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教授重要創新成果

教授重要創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23 08:57:54

『壹』 尹會成的研究領域及成果

主要研究領域為流體動力學中的超音速流和跨音速激波理論,非線性波動方程經典解的爆破機制, 非線性雙曲方程解的整體奇性結構和奇性傳播理論等。
在這些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創新性的高水平成果,特別是和別人合作一起解決了幾個有重要意義的流體動力學數學理論中的公開問題,如:(1)對於可壓縮流體的錐體激波,證明了超音速激波和跨音速激波解的整體存在性及穩定性;(2)管道中的跨音速流和跨音速激波現象是空氣動力學數學理論中的重要基本問題。對於風洞實驗中的De Laval管道,若出口的壓力適當大,則當超音速流越過窄口到達寬口後會形成穩定的跨音速激波。但對這一問題的嚴格數學證明一直是個未解決的猜測,尹會成教授及其合作者已基本解決了該猜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一流數學雜志上(Comm.Pure Appl.Math., Comm.Math.Phys.,Arch.Rat.Mech.Anal.,Math.Z., J.D.E.,Pacific J.Math.等),並得到了一些著名數學家的引用和好評(如美國科學院院士Morawetz教授,法國巴黎第七大學S.Alinhac教授等)。
其中發表在Comm.Math.Phys.上的論文,在上一個國家重大項目(973核心數學)中被列為標志性成果。

『貳』 孫東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這是孫東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來全力以赴開展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研究與創建現代管理科學中國學派,是當代中國人、尤其是管理學界的歷史使命和歷史機遇。
現代管理科學中國學派的英譯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為漢語「管理」之拼音。中國人的管理理念很豐富,涵蓋了英語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單詞,沒有哪一個英語單詞可以完整地確切地表達漢語的「管理」;「管理科學」的豐富內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達的,唯有表達為guanli science(GS)。就是說: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學(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國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學,不能簡單套用英語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適履、自廢武功、「被綁架」。孫東川教授等人主張構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學話語體系,爭取中國人在管理世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他們提出:管理是人類的第二類活動,它為第一類活動服務,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類活動是生活的與生產的作業)。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基本定義。
圖1表示管理科學的內涵與結構。這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大大超過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點:
1.它是中國的: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它是在中華大地上生長起來的,適合中國國情,能夠有效地解決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問題,而且,中國人應該是創建中國學派的主力軍;
2.它是現代的:運用現代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體現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學與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進的:博採眾長,推陳出新,綜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適性,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尤其是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借鑒;
5.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將會不斷完善與發展,永葆青春。
創建CSGS的基本途徑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近為今用,綜合集成。其中「近為今用」是重點,其含義是從我國近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上升到理論高度,指導當前和今後的社會實踐。所謂「近」,主要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新中國的60多年—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近」還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務運動(始於1860年)—鴉片戰爭(1840年)。
圖2是創建途徑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廳」的工作模式。
「中國模式」是「中國學派」的學術形式,「中國學派」是「中國模式」的實踐形式。實踐先行,理論隨後。有了實踐形式,才能產生學術形式;有了「中國模式」,才能產生「中國學派」。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尤其是經濟領域和管理領域。在管理領域,「中國模式」已經基本形成並且不斷發展與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學研究者積極打造和創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凡是發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國模式是存在的,發展的,成功的,無疑是十分合理的。經濟發展與管理工作是正相關,社會安定團結與管理工作是正相關。盡管當前我國的管理工作還有不少問題,甚至很嚴重,但是,我們應該把握大方向——對於我國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盤否定,同時,克服缺點和錯誤,加以改進與提高。
研究中國的管理,在理論和方法上有所建樹,建立一個體系或框架,並且為它起一個名稱——國內許多學者都想到了,而且採取了行動。目前名稱多種多樣,例如:和諧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中國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國管理科學,中國現代管理科學,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科學,等等。雖然這些名稱在字面上差異比較大,其實學者們的心願都差不多:研究中國的管理,創建一些理論與方法,用以改進和提高中國的管理工作,並且為管理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個大平台(大舞台)、聚義廳,是個大家庭。
CSGS是一個大學派,是一個總的名稱,它可以而且必然會分為若干小學派。如同先秦諸子百家,CSGS也會有新的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鑒和移植系統工程中國學派的許多內容。
創建CSGS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千軍萬馬長期作戰。「干」字當頭,又好又快地完成我們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孫東川教授及其學術團隊相信:再有5-10年時間,中國的管理工作將會有極大的改觀,CSGS的創建工作將會基本就緒。事實上,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CSGS將為世界的管理科學寶庫增添具有中國特色而熠熠生輝的豐富內容。 孫東川於1980年開始由工科專業轉向系統工程與管理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由於他有較好的數學、運籌學和控制論的知識基礎,並且具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轉型,成為新領域的佼佼者。
他推導了PERT等效計算的一組公式,證明了確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條件與判別定理,提出了「最緊急路線」的概念和判別准則。在一些企業成功地開展了PERT的應用研究。
他在系統模型、系統工程方法論和系統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例如,面對一些教科書上以訛傳訛的Hall三維結構,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維應該是「專業維」而不是「知識維」(1983)。
孫東川教授先後編寫了三部系統工程教材:《系統工程簡明教程》(孫東川,陸明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鍾俊教授寫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此書出版後被推薦為「七五」期間全國高等工科院校試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系統工程引論》(孫東川,林福永,孫凱),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教授寫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書每年重印,總印數已超過2萬冊;中國科學院規劃教材《系統工程基本教程》(孫東川,朱桂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教授和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前理事長、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前主席顧基發研究員寫序,科學出版社,2010. 這三本教科書都很受歡迎,在系統工程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書中較多的內容被其他教科書引用。
孫東川教授堅持按照錢學森體系來闡述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他指出:系統工程中國學派已經形成——這就是錢學森學派,這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是系統工程學科的寶貴資產;他認為:系統工程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系統工程在中國可以實現更大的輝煌;人類社會到了共產主義還需要系統工程,一萬年以後也需要系統工程,系統工程將與時俱進,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這一重要的創新理念是孫東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來的。1999-2001年他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現實意義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專家鑒定意見是:「本項目立論正確,有創造性,開辟了研究孫中山先生的新領域,研究成果堪稱佳作,填補了研究『中山文化』這塊學術園地的空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在澳門召開了「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報告會」,海峽兩岸四地學者出席,會議開得很成功,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博士從夏威夷專程到澳門赴會。
「中山文化」定義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為首的革命志士,在為實現振興中華的目標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過程中所創立的革命學說、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現的革命風范、奮斗精神和獻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包括:
(1)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學說 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萬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國內外大量出版,影響深遠。孫中山先生在遺囑中特別指出:「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是所至矚!」
(2)孫中山先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 孫中山先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奮鬥口號和題詞中。例如,「振興中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為了培養革命和建設事業人才,1924年春季他親自倡導成立兩所學校:「武學校」黃埔軍校,「文學校」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為中山大學),他給文學校的題詞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他在生命彌留之際呼籲:「和平,奮斗,救中國」。他說:「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認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僕,大總統也不例外。
(3)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風范、奮斗精神和獻身精神 孫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偉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眾多至死不渝的追隨者。他幹革命不屈不撓,愈挫愈奮。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從來不退縮。許多親密戰友犧牲了,但是絲毫不能動搖他的革命決心。孫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經費,但是他從不為自己謀一點私利,全部奉獻給革命事業。他的大哥孫眉先生傾家盪產支持他的革命事業,從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變成一貧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廣東省革命力量推舉孫眉擔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孫中山先生的家事遺囑是:「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留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4)以上所說,特別是(2)(3)還包括:在孫中山先生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他的戰友、學生和追隨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傑出表現、創造和奉獻。他們前仆後繼,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很多人犧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還包括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後,以上各點的合理延伸這里所說的「合理延伸」,包含兩個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繼承者們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於豐富和發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包括思想理論的貢獻和革命實踐的貢獻。其二,在全中國普遍出現的社會現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廣場、中山公園及孫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孫中山的誕辰與忌辰,北京、南京、廣州等地都要舉行紀念活動。翠亨故居、廣州中山紀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雲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參觀和瞻仰的重要地點。神州大地到處都有中山文化氛圍,令人追念偉人,激勵革命鬥志。
中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孫中山先生留給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寶貴的歷史遺產。
孫東川教授多次參與廣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關的全國性紀念活動和學術活動,積極宣揚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動下,澳門辛亥革命與中山文化研究會、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先後成立,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和社會活動。他還多年擔任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常務理事。 孫東川教授還開展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省級勞改系統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較出色的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孫東川教授的研究領域比較寬,成果比較豐碩。但是,他自己認為有利有弊。弊端在於不能朝著一個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觀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誡他的弟子和年輕學者:要與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白頭偕老!千萬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呼籲青年學子學習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研究雜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無旁騖,目不斜視,勇往直前,持之以恆!
孫東川教授認為,市場經濟給教育界和學術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慾橫流,一切向錢看,掙錢很多卻永不滿足。這樣,中國出不了大學問,出不了大師。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他認為,借鑒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共同致富的重大舉措,現在需要大力提倡:讓一部分人先靜下心來做學問!逐步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靜下心來做學問。這需要大學校長和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出台有關政策措施。
孫東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CSGS,哪怕只有綿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鋪路石子,也心甘情願,在所不辭。他認為:老教授應該超越馬斯洛,上升到第六層次:物我兩忘——孜孜以求,做學問不帶功利性。
孫東川教授的座右銘: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叄』 高益槐教授的科研成果怎麼樣

安發國際創始人高益槐教授的曾獲得國際原創專利技術獎。

科技是安發立業之本,高益槐教授在食葯用真菌的栽培工藝、真菌多糖葯理活性成分研究和提取技術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首次闡述了真菌多糖調節免疫與「細胞自治」的理論和實踐,詮釋了傳統醫學「扶正固本」的真諦。

不僅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活性的角度,還在標本兼治的原則上進行了葯物「細胞排毒、細胞修復、細胞再生」三大功能的深入研究,進而在分子水平上繼承和創新了「君臣佐使」的微復方配比的用葯方略和辨證施治的現代醫學精髓。

他提出和完成了醫學史上的「三效關系」的理論和實踐,為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的融匯、互補和並肩搭起了一座嶄新的橋梁。

『肆』 姚惠源的創新成果

姚惠源教授2001年-2005年擔任由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國家糧食局、國家林業局、供銷總社、國家質檢總局等部委組成的國家「十五」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公室總體專家組組長,積極參與農產品深加工重大專項的大宗糧油、果蔬、畜產品、林產品、質量標准及發展戰略等27個課題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的編制,受科技部農社司委託,代表專項總體專家組先後六次向全國專家論證會作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的論證報告、向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科技部黨組、部長、中國工程院專項咨詢評估專家組作「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和進展情況的匯報,對專項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40多年來主持研究國家、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及國家優秀教材獎,獲美國95發明家年會國際金獎一項等。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1項,科技成果轉化累計為企業產生的經濟效益200多億元。
2002年姚惠源教授主持完成的,由教育部、國家計委、科技部分別下達,由六個子課題組成的「稻米及其副產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術」項目取得具有原創性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2004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獲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對提高我國糧食資源附加值,增強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在多家農產品深加工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實施產業化。
米糠是一種營養豐富,生理功能卓越的健康、功能食品原料。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D)把米糠稱之為一種未充分利用的再生資源,1996年姚惠源教授帶領學科組全體人員,在國內率先開展米糠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的攻關研究,成功地研究開發出米糠營養素和米糠營養纖維二個功能性食品原料,開發了「利脂靈」和「潤暢舒」等4個經衛生部批準保健食品。
該項目創造性地研究出不用任何化學試劑,無三廢排放的全天然生產工藝,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二項國家發明專利,2005獲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姚惠源教授主持研究成功具有免疫活性的米糠脂多糖,能有效抑制癌細胞,其活性和純度均達日本和美國的先進水平,可使大宗農副產品米糠資源增值65倍,1998年經江蘇省教委鑒定,成果水平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姚惠源教授帶領碩士、博士研究生和一批科技人員,為改善我國大米食用品質,進行了大米增香劑的攻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果榮獲95美國發明家年會國際金獎,並列為國家科技「九五」實現產業化的攻關課題,該課題1999年1月經科技部專家組驗收,結論為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產業化項目的大米增香劑產品質量,達到並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的同類大米增香劑產品質量,為改善我國大米的食用品質作出了積極貢獻,獲二項發明專利,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姚惠源教授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為適應農村經濟改革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國內首次研究小型農用NZJ15/15型成套碾米組合設備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多次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研究成果在國內得到廣泛推廣、20多年來全國已有30多家糧機廠推廣生產,在全國各地分布10萬余台套,形成產值20億人民幣的巨大經濟效益。成為我國小型農用碾米組合機組研製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1984年在國內首先研究「免淘米」工藝技術獲得成功,超前16年完成我國食品發展綱要規定到2000年需完成「免淘米」研究任務,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極為廣泛的推廣,目前小包裝免淘米產品已家喻戶曉,產品進入了千家萬戶,姚惠源教授是我國免淘米生產技術研究的開創者,開創了我國碾米工藝科技發展的新紀元。
1986年姚惠源教授在國內首先主持研究「MP 18/15大米拋光機」獲得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拋光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江蘇省七五期間優秀新技術推廣項目,從此開創了我國大米精加工的新局面。1988年姚惠源教授在國內首次研究「營養米」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面營養強化大米」的新工藝,對提高大米營養效價,改善我國膳食結構作出了重要貢獻。
姚惠源教授積極從事國內外糧食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1964年參加原糧食部科研院主持的援助馬里蒸穀米廠工程設計,1965年與原糧食部科研院合作研究「速煮米」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1970年「速煮米」中試工程試產成功。1977年主持研製NF. 15噴風米機獲商業部科技成果獎,成為我國至今仍有大批量出口的糧食機械優質產品。
姚惠源教授還積極從事糧食工程項目的設計、建設工作,先後主持大中型工程設計項目20餘項,1990年-1991年與澳大利亞明布托公司合作,設計承建泰國曼穀日產250噸麵粉廠的大型工程項目,首次將價值100餘萬美元的中國全套麵粉加工設備走出國門,實現了零的突破,並作為專家組組長帶領11名工程技術人員親赴泰國曼谷麵粉廠建設工地進行工程建設指導,取得了圓滿成功。
姚惠源教授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主編、參編、統編高等專業教材、專著、工具書、國標等10本,累計300餘萬字,「碾米工藝與設備」高校統編教材獲得國家優秀教材獎。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收錄20餘篇,多次獲中國糧油學會優秀學術論文獎。對提高糧食工程學術和科技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姚惠源教授治學嚴謹,無私奉獻,為人師表,在學科建設和培養青年骨幹教師及學術梯隊建設方面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輕工部先進教師,先進工作者和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高校優秀研究生導師,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食品和農產品深工專家。

『伍』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陸』 趙謀明教授有什麼成就

趙謀明教授所獲獎項:發酵與代謝調控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 2013, 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2009,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2011,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二。高品質醬油啤酒蘇氨酸高效發酵與代謝調控關鍵技術,2012,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呈味基料及高檔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 2008,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拓展資料:
1、趙謀明教授教學情況:負責主講《食品化學》、《食品添加劑化學》、《食品添加劑》、《食品生物技術》等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課程。 在教學過程中,能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特別是動手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培養,注重理論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的相結合。
目前已培養畢業碩士12人,目前在讀碩士研究生11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6人。先後入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863」項目首席專家,第十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獲獎者。兼任中國糧油學會食品專業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分會常務理事,國家食品標准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酵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科技戰略專家、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食品學會常務理事,國內多個期刊編委和國外期刊(如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特約審稿人。
2、 在生物活性肽制備及功效活性、蛋白質結構與改性、蛋白乳濁體系、酶解機理及其酶解產物功能特性、食品發酵工程技術等應用基礎及關鍵技術創新領域取得顯著成績,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包括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示範工程重大專項、國家「十二五」、「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關鍵領域重大突破項目、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以及橫向課題項目等80多項,相關技術已有6項通過省部級成果鑒定。
在此基礎上開發的相關關鍵技術與產品在國內30多家大中型企業轉化,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排名第一2項;排名第二1項),省部級科技技術獎一等獎(4項,排名第一),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共400多篇,其中SCI、EI索引論文共208篇,其中A類(JCR SCI一區、二區)論文85篇,SCI索引論文單篇最高引用次數134次,H指數為28,進入國際農業科學家ESI排名前1%(42/4670,2016年);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8件,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件;作為主編或副主編撰寫了4部著作與教材。

『柒』 倪培的主要科研成果

1. 利用流體包裹體面重建花崗岩與金礦化的時空和成因關系(1998-20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 49702023)
2. 白雲鄂博碳酸岩牆及賦礦白雲岩中包裹體的對比研究(2000-20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 49733002)
3. 人工合成三元系鹽水溶液包裹體的相平衡、陽離子比值及鹽度的低溫原位拉曼光譜研究(2006-20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40573023) 1.閩浙贛相鄰區銅多金屬礦床成礦規律總結研究,全國危機礦山找礦項目管理辦公室,2008.12-2011.12, 項目編碼: 20089935
主持的油氣資源類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1. 人工合成烴類包裹體實驗研究(2006-2007) ,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項目,合同號:XNS14JS2006-0001
2. 東營凹陷牛庄、利津窪陷流體包裹體及流體演化研究(2007-2008),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項目,合同號:61-2007-55-00063 1. 中國東部重要金銅礦床成礦過程的流體作用研究(1998-2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批准號: 49133130)
2. 大陸演化過程中成礦系統的形成與保護-典型礦集區剖析(2002-2005, 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批准號: 40234051)
3. 華南大陸岩石圈層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礦過程的地球化學(2003-2008,國家自然科學創新群體基金, 批准號:40221301)
4. 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深部成礦作用研究(科技部973項目,2003-2008, 批准號:2003CB716507)
5. 華北大陸邊緣造山過程與成礦(科技部973項目,2006-2011, 批准號:2006CB403500)
1. 國際合作
2. 作為中方的學術協調人,與作為法方學術協調人的法國南錫Henri Poincare University的Jean Dubessy 教授簽定了五年(2005年11月-2010年11月)的校際科研合作協議,研究領域為天然和人工合成流體包裹體,內容包括定期的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博士、組織技術培訓等

『捌』 蔡志平的主要創新成果

(1)1988-1991年:率先應用密度矩陣半經典理論於稀土摻雜玻璃單摸光纖中,建立了光譜測定稀土離子摻雜光纖的受激輻射截面技術。
(2)1993-1995年:最早提出解釋摻鉺光纖激光器中反相自脈動效應和現象的雙模耦合波理論。
(3)1994-1996年:在激光二極體(LD)端面泵浦Nd:YVO4和Er:Yb:Kigre薄片激光器中,首次發現泵浦飽和效應(即泵浦自透明效應,參見'四.13'),為LD泵浦薄片激光器的激光基礎研究與器件設計提供重要特性,並被法國法國工業大學(Ecole polytechnique)G.Bourdet教授引用發表在Optics Communications. 143, 147-155(1997); Optics Communications. 149, 404-414(1998); 被法國Rouan大學F.Sanchez教授引用:J.Opt.Soc.B,16,2389-2394(1998), Optics Communications 185, 419-430(2000)。這些論文工作都是基於我們所發現的LD泵浦薄片激光晶體中飽和效應的實驗結果所開展的。
(4)1996-1999年:發現了LD泵浦薄片激光器中的輸出功率雙凹陷效應;LD端面泵浦Nd:YVO4薄片激光器實現0.01 mW超低閾值技術;非穩腔熱效應補償技術的關鍵,實現瓦級Nd:YVO4激光器穩定運行,效率達到70%;至今這些原創性工作由於技術保留原因,未公開發表,有待申請專利。不過,利用部分技術,在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997.5-2000.4)的資助下,我們利用100%國內技術條件,1999年底研製成功500 mW LD泵浦產生8 mW CW倍頻藍光激光器,至今仍為國內先進水平。
(5) 1996-1997年:首次實現LD泵浦Nd:YVO4薄片激光器雙偏振3波長同時激射,4波長同時激射。前者被美國(Optics Communications 192, 309-313(2001))和歐洲學者(Optics Communications 185, 419-430(2000))所引用。
(6) 1999-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9.1-2001.12)資助下,已在Nd:YAP、Nd:YVO4等雙折射激光晶體的吸收-發射偏振光譜的量子理論和光譜技術上取得最新進展,首次建立摻Nd激光材料的受激輻射截面光譜的標定。同時,創新地提出研製並以LD泵浦瓦級1080 nm Nd:YAP全固體激光替代摻Yb雙套層光纖激光,來泵浦喇曼光纖放大器和激光器,推進其實用化進程。
(7) 2000-2001年:首次發現1536 nm Er :Yb磷化物玻璃薄片激光器中激光'紅移'效應,並以頻率上轉換理論加以成功解釋。
(8) 2000-2001年:利用新的摻鉺氟化物玻璃材料:Er:ZBLALiP/ZNBA研製小球微腔,首次產生光通信波段1530-1610 nm多波長等間隔激光激射,激光線寬僅100 KHz,可用於未來高速DWDM光通信系統;同時,首次發現此類小球激光的'紅移'效應,可發展為新型點-0.05mm感測器。

『玖』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拾』 河南科技學院茹振剛教授研究出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2014年1月10日上午,庄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里燈火璀璨、暖意融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內在這里隆重舉行容。茹振鋼「矮稈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矮抗58選育及應用」項目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國家科技進步獎設獎30年來河南省高校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茹振鋼教授培育的小麥新品種「矮抗58」,育種技術創新突出,成功的解決了小麥高產大群易倒伏、矮稈品種易早衰、高產品種品質不優和穩定性差、穩產性與廣適性難結合等品種培育的四大技術難題,實現了高產穩產、矮稈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適應性廣、優質中筋、穩定性好等品種優勢。「矮抗58」是近年來黃淮麥區推廣面積大、推廣速度快的特大小麥品種,截止到2013年8月,累計種植面積達到2.3億畝,增產小麥86.7億公斤,增效170多億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目創造性的構建了「首席專家負責、分區授權、多點示範、就近供種」的推廣模式,在短短3年內便得以大面積推廣,在產糧大省河南推廣速度、種植面積、增產效益均居第一位,具有很強的示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

閱讀全文

與教授重要創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