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28 15:59:51

1.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手抄報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從而促進了醫葯、食品、農業等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2)饅頭、麵包疏鬆多孔,是因為酵母菌對面團的作用;

(3)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4)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其中蘊含著許多秘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了解越來越多的物質的秘密。
探索世界http://www.huoche.net/tansuo/

2.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最高成果:
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在探究物質無限可分的過程中,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字組成,繼續分下去,直到分成波,波動具有粒子性同時具有波動性,波繼續分,最後確定到最小粒子的量子,量子再分,人類已經感覺到再分下去就是意識,意識是物質趨近於0的狀態,因此,意識是物質的最小單位。所以,人類探求微觀世界的最高成果,就是論證了意識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雖然科學的目前狀態還不能從現代儀器證明,但是該新成果,就是科學對物質研究的最高目標。
當然:
每個階段的成果已經有許多,在上面分割物質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物質階段性成果。
微觀世界的研究和應用成果,非常多,可以進行專業查詢。
謝謝你很好的問題!

3.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所獲得的便利

羅伯特.胡克——細胞
列文.虎克——細菌、病毒
羅伯特.芒德爾——分子、原子
湯姆遜——電子
盧瑟福——原子核、質子
波爾——電子軌道
居里夫人——中子
默里.蓋爾曼——誇克
中國閃爍軟體——勾股

(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從而促進了醫葯、食品、農業等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2)饅頭、麵包疏鬆多孔,是因為酵母菌對面團的作用;
(3)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4)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其中蘊含著許多秘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了解越來越多的物質的秘密。

4.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有哪些重大成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類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醫葯方面:觀察工具的改變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如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細菌、病毒、病原體等),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不知道微生物有什麼作用,它們和人類有什麼關系.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是第一個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的人.巴斯德發現傳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傳播的,於是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廣泛用於奶製品和釀酒業,以及殺死液體中的細菌.
    後來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從而使千萬人免於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這些年來人們不斷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種疾病的危害.鼠疫、結核病敗血症、霍亂、白喉、痢疾、傷寒、天花等傳染病慢慢地被征服了.然而細菌也有抗葯性,直到今天,人們還和細菌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我今你退的斗爭.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進行雜交工作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的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好似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因此人們吧豆科植物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植物、草,增加肥力,綠化黃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要施肥的作物成為可能.
因化肥、農葯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痾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糧食、蔬菜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污染是不可低估的凈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發揮作用.
  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隻叫多利的綿羊在蘇格蘭誕生了.為了培育多利,研究人員首先從一隻母羊體內取出一個卵細胞,出去它的細胞核隨後把一隻6歲成年的母羊體細胞的細胞核植入這個去核的卵細胞,最後把這個卵細胞移植到第三隻羊的子宮里.5個月後多利誕生了.它和那隻提供細胞核的6歲成年母羊在遺傳上是相同的,多利是那隻羊的克隆.
克隆是人們生產具有所需性狀生物的先進技術.克隆技術的成功使人們培養人體器官,用以替換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復成為可能.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的處理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依靠微生物除臭,污水和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主要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課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經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的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額工作.

5. 農業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將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編號,學生每組選擇一種;
•各組設計方案,與全班交流;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
一、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1、科技發展促進觀測工具的發明和改進,觀測工具的改進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從放大鏡到顯微鏡,人類觀察到微小世界越來越多的秘密。
2、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類對物質世界的不斷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的結構是什麼?
圍繞核心概念,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到生命世界。
三、本單元的特點
綜合性較強、比較開放、拓展學生觀察范圍、學生感興趣、有一定教學困難。
四、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
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認識視野,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
學慣用工具觀察,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
在知識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較多的發現。
1.1 放大鏡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小部分的更多細節;
(2)和放大鏡形狀類似的物體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它們是什麼」( P3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種紙的纖維的特徵:纖維的長短及排列的情況緊密、疏鬆;整齊、紊亂)
如何猜得到哪張是書寫紙 、吸水紙、過濾紙呢?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找身邊的紙,觀察哪些紙的纖維分別和它們的纖維相似。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觀察報紙上的畫面,亮處的點和暗處的點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麼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裡來?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2)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3)觀察物體時所獲得的信息和我們使用的觀察工具有關;
五、教學活動「放大了多少倍」時應考慮的問題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放大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2、用數字數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確測出放大鏡的放大率嗎?
3、測放大鏡的焦距容易嗎?
4、直接閱讀放大鏡的說明書可以嗎?
六、教學時可採取的策略
•選用直徑相同,放大倍數不
•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再將標號不同的放大鏡(放大倍數不同)同時發給各組,來「觀察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
•比較不同倍數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看到的細節和視野)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選用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意義:
1、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有著十分豐富的觀察內容;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分布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機構和生活習性。
2、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但對昆蟲知識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觀察、學習;小學生對昆蟲始終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透明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已經對昆蟲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3、許多昆蟲由於身體較小,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如學生將對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聯系或昆蟲的生活習性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課堂上觀察昆蟲身體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徵,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
•第二步選擇一至兩種昆蟲在課外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跟蹤觀察。
•課本上列舉了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一個範例。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是對蚜蟲和草蛉進行比較深入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蛉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選擇「晶體」內容的意義
許多晶體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質都是晶體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晶體是他們第一次從物質的細微結構角度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會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第一部分是初識晶體,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白糖、鹼面晶體。
第二部分自製晶體。指導學生用白糖、食鹽、鹼面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並觀察晶體。
活動「觀察美麗的晶體」,教學時一般採取課前教師搜集、製作好各種晶體,學生們課上進行觀察和描述。如果學生們能夠親自觀察到晶體的結晶過程,會使學生們對晶體的理解更加深刻。
1.5 怎樣放得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科學家設計並使用顯微鏡來拓寬觀察領域、開展對更多問題得研究;
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
1、製作指導;(自製顯微鏡的)
2、指導使用方法;(有顯微鏡的)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本課學生們要形成的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要求選擇、確定一個有關身邊生命世界的課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研究,並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讓學生經歷一個「問題—計劃—觀察—結果—交流」,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嘗試象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重點指向學生的觀察范圍、觀察內容、觀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備。
啟發觀察的范圍和內容,並提供範例。
1.7 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觀察的對象是身邊的生命世界,要啟發學生從居家的環境、校園環境、自己的身體等方面去提出問題、尋求研究課題(課文 12頁的學生對話是提出問題和發現課題的過程的舉例。比如發現魚缸里的水綠了,就思考為什麼水會發綠?假設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從而提出要看看水裡到底有什麼的課題)。
可讓學生閱讀課文15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課題。所提出的課題內容要能用簡易顯微鏡進行觀察,要符合學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學生對觀察細菌感興趣,但是細菌要在放大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一般的顯微鏡下是無法看見的。不過細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菌落和觀察菌落)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對使用顯微鏡觀察,教材上沒有專門的作為新課學習,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如何培養、製作顯微鏡下的標本,以及如何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如植物果實、根、莖、葉等,需要製作切片。(課文13頁第一幅圖介紹了製作切片標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圖介紹如何利用新鮮乾草培養微生物;第三幅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製作切片的製作方法)。教師可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學生參考。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
要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不要求學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盡量按照要求去做。
如何讓學生理解體現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與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更精巧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即技術)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緊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通過簡單的光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及成像的科學原理。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和成果,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一、單元教學的意義
通過前面三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學生已對身邊世界的許多物質及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六年級下冊,教材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本單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到的內容有光學、生物學、物質結構、科學發展史等。但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從而能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因此本單元也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單元,課堂上的學習只是科學學習的開端,希望學生把觀察活動延續到課後,把觀察內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單元教學活動有以下內容:「放大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放大鏡下的晶體」「怎樣放得更大」「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微小世界和我們」。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的功能,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大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較大,但視野較小。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放得更大。
2.拓展有關昆蟲的知識,獲得對昆蟲世界更多的了解。
3.發現並提出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對生命世界更多的了解。
4.引領學生見識周圍常見固體的晶體,知道物質的內部是有一定的結構的。
5.指導學生認識到觀察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促進了人類生活的改進。
科學探究
1.認識到利用工具觀察比只用眼睛觀察有效,觀察工具使我們看到了平常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物體。
2.培養學生觀察微小物體的能力,能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昆蟲、晶體等微小物體,並把觀察到的現象用圖和文字記錄下來。
3.會用簡單的方法計算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4.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
5.能按要求轉寫有關生命世界問題的簡單的研究報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感興趣。
2.體會到技術是不斷改進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也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3.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4.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二、理解•思考•研討
1.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教材的結構是怎樣的?
2.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教材為什麼選擇昆蟲、晶體、生命世界讓學生觀察探究?
3.在本單元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發展探究能力?
4.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本單元教材是怎樣指導學生認識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的?
5.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一般構造及原理是怎樣的?
三、活動分析和建議
1.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微觀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電子等極微小的物質粒子的領域。由於觀察條件和學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單元不從物質的分子、原子、電子這個角度去展開,只是拓展到用放大鏡和簡易的顯微鏡能觀察到的比較微細的物體。如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紙和布類的纖維,蚜蟲等平常看不清的很小的昆蟲,昆蟲的口器、觸角等器官,一些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單細胞動物,植物的細胞,細菌的菌落,等等。
2.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視野,學慣用工具觀察,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可以說在知識方面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多發現。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主要從昆蟲世界、晶體世界、生命世界三個方面展開。
3.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呢?一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二是啟發觀察的內容和范圍;三是指導觀察的方法。從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放大鏡就伴隨孩子們的學習,學生對它並不陌生。學生喜歡用放大鏡東看看西瞅瞅,也一定有不少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六年級的學生對放大鏡感興趣呢,我們要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進行觀察,鼓勵學生有新的發現。教材選擇了樹葉、報紙、計算機和電視機的屏幕,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它們的特點的。這樣的發現會使他們有一個驚訝,引起觀察的興趣,從中體驗到用放大鏡和不用放大鏡所看到的物體不僅只是大小不同。有了這樣的經歷後,學生渴望有更多的驚訝和發現,我們可以不加限制地讓孩子們在課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體,如粉筆頭,鉛筆、鋼筆或毛筆的筆跡,各種紙,食品,衣物,植物,泥土等等,鼓勵他們有更多的發現。僅僅能使用放大鏡是有限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恰當地增加了一些關於放大鏡的光學知識,想必一定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廣泛的觀察後,教材引導孩子們從三個方面去重點觀察,首先是昆蟲。這是因為昆蟲是用放大鏡觀察的好對象。一是昆蟲個體比較小,不少昆蟲是肉眼看不清的。有些昆蟲肉眼雖然看得清,但身體的一些器官和細節是看不清的,必須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二是昆蟲各種各樣種類繁多,有著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因此有許多豐富的觀察內容,人類在昆蟲的領域中也有許多發現。三是學生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昆蟲世界本來就吸引著學生,觀察昆蟲對許多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的「動物世界」單元他們對昆蟲就有一定的研究,現在用放大鏡進一步發現昆蟲世界的秘密,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能拓展學生對昆蟲的了解。
第二個觀察對象是晶體。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這是他們第一次對物質的細微結構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學生對晶體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對於食鹽、白糖這些固體物質是熟悉的。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過去不知道的奧秘,也會讓學生的探究興趣大增。
在用放大鏡對周圍的物體有了初步的觀察後,教材指導學生用顯微鏡研究生命世界。學生對生命世界比較熟悉也極感興趣,有著許多的問題。生命世界的觀察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可以發現許多微小的生物種類及其生活的范圍、生物的細胞結構、生長過程等許多秘密。通過觀察活動獲得許多感性認識,有利於拓展學生對以往所學的生命世界的進一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生物的知識打下基礎。可能有學生想看到細菌和病毒,但細菌要在放大上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病毒更小,要在放大上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當然學生的觀察活動絕不僅限於教材上提到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5.本單元怎樣指導學生發展探究能力呢?在使用觀察工具方面,從用放大鏡觀察到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用放大鏡觀察比較簡單,學生也比較熟悉,但使用顯微鏡觀察,特別是比較正規顯微鏡,教材上沒有專門作為新課來學習,在如何用顯微鏡觀察,如何准備觀察材料方面,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在觀察內容方面,也是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用放大鏡進行觀察時是觀察個別物體的外形、結構或行為,到用顯微鏡觀察時,就要求確定課題,帶著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一定的結論。教材對觀察的范圍和內容給予了啟發並提供了範例。本單元的許多活動要拓展到課外,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要緊密結合。為解決觀察儀器的問題,可和學校附近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也可以自製簡易的顯微鏡,比如透明的玻璃球,放大倍數就比較高。
6.「微小世界」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成像的科學原理,從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依賴於量子力學理論、物質波動理論的發現和發展。本單元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使學生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如人們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克服微生物的危害,促進了人類的健康;利用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改善生活;在農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7.有關放大鏡和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的知識。
放大鏡實際上是一種焦距較小的凸透鏡。由於光線通過凸透鏡會發生折射,使凸透鏡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當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以內,從物體某一點引出的平行於主光軸的入射線和通過光心的入射線不能匯聚到一點,只能在反向延長線上匯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個放大的虛象。如果這個虛象出現在明視距離處,那麼我們就能以增大的視角看清楚這個物體。放大鏡的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大。但實際上焦距太小,像與人眼距離太近,觀察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放大鏡的放大倍數不會很高。
放大鏡的放大率等於明視距離和放大鏡的焦距之比。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視距離一般在25厘米左右,如果一個放大鏡的焦距是2.5厘米,它的放大率就是10倍。通常放大鏡的焦距是1厘米到10厘米之間,所以對正常眼睛來說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基本上在2.5倍到25倍之間。
顯微鏡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其中一個對著物體的叫做物鏡,對著人眼的叫做目鏡。物鏡的焦距短而目鏡的焦距較長一些。把物體放在物鏡的焦點附近,使物距稍大於焦距,就會在目鏡的焦距內生成一個放大的倒立的實象,這個放大的像通過目鏡的折射後進入人眼,人們就會在目鏡中看

6. 舉例說明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類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醫葯方面:觀察工具的改變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如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細菌、病毒、病原體等),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不知道微生物有什麼作用,它們和人類有什麼關系。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是第一個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的人。巴斯德發現傳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傳播的,於是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廣泛用於奶製品和釀酒業,以及殺死液體中的細菌。
後來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從而使千萬人免於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這些年來人們不斷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種疾病的危害。鼠疫、結核病敗血症、霍亂、白喉、痢疾、傷寒、天花等傳染病慢慢地被征服了。然而細菌也有抗葯性,直到今天,人們還和細菌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我進你退的斗爭。
2.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3.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4.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的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

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肥力,綠化黃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要施肥的作物成為可能。
因化肥、農葯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痾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糧食、蔬菜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發揮作用。
5.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隻叫多莉的綿羊在蘇格蘭誕生了。為了培育多莉,研究人員首先從一隻母羊體內取出一個卵細胞,去除它的細胞核,隨後把一隻6歲成年的母羊體細胞中的細胞核植入這個去核的卵細胞,最後把這個卵細胞移植到第三隻羊的子宮里。5個月後多莉誕生了。它和那隻提供細胞核的6歲成年母羊在遺傳上是相同的,多莉是那隻羊的克隆。
克隆是人們生產具有所需性狀生物的先進技術。克隆技術的成功,使人們培養人體器官,用以替換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復成為可能。
6.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依靠微生物除臭,污水和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7.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經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的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7. 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經取得了那些豐碩的成果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都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科學研究證明,每公頃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夠固定氮素102千克(摺合成硫酸鉸是510千克)。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豆類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並大量進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土壤肥力,綠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
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為現實。
因化肥、農葯、除草劑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蔬菜、糧食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發揮作用。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靠微生物進行除臭。污水與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直徑僅0. 07毫米,厚度是0. 25毫米。有了這種微型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還很多很多,限於篇幅和學生的理解力,教科書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幾例,更多的事實,希望學生自己去查閱。

這可是我花錢搞的

8. 人類在醫學方面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安東尼.列文虎克是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他對於在放大透鏡下所展示的顯微世界非常有興趣,觀察的對象非常廣泛,有晶體、礦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污水等等。1674年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即他所謂的「非常微小的動物」。他還測算了它們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蟲、狗和人的精子。168憨緝封墾莩舊鳳馴脯沫4年他准確地描述了紅細胞,證明馬爾皮基推測的毛細血管呈真實存在的。1702年他在細心觀察了輪蟲以後,指出在所有露天積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為這些微生物附著在微塵上、飄浮於空中並且隨風轉移。他追蹤觀察了許多低等動物和昆蟲的生活史,證明它們都自卵孵出.
人類在醫葯方面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有:(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從而促進了醫葯、食品、農業等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2)饅頭、麵包疏鬆多孔,是因為酵母菌對面團的作用;

9.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

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從而促進了醫葯、食品、農業等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2)饅頭、麵包疏鬆多孔,是因為酵母菌對面團的作用,更美味。
(3)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4)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其中蘊含著許多秘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了解越來越多的物質的秘密。

10.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都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科學研究證明,每公頃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夠固定氮素102千克(摺合成硫酸鉸是510千克).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豆類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並大量進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土壤肥力,綠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
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為現實.
因化肥、農葯、除草劑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蔬菜、糧食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發揮作用.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靠微生物進行除臭.污水與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微型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還很多很多,限於篇幅和學生的理解力,教科書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幾例,更多的事實,希望學生自己去查閱.

閱讀全文

與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