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2022-01-01 18:52:17

①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比較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即將開始, 通過與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之比較, 從組織領導、技術保障、資料基礎、質量保證等方面, 探討了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有關問題, 並提出了具體的意見。
距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十年之後, 國務院決定自2007 年7月1 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二次調查)。十年來經濟社會、地貌景觀、土地用途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每年都進行土地變更調查, 但由於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一次調查) 的技術手段落後, 基礎資料保存方法原始, 特別是圖件資料多為紙質或薄膜成圖, 不利於變更後的修改和使用, 更談不上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要。因此, 開展第二次調查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非常及時的。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要求, 第二次調查要在2007 年7 月至2009 年6 月,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資料庫建設, 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 年下半年, 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也就是說從現在資料准備開始到全面結束, 只有三年時間。而第一次調查時卻花了整整十三年。雖然現在的技術手段已今非昔比, 但要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作量, 如果沒有強有力地組織保障、充分地物質保證和幾十萬人的技術力量, 是難以想像的。筆者根據參加第一次調查及多年來的教學體會, 通過兩次土地調查之比較, 對第二次調查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僅供參考。
一、領導重視、政府支持,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關鍵
第一次調查的通知是,《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國發〔1984〕70 號。第二次調查的通知是,《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2006〕38 號。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親自掛帥, 成員由國務院有關部、局一級領導組成, 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土地調查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 依據縣級成果逐級匯總而成。因此, 縣級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縣政府的支持力度,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關鍵。第一次調查為什麼從1984 年5 月開始一直到1997 年年底結束,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領導重視和政府支持的問題, 更直接地說就是調查經費落實的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因為領導重視不夠, 財政有錢但不願把錢花在這種見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貧困縣財政確實拿不出錢來。筆者所在地區某貧困縣, 因為經費不足直到1993 年底靠貸款才開展土地調查工作。
第二次調查所處的經濟環境、消費水平, 採用的技術手段、設備等都遠遠高於當年, 調查經費同樣遠高於當年。這次調查經費的來源與上次一樣: 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共同分擔。如此大的費用, 對於貧困縣或剛剛脫貧的縣來說又是一個沉重的壓力。如果中央財政和省財政不能區別對待另給補貼, 這些縣要按時完成可能會有較大地困難。
二、技術規程、實施方案,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技術保障
每一項技術工作都有一個技術標准,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實質上就是國家標准。必須具有權威性、准確性、合理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施方案應具體、明確。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是進行土地調查的技術依據, 保障土地調查成果能夠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 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階段,數字地球、數字中國計劃已實施多年。土地調查成果是數字中國國家空間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時, 必須充分考慮土地信息採集、處理的標准化、系統化, 以利於與其它空間信息的整合、共享和應用, 形成統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三、基礎圖件、系統軟體,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基礎
第一次調查採用的基礎圖件, 是由各縣到測繪部門收集, 往往要跑幾個單位才能收齊, 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攝照片和部分正攝影像圖(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縣採用) , 而且很多是1980 年—1987 年期間拍攝的。大多數的外業調查是在九十年代初進行的, 中間間隔了五六年, 大大增加了外業調繪的難度和新增地物補測的工作量, 影響了調查進度和質量。
第二次調查由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 統一製作調查基礎圖件。一方面減輕了地方負擔, 一方面確保了基礎資料的可靠性、時效性和統一性。這是土地調查成果可靠性的基礎。
第一次調查時由於計算機應用剛剛起步, 大部分內業工作是人工操作, 如航片轉繪、編圖繪圖、圖件縮編等。僅面積量算採用了當時較先進的計算機掃描計算技術, 但仍有少數單位採用求積儀人工計算的。工作量大耗時長, 這是第一次調查用了十幾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由於計算機運用程序五花八門各地不一,圖件一般是薄膜成圖, 使後續的市級、省級數據匯總、圖件縮編困難重重、進度緩慢。
第二次調查正處在「3S」技術廣泛應用的時期, 其中地理信息系統(GIS) 提供了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 應用領域極為廣泛, 而且早已應用於土地調查與管理的方方面面。土地調查內業工作通過GIS 建立資料庫已經完全成熟, 筆者不再贅敘。現在的問題是, 國產GIS已有幾十個應用軟體, 僅近幾年用於試點地區土地調查的系列軟體就有四、五種之多, 使用效果均反映良好。第二次調查是由國家統一採用其中一種軟體, 還是由各地自選軟體。如果由各地自選, 資料庫的統一和共享如何保證, 應該有明確地規定。特別是已完成的試點省市如何整合到統一的資料庫及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中去。
四、調查隊伍、檢查驗收,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質量保證
土地調查是一項政策性較強、工作量浩大、涉及多項專業技術的工程, 需要數以萬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調查隊伍的選擇和調查人員的素質, 嚴格的檢查驗收, 是土地調查成果質量高低的關鍵。
(一) 調查隊伍的選擇要慎重
1、最好是選擇參加過第一次調查的隊伍和人員
參加過第一次調查的隊伍和人員, 積累了豐富地經驗, 稍加培訓就能很快上手。但是參與第一次調查的幾十萬技術人員, 主要是來自地勘部門以及部分院校。當時(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正是我國地勘部門處於低潮時期, 體制不明確, 國家任務有限,大量富餘人員正尋找出路。土地調查給他們帶來了就業機會, 他們也為第一次調查的順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 地勘部門正處在第二次大發展的時期, 各單位人才急缺, 要抽出大量人員參與第二次調查, 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於有關院校來說,參與第二次調查是一次產學研結合的大好機會, 但人力和時間受到一定限制, 只能完成少部分地區的調查工作。利用各種社會勘測隊伍, 信息安全問題不得不作考慮。因此, 調查隊伍的選擇應早做准備, 現在就應擺在議事日程當中, 以便於人員培訓和設備配置盡早進行。
2、第二次調查技術含量高, 對調查隊伍和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
從《通知》中可以看出, 第二次調查的內容比第一次調查有較大變動, 由於2001 年重新對土地進行了分類, 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分類原則。因此, 外業調查增加了城鎮土地調查的內容,如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等, 以及基本農田的內容, 大大增加了調查的難度; 內業必須全部運用新技術手段, 建立互聯共享的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的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因此, 要求調查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技術素質, 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上崗。調查單位必須通過資質審查, 配備有相應的設備方可承擔調查任務。
同時, 還應對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從事土地調查管理工作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加強第二次調查過程中的管理和監督, 並為後續的變更調查和土地管理打下堅實地基礎。
(二) 制定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 確保土地調查的質量
質量是一切技術工作的生命線, 必須制定嚴格的「三檢」制度, 進行自檢、互檢和專檢, 盡量將問題消滅在第一線。從而確保土地調查的數據、圖件與實地三者一致。
《通知》中規定,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縣級調查成果。因此, 各省必須組建一支專門的、穩定的, 由多方面、多層次專家組成的省級土地調查檢查驗收隊伍, 按照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的要求嚴把質量關。確保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的質量。

②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啟動,於2009年完成二調成果並啟用。

③ 農村土地調查成果

3.7.1.1 縣級調查成果

(1)外業調查成果:①外業調查圖件;②土地調查記錄手簿;③《土地權屬協議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

(2)數據成果:①縣級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②縣級不同權屬性質面積數據;③縣級坡耕地匯總數據;④縣級基本農田數據;⑤縣級基礎設施專業匯總數據。

(3)圖件成果:①縣、鄉(鎮)級土地利用現狀圖;②縣、鄉(鎮)級基本農田分布圖;③縣級耕地坡度分布圖;④縣級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⑤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4)文字成果:①縣級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報告;②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技術報告;③縣級土地利用分析;④基本農田調查報告等專題報告。

(5)資料庫成果:縣級土地調查資料庫。

3.7.1.2 市級調查成果

(1)數據成果:①坐標系轉換整理成果;②市級各類土地分類面積數據;③市級不同權屬面積數據;④市級基本農田面積數據;⑤耕地坡度分級面積數據;⑥市級專項調查匯總數據。

(2)圖件成果:①1:10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②市級土地利用現狀圖;③市級基本農田分布圖;④市級坡耕地分布圖;⑤市級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3)文字成果:①市級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報告;②市級農村土地利用及專題報告。

(4)資料庫:市級農村土地利用調查資料庫及管理系統。

④ 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調查項目實施情況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

自1999年啟動以來,共應用陸地衛星30米多光譜TM/ETM數據530景,10米多光譜及2.5米全色SPOT數據2500景,以及部分資源2號數據、SAR(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數據和航空相片,通過連續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其他重點城市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情況的監測,基本實現了利用成熟的遙感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產業化應用。

監測范圍涉及264個(次)城市的2010個(次)市區及近郊區(縣、市),累計監測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各年度監測任務側重點均有不同,技術方法、規范、體系建設和應用領域不斷深入與擴展。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形成了一批真實、客觀和現勢性強的數據、報告、圖件等土地資源基礎信息資料,在社會經濟和日常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各類成果報告近百部,編繪圖件2萬余幅,發現土地利用變化圖斑近10萬個。通過連續5年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其他重點城市的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基本掌握了經濟發達地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的數量、類型和分布狀況。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

分年度完成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坡耕地調查評價工作和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查清了中、西部地區坡耕地數量、質量、分布、權屬狀況及生態環境、經濟等情況;查清了全國能夠形成國家級開發復墾基地的耕地後備資源情況,並進行了科學評價,為生態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決策依據。

通過調查,中西部18省(區、市)15度以上坡耕地有24028萬畝,其中15~25度坡耕地16476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7552萬畝;坡地19418萬畝;梯田4610萬畝。全國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11015萬畝,西部地區8213萬畝、中部地區981萬畝、東部地區1821萬畝。其中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10524萬畝,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491萬畝。同時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程》等一批規定、規程,編輯出版了《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中國坡耕地》、《中國耕地後備資源》、《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集》等一系列成果。

❶ 1畝=0.0667公頃=667平方米。

土地資源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

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包括土地權屬和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與更新。通過系統的調查,全面更新土地權屬數據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並落實到圖上,達到實地、圖件、數據三者一致,在此基礎上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實現土地利用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為今後日常變更調查奠定堅實的基礎。

已部署了7個試點,取得了一系列示範成果,樹立了一批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的典型,制定了一批規程規范,為進一步全國范圍的工作開展打下了基礎。

城市土地價格調查與集約利用潛力評價

通過對全國大中型城市土地價格的更新調查,建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以及基準地價及市場交易地價的自動發布和查詢系統,為政府部門、社會公眾提供客觀、系統的地價動態變化信息。在全國68個城市(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開展了土地級別調整、基準地價更新,建立了城市基準地價更新系統,設立地價監測點6775個。初步完成了全國城市地價監測體系的構建和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建設,開通了基於互聯網的「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網」;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和部分重點城市的地價年度變化情況進行了監測分析;完成了福建、山東兩省的基準地價平衡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基礎調查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形成了我國第一套土地管理的國家標准、第一部城市地價圖集、第一個地價內涵統一的基準地價體系、第一個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以及一本城市土地價格調查與動態監測成果報告。首次採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將各大城市地價的空間信息(土地級別、基準地價、地價監測點等)和地價的時間變化信息放在同一個平台上,實現了地價的點面結合和時空結合。並將各大城市的地價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整體發布,建立了最有效、最全面的全國地價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提高了地價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程度。

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是在充分利用土地詳查、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等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補充調查,社會、經濟調查,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制定了三個國家行業標准:《農用地分等規程》(TD/T 1004-2003)、《農用地定級規程》(TD/T 1005-2003)、《農用地估價規程》(TD/T 1006-2003)。形成了一批相關研究成果。

全國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

全國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是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統一的資料庫標准和建庫規范,採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數據更新,實現信息共享,為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的土地利用更新、綜合統計、耕地保護、建設項目用地管理等日常土地管理業務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技術服務。已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600餘個縣(市)級資料庫系統,初步實現了數據的綜合查詢、檢索、更新、統計製表和信息共享。5年來已形成建庫技術標准、技術規范、培訓教材和資料庫管理系統等系列成果。

⑤ 二調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一)數據成果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二)圖件成果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三)文字成果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四)資料庫成果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五、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⑥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地調查自1985年8月開始,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歷時6年9個月,形成了圖件成果和匯總數據成果等原始的測繪資料,初步查清了全市各類土地分布情況及所佔比例,但數據統計基本上為人工手動計算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錯誤。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盡管每年都進行年度的變更調查,但相對滯後的數據成果已不能適應逐年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掌握准確、翔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制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決策,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全面發展,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來土地利用的分類、分布、面積和權屬的現狀,以及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變更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可以為石家莊市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是明確市、縣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的現實需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理順土地產權關系的有效手段,也是管好用好土地資源、建設「沿海經濟強省省會」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⑦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具體任務如下: 農村土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重點任務。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2)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1)建立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按照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標准,以縣(區、市)為單位組織開展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和基本農田等數據進行管理,滿足縣級日常變更等業務需要;在市級,以市(地、州)為單位,結合市級管理模式,整合各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構建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市級國土資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為單位組織,對市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全面整合,建立省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對土地基礎數據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級,藉助現有的網路系統,由國家組織建立國家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提供對各級土地數據到地塊的查詢檢索、統計匯總、分析輸出、及時調用和定期備案等功能。另外,各級資料庫之間提供訪問和調用介面,滿足數據上傳、接收、交換、備份、更新維護、日常應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縣地籍信息系統
各市(縣)按照地籍信息系統建設有關技術標准和要求,以市(縣)為單位,組織建立地籍信息系統,對市(縣)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結果的圖形數據、宗地屬性以及各種表、卡、冊等數據信息進行集中管理,並提供編輯錄入、查詢統計、日常變更、制圖輸出、登記發證以及辦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滿足日常業務及管理需求。 (1)數據匯集
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
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為保持調查成果現勢性,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繼續進行每年一次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組織各地對土地利用變化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及時匯總調查成果;國家建立及時監測系統,運用航空(天)遙感等高技術手段,定期對重點地區、重點地類進行變化監測,並周期性覆蓋全國,及時檢查各地變更調查工作情況,並利用監測成果積極做好成果維護和應用工作。制定土地調查、統計、登記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穩定的常設調查隊伍,保障調查經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

⑧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回記信息,答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⑨ 第二次土地調查求自檢報告和工作報告技術報告怎麼寫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實施方案


1.
文字報告編寫工作報告應主要包括調查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等基本概況,以及調查的目的、意義、目標、任務,組織實施與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經驗與體會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等內容。技術報告應主要包括調查的技術路線與技術方法、工藝流程、質量檢查及保障措施,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應用新技術及效果等內容。資料庫建設報告應主要包括資料庫建設流程、軟硬體配置、資料庫內容與功能、維護與更新等內容。成果分析報告應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各類土地的分布與利用狀況、與以前調查成果的對比,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政策、措施與建議等內容。專題報告應主要包括基本農田的數量、質量、分布和保護狀況,工業、基礎設施、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用地的類型、數量、分布和利用狀況等內容,基本農田調查情況需單獨編寫報告,其他專題內容可以「土地調查專題報告」為名綜合編寫

⑩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閱讀全文

與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