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作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12-26 07:13:11

① 教育科研方法對科研工作的作用是什麼

作用和意義為:
(一)教師的角色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在組織學生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置身經濟時代,教師若要勝任本職工作,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而要實現教育創新,僅憑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事教育科學研究。
(二)教育科學研究有利於教師較快地更新教育觀念。與教育發展相適應的觀念的形成,不僅僅是記住一些新觀念的詞句所能達到的,它需要教師自身去研究、去實踐、去體會、去探索、去創新,經過長期的堅持和積累,不斷改進和提高,逐步形成一套個性的教學特色,將新觀念滲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三)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有助於提高教師自身價值,強化創新意識。經過深入研究,可以改變多年從教的疲憊感,改變教書沒有「味道」的心理,感到每天的教學工作有許多新東西,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的成果也能引起領導和社會的重視承認,較好地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四)教師參加教育科研,能促進教師繼續學習、終身學習,有利於潛在的創造力的發揮,使教師不會象蠟燭那樣,燃燒之後毀滅自己,而會成為永遠閃光的恆星。

②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文獻檢索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文獻檢索的作用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避免重復研究或走彎路
教育科學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閉門造車只會重復別人的勞動或者走彎路。教育科學研究最忌諱重復,因為這是不必要的浪費。在研究工作中,任何一個課題從選題、試驗直到出成果,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研究人員在選題開始就必須進行文獻檢索,了解別人在該項目上已經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目前正在做,誰在做,進展情況如何等。這樣,就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避免重復研究,少走或不走彎路。
(二)節省研究人員的時間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信息的增長,加重了信息用戶搜集信息的負擔。文獻檢索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和必要環節,成功的文獻檢索無疑會節省研究人員的大量時間,使其能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育科學研究。
(三)是獲取新知識的捷徑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傳統教育培養的知識型人才已滿足不了改革環境下市場經濟的需求,新形勢要求培養的是能力型和創造型人才,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首先需要具備自學能力和獨立的研究能力。如果掌握了文獻檢索的方法便可以無師自通,找到一條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識的捷徑,把大家引導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去,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是謂「教人以漁」,才能終身受用無窮。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③ 教育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麼區別

它們表現形式不同:

教育教學成果指的是:如:學生成績、學生及個人榮譽證書、某一研究所獲獎項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拓展資料:
科學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④ 教育研究的意義

這個周.我們學習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礎這門課程,通過學習了第一節教育研究概述.對教育研究意義的理解如下:

一、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產生正確的教育行為。在社會的進步的同時,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思想,與社會連接這樣才能進步。通過開展教育研究,確立現代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確方法,措施、途徑。

二、有助於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提高科學育人、科學管理的水平;社會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 ,通過教學研究,促使人們自覺地鑽研教育理論,運用理論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種教育現象。

三、有助於形成學校的學術文化,提高辦學品位,形成學校特設 ;一個學校的發展 必須重視學術文化的建設,形成學校濃郁的文化氛圍,學術的形成和發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過教育研究,不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強師生員工的科研意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精神,使學校不斷提升學術文化的水平。

四、有助於校本培訓,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水平; 教師要具有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比較廣博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具有教育專業化的素養,具有現代教育理論的素養和創造地實踐的能力。參加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培訓教師的有效途經,可以說是一種「校本培訓」 。

⑤ 文獻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告訴研究者本領域內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2)確定和限制研究課題與假設
(3)提供對研究有益的思路、方法或修改意見
(4)為解釋研究成果提供背景材料.
(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41頁)

⑥ 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是什麼

論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及其實現

【摘要】教育史研究是近年來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已越來越凸現出來: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少走或不走彎路。
【關鍵詞】教育史研究 現實意義 實現
自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進士館、師范學堂中必需設教育史科」以來,中國對於教育史的關注和研究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百年以來,教育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教育史研究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史學理論研究框架也開始形成,教育史學科體系已漸趨成熟。但是,教育史研究的缺陷依然明顯地存在:如孤芳自賞、參與教育實踐、為現實教育改革服務的力度與廣度不夠等等,甚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教育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與正在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教育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教育史學研究者只需關注過去,應在故紙堆里梳理史實,不必關注現實,更不要考慮未來,這是一個十分狹隘的、錯誤的觀點。因為,教育史並不局限於記載昨天,對它的深入研究將引導我們預見明天。正如德國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中的一點,驚奇地注視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愈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1]那麼,教育史研究竟有哪些現實意義?又如何實現?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教育史學研究既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現實性。滿足於描述純粹「客觀事實」的教育史學家已不多見,而相信教育史學研究具有現實目的的人已佔多數。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史學服務於現實是一個復雜過程,例如,研究歐美國家的近現代教育史可為我國社會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許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並且這種利用不應是簡單照搬,而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只有在利用有效時,教育史學的現實目的才算得上是實現了。盡管如此,人們過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們的課題,卻很少考慮其成果獲得現實意義的途徑。許多教育史學家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構想,但很難邁出從抽象到具體的關鍵一步,致使主觀上的良好願望因為無法採用有效的途徑使其成果結合並作用於現實而流產,最終完不成教育史學的任務,這不能不讓人遺憾。
另一方面,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要能夠科學、健康地運行,離不開對於教育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充分借鑒,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有重要作用。但這種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除了教育史研究者盡力提高對於教育遺產及以此為基礎的教育理論的研究水平外,還有賴於教育史研究者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關注和參與。20世紀20—30年代的教育史學界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親自參加和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工作做得不夠。新世紀的教育史學工作者,應該在充分發揮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重要作用方面下一些功夫。也就是說,新世紀的教育史研究者除了要下苦功夫研究已經過去的教育歷史外,還應當走出書齋,深入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去,研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通過為國家決策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咨詢意見,為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改革出謀劃策等方式來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如果所有的教育史研究者都把自己終身禁錮在書齋之中,而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不聞不問,恐怕有失教育史學科研究的真諦。[2]
其次,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今天的教育科學不是個別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教育科學是在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歷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沒有人類幾萬年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沒有教育家幾千年教育理論思維的豐富材料,要創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學是難以想像的。[3]所以,後繼的教育家在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的教育問題時,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論思維創造的成果和留傳下來的教育思想資料,並結合當代的現實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舊時代的教育有著繼承的關系。教育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事實上,教育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與人類共始終的。人類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如果你一點都不知道,怎麼可以自吹是創了新理論、新模式呢?[4]
客觀地說,教育科學理論進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教育學家們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對已有的教育學理論,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盤否定,既維護又批判,既繼承又發展,在批判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基礎上創新;對任何權威和既有理論不迷信、不教條,要敢於質疑、挑戰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框架,積極大膽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設、新思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創建新的教育理論學說,革新教育科學體系。孟子在豐富孔子「立志樂道」的基礎上提出「持志養氣」;董仲舒在繼承了先秦儒家「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聖化」原則;王夫之在批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過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盧梭在批判封建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然主義教育主張;狄德羅、愛爾維修等對遺傳決定論進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說」、「教育萬能論」;杜威在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批判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題、原理;沒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贊科夫對凱洛夫的教學原則體系進行變革而提出高難度、高速度等教學原則;布盧姆否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呈常態分布的傳統看法而創立「掌握學習」理論;等等。這些都可謂是教育史上批判、創新的典範。不僅如此,他們既批判、詰難他人的教育思想、理論,同時他們也不囿於一己之見、一孔之見,也對自己的思想、理論進行深刻的檢討、批判;他們既敢於質疑他人的理論學說,也勇於批判、否定自己,在批判、否定自己的過程中修正、更新自己的理論學說。既然如此,教育史學研究者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只去研究教育史實而不去充分利用教育歷史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教育遺產精華來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呢?教育史學界應該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發展21世紀的教育科學理論,應該是教育史學界的份內之事。[5]
再次,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欲通今者則必先知古。」歷史與現實的區分僅僅是相對的,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屬於廣義的歷史科學。教育科學的各方面都屬於廣義教育史,由於教育的繼承性特別強,教育史與教育現狀一直都是緊密結合的。李大釗曾明確指出:「社會與歷史二者是同質而異觀的,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一切史學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陳編,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和永世生存的人類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國的教育現象就是昨天的中國教育歷史的延續與發展。我們研究歷史之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今天,研究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必須統一起來。我們致力教育史實的發掘,回復教育歷史的使命就是力求發掘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從而解釋現實中國教育的即成結論。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英國教育史學家哈德羅·珀金認為:「真正的歷史學並不是一味按照年代順序挖掘整理史實材料的學科,而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它向現實世界提出種種問題,並努力探尋問題答案。」[7]因而,教育史的歷史性與社會性必須統一起來,研究者必須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在研究思維上社會學化。此外,現實教育問題不但會使研究者發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還可以促使我們轉換思維,促進教育史學科本身理論水平的提高和更大程度與社會學的交融。[8]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是由於教育實踐的需要提出來,有的就是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所以,離開教育實踐,教育思想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論不能解決教育實際問題,這種理論不僅僅是空洞的,而且是無意義的,久而久之,當然也就自行消亡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教育理論還是不少見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對那些合理的、帶有規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評判,我們要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以不變應萬變。當教育史研究發揮了其在指導教育改革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教育學科建設方面的巨大功能時,教育史學科自身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最後,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少走或不走彎路。學習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過去,與面向未來不相容。其實不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發展提供借鑒,以便比較興替、權衡得失,從而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正如司馬光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當代西方一位學者說得更為具體:「歷史能使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釋,又能對將來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測。」[9]當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頭路,不過,研究歷史不免要「回顧」,但「回顧」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事實上,教育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的完善,都離不開教育實踐的檢驗,特別是離不開教育實踐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或教育遺產精華的借鑒。而教育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應當是通古今之變,能夠鑒往知來、明變知常,即不僅能夠通曉古今中外的教育歷史,而且能夠根據過去的教育歷史預知未來教育的發展變化,能夠透過紛繁的、復雜多變的教育現象把握教育發展的規律。因此,只要達到一定境界,教育史研究與一般的教育理論研究可以融為一體,沒有分別。[10]教育史學和教育學的有機結合,將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必然途徑。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預知未來,把握教育發展的大致走勢。
【參考文獻】
[1][德] 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麼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58.
[2][5][10] 廖其發:論21世紀我國教育史學科發展的方向與任務[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2001,(3):81—85.
[3]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
[4] 呂型偉:要學點教育史[J]. 課程·教材·教法,2003,(11):1.
[6] 李大釗:史觀[A]. 李大釗選集[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29.
[7] [英] 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7.
[8] 李濤:百年中國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顧與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科版),2003,(2):112.
[9] 單中惠:外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自己總結下,希望有用

⑦ 簡述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內容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是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兩種形式。
研究的任務不同,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樣,但總體上包含以下結構:
(1)題目
(2)摘要
(3)關鍵詞
(4)引言(前言、序言)
(5)正文
(6)結論
(7)參考文獻
(8)附錄

⑧ 教育教學成果包括哪些

包括發表的論文 做過的課題 觀摩課等

閱讀全文

與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作用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