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民飛機大戰誤將團長之位轉讓該怎麼辦
很多玩家都表示這樣的改變讓我們都被坑了,白虎碎片沒有的集齊不了,有了的再有沒什麼用。不然是怎麼樣都集齊不了的。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內容啦,想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魔方網全民飛機大戰專區。
B. 為什麼我們國家不問法國買戰斗機,法國人不是同意向中國出售武器嗎而且歐洲的戰斗機也不比美國人差啊
1.法國武器是綉花枕頭,而且特立獨行,不容易和中國現有的基於俄式體系的武器相容;
2.法國武器的價格相當高昂,一輛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的出口報價據說相當於1.4倍的豹2A4,但是後者效能幾乎與前者相當,如果不是德國武器的限制出口命令,很多陸軍武器根本沒法國貨的市場,21世紀後購買法國戰斗機幻影2000的國家多數是海灣富國(比如卡達、阿聯酋);
3.最重要的原因是,傻客氣當政後,法國外交倒向美國,法國是歐洲對華武器禁運的倡導者,而不是原來的積極尋求解禁的推動者;
4.80年代,法國向中國出口過「小羚羊」武裝/觀測直升機,以為撈到大客戶,沒想到中國只買了12架,與之相對應,中國對法國的雷達和反潛設備更感興趣。當時也考慮過幻影2000,但是一則買不起,在某顧的慫恿下,片面的認為,改殲八也能達到三代戰斗機的水平,於是和格魯曼一起玩「和平典範」,結果格魯曼拿到殲八二的實機後,對軍方說,這個垃圾還是扔了吧,看看我家的F14,軍方當時最屬意的西方戰機是F14,考察美軍航母的時候重點看的就是F14,但是無奈還是沒有小錢錢,美國也不願意轉讓技術(不過就算轉讓了F14戰斗機、TF39發動機、AN/AWG-9雷達火控綜合截擊系統及AIM-54不死鳥導彈技術當時的中國也消化不了),於是作罷;
5.在90年代中美徹底翻臉後,中歐之間的防務聯系已經中斷,買昂貴的法國武器是不可能的。
說這么多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1.法國武器自成體系,後勤保障困難,不適合中國國情;2.中歐之間沒有軍事交流,沒有引進的渠道;3.殲十及殲十B已經很先進了,沒必要買幻影2000,更何況中國在引進蘇27後,空軍建設思想偏向美國式的高低搭配(雖然沒買到F14或者F15,但是骨子裡還是嚮往美國式空軍)
C. 飛機使用權是否可以隨意轉讓
飛機使用權的話,當然是不可以隨意轉讓的,像這種飛行器的話,轉讓手續不很復雜的
D. 英國空軍用戰斗機
英國皇家空軍現役的最先進戰斗機也是台風。
1984年德、英、法、意和西班牙五團達成協議、提出「歐洲戰斗機」計劃(EFA),中途法國退出。事過10年,1994年3月27日,英、德、意和西班牙四國聯合研製的EF2000戰斗機原型機實現了第—次試—覽。試飛計劃已經完成,已經交付四國空軍使用。又稱台風戰斗機(英語:fighterTyphoon)。
乘員:1至2名 EF2000戰斗機剖視圖長度:15.96米
翼展:10.95米
高度:5.28米
翼面積:50平米
空重:11000公斤
載重:155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23500公斤
發動機:2×渦輪風扇發動機,每個軍用推力60千牛頓(6100千克),加力推力90千牛頓(9100千克)
E. 中國殲11戰斗機有幾
中國擁有超過1060架殲擊機和截擊機。2014年底,中國擁有近1900架空軍作戰飛機,包括轟炸機和強擊機,其中600架屬於現代戰機(第四代)。中國擁有253架殲-11戰機,15架殲-15艦載機。正在生產改進了航電設備的殲-11BS多用途遠程戰機(1架原型機和24架批量生產),其概念類似於美國的F-15E攻擊鷹戰機。文章認為,殲-16戰機是俄羅斯蘇-30MK2的「復製版」。
殲-11,蘇-27型戰斗機中國產型號。中國從1992年開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蘇-27型戰斗機。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從而使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斗機。中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殲-11。
殲-11系列戰機是中國在引進俄羅斯蘇-27SK後發展的第三代重型戰斗機。是我國現空軍主力裝備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 斗機。殲11戰機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極佳的空中機動能力和強大的中遠距打擊能力,裝備性能先進的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能夠在極為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全 天候作戰。在近年來的重大作戰演習任 務中,處處飛翔著它獵鷹般矯捷的身影,是奪取制空權、實施遠程火力打擊的一柄「藍天鋼刀」。 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俄方同意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斗機。我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殲-11。其中前期為蘇-27SK的特許 生產型,後期則進行了重大改進,成為一種性能更加優秀的新型戰機。目前該機已成為我國空軍的主力戰機,裝備在各大軍區空軍部隊,為保衛我國領空安全做出了 重要貢獻。
發展歷程
1989年,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冰封30年的中蘇關系終於揭開了新的篇章。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與北京的關系,戈爾巴喬夫為此送出了一份厚禮——重啟中蘇軍事合 作。1989年9月,蘇聯《紅星報》發表了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的專訪,他表示如果中國希望獲得米格-29之類的高性能飛機,「蘇聯政府認為不存在 政治障礙」。這番談話如一聲驚雷,在國際政治界、軍事界引起軒然大波,外界把他的話看作是中蘇全面和解的發軔。俄羅斯解密檔案顯示,1989年上半年,在 蘇共內部激烈討論的諸多問題中,就包括蘇聯該不該與中國和解的內容。相當多的「知華派」人士認為,被阿富汗戰爭耗盡氣血的蘇聯已不可能繼續單獨對抗美國, 國際上將出現「美國單一超強」的局面。同時,美國認為它不再需要同中國結成對抗蘇聯的統一戰線,「對華遏制」 漸漸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線。蘇聯政府對國際局勢做出的這一判斷,成為其推動中蘇乃至後來中俄進行軍事接觸的首要動機。正如俄羅斯前外長普里馬科夫所說: 「現在輪到我們向美國打『中國牌』了。」
蘇-27因其性能先進,當時只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即便在蘇聯國內,也沒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蘇聯在最初的談判中,不願出售蘇 -27。1990年5月31日,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率領的高級別代表團訪問了莫斯科。這次訪問中,雙方簽署了《會議紀要》,中國購買蘇聯武器的工作進 入程序化談判階段。正是在那次會談中,中國軍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戰斗機之外,蘇聯還有更先進的蘇-27。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訪問期間,蘇聯空軍在機密 的庫賓卡基地向客人們現場展示了蘇-27戰機。蘇-27的優越性能讓中方大為贊賞,堅定了中方引進蘇-27的決心。
據米高揚設計局總設計師別里雅柯夫回憶,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因為該機航程短,屬於戰術飛機。但在會談中途休息和進餐的過程中,那 些曾在蘇聯留學的中方領導人與蘇方領導人共同回憶起兩國並肩前進的歲月,蘇聯官員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團即將離開之際,蘇方代表突然向 中方轉達說:蘇聯政府原則上批准向中國出售蘇-27。在做出銷售蘇-27決定的同時,蘇聯又開始考慮是否按慣例將賣給中國的蘇-27降低技術檔次,但要用 「簡化版蘇-27」糊弄住中國人,實在是太難了。
1990年12月,中蘇就蘇-27出口事宜進行最後磋商。「會談是封閉式的,吵吵爭爭、進進退退」,但結果皆大歡喜。28日,中國購買24架蘇 -27SK單座戰斗機和蘇-27雙座教練機的協定在北京簽署。作為蘇-27的首次出口,中國買到的蘇-27在規格上與蘇聯自用型號一致,同時合同金額的 70%以易貨交易形式支付。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斗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 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斗機全部 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蘇-27UBK共26架。 1995年中國采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
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K。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 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 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而對於航空工業部門來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將從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於自行開發的項目,例如用AL-31F發動機改裝新一代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加強國產殲-7、殲-8的戰鬥力。對於仿製蘇-27則不感多大興趣,多數意見認為仿製俄制戰機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自身的項目,例如殲-10戰機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最高軍事決策層——中央軍委做出了以下發展策略:即在自力開發新一代主力戰機的同時,將仿製或者轉讓製造蘇-27提上日程,保持並提升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
對於俄羅斯來說,似乎更願意向中國銷售的是產品而不是技術。但在中國方面強烈要求技術轉移,否則該機的采購量將不超過48架的壓力下,雙方於 1993年8月展開談判。在經過3年的拉鋸之後,1996年12月6日,俄中簽訂了轉讓蘇-27生產許可證的協定,整個合同總額估計為25億美元。
根據合同,中國在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屬下的沈陽飛機製造公司(112廠)在15年時間內製造200架蘇-27(年產約14架),其中第一批蘇 -27的機體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後批次的機體逐步過渡到由中國航空工業根據俄羅斯轉讓的全套工藝文件自行製造,但俄羅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 所需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中國沈陽生產的蘇-27不允許出口給第三國。如果生產數量達不到要求,中國可以要求俄羅斯生產。
中國製造蘇-27代號為「11號工程」,裝備部隊的正式名稱則是殲擊-11型戰斗機。在談判的開始階段,KnAAPO向中國推薦的型號是單座多 用途型蘇-27SK,但中國空軍的評估認為在現代高威脅環境中,飛行員顯然難以單獨擔負危險而復雜的對地攻擊任務,F-15E這樣的雙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 選擇。最終放棄自行製造蘇-27SK而選擇了購買蘇-30MKK、自行生產並改進蘇-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羅斯向中國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藝文件。1998上半年,沈飛開始組織生產首批2架蘇-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組裝飛 機首飛,第二架年底試飛。1999年9月後,這兩架國產殲-11開始交付部隊。他們被裝備到空2師6團,與俄羅斯原裝的蘇-27進行對比,據信經飛行員的 對比使用,認為達到了俄羅斯原裝飛機的水平。
2001年,沈陽軍區空軍的空1師1團——中國空軍資格最老的部隊,開始批量換裝殲-11戰斗機。
2002年,有消息說殲-11裝備了位於河北張家口的空7師,這是北京軍區空軍的第一支蘇-27部隊(河北滄州的K026基地為空軍直屬)。
2003年,據稱位於寧夏銀川的空6師也開始裝備殲-11,這是蘭州軍區空軍的部隊。至此,中國的七大軍區空軍部隊都部署了蘇-27系列戰斗機,以適應不同方向的作戰需求。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依靠我國現有某些 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志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殲-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
發展型號
殲-11A
殲-11A 即中國生產的蘇-27SK,其主要性能指標與蘇-27SK基本相同。沈陽生產的殲-11A在俄羅斯與中國都沒有列入蘇-27系列進出口統計,被另外計算。 所以沈陽生產的殲-11具體數量外界難以了解。但是根據已裝備了三個團的情況計算,那麼應該是已經生產並裝備了72架戰斗機(中國空軍的每個戰斗機團一般 裝備24架飛機)。另外加拿大漢和防衛評論的最新報道,沈陽飛機公司最近已經收到了第95套蘇-27SK的組裝套件。並稱「目前整個組裝生產非常順利」。 根據所見到的少量照片,中國自行生產的蘇-27在工藝方面甚至超越俄羅斯生產的原型。並有傳聞,中國航空工業的專家正嘗試著將自行研製的雷達、發動機、機 載武器換裝到殲-11上,這些裝備的不少性能比俄羅斯所提供的裝備更為先進。2006年,中國最後一批17架殲-11A戰斗機下線,蘇霍伊飛機公司希望中 國追加訂購新的蘇-27/殲-11A戰斗機零件,但目前尚未簽署新的合同。隨著性能更加優異的殲-11B的投產,預計未來中國將不會再從俄羅斯訂購殲 -11A的相關零部件或整機。
殲-11B 是中國在完全吃透蘇-27SK後,在蘇-27SK/殲-11A基礎上研製的新型戰機。中國從1996年開始,以在遼寧省沈陽市組裝生產的蘇-27戰機為模 型,利用十年時間研究開發了此型戰斗機。此一機體款式等方面幾乎是復制了蘇-27,但各種功能卻都利用中國技術予以提高改進。相比於蘇-27SK/殲 -11A,殲-11B的主要設備全部換成國產型號,是脫胎換骨的改造。殲-11B進行的改進包括:採用復合材料(主要是碳纖維),機體重量的飛機減少 700多公斤,機體壽命增加一萬小時;重新設計發動機的進氣口,以減少雷達橫截面,再加上採用復合材料,並應用雷達吸收材料;將航電設備換成了國產的標准 裝備,可以混合裝備R-77與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等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對地攻擊能力強大;駕駛艙採用四個新的平視顯示器;裝備WS-10渦扇發動機; 採用國產新型火控雷達,據估計可同時探測2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的6個目標,而蘇-27SK僅能同時攻擊2個目標;新安裝了一個紫外波段導彈臨近預警 系統,兩個感測器安裝兩邊的尾部;採用的153項隨機研製的國產最新電子設備。
據稱殲-11B載油系數達到37%,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5200公里。另外,殲-11B上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具備了自我檢測/修復系統項 目。首架裝備WS-10發動機的殲-11B原型機於2003年試飛,目前至少有三架原型機,編號為523、524、525。2009年10月1日,殲 -11B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閱兵及 隨後向各國空軍領導人的靜態展示活動,這也是該型戰機首次公開亮相,殲11B戰機被定位為「打贏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點型號」,「是黨中央、國 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大決策」,是黨和國家賦予沈飛的「崇高歷史使命」。隨著一系列技術瓶頸的成功突破,殲11B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其性能已遠遠超過其 原型機蘇27SK,現已進入加速生產的「黃金時代」。
J11B採用的153項先進電子設備,全部是首次隨機研製的國產最新電子設備;2001年8月23日,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系統發圖開辟了六0一所 型號發圖的第三個主戰場。該部在重點型號飛機設計中重構整個航電系統,任務相當艱巨。但他們知難而進,勇挑重擔,與時間賽跑。經過7個月奮力拚搏,於今年 3月底按時完成了某型飛機綜合航電系統發圖工作,共發出圖紙2萬多張A4。國外完成一種型號飛機航電系統設計通常需要兩年時間,而六0一所僅僅用了不到8 個月!
殲11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應該是5200公里,J10的雷達直徑是680,J11是980;14所研製。
J11B上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具備了自我檢測/修復系統項目,J11B裡面的設備都換成國產的了。相對SK,是脫胎換骨的改造。
維護性大幅度提高;殲11B已經裝有國產新型電子干擾裝置,類似f18上面的東西;J11載油系數達到37%;J11B機體壽命1500小時。
殲11戰斗機項目中國將進行30年,從90年到2020年,殲10軍 方暫時不會采購超過150架,可能主要用與出口,殲11項目將裝備700架左右,作為中國21世紀前20 年的絕對主力。具備反輻射導彈發射能力,裝備新型霹靂系列反輻射空空導彈和鷹系列反輻射導彈,(殲11掛霹靂-12 x2 R27 x4,R73 x4)完善的對地攻擊功能和種類繁多的對地面攻擊彈葯,包括集束炸彈和激光制導微波制導,電視制導炸彈等,並且能完成地面無縫掃射,還裝備散布器可以散布 地雷。
J11還帶副油箱,具備空中加油能力,最重要的是最新的自動檢測系統,全新的補給拖車系統,更適合空運。J11的造價是J10三分之二左右。
殲-11BS 是在殲-11B基礎上研製的雙座型戰機。該機原來被認為是殲-11B的雙座教練型,但後來一般認為該機是類似於F-15E的多用途戰斗機。殲-1BS中的 S是雙座的意思。殲-11BS將安裝WS10A新型渦扇發動,機載火控雷達、機載電子 設備和國產新型武器裝備,殲-11BS的作戰性能將達到蘇-30MKK和蘇-30MK2的水平,也有人稱殲-11BS超越俄最新蘇-35多任務多用途戰 機,其研製工作始於2007年。同年6月,曾有一架殲-11BS的模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過展示。據其研製工作始於2007年。在研製過程中,研製方充 分借鑒殲-11B的成功經驗和成熟技術,使進度大幅縮短。
殲-11BS在外觀上類似蘇-27UB,機身大量使用國產最新型復合材料和雷達吸波材料,同時噴塗有國產新型雷達吸波塗料,提高了隱身能力。而 且借鑒蘇-30MK2的布局,優化體結構,增加了載油量,增大了航程和作戰半徑以及載彈量。在航電系統方面,殲-11BS使用了目前國產最新型數字式有源 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具備強大的對空—對地/海目標探測能力,而且具備極強的抗干擾能力。機頭風擋前安裝有國產最新型量子阱紅外搜索跟蹤和光電瞄準系 統。座艙中安裝有一部與美國F-35類似的的國產最新型大型整體式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矩陣,採用了國產最新型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計算機和國產新型綜 合導航系統和國產最新型頭盔瞄準顯示系統。
所有火控探測系統、航電系統和機載自衛/電子戰系統都通過國產新型開放式光纖網路與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計算機交聯,構成整體開放式航電網 絡系統。在發動機方面,早期型號將繼續採用國產WS-10A「太行」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後期將逐步換裝更先進的改進型WS-10B。在機載武器上,殲 -11BS可以使用所有現役和在研的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如霹靂-9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 輻射導彈、鷹擊-83亞/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鷹擊-82D遠程空地導彈、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制導炸彈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蘇-30戰斗 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殲-11BS在保持原有空戰能力的同時,具備更強悍的對地/海攻擊能力,綜合 性能強於俄制蘇-30MK2。目前已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今後將逐步取代蘇-30系列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遠程打擊力量的主力。
F. 機票能不能轉讓給別人
機票來不能轉讓給自別人,機票實行實名制,不能轉讓。
飛機票是實名制的。機票購票證件:
1、中國國內旅客購票,須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證;外國遊客,華僑,港,澳,台胞購票。須出示有效護照,回鄉證,台胞證,居留證,旅行證或公安機關出示的其它有效身份證件;
2、購買兒童票(兩周歲-12周歲)、嬰兒票(兩周歲以內),應提供兒童、嬰兒出生年月的有效證明。
3、重病旅客購票,須持有醫療單位出具的適於乘機的證明,經航空公司同意後方可購票。
4、購買航空公司規定的優惠機票,應提供相應規定的證明。
G. 求中國二戰至今所有戰斗機(最好帶全稱)
二戰時期,主要是國民黨的美式飛機,沒有自己的飛機,飛虎隊知道吧。最早是美製的霍克III戰斗機,還有蘇制I-152/153 和I-16
德制亨克爾He-111 A-0重型轟炸機,中國一共獲得6架
圖波列夫SB-2M-100A,1939年-1941年為國民黨空軍的主力轟炸機型
還有從義大利少量購買的SVOIA MARCHETTI SM-72
再是1941年美援的寇蒂斯P-40B/C/D/E/K型戰斗機,中國共獲得399架,每架4.5萬美元還有美製V-65「可賽」攻擊機
北美P-51B、C型戰斗機1943年進駐中國,裝備第十四航空大隊和中美混合航空團。D、K型稍晚,是1944年,中國北美B-25中型轟炸機在1942年中旬進駐中國,代替了圖波列夫SB-2,成為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的中堅。一共無償從美國手中獲得357架。執行了大量的對地攻擊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
殲教-1教練機
1956年8月,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飛機研製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通過不懈努力,在之前仿製米格-17等先進噴氣式飛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亞音速殲教-1型噴氣殲擊教練機。殲教-1的成功不僅僅是我軍、我國航空工業的成功,也是誕生不久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成就。
1958年7月26日由飛行員於振武駕駛首飛成功,從圖紙發完到首飛上天不超過100天,8月4日,當時的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元帥和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參加了在沈陽舉行的慶功大會。到1958年10月殲教-1已經完成了3000米以下部分科目的飛行試驗,並到北京進行了表演。根據試飛結果分析,飛機的設計、製造是成功的。後因出現發動機葉片折斷、試制工廠無力顧及和空軍訓練體制,由初級教練-中級教練-高級教練的三級體制改為初級教練-高級教練兩級體制的原因而中斷研製。
「殲教1」飛機生產了3架後,即停止研製。目前,還有1架收藏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文物。
殲教-1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10.56米(機長)×11.43米(翼展)×3.94米(機高)。
最大起飛重量:
最大平飛速度:840公里/小時(高度8000米)。
巡航速度:571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14500米。
最大航程:1328公里(帶副油箱)。
發動機:1台噴發-1不帶二次燃燒室的噴氣發動機
殲-2 : 中國的米格-15,命名殲-2(J-2),單座戰斗機
殲教-2 : 中國的米格-15UTI,命名殲教-2(JJ-2),雙座訓練機
在建國之初,我國從蘇聯引進了大量蘇式戰機。如殲擊機就有活塞式的拉—9、拉—11和噴氣式的米格—9、米格—15等。恰好是四種飛機,正好吻合殲—1、殲—2、殲—3、殲—4的編號。當然,這是在殲教—1不算作正式編號的情況下。
強擊機-5 大家是最熟悉的 他到現在還沒退役 同時大家也在懷疑他的去留 因為別的機種可以代替他
殲-6 米格-19的引進版 第一代超音速飛機 1956 年 6 月二機部和四局計劃開展米格-19 噴氣式超音速殲擊機及其發動機的仿製 1957 年 9 月,聶榮臻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轉讓軍工產品製造問題。10 月中蘇兩國簽定協議,由蘇聯向中國出售米格-19 飛機的製造技術,並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和部分散裝件、成品附件 2005退役
殲-7型戰斗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規模最大的戰斗機之一。該機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在中國海、空軍戰斗機裝備系統中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中國現稱的殲七,是殲擊機七型的簡稱,J是殲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用於出口的編號為F-7,F即英文戰斗機Fighter的第一個字母。殲-7已於2006年停產
殲-8是我國第一次自主研製戰斗機 70年代後,世界各國戰斗機設計思想出現轉變,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著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系統。 為適應這一潮流,部隊裝備新需要,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殲-8的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為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採用兩側進氣方式,這也是該機與殲-8最大的外觀區別。殲-8Ⅱ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
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這是中國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復合材料。
此外,沈飛在殲-8Ⅱ基礎上又先後開發出殲-8IIM、殲-8III、殲-8D、殲-8F、殲-8T等改進型號,比殲-8Ⅱ原型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主要改進方麵包括火力控制系統、動力裝置以及配套機載設備等。
殲-9曾立項 但後來又下馬直接跳到殲-10
殲-10戰斗機是我國的最新成果,屬於三代半飛機,也是自主研製 在設計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三個第三代戰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工作艱巨。外界傳聞比較集中的說法認為,這時中國從國外得到一些較重要的援助,以色列向中國提供了改進自F-16A的「獅」輕型戰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殲-10正是以色列戰機「獅」的中國翻版。但事實上,殲-10的方案確定(1984年)與「獅」是同一時間,殲-10參考「獅」的說法並不屬實。事實上,殲-10的很多技術來源於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殲-9戰斗機。當今世界,空軍戰機配置先進合理的國家,均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法國的「陣風」和「幻影」、瑞典的「雷」和「鷹獅」、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等。其中美國F-15加F-16的高低配置方案,也為中國所接受,殲-10就扮演了低的角色,當然也或多或少地瞄準了F-16的設計。
同時還有梟龍/FC—1飛機,是中巴雙方共同投資、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所屬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等單位研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巴基斯坦空軍參與開發的全天候、單發、單座、多用途輕型戰斗機。首飛後,中方正式命名為梟龍/FC-1,巴方命名為:「Thunder/JF-17」。
梟龍飛機具有突出的機動能力,較大的航程、留空時間和作戰半徑,優良的短距起
降特性和較強的武器裝載能力,是突出中低空和高亞音速機動作戰能力,有較好的截擊和對地攻擊能力的全天候、單發、單座、新一代輕型戰斗機。該機採用中等展弦比邊條翼正常布局,全機共有7個外掛點,可懸掛多種空空、空地武器,並可外掛3個副油箱,外掛能力大於3600公斤。該機採用了先進的氣動外形和大推力、低油耗的渦扇發動機以及先進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綜合化航空電子和武器系統,具有發射中距彈、實現多目標超視距攻擊的能力,具有多種先進的精確導航、戰場態勢感知、目標探測與識別、作戰攻擊以及電子戰等功能。
由於採用了當代先進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梟龍飛機達到第三代戰斗機的綜合作戰效能,能與當今先進戰斗機抗衡,同時具有輕小型、低成本的特點,完全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和軍用飛機的市場需求。
殲-12、殲13、殲14都是傳言,不靠譜,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H. 中國買過幾架蘇-30戰斗機
100架整,空軍76架蘇30MKK,部署在蕪湖,長沙,衢州。海軍24架蘇30MK2,就是外號白頭雕的,部署在寧波,現在總數大概95,96架,因為一些事故損失了
I. 網店轉讓中的戰斗機你來當
當然是由你自己來當,
你比較熟悉,
你來當是最好的選擇。
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