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背景是什麼
(2018·咸寧)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必須回分省,否則答自由便不復存在。美國1787年憲法最能體現這一思想。
(2014·孝感)「美國人由此輝煌地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政府權力機構,那裡國會、總統、最高法院三足鼎立,相互制約。」材料中確立的原則是指三權分立原則。
B. 三權分置改革的意義和好處有哪些
「三權分置」[1] 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2] 。「三權分置」下,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既存在整體效用,又有各自功能。從當前實際出發,實施「三權分置」的重點是放活經營權,核心要義就是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
改革開放之初,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設,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有效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以下簡稱「三權」)分置並行,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三權分置」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展現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持久活力,有利於明晰土地產權關系,更好地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三權分置」的重要意義,妥善處理「三權」的相互關系,正確運用「三權分置」理論指導改革實踐,不斷探索和豐富「三權分置」的具體實現形式。
C. 土地確權,簡稱三權,何為三權。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以第二次土地調查及其變更
調查成果為依據的確權登記發證。簡稱「三權發證」
D. 「三權下放」讓成果轉化有多快
「三權下放」讓成果轉化有多快?
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由國家下放到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事業單位,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和成效。去年9月,財政部會同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了《關於開展深化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同年11月,20家中央級事業單位正式啟動了試點。
這一被稱為「三權改革」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政施行1年來究竟效果如何?又有哪些難點還需進一步破解?在日前舉行的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電子學會和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葯物所共同承辦「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此進行了一番熱議。
釋放驚人創新活力
「試點單位和科研人員對『三權下放』的期待非常高,積極性也很高。」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軒說。作為該項政策的評估專家,李曉軒對試點一年的「三權下放」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他在走訪相關試點單位時發現,不僅是不少科學家們都在討論新的政策,還有一些高校教師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也開始准備帶著成果去創辦公司,「原來大家都還有一些後顧之憂,現在膽子大了。」
伴隨科研人員積極性大增的是試點單位對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機制體制流程的優化。李曉軒說,在尋求具體操作方法與政策之間的配套方面,各家單位都下了很多功夫。「『三權下放』之前,成果轉化採用多種方式規避上報國家的流程,造成了很多灰色地帶,這次下放可謂『開前門、堵後門』,把灰色東西變白了,將其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按照李曉軒的說法,「三權下放」後,轉化的科技成果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了。中科院上海葯物所合作與成果轉化處處長關樹宏列舉的一組數據成為最好的證明:該所在2010年到2014年的5年中,一共完成了15個項目的轉化或專利轉讓,總合同額約8億元;而在2015年1月改革試點以來的半年多里,已經有11個項目實現轉化或專利轉讓,總合同額超過4.6億元,另有5個項目正在履行轉化的程序,其中2個項目合同總額達2.3億元,使得總合同額已經接近7億元。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技成果轉化在改革的半年裡的成果直逼5年總和。即使考慮到上海創建科創中心和相關22條出台所帶來的影響,依然能從一個側面清晰地展現出「三權下放」在科技單位所釋放出的令人驚嘆的創新活力。
還有難題需破解
「三權下放」能否根治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難的頑疾?似乎還不夠。李曉軒坦言,在試點中,也發現了這一政策難以解決的轉化難題。「首先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壓力,所有權沒有下放,科技成果依然屬於國有資產,需要保值增值的考核,這與成果轉化的高風險性相違背,不利於釋放積極性。」他說,「還有,作為領導幹部的科研人員兼職獲取報酬或股份,以及是否鼓勵單位辦企業等問題上,現有政策規定都與成果轉化有所沖突。」
另一個不合理的是成果轉移轉化稅收問題。「我們有的團隊拿著個人的資產出資。剛剛出完資,還什麼收益都沒有,因為項目作價400萬元就需要交20%即80萬元的稅。這個對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打擊很大。」中科院微電子所院地合作與產業化處負責人介紹說。
李曉軒表示,成果轉化相關權利從完全國有到部分下放單位,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到今天已經算是很大的跨度了。而造成難題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國成果轉化的所有權還沒有下放,「單位是國有的,科技成果所有權也在國家手上,即使科技成果完成轉化,科研人員依然會發現自己是打工的,而不是老闆。」 李曉軒說,「可以採用分類管理的辦法加以解決:把無形知識產權從傳統國有資產中分離出來,在管理上加以差別對待。」
E. 三權發證資料庫成果資料包括哪些
常見的數復據庫.如制ACCESS,MSSQL,MYSQL,ORACLE,DB2.一般前三個用得多一點.ACC用於一般的企業網站.數據量小.訪問量小.後兩個,用於大點的網站.在效率上會比ACC要高.最後兩個,一般都是大型的應用平台才會用到.當然,還會有其它的資料庫.但一般用得少.
F. 英國三權分立的特點
英國的內閣制。
內閣制:總攬國家行政權力的內閣在議會的基礎上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內閣首腦,組織內閣。內閣受議會監督,議會對內閣不信任時,可以倒閣。
在這種制度下,國家元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是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與內閣制不同的有總統制和君主制。
特點:
一、 行政、立法(指立法創議權,提出的法案要經過內閣審議、表決)合一,而非明顯之三權分立,而且無總統制式的制衡機制。
二、 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分由兩人擔任。因為歷史傳統與個別制度差異,其名稱並不固定。國家元首有的稱之為國王,有的稱為總統,也有的稱為大公(如盧森堡)或親王(如列支敦斯登)。至於行政首長則多稱之為首相或總理。
三、 行政首長的產生是建立在議會的同意之上,並對議會負責。行政首長及閣員通常可兼任議員,(但有些國家規定不得兼任),並得因議會的不信任而去職。因此閣揆的任期較不固定。
四、 元首發布命令時,需經行政首長或有關閣員副署(countersigning或countersignature),以明權責,其責任則由副署者承擔。無副署者,則元首之政令不生效力。因此元首的角色實系「統而不治」(reign but not govern)。
五、 國家元首平常主要承擔儀式性任務。但是當國家發生緊急危難,得超越黨派,任命新的行政首長,或宣布行使緊急權力,保護國家渡過危難。因此國家元首雖然不經常行使權力,卻仍擁有象徵性權力(symbolic power)或保留之權力(reserved power)。
六、 行政首長系由間接方式產生。通常系由人民選舉國會議員,再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行政首長。至於國家元首產生方式,則多系以君主繼承(立憲君主國家),或間接選舉(共和體制國家)方式產生,但亦有採取直接選舉者。
七、 議會通常有「倒閣權」,內閣通常也有「國會解散權」,但亦有特例。此二許可權使議會內閣制下的議員黨性較強,黨紀亦較易維持,因為如果執政黨議員對內閣決策不表贊同,導致「倒閣」,議員即需重新面對大選。
若在野黨議員不支持本黨之決策,轉而支持執政黨,則無異將使本黨失去執政機會,同時也可能因選民背棄而遭致落選。基於此,議會內閣制通常有較強之黨紀及較完善之政黨組織。
(6)三權成果擴展閱讀:
內閣制優點
第一,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通力合作,效率高;第二,議會和選民都可以監督政府;第三,遇緊急情況,內閣可以實行應急政策。內閣制有利於訓練政治家。
內閣制缺點
相對總統制而言,議會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不如總統制國家議會有力。
G. 美國的三權制衡是怎麼回事
所謂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這三權平行分設,地位平等,互不從屬,而又互相制約。
三權分立(三權鼎立),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地位平等且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資產階級國家在憲法上規定:立法權,即國家制定、修改或廢止法律的權力,由議會行使。行政權,即治理整個國家內政外交的權力。這一實際主宰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的機構,就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中央政府。司法權,即監督法律的執行和行使審判的權力,由法院行使。三權之間,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職權范圍,又相互制約,任何一方的權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這就是資產階級國家所謂分權和制衡原則。
學說歷史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該學說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有美國、巴基斯坦、埃及、阿根廷、巴西等。
三權分立制不適用於中國國情。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相比較,是更先進的民主制度,後者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維護資本主義;前者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H. 美國三權分立,指哪三權
三權分立(三權鼎立),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地位平等且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學說歷史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該學說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三權分立的實行
美國的立國者對政府普遍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他們接納了孟德斯鳩的想法,在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最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議會制。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的並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所有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它們的首次民主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相反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
就算是三權分立最成功的美國,如何解決三個部門之間的矛盾仍然間中出現阻礙。1929年大蕭條時期,羅斯福上台頒布一系列法令,並通過國會授權取得美國總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但美國聯邦法院卻經常駁回一些法令。結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數,宣布羅斯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同年一名失業工人試圖利用《最低工資法》來取得工資補償時,被控方律師則直接指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羅斯福為推行新政,於1936年3月6日進行了「爐邊談話」,將矛頭直指司法部門,要求國會讓他無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數目,間接將司法部門置於行政部門管轄下。這就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激烈討論。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大法官認為《最低工資法》並無違憲。有人認為當時大法官是為了保證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讓。
I. 三權分立是誰提出的
【學說歷史】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的兩權分立行政、立法,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該學說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三權分立制度的理論基礎是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國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提出的分權學說。這一學說基於這樣一個理論前提,即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所以,國家權力應該分立,互相制衡。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們希望據此建立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以後,三權分立成為資產階級建立國家制度的根本原則。在當代,盡管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三權分立仍然是它的一個根本特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
J. 什麼是三權分立,我國是三權分立嗎
三權分立,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地位平等且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學說歷史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該學說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分權的目的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避免人民過於短視的判斷。
三權分立的實行
美國的立國者對政府普遍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他們接納了孟德斯鳩的想法,在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最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議會制。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的並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所有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它們的首次民主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相反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
就算是三權分立最成功的美國,如何解決三個部門之間的矛盾仍然間中出現阻礙。1929年大蕭條時期,羅斯福上台頒布一系列法令,並通過國會授權取得美國總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但美國聯邦法院卻經常駁回一些法令。結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數,宣布羅斯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同年年一名失業工人試圖利用《最低工資法》來取得工資補償時,被控方律師則直接指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羅斯福為推行新政,於1936年3月6日進行了「爐邊談話」,將矛頭直指司法部門,要求國會讓他無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數目,間接將司法部門置於行政部門管轄下。這就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激烈討論。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大法官認為《最低工資法》並無違憲。有人認為當時大法官是為了保證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