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費城會議的意義
費城會議說的是1787年憲法的制定,又叫費城會議(制憲會議),因此1787年憲法又被稱為費城憲法。1787年,為應對聯邦面臨的困難,12個州(北美13個獨立州,羅德島沒有派代表參加)選派的55名代表在費城召開會議,准備對《聯邦條例》進行修正和補充。但是經過三個半月激烈的辯論和妥協,代表們決定把《聯邦條例》放在一邊,轉而制定一部全新的憲法,重新設計美國的政治體制。因此,這個會議後來被稱為制憲會議。1787年9月會議通過了《聯邦憲法》草案,提交各州批准。次年6月,憲法得到最低需要的9個州的批准後,正式生效。費城會議的意義即:1787年憲法的意義。由於美國是一個嶄新的、沒有封建傳統的國家,美國憲法將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學說和美國的現實相結合,在美國建立了不同於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總統制、聯邦制、代議共和制相結合的國家制度。憲法所確立的主權在民、三權分立、共和制等原則,胃美國在此後兩百多年間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也為後來許多國家所效仿。
Ⅱ 費城制憲會議的背景資料
1787年,費城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人口40000人。紐約當時比費城還小,只33000居民。波士頓更是只有18000人。這是美國的幾個最大都市了!當時的巴黎有60萬人口,倫敦有95萬人口。根據考證,當時北京的人口大致是100萬,面積據說比剛剛擴建的倫敦城還要大,是18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華盛頓將軍本不想來開制憲會議,另一個原因是,在制憲會議同時,還有一個「辛辛那提」退伍軍人協會,也正在費城聚會。協會由獨立戰爭的退伍軍官們組成,華盛頓將軍作為當年義軍總司令,理所當然就成了協會的名譽主席。雖說那是民間團體,可是不論古今,軍人團體,又都是打下江山的功臣,在政局不穩的時候,人們總是會擔心他們提著槍出來影響局勢。盡管華盛頓知道沒有這種可能性,他畢竟是惟一一個跨越「兩會」的人,他本能地就想避嫌,內心非常顧慮。
華盛頓最後決定出席制憲會議,就想讓自己小心翼翼地避開辛辛那提協會。戰斗歲月剛剛過去四年,他一定也很想和昔日軍中袍澤聚會,可他還是給協會寫信說,自己身體欠佳,不能出席。不過,當華盛頓將軍到達費城的時候,辛辛那提協會的弟兄們,還是在諾克斯將軍的帶領下,騎馬列隊迎接了他們昔日的統帥。
華盛頓抵達費城的時候,當時36歲的詹姆斯·麥迪遜,已經在那裡等候他了。制憲會議55位代表的平均年齡只有43歲。最年輕的26歲。而年紀最大的,就是那個用風箏從天上扯下雷電、發明避雷針的富蘭克林,他那年81歲了。
在小旅館等著華盛頓將軍的麥迪遜,是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發起人,也是個非常仔細認真的人。他第一個到達費城,想趁機有更多時間讀書和思考。
……
社會契約論只是一種理論。人類歷史上的國家和政府,都是歷史地自然地形成的,而不是依據理論、依據純粹的契約過程建立起來的,現實和歷史中充滿了血腥污穢,根本沒那麼理性。這是政治家們常常拋棄契約論的原因。他們想,算了吧,這算理想中的政府應該是這樣形成,可是事實並不按照理想發生啊。
……
麥迪遜認為,組成一個好的政府關鍵,是控制好權力。他說:「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麼政府就根本沒有必要。……在構築人管理人的政府時,最困難的是:你先得讓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來,你還得讓它能控制住自己。」
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政府,它的權力既要強到能夠管得了下面的人和事兒,卻又不能過強,以致去侵犯公民們保留給自己的自然權利。道理是對,可是,又怎樣在「制度上」使這個「好政府」的權力,就恰到「好」處呢?在麥迪遜看來,這就是費城制憲會議要解決的問題。
(摘自《如彗星劃過夜空(近距離看美國之四)》林達/著三聯書店出版)
□華盛頓:美國國父
□詹姆斯·麥迪遜:美國憲法之父
□托馬斯·傑佛遜: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
□富蘭克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
□大衛·休謨:蘇格蘭哲學家、懷疑論者
□狄德羅:法國十八世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
Ⅲ 費城大陸會議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1774年9月5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木匠廳開幕。大陸會議的召開是北美殖民地向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方向發展的第一步,它本身只有殖民地最高權力機關的性質。這是殖民地人民長期團結斗爭的產物,也是北美社會經濟發展成熟的一個必然結果。
Ⅳ 【瓦窯堡會議】的成果是什麼
由日本侵華引起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瓦窯堡會議對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Ⅳ 1978年十一月四日召開的會議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Ⅵ 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北京APEC會議概括起來有八大成果。
第一大成果是明確了未來亞太合作的方向與目標。
第二回大成果是答作出了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的重大決定。
第三大成果是勾畫了建設亞太互聯互通網路的新藍圖。
第四大成果是找到了支撐亞太經濟發展的五大新支柱。
第五大成果是開辟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合作新領域。
第六大成果是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夥伴對話會。
第七大成果是促進了中國與亞太主要國家雙邊關系的新發展。
第八大成果是廣泛宣示中國內外政策,贏得更多國際理解和支持。
Ⅶ 費城制憲會議的簡介
費城制憲會議主持人是喬治.華盛頓。美國制憲會議的主要參與者、被譽為美國「聯邦憲法之父」 的麥迪遜對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費城召開的長達116天的制憲會議的完整記錄,該記錄自始至終,一天不缺,內容涵蓋制憲會議進程中所有論辯的議題。它真實、完整地再現了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的整體性的歷史畫面,而且形象、逼真地描述了會議辯論的各種具體細節。
1787年5月25日,這是費城制憲會議的第一天。根據麥迪遜的記載,當天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選舉制憲會議的主席。經賓夕法尼亞代表莫里斯先生提議,參加會議的代表書面投票,喬治·華盛頓將軍得到當天出席會議的7個邦的一致贊同,當選為制憲會議主席。
第二件事情是委任一名會議秘書。操作方式仍然是代表提名,投票決定。結果傑克遜少校以5票當選,時年81歲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博士因只得兩票落選。
第三件事情是根據會議代表平克尼先生的提議,選舉一個開會規則的起草委員會。經過投票,法學教授韋思、律師漢密爾頓、律師平克尼三位先生當選,組成制憲會議規則的起草委員會。會議草擬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Ⅷ 費城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的文件主要做出了哪些決定
為了安撫保守派,後來費城第一屆大陸會議《塞福克決議案》又通過了《權利宣言和怨由陳情書》以及致英王的請願書。這些文件表示:英國的高壓法令是非法的,殖民地不能遵守;北美人民享有生命、自由和牧產等天賦權利;重申了無代表即不納稅的原則;承認英國有管理殖民地商業的權力;表示在英國做出讓步之前實行對英經濟抵制。在請願書中仍稱英王為「最仁慈的主宰」,謀求雙方實現和解。
Ⅸ 美國南北戰爭的費城會議內容
1787年費城會議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