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我國古代歷法成果

我國古代歷法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22 23:06:05

❶ 古代中國歷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1)先秦時期: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
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
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
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
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
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❷ 我國古代歷法直至什麼時期到達了高峰

我國古代歷法,歷經各代制歷家的改革,至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王恂等人編制的《授時歷》達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編制《授時歷》過程中,既總結、借鑒了前人的經驗,又研製了大批觀天儀器。在此基礎上,郭守敬主持並參加了全國規模的天文觀測,他在全國建立了27個觀測點,在當時叫「四海測驗」,其分布范圍是空前的。這些地點的觀測成果為制定優良的《授時歷》奠定了基礎。《授時歷》創新之處頗多,如廢棄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積年;取消了用分數表示天文數據尾數的舊方法;創三次差內插法求取太陽每日在黃道上的視運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繞地球的運轉速度;用類似於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圓術,由太陽的黃經求其赤經、赤緯,推算白赤交角等。《授時歷》於1280年製成,次年正式頒發實行,一直沿用至1644年,長達360多年,足見《授時歷》的精密。

❸ 我國古代歷法《太初歷》有哪些科學成就

《太初歷》的科學成就主要有以下4點:

(1)《太初歷》在於歷法計算上的精密准確。《太初歷》以實測歷元為歷算的起始點,定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夜半為歷元,其實測精度比較高,如冬至時刻與理論值之差僅0.24日。

(2)《太初歷》第一次計算了日月食發生的周期。交食周期是指原先相繼出現的日月交食又一次相繼出現的時間間隔。食年是指太陽相繼兩次通過同一個黃白交點的時間間隔。

(3)《太初歷》精確計算了行星會合的周期,正確地建立了五星會合周期和五星恆星周期之間的數量關系。在五星會合周期的測定和五星動態表編制的基礎上,《太初歷》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預推五星位置的方法:已知自歷元到所求時日的時距,減去五星會合周期的若干整數倍,得一餘數。以此余數為引數,由動態表用一次內插法求得這時五星與太陽的赤道度距,即可知五星的位置。這一方法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五星運動研究的重大飛躍。這一方法繼續應用到隋代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動。

(4)《太初歷》適應農時的需要。司馬遷等人制訂《太初歷》時,將有違農時的地方加以改革,把過去的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又在沿用19年七閏法的同時,把閏月規定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間無中氣的月份,使歷書與季節月份比較適應。這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順昌了。二十四節氣的日期,也與農時照應。

總之,《太初歷》的制訂,是我國歷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歷法大改革,是中華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

❹ 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實質上是

選C,因為天文歷法是直接針對農業生產的,我們現在還叫農歷。在詩經中有一首名篇《七月》,收在十五國風的豳風當中,講的就是周代的農業生產,是按不同的月份敘述的,這已經體現出歷法在周代就已經用於農業了。

A講的不是成就,更像是說原因,而且失於片面

B與天文歷法實際上無關,天文現象並不反映洪水、飢荒、地震等災害

D也不是說成就

❺ 古代中國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

(1)先秦時期: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
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
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
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
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
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❻ 我國歷法在古代是怎樣發生變化和發展的

根據成書於春秋時期的典籍《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歷法,預報季節。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期的《夏小正》中,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

夏代歷法的基本輪廓是,將一年分為12個月,除2月、11月、12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顯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見、夕伏來表示節候。

這雖然不能算是科學的歷法,但稱它為物候歷和天文歷的結合體可以的,或更確切地說,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

《尚書·堯典》中也記載了古人利用顯著星象於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來預報季節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即認識4個時節,對一年的節氣進行准確的劃分,並將其運用到社會生產當中。可見,至遲在商末周初人們利用星象預報季節已經有相當把握了。

在干支紀日方面,夏代已經有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天干周而復始地記日。

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發展為干支紀日,即將甲、乙、丙、丁等10天乾和子、丑、寅、卯等12地支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干支,60日一周循環使用。

至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歷」。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普遍實行四分歷。

閱讀全文

與我國古代歷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