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近來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託,承擔著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具體組織工作,為我國連續3次申報的4個項目都得以成功入選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中國也由此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組織申報工作中表現出的學術水平和工作態度,贏得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贊揚。2003年初,文化部與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等單位,啟動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後,也將負責具體工作的「國家中心」,設在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中心在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承擔了試點單位確定的論證、人才培訓等大量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注重國際學術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經驗的交流,並分別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成功主辦了三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以敏銳的眼光和高度的責任感,創造性地將學術界普遍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人為本」的原則付諸於實際工作之中,於2005年聘任了首批30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不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與此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著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承擔著大批國家級、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等重點課題項目。特別是近一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工作、承辦了我國第一個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全面介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宣傳等工作,為順利實現文化遺產日活動的既定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 保護文化遺產的素材
據我所知,西北大學最牛B的是文物保護專業,在考古領域中這一板塊是很吃香的。至於其課程就像一樓說的,這些都是你在4年中要學的。不管是專業必修還是專業選修,如果以後真想以此為職業,都是很有用滴!清華大學不清楚。「考古聖地」當屬北大,不過像吉大、武大、川大等等這些老牌學校的考古專業也不錯,各自方向不同而已。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專業都是新建立的專業,就像「博物館學」一樣。這種新建的專業有利也有弊。弊就在於其「新」,很多理論、實踐都還處於探索階段;而利也在於其「新」,正是因為是新建立的,所以對於自身來說會有更廣闊的領域來探索,更容易出成果。一家之言,難免有失,還望各位海涵。
③ 人類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1、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2、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擴展閱讀: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網站了解到,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近日在接受記者時強調,做好文化遺產工作核心是圍繞四個字:保護、利用。
他分別從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方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是建立和落實好中央文化文物部門以及省市縣四級文物保護責任制,同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了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責任主體。
保護文物失職必追責。如2017年北京針對明十三陵文物丟失案,追究了17名相關責任人責任,包括6名局級幹部。2016年,河北針對清東陵被盜和違法建設案,處理了12名責任人。2017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生6起火災事故,處理了23名相關負責人。
除了保護,也要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近幾年,成功打掉了一批長期猖獗、影響惡劣的文物犯罪團伙,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特別是去年公安部門兩次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文物盜竊和非法販賣活動。
最後,要把文物保護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文物法規定,各地進行基本建設工程前必須先進行考古勘探調查,之後才能開工建設,有效保護了地下文物。
雒樹剛指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主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精神。首先是進行搶救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人來傳承的,現在有一批非遺傳承人歲數比較大,我們抓緊搶救性保護,把這些老工匠、老藝人的工藝傳承下來,同時培養年輕的傳承人。二是實行生產性保護,特別是把傳統工藝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於民間、死於廟堂」,只有和群眾生產生活結合起來,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利用好文化遺產,才能發揮好文化遺產的作用,才能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雒樹剛強調。
利用好文化遺產,首先是讓人民群眾「無障礙」「零門檻」接觸文化。
雒樹剛介紹,現在除了遺址性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已有4246家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免費開放數量還將繼續擴大。現在群眾到博物館的參觀熱情越來越高漲,去博物館參觀的人次從2014年的7億多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9億多人次。一批精彩展覽受到群眾熱捧,如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和「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今後要推出更多精品展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傳統戲劇普及工作正在進行,相關部委聯合實施了「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村」兩個工程,爭取實現「一人一場戲」「一村一場戲」的目標。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受到觀眾喜愛。
「文化文物部門要繼續落實好責任,文化遺產工作就是要保護好、活起來,造福社會、造福人民。」雒樹剛強調
④ 美國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美國是一個歷史不太長的國家。如果從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算起,美國的建國史僅為240年。然而美國卻是世界公認的對歷史文化遺產極為重視,並對文化遺產保護得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
民間參與,影響力大
美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肇始於民眾自發的保護運動。以最早設在費城的美國聯邦政府樓即美國獨立宮為例,它是當年英國統治下的十三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通過《獨立宣言》的地方。1816年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已計劃拆除該建築,然後出售地皮。消息傳出後,大批市民聚集起來強烈反對政府的出售計劃,迫使費城市政府斥資7萬美元購買了這塊地皮,終於保留了這幢歷史建築和周圍的土地,才有了今天這處國家獨立歷史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產。美國第一位總統華盛頓的故居,也是在民間專門為保護這塊遺產地而組織的芒特·弗農婦女聯合會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募集到足夠的資金,在1856年購買到所有權,使得華盛頓總統的住宅、墳墓及土地得以保存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設在波士頓的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策源地——舊南會堂的保護,是在當代居民組織「波士頓二十女人協會」的積極呼籲和籌措下,才在1877年用高昂的價格購買下舊南會堂產權,阻止了拆除,使這座美國獨立戰爭前期的歷史見證得以存留,並成為最早的美國歷史博物館之一。這些分散在各地的文化遺產保護民間團體在二戰後更為活躍,在1947年組成了全國史跡理事會,又於1949年組成全國史跡信託組織。這些社團組織在美國的文化遺產立法、國民文化遺產教育、資金籌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美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來自民眾的自覺意識並有民間社團的促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這項工作容易形成社會共識,有力保證了文保工作的開展。
機構健全,責權分明
美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也是在發展中逐步完善的。在國家層面上,首先表現在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的建立。1872年在環保人士及旅遊業者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批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這個佔地898317公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公園,開啟了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先河。1916年成立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這個隸屬於美國內政部的機構負責對全美國家公園的管理。在國家公園系統內,既有國家湖濱、國家河流、國家海濱、國家荒野與風景河流、國家景觀大道、國家休閑地等自然景觀,也包括國家歷史公園、國家戰場公園、國家軍事公園、國家紀念地、國家歷史街區等人文景觀,數量已達近400處,其面積從幾十平方米到數百萬公頃不等,約佔美國國土面積的4%。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還曾長期負責對國家公園之外的國有及私有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事務。
1966年成立的歷史遺產保護咨詢委員會是美國政府專門設立的旨在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有效利用歷史遺產資源的管理和咨詢部門,也隸屬於內政部管轄。它直接向美國總統和國會負責,提供有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咨詢,審定國家歷史文化遺跡名錄、對遺產保護管理和立法提出改進意見,對影響遺產保護的開發項目和政策進行評估,指導各州及地方政府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面向公眾開展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等。
美國各州也設有歷史遺產保護辦公室,其職能是根據聯邦政府的要求,制定本州文化遺產保護預算及遺產保護方案,督促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地方市縣也設有負責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街區委員會,安排專人負責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這樣,從聯邦政府的歷史遺產保護咨詢委員會和國家公園管理局,到各個州的歷史遺產保護辦公室及各個市縣的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再到各地民間的文化遺產管理團體,形成了縱橫交錯、責權分明、相互配合的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系統。
法律完備,有規可循
美國聯邦政府注重用法律的手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從最初的僅限於保護國有土地上的獨立戰爭紀念物、南北戰爭的戰場遺跡等政府所擁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到私人擁有的歷史文化遺產,都逐步列入了法律保護的范圍。
美國在1906年公布了《聯邦文物保護法》,該法規定,未經政府部門批准,任何人不得盜用、挖掘、破壞或銷毀政府擁有或掌管的任何歷史或史前的遺址、古跡或古物。該法律盡管也有缺憾,但對以後的文化遺產保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16年發布《國家公園系統組織法》,建立國家公園管理局,旨在「改善和規范作為國家公園、國家紀念地、國家保護區的聯邦土地的利用方法和手段」。它為美國重要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和重要作用。
1935年,美國聯邦公布了《歷史遺址與古跡法》,規定保護對國家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古跡、建築和構建等文化遺產是一項基本國策,這些遺產包括那些屬個人私有的文化遺產。這使得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更為完整。
1949年頒布《國家歷史保護依託基金法》,據此建立國家歷史遺產保護基金會,由基金會整合政府和民間的文化遺產保護力量和資金來源,擬定重要的保護項目,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保證有效利用國家和民間的文化遺產保護基金。
1966年發布的《國家歷史遺產保護法》則標志著美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新紀元。該法吸納了上述法律成果,提出國家負責認定並保護國土上的所有歷史文化遺產,建立國家歷史文化遺址的登錄制度,國家歷史文化標志地認定製度。這些文化遺產包括建築物、歷史街區、文物、遺址及相關構造物等,它們或與美國歷史上曾做出重大貢獻的事件有關,或與某些重要人物的生平有關,或體現一種類型、一個時代或一種施工方法的獨特品質和藝術價值,或曾產生或很可能產生史前的或歷史時期的重要信息。這些遺產入選的標準是根據其在美國歷史、建築、考古、工程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並具有表現地點、設計、背景環境、材料、工藝、感染力和關聯性等七個品質特性的完整性,時間超過50年。與此同時,提出建立國家各級歷史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在內政部設立歷史遺產保護咨詢委員會,作為美國政府管理和咨詢歷史文化遺產相關事務的部門。在各州設立歷史遺產保護辦公室,負責所在州的遺產保護法令的制定及管理事務。
各州依據《國家歷史遺產保護法》制定的遺產保護法律往往提出更高的保護標准並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如馬里蘭州制定的《精明增長和鄰里保護法案》,以控制城市蔓延式發展,致力於保護歷史性社區、農場和開敞空間;賓夕法尼亞州制定了《歷史街區保護法》,督促地方政府劃定歷史街區並加以妥善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歷史遺產保護法》的指導下,與歷史遺產相關的城市規劃、住房、稅收、交通、環境保護等政府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條文。而其中包含有國家通過在法律框架下的經濟激勵政策,調動社會力量、解決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內容。這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文化遺產保護資金來源這一關鍵問題。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美國政府的資金投入是十分有限的,保護資金主要來自民間,包括非營利組織、企業和私人捐助,以及遺產所有者的投入。國家主要通過遺產登錄制以確定文化遺產的資格,並採取稅收優惠、保護項目資助等方式,來激勵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些政策體現在聯邦、州、地方的歷史遺產保護、城市規劃、稅收等法律法規中,內容包括財產稅減免、地役權轉讓、開發權轉移、稅收抵扣等優惠條款。這就使得人們既從文化遺產保護中獲得了應有的尊重,也獲得了應有的經濟實惠和利益,激勵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
自然人文兼顧,保護利用協調
美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自然遺產與歷史遺產融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樹立起建設供人游覽的生態公園的理念。如最早建立的黃石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其中有茂密的森林,奔騰的河流,噴吐的火山,奔跑的野獸,但也保留了美國最早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聚居地。而為紀念1863年南北戰爭的關鍵之戰——葛底斯堡戰役而重建的葛底斯堡國家軍事公園,也建在當年的戰場遺址,成排的火炮和南北軍隊對峙的柵欄,分布在青草萋萋的開闊原野上,周圍的成片樹林與散落的尖頂房屋、紀念碑刻坐落有致地排列在荒野上,整個軍事公園綿延達十多公里。既保護了著名的軍事遺跡,也保留了一片優美怡人的田園風光。
美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民俗風情、審美情趣和科技成就,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它們所蘊含的多彩絢麗的文化,因此,不管是費城的國家獨立歷史公園,還是波士頓的自由足跡;無論是弗吉尼亞的芒特·弗農華盛頓故居,還是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歷史街區,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而絕不是單純為了保護。這種保護和利用相輔相成的協調理念在美國是顯而易見的。
⑤ 改病句: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成果。
成分殘缺
在哪裡展示,什麼時候
在最前面加上今天在博物館
修改為:
今天在博物館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成果。
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了哪些貢獻舉個例子
以名錄方式加以確認保護,劃撥資金加以維護、協調開展相關國家進行維護合作,共同打擊文物國際犯罪等等。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保護修復工程」,此項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利用日本信託資金,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和日本政府三方共同進行的合作項目,選擇龍門石窟潛溪寺、皇甫公窟和路洞三個實驗洞窟。2002年至2004年項目第一階段工作在地形、地質調查、測繪、石窟環境和石窟病害觀測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科學、系統、完整的基礎調查資料。2005年進入項目第二階段的洞窟保護修復工作。2007年完成了三個洞窟病害調查報告、漏水裂隙的堵漏灌漿試驗和洞窟清洗試驗等工作,洞窟保護修復總體設計方案獲得批准。2008年,在調查、監測、試驗的基礎上,經中日雙方專家的指導,完成了洞窟外微裂隙處理、排水溝修築、覆蓋層處理及帷幕鑽孔和灌漿等全部施工工作,並進行了「試驗洞窟清洗」工作,現正准備結項驗收與總結。
⑦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⑧ 蒲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有哪些
東岳廟 翠屏山 五鹿山 西河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