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理記成果

理記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22 22:30:04

① 成長記錄冊怎麼寫我的成果

一寫現在的學習成績情況,跟以前的成績記心比較,然後看學習成績之外的其他幾個方面的成長情況,比如說興趣的增加,愛好的提高!

② 王希隆的主要成果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西北屯田研究」(1991年)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新疆軍政制度研究」(1994-1997)
主持完成世川良一基金項目「中俄關系史略」(1994年)
主持完成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1998-2001年)
主持完成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項目「明清以來至民國西北邊疆民族政策得失研究」(2005-2010)
主持完成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子項目「少數民族人物傳記」(2004-2007)
主持完成甘肅省政府委託項目「甘肅穆斯林民族社會研究」1項(2004)
參加完成交通部項目「乾旱半乾旱地區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主持子項目1項(2003)
參加完成《973北方沙塵暴子項目》,主持子項目1項(2003)
主持完成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少數民族史》(2007)
主持教育部馬工程教材《中國民族史》(2010)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新疆通史》子項目《屯墾卷》(2011)
主持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所《中俄關系史》子項目《1840年以前的中俄關系》(2010年)
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項目《西藏問題研究》(2012)
主持國家民委委託項目《清代新疆官員的選任與管理》(2013) 1、中亞考察者戈.尼.波塔寧的成就 (譯文) 西北史地1981年3期 1/1
2、蔡大愚宣傳馬克思主義辨正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4期 1/1
3、董福祥事跡述評 甘肅社會科學1982年3期 1/1
4、蔡大愚主張列寧學說的調查 黨史研究1982年3期 1/1
5、回族愛國將領馬福祿 西北史地1983年3期 1/1
6、哈薩克族英雄阿布賚 西北民族歷史人物選介1983年10月 1/1
7、1755~1860年清政府對哈薩克族的政策和俄國的擴張 西北民族文叢1983年3輯1/1
8、乾嘉時期清政府對哈薩克族之關系與政策 新疆大學學報1984年1期 1/1
9、蔡大愚其人和甘肅護法運動 西北史地1984年2期 1/1
10、清代新疆的回屯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1期 1/1
11、清代實邊新疆述論 西北史地1985年4期 1/1
12、平準戰爭中的轉輸與屯田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1期 1/1
13、清末回族留日學生的進步活動和思想 寧夏社會科學1986年3期 1/1
14、關於清代伊犁回屯收獲計算單位「分」字的辨析 蘭州大學學報1986年4期 1/1
15、清代前期河西興盛原因初探 甘肅社會科學1987年3期 1/2
16、清代新疆的駐防八旗與旗屯 新疆社會科學1987年6期 1/1
17、近年來青海地方史研究概況 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9期 1/2
18、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戶 西北史地1988年1期 1/1
19、烏魯木齊等處旗丁並未歸並伊犁滿營—〈清史稿.兵志〉訂誤
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2期 1/1
20、清代西北的犯屯 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1/1
21、清代烏魯木齊屯田述論 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5期 1/1
22、清前期吐魯番維吾爾人遷居瓜州的幾個問題 蘭州大學學報1989年4期 1/1
23、近代回族社會進步思潮和革命斗爭 青海社會科學 1990年4期 1/1
24、清末回族外交官楊樞 中國回族研究1991年1輯 1/1
25、塔爾寺(公本賢巴林)考察記(譯文) 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1/1
26、清代西北馬廠述論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3期 1/1
27、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1/1
28、清代關西五衛述論 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3期 1/1
29、准噶爾統治時期天山北路農業的分布、發展和規模 西域研究1992年4期 1/1
30、年羹堯與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 西藏研究1992年4期 1/1
31、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農經濟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1/1
32、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述論 中國史研究1993年3期 1/1
33、准噶爾統治時期天山北路農業勞動者的來源和族屬 民族研究1993年5期 1/1
34、聚珍薈粹 博大精深—評中國西北文獻叢書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1期 1/1
35、清代以前之中俄聯系初探 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2期 1/1
36、從西寧到庫庫淖爾(譯文) 西北史地1994年3期 1/1
37、我國與哈薩克經濟合作的發展遠景及其有關問題 開發研究1994年5期 1/1
38、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 西北史地1995年1期 1/1
39、庫庫淖爾的航行(譯文) 西北史地1995年2期 1/1
40、紀昀關於新疆的詩作筆記及其史料價值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1/1
41、庫庫淖爾考察記(譯文) 西北史地1995年3期 1/1
42、托時.德新奉使俄國及其有關問題 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4期 1/1
43、關於〈烏魯木齊政略〉的幾個問題 西域研究1996年1期 1/1
44、新疆哈密維吾爾族中的扎薩克旗制 西域研究1997年1期 1/1
45、關於額敏和卓的幾個問題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1期 1/1
46、論哈密達爾漢伯克額貝都拉 民族研究1997年3期 1/1
47、哈密、吐魯番和庫車的達爾漢伯克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年4期 1/1
48、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論 蘭州大學學報1997年4期 1/1
49、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敗及其原因 西北史地1998年1期 1/1
50、哈密達爾漢伯克額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響 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報1998年4期 1/1
51、歷史學基地班教學與管理研究 西北高教研究 1998年3期 1/1
52、吐魯番察合台後裔與清朝 蘭州大學學報1998年4期 1/1
53、阿克蘇爾坦考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8年6期 1/1
54、蔡大愚先生傳略 蘭州大學學報1999年3期 1/1
55、〈國民黨總部致甘肅都督趙惟熙函〉跋 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3期 1/1
56、孫中山與蔡冰若 回族研究2000年4期 1/1
57、索倫部名將海蘭察 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2輯 1/1
58、論清代河州的再度興起 回族研究2001年2期2/2
59、試論明清時期河湟文化的特質和與功能 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6期 2/2
60、關於清代伊犁將軍府制的幾個問題 西域研究2002年1期 1/1
61、哈布圖哈撒爾述論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1期 1/2
62、科孜洛夫及其第六次中亞考察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1期 1/2
63、清末科塔借地之爭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2/2
64、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光明日報理論版2002年6月11日 1/1
65、馬仲英赴蘇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2期 回族研究全文轉載1/1
66、甘肅保安族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5期 2/2
67、西部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民族學論集2002年5月 1/2
68、吐延奢延為匈奴語南北考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4期 2/2
69、鄂對家族與清代新疆政治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2/2
70、對唐代幾種社會救濟形式的辨析 社科縱橫2003年3期 2/2
71、秦、西漢時期匈奴單於位繼承製度考辨 民族研究2003年2期 2/2
72、顧頡剛先生與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6期 1/2
73、對當前綜合性大學民族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的思考 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專輯 2/2
74、阿拉善蒙古游牧地變遷考述 衛拉特研究2003年6期 1/2
75、試論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 中國藏學2004年2期 2/2
76、匈奴司法制度與刑法考述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6期 2/2
77、顧頡剛先生西北考察述論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4期 1/2
78、吐谷渾地方統治制度的演變 民族研究2005年5期 2/2
79、吳忠信與西藏 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5期 2/2
80、山區東鄉族小學生輟學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東鄉族自治縣北嶺鄉為例
民族研究2006年2期 2/2
81、霍集斯述論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3期 1/2
82、關於霍集斯的幾個問題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4期 1/2
83、李得倉受撫後治理張家川的貢獻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2
84、伊斯蘭教在構建西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初探
當代中國第1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
85、額濟納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評 衛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
86、回族學研究新視角---分子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在回族學研究中的應用初探
回族研究2006年4期 2/4
87、清前期的西北戰局與阿拉善蒙古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2/2
88、額濟納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評 衛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
89、自成一部前的賽因諾顏部—兼論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2007年1期 1/1
90、關於編修多卷本《新疆通史》的幾點想法 西域研究2007年4期1/1
91、馬鬃山口岸論述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1/2
92、明清時期土司制度與藏區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 2/2
93、廣西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調的原因與治理 中國人口研究2008年3期2/2
94、東南苗族侗族出生性別比例失調研究 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4期 2/2
95、西北回族重商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4期1/2
96、民族出版業與和諧社會建設 當代傳播2008年4期1/2
97、西北城市清真寺經濟結構淺析 回族研究2008年4期1/3
98、兩漢邊政中的質子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2期2/2
99、西北土司流變考 新疆社會科學 2009年3期2/2
100、張維先生學術述略 —— 《還讀我書樓文存》序 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3期1/1
101、新疆統一之前維吾爾人與清朝之互動關系及清朝之政策 中國民族學2009年1/1
102、額敏和卓後裔與清代新疆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9年2期1/2
103、趙儷生先生與歷史學 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2009年8月1/1
104、回憶趙儷生先生 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 2009年8月 1/1
105、土爾扈特西遷後的經濟狀況及其對東歸的影響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0年1期2/2
106、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時期的聯姻狀況述評 新疆大學學報2009年5期 2/2
107、略論清前期對回疆的經營 蘭州大學學報2010年3期1/2
108、關於清末科阿分治問題的探討 煙台大學學報 2010年02期 2/2
109、關於清代祭祀青海神制度的兩個問題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4期2/2
110、清末新疆新式教育概論 中國民族學2010年6月 2/2
11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問題研究——以蘭州市七里河區為例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2
112、第一位出使俄國覲見女皇的中國外交官托時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4期1/1
113、清代以來甘肅省文縣白馬藏族服飾演變探討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1期1/2
114、蒙古安多與死城哈喇浩特序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5期 1/1
115、關於新疆屯墾史研究的幾點認識 石河子大學學報2011年6期 1/2
116、再論馬仲英赴蘇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1期 1/1
117、瑪哈圖木·阿雜木後裔在中國的活動與文化變遷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2期 1/1
118、東鄉族自治縣農村醫療救助問題研究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2期 1/2
119、張格爾之亂及其影響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3期 1/1
120、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貴州大學學報2012年5期 1/1
121、清代新疆書院述論 西域研究 2012年5期 1/2
122、魏、晉、前涼西域屯墾述論 西域研究2013年3期 1/1
123、顧頡剛先生未刊書信兩通釋述 蘭州大學學報2013年1期 1/1
124、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考述 世界宗教研究 2013年3 期1/2
125、東鄉族民間「都哇」治療極其功用解讀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1期2/2
126、張維先生與《仇池國志》 圖書與情報2013年2期 1/2
127、文縣白馬藏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功能 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2期1/2
128、歷史記憶與族群關系­­——永靖縣新寺鄉孔氏回族的人類學考察
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2期2/2
129、<新疆圖志>版本源流考述, 《中國地方誌》2013年第10期2/2
專著、譯著、文獻校注
1、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1/1
2、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增訂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1/1
3、中俄關系史略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1/1
4、各民族共創中華(東北內蒙上卷)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1/1
5、積石山的滄桑-----保安族馬正雲先生家庭實錄
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1/1
6、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1/2
7、西北少數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主編
8、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簡略本譯本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1/2
9、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完整本譯本 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1/2
10、醒回篇校注 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1/1
11、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1/1
12、還讀我書樓文存(主編) 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5月1/1 1、西北民族關系史(參編) 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
2、中外關系史辭典 (參編)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3、古西行記校注(參編) 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4、西域通史 (參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5、西域文化史 (參編) 中國友誼出版社1996年8月
6、中亞研究 (參編) 民族出版社1996年
7、古代西北屯田開發史 (參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
8、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續編 (副主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9、國家歷史學基地建設論文集(副主編)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9、歷史文化探研 (主編) 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10、趙儷生先生紀念文集(副主編) 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③ 理記出品是什麼意思

理記是瓷號.

④ 省級成果匯總

根據農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和技術方法,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的規定,農用地分等先進行等別劃分和確認,然後進行匯總,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分等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字部分,包括《農用地分等工作報告》、《農用地分等技術報告》、《標准樣地設置報告》;二是圖件部分,包括各級農用地經濟等別圖、利用等別圖、自然質量等別圖、標准樣地分布圖;三是數據部分,包括農用地分等指數計算數據、面積統計數據、標准樣地屬性數據等。

(一)鄉(鎮)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根據計算得出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各分等單元的等別指數,按照已確定的分等間距分值及黑龍江省農用地等別劃分表(表 3-10)中所列出的農用地等別間距指數,將屬於同一間距值的分等單元歸為一類,再對照有關農用地等別指數所對應的農用地等別,最終確定該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別,並將其匯總。

按照上述方法,根據各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別指數,逐一確定每個分等單元的等別,然後將同一等別內的單元合並,形成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二)縣(市)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在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礎上,將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行政區內的各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形成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要求如下。

1. 縣(市)級農用地等別確定

根據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要求,確定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范圍內農用地的等別,即在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范圍內將農用地劃分成幾個等別。

2.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

按各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匯總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農用地分類的面積應和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中涉及的農用地分等的地類面積一致。如農用地分類中地類為耕地,則通過農用地分等所劃分的各等別的耕地面積總數應和全縣耕地面積總數一致。

3.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圖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圖包括自然質量等別圖、利用等別圖、經濟等別圖。

(三)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在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基礎上,形成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成果,其中,市級農用地等別匯總可以作為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的中間成果。

1. 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確定

根據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經過省級成果匯總,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劃分為 2 10 等共 9 個等別。

2. 省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

省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主要是根據全省各縣(市)及各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農用地分等的面積,逐級統計匯總情況。在統計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時,應採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的數據,以便使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和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的有關數據一致。

3. 省級農用地分等圖

在縣(市)級農用地分等圖的基礎上編繪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圖、利用等別圖和經濟等別圖,其中,農用地經濟等別圖是全省農用地分等的主要圖件。

(四)農用地分等成果資料庫

1. 建立電子表格資料庫

為了使農用地分等的各項數據得以完善保存和應用,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統一的要求和格式,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了電子表格資料庫,內容包括分等單元原始屬性數據表、分等基本參數、「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分等的基本參數表、土地利用系數表、土地經濟系數表、樣點產量-投入調查表、指定作物分等計算結果表、分等面積統計表、標准樣地屬性數據表等。並將以上各種數據統一存入軟盤,以便保存和應用查找。黑龍江省在農用地分等中,已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電子表格資料庫,表格統一採用 Excel 格式。

1)資料庫的內容

(1)農用地分等基本參數表,包括國家下達的農用地分等指定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省統一計算的產量比系數、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等。

(2)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因素體系及權重值表。

(3)各指標區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

(4)省級農用地分等結果和省、市、縣三級農用地分等面積匯總表。

(5)農用地分等結果地類面積匯總表。

(6)省級標准樣地屬性數據表。

2)表格格式要求

為了建立統一的農用地分等資料庫,便於查找和應用,全省按統一的格式填寫表格,輸入計算機進行保存。

(1)匯總單元編號採用「省級行政代碼(2 位)+地級市行政代碼(2 位)+縣級行政代碼(2位)+單元流水編號(4位)」。行政代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代碼》(GB/T 2260-2002)執行。

(2)面積。農用地分等面積一律以公頃為單位,小數點後保留 2 位。

(3)提交的格式。電子表格除要求提供 Excel 格式的表格外,其他表格一律採用 DBF 格式。

2. 省級農用地分等資料庫

1)資料庫內容

資料庫內容必須與表格數據一致。資料庫成果包括圖形資料庫、表格資料庫和數據軟體系統,對通用軟體和國家要求格式的資料庫,僅要求提供數據內容。對於圖形資料庫,其內容應包含提交的所有成果圖件的數據;對於表格資料庫或屬性資料庫,應與圖形數據相關聯;對於不需要圖形對應的表格,可以僅提交電子表格。

(1)分等單元電子圖的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地類代碼、指標區名稱、面積屬性等。

(2)自然質量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地類代碼、各單元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產量比系數、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

(3)利用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利用等單元編號、實際產量調查、二級區最高產量、土地利用系數和利用等指數等。

(4)經濟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投入、產量、土地經濟系數和經濟等指數等。

(5)農用地標准樣地分布圖與樣地屬性表相對應。

(6)綜合數據應包括單元圖形庫和與單元相連接的綜合數據表。

2)資料庫要求

(1)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注記、主要道路等不同信息應分別保存。

(2)要求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相關聯,滿足圖屬互查的要求。

(3)成果圖件的電子圖顏色、注記、圖例、圖廓等必須設置完整。

(4)應建立電子文本文件,對電子圖作出必要的說明。

(5)不同的地理信息顏色不同,可根據有關參考色標進行調整。

3)數據格式

基礎資料庫的點、線、面及注記層編碼的規則,對照《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資料庫標准》(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05 年 6 月)、《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執行。

⑤ 實踐成果形式包括哪些

實踐活動成果的展示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教育方式。旨在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培養為人民服務的良好思想品德。

實踐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社會實踐活動

⑥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⑦ 魯迅的創作成果.!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 科學 」與「民主」。1902 年赴日本留學 ,入東京弘文學院 。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棄醫習文。1906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發表了《 摩羅詩力說 》、《科學史教篇》 、《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論文 。1909年8月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 。此後「 一發而不可收 」,陸續發表《 孔乙己 》、《葯 》、《阿Q正傳》等傑作。同時 ,他還結合斗爭需要 ,創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後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 年 8月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 ,並相繼出版了小說集《 吶喊 》、《 彷徨 》。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譯介紹外國文學 。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 ,離京到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 。1927 年10月到上海,專事著述 。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起並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 。在上海期間 ,陸續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後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 。

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對民主革命和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並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精神遺產。他一生著譯約近1000萬字,計有小說集3部 ,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 ,回憶散文集1部 ,1400多封書信 ,還有1912 年5月5日到1936 年10月18日的日記(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他還翻譯了14個國家將近 100 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印成33部單行本。此外還輯錄、校勘古籍18種。這些著作曾有各種不同版本出版,現有1959年版《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版《魯迅全集》16卷等。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的一生,得到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評價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 ,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對於魯迅思想和創作的研究,是從1918年《狂人日記》發表後開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匯編了這方面的部分重要成果。另外尚有魯迅研究專家的多種專著。

《魯迅全集》

魯迅著作結集。1938年,上海復社出版了20卷本;1973年人民出版社重印。前6卷收魯迅創作的小說 、散文 、雜文,第7卷《兩地書》、《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第8、9、10卷收學術論著和輯錄校勘的部分古籍,後10卷收魯迅譯著。1956 ~1958 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不包括譯文的《魯迅全集》10卷 , 同時先後出版《魯迅日記》2卷和《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編出版了《魯迅全集》16卷(不包括譯文) ,前6卷與1938 年版編排體例不盡一致 , 總內容相同 , 第7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第8卷《集外集拾遺補編》,第9卷《中國小說史略 》、《 漢文學史綱要 》,第10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第11~15卷收《兩地書》,書信和日記,第16卷( 附集)《魯迅著譯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注釋索引》。這是迄今內容最完備、校勘注釋最精確的版本。

⑧ 學生寫了讀書筆記,成果影響是什麼

讀書筆記一則 影響課堂內學業成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 學生態度和價值的獲得更主要來自家庭和同伴及所處的...

⑨ 個性發展特長及成果300字怎麼寫

在新的學期,新的環境下我們要重新開始,無論過去是失敗還是成功。忘記以前的成功與失敗,我們只需要把經驗和教訓銘刻於心。面對失敗,讓我們銘記一位老者的話:一個人如果失敗了,並不證明他永遠完了;如果他認輸了,並且退卻了,那他才永遠完了。做人第一,做學問第二。看到同學個個都長高了,個個都精神飽滿,我就非常想對他們再說幾句鼓勵的話:要有進步的信心和決心。

新年伊始,應認真總結過去,千萬不要驕傲,應該在新學期再接再勵,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應該振奮精神,爭取迎頭趕上。不論怎樣,老師都希望每位同學都有「我會比昨天更進步」的信心和決心。

我的發展目標

新學期剛開始,要做好」五個心」:

一,是收心.

把暑假的以玩為主的生活方式轉變為以學為主的生活方式.

二,是決心.

我要在新學期伊始下就下定決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個美好的開端.

三,是恆心.

在學習上要下功夫,持之以恆,戰勝困難.

四,是愛心.

不僅要提高學習,同時還提高品德修養.尊敬老師,團結友愛,互相互愛,孝敬父母.

五,是用心.

用心做人,做學問.

學期末的我

在放假期間,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想與同學做一次旅遊,旅遊會開闊我的眼界,我想讓我領略一些在原來的地方領略不到的東西。

其實,無論做些什麼,只要在假期結束的時候,自己回想起來覺得沒有白過,過得充實,對自己有意義就行了。能留下點回憶,比什麼都好,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我的假期學習計劃是這樣的:在這一學期報班填補不足.再提前學習新課程.

我的發展目標

這半學期過去了,應總結過去,彌補以前的不足。

我決心:1,樹立一個信心:我能我行

2,創立一種學風:認真刻苦

3,凡事從「認真」開始,認認真真地讀書,認認真真地上課,認認真真地做作業。

4,學業成功的過程離不開勤奮和刻苦。「天才出於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勁,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些格言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5,培養一個習慣:自覺自願 .學業進步,貴在自覺。我們要在老師的指引下,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新學期我們的父母在關注著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祝福你們。今天我們要將新學期視為一個新的起點,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學習和生活之中。

新的一學期開始了,我們回到老教室,看到熟面孔,但要帶著新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讓我們在下半學期的開始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

思想道德 自我評價

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有愛心、樂於幫助他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 。

思想道德事跡記錄袋

我有很好的人際關系,希望自己以後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質,創造自己閃耀的一片天空。

學科學習記錄

語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能夠按時完成作業,課上認真聽講,主動參加討論。每周寫一篇周記,讀幾篇文章,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後我應該更加嚴格要自己,努力做得更好。

英語:課上認真聽講,課下按時完成作業。有不懂的就問,每天都讀讀單詞,課文,在測試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考出一個滿意的分數。

思想政治:課上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按照老師的要求背誦每一天的學習重點。當自己的應用能力還是有些差,應該多多關注一些新聞,開闊自己的視野。

學業情感自我評價

無論過去是失敗還是成功。忘記以前的成功與失敗,我們只需要把經驗和教訓銘刻於心。要有進步的決心,千萬不要驕傲,應該再接再勵,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應該振奮精神,爭取迎頭趕上。

合作與交流 自我評價

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勤奮,追求科學,思想健康向上。與他人團結互助.約束自己的行為.尊重身旁每一個人的想法.可以很快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

合作與交流行為記錄袋

我在與小組合作交流時都能夠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建議,見解獨特,也會接受同學的批評與建議!和同學一起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和同學一起探討問題。

運動與健康自我評價

對於體育有很強的熱情,能夠堅持每天都鍛煉身體,而且在上體育課的時候能夠很好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審美與表現自我評價

有健康和審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級、庸俗的東西。

對藝術學習有興趣,具有創新意識。

審美與表現記錄袋

我個人比較注重自然美,有健康的審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級、庸俗的東西!

個性與發展 基本情況

特長:學科特長;從小喜歡對地理科目的探究.喜歡閱讀文學刊物.並得以運用.

體育運動特長:對多數運動熱愛.

藝術特長;唱歌

有新意的成果:藝術節合唱 音樂課合唱

其他:對電腦技術小有研究.

自我評價

從小到大,對學習,我都抱著一種堅持不懈的態度充滿了信心。對同學朋友我永遠都用一顆熱情善良的心去對待他們。我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父母眼中乖巧的女兒。遇到困難,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是每一次我都堅持了下來。對生活,我永遠都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相信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堅持信念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個性發展過程

我在學校特別喜歡踢足球,所以我們每周3都和學校的老師比賽,在比賽中雖然我們從來都沒有勝利過,但是我堅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戰勝他們。在踢足球的過程中我和同學建立的很好的默契,和老師也建立的很好的師生友誼

個性發展特長與成果展示

本人個性良好,缺乏特長,所以在今後要提高自己學科方面的特長、體育運動方面的特長和藝術方面的特長等;爭取做到全面發展。

閱讀全文

與理記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