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貝多芬的資料
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祖父是科隆選侯的宮廷歌手和樂長,父親也是選侯的宮廷歌手。貝多芬的父親竭力
想把他培養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歲時就強迫他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八歲公開表演。在管風琴師C.G.內費的指導
下,貝多芬開始學習巴赫等德國大師的作品,使他真正認識了德國的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後,貝多芬進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寧夫人家庭任音樂教師。在那裡,他結識到許多思想進步、學
識淵博的教授、文藝家和政府中的開明人士。他們談論藝術、哲學和政治,使年青的貝多芬開始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初
步樹立起藝術要服務於善良、正義和人道主義的藝術觀。十九歲時,他獲准進波恩大學聽課,攻讀康德的哲學論著和古希
臘文學,在那裡接觸到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對他的世界觀、藝術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792年,貝多芬離開
了自己的故鄉定居於維也納,是年跟海頓學習作曲。1795年開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貝多芬創作了《第一交響曲》,
這是貝多芬的一部習作,是他九部交響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貝多芬創作了《第二交響曲》,從這部交響曲中我
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正力圖形成使自已的創作與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結合起來的創作傾向。
《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完成,標志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部1804年創作的作品,擺脫了海頓與莫扎
特的影響,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是一大飛躍。這部作品吸取了法國革命音樂的音調,它與革命時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英雄性、群眾性風格和「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間,貝多芬雖受包括耳疾在內的各種精神上的打擊,但他還是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第三交響曲到第八交
響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及序曲、奏鳴曲等等,這些作品對以後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15年以後,貝多芬完全失聰了,他變得孤僻、易怒,但並沒有失去信心,他這時的音樂創作帶上了深思的性質。偉大的
《第九交響曲》的完成,標志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顯示出貝多芬的藝術思想更深刻、更細致、更成熟。
這部作品體現了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全世界人民團結擁抱起來,像兄弟一樣,經過艱苦的斗爭,才能獲得
真正的歡樂」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病逝於維也納。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學校停課哀悼,兩萬人參加了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
詩人格利爾巴採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
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的音樂,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響曲。從這些交響曲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交響曲從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過渡到
舒伯特、門德爾松的各個時期發展概況,也可以了解到貝多芬創作的基本思維和精神面貌。貝多芬的交響曲,全面繼承了
德國音樂的優秀傳統,吸取了法國大革命音樂的各種成果和富於英雄性的音調,因此,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同
時,他又吸取了德、奧民族音樂的精華,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顯的民族性。
貝多芬的交響曲以表現革命斗爭的英雄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題放在他交響曲創作中的首位。從貝多芬的《第三交響
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
側面描繪了英雄的活動與思想、英雄與革命斗爭、英雄與大自然、英雄與人民、英雄與勝利、英雄與他的內心世界等等,
這些富於英雄性的音調,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間,表現了他們為實現正義的事業而戰斗,甚至犧牲自己,直到贏得斗爭的勝
利。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採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
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
矛盾沖突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
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
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貝多芬作品賞析
1、《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op.67)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最富於哲理性和戲劇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響曲》脫稿之際,貝多芬就
已構思創作了,只是他改變計劃先完成了《第四交響曲》。1807年《第五交響曲》總譜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
皇家劇院由貝多芬指揮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響曲。
《第五交響曲》是《第三交響曲》之後又一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貝多芬稱第一樂章主題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後
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命運」這個主題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貝多芬揭示的「通過斗爭,達到勝
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從與苦難「命運」抗爭和與封建勢力博斗,上升為歡樂和勝利。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結構嚴謹、完整,手法簡練、明快,發展緊湊、均衡,主題形象鮮
明、生動。作為一部英雄性交響曲來說,它的矛盾沖突、情緒對置及緊張的戲劇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統一、更尖
銳。各樂章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使全曲情緒激昂,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渾然一體的雄偉氣魄,代表著貝多芬的藝
術風格。有人曾經說過:「貝多芬就是在這部交響曲中成為巨人的。」
《第五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熱情的快板,2/4拍子、奏鳴曲式。
這一樂章展示了一幅斗爭的場面,音樂象徵著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黑暗勢力發起猛烈的沖擊。樂曲一
開始出現的強有力的富有動力性的四個音,也就是貝多芬稱為「命運」敲門聲的音型,這就是主部主題。
這一主題是向前沖擊的音樂形象,推動著樂曲不斷發展,也在以後的各樂章中不斷出現、發展。這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
一種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氣勢,展示了驚心動魄的斗爭場面,表達了貝多芬內心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
志。
當各種樂器進行輪回模仿,相繼掀起一次比一次緊張的浪潮之後,圓號奏出了一個命運動機的變體,它表達了一種必勝的
信心。
這是一個連接句,它從前面緊張、威嚴的音樂場面中,引出了富於歌唱性的第二主題,這是一個抒情的旋律,溫柔優美、
明朗的音調與前面形成對比,它抒發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的情感。
在這里,嚴峻的命運動機退居到低音聲部並以伴隨形式出現,使溫柔的音樂里帶有不安的色彩,推動音樂繼續發展。樂曲
最後在明朗的氣氛中,以果斷、熱烈的音響結束了呈示部。
經過富於表現力的兩小節休止後,隨著命運動機的出現進入發展部,音樂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調,艱苦激烈的斗爭又開始
了。這時的第一主題非常活躍,它無休止地反復,調性不斷轉換,力度不斷加強,隨後出現鮮明有力的號角般的第二主
題。這兩個主題用各種手法交替變化發展,如對比復調的手法、頻繁的轉調等等,增加了音樂的不穩定因素,使音樂更加
豐富。最後,命運的動機又闖了進來,並以最強的音響不斷重復,形成了發展部的戲劇性高潮,音樂直接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中,呈示部那種斗爭的場面再度出現。在第一主題與連接部之間,雙簧管奏出了一段緩慢的哀鳴音調,第一主題的
發展突然被打斷。可是,激動不安的情緒又立即恢復,只是當第二主題出現時才稍為平靜。然而,光明與黑暗的斗爭並沒
有結束,在龐大的尾聲中越來越激烈。這時,音樂發展的氣勢銳不可擋,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發展,形成全樂章
的最高潮。樂章結束時,第一主題動機那強烈的音響,進一步刻畫了勇於挑戰的英雄性格,顯示了人民必定戰勝黑暗勢力
的堅強信心。
第二樂章: ba小調,稍快的行板,3/8拍子,雙主題變奏曲式。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宏偉而又輝煌,同第一樂章形成
了對比。它體現了人們的感情世界,戰斗後的靜思同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錯,最後轉化為堅定的決心。
樂曲開始時,在低音提琴撥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它深沉、安祥、優美,蘊藏著深厚的力量和對美好
生活的嚮往。
緊接著,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戰斗號召性的第二主題。
這個主題的音調與第一主題很接近,並與法國革命時期的歌曲有音調上的聯系。這是進行曲風格的英雄主題,它起初抒情
而沉思,轉入C大調由全樂隊強奏後,成為一支雄偉的凱旋進行曲,充滿著火熱的朝氣,鼓舞著人們永往直前。
以後音樂的發展是這兩個主題交替出現的六次不同的變奏。這六次變奏,貝多芬運用不同的節奏音型,調性轉換、樂器變
換等各種手法,表現出英雄在激烈斗爭後的沉思和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以及充滿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變奏以第一主題
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把音樂變得起伏和激動不安。
第二變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連續出現,增強了動力性,表現出英雄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
最後一次變奏,像英雄的凱歌一般,具有豪邁的英雄氣概和樂觀情緒,這一樂章的尾聲,對第一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
現出從深思中獲得力量,對未來的勝利充滿信心。
第三樂章:C小調,快板,3/4拍子,諧謔曲。這個樂章用復三部曲式寫成,在調性上,回到了動盪不安的情緒,像是艱苦
的斗爭還在繼續,它是通向第四樂章的過渡和轉換。主部由兩個對比性主題構成,第一個主題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種向前推進的力量,但又顯得有些遲疑。
另一個因素是這個基礎上的應句,由一連串和弦組成,它沉著、抑制,又顯出不安的情緒。
這個主題陳述兩次之後,圓號奏出一個非常活躍的、號角般的新主題,那熟悉的節奏, 使我們一下子就能確認第一樂章
的主題在這里以另一種形象出現了,它威嚴、穩健,具有進行曲的特徵。
兩個不同氣質的、尖銳對置的主題輪番出現,表現了動盪不安及艱苦鬥爭的場面,而且每一次出現都越來越尖銳、復雜,
富於戲劇性的效果。
中間部分以熱烈的德奧民間舞曲為中心主題,由C小調轉為明朗的C大調,音樂採用了復調賦格與主調和聲的對比手法,情
緒熱烈而樂觀,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與前面的音樂形成對比,有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風起雲涌之勢,表
現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過一浪和越來越強的必勝信念。
第三部分是動力性的再現部。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都用弱音奏出,進行再現和發展。定音鼓敲擊的基本動機節奏型預示矛
盾沖突在繼續,這是在積蓄著准備最後沖刺的力量。接著,第一主題輕聲出現,音樂自由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不斷擴
大,力度由弱到強,調性色彩由暗到明,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響亮的和弦音導入光輝燦爛的最後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4/4拍子,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四樂章充滿光明和無比歡樂的情緒,是歡呼勝利的熱烈場面。樂章呈
示部的主部主題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開始,和弦飽滿有力,旋律積極向前,由全樂隊強奏。
第二部分音樂的情緒與前部連貫,由圓號和木管樂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進行曲的節奏,情緒喜悅富於歌唱性。
副部主題由弦樂器奏出,建立在G大調上。這是一支以三連音節奏為主,輕松而帶有起伏的歡樂舞曲。
在呈示部的結尾段中,出現了一段與呈示部相聯系的新旋律。
展開部是以第二主題廣泛活躍的發展為基礎的,不斷高漲的音樂,像是無邊無際的人群,匯成了歡樂的海洋。在接近高潮
時,「命運」音型又插了進來,但它已不再剛毅強勁,倒像是對過去斗爭的回憶,與第一樂章遙相呼應。再現部基本上重
復了呈示部的音樂,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這個新主題,像一股巨浪從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邁而勇往直前。龐大的尾聲,響起了C大調光輝燦爛的凱旋進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斗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曲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說過:「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的話,那麼
你這一生可以說是什麼作品也沒聽過。」
2、《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op.68)
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作於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與《第五交響曲》同時首演於維也納,1809年出版。標題
性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特點,他的第三、第五交響曲都是標題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響曲》(田園)。貝多芬為每
個樂章加了小標題,還在總譜的扉頁註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這對人們理解這部作品特別重要。
貝多芬非常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802--1808年間,耳疾嚴重的貝多芬常隱居於維也納郊
區。他有時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時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萬物生命的實質,細心洞察大自然的奧秘。從故鄉萊
茵河到維也納郊外,貝多芬從大自然的懷抱中產生創作的靈感、獲得心靈的欣慰,。
《第六交響曲》就是通過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景象的描寫,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偉大。
這部交響曲共五個樂章,後三個樂章的演奏不間斷。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心情》,不過分的快板,奏鳴曲式。整個樂章的音樂愉快、明朗、淳樸、和諧。樂章一開
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題,這個主題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濃厚的鄉村風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溫柔的輕唱又渲染出
無限的歡樂。
主部主題之後是呈示部的連接部,由管樂奏出的連續三連音音型,它以輕弱的力度奏出,猶如小溪的流水聲,給人以清新
的感受。
副部主題是主部主題形象的繼續,它建立在C大調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歡愉。旋律流暢、恬靜,充滿了人與大自然
的和諧氣氛。
接著是弦樂與木管先後奏出的副部主題第二部分,彷彿一問一答,構成自然和諧的畫面。
在展開部里,貝多芬只運用主部主題中的少量音型為素材進行發展,他以精湛的技藝,創造性地運用調性的色彩和力度的
對比等手法,描繪出一幅遼闊無邊、充滿生機的田野風光,盪漾著鄉村生活的歡樂。
再現部與呈示部沒有多大差別,但木管樂器的運用更巧妙,令田園風味更濃。
尾聲將結束部主題的下半句變成三連音進行,增強了怡然自得的情緒。
第二樂章:《溪邊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鳴曲式。呈示部開始時弦樂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這個伴奏背
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動聽的主部主題。
副部主題先由大管奏出,後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這個流暢的主題好似溪邊美景中又傳來牧人的笛聲和鄉民的歌唱,表
現出清新抒情的氣息。
展開部由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開始,著重發展主部主題的素材,調性的變化及各種樂器色彩的變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
分展開。
再現部中主部主題增加了大管、單簧管的分解和弦及雙簧管的三連音,將潺潺的流水描繪得更加生動。
尾聲十分著名,貝多芬用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鵪鶉」,單簧管模仿「布穀鳥」的鳴叫聲,描繪出一幅陽光和
熙、鳥語花香、充滿了詩意的動人畫面。
第三樂章:《鄉民歡樂的集會》,快板,諧謔曲。這一樂章的音樂歡快而有舞蹈性,表現了一個形象鮮明的風俗性鄉民集
會的歡樂場面。第一部分開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調輕快急速。
這一主題反復發展,力度不斷加強,強烈全奏之後,雙簧管奏出了牧歌風的優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第二部分主題。
大管吹奏的簡單音調陪襯著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鄉村民間樂隊在演奏,而其中有位鄉村老農,拿著古老的風笛也到場助
興,但他只能吹出Fa、Do、Fa,樂隊轉調時他只好停下,到樂隊轉回原調他又響起來。樂章的中段是源自奧地利的二拍子
舞曲,它粗獷活潑,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好像穿著木履的農民們的到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音樂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潑、熱烈和喧囂。當舞蹈進行到最熱烈的時候,突
然,遠處傳來了雷鳴,狂歡的集會被打斷,人們各自散去,隨即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自由曲式。這個樂章貝多芬運用了不協和和弦、頻繁轉調、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
法,刻畫出一幅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生動景象。弦樂快速跳弓像帶著雨點的狂風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號像烏雲籠
罩的大地,短笛尖銳的呼嘯更增添了恐怖的氣氛,一場驚駭的狂風暴雨已來臨。接著,一個半音階伴隨著不協和和弦從最
高點迸發出來,長號和定音鼓雷鳴助威,爆發出強大的聲勢,顯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隨後,音樂漸漸平靜下來,一場暴風雨過去了。木管樂器奏出溫柔的旋律,像是遠處又傳來悠揚的牧笛聲。
第五樂章:《牧歌,暴風雨過後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鳴迴旋曲式。這一樂章緊接第四樂章連續演奏。雨過天晴,大地
恢復了寧靜,天上架起了彩虹,到處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鳥兒在枝頭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揚的牧笛。雙簧管和長笛襯托
出由單簧管、圓號奏出的牧歌風格的引子。
這一牧歌風格的迴旋曲引子之後,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題,這是一支具有阿爾卑斯山區牧歌風格的旋律,它表現了鄉
民們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對美好未來的熱望。
這一主題,經過兩次簡單的變奏,引出第一插部的主題。
這個歡快的主題動機構成一個展開性的段落,很快回到主部主題上。第二插部由單簧管和大管奏出。
鄉民們的舞蹈越來越熱情強烈,如同節日的歡慶。第三次出現的主部主題非常流暢,充分表現了鄉民們喜悅的心情。然後
經過稍為激動的第一插部再回到主部主題的尾聲。
這一樂章的尾聲長達100小節,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它進一步重復、變化,發展了主部主題,把暴風雨過後人們愉快的心
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現得十分真切、動人。
3、《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第四樂章(op.125)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孕育於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前後經歷了十年的時間。這部作品是
貝多芬音樂藝術創作成就的總結,它集中地體現了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熱情和藝術造詣,是他的藝術創作中占首要地
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納所說:「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作品。」這部四樂章作品,從悲劇性的斗爭場面經過積
極的行動和哲學性的靜觀思考,發展成為一首全人類勝利的歡樂頌歌,體現了貝多芬通過斗爭得到自由歡樂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詩《歡樂頌》用人聲寫進交響曲,以表達對人類和平、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是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願。為
實現這一宏偉的構思,他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終於創造性地將《歡樂頌》用合唱的形式寫進了《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
章。這是這部交響曲中最為輝煌的部分,也是貝多芬交響曲發展的頂峰。
第四樂章:(合唱),急板、變奏與迴旋的混合自由式。經前三個樂章的鋪墊後,進入了急板的第四樂章----人們經歷了
艱苦的斗爭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歡樂就要到來。
這一樂章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器樂部分,包括序奏、宣敘調、前面三個樂章的回憶和歡樂主題的出現;第二是聲樂部
分,是一部用龐大的人聲合唱寫成的迴旋變奏曲。這個樂章是整部交響曲的總結,即前三個樂章是「通過斗爭和思索,尋
求自由和歡樂」,而這個樂章是作出「斗爭取得了勝利,歡樂戰勝了苦難」的結論,這個結論也是作者一生的總結。「億
萬人民團結起來」是樂章的中心思想。
樂章開始是一段狂風暴雨般猛烈的號角聲,這是引子,它嘹亮雄偉,像怒潮般的沖擊,瓦格納稱之為「恐怖的號角聲」。
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敘調所否定:「不,這會使我們想到過去的苦難,今天是勝利的日子,應該用歌舞來慶
祝」。原來,貝多芬的構思是在這段宣敘調的地方加入人聲,但後來又覺得還不是時候,因此,他把唱詞樂段向後推移。
不過這些原稿中留下來的唱詞,有助於我們理解貝多芬的構思。
接著,前面三個樂章的主題一一重現,又被一段段宣敘調一一打段。在第一樂章的引子主題出現後,低音樂器回答道:
「哦,不,不要這個,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著管樂吹出第二樂章諧謔曲主題,立即又遭到拒絕:「也不要這個,這只
是戲謔,要更好的,更高尚的」;於是管樂又吹起第三樂章的慢板主題,回答仍是不滿意:「這還是老樣子,太纖柔了,
一定要找出一些強有力的東西。我想,還是讓我唱給你聽吧。但是,要請你應和著我。」最後,木管樂器隱約閃現出《歡
樂頌》主題的片斷,才終於肯定:「這才對了,終於找到了」,這是貝多芬畢生追求的境界。這時,從樂隊深處,像是從
遠方,緩緩地傳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詠出的一支純朴的旋律,樂章的主要部分開始了。
這是《歡樂頌》主題的全貌展現,第一次展示無任何伴奏,隨後逐漸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這個歡樂主題一次次重復著,
音響逐漸增強,聲勢越來越大,直到發展成為樂隊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號角聲」又闖了進來,這時回答它的是人
聲了。首先獨唱男中音揭開聲樂的序幕,唱出了貝多芬親自寫的宣敘調的歌詞:「啊,朋友,你別舊調重彈,還是讓我們
來唱一些更動聽的、更歡樂的吧!」緊接著,男中音獨唱《歡樂頌》。
在後面的發展中,以獨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歡樂頌》的詩句,音樂的主題每次出現都有不同的形象變化,
有威武雄壯的進行曲風格,有豪邁戰歌般的男高音獨唱,有庄嚴、肅穆的聖詠旋律……然後,轉入快速的進行曲,這是由
歡樂的主題演變成的一支活潑而熱烈的進行曲。越來越熱烈的進行曲,將樂曲推向又一高潮。之後,一個龐大的二重合唱
賦格,以插部形式出現了「億萬人民團結起來」的主題。
這個主題先由長號奏出,繼而合唱,之後又與歡樂主題構成二重賦格。最後以強烈、歡騰的尾聲,把樂章推向高潮,結束
全曲。
《歡樂頌》
席勒 詩 鄧映易 譯
啊!朋友,我們不要這種聲音。
唱吧,讓我們更愉快地歌唱,
更歡樂地歌唱。
歡樂,歡樂,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聖殿里;
你的力量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人們團結成兄弟。
誰能做個忠實朋友,
獻出高貴友誼。
誰能得到幸福愛情,
就和大家來歡聚!
真心誠意,相敬相愛,
才能`找到知己,
假若沒用這種心意,
只能讓他去哭泣。
在這美麗的大地上面普世眾生共歡樂,
一切人們不論善惡都蒙自然賜恩澤,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
同生共死的好朋友!
它讓眾人共享歡樂,
天使也高聲同歌唱。
歡樂,好像那太陽,
運行在天空上,
歡樂,好像太陽,
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上,
朋友,勇敢向前進!
前進好像英雄上戰場,
朋友,前進上戰場,
歡樂前進,
好像英雄上戰場。
歡樂女神,
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人們團結成兄弟。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們!
在那天堂上仁愛上帝眷顧我們,
億萬人民虔誠禮拜,
敬拜慈愛上帝,
啊,上帝就在那天堂上。
歡樂,燦爛光芒照大地,
女神,燦爛光芒照大地!
你的力量使人們重新團結,
你的力量能把人們重新團結在一起,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在那天堂上,
有一位仁愛的上帝永世長存,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歡樂,
歡樂女神,
燦爛光芒照大地!
B. 貝多芬的主要事跡、作品和主要成就
貝多芬的主要事跡、作品和主要成就: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創作特點: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
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C. 貝多芬在音樂方面有什麼成就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萊茵河畔波恩城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從父學音樂。1792年起在維也納定居,進行音樂創作和教學。26歲聽力發生障礙,晚年全聾,但仍然堅持創作。他一生十分坎坷,沒有結婚成家,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在歐洲音樂史上,他集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派先河。其作品展現出懾人的活力、罕見的高貴情操以及完美的技巧,他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都深深影響了後來作曲家的風格。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聖」。
D. 貝多芬的成就 100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
地位:德國作曲家,鋼琴家
貝多芬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E. 貝多芬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貝多芬,生於1770年12月17日,逝世於1827年3月26日。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F. 請問貝多芬有何成就
作品 1 no 1 (1795) 鋼琴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調
作品 1 no 2 (1795) 鋼琴三重奏 No. 2 G 大調
作品 1 no 3 (1795) 鋼琴三重奏 No. 3 C 小調
作品 2 no 1 (1796) 鋼琴奏鳴曲 No. 1 F 小調
作品 2 no 2 (1796) 鋼琴奏鳴曲 No. 2 A 大調
作品 2 no 3 (1796) 鋼琴奏鳴曲 No. 3 C 大調
作品 3 (1794) 弦樂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調
作品 4 (1795) 弦樂五重奏 降 E 大調
作品 5 no 1 (1796)奏鳴曲 鋼琴和大提琴 No. 1 F 大調
作品 5 no 2 (1796)奏鳴曲 鋼琴和大提琴 No. 2 G 小調
作品 6 (1797) 四手聯彈鋼琴奏鳴曲
作品 7 (1797) 鋼琴奏鳴曲 No. 4 降 E 大調
作品 8 (1797) 弦樂三重奏(小夜曲) No. 1 D 大調
作品 9 no 1 (1798) 弦樂三重奏 No. 2 G 大調
作品 9 no 2 (1798) 弦樂三重奏 No. 3 D 大調
作品 9 no 3 (1798) 弦樂三重奏 No. 4 C 小調
作品 10 no 1 (1798) 鋼琴奏鳴曲 No. 5 C 小調
作品 10 no 2 (1798) 鋼琴奏鳴曲 No. 6 F 大調
作品 10 no 3 (1798) 鋼琴奏鳴曲 No. 7 D 大調
作品 11 (1798) 鋼琴三重奏 No. 4 降B 大調
作品 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鳴曲 No. 1 D 大調
作品 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鳴曲 No. 2 A 大調
作品 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鳴曲 No. 3 降E 大調
作品 13 (1799) 鋼琴奏鳴曲 No. 8 C 小調 "悲愴"
作品 14 no 1 (1799) 鋼琴奏鳴曲 No. 9 E 大調
作品 14 no 2 (1799) 鋼琴奏鳴曲 No. 10 G 大調
作品 15 (1795) 鋼琴協奏曲 No. 1 C 大調
作品 16 (1796)五重奏 鋼琴和管樂器
作品 17 (1800) 圓號奏鳴曲 F 大調
作品 18 no 1 (1800) 弦樂四重奏 No. 1 F 大調
作品 18 no 2 (1800) 弦樂四重奏 No. 2 G 大調
作品 18 no 3 (1800) 弦樂四重奏 No. 3 D 大調
作品 18 no 4 (1800) 弦樂四重奏 No. 4 C 小調
作品 18 no 5 (1800) 弦樂四重奏 No. 5 A 大調
作品 18 no 6 (1800) 弦樂四重奏 No. 6 降B 大調
作品 19 (1795) 鋼琴協奏曲 No. 2 B 降大調
作品 20 (1799) 七重奏 E 降 大調
作品 21 (1800) 交響曲 No. 1 C 大調
作品 22 (1800) 鋼琴奏鳴曲 No. 11 B 降大調
作品 23 (1801) 小提琴奏鳴曲 No. 4 A 小調
作品 24 (1801) 小提琴奏鳴曲 No. 5 F 大調 春("Spring")
作品 25 (1801) 小夜曲 D 大調 長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
作品 26 (1801) 鋼琴奏鳴曲 No. 12 降 A 大調
作品 27 no 1 (1801) 鋼琴奏鳴曲 No. 13 降 E 大調
作品 27 no 2 (1801) 鋼琴奏鳴曲 No. 14 升 C 小調 "月光"
作品 28 (1801) 鋼琴奏鳴曲 No. 15 D 大調
作品 29 (1801) 弦樂五重奏 C 大調
作品 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鳴曲 No. 6 A 大調
作品 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鳴曲 No. 7 C 小調
作品 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鳴曲 No. 8 G 大調
作品 31 no 1 (1802) 鋼琴奏鳴曲 No. 16 G 大調
作品 31 no 2 (1802) 鋼琴奏鳴曲 No. 17 D 小調 "暴風雨"
作品 31 no 3 (1802) 鋼琴奏鳴曲 No. 18 E 降 大調
作品 32 (1805) 歌曲 - 致希望
作品 33 (1802) 七首小作品 鋼琴
作品 34 (1802) 6變奏曲 鋼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調
作品 35 (1802) 15變奏曲和賦格 鋼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調 "英雄Eroica"
作品 36 (1803) 交響曲 No. 2 D 大調
作品 37 (1803) 鋼琴協奏曲 No. 3 C 小調
作品 38 (1803) 鋼琴三重奏 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 20)
G. 貝多芬有那些成就
貝多芬的成就: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貝多芬的影響:
(1)在交響曲的發展和創新上:將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曲的嚴謹統一;擴充了展開部,使其成為烘托作品內在的矛盾、動力的張揚和戲劇性沖突的重心;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並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力。
(2)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3)在音樂表現上: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斗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他的旋律繼承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簡潔、粗獷、質朴、熱情的特徵。
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性的不穩定范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巨著的氣魄。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沖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啟發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H. 貝多芬取得成功的原因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正如他那句誓言:「由痛苦換來歡樂。」
例子
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親是一個殘暴的酒鬼,他剝奪了小貝多芬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而只是一味地強迫幼小的兒子沒完沒了地練習鋼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將來成為自己的搖錢樹。貝多芬度過了冷酷的童年生活。 1878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訪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為師。莫扎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之後感到十分驚奇,當場對他人說:請注意,這位少年將震動世界。可惜,在維也納學習的時光很快就中斷了,原因是他母親患重病,且很快地離開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親人的貝多芬悲痛欲絕,過度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遠地毀了他的容貌。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革命的精神傳遍歐洲,也占據了貝多芬的心。貝多芬親身經歷與耳儒目染的成長過程決定了他世界觀的形成。眾所周知,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後來發展到耳朵失聰。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握住命運的咽喉。」在悲苦的日子裡,貝多芬從事於誰歌歡樂的事業,只有音樂才能使他戰勝自己的痛苦,將他從死亡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拽了回來。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戰勝惡劣的命運,戰勝人類的平庸始終是他主題。《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為深刻和雄偉的,也凝聚著音樂家畢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場公開演出,貝多並親自擔任指揮,這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廣大聽眾面前,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場面之熱烈,幾乎難以形容,演出結束時,由於耳聾,貝多芬聽不見雷鳴的掌聲,女歌唱家溫葛爾含著熱淚跑上去握他的手,扶他轉過身來面對觀眾,使他看到熱烈的場面。據說在奧地利,即使皇帝出場,按習慣也只享有三次鼓掌利,而這一次,貝多芬卻獲得了五次鼓掌歡迎。這一次,是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頂點。因為他親自為人們返歌了歡樂,也為戰勝了人類的平庸邁出了一大步。
貝多芬與海頓、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時代里,然而他的音樂所達到的崇高境界卻使人感到好象生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當然,他也是大量從前輩大師那裡汲取營養,經過消化、吸收與提高才取得了成就。他不僅集維也納古典音樂之大成,而且全面繼承和發展了自巴洛克時期以來的音樂精華,所以他成為了音樂中的普羅米修斯,成為世界公認的歐洲音樂史上登峰造極的人物。貝多芬的創作之路持續了35年之久,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他進行了不斷的奮斗。他在事業進入到最後階段時說到:「我感到好象只寫過幾首樂曲。」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謙遜的。 貝多芬曾經為歌德著名的劇作《愛格蒙特》譜寫過舞蹈配樂,但貝多芬看不慣歌德在貴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現,盡管他依然對歌德充滿著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終不能原諒貝多芬對他的當面批評,對貝多芬,歌德總是冷淡的,甚至是無情的。其中有一次,貝多芬晚年正好貧困交加之中,便寫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瑪公爵預定他嘔心瀝血寫成的《庄嚴彌撒》以換取稿費,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
I. 對貝多芬成就的評價 600字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一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徵。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他的全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是全聾後的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而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傑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的產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只能操縱怯弱懦夫,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的二十餘年的日月,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直到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的拍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叫嘆:
「唉!我只寫了幾個音符!」
在這句話中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標題為《命運交響曲》。貝多芬自己曾經指這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說:
「命運來叩門的聲音,正是這樣的。」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
「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
這話把貝多芬的一面說得十分透徹。自來藝術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為,而貝多芬竟是一個極例。當時歐洲有名的鋼琴家車爾尼有一天去訪問他,看見他耳上纏著重重的紗布,蹲伏在室內。車爾尼出來對人說:
「這人不像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孫。」
他常常用棉花蘸黃色葯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他顎上的須常常長到半英寸以上。頭發似乎從來不曾接觸過梳櫛。麥束一般地矗立在頭上。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
貝多芬的姿勢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學跳舞,然而他不會按了拍子而動作。據傳記者說,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悶。身長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極廣,面上多痘瘡疤,臉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手的背面長著很長的毛。頭發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出外散步。起風的日子,他的頭發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
……
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J. 貝多芬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貝多芬,生於1770年12月17日,逝世於1827年3月26日。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