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6年外交成果

2016年外交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23 20:12:12

㈠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

1、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而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在西方國家。這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在西方開始得到承認,我國的外交事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逐漸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封鎖。

2、1950年5月11日—中國與丹麥建交。來自丹麥的私營企業在丹中互惠互利的夥伴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歐洲國家中,丹麥的人均對華出口額和人均對華投資額位居第一。

3、萬隆會議,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萬隆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4、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

1954年2月18日,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會議達成協議,建議在日內瓦召開由中、蘇、美、英、法以及有關國家參加的會議,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會議分為兩部分,交叉進行。4月26日至6月25日,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於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㈡ 21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行
2016年G20峰會展開

㈢ g20杭州峰會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g20杭州峰會都取得以下10大重大成果:

1、通過主場外交,中國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

G20杭州峰會期間,中國領導人與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頻頻會面,除了就世界經濟發展等議題展開交流,中美、中俄、中歐等領導人還圍繞當今世界重大問題深入磋商。

從中美領導人夜遊西湖,到公布35項主要共識和成果清單就能看出,中國在這次主場外交中收獲不少。

除了這些彰顯國際地位和領導力的「成果清單」,中國還在峰會期間與各個國家就區域合作、重大問題提出倡議和舉措。它們不但體現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擔當,更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

2、為世界經濟開葯方,增強中國話語權。

峰會剛開幕,中央總書記開門見山,就世界經濟發展提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夯實機制保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等建議。對這些葯方,不少國家給予積極評價,還特別表示要「同中方繼續保持密切交往」。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已經先後推出「一帶一路」等重要發展倡議,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隨著中國在國際金融機構股權、人民幣加入SDR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在國際規則方面的話語權正不斷提升。

3、回擊「中國經濟崩潰論」等錯誤論調,給世界吃下定心丸。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提出「三問」: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增長?能否把改革開放推進下去?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還有人自問自答,給出「中國經濟崩潰論」的結論。

對此,中央總書記在峰會期間斬釘截鐵地回應,「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他更指出,「行勝於言。中國用實際行動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

這一權威表態,不僅將讓不少人吃下定心丸,更能把信心傳遞出去,鼓勵更多國家「勇做世界經濟弄潮兒」,讓那些整天試圖潑中國冷水的人自討沒趣。

4、為發展中國家發聲,展現中國義利觀。

這次杭州峰會,中國邀請了埃及、塞內加爾、查德、寮國、泰國等嘉賓國領導人與會。這些國家雖然文化政治因素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身份:發展中國家。

安排這么多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交流對話,還發起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合作倡議,中國的良苦用心顯而易見:抓住杭州G20契機,讓發展中國家集體發聲,爭取更大權益。

盡管經濟體量越來越大,但中國從未接受西方一些人忽悠的「發達國家」身份,不僅致力於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還不斷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同他們站在一起爭取權益。中國一直在積極踐行正確義利觀,努力減少全球發展的不平等、不平衡現象。這份真誠和實干,已經在杭州峰會上得到體現。

5、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G20峰會關注世界經濟,關注創新增長、經濟治理、國際貿易投資、可持續發展等重要議題,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給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推進產能合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聯通的力度等舉措,正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世界經濟的生動實踐。

此次峰會,不少參會國家都是「一帶一路」的合作夥伴,在雙邊交談中對「一帶一路」都極為熱心。

通過G20峰會這個大舞台,中方倡導的「一帶一路」不僅進一步提升「知名度」,還將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其中,為中國及沿線國家帶來眾多「」。

6、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增強中國金融治理能力。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讓人記憶猶新。

本次峰會達成共識,要繼續推動國際金融機構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強化全球金融安全網,提升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和韌性。決心加強落實各項金融改革舉措,密切監測和應對金融體系潛在風險和脆弱性,深化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氣候資金領域合作,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對中國而言,隨著人民幣加入SDR,亞投行、金磚銀行蓬勃發展,這些話現在絕不是空口說說。杭州峰會發出的聲音,顯示著中國對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熱心與信心。推動這項改革,就是為了通過金融穩定,將「金融風暴」那樣的風險扼殺在萌芽中,這對中國以及其他任何國家都是有益的。

7、重申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部分國家想通過短期的貿易保護主義緩解壓力,反而引發人們對全球經濟復甦的擔心。為緩解這種憂慮,G20杭州峰會再次重申:反對保護主義,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這種重申,不是清談。

G20杭州峰會制定了《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這兩個文件的核心,就是繼續支持多邊貿易體制。

在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下,不少國家的企業已深受其害,世界經濟也因此蒙上黯淡前景。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不僅讓世界經濟重新煥發活力,所有國家的企業和消費者也將從中受益。

8、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腐敗分子無處藏身。

反腐是一項世界性工作,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此前,中國的海外追逃工作,得到了不少國家的配合和支持,成效顯著。不少「紅通」人員被引渡回國,或者迫於壓力回國自首。

更好的消息是,G20杭州峰會就繼續深化反腐敗合作達成多項共識,決心讓腐敗分子在二十國乃至全球更大范圍無處藏身、無所遁形。在如此重要的國際場合,中國倡導建立反腐共識,這充分顯示出中國反腐敗、追逃追贓的堅定決心。而反腐大網進一步遍及全球,更是讓很多中國老百姓高興和提氣。

9、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在G20杭州峰會上,各成員同意在落實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方面發揮表率作用,推動《巴黎協定》盡早生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和美國兩個最大經濟體同時批准和接受《巴黎協定》,中美這一舉動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做出了示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對此表示高度贊賞。

這件事同樣跟中國老百姓息息相關。更多的藍天,更清新的空氣,將出現在更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10、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

西湖美景、杭州美食,經典的越劇唱段、漂亮的中國服飾,隨處可見的中國特色和杭州元素展現著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讓參加G20杭州峰會的各國政要、企業家和記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㈣ 新中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不斷取得的累累碩果,開創出大國外交的新局面,無不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

2、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只有正確認識時代的特徵,准確把握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主要矛盾,深刻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才能觀大勢、謀大局,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樹立底線思維,牢牢把握主動權,制定出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3、超越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間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就是超越意識形態,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主張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

4、走和平發展道路

在實踐中,中國既拋棄了美蘇冷戰關系模式,也沒有像自由主義預期的那樣發生根本的身份轉變,而是創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

(4)2016年外交成果擴展閱讀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2016年,中國GDP超過11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4.84%,進出口總額達到3.69萬億美元,是世界近130個國家或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世界最快成長的進口市場,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這一系列發展成就和歷史性進步,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長期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還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外交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

㈤ 2016上海g20峰會屬於外交成就嗎

今年的G20峰會是在杭州召開的,不是在上海。可以算是我國外交成就。

㈥ 近年來中國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人民網關於2017中國重大外交活動內容
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2017年,中國將有兩項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
雖然首次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尚未公布具體安排,但外交部長王毅已明確表示:這將是2017年中國主場外交的重頭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和支持。有關人士認為,這預示著高峰論壇的規格之高、規模之大。2013年秋天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主動為世界提供的一項推動共同繁榮發展的公共產品。除獲得各方廣泛參與和支持外,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創新性金融機構成立並運行,一大批「早期收獲」項目順利實施。
「『一帶一路』建設進入了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說,高峰論壇將是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進行階段性總結、評估、規劃的合適時機,也是同有關方深化互信合作、推動更多項目落地的有利平台。
此外,將於9月在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也值得關注。過去10年,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超過50%。但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金磚國家經濟增長也面臨一些嚴峻挑戰。
外交學院教授高飛說,中國主辦這次會晤,著眼於在復雜環境中提振金磚國家信心,尋求共同應對之道,使金磚國家繼續當好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
二、特朗普上任,中美關系轉變
當今世界,恐怕沒有哪一對雙邊關系像中美關系這樣牽動國際社會的神經。2017年,對於中美關系而言,也將是一個關鍵之年。
隨著特朗普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美國將結束奧巴馬執政時期,開啟特朗普政府元年。專家認為,這一年的中美關系將「不確定」與「確定」並存。阮宗澤認為,當前,中美關系面臨的最大變數是特朗普採取什麼樣的對華政策。「短期內出現波動的概率,大於平穩過渡的概率。」 不過,阮宗澤同時也認為,中美關系不會出現全面對抗和沖突。這是因為中美關系的「不確定」中也有「確定」一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說,中美在經濟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同時,日益頻繁的旅遊、留學等民間交流,也為中美友好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礎。一系列全球性挑戰更加需要中美合作發揮引領作用。
「雙方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王輝耀說,「如果把握和應對得好,就能化挑戰為機遇。」
特朗普當選後,中方明確表示,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的正確選擇。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特朗普必須實現從商人到領袖的轉變、從「政治素人」到執政者的轉變。也就是說,美國新政府應當充分認識到,中美合作會給美國帶來重大利益,從而採取穩健成熟的對華政策。
三、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方案將升級
「全球治理」仍將是2017年中國外交的一個關鍵詞。
日前,在談到2017年中國繼續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時,王毅提到了世界經濟論壇、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平台。專家認為,與此相關的幾個重要會議尤其值得關注。
2016年9月,中國成功舉辦了G20杭州峰會,針對制約世界經濟增長的根源性問題開出「中國葯方」,首次全面闡釋了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觀。2017年7月,G20峰會將在德國漢堡舉行,創新、結構性改革、世界經濟穩定與增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都將是德國擔任G20主席國期間的議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說,德方確定的議題同杭州峰會議題具有較好的連貫性。中方作為「三駕馬車」成員,將繼續抓好杭州峰會成果的落實,同德方加強協作,確保中方關心的議程繼續得到推進。同時,也要注意英國「脫歐」、德國法國義大利大選等歐洲政治日程對漢堡峰會的影響。
此外,針對「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抬頭與區域合作碎片化等問題,中方在2016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等場合作出了明確表態。陳鳳英預計,2017年,中方將通過各種多邊平台,進一步闡述中方觀點、提出中國方案,發出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強音。
已有70多年歷史的聯合國,在新年第一天迎來新任秘書長--葡萄牙人古特雷斯。中方表示,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進程中,中方將繼續發揮好聯合國主渠道作用,用好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鞏固聯合國在世界和平與安全事務中的核心地位。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既是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也是發展到現階段維護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阮宗澤說,中國將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四、中國周邊局勢的演變
2017年,中國外交將繼續關注周邊,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其間,最令人關注的仍是南海和東北亞問題。
「在南海問題上,小的摩擦還可能會有。畢竟爭議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全解決的,但難有大的風浪。」高飛說,過去一年的形勢變化,特別是中菲關系轉圜等,讓越來越多的域內外國家認識到,只有和平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高飛說,中國堅持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處理周邊外交事務,有關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也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認同--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南海穩定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維護。
東北亞方向,朝鮮半島局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各方圍繞朝核問題的博弈預計將繼續。韓國國內政治形勢不穩,也給地區局勢帶來變數。
王毅日前介紹了中國在朝鮮半島有關問題上的立場:堅持半島無核化的立場不動搖,推動對話談判解決的努力不放棄,反對在半島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決心不改變,堅決維護家門口的和平安寧。
高飛說,中方的立場是明確的、堅定的。有關各方對此都應有全面准確的認知,採取實際行動為地區局勢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引用自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02/c1002-28992904.html

㈦ 2016年的中國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實質性成果

蒙內高鐵通車運行

㈧ 中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70年代的外交是中國外交的突破。
為什麼是突破?
建國時期我國是一邊倒,倒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封鎖我們,總要蘇聯老大哥照著我們。誰知58、59年中國開始和蘇聯交惡,世界上兩大陣營都不接納我們了,這很麻煩,(文革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發生的)。
進入70年代中美關系開始緩和,這是一個突破,在美國的默許下我們重返聯合國,和日本以及西歐許多國家建交。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從而結束了腹背受敵的國際局勢。所以說70年代的外交突出的特點是突破。
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一樓的復制下)
一樓的回答基本上概況了這一時期的外交成就。

㈨ 列舉5件2016年中國外交上的大事件

G20杭州峰會,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建設性參與解決全球性和熱點問題

閱讀全文

與2016年外交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