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代長篇小說取得怎樣的成果
清代長篇小說擁有廣泛的讀者,始終很興旺。明末清初出現的大量才子佳人小專說,也是晚明小說一個方面屬的延續,但這裡面沒有什麼傑出之作,只是些套路化的娛樂性讀物。一些歷史傳奇小說,如《水滸後傳》、《說岳全傳》等,則較多受到正統意識的影響。到了清代中期,沿著《金瓶梅詞話》的寫實傳統,終於出現了中國小說史上兩部偉大的作品——《儒林外史》和《紅樓夢》,這是清代文學了不起的收獲。《儒林外史》對於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對於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的靈魂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它的「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藝術手法,使它成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紅樓夢》則通過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而衰的故事情節,深刻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必然沒落的歷史命運。在藝術上,這兩部小說對人性復雜性的理解之深刻、描摹之細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❷ 清朝有哪些先進的科技
王錫闡和《曉庵新法》;
吳其浚和《植物名實圖考》;
李善蘭與《方圓闡幽》;
徐壽、華蘅芳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
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馮如製成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
❸ 列舉幾個中國清代的科技成就
公元1688年,清代陳淏(hao)子(約公元1612-?)著的《花鏡》記載
了三百多種花木果樹的品種和栽培方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園藝專著。陳
子總結了勞動人民與自然界斗爭的經驗,指出通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
的特性,強調"人力可以奪天功"(卷2)的思想。
公元1776年,清代齊倬(zhuo)(生卒年代不詳)為楊屾(shen)的
《修齊直指》所作的注中,記載了陝西農民以小麥、穀子和蔬菜等套種,
達到一年三收或二年十三收的方法。這些技術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民的高度
智慧和創造性。
清代吳其浚(公元1789-1847年)著有《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其中
收載植物一千七百一十四種,分谷類、蔬菜、山草、隰草等十二類,記述
了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產地和用途,並附有插圖,還考訂了古今名稱
的異同,力求名實相符。這是我國古代具有相當科學水平的重要的植物學
專著。
公元1759年,清代趙學敏(?-公元1803年)與民間"鈴醫"(走方郎中)
趙柏雲(生卒年代不詳)合作寫成《串雅》。這是醫學史上一部罕見的適
合廣大群眾需要的很有實用價值的著作。趙學敏非常重視鈴醫,認為鈴醫
接近群眾,能解決群眾的問題,"誰謂小道不有可觀者歟!"他強調用葯應
貫徹"賤"、"驗"、"便"的原則。公元1765年,趙學敏還著有《本草綱目拾
遺》,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補充和訂正。
公元1830年,清代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寫成《醫林改錯》。他強
調解剖學知識對醫學的重要性,堅持革新,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到墳地
和刑場觀察屍體內臟,繪成二十四幅人體解剖圖《親見改正臟腑圖》,收
載於《醫林改錯》中,對過去的人體解剖知識的一些不確切之處作了校
正,為我國解剖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公元1644年,清初頒行《時憲歷》,改平氣為定氣,是歷法的又一次改
革。《時憲歷》一直施行到清末。
清代平民天文學家王錫闡(公元1628-1682年)著《曉庵新法》等十三種
天文學著作,獨立提出計算金星凌日的凌始和凌終方位角的方法等。王錫
闡尖銳地批判了脫離實際和唯心主義,並同外國傳教士否定我國古代科學
文化的謬說進行斗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國家。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
(公元1648-1695年)的《廣陽雜記》卷3中記載了我國甘肅地區人民用
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
清代黃履庄(公元1656年-?)發明"驗燥濕器",據記載這是靈敏度較高的
濕度計。他還製造過"驗冷熱器"(溫度計)。
據《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67載,公元1716年清代愛新覺羅·玄燁(康
熙)"常立小旗占風,並令直隸各省,凡起風下雨之時,一一奏報。見有京
師於是日內起西北風,而山東於是日內起東南風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統
一氣象觀測網的設想,也是世界上關於鋒面不連續的最早的發現。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國家。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
(公元1648-1695年)的《廣陽雜記》卷3中記載了我國甘肅地區人民用
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
清代黃履庄(公元1656年-?)發明"驗燥濕器",據記載這是靈敏度較高的
濕度計。他還製造過"驗冷熱器"(溫度計)。
據《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67載,公元1716年清代愛新覺羅·玄燁(康
熙)"常立小旗占風,並令直隸各省,凡起風下雨之時,一一奏報。見有京
師於是日內起西北風,而山東於是日內起東南風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統
一氣象觀測網的設想,也是世界上關於鋒面不連續的最早的發現。
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的《廣陽雜記》卷3中記載了南北不同地域的氣
候差異。他主張地理學的研究應打破舊傳統,要"詳於今而略於古",並且
進一步探尋"天地之故"(自然規律)。
公元1708-1718年,清初在全國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地測量,測定了六百
三十個經緯點,繪制了著名的《皇輿全覽圖》。在測量中已發現緯度越高
的地點子午線每一度的距離越長的事實,在實際上第一次用測量方法證明
了地球為扁橢球形,對解決當時世界上關於地球形狀的爭論產生重大影
響。《皇輿全覽圖》第一次記載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公元1755年,清代汪鐸辰(生卒年代不詳)著的《銀川小志》中記載了地
震發生前井水渾濁、群犬吠等前兆,表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地震
災害斗爭中已了解到許多地震前兆現象。
清代四川地區采鹽工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質學,初
步地掌握了地下岩層的分布規律,並找到了綠豆岩和黃姜岩兩個標准層,
它們至今仍為該地區勘探油、水的標准層。
公元1723年,清代梅瑴(jue)成(公元1681-1763年)等人編成《數理
精蘊》五十三卷,介紹西方數學以及我國古代數學的一些成就,是當時的
數學網路全書。
公元1774年出版的清代明安圖(?-約公元1765年)著的《割圜(圓)密
率捷法》,證明和擴充了用解析方法求圓周率的公式。明安圖還用他自己
獨創的幾何方法對三角函數展開式進行了研究。
公元十八世紀,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戴震(公元1724-1777年)校勘《周
髀算經》、《九章算術》等著作,對保存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作出了貢
獻。
清初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約公元1628-1662年)曾製造過放大
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有《鏡史》(已佚)。清代黃履庄也
曾製造過探照燈("瑞光鏡")(清·戴榕:《黃履庄小傳》,載張潮編:
《虞初新志》卷6)。歐洲公元1779年俄國人才製成探照燈。
公元1695年,清初劉獻庭的《廣陽雜記》卷1中寫道:"磁石吸鐵,隔礙潛
通,……唯鐵可以隔之耳。"這是我國關於磁屏蔽的最早記載。
約公元1835年,清代鄭復光(生卒年代不詳)著《鏡鏡 (ling)痴》。這
是我國古代一部較有系統的光學著作,對物體的顏色、透鏡原理以及三棱
鏡、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製造有所論述。
公元1796-1820年間,清代女科學家黃履(生卒年代不詳)曾製造"寒暑
表"和"千里鏡"。"千里鏡於方匣上布鏡四,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之外之
影,平列其上,歷歷如繪。"即一種望遠鏡與取景器相結合的裝置,也就是
現代照相機的前身。
公元1678-1688年,清康熙時,靳輔(公元1633-1692年)和平民出身的
陳潢(公元1637-1688年)主持治理黃河,進一步發展了"束水攻沙"的治
河方針,收到顯著的效果。靳輔在《河工守成疏》中總結勞動人民治黃經
驗所提出的"放淤固堤法"是治黃工作中的創見,至今仍有實用價值。陳潢
經過對黃河上游的實地考察,提出了從上游根治黃河的卓越主張,但未被
採納。他還發明了測定河水流速流量的"測水法"。
公元1743年,清代胡定(生卒年代不詳)總結黃河上游勞動人民防止水土
流失的經驗,提出了在上游遍設谷坊以阻滯沙土的治黃措施。
清初工匠出身的雷發達(公元1619-1693年)和他的子孫七代,先後主持
了北京圓明園、頤和園、玉泉山、香山、北海和中南海等的規劃設計,為
我國古代建築作出了貢獻,被稱為"樣式雷"。雷發達曾用硬紙板製成可以
揭開房頂觀察內部結構的建築模型,這是我國以活動模型進行設計之始。
❹ 明清時期文化的特徵及主要成就
一、明朝
1、文化特徵
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創作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明代詩文數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
2、成就
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崑山腔(崑腔)。
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小說《金瓶梅》就是出於明朝。
二、清朝
1、文化特徵
清代的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並涌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清初和中期,統治者屢興文字獄。其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
2、成就
京劇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
清朝小說以曹雪芹等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
(4)清代成果擴展閱讀:
1、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2、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總計296年。從改國號為大清開始,總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在清初的「康乾盛世」里,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實現五族共和,清朝從此結束。
❺ 清代是如何反映清儒治經成果的
清代考來據學在考訂經書、名物訓詁、自音韻字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不僅對前代注經典籍作了大量整理工作,同時遍注群經,「十三經」在清代皆有新疏一種或數種,清代經學方面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道光間,阮元編的《清經解》1400卷,選書180多種;光緒間王先謙編的《續清經解》1430卷,選書209種,可大致反映清儒治經的成果。
❻ 清朝有什麼發明
清代268年無重大發明。
明清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終結,封建社會進入末期,各種矛盾激化,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西方的科學技術進入我國,封建階級的保守性並沒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土地兼並嚴重,階級斗爭尖銳,科技發展緩慢,但與此同時手工業生產有所發展。
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
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制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制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
這說明了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6)清代成果擴展閱讀:
從康熙帝親自領導這兩項大工程,尤其是《律歷淵源》的編纂,我們可以一窺其名為「御制」實為御用科學的性質。
第一,是指導思想上追求為皇朝現實政治服務。
觀象授時是皇權的象徵,關乎皇權的合法性和神聖性,因此倍受重視。
《歷象考成》和《數理精蘊》等書既然是御制典籍,那就要求做到「有裨於天下國家,以傳於億萬世」,必須保證政治上合乎當時的「崇儒重道」的既定政策。表現在指導思想上,這就要求以中國傳統的天文數學為准則,而僅吸取西方的演算法和技藝。
於是,康熙帝御用的歷算專家就將河圖洛書附會為「數理本原」,以所謂周公製作的《周髀算經》為「西學中源」說張本。其用意雖說也有吸收西法的積極意義,但這不僅與科學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馳,而且將清代科學引向了「會通中西」的羊腸小道。
第二,同等重要的是,御用科學必須由皇家來掌握、控制和壟斷。
康熙帝對耶穌會士的學術活動加以嚴格的控制,一旦傳教士的活動超出了他許可的范圍,他就嚴加禁止。因此,耶穌會士的科學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僅局限於宮廷一隅,未能得到必要的傳播。至於《皇輿全覽圖》和隨後增修的《乾隆內府輿圖》等都深藏大內,不容他人染指和置喙。
然而,《皇輿全覽圖》早就由傳教士寄回法國公之於世,為歐洲人所周知,而清廷卻當作珍籍秘不示人。這真是對康熙帝等清朝統治者實行專制愚民政策的莫大諷刺。
第三,御用科學追求的是實用性、權威性,而不是創新性。
《歷象考成》和《數理精蘊》等御制「一代大典」,不過是天文學、數學和歷法計算的實用手冊,服務於欽天監等機構的歷法編制和天象觀測。這兩部書對相關天文學和數學理論的介紹都十分簡略,較之明末的一些譯著,在系統性和理論深度上反而倒退了。
《律歷淵源》的權威性不容置疑,盡管雍正和乾隆年間《歷象考成》所載的方法推算結果與實測結果出現了差異,不得不加以修訂,但仍然沿用了原有的體例和模式。
因此,這部康熙御制的科學經典,盡管在清代科學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放在17—18世紀的世界科學之林,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與御用科學的權威性密切相關的是其保守性。
四庫館臣對清代官方的西學政策總結得十分精闢,節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這一政策即源自康熙帝,它妨害了中國人了解西方、理解西學。
在康熙帝的影響下,欽天監雖然聘用了耶穌會士,採取了西法,但其任務和工作則依循舊軌,毫無求新求變,清朝也沒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機構,最終導致在中西交流頻繁的康乾盛世,國人對近代科學毫無感知。
❼ 19世紀(清代後期)我國有哪些成就
19世紀(清代後期)1842年,丁守存在天津仿製地雷、火機,並掌握了雷酸銀的製法。1855年,第一部介紹西方化學知識的書籍《博物新編》出版。它由傳教士合信編寫。1855年,王韜日記《蘅華館日記》中出現「化學」一詞。1860年創辦的北京「京師同文館」,於1871年開設了化學課程,這是中國正規化學教育的開端。1871年,第一部近代普通化學書籍《化學初階》由嘉約翰和何瞭然翻譯出版。1871年,由傅蘭雅、徐壽合作翻譯的《化學鑒原》出版,此外他們還合作翻譯了《化學鑒原續編》等有關化學、化工書籍l0多本,系統地介紹了當時西方的近代化學、化工的諸多知識。1876年,傅蘭雅、欒學謙編輯了《格致匯編》,這是第一本中文科技刊物,該刊一直出版到1892年。於1874年籌建的格致書院在1876年開院,這里是當時傳播近代科技知識的重要場所。1900年,自辦的第一種自然科學期刊《亞泉雜志》出版。
❽ 清朝時期科技成果與西方的不同
江西景德鎮制瓷技術登峰造極。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豎起中國古代解剖學的不朽里程碑。靳輔、陳潢在治黃理論和實踐上多有建樹。此外,農學、數學等諸多領域均有突出成就。充分顯示出中國人民的智慧。
首先,你要搞清楚,清代科技水平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如果拿清代科技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那清代確實落後,而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們說的是清代科技在當時世界的水平,不是說中國與西方科技的單獨對比情況。當時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就那麼不多的一些西方國家,甚至象俄國、日本、義大利那樣的國家,其工業化也不過是剛剛起步,還未完全實現。世界上大多數地區,象亞非拉等地,許多地區還是剛剛從原始森林中走出,其科技水平能有多高。而中國呢?盡管與當時已經實現工業化的英、美、法、德等國有很大差距,但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並不落後,甚至還高出不少。綜合評價,清代中國的科技水平雖說不上發達,但至少處於世界中等水平,其落後只是相對於西方國家,在當時世界並不落後。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其次,清朝統治中國有268年,難道清代科技一直處於不發達狀態嗎?答案是否定的。清入關前,其科技水平確實不發達,遠不如關內。清入關後,繼承了中國雄厚的家底,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如何?在15世紀,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已經落後於西方,但是憑借著前代的遺留,中國科技仍然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由於明朝科技發展的緩慢,而同時期西方的飛速發展,到16世紀時,中國科技水平已然落後於西方,只是由於當時西方也沒有開始工業革命,許多科技成果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所以明代中後期的中國科技水平只是相對落後於西方,在世界上仍處於先進行列,算是二流科技發達國家。清初中國也是如此,仍然處於二流發達狀態,當時清朝對於引進西方科技頗為熱心,加之中國科學家對西方科技的消化吸收,清初科技縮短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清初科技與西方先進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說西方先進國家處於一流水平,明末中國處於二流水平,那麼清初與西方先進水平的差距就是半代。這種狀況持續到何時?大約17世紀的中後期都是如此,甚至延續到18世紀初期。當西方國家干預清朝內政(康熙末期雍正初期),清朝對西方傳教士的活動進行嚴格約束時,清初科技的快速發展時期才告節束。此時中國重新陷入了明朝中期那種科技發展緩慢的狀態,但當時西方也沒有迅速發展——工業革命的大規模進行始於18世紀中後期,而在18世紀初期,西方科技的發展也並不快。於是乎,在18世紀中前期,中西方科技的發展基本上以同樣的速度進行,只是由於西方處於略勝一籌的位置,中國才以二流科技發達國家著稱於世。到了18世紀中後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西方科技的發展速度再次加快,而中國仍然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中西方科技水平再次拉大,到18世紀晚期,中國已經基本上淡出科技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是,18世紀只是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而法、美等國直到18世紀晚期才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其他國家要到19世紀才開始進行。西方國家工業革命進程的不一,拖了18世紀西方國家科技的後腿,中西方科技水平仍然不是很大。換句話說,中國在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仍然處於科技發達國家的行列,盡管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如英、法那樣的水平,但也處於二流發達地位。考慮到清初入關時也是處於二流狀態,可以說清朝中前期中西方科持保持了同樣的發展速度,清初甚至縮短了與西方先進水平的差距。清代科技真正落後於西方是在進入19世紀後,西方更多的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中國科技仍是緩慢發展停滯不前,由此引起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的慘敗。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中期,是中西方科技相差最大的時期,此時中國科技處於世界中等水平,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但與同樣類型的傳統國家以及剛走出原始森林的地區,中國科技仍有一定優勢。19世紀中期以後,中國再次積極引進西方科技成果,中西方科技差距再次縮短,但由於當時西方科技成果持續不斷,中西方差距縮短緩慢進行,沒有象清初那樣顯著。到清朝滅亡時,中國科技大體處於世界中等以上水平。綜合而言,清代科技自入關以來一直落後於西方先進水平,但在清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里,清朝仍然處於二流科技發達國家的行列,即使在中西方差距最大的19世紀中前期,中國科技也處於世界中等水平;19世紀中期以後,中國逐漸擺脫了長期困擾它的科技停滯狀態,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為中國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三,你要搞清楚科技成就和科技水平這兩個概念的不同。什麼叫科技成就?比如說,你原本只會生產馬車,後來會生產汽車,那麼從生產馬車到生產汽車,這一進步就是成就,而處於汽車狀態或馬車狀態,就是水平。簡單地說,成就是個動態概念,而水平是個靜態概念。若說清代科技水平,既然清代是在明朝的基礎上發展的,那麼清代科技水平肯定比明朝高。若說清代科技成就,應該說不比明朝小,甚至比明朝還高出一籌。但要說清朝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那清朝不如明朝——西方國家的科技成就,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的巨大發展,將中國數千年積累的科技水平比下去了。
第四,清朝科技在中國科技史上的地位。清朝科技的發展與歷史上的漢、唐、宋相比,清代科技明顯不如,但與明代科技相比則不相上下,甚至還略勝一籌。清朝科技成就與科技水平都比明朝高,其不如明朝的,是清朝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這里有清朝自身的問題,也有西方迅速發展的原因。總體而言,明清是中國科技衰落的時期,這種衰落並不意味著中國科技不發展了,甚至倒退了,而是說中國科技發展的速度慢了,比歷史上其他時期慢了,比同期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慢了。
總評:清初科技水平並不落後,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也不大。但中期以後,清代科技發展變慢了,而西方科技發展變快了,此長彼消,使中國科技在18世紀晚期跌出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並引發了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的慘敗。此後中國科技再次快速發展,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逐步提高,但到清末也沒有重入科技發達的行列。但綜合而言,清代科技成就不算太小,與明朝不相上下甚至還略勝一籌,但與漢、唐、宋的成就則有很大差距。
❾ 清朝的科技成就
1、清朝科技雖有成就,但是從清初漸漸落伍。也沒有讓科技知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①醫學。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②地理。康熙時,曾組織人力對全國進行大地測量,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在這份地圖里第一次詳細地繪出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③農學。清代的農書約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兩朝為繁盛。有《欽定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
其中大型綜合性農書《欽定授時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歷召集一班文人編纂的。全書規模比《農政全書》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書,各省大都有復刻,流傳很廣,國際上也頗有聲名。
④鐵路。清朝末年,中國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個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了坡度,降低了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❿ 清朝在各個領域都有哪些成就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版外貿易。清朝科權技在醫學、地理、建築、農學、鐵路取得的成果顯著。清朝的文化事業成功輝煌。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著我國古典小說最高水平。《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清朝的京劇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清代的繪畫水準很高。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