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理學控制的內容是什麼
控制(control)就是檢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計劃、標准和方法進行,發現偏差分析原因,進行糾正,以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控制職能幾乎包括了管理人員為確保實際工作與組織計劃相一致所採取的一切活動。
目標控制:
1、預先控制——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開始之前進行的控制。控制的內容包括檢查資源的籌備情況,預測其利用效果等。
2、現場控制——企業經營過程開始以後,對活動中的人和事進行指導和監督。
作用:可以指導下屬以正確的方法進行工作;可以保證計劃的執行和計劃目標的實現。
3、成果控制——事後控制。指在一個時期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結束以後,對本期的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進行總結。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財務分析、成本分析、質量分析和職工成績評定等內容。
控制和計劃的關系相對密切,是一個問題的兩面。計劃越是明確、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制的目的在於通過採取糾正的措施,使實際工作符合原來的計劃目標。
組織角色是指與人們在組織中占據位置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
(1)什麼是成果控制擴展閱讀
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
(一)環境的變化——企業外部的一切環境都在無時無刻發生著變化。
(二)管理權力的分散——企業的分權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三)工作能力的差異——即使企業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計劃,經營環境在一定時期內也相對穩定,對經營活動的控制仍是必要的。
(四)控制的基本原理:
1、任何系統都是由因果關系鏈聯結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間的這種關系叫做「耦合」。
2、為了控制耦合系統的運行,必須確定系統的控制標准Z。
3、可以通過對系統的調節來糾正系統輸出與標准Z之間的偏差,從而實現對系統的控制。
『貳』 簡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反映計劃要求
控制的目標是為了實現計劃,控制是實現計劃的保證。為實現每一項計劃所進行的控制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都需要按不同計劃的特殊要求和具體情況來設計。控制工作是考慮到各種計劃的特點,就越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2、直接控制
主管人員及下屬的工作質量越高,對所負擔的職務越能勝任,也就越能覺察偏差,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於是越不需要進行間接控制,從而減少偏差的發生及進行間接控制的費用。
3、控制關鍵點
為了進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別注意在根據各種計劃來衡量工作績效時有關鍵意義的那些因素。控制住了關鍵點,也就控制住了全局。同時,在控制工作中強調關鍵點的控制也是提高控制工作效率的要求。
4、關注例外
例外原則對例外的關注,不應僅僅依據偏差的大小而定,還必須考慮相應的工作或標準的重要性,即強調例外必須跟關鍵點結合起來,關鍵點上的例外偏差是最應予以重視的。
5、控制趨勢
要使控制有效,控制變化趨勢則顯得非常重要。控制趨勢的關鍵在於從現狀中揭示傾向,特別是在趨勢剛顯露苗頭時就敏銳地覺察到。
任何系統都是由因果關系鏈連結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間的這種關系就叫耦合(控制論就是研究耦合運行系統的控制和調節的);
為了控制耦合系統的運行,必須確定系統的控制標准Z(控制標准Z的值是不斷變化的某個參數集的函數,即Z=f(S));
通過對系統的調節來糾正系統輸出與標准值Z之間的偏差,從而實現對系統的控制。
(2)什麼是成果控制擴展閱讀
控制的類型:
1、根據確定控制標准Z值的方法分類:
①程序控制:控制標准Z是時間t的函數:Z=f(t),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大量的管理的工作都屬於程序控制性質。
②跟蹤控制:控制標准Z是控制對象所跟蹤的先行量W的函數:Z=f(w),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稅金的交納,利潤、工資、獎金的分配,資金、材料的供應等都屬於跟蹤控制性質。
③自適應控制:沒有明確的先行量,控制標准Z是過去時刻(或時期)已達狀態Kt的函數。也就是說,Z值是通過學習過去的經驗而建立起來的,即Z=f(Kt)。
④最佳控制:控制標准Z值由某一目標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構成,這種函數通常含有輸入量X,傳遞因子S和K及各種附加參數C,即:Z=max f(X、S、K、C); Z=min f(X、S、K、C)。
2、根據時機、對象和目的的分類:
①前饋控制(識記):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開始之前進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問題的發生而不是當問題出現時再補救。
②同期控制(識記):亦稱現場控制或過程式控制制,指企業經營過程開始以後,對活動中的人和事進行指導和監督。
③反饋控制(識記):亦稱成果控制或事後控制,指在一個時期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結束以後,對本期的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進行總結。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財務分析、成本分析、質量分析以及職工成績評定等內容。
3、按主體分為:
①正式組織控制:是由管理人員設計和建立起一些機構或規定來進行控制。
②非正式組織控制:是基於非正式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由非正式組織發展和維持的。
③自我控制:是組織成員有意識地按某一行為規范進行活動。
『叄』 控制是什麼意思
控制是一個漢語詞彙,解釋為掌握住對象不使任意活動或超出范圍;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願活動。
一、拼音
控制[ kòng zhì ]
二、出處
宋 ·蘇洵《衡論上·重遠》:「其地控制東南夷、氐 、蠻最為要害,土之所產又極富。」
釋義:
他們掌握著東南夷、氐 、蠻最為要害的地方,土地的產出非常的富饒。
三、例句
1、我覺得自己的耐心已經到了極限,有些控制不住地想發火。
2、警察很快就無法控制這來勢洶洶的人群。
一、近義詞:
統制[ tǒng zhì ]
釋義:統領制約。
出處:唐·李德裕 《授張仲武招撫回鶻使制》:「委其統制之權,當竭一心。」
翻譯:給他委任統領制約的權利,(他)必定竭盡全力。
二、反義詞:
掌管[ zhǎng guǎn ]
釋義:負責管理;主持。
出處:清·李漁 《玉搔頭·呼嵩》:「但不知宮中之事,付與何人掌管?」
翻譯:但是不知道宮廷中的事物,交予誰來管理?
『肆』 成果控制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包括財務分析,成本分析,質量分析以及職工成績評定等內容
『伍』 什麼是成果控制
1、成果控制定義:
成果控制,亦稱事後控制、反饋控制,是指在一個時期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結束以後,對本期的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進行總結。
2、成果控制主要內容: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職工成績評定、成本分析、財務分析和質量分析。
通過分析既定目標的執行結果,將它與控制標准相比較,發現偏差所在並找出原因,擬定糾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發展或繼續存在。
3、成果控制特點:
(1)成果控制的特點是對計劃決策在實施過程中的每一步驟所引起的客觀效果,能夠及時做出反應,並據此調整、修改下一步的實施方案,使計劃決策的實施與原計劃本身在動態中達到協調。
(2)成果控制主要是對後果的反饋,而已鑄成的事實是難以改變,且用新計劃代替舊計劃、用新決策代替原有決策有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由於系統不能適應情況的變化,將會給工作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陸』 PMP中什麼是可交付成果,什麼是控制賬戶
可交付成果在項目管理中,有75個可交付成果,在WBS中也是以可交付成果為導向的,簡專單講就是屬項目工作產出的成果。
控制賬戶是在WBS中提出的概念,是在規劃包以下,工作包以上,便於管理監控設置的控制點。
在PMP學習過程中,培訓機構的老師會給大家進行講解,並進行案例分析的。
『柒』 什麼叫成果管理體系
呵呵,顧名思義,就是對成果進行管理。如果要全面去管理,當然需要從成果的產生、轉化及應用效果幾方面著手進行,目的是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用好成果。
『捌』 PMP中什麼是可交付成果,什麼是控制賬戶
可交付成果指的是在某一過程、階段或項目完成時,必須產出的任何獨特並可內核實的產 品、成果或服務能力。可容交付成果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
Control Account. 控制賬戶,一種管理控制點。在該控制點上,把范圍、預算、實際成本和進度加以整 合,並與掙值比較,以測量績效。
參見《PMBOK指南》第六版。
『玖』 控制點主線四等點成果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是水準測量吧。
四等水準網(或路線)是在一二三等水準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密而回來的。一般不答單獨採用閉合路線和支水準路線。上面所說的一二三等網可以是國家的,也可以是工程的。但是起點和終點必須是同一系統的控制點。
另外單獨的四等水準附合路線,長度應不超過80km;環線周長應不超過1000km;同級網中結點間距離應不超過30km。
『拾』 什麼叫成果思維呢
成果思維,簡單說,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成果,而是有了預設成果,才去確定每個人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求一切從成果出發,沒有好的成果,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是徒勞。比如說,有一家工廠,外面有6個廠家幫它做生產加工,於是這家工廠的品控部部長安排時間去外面那6家工廠檢測質量。
到了晚上回來,他卻看到本廠出現了質量問題,一般情況,他就都會跑去找總經理,說:「經理,你看今天我出去了一天,本廠就出現問題了。」是不是很熟悉?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獲得肯定,這位部長的潛台詞很明顯:我在的時候,能保證沒有質量問題;我不在,他們就會出事。
總經理說:「這個品控部是不是你管?無論本廠還是外廠,都是你管的,是不是?不管你出不出去,本廠發生了問題,是不是你的問題?」部長無言以對。
後來,每當他要出去外場檢測質量時,便會事先進行規劃,自己出去了,留下空檔,該由誰接替工作;和生產部達成怎樣的共識,對品質有怎樣的要求;下達怎樣的今日計劃,如何按照計劃生產;晚上回來,再進行檢查。
成果必須是對企業有價值的,它不等於任務,不等於努力,不等於付出,更不等於苦勞。眾所周知,有句老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講的就是一個人,他做了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有沒有做成,只要他有這份心,也付出行動了,似乎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但是,在企業中,這種想法往往難以立足。
(10)什麼是成果控制擴展閱讀:
站在成果思維的角度,如果自己的本職工作沒做好,就不應該去幫忙別人的工作。因為自己的工作關聯到很多崗位,沒做好,大家都會受影響。去幫忙了,萬一沒幫到,別人還要重做,更浪費時間。何況幫的那個人,也是公司花錢請來的,他理應做好本職工作。
如果忙不過來,需要人幫忙,他可以向上層反映,上層便會對他重視:是哪裡忙不過來?是管理問題還是流程問題?是不是設備和工具需要改良?是不是真的一個人完不成,確實需要再加一個人?等等。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發展。有成果思維在裡面,價值就會出來,問題也能得到解決。
做同一件事,思維方式改變了,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好比一條路,你可以走路,可以騎車,還可以開車,不同交通工具速度就會不同。就算是面對很常見的事,只要激發思考,換種思維,說不定就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