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題目 六年紀的
王小二
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辣椒炮彈」
1940年9月,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我八路軍385旅按縱隊首長的部署,准備攻取管頭據點。時任炮兵指揮部主任的趙章成奉命帶領一個迫擊炮連參加戰斗。9月23日23時,我攻擊部隊迅速包圍了敵人據點。戰斗發起後,先由我迫擊炮進行射擊,數發炮彈全部命中目標。但敵工事很堅固,並沒有被摧毀。
炮彈都打得很准,可就是難以殲敵,而我步兵戰士卻在敵人隱蔽火力的猛烈射擊下,一批批地倒下。趙章成看在眼裡,心裡像裝了塊石頭沉甸甸的。他寢食難安,連做夢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把敵人從工事里引出來,讓敵暴露在我火力之下,然後將其一舉殲滅呢?
一天深夜,趙章成終於有了辦法。他要用「辣椒炮彈」把敵人引出來。趙章成翻身從床上跳起來,把連隊的文書和通信員都叫醒,找來工具。幾個人連夜動手改裝武器。他們把迫擊炮彈里的炸葯倒出一部分,然後把辣椒壓成面,裝進去,再裝上引信。幾個小時的忙碌過後,20發奇特的「辣椒炮彈」就製成了。
9月26日,我軍再次對管頭據點發起攻擊。趙章成把火炮陣地設置在距敵150 米處,以便盡快提高射擊速度。攻擊開始後,全連4門迫擊炮同時射擊,首先仍以普通炮彈對敵進行火力准備,掃清了據點外圍的障礙。據點內的敵人憑借「烏龜殼」繼續頑抗。
正當敵人得意忘形之時,趙章成下達了口令:「辣椒炮彈裝填———放!」 ,只見一發發「辣椒炮彈」飛向敵陣,在敵碉堡周圍爆炸了。一股股濃烈的辛辣氣味涌進敵堡,嗆得敵人難以忍受。由於不知道我軍使用了什麼「新式武器」,敵人連滾帶爬紛紛棄堡出逃。我攻擊部隊抓住有利時機迅速發起沖鋒,將暴露之敵一舉殲滅,佔領了管頭據點。
『貳』 國民黨中的著名將領的命運!多寫幾個!
最後一個將軍最悲劇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黃 傑:(1902-1995)字達雲,湖南長沙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36年10月晉升中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在緬甸擊退日軍打通中印國際運輸線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國軍隊監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灣,被任命為台北衛戍司令官,10月晉升二級上將,
1954年升任陸軍總司令(1954.7-1957.7)兼台灣防衛司令
1960年7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台灣警備總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國防部部長(1969.7-1972.6),
1972年任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上將顧問,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於台北,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特勛區1區
關麟征:(1905-1980)字雨東,陝西鄠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師步兵三十二旅旅長(因與陳誠有矛盾,被排擠出第十一師)
1929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導第一旅第一團團長
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升任教導第第二師第二旅旅長,戰後改稱第四師第11旅長。
1931年7月率部隨劉峙圍殲山東巨匪劉桂棠,在河北大名將其主力殲滅。
1932年8月任第四師獨立旅旅長,參加對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因其作戰有大功,蔣介石於同年冬將第四師獨立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任少將師長。
1933年3月參加長城抗戰,戰斗中被炸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暈迷,才被抬下戰場。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3月率部進入山西堵截紅軍,後升任第五縱隊指揮官圍剿陝甘紅軍。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7月蔣介石再次把關麟征的部隊擴編,組建陸軍第52軍,任中將軍長
1937年9月10月,參加平漢路北段的漕河之戰和漳河之戰,抗擊日軍。
1938年3月參加台兒庄戰役。因作戰有功,升任第33軍團軍團長。
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參加第一次武漢會戰,給日軍重
創,因戰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第15集團軍改稱第9集團軍仍任總司令。負責雲南防務。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未及上任,蔣介石改派關為雲南警備總司令。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到雲南大學等校襲擊學生,打死四人,打傷60餘人,蔣只得讓關請處分,關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調到成都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1947年10月蔣辭去各軍校校長兼職後,關麟征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48年1月調任陸軍副總司令,協助總司令余漢謀指揮作戰
1949年8月升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國民黨殘存部隊同解放軍作戰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職務
1950年3月撤銷關麟征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灣任職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關麟征親赴台灣奔喪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劉 戡:(1907-1948)字麟書,湖南桃源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八十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10月率第83師部馳援晉北,參加忻口會戰,浴血奮戰,戰後全師僅能編一個營,升任第93軍軍長,
1946年改任整編第29軍中將軍長轄三個整編師七萬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參加內戰
1948年3月1日在陝北被西北野戰軍殲滅,兵敗自殺
1948年5月17日追晉陸軍上將銜,後再追晉為二級上將。
張耀明:(1905-1972)陝西臨潼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軍事履歷:
1930年任第四師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團團長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1936年10月晉升陸軍少將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師長
1938年參加台兒庄會戰因功晉升第五十二軍副軍長,旋任軍長
1943年升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第五十四軍軍長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軍軍長,5月8日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6年縮編後任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後任南京衛戍總司令
1949年11月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於台北
張漢初:(1902-?)四川巴縣人,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曾任第四師第十一旅廿二團團長、關麟征獨立旅補二團團長、整編七十六師的二十四旅旅長、整編第24旅旅長,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後居西安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黃埔四期,時任第88師第262旅第524團團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多次擊退日軍,以孤軍抗戰之功次月獲勛
軍事履歷: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龍游戰役,桐廬戰役
1928年,參加第二次北伐,在濟南戰役負傷
1930年,升任中尉連長
1934年,升任少校營長
1935年,升任88師師部中校參謀
1935年,任88師262旅中校參謀主任
1937年,隨88師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9月,調任262旅524團中校團附隨部堅守閘北為車站,多次擊退日軍
1937年10月26日,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大部隊奉命撤出上海。謝晉元率524團第一營完成掩護88師撤退後,留下堅守原88師司令部所在地四行倉庫大樓。
1937年11月晉升團長
1941年4月被叛徒槍殺,死後追晉陸軍少將
劉嘉樹:(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陽人,黃埔一期,時任旅長,長城抗日堅守國土.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旅長
1940年11月任第5軍副軍長
1943年任第88軍軍長
1946年任第34集團軍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陸軍中將,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團司令長官
1950年2月6日在廣西邊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監獄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蘇蕭縣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軍團第八十五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12月任陸軍第2師第四旅旅長
1933年任陸軍第89師師長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8年任第85軍中將軍長
1939年7月13日晉升陸軍中將
1941年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85軍軍長
1943年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所部在豫中會戰中潰敗
1944年改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縮編為整編第26軍)
1947年任第四兵團司令,在魯西南戰役中戰敗,後被蔣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軍職。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時任第74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由三個補充團改編的補充第一旅旅長
1934年12月率部參加譚家橋戰斗,取得勝利,此役中尋淮洲重傷犧牲
1935年1月在懷玉山俘紅21師師長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編第十一師師長(8月改稱第51師)
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
1940年任第74軍軍長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軍獲得榮譽旗一面。
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12月任中國戰區第四方面軍總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陸軍中將
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11月兼山東省主席
1948年濟南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後任政協文史專員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瑤階,山東廣饒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十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任第三師師長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圍剿中被紅軍消滅部下一旅,革職留用並降兩級
1938年6月任第八軍軍長
1939年10月7日調任第十軍軍長,12月27日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部隊被擊潰,再次被撤職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軍死守長沙,最後頂住日軍進攻,守住長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改編為整編第二十七軍)
1948年任第十綏靖區司令長官,在兗州被殲,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職。
1950年5月率殘部由海南島撤台,同年7月因掩護匪諜知情不報,與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執行槍決
方 天:(1903-)江西贛縣人.黃埔二期,時任第18軍軍長.
軍事履歷:
1937年任第11師副師長
1938年升任第94軍第185師師長
1941年升任第18軍軍長,旋調任第54軍軍長
1943年編入遠征軍,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旋調任軍政部軍務署署長
1946年5月任國防部第五廳廳長,11月任參謀次長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綏靖總司令,江西後備兵團總司令
1950年逃台,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部中將參議
1964年任國防會議動員計劃局局長
1967年任國防會議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胡 璉:(1907-1977)字伯玉,陝西華縣人。黃埔四期,時任第11師師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第18軍特務團團長(後改為第66團)
1937年升任第18軍第67師第119旅旅長
1940年任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2年3月任第11師師長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晉升少將
1947年任整編第十八軍軍長兼第十一師師長
1948年9月22日晉升中將,時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0月在金門島重創解放軍,自此名勝大振
後在金門炮戰中僥幸逃脫一劫,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後歷任福建省主席、第一軍團司令
1957年7月晉升二級上將,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灣本島任陸軍副總司令
1972年1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駐越南大使卸任,改任總統府上將戰略顧問
1977年6月病逝於台北
孫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1944年底收復貴州有功授勛
軍事履歷:
1931年任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師師長
1937年9月任七十二軍軍長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
1946年2月任重慶警備總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後化裝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復任第十六兵團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義,被迫離開部隊到成都,後逃台。
張雪中:(1899-1995)原名達,江西樂平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軍事履歷: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師第二六五旅旅長
1937年7月任第十三軍參謀長
1938年任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師長
1939年升任第十三軍軍長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團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綏靖區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編練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濟時:(1904-1900)字良楨,浙江奉化人,黃埔一期,時任第5軍第88師師長.
軍事履歷:
1930年6月任警衛旅旅長兼中央憲兵代司令,9月升任國民政府警衛司令兼第一旅旅長
1931年任教導第一師副師長,5月任警衛軍第二師(第88師)師長
1932年1月率部參加1.28淞滬抗戰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陸軍中將,時任第58師師長
1937年任第74軍軍長兼第58師師長
1938年任第36軍團軍團長
1940年任第19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2年任蔣介石侍衛長(長達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任軍務局局長
1948年1月特授陸軍中將占上將缺
1949年2月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偉儔(1905-1998),又名濟泉,廣東台山人。黃埔四期,時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
軍事履歷:
1935年偉儔升任第一教導師四團上校團長
1936年偉儔任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副旅長兼九五團團長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衛戰,偉儔奉命率一五九師四七五旅為先遣部隊,日夜兼程開往上海。連夜進入上海大場和劉家行接替友軍陣地,偉儔左腿中彈受傷,後升為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兼九五0團團長。 淞滬戰場撤退後,後升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得到國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和證書。
1938年第十二集團軍一五一師中將師長
1947後春升任六十二軍中將軍長、天津警備司令、津浦鐵路北段護路司令兼津滄綏靖區指揮官,下轄一五一師、一五七師及七十六師,歸華北「剿總」傅作義指揮。
1948年底升為十七兵團副司令、六十二軍軍長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釋放,給予公民權。
1980年冬,蒙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到加拿大定居,與家人團聚。
1998年春,偉儔在加拿大多倫多逝世,享年93歲。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黃埔三期,時任航委會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30年負責籌建中央航空學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學校副校長
1933年為擴大空軍隊伍,提高空軍地位,特製定空軍官階比陸軍高兩級,首批空軍少將。
1934年派往義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會空軍指揮部副總指揮
1941年任航委會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
張廷孟:(1906-1976)山東青島人,黃埔三期步兵科,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隊隊長,
抗戰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空軍指揮部參謀長,在台灣以空軍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軍少將
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首席咨議官,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授空軍中將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銘:(1905-1998)原名王鑂,山東諸城人,黃埔一期,時任航委會代理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秋回國脫黨轉投蔣介石。後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在空軍三十年,個人出擊記錄230餘架次。1941年授予空軍少將,時任空軍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總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晉升二級上將,1959年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57.6-1959.6),1960年6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駐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團團長兼空軍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駐約旦大使,1975年退役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69年起被聘歷屆中央評議委員。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
鍾松:(1900-1995),浙江省麗水人. 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獨立20旅旅長
1943年,任第九軍副軍長,率部進攻雲南芒市日軍,殲敵千餘,授青天白日勛章,並升任第36軍中將軍長。繼授忠勤勛章、勝利勛章。 1949年,鍾松任第五兵團副司令官兼第36軍軍長,第十三編練司令官及西安警備司令
1950年到台灣
1953年,任「浙江時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時系中將級軍長
1970年,離台去荷蘭定居,與子女團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蘭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謝晉元、容有略、鍾彬、林偉儔
張雪中、方天、賴汝雄
王仲廉、方先覺
孫元良、張漢初
何紹周
周慶祥
王仲廉、方先覺 王治邦
『叄』 杜聿明的主要成就
參加黃埔軍校一期,荷槍實彈,浴血東征、打倒軍閥,中年時對日抗戰,先是古北口長城各役,次為裝甲兵部隊在廣西昆侖關與日寇苦戰,緬甸戰役,協助盟軍打垮日本部隊,冒千辛萬苦,經野人山歸國。
四個地區的苦戰,實非一般人所能考驗的,第一:昆侖關之攻克,完全是攻堅作戰。第二:血戰緬北,用擔架抬行,身染重病,死裡逃生。第三:東北作戰,人事環境復雜,時而北,時而南,疲於奔命。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戰,困守陳官莊,攜杖指揮,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餓受凍。
1961年2月,杜聿明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杜聿明很珍惜這種工作機會,因此,特別努力。他積極撰寫文史資料,力求真實地把過去經歷的事實記錄下來,供史學家和後人參考。1961年,他寫了《淮海戰役始末》、《遼沈戰役概述》、《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等;1962年又著手寫他任東北保安司令時的資料,都先後在《文史資料選輯》上發表。
晚年的杜聿明十分關心祖國統一,曾發表《紀念二·二八起義》、《寄語台友》等文章,敦勉在台師友共同為統一大業奮斗。 杜聿明於1961年起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著有:
《淮海戰役始末》、《遼沈戰役概述》、《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等著作。
『肆』 大廠礦區成礦預測與深部找礦
一、深部構造與成礦富集機制
「長坡-銅坑礦床深部區」及「黑水溝-大樹腳區」是本次大廠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的兩個深部找礦區。其中,長坡-銅坑礦床深部區系指大廠斷裂(F1)下盤區域,區內的錫多金屬礦化主要受一組NW向疊瓦狀逆沖斷裂構造及次級褶皺構造控制;黑水溝-大樹腳區位於老長坡礦床的東部,兩者相距300~500m,區內的鋅多金屬礦化主要受NE向、NW向斷裂及NE向撓曲構造的傾伏端控制。
1.長坡礦床深部疊瓦狀構造特徵及其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1)疊瓦狀構造特徵長坡礦區NW向斷裂構造發育,地表以產於大廠倒轉背斜西翼近軸部的大廠斷裂(F1)為代表。深部鑽探工程揭露發現,在F1下盤還發育有一系列與之相平行的逆沖斷裂構造(F1-1、F3、F5等),這些斷裂上盤依次向上逆沖,在剖面上呈上下疊置關系,組成疊瓦狀構造(圖5-15)。
NW向斷裂構造具有相同特徵,走向NW330°~340°,傾向NE、傾角25°~80°,斷層面上陡下緩,呈「犁形」產出。該組斷裂是在泥盆紀同沉積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球物理資料表明,NW向斷裂在莫氏面深度推斷圖上仍有清晰反映,表明其影響深度達到了中下地殼亦或上地幔。中生代以來,該組斷裂又經歷了印支期的逆沖運動和燕山期以張為主兼具扭性的再活動(蔡明海等,2004)。
圖5-15 長坡礦床深部區125勘探線剖面圖
以F1、F3和F53條規模相對較大且相互平行產出的斷裂為自然邊界,自上而下將長坡礦床深部區分為3個疊瓦狀構造帶(圖5-15)。
①號疊瓦狀構造帶:由F1斷裂及其上盤的一系列次級褶皺和斷裂組成,是長坡-銅坑礦區91、92號層狀礦體以及脈狀礦體的賦存部位。
②號疊瓦狀構造帶:分布在大廠倒轉背斜西翼F1和F3斷裂之間,由大廠倒轉背斜西翼的第一個次級褶皺和若干次級斷裂組成,F1-1斷裂使次級向斜東翼進一步復雜化。115、77、77-1、77-2號等礦體均賦存於該褶皺斷裂帶中。
③號疊瓦狀構造帶:分布於大廠倒轉背斜西翼F3和F5斷裂之間,由大廠倒轉背斜西翼的第二個次級背斜和若干次級斷裂組成。在該構造帶的南部區域發現有116、117號礦體。
(2)疊瓦狀構造帶內的礦化特徵
在NW向疊瓦狀構造中發育有多個錫石硫化物型礦體,礦體呈似層狀和裂隙脈狀產出,主要礦體與疊瓦狀構造關系如下:
長坡-銅坑錫多金屬礦包括大脈型、細脈型及層狀產出的91號和92號礦體,產於大廠背斜東翼的①號疊瓦狀構造帶中,嚴格受大廠背斜軸部裂隙帶和北東翼的次級褶皺、順層滑動斷裂及NE向裂隙構造控制,礦體的產出形態具有明顯的分帶特徵,自上而下依次為:裂隙脈及細脈帶礦體→層間剝離似層狀礦體→似層狀細脈帶型91號礦體→似層狀細脈、網脈帶型92號礦體。
老長坡銀鋅礦產於大廠背斜西翼的②號疊瓦狀構造帶中,位於長坡-銅坑礦床深部區的南部,發育有111、112、113、114、115、16號等礦體,其中111~114號礦體為陡傾斜裂隙脈礦體,115號、16號礦體為緩傾斜似層狀礦體。
長坡-銅坑礦床深部區錫多金屬礦床,為近年來勘查新發現的礦床,產於大廠倒轉背斜西翼的②號疊瓦狀構造帶中,介於F1與F3之間,發育有多個似層狀和裂隙脈礦體。似層狀礦體有115、77、77-1、77-2、75-1、79-1號礦體,裂隙脈礦體有200號等數條NW、NE向礦化裂隙脈。
此外,在本區F3與F5之間,即③號疊瓦狀構造帶中,由於工程式控制製程度較低,目前尚未發現有工業礦體。
(3)構造控礦規律
長坡-銅坑礦床深部區的構造控礦具有以下規律:①剖面上地層產狀由緩變陡處,礦脈厚度增大,強度增高,顯示了燕山晚期張扭性構造活動對成礦的控制;②剛性和塑性岩石界面附近易產出層間破碎帶和層間滑動,是良好的成礦空間;③礦體(脈)往往呈現中部礦化富集,錫鋅共生,往兩端礦化變貧,成礦元素變為以錫為主或以鋅為主,而不是錫鋅共生;④裂隙狀礦脈的傾向延深往往大於走向延伸。
2.黑水溝-大樹腳區構造特徵及其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黑水溝-大樹腳區是近年來在老礦區外圍深部地質找礦卓有成效的一個勘查區,通過2005~2006年的深部鑽探,在95號礦體下部,新發現了富而厚的96號礦體,施工的6個鑽孔中有4個礦體厚度達10m以上,最厚30多米,突破了前人認為96號礦體往北變小、變貧的觀點,為本區的找礦開拓了思路,擴大了礦床規模,新增鋅銅金屬資源量(333)98萬t,而且礦床邊界未控制,展示了良好的找礦前景。
黑水溝-大樹腳礦床位於大廠礦田西礦帶與中礦帶的交接部位,西鄰長坡-銅坑超大型錫多金屬礦床,南接巴力-龍頭山超大型錫多金屬礦床,北靠籠箱蓋大型矽卡岩鋅銅礦床(圖5-16)。
(1)黑水溝-大樹腳區構造特徵
黑水溝-大樹腳區位於大廠倒轉背斜北東翼(平緩翼),深部發育一個NE向撓曲構造,長2500m,寬500~700m,軸向30°,從南西向北東方向傾伏,礦體主要沿該撓曲的北西翼分布。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W向的大廠斷裂和NE向的黑水溝斷裂(圖5-16)。
1)大廠斷裂。大廠斷裂縱貫大廠背斜軸部,長>8km,為逆沖斷層。走向NW,傾向NE,北段(巴力以北)傾角較緩,為15°~30°,並且有上陡、下緩的特點,斷距150~250m,延深大於800m;中段(巴力-龍頭山)淺部主要以斷裂破碎帶的形式出現,破碎帶寬達數十米,深部表現為一組斷裂帶;南段(龍頭山以南)傾角變陡,為40°~45°。該斷裂出露於礦區西側地表,下部切入礦區深部,為本區的導礦構造。
2)黑水溝斷裂。屬正斷層,長約4km,走向37°,傾向NW,傾角較陡,為60°~70°。該斷裂橫切礦區,西側與大廠斷裂交匯。區內的礦體主要沿該斷裂及其兩側分布,表明該斷裂對成礦有重要的控製作用,為本區的配礦構造。
此外,在羅富組內部,泥灰岩、鈣質泥岩、頁岩層的不同岩性組合之間,由於受早期擠壓構造應力作用,極易產生層間滑動,形成層間剝離和層間破碎帶構造,以及晚期受構造伸展剪切變形作用,形成的層內折疊構造、層間滑脫帶及近EW向小褶皺,是區內主要儲礦構造,95號、96號礦體即賦存於該種形態的構造中。
(2)礦化特徵
區內礦體主要分布在大廠背斜北東翼,呈似層狀賦存於中泥盆統羅富組中下部泥灰岩、鈣質泥岩中,產狀與地層基本一致,由於受到本區深部NE向撓曲構造影響,礦體從北西向北東方向傾伏,並主要沿該撓曲的北西翼分布,傾向NW,至傾伏端(大樹腳區)則轉為傾向NNE。礦體平面形態簡單,呈舌狀由SW向NE方向展布(圖5-16),南西端為錫多金屬硫化物礦體,北東端為鋅銅礦體。區內已發現多個工業礦體,其中95號和96號為兩個主要礦體,二者近平行產出,垂直距離70~130m,95號覆於96號礦體之上(圖5-17)。
1)95號礦體。產於羅富組中部,走向25°,傾向NW,傾角21°左右,向北東方向側伏。已控制長2600m,寬60~800m,礦體連續性較好。以39線為界,南礦段(巴力-瓦窯山)主要為錫多金屬硫化物礦體,北礦段(黑水溝-大樹腳)主要為鋅銅礦體。
2)96號礦體。產於羅富組下部,走向58°,傾向NW,傾角28°,延伸長2550m,控制面積1.15km2。礦體9號線開始傾向N,傾角15°。礦體呈似層狀產出,不連續,厚度變化大。礦體具有膨脹收縮,分支復合現象。39號線以南為錫多金屬礦體,以北為鋅銅礦體。錫多金屬硫化物礦段控制長340m,寬160~240m,平均厚度10.30m;鋅銅礦段控制長1850m,寬100~500m,平均厚度9.50m,其厚度不穩定,厚度變化系數為129%。
圖5-16 銅坑黑水溝-大樹腳鋅銅礦床地質簡圖C2h2—中石炭統黃龍組白雲質灰岩;C2h1—中石炭統黃龍組燧石條帶灰岩;C1c—下石炭統寺門組石英砂岩;D3t3—上泥盆統同車江組灰岩、頁岩;D3w2—上泥盆統五指山組扁豆狀、條帶狀灰岩;D3l1—上泥盆統榴江組硅質岩;D2l2—中泥盆統羅富組泥灰岩、泥岩;D2l1—中泥盆統羅富組礁灰岩;δμ3b5—閃長玢岩;γ3c5—花崗斑岩;1—地層界線;2—不整合地層界線;3—背斜軸;4—倒轉背斜軸;5—向斜軸;6—正斷層;7—逆斷層;8—礦體及編號;9—砂錫礦
(3)構造控礦特徵及規律
構造對於成礦作用的控製表現為:NW向構造(大廠背斜、大廠斷裂)與NE向構造(黑水溝斷裂、隱伏撓曲)疊加地段以及隱伏岩體凸起部位聯合控制該區礦床定位。在礦床南段,由於大廠背斜核部礁灰岩所產生的砥柱作用,局部應力場發生改變,使上覆羅富組地層形成層間剝離和層間破碎構造,控制錫石-硫化物型礦體。礦床北段受晚期構造伸展剪切變形作用,形成的層內折疊構造、層間滑脫帶,控制矽卡岩型鋅銅礦體。該區深部發育NE向撓曲構造,從南西向北東方向傾伏,傾伏端
圖5-47 大廠礦區銅坑-籠箱蓋剖面圖(據廣西華錫集團215地質隊資料修編)
二、深部找礦成果
在廣西大廠礦集區,對於規模巨大的91、92和100號礦體的成因曾經爭論不休,並影響到找礦方向,即「層控」論者主張沿層找礦,而「岩漿」論者主張圍繞岩體找礦。近年來的研究充分表明,無論是層狀似層狀的91、92號礦體,還是樓梯狀的100號礦體,均形成於95~100Ma年間的燕山晚期(王登紅等,2004;梁婷等,2007,2008),成礦機制既可以是沿層交代,也可以是沿斷裂或「溶洞」充填,因此,深部找礦勢在必行。在上述成礦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國家危機礦山資源接替項目的大力支持,華錫集團2006年在黑水溝-大樹腳區95#、96#礦體共計探獲(333)礦石資源量1836萬t,合計金屬量鋅93.66萬t、銅4.34萬t、銀542t。96#礦體存在厚大富礦塊,為重大新發現。2007年新增礦石資源量(333)1733萬t,金屬量鋅77.14萬t、銅3.86萬t、銀309t。2008年度在黑水溝-銅坑一帶新增(333)礦石資源量941.8萬t,合計金屬量Zn30.04萬t,共伴生Pb4.64萬t、Sb1.5萬t、Cu0.87萬t、Ag557.38t。黑水溝-大樹腳鋅銅礦預測區和銅坑深部錫鋅礦預測區即黑水溝-銅坑礦區:據初步估算,到2008年底累計可提交(333)資源量為,礦石量4583萬t,金屬量Sn1.03萬t、Zn206.95萬t、Pb4.64萬t、Sb1.5萬t、Cu8.42萬t、Ag1406t。長坡深部區提交(333)資源量為:礦石量265萬t,金屬量Sn0.82萬t、Zn12.71萬t、Pb5.09萬t、Ag418t。羊角尖-茶山區據初步估算探獲資源量(333)礦石量491萬t,金屬量:鋅17.6萬t,銅0.7萬t,銀171t。經初步估算,3個勘查區總計探獲(333)資源量為:礦石量5340萬t,金屬量Sn1.85萬t、Zn237.33萬t、Pb9.73萬t、Sb1.50萬t、Cu9.14萬t、Ag1995t。
三、區域找礦潛力
值得重視的是,在丹池成礦帶的南部,與大廠礦集區遙相呼應的還有一個大明山-昆侖關礦集區,其成礦時代(大明山與馬嶺礦區輝鉬礦Re-Os年齡均為95Ma)與大廠錫多金屬礦床完全一致(藺志永等,2008)。這一結果表明,丹池成礦帶從南段的大明山礦田到北西段的大廠礦田(91#礦體和100#礦體的成礦時代均集中於95Ma前後)的成礦作用都是在燕山晚期發生的,而且幾乎同時。考慮到丹池礦帶內同一時期幔源岩漿岩的普遍存在及區域大地構造背景,認為成礦作用可能與幔源物質的上涌、深大斷裂通達到地幔有關(梁婷等,2008)。在這樣的動力學背景下,丹池成礦帶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應該注意通過借鑒大明山鎢礦「四位一體」模式,在大明山礦田尋找鎢礦的同時也注意錫多金屬,在大廠礦田尋找錫、鉛鋅多金屬的同時也注意尋找獨立鎢礦(王登紅等,2009)。
『伍』 國軍出色將領
國民黨軍隊將領在對日本侵略戰爭中,絕大部分都表現出了英勇的民族氣節和卓越的軍事才華,他們都給與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也有一部分認賊作父,投降了日軍,是中華民族的敗類。在國民黨軍隊的積極對日作戰的高級將領中,最後都敗給了共產黨,雖然如此,他們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今天,他們仍然會感動著大家,在他們中間,因人而異,各個情況不同,指揮作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以指揮大會戰說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名將悍將實是眾望所歸。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以下幾個:張自忠 、李宗仁 、王耀武、 孫立人 、薛岳 、杜聿明、衛立煌 、傅作義 、戴安瀾 、張靈甫。 張自忠。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張自忠犧牲後,日軍感其忠勇,盛殮其屍骨,舉行軍祭,且置靈牌 ,准備運往武漢,蔣介石聞之大慟,令馮治安率領33集團軍,全力搶回張將軍遺體。移靈路上,千萬軍民迎祭。遺體運到重慶,蔣介石親率大員接靈,舉行國葬,追贈為陸軍上將,列忠烈祠首位。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曾專門拜會張將軍老母,顯示出對壯烈殉國張將軍的尊重。 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最輝煌的戰績是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蔣介石想在徐州再來一次會戰,但日軍已經從四方形成合圍,李宗仁又一次顯示軍事才華,成功地將部隊撤離,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失利。後李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解放後,李宗仁將軍在海外時刻關注祖國的發展變化,最後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定居,受到祖國人民的普遍歡迎和尊重。 王耀武: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會戰,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抗戰勝利後,王將軍已經不願再打內戰,希望國家修養生息發展經濟,但蔣介石又讓這員虎將守衛濟南,後濟南被克,王將軍在北京進行思想改造,59年和杜聿明等釋放。王耀武將軍的抗日戰績人民將會永遠銘記在心。 孫立人:38師師長,後任新一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率38師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在抗日戰場上,靠自己一支部隊消滅日軍最多的就是孫立人。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極其宣明,當副官問他抓到的日軍俘虜怎麼辦時,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孫將軍回答:問他們去沒去過中國,如果去過就斃掉,以後都這么辦。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退守台灣後,孫立人將軍曾擔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1955年,台灣當局以想發動兵變「莫須有」的罪名將孫將軍長期看管軟禁台中,將軍失去自由,1988年在老部下和民眾的呼籲聲中將軍恢復自由,平反昭雪,將軍聞之說:本沒有兵變一事,何來平反一說。1990年11月19日,當年威震倭寇的孫立人將軍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終年90歲。 孫立人將軍率領的三十八師,在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以下33000餘人,擊傷日軍75000餘人,俘虜日軍大尉以下323人,繳獲火炮 186座,戰車67台,汽車552台,奪取公路646英里.是靠單個兵力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衛立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八路軍115師在林彪將軍率領下為配合忻口戰役在平型關一舉殲敵板垣師團壹千餘人。忻口戰役雖敗,但衛立煌將軍的抗戰決心可見一斑。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然而最可貴的是衛將軍隊八路軍的友誼,林彪受傷後,衛立煌曾撥大批軍用物資包括子彈和手榴彈在內給八路軍。新中國成立後,抗日名將衛立煌將軍漂泊幾年後回歸大陸。 傅作義:國軍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堅守並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被稱之為「守城名將」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後在「平津戰役」中,傅將軍為避免千年古都受戰火蹂躪,在北京和平起義,最後,將軍得於善終。 戴安瀾: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聞戴將軍殉國,蔣介石老淚橫流,連呼:一將難求,一將難求。 王耀武: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抗戰勝利後,王將軍已經不願再打內戰,希望國家修養生息發展經濟,但蔣介石又讓這員虎將守衛濟南,後濟南被克,王將軍在北京進行思想改造,59年和杜聿明等釋放。王耀武將軍的抗日戰績人民將會永遠銘記在心。 張靈甫:第十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迫於當時的巨大壓力,宋美齡將張靈甫關押到南京,抗日戰爭最關鍵時刻,蔣介石將這員「虎將」放虎歸山,果不其然,張靈甫無論是治軍還是打仗都顯示出出眾的軍事才華,甚為蔣所喜,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張靈甫將軍的一條腿從此殘廢。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萬家嶺戰役成全了張靈甫.後來,張靈甫擔任國軍最精銳部隊整編74師師長,被粟裕大將巧計圍困於「孟良崮,」74師覆滅,張靈甫將軍被斃,蔣介石聽說張死悲痛萬分,尊張靈甫為「黨國第一烈士」一代抗戰名將從此告別人世. 此外,像廖耀湘、關麟征、王銘章、郝夢齡、張治忠、宋希濂等一大批國民政府軍人在抵禦外寇入侵的大節上,都保持著堅貞的民族大義和殺身成仁不屈的戰斗精神。 .向每一個抗戰英烈和無數戰士致敬!
希望採納
『陸』 關於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跡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柒』 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
邱少雲於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銅梁縣關建鄉一個貧農家庭。23歲那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入伍。1951年,邱少雲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15軍29師87團9連當戰士。
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平康前線反擊戰攻佔391高地的戰斗中,邱少雲所在連隊奉命擔任突擊任務。為了順利通過391高地前3000米的開闊地帶,部隊在進攻發起前一天深夜進入陣地,潛伏在離敵人陣地僅60米處的草叢中。第二天上午,敵人開始向陣地前沿發射燃燒彈。一顆燃燒彈在離邱少雲僅兩米的地方爆炸,大火立刻猛烈燃燒起來。這時,邱少雲只要滾到前面的小河溝里就可以馬上脫險。但為了戰斗的勝利,邱少雲忍受著烈火燒身的劇痛,一動不動地趴在地面上。野草燒完了,衣服也被燒成了炭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邱少雲都沒有吭一聲,沒有動一下,為了最後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時年21歲。他的犧牲保證了潛伏任務的勝利完成。反擊部隊在邱少雲偉大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鼓舞下,當晚就勝利地攻佔了391高地,全殲敵軍1個加強連。
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邱少雲追記特等功,追授他「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各一枚。
『捌』 南寧有什麼好玩的
推薦南寧好玩的地方為:青秀山、靈水、伊嶺岩、九龍瀑布群森林公園、廣西大明山。
青秀山
青秀山,原名青山,又稱泰青峰,位於南寧市東南面約五公里處的邕江江畔。一處秀麗的青山座落於蜿蜒流淌的邕江畔,青山頂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這就是被譽為「南寧市的綠肺」——青秀山風景區所在。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勢秀拔而得名。
伊嶺岩
伊嶺岩,壯語稱「敢宮」,意思是宮殿一樣美麗的岩洞,因地處伊嶺村而得名。它與廣西許多岩洞一樣,它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 此岩原為一段地下河道,因地殼上升而成洞。經過千萬年水對岩石的溶蝕作用,洞中鍾乳密布,千姿百態。岩洞形似海螺,深四點五米,面積兩萬四千多平方米,遊程一千一百多米,大小景點一百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