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區分不同水域的河蟹
長江、遼河、甌江、閩江這幾個水域產的蟹,以長江蟹質量最好。多年的增養殖實踐表明,平均回捕率可達50%,而且一般沒有鐵殼蟹、老頭蟹。其次是人繁蟹和從長江口附近海域捕撈的大眼幼體,在人工暫養培育過程中,由於受到鹽度差和水域環境的影響,同時還受到溫度、放養密度、飼養管理、水質條件及餌料生物的種種限制,使相當一部分幼蟹在培育中性腺早熟,長不大,這是必然現象,成活回捕率為3%~4%,不如從長江直接捕撈的幼蟹質量好,活力強,鮮活度高,每千克200隻的幼蟹回捕率為20%~25%。再次是遼河蟹,回捕率為10%~15%。最差的是甌江蟹,不適宜在江蘇,安徽等地養殖,回捕率只有0.3%~3%,閩江蟹據反映質量很差,均不宜引用。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區分:
(1)從體色上鑒別
長江幼蟹體色好看,背甲青灰色,有光澤,體質好,新鮮活躍,活力強,漁民稱為「綠蟹」,蒸熟後較紅。而遼河蟹、甌江蟹等,體色較差,多數經過較長時間的人工培育,受水質和底質影響,體色偏黑,背甲比長江蟹黑,多呈古銅色或銅銹色,沒有光澤。漁民稱為「黑蟹」,蒸熟後為淡紅色。
(2)從規格大小上分
從長江捕獲的幼蟹最大特點是:個體大小不規則,同一網次捕獲的幼蟹,大的80~150克以上,小的很小,大小懸殊,大的個體少,中間個體多,可是前期平均每千克只有80隻左右,個別小的只有3克。在不同江段同一時間捕獲的幼蟹大小規格又不一樣,上江大、下江小,在同一江段同一時間捕獲幼蟹的大小規格又不一樣,拖網前期大、後期小,這也是辨別長江蟹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人工培育的幼蟹,從1千克16萬只的大眼幼體,養成銅錢大小的規格幼蟹,在分級暫養培育中,個體大小基本上一致,不會產生大小個體過於懸殊的差異。凡是規格整齊劃一的,基本都是人工培育的幼蟹。
(3)從體質優劣上分
凡人工暫養培育的幼蟹時間長達2個月以上者,由於受管理、技術、水質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及池塘理化因子的限制,或多或少總有部分幼蟹的附肢(步足)上出現花斑或者塊斑。這種幼蟹雖然活力較差,但是在低溫下由於代謝功能弱,一般不會馬上死亡,待水溫逐漸升高時,便開始死亡。一般5月是死亡的高峰期,凡是有明顯花斑或塊斑的幼蟹遲早都要死亡,沒有效益。另外,長江蟹在同等規格上分泌的黏液比遼河蟹、甌江蟹明顯多,代謝功能強,生長速度快。人工暫養培育的幼蟹體質較差,沒有從長江直接捕撈的質量好。
(4)從外部形態上分
遼河蟹、甌江蟹等,復眼兩邊的第1對側齒比較短,與復眼平。而長江蟹第1對側齒略長,超出復眼。長江蟹的步足末節爪尖也比同等個體其他蟹種略長。稍不注意,難以分辨。凡暫養培育時間較長、幼蟹規格較大,很多幼蟹步足爪尖較禿,不尖。特別是水泥池培育的更明顯,這足以說明不是從長江捕撈的蟹種。
(5)從性腺發育上分
長江幼蟹雌性個體重70克左右,一般腹臍呈弧型尖狀,不圓,足以說明它仍在生長發育中,是性腺未成熟的表現。雌性個體在15克左右,除個別整足上長有絨毛外,一般螯足上都沒有生長絨毛,步足上更沒有生長剛毛;而遼河蟹、甌江蟹等,副性徵出現早,並且較明顯,個體重在15克左右,雌性螯足上大都長有較多絨毛,步足上也開始長有少量剛毛,雌性個體重20克左右,不少腹臍已呈圓形,性腺已基本成熟,特別是2齡幼蟹為多,當掀開這類蟹的背甲,發現蟹黃已很飽滿,有的呈塊狀紫色或醬紅色,說明性腺已發育到Ⅳ期,標志它的壽命即將結束,時間稍長,就要自然死亡,人們通常所說的老頭蟹、鐵殼蟹,長不大的就是指它。
我國主要水系所產河蟹的外形比較見表2-2。
表2-2我國主要水系所產河蟹的外形比較
㈡ 做螃蟹批發的商家,可以考慮到安徽淮南來看看,我們這有上千畝螃蟹塘,家家都有還沒賣出去來
現在賣不出去的就砸手裡了,收購商已經不大收了
㈢ 3個月暴跌40元1斤,到底是什麼讓鱖魚行情如此「低迷」
鱖魚的價格很高,有財力的人都在這個圈子做鱖魚生意。缺乏資金是鱖魚行業近年來遇到的罕見問題,但今年不同。在過去的幾年裡,鱖魚是從池塘以現金出售的,但現在不得不推遲5到10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付錢。有人說連魚都厭倦了農民和商人的催促。
前些年,廣東當時的鱖魚流通量約為每天25萬斤,但現在約為每天10萬斤,銷售額不到一半。廣東省鱖魚銷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江蘇和湖北本地蟹塘市場上有大量的鱖魚,它們的本地魚供應本地市場,所以幾乎不需要廣東魚了。第二,香港和深圳以前的銷售量相對較大,但由於最近幾個月形勢不穩定,供應也大幅減少或中斷。
㈣ 龍蝦和螃蟹混養可以嗎
利用蟹、鮊棲息習性不同和對水質要求相似的特點,進行蟹、鮊混養,可有效地使養蟹水域中的野雜魚和殘餌魚類轉化為保持野生品味優質鮊魚,這種模式可提高水體利用率。安徽省天長市2002年池塘試驗結果為畝產河蟹47.5千克、回捕率62.5%,畝產鮊魚16千克、回捕率76.2%,圍攔網試驗結果為畝產河蟹23千克、回捕率36.8%,畝產鮊魚11千克、回捕率75.4%。2003年進行了對照試驗並推廣1000畝,2004年推廣面積達1萬畝,2005年推廣面積1.3萬畝,對養蟹水域效益的提高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漁業經濟的發展。
(1)混養原理:這種養殖模式主要是根據河蟹單養產量較低,水體利用率偏低,池塘中野雜魚多且河蟹和翹嘴紅鮊之間棲息習性不同等特點而設計,這種模式可提高水體利用率。
(2)池塘條件:池塘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面積30~100畝為宜,水深為1.0~1.5米的成魚養殖池塘。
(3)池塘消毒:放養前用生石灰75~100千克/畝干塘消毒,將生石灰溶化後趁熱進行全池潑灑,以徹底殺滅池塘內的病原體。
(4)防逃設施:做好河蟹的防逃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具體的防逃工作和設施應和池塘精養河蟹一樣,不可放鬆。採用麻布網加縫塑料板或塑料薄膜作為防逃設備,也可以就地取材,以不逃蟹為原則。防逃網布選擇寬度為1.2~1.5米的麻布,用質量好的直徑為4~5毫米的聚乙烯繩作為上綱,縫在網布的上緣,縫制時綱繩必須拉緊,針線從綱繩中穿過。然後選取長度為1.5~1.8米的木樁或毛竹,削掉毛刺,打入泥土中的一端削成錐形,或鋸成斜口,沿池埂將樁打入土中50~60厘米,樁間距3米左右,並使樁與樁之間呈直線排列,池塘拐角處呈圓弧形。將網的上綱固定在木樁上,使網高保持不低於80厘米,網的下緣埋入土中,形成平整的網牆。最後在網的上部縫上塑料板或厚塑料薄膜,寬度為35厘米。針距以小蟹逃不出為准,針線拉緊。值得注意的是,在進出水口也要用鐵絲網製成防逃柵,防止河蟹逃跑。
(5)放養准備:放養前1個月,種植水草(主要是伊樂藻)100千克/畝,放養螺螄500千克/畝。
(6)苗種放前:翹嘴紅鮊冬片放養時間為當年12月至翌年3月底之前。
(7)放養模式及數量:河蟹放養以長江水系蟹苗培育的蟹種為好,每畝放養150隻/千克左右規格的蟹種350隻,放養10~15厘米規格的冬片魚種40~60尾,混養夏花養成魚種的每畝可放養3~4厘米規格的夏花魚種500~1000尾,搭配放養白鰱魚種20尾/畝,花鰱魚種40尾/畝。
(8)飼料投喂:動物性飼料,以活螺螄與雜魚為主;植物性飼料以水草、玉米、蠶豆、南瓜為主;投喂配合餌料量則根據蟹、鮊兩者體重計算,每日投喂2~3次,投餌率一般掌握在5%~8%,具體視蟹的自然生長量、水溫、水質、季節、天氣變化等情況調整。投喂餌料時翹嘴紅鮊一般只吃浮在水面上的飼料,投放進去的部分飼料因來不及被魚吃掉而沉入水底,而河蟹則喜歡在水底吃食,兩者飼養各取所需,可以起到養殖雙豐收的效果,因此在池塘中用框固定食場,有利於翹嘴紅鮊攝食。
(9)日常管理:
水質管理:水位隨水溫的升高而逐漸增加,水質要保持清新,水色清嫩,透明度在35~40厘米,夏季堅持勤加水,以改善水體環境,使水質保持高溶氧。
病害防治:對蟹、鮊病防治主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重視生態防病,以營造良好生態環境從而減少疾病發生。平時要定期潑灑生石灰、磷酸二氫鈣以改善水質,如果發病,用葯要注意兼顧河蟹、翹嘴紅鮊對葯物的敏感性。
加強巡塘:一是觀察水色,注意蟹和鮊魚的動態;二是要檢查防逃設施,觀察殘餌情況,並詳細記錄養殖日記,以隨時採取應對措施。
(10)放養優點:混養的河蟹一般規格可達到125克以上,畝產翹嘴紅鮊20~50千克,混養夏花培育成魚種可達到10~15厘米的規格,畝產15~25千克。
(11)體會:我們通過試驗研究,初步制定了蟹鮊混養技術操作規程,對於蟹鮊混養要求做到:①移植培育足量的沉水植物,覆蓋率達2/3,並畝投活螺螄250千克,保持水質清新良好。②投放春片鮊魚種規格為15厘米,放養消毒時動作要輕快,避免損傷魚體,放養密度池塘為50尾,圍攔網為30尾,若投放200~250克二齡魚種時,池塘畝放20尾,圍欄畝放10尾。③在鮊魚餌料魚上採取在水域中自然繁殖與外源性投喂相結合的方法來解決。④病害堅持以防為主,重點是要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㈤ 現在搞養殖業有沒有前景請分析.謝謝
這個行業屬於投資大,收益慢,但是收益穩的行業,如果沒有好的創業項目,養殖業還是有所做為的,
但是現在市場上一些特種養殖,一定要小心,他們很多是假的,你可以安安穩穩的做一些長規養殖項目/
㈥ 大閘蟹為什麼這么貴
陽澄湖的大閘蟹能高產,為什麼價格還那麼高
每年金秋九月之後,都是吃蟹品蟹的好時節,對於大閘蟹市場而言,陽澄湖的大閘蟹絕對是佔有一席之地的,陽澄湖大閘蟹口味好,蟹黃口感細膩鮮香,蟹肉香甜。年年新聞都說豐產,可這么一道美味其價格卻一直居高不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對於陽澄湖大閘蟹的豐產,只是相對於往年,還有和其他湖域面積的產量相比較而言,面對全國億萬愛吃蟹的人來說,產量再高還是不夠的。
大閘蟹蟹黃美味
一 養殖面積減少
陽澄湖的大閘蟹在2007年之前,約有3.2萬畝養殖面積,為了保護湖水生態,政府陸續清理了陽澄湖,直到現在,拆了近2.4萬畝,僅餘下8000畝的圍網養殖,間接的推高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
陽澄湖養殖面積不斷減少
二 高標準的投放
陽澄湖大閘蟹的高產養殖,是嚴格按照高標准飼養的,苗種選擇及投放要求嚴,陽澄湖大閘蟹苗選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活動力強的健康苗種,為了避免水體缺氧,還要隨時觀察天氣變化,需求時候給水體增加氧氣。餌料以小魚、小蝦、螺螄、蚌肉等動物性餌料為主,小麥、玉米等谷類飼料為輔,在投喂的時候,要講究少量多次,湖面的喂養要開船喂養,每次都要半小時左右,快艇也要十五分鍾左右。大閘蟹對水質要求很高,大閘蟹對酸性環境耐受力弱,影響大閘蟹的生長,還要注意水草的溢生長,這些高標準的飼養方式也推升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
精心飼養的蟹 成本較高
三 養殖成本的提升
「要想螃蟹好,草要種得好」,水草可以為大閘蟹換殼提供保護,在湖內種草,風浪較大,陽澄湖水底較硬,雖然適合養殖大閘蟹,但是種草不易,20畝的湖面圍網,種植水草就約50船,而且每年都要如此。
九月下旬上市的陽澄蟹
四 假冒的陽澄蟹影響市場
陽澄湖大閘蟹自古就受到食客青睞,加上獨特的自然水文環境,讓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名氣越來越大,很多的過水蟹、指環蟹、池塘蟹冒充進來,讓市場更加混亂。而陽澄湖本地商家又紛紛請明星代言,除了推升了價格,還讓很多品牌短期內打出了名氣,卻由於量大無法發貨或出現服務不到位的情況,到了這兩年甚至出現了冒充陽澄湖的大閘蟹,商家賣出蟹卡,顧客提不到貨的事情。
陽澄湖大閘蟹
一個好的品牌樹立,不能急求利益,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陽澄湖大閘蟹的眾多商家想要從混亂的市場中突出重圍,還是要用心得打造自己的品牌效應。對於廣大食客而言,雖然陽澄湖的大閘蟹好吃,但是像太湖、固城湖的大閘蟹一樣不遑多讓。
我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大閘蟹蟹農:很老實,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在文末點贊加收藏,也可以留言提出你的寶貴意見和我交流
㈦ 中國的第一大塘是什麼塘
中國的第一大塘是安豐塘。
安豐塘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城南60華里處的安豐塘水庫,古名芍陂(音quèbēi),始建於春秋楚莊王時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為楚相孫叔敖所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至今仍發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
安豐塘與後來的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古時候被譽為「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域文化氛圍濃厚。這里的人民富於藝術智慧,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其中安豐塘的傳說,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安徽蟹塘轉讓擴展閱讀:
安豐塘歷史傳說
傳說安豐塘原先是一座城池,後來因為得罪了龍王,城池陷落了,才變成了現茫茫一片的安豐塘,老人們說,遇到大霧天氣,水面時而會出現安豐塘城廊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里的一條幼龍,在一次大風大雨的天氣里出海玩耍,不幸摔落在安豐城外,身負重傷,動彈不得。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城裡的百姓看到了城外的幼龍個個都高興的不得了,一人動手,眾人跟上,不到一天時間就把這條幼龍活剝分肉搶光了,回家享受龍肉的鮮美!
東海里少了一條小龍,龍王自然很焦急,派出蝦兵蟹將四處尋找,當查到安豐城外時,發現了龍骨一攤,隨即報告了龍王,龍王龍顏大怒,把這事立即向玉帝告發。玉帝派出天兵數人扮成乞丐到安豐城私訪。這些乞丐們分頭挨門在安豐城裡乞討。
覺察到了家家戶戶的飯碗里都有龍肉的葷腥味,知道他們都是吃了龍肉。在眾多的百姓中,有一戶人家,當家的姓李,叫李直,「乞丐」們向他問起吃龍肉的事,李直說:「前些天我見到了幼龍躺在地上,兩眼無助的注視者天空,實在可憐。
我又見到了南門口的的一對石獅子怒目圓瞪,威風凜凜,好象是說,看誰敢動這條龍!因此,我們全家沒有動彈這條龍」。聽了李直的話,「乞丐」們心中各個有數了,就對李直說:當你看到石獅子兩眼泛紅的時候,你就搬家,搬到城外去住。不然……。
說罷來人就不見了,李直意會到這些「乞丐」不是凡人,於是天天都去看石獅子的眼色,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石獅子的兩眼真的泛紅了,李直連夜攜全家搬家。走出離城北門不遠的地方,由於太慌張,鐵鍋掉在地上打碎了。
三天後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安豐城池果然陷落在一片汪洋之中。第二天雨過天晴,這座城池變成了一口大塘,後來人們就把他叫做「安豐塘」,李直打破鍋的地方,人們就叫他「鍋砸店」,就是現在的戈家店。
㈧ 臨近中秋,陽澄湖大閘蟹將至,為什麼每年都能捕那麼多蟹
每年中國人都需要經歷許多的節日,包括了清明節,春節和端午節等等,節日多少都帶著一些節日意義,就比如清明是為了祭祀祖先,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春節是為了除迎新。節日對中國人都十分有意義,而現在則又有一個節日即將到來。
不過當中是否還有其他秘密也得是陽澄湖大閘蟹的養殖戶才能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