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希特勒成就了尼采,還是尼采成就了希特勒
沒有希特勒 尼采哲學將黯然失色! 如果把尼采哲學比做某種商品 那麼希特勒就是這種商品的形象代言人!
尼采曾經說過:像拿破崙這樣的人物 應該一再出現才對!
這就證明尼采打心裡希望德國出一位拿破崙式的人物!
換句話說 尼采還活著的話 他一定會為自己擁有希特勒這樣一位信徒而驕傲!
別說什麼希特勒利用尼采哲學之類的屁話 利用怎麼了?你們不也在利用尼采哲學裝修自己嗎?
正是因為尼採的哲學造就出了一個希特勒 尼采哲學才會如此大放異彩!如果沒有希特勒的出現 尼采哲學就沒了一個事實基礎!沒有事實基礎 信任度將大大降低!誰還會去一個瘋子在那高喊:上帝死了?
有些人看希特勒不爽就借希特勒利用尼采哲學一事大作文章 毀謗希特勒不懂尼采 那麼你懂嗎?懂就說出個道理來 別肚子里沒貨隨便吐出個:我懂! 好 你懂 懂就去做 別在這廢話一大堆!光說不練的人才是對尼采哲學的辱沒與利用!看有幾個能做到:強者格言 別理會 讓他們去唏噓 奪取 我請你只管奪取!?
㈡ 尼采為什麼發瘋 尼采成就是什麼
尼采發瘋 是因為他的思想。
因此尼采說他崇拜「權力意志」「生命本能」,因此會抱著馬哭。
那他為什麼瘋了呢?試問:人和動物、利己算式之間的區別是什麼,這個部分有嗎?人和動物、機器區別的.
㈢ 尼採的成就
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採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裡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採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發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無論如何,尼采思想是現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聳立的里程碑。在尼採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里爾克、赫塞、托瑪斯·曼、斯蒂芬·喬治、蕭伯納、紀德、薩特和馬爾盧這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法語區域聞名遐邇,而且還流傳於遙遠的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唯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辟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㈣ 尼采說我要在完全無意義的生命中尋找悲劇性陶醉是什麼意思
這是尼採的人生哲學,在尼採的酒神精神中,生命的存在是一個悲劇,尼采是悲觀的,他認為生命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即使這樣人類還是得繼續生存下去,而他選擇的就是在這樣的生命里,孤獨的陶醉於這樣的悲劇中。
尼采所以為的悲劇是明知愁苦、困厄,可仍就要橫越過去,最後取得圓融善美的這種狀態.所以盡管尼采否定這個世界的一切,可他也不是為了否定而否定.反而是認為,否定只是為了達到對立的另一個盡頭的過程.這個痛苦的過程因而仍然是甜美的,也是不能不有的享受.否定生活上的一切虛假不實,這是不得不爾.是以否定的目的不是為了否定,而是為了走向否定的對立面,即升華和轉化.升華和轉化即為生活要達成的最後的圓融善美.在尼採的哲學里,這種最後的圓融善美是人類生活的歸依和一切.就是一種藝術的世界,同時也一種美學的境界,人類最後的實現和完成.悲劇是人類不能不經歷的命運;人類也惟有經歷這種命運,才有可能達到善美完全的境界.這是尼採的哲學依歸,也是尼采討論哲學的主旨.尼採在《權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一書里,把狄俄尼索斯當作悲劇人物的典型提出來,把狄俄尼索斯部份和阿波羅部份的這種對立當作是人類必然要承受的命運悲劇.而這兩者對立的統一、爭取命運最後的抉擇權利和跨越這道對立鴻溝的一切奮斗,就是他所熱愛的藝術世界的全部內容.有關命運這個課題,尼採在《權力的意志》里講了一段很經典的道理.他說︰「錯誤是懦弱——每一種知識的成就都是屬於有關個人本身的勇氣、嚴正狀態,都是屬於有關個人本身的誠實清白狀態的一項成果——一如我所體驗的這樣的一種實驗的哲學,甚至於以實驗的方式預示了有關這種最為基本的虛無主義的一些可能狀態部份;但這並不意味著說,它必然終止在一種否定上面,即一個不,一種走向否定表現的意志.它反過來是想要跨越到屬於這點的對立面去——走向屬於實際上的此岸世界的一種狄俄尼索斯的肯定表現,沒有任何折扣、例外或者選擇——它想要這種永恆的循環︰——這些相同的事物、這種相同的邏輯和屬於一些纏繞表現的非邏輯.一個哲學家能夠抵達的這種最高狀態︰維持著跟存在有的一種狄俄尼索斯的關系——有關這點我的公式就是熱愛命運(amor fati).」而狄俄尼索斯就是熱愛這種命運的一位典型人物,因而「被切割成為一些碎片的狄俄尼索斯就是屬於生活的一項承諾︰它會以永恆的方式被重新生出來,而且再度從破壞中回過頭來.」在尼採的藝術世界裡,個人是要能夠把過度狀態變成是有關生產的和破壞的力量的享受表現,變成是連續不斷地創造.所以,在追求這種藝術境界里,個人就「必須瞭解被稱之為『生活』的這種藝術的現象——在最不利的一些條件下建構的這種建築什麼的精神︰以最緩慢的態度——屬於所有它的聯合的一種證明首先必須重新加以生產出來︰它維系著它自身.」因為尼采沉迷在這種藝術世界裡,他也就特別偏好古希臘人的生活哲學.在同一本書里,尼采也說過古希臘世界吸引他的原因.他說︰「在希臘的靈魂內部里的屬於狄俄尼索斯部份和阿波羅部份的這種對立,在考察有關希臘人的本質部份時,是我感覺本身被吸引進去的這些偉大謎題之一.基本上,除了猜測為什麼准確的希臘的阿波羅思想必定要從一種狄俄尼索斯下層土壤里頭成長出來;為什麼狄俄尼索斯的希臘人需要變成阿波羅的希臘人;這是說,根據要衡量、走向簡單狀態、要順從統治和概念的一種意志,來讓他的意志成長為這種恐怖的、形形色色的、不確定的、讓人害怕的意志以外,我並不關心任何東西.這種非中庸的、失序的亞細亞的意志存在於他的一些根源里︰屬於希臘人的勇敢剛毅部份存在於他跟他的亞細亞思想的斗爭里;善美不是賦予他的,這就像邏輯或者屬於一些習俗的自然狀態部份一樣機會微乎其微——這是通過斗爭才征服過來、才得以行使意志、才贏取過來——這是他的勝利.」因此也可以說,古希臘人的世界就是尼採的哲學世界和美學境界.
㈤ 尼採的成就 尼采為什麼說我是太陽
尼采主張的是「超人哲學」,唯意志主義。尼采自詡為太陽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卷開篇部分
尼采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道德價值,為所欲為,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
尼採在這本書里表現的是一種回到世間的渴望,太陽如果沒有被它照耀的人,不會有幸福,尼採的智慧如果得不到人類的分享,他感到痛苦,他心中在渴望被世人所理解
所以尼采說「我是太陽,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給予」
㈥ 尼采和榮格的成就及代表作有哪些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成就】:
哲學成就:強力意志、超人哲學、虛無主義、藝術救贖、美學思想、倫理批判、政治態度等
其他成就:散文:《尼采散文》,《強力意志》;詩歌:分為兩類,一類是「格言」,即哲理詩,另一類是「歌」,即抒情詩。如《老實人》《銹》《非自願的引誘者》及《反對狂妄》《酒神頌》等。
【主要著作】:《權利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尼採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採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里達、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魯迅。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成就】:人格整體論;人格動力說;病因尋找方式;夢的解析;社會文化觀;
【代表作品】:《心理學與超自然》《心理分析理論》《無意識心理學研究》
社會學家評價榮格,他榮格能夠更多地利用當代科學的手段發展出一套解釋夢的理論,這應該歸因於他雖然從師於弗洛伊德並不得不接受他的教導,但他並沒有一味地追隨,而是在弗氏基礎上建立一套自己的心理學分析模型。因此,當我們慶幸榮格成功地把潛意識與夢的想像力相結合,創造出新的解夢理論時,也不能忘記榮格正站在西格榮德·弗洛伊德的肩膀之上。
㈦ 現代外國哲學的具體研究成果
與國內的總體情況相比,本研究室的工作位居領先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對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比如尚傑的法國哲學研究(《歸隱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黃裕生的康德與海德格爾研究(《真理與自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李潔的尼采研究(《尼采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第二
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與西方哲學家開展了有益的對話。「十五」期間,本研究室大部分成員都曾在國外進修、訪問和講學,與國外同行及哲學界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其中,江怡2002年赴哈佛大學、李河2001-2002年在哈佛大學、周國平2001年赴德國、徐友漁2002-2003年在英國和瑞典、李潔2002年赴德國、尚傑2000-2001年在法國、黃裕生2002年-2003年在德國、馬寅卯2000-2001和2004年赴俄羅斯、李劍2005年赴美國。同時,我們邀請了十餘位外國著名哲學家來所訪問,包括美國哲學家羅蒂等人,並參加了在國外和國內舉行的國際研討會,在會議上發表了我們的研究成果。
第三
我們的學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原有的優勢學科得到了加強,並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我們研究室在國內哲學界的優勢學科主要有現代英美分析哲學、歐洲大陸現象學和蘇聯俄羅斯哲學。近年來,我們加大了這些優勢學科的發展力度:在英美哲學方面,江怡在當代英美實在論與反實在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國內矚目的成就,並在美國實用主義研究方面占據國內領先地位;我們從北京大學哲學系引進了新生力量,專門從事當代英美哲學研究,並長期與英美各大學的學者保持聯系,將於2005年從美國引進一名專門從事分析哲學和邏輯哲學研究的博士;在歐洲大陸哲學方面,李河的解釋學研究、黃裕生的海德格爾研究和尚傑的法國哲學研究在國內都屬於領先地位,同時,我們還補充了一名新生力量加強對德法哲學的比較研究;在俄羅斯哲學研究方面,馬寅卯的研究工作始終處於國內領先,他在繼續對俄羅斯白銀時代宗教哲學的研究的同時,加強了關於俄羅斯哲學對西方哲學影響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主要表現在:開始了對當代英美政治哲學的研究工作,徐友漁的研究目前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江怡也涉獵這方面的研究;對西方宗教哲學的研究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黃裕生通過對中世紀哲學的研究,開拓了當代宗教哲學研究的視野;開始了中西比較研究的思路,李潔對德國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比較研究已經開始引起國內的關注。
第四
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在院所的統一安排下,我室廣泛地組織和參與了各類對內和對外學術交流活動。我室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的組織者,承擔著組織和聯絡全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學術工作,歷任學會的理事長是杜任之、汝信、塗紀亮、賈澤林,現任理事長為姚介厚,秘書長江怡,副秘書長尚傑、馬寅卯。學會每年都要組織至少兩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以及若干次專題研討會等,為推進國內的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江怡目前擔任中方委員會副主席、徐友漁為中方委員會委員的「中英澳暑期哲學學院」,在促進中西哲學交流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得到了院所領導的重視。該學院目前是哲學所對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㈧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採的哲學成就
對尼采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傳統道德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欲;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斗。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其喻義是說,超人是對天國的否定,是對上帝的替代。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尼採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 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系。還有一點看法,尼采指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采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 假如人們否定了過去的那種目的論,那麼人生的終極意義又哪裡?尼采認為這種無意義性才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受苦的無意義,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蓋於人類之上的詛咒。」針對這個問題,他不像過去的哲學家訴諸形而上的解釋,尼采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簡單的說,即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悲劇審美所能達到的境界即是「愛命運」、尼采視之為一個偉大人格的必須條件,「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愛命運是對自身命運的肯定,甚至可以不願意現況的任何改變。而永恆輪回更是這種精神力量的試金石。尼采顯然認為憑著人的意志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使得他的哲學帶著某種唯意志論的傾向。
尼采對向來被視為負面的痛苦有相當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所有這種以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根據附帶和衍生現象做為衡量事情價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膚淺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為,任何明暸創造力和藝術家良心的人都會嘲笑的看輕它」。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強迫我們哲學家下降到我們終極的深淵。我懷疑那樣的痛苦能使我們『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們更加深刻」、「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一個人甚至應該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險,「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 尼采認為美不能獨立於人的判斷而單獨存在,美也是人類的產物。「『自在之美』純粹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視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贈予世界,唉!一種人性,太人性的美。」同時尼采也認為力與美是一體兩面的事,「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力量充沛與否也可用在對人的美醜判斷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軟弱、貧乏、無能,所以他說:「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美區分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狀態,可稱為「醉」的狀態;日神精神則是沉靜、節制,可用「夢」的狀態來形容。到了《偶像的黃昏》,尼采又改變他的解釋:「兩者都被理解為醉的類型」,而「醉的本質是力量的增加與充滿之感」,尼采認為真正的藝術可以使觀眾感受到當初藝術家創作時力量充盈的狀態(即醉感),「藝術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創造狀態,激發醉境」。
尼採在美學上另一項理論即是將藝術和生理結合起來:「美學只是一種應用生理學。」,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在藝術構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慾及最精神性的創造。」而藝術家是性慾旺盛的一群人,「藝術家按照其性質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但他們卻曉得節制以儲存力量創作。尼採的美學思想及藝術救贖的觀念具體的呈現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認為人在欣賞美的時候同時也會渴望成為美的東西,而他也相信人們也能夠將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藝術品,這也算一種藝術創作。「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稀少且崇高的藝術!」,而這個過程能夠成為忍受這個世界醜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的面目』完全忍受。」但風格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薩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而是已經被某種先天的本質決定,而人們應該順著自己的本質去發展。所以他說:「你的良知在對你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許多倫理都屬於平等主義,像基督教中強調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倫理學中也賦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就連在功利主義那裡,在計算最大快樂值時,每個人的感覺都被納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極力反對這種觀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心性素質都是不同的,「人並不平等,他們也不會變平等!」。鼓吹人人平等更無正當性,因為這種概念有礙於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說教者」是「毒蜘蛛」。普遍主義也是常見的倫理觀念,其基本概念為:一道德律應該被推廣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則認為每個人的素質、性格都不相同,對應的道德義務也該有所差別,「對高等人是營養和愉悅的東西,對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葯。一般人的德性對哲學家也許意味著惡習與弱點」。他進一步闡述每個行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這么做』就是還沒有對自知邁出五步。則的話他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也不能有一樣的行動。」
不像存在主義,尼采並不認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個人本質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經是以及將會是的命定性分開」。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當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說自因是:「目前為止被人想出來最佳的自相矛盾。」那當初為什麼會有自由意志這種理論的出現?尼採的回答是:「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他們可以被判斷或懲罰。」一般而言惡往往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但尼采認為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它有刺激人類的功效:「所謂善就是能保護人類的,所謂惡就是不利於人類的。但事實上,惡的刺激所帶給人類相當程度之事當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維護上,其影響是和善一樣的—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罷了。」尼採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項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隸道德的成分。尼采認為道德的起源是當弱者被強者欺凌時,便運用他們的精神力量,製造出良心譴責、善惡等來抵制強者的進犯。奴隸道德通常帶著怨恨及衍生而來的反動心態。例如企圖將具有創造力量的強者的價值拉平,而將他們的特性,轉換為成具倫理意義的「惡」;自己身上軟弱的性質,轉換成「善」等。尼采因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來源,所以以奴隸道德來質疑傳統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來源的正當性。 尼采對國家是頗有微詞的,他也自稱為「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國家……在那裡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殺被稱為『生活』」。他對其母國—德國在普法戰爭後呈現的那種自大、德國至上的氣氛尤為不滿,「德意志所到之處,就敗壞了那裡的文化」。他的批評主要是建立於他對文化的關心上:「文化與國家……是對立的……所有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時代:凡是在文化上是偉大的永遠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他較欣賞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而不是德國的原因就在於此。尼采反對那種標榜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他視之為「小政治」(klinenpolitik),相對於此,尼采期盼的是關心以那個等級的人領導國家的「大政治」(groβerpolitik),「搞小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個世紀將會為我們帶來為支配地球而產生的戰爭—搞大政治的沖動」。
尼采再三強調人的等級之分,這些想法可謂他倫理思想的寫照。因此他也反對民主政治,尼采認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運動是基督教運動的繼承人」。這背後又有弱者想把強者的價值也拉平的心態作祟。
但尼采對社會主義也無好感,因為他在其中發現太多報復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誰?社會主義的暴民,他們是下等人們的使徒,他們損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對其渺小生存滿足感,他們使工人嫉妒、教他們復仇。」
尼采曾在《反基督》一書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他把社會階級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他們聽命於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於他們平凡的生活。尼采也強調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言這三種階級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贊成以強凌弱,他認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應該的。「事實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於其上。例外的人應該對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級者更溫柔,這不是出自內心的禮貌—這根本是他的義務」,這種「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靈的羅馬凱撒」來形容。至於如何實行這種社會制度?尼采對於這個問題則沒有答復。
㈨ 尼采是天才嗎請大家分析分析
是天才,尼采生平: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一個路德教牧師的兒子, 是在一個虔誠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很早就對哲學、音樂和文學發生了興趣。在學生時代,尼采學的是古典語文學,24歲的時候,他成了巴塞爾大學的教授。1789年,因為生病,他只得辭去他的教職。從1878~1888年,在困難的經濟條件和糟糕的身體條件下,他以很快的速度寫成了他的哲學著作。1989年1月,在特林(Turin),他不可挽回地瘋了。在他的學習過程中,尼采了解到了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悲觀主義哲學和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音樂。從叔本華那裡,他吸取了把意志看作生命的根本特徵的思想。在瓦格納那裡,他看到希臘的藝術理想結出了成果。1888年,勃蘭兌斯(Gerog Brandes)在哥本哈根大學講授尼采哲學。在1890年代,人們對他的哲學的興趣急劇地增長。歐洲的作家們如托馬斯·曼、加繆、薩特、斯特林伯格(August Stringberg)和海德格爾,都不同的方式受惠於尼采。尼採在臨死的時候留下了一些未發表的手稿和筆記。他的妹妹,伊麗沙白·F·尼采——她是一個猶太主義者,後來成了納粹——在其兄死後編輯和出版這些手稿,通過偽造他的作品,大體上創造了尼採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先驅的神話。和克爾凱戈爾一樣,尼采既鄙視「大眾」又鄙視自以為是的文雅的布爾喬亞。兩位哲學家都認為,他們處於一個衰落的年代,都反對他們時代的主導性的傾向。在克爾凱戈爾和尼采那裡,政治思維的終局是一種「貴族式的極端主義」(勃蘭兌斯),兩人都是現代存在主義的核心人物。尼采最重要的著作有:《悲劇的誕生——從音樂的精神看》(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拂曉——對道德偏見的反思》(1881),《快樂的科學》(1882),《查拉特拉圖斯如是說》(1886),《善惡的彼岸》(1886),《道德的譜系》(1887)。《瞧這個人》和《權力意志》是尼采死後出版的。
~~~~~~~~~~~~~~~~~~~~~~~~~~~~~~~~~~~~~~~~~~~~~~~~
尼採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當然說他是天才也是當之無愧的!
後來所發生的一切!那是他的性格所致!
他啊太直!!直是美!但過直則魯!所以也就被神經了!也不足為奇!
但他給後人留下的光輝是永遠的!!
㈩ 尼採的成就和主要事跡,名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尚教育的課程表裡都不能沒有各種形式的跳舞:用腳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語跳舞,不用說,還需用筆跳舞
2. 婦人的一切是迷,同時婦人的一切只有一個答語,這答語便是生育。
3. 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嚮往的是閑暇。與此相比平凡的學者卻迴避它,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閑暇,而此時安慰他的是書籍。
4. 一個勤奮的人雖然會因為他的勤奮而損害到他的見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與創意,但是他依然會受到褒獎
5. 真正的男子渴求著不同的兩件事:危險和游戲。
6. 對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險
7. 許多真理都是以笑話的形式講出來。
8. 時間迅疾地飛去——我們多麼希望一切事物能與它同飛。
9. 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
10. 許多東西被我拋卻,故而被諸君視為傲慢;若從外溢的酒杯里豪飲,難免灑落許多佳釀,故不要懷疑酒的質量。
11. 「他沉淪,他跌倒。」你們一再嘲笑,須知,他跌倒在高於你們的上方。他樂極生悲,可他的強光緊接你們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