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展現教育教學成果
1.教師的腦力勞動和學生的腦力勞動相一致。教育過程的技巧就在於,要使學生的作業形式反映出他們的思維過程,使教師有可能根據學生活動的外部表現來判斷,學生是怎樣思考的,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等。如果教師要等到上課結束後才去了解學生哪裡懂了、哪裡不懂,那麼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3.注意力並不靠什麼專門的教學方式來維持,而是首先取決於學生腦力勞動的性質。目標明確、思想專注——這才是注意力的主要泉源。應當盡量做到使思維的努力和意志的努力統一起來。
5.記憶力過度疲勞——是智力衰竭的原因之一。必須特別細心地對待記憶力這件嬌嫩而精細的東西。有一些思想和片語是特別難記的。無論如何不應當使兒童的記憶力過度疲勞。當你剛剛發現疲勞的徵兆時,你就要設法給兒童變換一種不需要隨意識記的活動去做。
這些記載是進行概括性總結的素材。按照同樣的原則,在一星期末的時候,把日常工作中其他方面的概括性的想法記入記事簿。如:檢查教師的課時計劃,查看書面作業、教室日誌,觀察復雜的教育工作,特別是有關師生之間、各個班級和各個年齡的集體成員之間的精神交往的問題等。下面是在一個星期末所寫的幾條:
1.真正精通教育工作的教師是不把教材的提綱寫進課時計劃的。他的知識就在自己的頭腦里。課時計劃只不過是對教材的教學論的加工而已。這是一種有趣的現象:如果教師死守住講課提綱,如果教師很費勁地尋找著他要講的話,那麼學生就很難聽懂教師所講的東西的意思,他們的頭腦里就會是一團亂麻。
……
下面我再舉出在幾個星期的末尾所寫的關於教育工作的幾條想法:
1.集體對個人的教育作用應當是非常細致的。不要讓學生(特別是少年)感到,人們專門地「整」他是為了拿他作靶子來教育別的人。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在集體與個人的相互關
繫上可能出現的最不好的現象之一。它會使少年學生對自己的命運抱著無所謂的、滿不在乎的態度。不要讓學生感到他是供人做試驗用的兔子。
2.擔任少先隊輔導員的女教師到區里的一所學校里參加一次討論會。她回來說:那裡舉行了一個有關道德問題的示範性辯論會。一群七年級學生在那裡辯論,二十位輔導員在旁邊深入思考地研究「教育過程」。為什麼要這樣做?難道可以把學生的心靈拿來供展覽用嗎?這種做法不是在少年身上培養虛偽的作風嗎?
我覺得,教育教學日記就是這樣實在、有針對性的,有實效的靈動的隨筆記錄,而不是文采斐然、詞藻華麗,內容經過精雕細琢,用來發表的所謂作品。因為教育教學日記真的是用來為你最好的作品:學生服務的。
② 什麼是教學成果
教學成果指的是
在一學年度裡面
你的教學研究以及方法
有達到什麼樣的效益
以及產生的影響
主要看各校的要求以及規定為主
③ 教學成果怎麼寫
描寫思路:在寫教學成果要按照總分總的格式,首先要總結教學情況,然後寫具體的改進措施,最後寫對教學結果的評價和反思。其範例為:
這學年來,本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工作責任心強,服從領導的分工,積極做好本職工作,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獲取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但以下方面仍需要改進:
一、政治思想方面: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參加校本培訓,並做了大量的政治筆記與理論筆記。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許我們在課堂上重復講書,我們必須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體的政治理論學習,還注意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
二、教育教學方面: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准備:備好課。
2、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3、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4、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5、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
通過以上的改進,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④ 青州實驗中學的教學成果
同心協力,眾人劃槳開大船。「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學校制定了教師群體發展和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實施梯次培養,以群體教師——骨幹教師——名師為培養思路,既重視群體素質的提高,又強化骨幹教師培養。堅持名師帶動戰略,全面實施「骨幹教師成長計劃」,啟動了青年教師雛雁起飛、骨幹教師群雁齊飛、拔尖教師頭雁領飛的「三飛工程」。青年教師雛雁起飛,成績喜人,冀常海等14人獲得青州市教壇新秀稱號,24名教師參加了青州市優質課評選,學校7門課程獲第一名,14人獲一等獎,10人獲二等獎,獲獎名次、等次、比例創歷史新高;骨幹教師群雁齊飛,在學科備課組長、班主任、高三教師等重要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齊立偉等4名教師獲濰坊市政府教學成果獎;卜祥昆等14名教師獲青州市優秀班主任、學科質量優勝獎。拔尖教師頭雁領飛,擔任著學校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教學改革方面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到目前為止,學校有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被評為山東省師德標兵、山東省優秀教師,2人被評為濰坊市師德標兵、濰坊市優秀教師,29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李福軍老師獲山東省優質課評選一等獎,趙國美老師的課堂視頻入選「齊魯名師講堂——國家課程資源建設項目」。不拘一格——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是課堂,成長的是教師,受益的是學生。
為了實現「自主、合作、優質、高效」的課堂目標,學校推行了「第四次備課」制度。即第一次備課是教師自己根據課標、教材、教參等自己「粗備」。第二次備課是各課題組集體備課。第三次備課是教師結合集體備課所確定的內容和要求,結合本班實際教學情況及個人的知識見解,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步驟等方面進行詳盡的書面形式的個性化備課。第四次備課是在前三次備課的基礎上,與上課以後的情況進一步整合個人課堂教學的教後感,作業考試批改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學生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及教師間互相聽課後取長補短時發現的問題,對原來所備的課再次調整,對教學設計再做修改和完善。「第四次備課」制度使得教師們及時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綜合思考教學過程中的「得」「失」「疑」,科學地改進教案教法,揚長避短,推陳出新,促進了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苦心人天不負」,濰坊教科院領導對學校的課堂教學給予了高度評價,肥城三中、重慶市綦江縣教育考察團來校交流,對學校課堂教學給予充分肯定。在2009年高考中,趙海波同學以698分的成績獲得青州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學校各項高考指標均為濰坊市前茅。
傳授的是知識,提高的是素質,升華的是人生學校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養成教育為立足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學科教學為主渠道,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滲透德育教育;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形成個性鮮明的高品位班級文化,綜合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參與、勇於實踐的情感態度;以班隊文明建設工作為依託,以重大節日為載體,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活潑、豐富多彩而又富有成效的藝術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供發展的平台。如「七博會志願者活動」「親情教育活動」「學生自我管理活動」「情系災區,奉獻愛心」「千名學子進社區」活動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動,心靈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將外在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主動行為。學校還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成立了文學社、舞蹈隊、民樂隊、書畫社等31個社團,大大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提升了學生的品味和素質。學校開展的親情感恩教育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學校承辦了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親情教育進校園系列活動——青州市啟動儀式。
⑤ 大同市第一中學的教學成果
大同一中現有92個初中教學班,52個高中教學班, 8000餘名學生。 初中義務教育合格率、優生率創下並保持全市第一的優勢,高考綜合評價在全省名列前茅。2005年高考二本達線930人,創一中歷史新高,2006年891人,佔全市總達線人數近四分之一強,2011年,該校文科生王冠以612分,理科生牛曉雨以670分(大同市狀元)分別考入北大。大同一中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創設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育人氛圍。學校非畢業年級補課已成為特色,學生早晨7:00分到校;堅持開展學生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堅持科技文化節;打造大同一中胡楊文學社等一批精品社團,發展學生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年有近百名學生在國內、市區級各類競賽中獲獎。 2001年以來,大同一中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擴大辦學規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被評為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山西省依法治校示範單位、大同市人才工作先進集體、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獲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狀」,被授予「大同市首批精神文明示範單位」、「山西省文明單位」 「山西省文明單位標兵、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⑥ 華傑中學的教學成果
華傑中學2000屆,中考630分以上高分學生比例,跨入市重點校行列,平均分進入區重點民辦公助校行列。2001屆,在考題難度增大的情況下,625分以上高分學生比例,仍跨入市重點校行列,80%的畢業生上了高中,50名學生考入市區重點高中。2002屆,610分(不含體育分)以上高分學生比例,仍跨入市重點校行列,90%以上的畢業生上了高中,70餘名學生考入市區重點高中。2003屆,我校614分以上高分學生比例,繼續跨入市重點校行列,其中程程同學620分,進入全區前10名,90%的畢業生上了高中,90餘名同學考入市區重點高中。
⑦ 商丘市第一中學的教學成果
商丘市一中,在以往取得的成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結合實際分析、探索出又一套針對初中畢業班的教學方法,對初三畢業班實行:突出重點,全面加強初三畢業班的復習工作。
實行年級組長負責制,狠抓班風建設,確保了畢業年級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和學習氛圍。確立了「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標。吸收各種成功經驗,發揮各學科教師的專長,突出了「分層施教」的教學特色,進行了學科競賽強化輔導,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同時,學校還積極組織初三年級語文教師參加新教材省級培訓會。在學校教務處和初三年級組全體教師密切合作下,形成了一套復習迎考的模式:
(1)劃分階段,分步實施。初三復習共分為系統復習、提高能力、考練、心理生理調整四個階段。各階段層次分明,目標明確,針對性強,達到了鞏固和提高的目的;
(2)重視和加強體育考試工作;
(3)切實做好理化生加試考前練習;
(4)適度加大考前訓練力度。
學校自行命題,組織了五科聯賽和五次模擬考試。使學生從考試心理、考試時間、考試環境等諸多方面適應中考要求。2002年商丘市一中在全國數學競賽河南賽區的競賽中,商丘市一中4人獲省一等獎,17人獲省二等獎;在全國「天原杯」化學競賽中,1人榮獲國家一等獎,1人獲省級一等獎,2人獲省級二等獎,3人獲省級三等獎,4人獲省級優勝獎;在河南省物理競賽中,2人獲省級二等獎。
商丘市一中在2002年中招考試中再創輝煌。市直學校學校前100名中,一中學生佔58人,其中:前3名均為一中學生;前4名中,一中學生佔5人(共6人);前10名中,一中學生佔7人;前20名中,一中學生佔14人;前50名中,一中學生佔28人。高分數率再同類學校中位居全市第一。韋冰心同學在全市近7萬名考生中,以485分的優異成績,榮獲全市第一名。語文、數學、外語,綜合個單科最高分均被一中學生奪得。其中,數學學科6個100分,一中佔5人;外語學科3各100分,均為一中學生獲得。
2003年學校建立了初三年級領導小組,督促、協調、監督、考核畢業年級的各項工作。按照「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標,吸取以往的成功經驗,發揮各學科教師的專長,進行學科競賽專項輔導,繼續突出「分層教學」的教學特色,著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初三年級的11位班主任,起早貪黑,來在學生前面,走在學生後面,與學生促膝談心,及時了解學生動向,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並相互交流管理班級的方法和經驗,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保證了畢業班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和學習氛圍。
2003年中招考試成績和畢業生優秀率再商丘市同類學校首位,在全國和省級數理化競賽中,3人榮獲國家級一等獎,10人榮獲國家級二等獎,16人榮獲省級一等獎,37人榮獲省級二等獎。學校還有10人榮獲市級三好學生稱號,4人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幹部。
2004年學校建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初三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年級組長負責制,並在師資配備、福利待遇上都對初三年級採取了傾斜政策。本年度初三全體教師團結一致、努力拚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繼續採用往年的教學經驗,繼續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並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向,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和「分層教學與單科競賽的「強化輔導」工作。
2004年的中招考試成績在全市同類學校中,達到省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的人數、高分率、畢業生優秀率等,排名第一。商丘市一中的吳雙同學以475分得優秀的成績考入了河南省實驗中學,另有30多位同學考入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的重點高中。
在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商丘市一中的學生以滿分的成績榮獲全國一等獎一名,另外有13名同學獲全國二等獎,7名同學獲河南省一等獎,19名同學獲河南省二等獎;
在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有9名同學獲河南省一等獎,17名同學獲得河南省二等獎;在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有2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1名獲河南省一等獎,1名獲河南省二等獎。
一中分校的王欽同學製作的「不扎黑板的圓規」,在商丘市青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他的論文《種植蔬菜》獲得了河南省第二屆中學生生物論文一等獎。同時學校的李徽、郭秋紅老師被評為科技創新大賽省級優秀輔導老師獎。聶霄漢同學製作的「升降桌」、「背背帶」分別獲得大賽的二等獎和三等獎。
2004素質教育舉行了:全校各年級迎面跑接力賽;初三「英語演講與寫作」比賽;初二籃球比賽;初一隊列形廣播體操比賽;初一生物試驗操作技能大賽;初二朗誦大賽;初三物理、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班級對抗賽;初三數學競賽、物理競賽;教育專家齊大輝、林月者到學校進行講座;李陽「瘋狂英語」報告會;「國防教育」講座;組織全校開展寒假讀科普書籍活動等,這些活動的展開,起到了課堂教學的輔助、補充和延伸作用,使學生的身心和大腦得到了充分的調節,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使學生的天分、特長的一中分發揮和培養。
2005年吸取成功的經驗,學校繼續採取往年針對畢業班工作的方式,使學校2005年中招考試成績再創歷史輝煌。省級重點高中上線率和畢業生優秀率均居全市同類學校之首。其中,達到省級示範高中統招錄取分數線129人。另有王舒予同學被鄭州外國語高中錄取,張雪同學被鄭州一中錄取,張燊等多名同學被河南省實驗中學錄取。
⑧ 綏化市第一中學的教學成果
綏化一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育教學質量。高考屢創佳績。2006年,綏化一中高考取得歷史性突破,600分以上人數113人,在全市雄居十個市縣區所有高中之首,2007年, 600分以上人數為183人,蟬聯全市十個市縣區所有高中之冠,重點段人數達300人,有兩名同學高考分數超過北大、清華錄取分數線,二表以上進段總人數800人;2008年,紀紅景同學以677分勇奪全市理科狀元;2010年,奪得高考全市文科狀元、全市理科第二名,一本進段272人,二本以上進段756人;2011年,高考超過600分共56人;一本進段289人,二本以上進段總數突破868人。 2013年綏化一中一本進段超過300人,二本以上進段超1000人,全市文科前十名有三名來自綏化一中。2014年,高考超過600分的有100餘人,一本進段389人,二本進段突破1100人大關。
綏化一中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黑龍江省實驗中學結成姊妹校,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指定為生源基地,被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確定為生源選拔基地。
2011年高考二表以上進段人數達到868人,正招生升學率理科達百分之89.5,文科達百分之92.6。
⑨ 2016年24屆奧杯賽作文成都多少人獲獎
題目有三個:1.以自己所在省(市、自治區)某一景點為對象,寫一篇專題片解說詞,題目自擬。2.命題作文:以「最該給孩子補的課」為題目作文;也可以它為副標題作文,正標題自擬。3.看下面的一幅漫畫及畫中的文字,自擬題作文。時量:70分鍾參賽說明與要求:任選一題作文,要求有真情實感,有個性特色,書寫工整,字數為800~1000字(詩歌在30行以上)。「葉聖陶杯」簡介: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現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主,由《中學生》雜志社承,有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強大的專家隊伍支持、指導。「葉聖陶杯」大賽於2003年開始舉,已成功舉十二屆,2014年9月開始舉行第十三屆。大賽已經形成了規范的形式和嚴謹公正的評選原則,通過學校初賽、現場決賽的多個環節,經過初評、復評、終評的多層選拔,大大增強了比賽結果的可信度,使之成為有關部門評價學生與教師的有效「葉聖陶杯」大賽把葉聖陶教育思想與新課程標準的嶄新理念結合起來,形成了「生活化內容、個性化表達、多樣化風采」的理念,體現了既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的獨特風格。「葉聖陶杯」大賽已成為國內寫作類競賽的品牌項目,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國中學寫作教學質量和學生寫作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用:「葉聖陶杯」大賽努力為學生服務,提高語文素養見實效。大賽在平時作文、考場作文、競賽作文之間打開了互相連接的通道。大賽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煉。大賽鼓勵學生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大事以及日常生活等作為寫作的資源,有力地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提高了寫作水平及高考中考語文成績。蘇州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已將「葉聖陶杯」大賽獲獎作為自主招生(「三位一體」綜合評價)錄取文學寫作類特長認定,明確寫入招生簡章。參加大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不少學生經過大賽歷練成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才。「葉聖陶杯」大賽努力為為教師服務,提高業務水平出成果。大賽已經成為中學語文教師的助手和朋友。老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賽,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的教學成果,在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機會參加全國性的寫作教學研討活動,展示教學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步伐。「葉聖陶杯」大賽努力為為學校服務,提高學水平上台階。大賽緊密結合學校寫作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許多學校把大賽活動列入教學計劃,連年組織學生參加,使寫作教學現狀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進,形成融寫作教學與校園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於一體的良好教育方式,並且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學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學校因此而進入示範學校、特色學校、名優學校的行列。「葉聖陶杯」大賽努力為培養文學新人搭建交流與成功的平台。大賽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注重發現和培養校園文學新人。「全國十佳小作家」評選活動是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從這里走出了90位「小作家」,其中有十餘位先後加入省級作協或全國作協。他們中有張牧笛(第三屆,天津作協、中國作協)、劉殷實(第四屆,陝西戲劇家協會)、嚴詩喆(第四屆,廣東作協)、胡海升(第五屆,山西作協)、馬小翔(第六屆,遼寧作協)、魏廷屹(第八屆,四川作協)、張佳羽(第九屆,甘肅作協)、萬億(第十屆,四川作協)、麥麥提敏·阿卜力孜(第十屆,新疆作協)等。其他獲獎選手中也涌現出不少文學新秀。「葉聖陶杯」大賽努力為推進課程改革開辟實踐與研究的園地。大賽既是中學新課改的實踐園地,也是中學新課改的科研園地。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作為大賽主單位,增加了大賽的學術含量,為促進新課改形勢下的校園文學活動和寫作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⑩ 英德中學的教學成果
學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認真實施素質教育,追求教育綜合效益,創辦特色學校,教育辦特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95年以來,高考入省大專線以上人數逐年 上升,九七年突破「雙百」大關,達207人,升學率達98%以上,創歷年最高水平。進入新世紀以來,高考上線人數大幅上升,形勢更加喜人。2002年吳傑、馬獻德分別以總分862分和861分的好成績,雄居清遠市第一、二名,分列廣東省第十六、十七名,馬獻德被清華大學錄取;2003年賴贇怡以總分799分列清遠市第二名;2004年鄧抒嵐以總分883分獲清遠市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2005年朱淑映以總分849分列清遠市第二名,廣東省第四十五名,被清華大學錄取;2006年文天雲以總分805分列清遠市第二名,其中語文895分,居清遠市第一名,廣東省第三名;2007年,該校上本科人數達949人,高出清遠市第二名200多人;2008年成小寒同學通過sat考試被美國紐約大學錄取,陳曉智以總分663分列清遠市理科第二名,被清華大學錄取,陳小樂被麻省理工大學(MIT)錄取,陳醒以總分642分列清遠市文科第三名,被北京外國語學院錄取,高分層學生再創歷史新高,有24人次單科或總分進入清遠市前十名,英德市連續四年高考各科狀元及總分狀元均在該校,且連續五年獲市高考評比一等獎。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省市以上獎勵500多人次。其中有113人次獲國家級獎勵,107人次獲省級獎勵。由於辦學成績顯著,在2007年「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中,英德中學的教學水平被確認為優秀檔次,英德中學被確認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