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新百倫

成果新百倫

發布時間:2021-12-28 15:36:45

1. 列舉古代希臘 傑出的科學家及其成就。 &nb...

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被譽為「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2. 「兩彈元勛'b nbvnb

1.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
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
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
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
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
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
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
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
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
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
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
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
研製成了氫彈。
2.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
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
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
理事長。1983年逝世。
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
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台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
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
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
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
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
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
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
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
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
年逝世。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
、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並按「材
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
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
制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
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
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並應用到型號的研製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
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和作風建設作出
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
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
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
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
,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
議。在他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
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
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
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
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
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
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5.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
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
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
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
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
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
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
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
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
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
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
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
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
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
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
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
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
、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
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瞬擰?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
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8.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
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
、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
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科技委顧問。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
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
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創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
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調發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
地下核試驗方式轉變的建議並在較短的時間里組織實現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
轉變。創立我國自己的系統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
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製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了抗
核加固技術新領域並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9.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
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
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
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
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系統總體及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
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狀態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仿製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
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
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製我國
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並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台在運動
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及冷發射、高
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0.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
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
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
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
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
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
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
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
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
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
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1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
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
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
究。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七機
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屆中國科協主席,第6至8屆全
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屆中央候補委員。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
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
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該院院長。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
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57年獲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
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維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1991年被國務院
、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周光召教授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國際
交流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中方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協會名譽主席,國際粒子和場學會委員,
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學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主席兼理事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顧問委員會委員;被聘兼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00年亞洲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科學
院特邀顧問等職。
周光召教授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
享有盛譽。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64年獲國家
自然科學一等獎;因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
果獎一等獎。周光召教授還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
爾大學四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3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義大利共和國爵士勛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獎,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
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國科學
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捷克科學院、保加利亞科學院、蒙古
科學院、法語區工程師科學院、羅馬尼亞科學院、韓國翰林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
院士,是目前中國擔任外籍院士頭銜最多者。
13.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中共黨員,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
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68年後,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
總工程師。
他長期致力於我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參與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
是中國科學院早期開展航天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領導和參加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姿
態測量系統的研製。是空間技術分系統的設計師,在我國返回式衛星姿態控制系統方案論
證和技術設計中,提出一系列先進可行的設計思想。領導研製的返回式衛星姿態系統及數
據分析指標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
重大科研項目。1984年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4.陳能寬 (1923- )
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中共黨員,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員
。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實驗部主任、第九
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1986年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
物理、炸葯和裝葯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組織
並參加了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以及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較
短的時間內,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預期結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4年
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5年獲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5.陳芳允 (1916-2000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
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
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參加了國家12年長
期科學規劃制定工作,負責新電子學研究所的籌組工作。1964年起從事空間技術工作,19
76年調入國防科委,在技術上負責衛星測量控制系統的總體設計、設備研製、布局建設以
及星地協調工作。1984年調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
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蘇聯發 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他
即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並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
數,該方法成為以後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所採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1963年研製出
國際領先的納秒脈沖采樣示波器。1965年擔任衛星測量、控制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為我國
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准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參加了我國回收型遙感衛星的測
控系統方案的設計和制定工作,為我國十幾顆遙感衛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相繼
提出了微波統一測控系統、「雙星定位系統」、遙感小衛星群對地觀測系統和小衛星移動
衛星通信系統等方案。他直接參與指導研製成功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在我國同步通信衛
星發射和運行中發揮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6.吳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
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
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
1950年底回國,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後為上
海冶金所)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54年領導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研製任務,獲得獎
勵。50年代,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鋁等代替短缺的鉻,研製蘇聯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取得
成功,對建立中國合金鋼系統起了開創作用。60年代,在困難的條件下,冶金所承擔氣體
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分離膜的製造技術」任務,與原子能所、復旦大學等單位的
科研人員聯合攻關,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該室主任,主持這項工作。在他的領導下,
經過艱苦探索和反復試驗,於1964年試製成功並投入使用。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17.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中共黨員,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
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
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在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任研究員。1952年
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56年8月參加籌建國防部五院的工作,歷任總體室主任、液
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七機部副部長,
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1964年作為型號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
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保證了東風2號導彈飛行實驗取得圓滿成功。他相繼領導
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的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工作
。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試驗中,作為首區總指揮,協
助領導和指揮了這一重大的飛行試驗任務。組織研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保證發射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獲得成功。領導組織了氫氧發動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
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准確地送入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發射服務零的突破。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
功,1989年和1990年兩次榮獲航空航天部通令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8.孫家棟 (1929- )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
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3.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聲譽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大波士頓地區),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掃盲版介紹
麻省理工學院素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2017-18年度,MIT位列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一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二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工程學世界第一、計算機科學第二,與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稱為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把麻省理工學院混為麻省大學。事實上,這是兩所完全不同的大學。麻省大學即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簡稱UMass),是馬薩諸塞州的一所大型多校區公立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系是最知名、申請人最多和最「難讀」的學系,並曾連續七屆獲得美國工科研究生課程冠軍,其中以電子工程專業名氣最強,緊跟其後的是機械工程。其餘的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建築學也都非常優秀。近數十年興起的供應鏈管理專業(Supply Chain Management)也是麻省理工的強項,MIT的MLOG(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Logistics)項目已多年在全美排名第一。
麻省理工學院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屬於大波士頓地區,臨近哈佛大學。波士頓水域面積佔到了城市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查爾斯河,尼本賽特河,神秘河,切爾西溪,都流經波士頓或在波士頓與其他城市的邊界上。因此,波士頓常被人們稱為「美國的雅典」,風景怡人。
波士頓的金融業及咨詢業發展成熟,有很多世界級著名公司駐扎於此:吉列公司、千禧年醫葯、泰瑞達公司(Teradyne)、波士頓咨詢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美洲銀行、王者銀行 (Sovereign)、新百倫 (New Balance)、霍頓·米夫林出版社。這些公司都為麻省理工的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資源。
澳門賭王何鴻燊和四太梁安琪三子何猷君就是畢業於MIT,還有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和搜狐創始人張朝陽等都是來自於MIT。

4. 基於NB-IO軟體設計有什麼預期成果

你希望未來能得到的結果 就是預期成果

5. 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京師同文館是戊戌變法留下的唯一成果。 改正: &nb...

京師同文館改為京師大學堂。

6. 北京西單亦購里賣的新百倫是真的嗎

一、晚上九點去超市 很多超市的果盤、沙拉、糕點、熟食等,都會在晚上9點開始打折,價格可能是標簽上的一半不到,但能讓我們的夜生活更有「質量」一些。 二、網上購物使用返還網 沒錯,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因為其實惠,比較出名的淘寶,京東,卓越,一號店,凡客等而其中以在淘寶為最,2009數據顯示淘寶占網路消費大概80%的份額,其中返還網( http://www.fanhuan.com/#xigua1) 比較出名。通過返還網去淘寶、京東、藝龍、一號店、凡客等200多家大商城購物都能返現金,高的有15%-30%,還有商城免費提供的購物現金券可以領取使用,一個月能省不少錢,喜歡網購的朋友不妨去試試! 三、上午購買機票最便宜 你知道一天之內什麼時候買機票最便宜嗎?答案是上午。因為機票的折扣通常會隔夜重新調整。另外盡量避免周一上午和周四晚上出行,因為這兩個時段旅客最多。理想的飛行時刻是:每天中午及一周的中間日子。乘坐轉機航班到目的地,會比直飛航班便宜許多;選擇規模相對小的航空公司航班,通常比超大型航空公司航班便宜;如果在攜程網上訂票,注意它的「往返特價區」,訂購往返機票會比購買兩張單程票便宜40-60%不等。 四、選購超市自有品牌 購買日常用品,超市自有品牌是物美價廉的選擇,它們的質量通常與品牌商品無甚區別,價錢可便宜不少。另外,止痛葯也不妨購買本土品牌,它們通常具有同樣療效。 五、電影看打折的 好電影當然要去電影院看。除了眾人皆知星期二全天電影半價外,有的電影院特地推出「女士之夜」,女人照樣享受半價。還有「信用卡之夜」——持指定信用卡即可半價。另外周末早期幾個小時,看早場大片最便宜只要10元,最起碼也可以享受對折。 六、別忘了更新手機套餐 不要輕易接受電信銷售人員向你推薦的套餐計劃,因為他們會推薦利潤率最高的套餐,而你可能並不需要。仔細核算自己的通話量,最精確的方法是上網調出通話詳單,一目瞭然。 七、打車時每15公里抬表結賬一次 大多數人只知道夜晚11點以後起步價多收錢,殊不知真正的夜間行駛每公里都要多交20%的費用。另外,如果你乘坐距離超過15公里,就要求司機開到15公里後抬表結賬一次,或乾脆換車,因為超過15公里就要支付往返空駛費。 八、撥打12580免費查詢,還有禮品 撥打12580免費電話,不僅能查娛樂、生活、餐飲、便民服務等咨詢,今年3月開始,中國移動還推出撥打12580的獎勵活動。每月累計撥打3次,就獎勵10元電話充值卡,12元麥當勞兌換券和10元吉野家代金券,邀請6個朋友參與活動更可獲贈額外獎勵。 九、下栽電子雜志 很多平面雜志都提供電子雜志下載,既環保又省錢。在雜志各自的網站上可以找到下載鏈接。有的雜志會節選部分章節刊登,有的則正本提供下載。當然有些暢銷雜志可能不會免費下載,比如《三聯生活周刊》,需要每期付費4元,但也比從報攤買一本花8元便宜一半。 十、旅行時住大學的招待所 經濟型酒店也越來越貴了,那就瞄準大學里的招待所吧。一百多塊就可以來個標准間,若在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這種學校本身就是一處好景點的話,那就更值了。 十一、聯名信用卡讓你一邊花一邊賺 聯名信用卡指發卡銀行與盈利機構(比如航空公司或百貨公司)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持聯名卡除了可享受信用卡的便利外,還能得到盈利機構提供的一定比例的折扣、回贈,或其他增值服務。推薦有車族辦張建行汽車龍卡,加油、維修保養、車險、租車都有優惠;「空中飛人」可辦理上航浦發聯名信用卡,不但積累里程,還能享受登機專屬櫃台,機票買一贈一。 十二、掌握自己的消費習慣 贏過知名理財專家建議:每個人都應該熟悉自己的消費習慣,找出最易亂花錢的誘因,為下一次沖動購買准備好應對策略。比如刷卡前,問一問自己:這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選擇能力范圍內的商品,才不會負債累累。 十三、購買電器時認准節能標志 當你購買新電器時,別忘了找一找節能推薦標志,這個標志意味著電器運轉成本更低,也更環保。換掉你家的舊冰箱吧,一年可以節約不少電費呢。 十四、不喜歡的禮物,下次轉送給別人 收到的禮物,難免有不對自己口味的。這時,別著急拆吊牌,先收好了!下次有合適場合,加層包裝紙再轉送給別人。這不是對別人不禮貌,而是把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當然,事物不在此范圍內。 十五、小獎勵鞏固節儉成果 堅守一份苛刻預算,就如同過分節食。如果你對於自己過於嚴格,最終可能會在壓力下崩潰。一次壓力爆發後的放縱花費,就會讓多日的節約成果付諸東流。所以,時不時給自己放放假,用一份哈根達斯。一塊藍莓蛋糕,給自己小獎勵。 十六、別再白白浪費健身卡 沖動下辦的健身卡一再變廢卡?每周去健身館不到一次?別再浪費了,趕緊把卡轉讓給更需要的人吧。 十七、選擇容易打理的發型 是的,我們當然知道絲毫不打理頭發,肯定不行。但少花錢也一樣可以弄出漂亮發型。如果你不需要定期進行昂貴的挑染,而是告訴發型師你的發梢需要修剪,算一算可以省下多少錢呢?何況頻繁染發,對健康也沒好處。 十八、節約美容成本 美容品不一定要到大商場購買,網路購買既方便又省錢。果皮網是家很有信譽的化妝品專業購物網站,不僅經常有打折促銷活動,還能買到在國內沒有上市的國外美妝精品。沒事上去逛逛,還節約交通費呢。此外如果有熟悉的美容師,可以問問美容院是否有你信賴品牌的美妝品大包裝出售,因為美容院有專業渠道,比外面零售賣便宜得多。 十九、盡早付清房屋按揭 去年以來,央行已經連續六次加息,說不定還將有第七次、第八次。加息意味著償還購房貸款時,要多付更多的利息。怎樣提前還貸才最劃算?專家介紹了三種最省錢的還款方式:將所剩貸款一次性還清;部分提前還款,增加月供,縮短還款周期;部分提前還款,月供不變,縮短還款周期。

閱讀全文

與成果新百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