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

發布時間:2021-12-23 02:03:15

Ⅰ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技術方法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方法有遙感解譯、地面測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山地工程、鑽探、試驗等。這些方法各有特點。

1.主要技術方法

(1)遙感圖像解譯

遙感圖像能直觀地顯示區內地形、地貌、地質和水文的整體輪廓與形態,可以宏觀認識調查區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指導調查工作的整體部署,減少盲目性,節省人力、物力的投入。

(2)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最基本、最經濟的手段。其成果有利於指導物探、鑽探和山地工程及試驗工作的部署,應首先開展。

(3)地球物理勘探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有電法、彈性波法、放射性法、重力法、磁法、熱測量法、擴散法、綜合測井法等類型。物探方法設備輕便、成本低、速度快、覆蓋面大,與鑽探、山地工程、地面測繪相結合,既可以節約投資,又可取得有效的成果,但要注意物探結果具有多解性,並受應用前提和現場條件的制約。

(4)鑽探

鑽探方法用於獲取深部地質資料,具有成果直觀、准確並能長期保存等優點,可以進行綜合測井、錄像、跨孔探測、長觀和變形監測。不足是受交通運輸、地形和場地等條件的限制,耗資較大。

(5)山地工程

山地工程分為輕型山地工程(試坑、探槽、淺井)和重型山地工程(豎井、平斜硐、石門、平巷等)。山地工程是地質勘查的重要手段,技術人員可直接觀測岩土體內部結構、構造、斷層、軟弱夾層、滑帶、裂縫、變形和地壓等重要地質現象,獲取資料直觀可靠。還可以進行采樣、原位測試,為物探、監測乃至施工創造有利條件。山地工程施工受地層岩性和其他條件限制,為保證施工安全,要認真研究論證防範措施。

(6)試驗

試驗是研究地質體的材料特性,即物理性質、水理性質、力學性質及其賦存環境(如地下水、地應力、地溫等)的重要手段,是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中復雜地質條件下地質參數選取的重要途徑。

2.選擇方法的原則

方法的選擇應以調查工作的任務要求、階段以及地質災害的特徵為依據,以期使用最基本、簡便易行的方法,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有用且好用的資料,實現最好的減災效益。

1)針對性:要根據現場踏勘和前人資料,初步判定地質災害的性質,有針對性地選擇勘探方法,避免盲目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2)實用性:力求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復雜的問題,不刻意追求新奇復雜的技術方法。

3)簡單高效:盡可能採用操作簡便、易於搬運、環境適應性強的設備。

4)經濟合理:在能滿足調查評價任務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工作量。

3.方法的配置

方法的配置要充分考慮調查工作的階段性,方法自身的適用性,方法之間的互補性、互驗性,技術和經費的可行性。

鑽探和山地工程對物(化)探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互驗性。先用鑽探對地面物化探結果進行驗證,提高其成果的准確性和推廣價值。再進行測井和跨孔探測,拓寬物探的勘測范圍,以取得更好的成效。鑽探要投入到關鍵部位,每個鑽孔都應綜合測井,進行變形監測等,發揮其較多的功能。

試驗用於查明災害體的地質特性和賦存環境,提供岩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和水文地質參數,要結合其他工作統一部署。試驗常常成為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有效途徑。

實踐表明,如果地質測繪工作細致深入,輕型山地工程配合得當,物化探工作針對性強,就可以大大降低鑽探工程量,少用甚至不用重型山地工程。

Ⅱ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

一、內容概述

1.主要成果

通過1∶5萬比例尺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總結形成了一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體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總結及完善了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技術路線,形成了一套野外和室內工作方法。針對黃土高原地區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形成了一套從資料收集→遙感解譯→野外核查→再次解譯→野外調查→主要地質災害點測繪→重大地質災害點勘查的工作流程和各個環節的實施細則;室內工作形成了基於GIS的數據採集→空間屬性資料庫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選擇→危險程度模型分析→地質災害危險程度評價與區劃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流程。

2)研究了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及變形破壞模式。其滑坡平面形態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學模式簡單;崩塌規模小、危害大、變形模式多樣(圖1);不穩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型以直線型為主,潛在危害嚴重。

圖1 黃土高原區崩塌破壞模式

3)研究了黃土滑坡的主控因素和誘發因素,認為溝谷發育期、坡體地質結構、坡體形態等對滑坡的形成、分布、規模和類型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地下水和植被對滑坡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人類工程活動和降水的雙重作用是滑坡災害最主要的引發因素(圖2—圖4)。

圖2 寶塔區杜甫川溝谷發育分區

圖3 降雨量與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關系

4)根據黃土地區斜坡特點,計算了工作區不同坡度區間、不同坡高區間、不同斜坡類型及不同坡向區間發生滑坡的概率(圖5—圖7),建立了基於坡度、坡高、坡型、坡向等參數的黃土滑坡區域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

5)形成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及危險程度區劃技術方法(圖8—圖10)。

6)規范和統一了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圖的編制方法和圖式圖例,建立了基於MapGIS的地質災害編圖的圖庫字型檔,形成了一套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編圖技術方法(圖11)。

圖4 人類活動改變斜坡原始坡度狀態

圖5 不同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比例

圖6 不同坡高區間發生滑坡的比例

圖7 不同坡向區間發生滑坡的比例

圖8 地質災害點密度分布

圖9 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

圖10 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

7)採用高精度遙感影像圖對調查區進行了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解譯,建立了地質災害遙感解譯標志和數據檔案(圖12)。

8)對陝西省特大型滑坡進行了專項調查及評價,研究了特大型滑坡的時空分布規律、發育特徵、形成機理及風險級別(圖13),形成了一套針對特大型滑坡調查與評價的技術方法。

9)開展了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安康特大暴雨及灞橋滑坡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形成一套快速反應、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排查技術方法。

圖11 滑坡分布圖編制的基本構成及層次

圖12 基於ArcGIS的遙感解譯平台

圖13 不同風險級別特大型滑坡數量

圖14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10)建立了基於ArcGIS的資料庫及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圖14)。

2.技術特點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路線見圖15,其技術特點包含以下6個方面:

1)以已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調查為核心,以遙感解譯和野外核查為主要手段,對已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進行調查,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易發程度區劃;在遙感解譯的基礎上,以野外實地調查為主要手段,對潛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並逐一對其危險程度和危害性進行評價。

2)以遙感調查為先導,並將遙感調查貫穿於詳細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在遙感解譯基礎上,初步判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危險性,確定需要進一步核查和調查的已有地質災害點,以及需要排查的基本具備成災條件的地質災害隱患地段或區域,劃分重點調查區和一般調查區,指導野外調查;並將遙感解譯—野外核查—再解譯貫穿於調查工作的全過程。

3)調查區採用重點調查區與一般調查區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將調查區劃分為重點調查區與一般調查區,按照1∶1萬比例尺草測、1∶5萬比例尺正測、1∶5萬比例尺簡測3種主要的不同精度展開調查。

圖15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路線框架圖

4)災害點按野外核查、地面調查、測繪和勘查4個層次開展。對於未成災或沒有威脅對象,且規模小、發育特徵不典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自然地質現象,採用野外核查為主的方法;對於已成災的已有地質災害點或具有威脅對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進行現場調查;對於危險程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進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質測繪;調查中發現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當地面調查和測繪工作仍不能解決問題時,對其實施控制性勘查。

5)採用點、線、面相結合,重視環境地質條件調查,以專業調查為主的方法:①地質災害點調查,即對已有地質災害點逐一進行現場調查;②沿線追蹤調查,即沿著主幹河流及其支流低地、交通線路及輸油管線進行地質環境條件、滑坡、崩塌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追蹤調查;③面上控制調查,即在地質災害點較少地段,採用網格控制調查。

6)緊密與各級政府國土部門相結合,採用政府部門和當地群眾共同參與的調查方法。一是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部門對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並將其需要貫穿於調查工作中,提高調查成果的實用性;二是在地方政府部門配合調查時,調查組實時將地質災害隱患點移交給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及時實施避讓、監測等防治措施;三是專業調查與群測群防相結合,提高群眾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完善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1.成果應用的范圍及效果

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可作為減災防災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科學研究等的基礎地質依據,對地質災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總結形成了一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示範,為隨後開展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提供了技術示範。

2)揭示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背景、地質災害類型、發育特徵與分布規律及形成機理,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防治對策。

3)完善了群測群防網路,建立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為地方政府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及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了基礎地質依據,被調查區內工程建設選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廣泛應用。

4)編制的《編圖指南》和示範圖件為地質災害編圖提供了支撐,隨後開展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都以此為技術範例。

5)編寫了國土資源部行業規范,即《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

6)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風險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

7)開展了汶川地震災區(圖16)、玉樹地震災區(圖17)、安康特大暴雨、榆林子洲滑坡、西安灞橋滑坡(圖18)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同時開展了延安市和榆林市地質災害汛期排查,向當地政府提出了應急處置建議。

8)基於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發表了多篇論文,成果被多次引用,其中《延安市寶塔區崩滑地質災害發育特徵與分布規律初探》被引頻次23次,《遙感技術在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的應用》被引頻次18次;同時通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長安大學等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培養研究生多名。

圖16 汶川地震災區應急調查

圖17 玉樹地震災區應急調查

圖18 西安灞橋滑坡應急調查

9)此項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已納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掀起了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高潮,推動了我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進展。

2.應用前景

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都以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為示範,起到了應有的示範作用,在地質災害調查及防治工作中應用前景廣闊。

三、推廣轉化方式

1.宣傳報道

舉辦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向當地群眾宣講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圖19);提出的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建議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進行了報道(圖20);同時在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及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網站也多次就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進行了報道。

圖19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

圖20 中央電視台報道

2.會議交流

1)舉辦了中國-挪威地質災害研討會,啟動了「灌溉滲透誘發型黃土崩滑災害機理研究」中挪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2)承辦了「第十屆國際滑坡與工程邊坡會議」、「2011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國際首屆地質災害研究及管理新技術研討會」等多次學術會議,並就「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向與會代表進行了交流。

3.人員培訓

項目負責人張茂省研究員分別在3 期全國性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培訓班以及陝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海南、吉林等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培訓班上授課,對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方法進行培訓,並赴實地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指導,累計培訓人員超過1000人次(圖21)。

圖21 張茂省研究員在為學員授課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聯系人:張茂省

通訊地址:陝西省西安市友誼東路438號

郵政編碼:710054

聯系電話:029-8782198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Ⅲ 調查技術要求

1.資料搜集

搜集區域地貌、第四紀地質及新構造運動資料、區域活動斷裂資料、區域地震資料、區域地球物理資料、遙感圖像資料、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區域岩土工程地質條件資料、歷史上有關地裂縫記載資料及前人所做的地裂縫研究資料和市政設施、市政規劃資料。

根據已掌握的地裂縫的初步資料,全面分析工作區的地質環境條件、人類社會活動的方式、歷史和規模及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初步研究地裂縫與區域地質作用及人為作用的關系。

2.遙感圖像解譯

1)根據搜集的不同波段、不同時相的航、衛片資料,進行必要的圖像處理、合成和解譯。解譯內容包括地裂縫發育區的地形地貌、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地質構造特徵、地表水文特徵和地裂縫特徵等,分析地裂縫與上述各因素的關系。用不同時段的圖像對比分析地裂縫的發育過程。

2)由於地裂縫是線狀的,以選用大比例尺的航片為宜,並注意應用立體放大鏡觀測。單片解譯的重要內容和界線,應採用轉繪儀轉繪到相應比例尺地形圖上,一般內容採用圖像對比分析地裂縫的發育過程。

3)應提交與測繪比例尺相應的地裂縫地質解譯圖件、解譯卡片和文字說明及典型圖片資料。

應該注意的是,遙感解譯結果應進行野外驗證。

3.現場調查訪問

1)要耐心細致地調查地裂縫對地面建築的破壞形式、破壞程度和破壞過程;地裂縫對市政工程如自來水管道、地下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煤氣管道、地下電纜和人防工程等的破壞情況;地裂縫發育區域有無伴生的其他地質災害,如地震、地面沉降等。

2)向當地居民或相關工程的管理部門訪問地裂縫的發育過程,特別要注重向老年人的訪問。訪問地裂縫發育的時間、裂開過程(有無張開後又閉合)、變化特徵和其他現象,如地裂縫裂開時有無地震、地聲、地氣或地光等。要注意記錄被采訪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地址和訪問時間等。

3)注意調查訪問地裂縫發生發展過程中相關因素的變化,如溫度、濕度、降雨量、農田灌溉、集中抽取地下水和區域地震活動歷史等。

4.地質測繪

1)應根據比例尺,按照地質調查的要求,在圖幅面積1cm2的范圍內有一個控制點。

2)地質測繪內容:

·第四紀地層時代劃分,第四紀沉積物成分、結構及成因類型劃分,下伏基岩的岩性、結構和成因時代,地貌及微地貌單元劃分及邊界特點,新構造運動特徵,斷裂構造分布和區域地表水、地下水特徵等。

·地裂縫自身的特徵,如平面分布、剖面特徵,地裂縫對地表地下建築物的破壞特點,地裂縫與同地區其他地質災害如山體崩塌、滑坡或地面沉降的關系。

·地裂縫發育區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如抽取地下水、農田灌溉和地下采礦等)的方式、規模、強度和持續時間。

3)調查方法:

·根據勘查精度要求,進行定點填繪,特別重要或復雜的地點應適當加密。可以劃分為地貌點、構造點、水文點、工程點和地裂縫點等若干類,分別在圖標上標示。每一個點的內容都應用地質卡片詳細描述,必要時配以草圖,為室內分析、數據化和備查等准備資料。

·盡可能定量或半定量地測量出每個調查點的數據,可用捲尺、羅盤或經緯儀等,配合測量得到比較准確的資料。

·對曲型剖面要作出素描圖、照相,有條件時進行錄像。

·在地質調查過程中,反復對比研究,確定出物理化學勘探、山地工程(如探槽或淺井)和鑽探的最佳剖面線或典型地點,如測繪物探剖面位置、鑽探剖面位置、槽探剖面位置、測繪監測點、監測台站及監測剖面位置等。

5.地球物理化學勘探

物化探技術一般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使用。針對地裂縫點多、面廣且具有較大的隱蔽性的特點,地裂縫勘查應充分重視物化探方法的應用。物化探技術用於研究地裂縫深部特徵、第四紀沉積物成分、結構特徵、基底構造特徵及區域水文地質特徵等。

物化探應與地質測繪、槽探、鑽探密切結合,以保證工作精度,節約工作量。應根據工作目標、工作區的地質、地形地貌條件和干擾因素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確定物化探方法。

1)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地震層析成像(CT)、地面甚低頻電磁法等,應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工作。

2)地球化學勘探方法:一般采α卡法、氡氣測量法兩種方法。

3)通過地形測量,布置物化探剖面線,布線的詳細要求根據《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物探解譯成果應有必要的驗證。物化探工作結束後,應提交的成果有:①物化探實際材料圖;②各種地球物理化學參數測量數據表;③各種物化探方法的柱狀圖、剖面圖、平面圖;④地質推斷解譯成果圖;⑤物化探測試工作文字報告。

6.山地工程

(1)槽探

揭示地裂縫空間展布特徵、地裂縫與下部斷層的關系及地裂縫所處的第四紀地層特徵。槽探剖面應垂直於地裂縫走向。槽探是地裂縫研究的主要手段,應有一定的密度,可考慮沿主要地裂縫100m間距內布置一個。

測量的探槽兩壁,要求布設20cm×20cm的縱橫網格線。測量每條地裂縫在不同深度的產狀及三維位移量,作出1∶100或更大比例尺的素描圖。將各種數據詳細列表記錄,並進行照相或錄像。

描述周圍地貌、第四紀地層特徵,描述周圍的環境特徵。

取年齡測試樣及土工測試樣,分析形成時代。注意槽探剖面與物探剖面相結合,盡量使兩者位置一致,以便對比分析。

(2)淺井或豎井

對於問題復雜且典型的地點,應布置淺井或豎井,其深度應達下部斷層,即裂縫消失而斷層產生、位移穩定的地方。

7.鑽探

1)在地裂縫研究中,鑽探主要用於第四紀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是地裂縫發育的物質基礎,而鑽探是揭示鬆散沉積物特徵的有效方法,也是揭示沉積物透水性、含水性及流變性等控制地裂縫發育因素的有效途徑;其次是揭示斷裂活動性狀,弄清斷裂兩盤的位移、斷裂帶的寬度及構造破碎岩特徵。

2)鑽探剖面線的布置應盡量做到與槽探、物探剖面線相一致,以便相互印證。由於鑽探消耗的人力物力較大,在布孔和確定鑽探深度時應論證。

3)施工中做好岩心編錄,特別注意觀察沉積物的孔隙發育情況。

4)採集必要的第四紀測齡、氣候分析樣品,採集測試彈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等力學性質指標的樣品。

5)室內整理資料,編制1∶100比例尺的鑽孔柱狀剖面圖並附地質描述。若有多個鑽孔,則應編制鑽孔聯合剖面圖。

Ⅳ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1.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1)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根據區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的異同,按照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進行分區,可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具體分區要求應以相關規范為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相同、位置相鄰的各區可歸並為一個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相同、位置不相鄰的各區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相同但災種不同的各區應視為該易發程度的亞區。

2)進行分區評估並符合以下要求:

·闡明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

·分析影響致災地質體穩定性或誘發地質災害可能性的地質環境因素;

·分析地質環境因素各自或相互作用的特點,明確主導因素;

·分析致災地質體對未來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的敏感度;

·判定不同工況下的穩定性或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及危險性。

3)應根據致災地質體對未來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的敏感程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用地規劃建議。並遵循下列原則: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前不宜規劃建設工程項目;確需規劃建設工程項目時,應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或規劃具有地質災害防治功能的建設工程項目。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建(構)築物的布局應避免或減輕誘發因素對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的影響。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建(構)築物的布局應注意減輕誘發應素對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的影響。

·地質災害不易發區:適宜規劃各類建設項目,但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2.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1)現狀評估:應對評估區內已有致災地質體或致災地質體作用(如滑坡復活、危岩崩塌、泥石流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斜坡及邊坡失穩)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和危險性進行評估。

2)預測評估:應對評估區內工程建設中和建成後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如造成滑坡復活、危岩崩塌、泥石流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斜坡及邊坡失穩)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和危險性進行評估。應從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與特點、地下水位及其動態、地下水的開采量與回灌量等方面綜合分析,進行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評估,根據地面沉降原因、現狀及采灌格局的變化,對地面沉降的趨勢進行分析,作出危險性評估。

3)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見表10-5。

表10-5 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分級

注:1.損失大小判定的三因素中,有一個因素達到某較高等級的標准時,損失大小級別即為該等級。

2.地質災害發生後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受威脅人數,應是地質災害涉及范圍內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受威脅人數;當有正式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時,可只考慮防治方案實施前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

4)綜合評估:應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結果,按照致災地質體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區內相同、區際相異原則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各區地質災害危險性應根據相應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判定(表10-6)。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應根據相應區各致災地質體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進行綜合判定。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應根據相應區各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之和進行判定。

表10-6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和用地適宜性評估: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應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並作出建設用地適宜性評估(表10-7)。

表10-7 建設用地適宜性劃分

3.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1)露天開采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露天開采礦山采礦影響范圍以礦山開采最終地面境界加上外延寬度確定,當采深小於200m時,外延寬度不小於實際采深;當采深大於200m時,外延寬度不小於200m。當有臨空外傾結構面時,應考慮臨空外傾軟弱結構面的影響。

·當已有致災地質體的分布和類型,境界邊坡高度和地質情況以及保護對象的分布和重要性等因素的差異較大時,應進行分段評估。

·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應根據各致災地質體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綜合確定,地質災害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失應是各致災地質體發生地質災害後可能造成的損失之和。

·地質災害危險性應根據露天開采礦山或各區段的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發生後可能造成的損失按表10-5確定。

·應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地質災害防治難度確定開采適宜性(表10-8)。

表10-8 開采適宜性劃分

·對開采導致的地表水位、地下水位變化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應進行分析評價。對采礦影響范圍內未達到穩定標準的致災地質體,應提出防治措施建議。

(2)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下開采礦山采礦影響范圍按開采境界及開采礦層位置,用邊界角劃定。

·采礦影響程度宜採用工程類比法確定,不具備工程類比條件時採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或概率積分法確定。採取了保護性開采設計的區段采礦影響程度可定為不強烈。對改擴建礦山或生產礦山,已達到充分采動時,繼續開採的采礦影響程度按現狀條件下的影響程度確定。未達到充分采動但現狀條件下采礦影響強烈時,繼續開採的采礦影響程度應定為強烈;未達到充分采動且現狀條件下采礦影響較強烈或不強烈時,采礦影響程度不應低於現狀。

·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應根據采礦地表移動致災危險性判定結果和采礦影響范圍內其他致災地質體致災危險性綜合判定結果的大者確定。

·采礦地表移動致災危險性的判定應符合以下規定:①采礦影響不強烈時,采礦地表移動致災的危險性小;②采礦影響強烈或較強烈時,采礦地表移動致災的危險性應根據表10-6確定。

·地下開采礦山開采適宜性應按表10-8確定。

·對采礦影響范圍內未達到穩定標準的致災地質體應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對重要或較重要的保護對象應提出保護性措施建議。

Ⅳ 調查方法及技術要求

9.5.1 遙感解譯

9.5.1.1 遙感數據准備

為滿足工作目標及工作比例尺的要求,選擇TM數據為遙感解譯的主要數據源。可選擇工作區多個時相的TM數據,以滿足遙感解譯的多時相對比要求。

9.5.1.2 數據處理

利用ENVI、ERMAPPER等圖形圖像處理軟體,對TM和IRS數據進行幾何糾正、輻射糾正和配准,以消除幾何畸變和輻射畸變,進而為影像與影像、影像與地形圖、其他專題圖件的匹配和影像圖的製作等創造條件,也為遙感信息自動提取、分類統計做好准備。

(1)幾何校正多項式運算

為了消除遙感數據的幾何畸變,確保分析研究結果的准確性,航空及航天遙感數據均需進行幾何糾正。遙感圖像幾何校正一般採用間接法處理,即根據控制點解算出校正多項式系數,建立起控制點的地圖空間和圖像空間之間的坐標變換函數式。校正技術路線是在粗加工的遙感圖像與地圖上,對整個像幅,按控制點的選取規則選擇控制點對,分別讀出地圖上或參考圖像上的坐標(x, y)和被校正遙感圖像上的行列號(u,v),則圖像數據坐標(u,v)與地圖坐標(x,y)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u=F(x,y)

v=G(x,y)

這個關系式通常用一個多項式來表示:

海南島東北部生態環境地質

式中:ui,vi為第i點的圖像坐標(行列號);xi,yi為第i點對應的地面坐標(可以是經緯度坐標,也可以是大地坐標);an,bn,n=1,2,3,…為多項式系數。

用上述控制點坐標,按最小二乘法求出多項式的系數,利用求得的系數和確定了的坐標換算函數式對全區進行坐標變換,即根據變換函數解算每個像元的空間位置,以達到校正的目的。

(2)選取地面控制點

選取地面控制點是幾何校正中最重要的一步,它的精度將直接影響整個數據空間的校正精度,影響將來的點位精度和面積精度。我們採用如下原則:一是地面控制點均勻地分布在圖像內,沒有稀疏稠密之感;二是控制點在圖像上有明顯的、精確定位的識別標志,以保證空間配准精度;三是控制點有一定數量的保證。對於圖像與地圖的校正,有15對控制點就能滿足校正精度,同時也能保證計算機的運行速度。

遙感數據量很大,除了選擇合適數量的控制點能保證運行速度外,如何提高坐標變換的速度和在微機上實現大幅面的幾何校正,是幾何校正的中心問題。衛星每次過境,有一定的偏移和旋轉,即使地面站經過高斯-克呂格地圖投影粗校正,粗加工的遙感圖像還是偏離正北方向一個角度。相同的景位不同的過境時間有較大的偏移,目前,由於衛星本身的原因,這個偏離角和偏移程度愈來愈大,致使圖像與圖像之間的配准、圖像與地圖的校正均有較大的旋轉和平移工作量。

(3)選取采樣方法

幾何校正的最後一步是重采樣。經變換定位後的像元在圖像中分布是不均勻的,需要建立起圖像的新格網,對每個圖像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灰度插值計算來重新賦值,構成新的圖像矩陣,應當看到,重采樣對分類精度和圖像信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像元是一個復合信息,是一種綜合亮度信息。雖然對像元亮度值重采樣作為新的校正點的亮度值,像元是被校正了,但其復合信息或綜合亮度系數也有所變化,信息也相應的有所變化。因此,問題是選取何種采樣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變化。采樣方法較多,但最常用的是最鄰近法——將最鄰近的光譜強度賦予新的各網點;雙線性內插法—從鄰近4個點進行內插;三次卷積內插法—從周圍16個點進行3次卷積內插。

為了更好地保留原信息,盡量避免新混合像元的增加,從以上3個重采樣的方法上看,後兩種方法需要周圍多個像元參與內插,得到新的亮度值,從而產生新的混合像元,而最鄰近法只是將最鄰近強度的光譜值賦予新點,沒有運算而只是移動,沒有產生新的混合像元,最鄰近法對分類精度和圖像信息產生最少的影響,是幾何校正重采樣的可靠方法。

9.5.1.3 影像圖製作

(1)彩色合成處理

TM圖像數據共有7個波段,它們對各種地物信息的敏感度不盡相同,其中第6波段(TM6)屬熱紅外波段,因其解析度較低,沒有特殊需要一般不參與彩色合成處理,通常是從其餘6個波段中選出3個波段進行彩色合成,可以得到20種組合方案。為了滿足遙感應用研究的需要,提供最豐富的有用信息,必須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最佳波段組合。最佳波段選擇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實驗對比法,通過多種組合圖像處理,根據目視解譯效果確定最佳組合方案;二是統計分析法,從波段反映的信息域寬度、波段間相關性、波段組合數據子集熵值等幾個方面,進行定量分析和綜合評價。其中覆蓋波譜范圍最寬、信息熵最好、彼此相關性最小的3個波段一般是最佳波段組合。實驗表明TM5.4.3波段組合信息量最大,該波段組合圖像對近紅外強反射的植被呈綠色,對近紅外波段強吸收的水體呈深藍色和藍黑色,岩石、土壤呈褐色或紅褐色,白雲呈白色,很近似於自然彩色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模擬天然彩色。選擇TM5.4.3(R.G.B)波段組合進行彩色合成處理,該圖像色調明快,反差適中,圖像清晰,可提取的信息量豐富,解譯效果很好。

(2)圖像數字鑲嵌處理

圖像數字鑲嵌處理方法:一幅高質量的遙感鑲嵌圖像應具備3個基本條件:信息豐富;色調和諧,渾然一體;鑲嵌幾何精度高。為滿足這些條件,理想的做法是選擇那些幾何畸變小、圖像質量高(無雜訊、無雲)、成像時間相同或相近的圖像。事實上通常這種理想選擇是很難實現的。由於時間、季節不同,人為活動造成地物景觀的變化,幾景圖像無論在色調、紋理乃至地物內容上都會有變化,由此給圖像鑲嵌帶來很大困難。我們採用了自己研究的數字鑲嵌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其具體措施如下:① 最佳波段組合和彩色合成方案選擇。根據前面所述,我們選擇了TM5.4.3(R.G.B)波段組合,這里不再贅述。②采樣間隔為全解析度的1 ×1像元采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不丟失原始記錄信息。③圖像預處理。為保證圖像質量,在鑲嵌前對4景圖像進行逐波段檢查,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去條帶、去雜訊處理,並進行波段之間的幾何配准。④一級色調匹配,為保證4景圖像色調基本協調一致,首先在相鄰圖像之間進行直方圖匹配,以一景圖像像元灰度的均值和方差為參考標准,變換另一景圖像像元灰度值,使它的均值、方差趨近,使色調接近於一致。⑤幾何配准。感測器固有的掃描誤差、平台飛行姿態變化和衛星軌道的偏移往往造成相鄰軌道間圖像的幾何畸變,導致相鄰圖像重疊區的不配准。為此,在相鄰圖形重疊區內選擇相同地物作為控制點,以所選控制點為基準進行追蹤鑲嵌,從而達到幾何配準的目的。⑥最佳拼接點的選擇。盡管各項處理都做得很好,由於相鄰圖像灰度值差異的存在很難消除接縫現象,為此,在拼接時要設法避開那些圖像上灰度值差異比較大的部位,尋找灰度值最小的部位進行拼接,這樣就有可能消除接縫現象。為此,採用一個滑動窗口在圖像重疊區內逐線、逐像元地進行搜索,尋找灰度值差異最小的像元作為拼接點,從而使接縫現象得到最大改善。⑦二級色調匹配。通過進一步的圓滑處理,可以進一步消除經過一級色調匹配後拼接點兩側規定范圍內殘存的灰度差異,使接縫現象得到進一步改善。

鑲嵌圖像的生成和鑲嵌幾何精度評價:鑲嵌圖像幾何精度取決於兩景被鑲嵌相鄰圖像重疊區上的控制點的選擇精度。為了評價鑲嵌圖像的幾何精度,我們隨機選擇幾個子區,分別在原始圖像和鑲嵌圖像上確定出相同的地物點,共選出40個同名地物點,根據它們的坐標值,計算出均方誤差。

(3)圖像編輯與輸出

使用NEVI及PHOTOSHOP圖像處理軟體,對圖面進行色彩調整、反差調整、飽和度調整,並經過注記整飾過程,使整幅圖像色調一致、協調美觀。其後,使用高精度的數字圖像輸出設備—H.P Designjet 5500 PS 5000RS型激光數碼成像儀輸出圖像,保證了輸出圖像的幾何精度和質量。

9.5.1.4 圖像增強處理與信息提取

在進行圖像解譯過程中,為了提高圖像的可解譯性,達到提取某些有用信息的目的,我們做了以下圖像增強處理。

(1)比值圖像處理

利用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內光譜反射亮度值的差異,用一個波段的像元值除以另外一個波段的相應像元值,得到一幅新的圖像。比值處理後灰度值最黑、最白的部分說明兩個波段間光譜反射差別最大。處理後的圖像,對於同一地物具有相同的比值,與日照無關,因此可以消除陰影影響。達到提取同類地物的目的。處理的TM5、4、3三個波段合成的假彩色圖像,白色部分反映了沙化土地,綠色部分顯示植被,藍黑色為水體。

(2)閾值處理

對於經過線形拉伸、對數變換處理的圖像或原始圖像,利用直方圖,選取與沙化土地有關的亮度信息,賦予一定的閾值,經處理後得到的圖像更加突出了沙漠化土地類型,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9.5.1.5 遙感解譯

(1)遙感圖像解譯原則

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生態地質研究,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圖像解譯和計算機圖像處理,進行信息提取,並以線劃、圖形符號、文字注記等形式對各種生態地質問題的類型、性質、質量及其在空間的位置、分布規律加以描述,從而將遙感圖像轉化成各種類型的專業圖件。

遙感影像特徵識別:影像特徵是識別區分各種地面物體的直接標志,主要有色調(或顏色)、形狀、大小、影紋、圖案、陰影、相關位置等在圖像上可以直接觀察測量的影像特徵。某種地物解釋標志的建立,往往需要根據影像波譜特徵、成像季節、成像時間、各種直接標志的組合關系和野外實地驗證等綜合因素加以確定。

遙感圖像解譯原則:①影像特徵綜合分析。從成像原理、波譜特徵、成像季節、成像時間、影像標志組合及關鍵解譯標志等方面綜合加以分析,盡量排除多解性。②從已知到未知,以進一步提高解譯的可信度。③室內解譯與實地調查驗證相結合,影響分析與野外取樣分析結果相結合,去偽存真,以揭示影像的含義。④目視解譯與計算機圖像處理相結合,加強圖像信息增強處理與信息提取,以體現方法手段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遙感圖像解譯方法:①直接解譯法。根據不同資源類型在圖像上的直觀影像特徵,抓住其主要解譯標志,經對比分析,確定地物的具體類型。②邏輯推理法。根據影像標志及其周圍相關的地物影像特徵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從而達到識別具體地物的目的。③多元信息對比方法。通過多時相遙感圖像對比,遙感圖像與相關專業圖件、相關文字資料對比,以達到對解譯目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目的。

(2)遙感解譯標志

由於熱帶地區植被茂密,植物的區域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質地貌部位。可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植被等諸多因素,並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和野外實地調查情況,針對多時相的TM遙感影像建立多種要素的遙感解譯標志。

①生態地質背景單元的解譯標志:

花崗岩中山雨林區:暗綠色,色彩均勻,呈環形、橢圓形沿山峰、山脊分布,沖溝稀疏。

花崗岩低山雨林區:深綠色,色彩較均勻,環繞山峰山脊分布,呈現稀疏的小斑塊狀,高程較低處小沖溝開始發育。

花崗岩—砂頁岩低山丘陵稀疏灌叢區:淺綠色,時見有呈樹枝狀、不規則狀的淺紫、淺白色斑塊,樹枝水系發育,小沖溝發育一般。

花崗岩—砂頁岩低山丘陵草原區:綠色、深綠色,分布有較多淺紫色的細斑塊,地形起伏較小,沖溝不發育。

砂礫層台地草原區:淺紫色、綠色、白色相雜,形成不規則的花斑狀,平行樹枝狀水系。

花崗岩丘陵灌木草叢區:淺綠色,大量淺紫色、白色花斑,小沖溝發育。

花崗岩低山丘陵人工林區:綠色,其上多見暗綠色和淺紫色兩種小斑塊,沖溝稀疏且不規則。

花崗岩低丘經濟林園區:綠、深綠色,多見暗色斑塊,另有少量淺白色斑塊,樹枝狀水系,沖溝不發育。

玄武岩—砂礫層台地經濟林園區:深綠色,以極為規則的細小網格狀為明顯特徵,多圍繞水庫四周分布。

花崗岩丘陵耕作區:綠色為主,雜有淺紫、淺白等色,細小的花斑狀影紋,淺紫色,常呈蠕蟲狀沿小河溝展布,不規則的樹枝狀水系,小沖溝延伸較長。

玄武岩—砂礫層台地平原耕作區:以淺綠、綠色為主,雜有大量淺紫、淺白色斑塊,時呈較為規則的細網格狀或斑點狀、斑塊狀等,水系差異較大。

河流沖積平原區:淺綠色和藍色為主,在河流兩側或河口分布處。

②地物的遙感解譯標志:

河流、湖泊:呈黑色,河流為曲線形,湖泊為不規則的斑塊。

道路:白色的規則的直線或曲線。

村鎮:淺紫紅色,其周圍多淺色斑點,呈極細小不清晰的網格狀,與交通線相連。

農田及種植區:淺綠色,基本上有規則地分布在村鎮周圍。

水產養殖區:呈深黑色,被一些較規則的構築物所間隔。

山區:被植物所覆蓋,呈綠色,在其間可看到陰影。

沙灘(海灘、河灘):呈白色或黃白色,帶狀分布。

沖溝:黑白相間,呈樹枝狀、面狀分布。

濱岸防護林帶:深綠色,沿海岸帶分布,雜有少量方形的淺色斑塊。

紅樹林帶:暗綠色,分布於濱岸港灣低處,表面色彩均勻,面積小,其內多蛇形小河道。

③重點問題的遙感解譯標志:

水土流失區:淺綠色為主,其上分布有大量淺白色、淺紫紅色斑塊,呈花斑狀圖案,其中尤以白色斑塊(無植被區)大且具不規則形狀而區別於耕作地,白色斑塊多在小沖溝處發育。

沙漠化區:由於沙地的反射率極高,沙化區呈十分特徵的白色,仔細觀察為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聚集而成。呈斑點狀圖案分布於沿海。

林地退化區:綠色色調偏淡,且在綠色背景上出現較多淺紫色、紫色、白色斑塊。

海岸侵蝕區:海岸線呈十分特徵的向大陸方向凹進的弧形,岸線平滑,海水與陸地之間具白色細線(沿岸沙灘反射率高)分隔。

(3)野外調查與驗證

野外調查與驗證包括:初期野外踏勘、建立解譯標志和後期實地驗證兩個階段。

各個課題經過設計評審,明確調查研究內容後,在取得圖像資料和進行室內初步解譯的基礎上,進行野外初步踏勘,目的是熟悉地理、地質環境,了解區域地質、環境地質概況及統一認識,建立解譯標志,為室內圖像解譯和解譯圖的編制奠定基礎。

野外檢查驗證工作,在室內圖像解譯草圖編制的基礎上,對重點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尚未明確的解譯對象進行現場調查驗證和采樣工作,通過調查進一步明確各種解譯標志,補充完善解譯圖件。

(4)專題圖製作

圖像比例尺:遙感解譯所使用的衛星影像和野外使用的地形圖的比例尺是一致的,均為1∶10萬。專題圖件的編制一般以影像解譯為依據,以地形圖為載體,在微機上使用特定的軟體將解譯內容轉繪到1∶10萬的地理底圖上。而對於局部地區所進行的稍大比例尺的內容解譯則依照1∶5萬的衛星影像圖進行。

衛星影像圖的製作:衛星遙感影像圖以形象、直觀、信息量豐富而作為各種研究內容的解譯標志,同時也是了解掌握全區面貌宏觀的資料。選用多個時相(至少二個)的多景TM數據,製作1∶10萬衛星遙感影像圖和重點地區1∶5萬的衛星影像圖。

計算機輔助編制解譯圖:為了使遙感解譯成果圖件規格化、系列化和信息化,建議採用Map-GIS系統,對遙感生態地質解譯內容進行計算機成圖,建立相應的圖形文件,為上述成果圖件的再利用提供方便。採用該系統成圖的過程中分別對地理底圖和各種生態地質問題的解譯圖件分層進行數字化。形成多層數據文件,並在此基礎上編輯成工作區生態地質遙感圖。

9.5.2 區域生態環境地質野外調查

區域生態環境地質野外調查是生態環境地質各項內容的野外綜合填圖,其方法及技術要求可參考《區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第一稿)、中國地質調查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的相關要求。根據我們的工作經驗,區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宜在開展過同等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區域水工環地質調查的地區開展,在此基礎上採用編測結合的方法,重點調查地貌形態、第四紀地質、環境地質、土壤地質環境、旅遊地質、地質災害等內容,將調查內容繪制在地形圖上,為最終生態環境地質成果編制提供資料。

野外調查前應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資料,開展遙感解譯工作,了解測區的生態環境地質概況和存在的問題,開展重點突出、目的明確的野外填圖。

9.5.2.1 填圖比例尺

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手圖宜採用1∶5萬地形圖。在實際工作中曾採用1∶10萬地形圖作為野外手圖,由於精度低一級,地形、地物與實地相對比存在偏差,也不利於野外路線調查。

9.5.2.2 生態地質填圖單位的劃分

經過綜合考慮,本次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採用地形地貌、岩性、植被種類三大要素組成一個生態環境地質單元,其中地形地貌為第一要素、岩性為第二要素、植被為第三要素,如某一單元,各要素組合起來命名為花崗岩低山雨林區。某一生態環境地質單元反映了自然氣候、地質構造、人為活動等因素。

9.5.2.3 調查點線精度的確定

調查點、線精度:生態環境地質調查不搞平均布點,在遙感解譯查明區域生態環境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在重點地區開展重點調查工作,以查明生態環境地質狀況為目的。原則上,每一種生態環境地質單元必須有調查點控制,面上調查點精度平原區每100km 2 有1~2個、山地丘陵區每100km 2 有2~3個。調查路線一般以垂直地貌界線的穿越法為主,追索法為輔。

9.5.2.4 生態地質剖面的繪制

生態環境地質剖面應垂直於生態環境地質單元、地貌界線,並盡可能穿越測區的不同地貌、生態環境地質單元。剖面線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長線與短線相結合。剖面反映了地質、地貌、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狀況等。要求全測區至少有2~3條控制性生態環境地質剖面,重點區測繪大比例尺的生態環境地質剖面。

9.5.3 土壤養分與地球化學調查

土壤養分與地球化學元素含量構成了土壤的農業基本特徵,是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調查內容與生態環境地質野外調查同步開展,其調查方法及技術要求可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第一稿)的相關要求進行。由於熱帶地區雨量充足,坡殘積層、風化層較厚,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土壤環境的調查有別於其他地區。

9.5.3.1 土壤養分調查

土壤養分調查是通過布點采樣測試開展的。土壤養分分布於土壤的O層或A層,深度一般為0~30cm,也即土壤的第二環境層。熱帶地區由於淋溶強烈,養分的分布層比一般地區略深,取樣深度可適當加深。

土壤養分分析項目:有機質、銨態氮、硝態氮、有效P、速效K、緩效K、有效S、有效Si、有效B、有效Mo、有效Cu、有效Fe、有效Zn、有效Mn、有效Ca、有效Na、有效Mg、有效Li。可根據實際調查的需要增減分析項目。

9.5.3.2 土壤地球化學調查

土壤地球化學調查應與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緊密結合,以為生態環境地質(地下水環境、土壤環境、醫學環境)基礎研究提供某些基礎地球化學資料為目的。土壤化探調查應分層取樣,第二環境層代表現狀,第一環境層代表背景。由於熱帶地區淋溶作用較強,取樣深度可適當加深。

土壤地球化學分析項目:硅、鋁、鐵、鈣、鎂、鈦、鉀、鈉、錳、磷、銅、鉛、鋅、鉻、鎳、鈷、釩、鍶、鋇、鎢、硼、鉬、氟、鎘、鈹、砷、銻、鉍、氯、汞、硫、氮、硒、鋰、pH 值。可根據實際調查的需要增減分析項目,選擇對環境植物和環境有益和有害的元素,分析其有效態。

9.5.3.3 土壤調查采樣要求

土壤樣可採取單點樣或多點混合樣。多點混合樣的測定值相當於多個點分別測定的平均值,更具有代表性,建議採用該種方法取樣。各采樣點的取土深度及重量應均勻一致,土樣上、下層的比例也要相同。采樣工具為洛陽鏟或鋤頭。

每個混合樣取1kg左右。如果采樣點太多而使混合樣太多時,可以把全部土樣放在盤子或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混勻,用四分法淘汰。四分法的方法是:將採集的土壤樣品弄碎,混合均勻,鋪成四方形,劃分成如田字形的4份,保留對角的兩份土樣,混勻後留作樣品,而把另外兩份棄去。如果一次分取後仍嫌土樣太多,可再次4分,直到重量1kg為止。土樣可用布袋或廣口塑料瓶盛裝,在布袋或塑料瓶內、外各備一張標簽,用鉛筆註明采樣地點、日期、采樣深度、土壤名稱、編號及采樣人等。與此同時,根據土壤調查要求,做好采樣點土壤剖面的相關描述。

9.5.3.4 采樣精度要求

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養分及化探樣的採取以土壤單元(土壤亞類)為取樣控制單位,取樣點應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點相結合,如果土壤單元(土壤亞類)的面積較大,則采樣點的精度要求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點的精度要求相一致,即每100km 2的采樣點控制在1~3個為宜,且每種土壤類型至少有1個土壤樣。在土壤樣中採取密碼樣5%,進行質量監測。

9.5.4 岩礦測試

土壤有效態分析參見林業土壤分析、農業化學、農業地質、環境保護等有關標准和專著。各項評價參數和各種「浸提」辦法、測試技術也有很多,針對不同的工作目的和工作對象。根據目標地球化學樣品區域調查需要,參照國家標准和農業、林業、環保等有關部門的「規程」及其他有關資料,選擇了以林業土壤分析方法國家標准(現改為行業標准)和(農業)土壤化學分析專著為藍本的土壤有效態基本分析方法。

土壤主要養分全量分析,除腐殖質外,都有現成的標准分析方法。常規元素的分析方法按1∶20萬區域地質調查的分析方法。

土壤有效態及主要養分全量分析方法,詳見表9.4,方法檢出限見表9.5。

表9.4 土壤有效態及主要養分全量分析方法表

表9.5 土壤有效態及主要養分全量分析方法檢出限表

9.5.5 其他調查方法

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內容廣泛,只有應用多種調查方法才能較全面地調查評估測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本次瓊海幅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根據海南島東北部的熱帶生態地質特點,在基本了解測區生態環境地質概況的基礎上,重點調查了對測區影響較大的幾種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及土壤環境,採用的方法不夠全面,可根據生態環境地質的調查內容,採用地球物理勘探、鑽探等重要方法。此外,本次瓊海幅調查根據自然生態特點、人類活動強度進行分區調查,突出了各分區的重點問題,如劃分為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區、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區、熱帶雨林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區、熱帶農業(作物)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區。

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區側重於調查城市供水水文地質特徵,岩土體工程地質與穩定性,環境地質條件與問題;地震與火山、地面變形,海洋動力災害等地質災害;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經濟發展與資源的關系;廢水、廢氣、垃圾對環境地質的影響。

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區位於多年平均高潮線往內陸10~20km的范圍內,該區側重於調查第四紀地質特徵、河道變遷、海岸變遷、環境地質問題;濱海旅遊地質資源、潮間帶地貌、紅樹林生態環境地質;供水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農業地質問題。

熱帶雨林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區側重於調查熱帶雨林物種、分布范圍;雨林生長區地質背景;熱帶雨林對生態環境質量的作用;水土流失、崩塌與環境地質災害。

熱帶農業(作物)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區側重於調查熱帶農業、作物資源;第四紀地質及地貌,土壤類型、地球化學背景及土壤養分狀況;農業水文地質條件;農業地表水資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農業灌溉水資源污染、土壤污染;作物養分與土壤養分的相互關系。

Ⅵ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

一、內容概述

1.成果簡介

為查明我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國土資源部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山區丘陵縣(市)組織開展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是為了配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而開展的,總體目標任務是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應用信息技術,規范調查數據採集應用,建立標准地質災害資料庫,方便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管理使用,實現數據錄入、檢驗、入庫、管理、發布一體化,為開展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研究和政府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支撐。

項目編制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空間資料庫系統建設技術要求》、《空間資料庫圖示圖例》和《屬性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等信息化技術要求,對地質災害屬性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建設標准等進行規定,填補了國內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標準的空白。

2003~2008年度項目先後開發了包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錄入子系統、檢查驗收子系統、信息管理子系統和信息發布子系統在內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平台,實現了從野外調查數據錄入—數據檢驗—數據入庫—資料庫管理—成果演示—成果發布的信息化工作流程,率先實現了地質災害信息的網路發布和三維地圖瀏覽。

2.技術指標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要求,通過廣泛調研,結合野外調查人員、信息系統建設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對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的需求,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設計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化成果的規范化、標准化錄入,實現了成果檢查驗收和匯總集成,實現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瀏覽、查詢和統計分析等管理功能,實現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網路發布。具體功能如下:

(1)數據錄入功能

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情況、滑坡野外調查表、崩塌野外調查表、泥石流野外調查表、地面塌陷野外調查表、地裂縫野外調查表、不穩定斜坡野外調查表、地面沉降野外調查表,以及地質災害分布及易發程度分區圖、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和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等表格、圖件、報告的錄入、修改和編輯,提供資料庫查詢、圖件瀏覽等功能(圖1)。

(2)數據檢查功能

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完整性檢查,實現了地質災害資料庫數據項缺失率和坐標誤差檢查,實現了空間圖形中所含圖層文件的完整性、圖層屬性完整性、圖層套合關系、地圖參數,以及圖庫一致性檢查等功能(圖2)。

圖1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錄入子系統

(3)數據管理功能

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的匯總集成、查詢、瀏覽、統計、數據更新和輸出等功能,通過本系統可以為全國、省、縣三級用戶提供對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詳實而直觀的管理功能,為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管理的自動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服務(圖3)。

(4)信息發布功能

通過網路,實現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的實時查詢、地圖瀏覽等功能,實現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成果、應用軟體和其他相關資料的瀏覽、下載服務(圖4)。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2003年至今,全國已有2020個調查縣(市)利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完成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的採集和錄入,並提供給當地政府使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30個省(區、市)(除香港、澳門、台灣和上海)及其他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分別利用該系統進行地質災害信息的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和日常管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為城鎮建設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編制「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做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進行地質災害遠程會商、編制地質災害年度防災預案、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等提供了支撐,提高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效率,促進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對我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圖2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檢查驗收子系統

圖3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管理子系統

圖4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發布子系統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利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第一時間提取了汶川地震災區84個縣(市)的歷史地質災害信息,為地震引發地質災害嚴重程度評估、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等提供了基礎數據,為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組織領導抗震救災、編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隨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調查與管理工作的加強,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將在全國更廣的范圍內得到深入推廣應用,將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免費提供,用戶可直接登錄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http://www.cigem.gov.cn/)專題欄目下載系統安裝包及說明文檔,根據需要可提供技術咨詢或現場服務。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李媛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577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Ⅶ 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信息化成果為依託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在「有效防治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地區,相繼部署開展了2020個山區丘陵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調查面積約834萬平方千米。

遵循「以人為本、直接服務、緊密結合、宣傳普及」的原則,對城鎮、廠礦、村莊、風景名勝區、重要交通干線和重要工程設施分布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進行了調查,初步查明了地質災害及隱患點近24萬處,了解了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現狀,基本摸清了地質災害家底,劃定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國家—省—縣」一體化的數據信息管理系統,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路,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調查工作全面,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為地方政府防災減災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結合調查區的具體條件,明確了地質災害防治原則、防治目標、防治重點和防治措施,為地方政府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過程中能夠做到合理利用土地、主動防範地質災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為編制相關規劃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調查成果真實反映了當前地質災害的情況,為編制全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等國家重大規劃及省、市、縣的相關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每年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工作中,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直接應用其中,進一步提高了預報預警的准確度,從而為國家合理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節約成本,擴大成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3.為重大地質災害應急事件提供技術支持

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為重大災害應急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型泥石流等重大災害突然襲來時,調查成果被及時送到應急調查前線、應急指揮部和相關部門,這對於及時掌握災區地質環境狀況、准確判斷地質災害復發可能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從而為第一時間營救人員和挽回財產損失創造了條件。

二、調查工作深入群眾,提高廣大民眾防災減災意識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是在一線開展的,通過與當地幹部群眾的接觸、交流,通過不斷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廣大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識逐步提高,防災意識和自測、自報、自救的防禦能力得到了加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效。

三、調查成果共享,及時有效地服務於國家防災減災

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共享,在服務經濟社會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010年6月,為民政部的防災減災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2007年11月,為交通部提供的調查資料、評價成果等,使得該部對相關高速公路周邊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情況能夠全面掌握,及時作出防範措施,充分保障了行駛車輛和過往人員的安全。

Ⅷ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

傳統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的表現形式為調查報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逐漸向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不同種類、不同階段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內容不同,通常包括地質災害歷史、現狀,活動規律與形成條件,危害區范圍、社會經濟條件與受災體分布情況,破壞損失程度,發展趨勢預測,防治對策與措施等。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主要成果為:①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主要內容為縣(市)社會經濟狀況、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分布與發展特徵、易發區劃分、主要災害隱患點危險性和危害性評價及監測預警和防治建議;②地質災害區劃圖,成圖比例尺寸一般為1∶10萬,除圈出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外,還應用專門符號將潛在的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反映到圖上;③地質災害調查表、有關照片和錄像片;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根據評估對象不同,分為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成果內容和要求將在第十章中闡述。

針對具體災種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其內容和要求,由調查評價的目的、階段,災害類型及其特徵而定。

小結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應學會根據調查評價的類型、對象、工作程度,選擇配置最適宜的技術方法,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調查評價成果,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選擇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技術方法的原則是什麼?

3.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成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Ⅸ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成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內容: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Ⅹ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和原則

11.3.1 目標

(1)總體目標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全面開展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的完整數據體系,形成一體化綜合數據中心,提供數據快速響應和多目標應用系統,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過程的綜合一體化動態評價及預警平台,促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規劃、管理、防治的科學化與現代化,為全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好地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近期(2010年)目標

1)完成中小比例尺基礎資料庫建設,實現所有地質災害動態數據的快速更新,數字化信息的積累取得顯著進展,形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數據體系和動態數據更新體系。

2)基本建成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及預警預報的決策支持系統,最大限度地保證地質災害防治決策和預警信息的准確、高速傳輸。

3)建立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數據採集系統,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及重點地區,實現地質災害監測和調查數據的快速更新。

4)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工作中基本實現野外調查數字化採集和自動監測,對重點地質災害的監測信息實現自動傳輸。

5)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信息化,促進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的提高。

6)建成以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國家、省及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區的三級數據傳輸系統,支持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共享和動態數據的快速傳輸。

7)在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體系的基礎上,基本完成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標准建設,形成較為完整的標准體系,全面支持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綜合管理、信息共享和多目標應用服務。

8)在地質災害調查隊伍中廣泛普及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出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有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初步建成高素質的信息化建設隊伍。

(3)遠期(2020年)目標

在已有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完善和提高信息化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能力,全面建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數據中心;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數據採集和維護的數據傳輸系統;建立以地質災害防治為最終目標的信息服務和應用系統;建立支持數據傳輸、信息交換和共享的網路支撐體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標准支撐體系。通過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過程信息化,促使信息技術的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完成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建成結構完整、技術先進、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換網路;建立數據良性更新機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並實現系統的整體集成,形成具有區域評價、預警預報等多種分析預測決策支持功能的信息綜合服務體系。

11.3.2 系統建設原則

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和任務,遵循國家及國土資源信息化規劃的總方針、總任務,確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原則是:

1)統籌部署、統一規劃、分級分步實施,系統的建設應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要與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相協調,從全局的觀點來設計和規劃系統建設,保證整個系統運行的協調性;

2)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特點,在注重應用技術和系統的實用性、易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保證系統的先進性、可持續性;

3)系統建設要依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要服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業務流程,要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支持。

閱讀全文

與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