實踐和創新
4結論:政策的問題和挑戰
Ⅳ法國如何對城市進行投資?
1需要投資的幾類不同的城市情況
2法國稅制:一個復雜的體系,但是對於城市創造和
管理來說具有根本意義的整套措施
3法國公共設施的投資
4在城市建設中如何獲取土地資源
5總結
Ⅴ法國遺產保護的工具
1文物建築的保護
2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法律:建築與景觀
3遺產保護的參與者
4巴黎的城市規劃中所涉及的遺產問題:一個新政策的例子
Ⅵ法國新城:中央政府掌控歷時40年的城市管理
1新城的基礎:背景、策略和開發
2馬恩河谷的實例
3新城的總結
Ⅶ城市建設政策的經濟內涵
1土地經濟機制
2怎樣的公共政策?
Ⅷ法國的社會住宅
1前言:歷史回顧
2社會住宅機構及社會住宅小區:各種數據
3住宅產業中政府的資金介入:補助
4城市更新
Ⅸ如何操作一個城市開發項目?
Ⅹ2005年法國的城市暴力
Ⅺ區域布局及巴黎大區規劃
Ⅻ巴黎城區新總體規劃:目的及規劃工具
ⅩⅢ?巴黎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貝西及巴黎左岸計劃
附錄有關法國城市規劃問題的參考書目
H. 奧斯曼時期,巴黎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巴黎城市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奧斯曼巴黎改造計劃的核心, 是幹道網的規劃與建設, 當時數量龐大的馬車已經徹底癱 瘓了巴黎的交通,奧斯曼在密集的舊市區中,徵收土地,拆除建築物,切蛋糕似地開辟出一 條條寬敞的大道,這些大道直線貫穿各個街區中心,成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幹道。奧斯曼 在這些大道的兩側種植高大的喬木而成為林蔭大道, 人行道上的行道樹使城市充滿綠意, 巴 黎的林蔭大道開世界風氣之先,如今林蔭大道已成為全世界都市計劃的共同語言。 奧斯 曼的都市計劃嚴格地規范了道路兩側建築物的高度,形式,並且強調街景水平線的連續性, 這些經過仔細規范, 同時期新建的樓房統一了巴黎的街景, 造就了一個典雅又氣派的城市景 觀。 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設有沒有遠見的最佳指標。 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聞名世界 的地鐵網路以外, 還有令後來無數市民引以為傲的下水道系統。 巴黎的下水道簡直就像一個 地下城市,每條街道地下都有寬敞的下水道,也設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規劃成為下水 道博物館,在隧道似的空間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統設計與各種設備,這里已經成為巴黎的 觀光景點之一。 奧斯曼在他的城市規劃中,開辟了好幾個大型公園,利用大型空地開辟出來的公園。以 及保留資源地景開辟出來的大型公園,成為巴黎的「城市之肺」。奧斯曼在他的回憶錄中特別 強調,公園對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園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陽光、新鮮的空氣 與開敞的空間, 這個城市公園中的花草樹木處處展現出高水準的地景專業與優秀傳統。 在密 集的人造環境中,保留出一片綠地,也成為全世界城市規劃者的共同目標。 奧斯曼在一個半世紀前所規劃出來的各種城市空間與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一 直到今天這些空間都仍然充滿生命力。 奧斯曼的城市規劃不只注意到整體的層面, 還包括街 邊的傢具設計, 鉅細靡遺。 街頭的實品每一件都是城市設計的經典之作, 不僅實用而且美觀, 增添巴黎都市的風采與氣質。 最令人佩服的是這些超過一世紀之久的街道傢具。 至今仍然非 常好用。在 21 世紀的今天,不但毫無過時的感覺,反而成為代表巴黎的象徵。 這個城 市規劃歷經百年仍屬世界一流。遠見宏規,不得不令人佩服。 啟示:第一、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於人的理念,圍繞人的需要、人的發展 而展開,不能功利,不能一邊倒地傾向於為經濟目的服務,否則就只會做以吸引投資、上馬 項目為主的「表面文章」,重產業設施、輕文物古建保護,重景觀建設、輕基礎設施,重消 費場所、 輕民生工程, 不能令大尺度上的城市主體充分享受城市建設發展所帶來的實實在在 的福祉;城市建設不能狹隘,巴黎的建設經驗示知我們,城市建設是城市物質文明也是城市 精神文明輻射延伸的具體途徑,串起城市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融會交叉政治、經濟、歷 史、文化、民俗、社會等多種領域的命題,因而必須強調科學規劃、綜合考慮 、審慎發展 , 以城市物質面貌的變化更好凸現而不是淹沒城市獨有的個性,切忌攀比跟風、盲目拆改 ; 城市建設不能封閉,需要隨時矚目科技發展狀況,增設新的技術標准,充分採用先進技術成 果,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吸納更為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元素,煥發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 魅力。 第二 ,城市建設目標的啟示。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改天換地,抹去城市所有過 往,重生一座新的城市,建成某些著名城市的拙劣 「翻版」,抹煞個性,沒有記}乙,被改 造得認不出本來面目的城市又如何能夠宜居,有吸引力。 任何一座城市的總體面貌都是其歷 史文化、產業結構趨向、社會民俗等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 ,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在發 展中努力維系這種獨有的風貌,實現變即不變的辯證統一,形成獨具特色的吸引力 ,在眾 多城市中卓而不俗。 第三,城市建設過程的啟示。城市建設是動態發展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 盡善盡美、完全止步的一天,誠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而在建設過程中的急切短視行 為並不可取,應本著城市的現實需要及問題 ,在梳理歷史基礎,瞻顧未來遠景的前提下有 序展開建設工程。 做好前期縝密調研工作, 切實保護好歷史風貌建築, 而不是將其敷衍為「偽 古董」,充當文化賣點。發揚民主精神,廣開市民建言建策渠道,開掘民間智慧,以形成科 學規劃和設計。注重以創意進步化解建設難題,提高建設質量和水平 ,破除目前因迷信資 金因素而造就的愈演愈烈的奢靡浪費之風,讓建設效果實至名歸。
I. 說出三個世界上著名的城市規劃項目,進行闡述,然後說明其影響和歷史地位。
這幾個是上學的時候教材上的幾個比較經典的規劃,還有日本的東京灣規劃等。
中國解放後的城市規劃,影響都是負面的,比如說北京在蘇聯專家不了解我國國情和歷史的情況下強制出手。。。
中國經典的規劃都是古代,從曹魏鄴城北宋汴京到清代北京城等等都是傑作啊。
具體的你可以看一下《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城市規劃史綱》《國外城市規劃史綱》。想要了解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的規劃可以看一下王軍寫的《城記》這本書。
巴西利亞規劃
巴西新都巴西利亞是從平地建設起來的新城。
為了改變巴西的工業和城市過分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狀況,開發內地不發達區域,1891年巴西憲法規定遷都內陸。1956年,巴西政府決定在戈亞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設新都,定名為巴西利亞;同年,通過競賽選取巴西建築師L.科斯塔設計的新都規劃方案,規劃人口50萬,規劃用地152平方公里。
1957年巴西利亞開始建設,由巴西建築師O.尼邁耶擔任總建築師。至1960年,建設初具規模,正式從里約熱內盧遷都新址。巴西利亞的建設當時在世界的城市規劃界和建築界傳為盛事。
巴西利亞規劃頗具特色。城市布局骨架由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功能迥異的軸線相交構成,平面形狀猶如有後掠翼的飛機。 東西向的主軸線長6公里,東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辦公大樓,嚴整地排列在大道兩側。主軸線東端是三權廣場廣場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議會大廈、最高法院和總統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構圖上、建築空間上都是視線集中的地方。主軸線西段主要布置市政機關,西端是城市的鐵路客運站。 南北向軸線呈弧形的翼狀,兩翼各長5公里許,有一條主幹道貫穿其間,與公路連接。主幹道兩旁布置著長方形的居住街區。每一街區內有高層、多層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設施,布置格式基本統一。城市兩條主軸線的交匯處,有一座 4層的大平台,在不同層次上形成立體交叉道口,以疏導各個方向的交通。在這里設立全市的商業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公共客運也大多在這里轉站換乘。稍西有體育場。東西軸線的南北兩片地段分設動物園和植物園。城市的北、東、南三面有人工湖圍繞,人工湖附近散布著若乾片獨戶住宅區。城市有少數小型工廠,布置在火車站的一側。
巴西利亞的規劃設計構思新穎,反映了現代城市規劃研究的一些成果。廣場建築群特別是矗立在三權廣場上的主要的政府機構建築,具有挺拔、開闊的氣魄。批評者認為它過分追求形式,對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考慮不足,未能妥善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就業和居住等問題。
昌迪加爾規劃 印度東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爾,是從平地興建起來的新城市。 1951年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受聘負責新城市的規劃工作。他制定了城市的總體規劃,並從事首府行政中心的建築設計工作。 昌迪加爾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乾旱的平原上,佔地約4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規模近期為15萬人,遠期為50萬人。
昌迪加爾的總體規劃貫穿了勒·柯布西耶關於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的規劃思想,並以「人體」為象徵進行城市布局結構的規劃。
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當作城市的「大腦」。主要建築有議會大廈、邦首長官邸、高級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頂端,可俯視全城。博物館、圖書館等作為城市的「神經中樞」位於大腦附近,地處風景區。全城商業中心設在作為城市縱橫軸線的主幹道的交叉處,象徵城市的「心臟」。大學區位於城市西北側,好似「右手」;工業區位於城市東南側,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電、通信系統象徵「血管神經系統」;道路系統象徵「骨架」;城市的建築組群好似「肌肉」綠地系統象徵城市的呼吸系統「肺臟」。 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為從快速道路到居住區內的支路共7個等級,橫向幹道和縱向幹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盤狀道路系統。此外,全城還有一個安排在綠地系統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交通系統。
由城市幹道網劃分成的矩形街區,每塊面積約為100公頃(800×1200米),按鄰里單位的概念進行規劃,居住人口各為 5000~20000人。鄰里單位內的商業布局模仿東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橫貫鄰里單位。鄰里單位中間與綠帶相結合,設置縱向道路,綠帶中布置小學、幼兒園和各種活動場地。
城市行政中心附近設置廣場。廣場上的車行道和人行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各建築物主要立面向著廣場,經常使用的停車場和次要入口設在背面或側面。在建築方位上考慮了夏季的主導風向和穿堂風。廣場上設置水池,以增加空氣濕度,豐富景觀。在設計中強調了建築空間尺度和人體尺度的關系。
昌迪加爾的規劃設計功能明確,布局規整,得到一些好評。批評者認為城市布局過於從概念出發。從建成後的效果看,建築之間距離過大;廣場顯得空曠單調;建築空間與環境不夠親切;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內容考慮不夠。城市建成使用後的幾十年中,已作了一些調整。
大巴黎規劃
法國實行的是5級行政區劃管理體制:
22個大區,大區是最大的行政劃分,由大區委員會管理。
96個省。每個大區包括數個省。設立省管理委員會,管理經濟和社會領域的財政撥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國大革命中建立,設立標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夠在一天內到達專區政府所在地。
329個區。每個法國省份又被分割為數個區,駐有專區區長,職責是輔佐省長的事務。
3879個鄉。每個區再劃分為鄉,鄉的角色實際上是構成一個選舉區:在鄉級選舉中,每個鄉推舉一名成員代表參與省委員會。在城市地區,一個市鎮通常包括幾個鄉;而在鄉村地區,一個鄉通常由一些小鎮組成。
36568個市鎮。市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最小的行政單位,對應一個村鎮或城市。即使市鎮包括數個鄉,也只能屬於其中的一個行政區。市鎮由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治理,後者由市長主管,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人口最多的三個市鎮(巴黎、馬賽、里昂)又被劃分為45個市區,相當於附屬市鎮,擁有(市區的)區長和區議會。
作為市鎮的巴黎市,是法國的首都,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230多萬。一般所說的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布在巴黎城牆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上塞納、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聖但尼省。大巴黎地區沒有設立獨立的行政層級或區劃。而只是一個經濟區域(或都市圈)的概念。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馬恩-塞納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也被稱作「法蘭西島」,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
上世紀50年代開始,法國經濟快速起飛,巴黎市區的企業越來越集中,人口越來越稠密。在此情況下,1961年,巴黎市政府建立了「地區規劃整頓委員會」,統一領導巴黎地區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最大的舉措就是在巴黎周圍建設衛星城,減輕市區的人口和工業壓力。並且針對當時巴黎大區面積小,人口多的現狀,擴大了巴黎大區的行政區劃范圍,由原先的3個,增加到8個。同時,在巴黎大區設置了「巴黎大區城市規劃與開發研究所」,為巴黎大區的建設提出規劃和方案。1963年出台了《巴黎大區規劃指導方案》。
隨著巴黎市的擴大,巴黎與巴黎大區的聯系越來越密切。1990年,巴黎大區和巴黎市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共同編寫了《巴黎大區和巴黎市的白皮書》,1994年巴黎大區出台了《巴黎大區總體規劃》,1996年出台了《巴黎大區可持續發展計劃》,1999年又制定了《2000至2006年國家——大區計劃議定書和大區規劃》,這些規劃和計劃的宗旨都在於強調巴黎市和巴黎大區的建設和整治,保持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均衡發展。
盡管圍繞巴黎的發展,巴黎大區的行政區劃進行了擴張,但是,作為省和市鎮的巴黎,其行政區劃則一直明確和固定。特別是在1975年,巴黎獲得了自治地位,1982年法律規定巴黎既是市鎮,又是省的地位。因此,在行政隸屬上,巴黎市和巴黎大區是相互獨立的。這些舉措的宗旨,一方面在於突出巴黎作為市鎮的悠久文化內涵和超強國際競爭能力,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協調,將工業和擁擠的人口向周邊省疏散,而在巴黎市,則集中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金融、科技等產業。另一方面在於有效協調各方行動,尤其是交通、居民點、工業區等的布局。通過擴大巴黎大區的行政范圍,並通過一級行政力量制定和實施規劃,在巴黎大區修建了聯系巴黎城區與衛星城的配套工程、高等級公路、高速地鐵等,從而實現巴黎市與巴黎大區的協調發展。
J. 城市的遠見巴黎市民如何參與巴黎改建
摘要 1.改建路網結構,形成新的城市結構。重要的內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幹道和兩個環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