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省科學院的科研開發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初步建成我省綜合性自然科學應用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八五」以來,全院在生物技術、新材料、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5個高技術領域逐漸形成了研究特色與開發優勢,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例如煤炭腐植酸及應用研究,耐輻射密封材料,磁記錄材料,氨綸系列材料,離子交換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鈉,洲際導彈耐燒蝕材料等均為國家和省的重大攻關項目,其成果都屬國內首創,居國內先進水平,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硅肥與長效硅鉀肥成果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基礎上,1999年以技術入股方式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國硅鉀肥集團有限公司」;用於醫療診斷的生物工程系列科技成果,如「快速檢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站專用試劑」,「艾滋病病毒抗體酶免檢測試劑盒」,「HCG早早孕診斷試劑盒」「基因晶元及其分析系統」,有的居國內領先,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在國內市場佔有率曾達60%;大蒜輻照貯藏保鮮技術在促進我省大蒜種植面積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又實現了首次輻照大蒜的遠洋銷售;石油測井用同位素小球系列產品國內油田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艦用大功率穩定平台數字控制系統」為完成衛星發射測量任務作出了突出貢獻;VSBK豎井節能磚窯在國內大面積推廣基礎上,又與德國、瑞士等國際組織合作在國外進行了示範推廣;秸桿氣化與集中供氣系統通過省內聯合攻關,與美國合作研究,最近通過了成果鑒定。
全院建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1個省級分析測試中心, 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中試孵化基地和5個院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80年以來,全院共承擔2400餘項科技項目,取得1480項科技成果和90多項專利,榮獲45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出版專著190餘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80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SCI、EI和CA引用摘錄。
(2)創建了初具規模的綜合中試基地。截至1999年,省財政和我院共投入資金2387萬元(其中省財政投入460萬元),建設佔地205畝的綜合中試基地,現已完成建築面積19122平方米,建有河南高新技術綜合試驗基地、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新鄭試驗基地和鄭州沙門化工中試基地等3個中試基地。基地本著開放、合作、服務的原則,建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全省科技人員和留學回國人員進行小試提供條件; 基地建有中試車間,為高新技術項目的中試提供場所;基地建有標准廠房,為成果熟化提供示範。基地為研究開發、中試和孵化科技企業創造了條件,已有6個高新技術企業和一批在省內外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進入基地孵化。
(3)形成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自1985年國家作出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後,科研單位事業費逐年核減,我院按照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針,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加速科研成果轉化,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近年來注冊科技企業60多家,現有被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5家,高新技術產品近60種,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以生物工程技術為依託先後開發出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新產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系列醫用體外診斷試劑,獲國家衛生部新葯證書4項,生產批准文號14個,有60餘種產品得到推廣和應用,銷售網路遍及全國;以硅肥研究成果為依託的硅肥生產成套技術已在全國推廣,先後有26家硅肥廠投入生產,為培育新的經濟生長點做出了貢獻;食用菌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推廣,對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先後為我省培訓食用菌技術人員約100萬人次以上,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0億元以上。
(4)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科研體制改革以來,我院加強同國內著名科研單位和重點大學的合作,聘請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梁曉天,浙江大學陳耀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陸熙炎,北京大學馮新德、翟中和,南京大學高濟宇,中國醫學科學院於德泉,清華大學趙玉芬、張鈸,中科院倪光南等10位院士,來我院主持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或擔任客座研究員。為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我院化學所、地理所、能源所、應用物理所、生物所等分別與中國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蘭州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大等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為院所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人才基礎。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方面,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等二十幾個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② 河南大學怎麼樣
院系設置河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河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河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大學東京臨床學院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大學醫學院河南大學護理學院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大學軟體學院河南大學葯學院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河南大學淮河臨床學院河南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註:按首字筆劃排序,資料更新為2013年11月)
辦學條件較為豐富
學術成果2011年3月,河南大學與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聯合組建的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填補了河南高校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空白;9月,「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機理與調控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1年度項目立項,這是河南省「973」計劃項目作為首席單位的重大突破。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第一批、第二批評審結果公示結束,由河南大學關愛和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期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耿明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與政策研究」雙雙中標,取得歷史性突破,位居全國同類高校前列,一舉拿下兩個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在河南高校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截止到2013年,河南大學在科研方面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先後獲批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多項,獲省部級項目55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50多項。[10]學術成果眾多,總體來說河南大學的發展潛力還是不錯的③ 吳福祥的科研成果
成果名稱 形式 作者屬性 出版單位 發表時間
1 漢語趨向補語結構的產生與演變 論文 合作者
《歷史語言學》(第一輯),商務印書館 2008/10
2 唐五代時期的被字句 論文 第一作者
《勵耘學刊》(第四輯),學苑出版社 2008/08
3 《歷史句法學的跨語言視角》介紹 論文 第一作者
《當代語言學》 2008/09
4 歷史句法學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 論文 第一作者
商務印書館 2008/07
5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Locative Term hòu 『BACK』 in Chinese 論文 第一作者
Springer 2008/10
6 南方民族語言處所介詞短語位置的演變和變異 論文 第一作者
民族語文 2008/12
7 南方語言正反復問句的來源 論文 第一作者
民族語文 2008/02
8 語法論叢 論文集 第一作者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2
9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 論文集 合作者
商務印書館 2007/07
10 《漢語方所詞語「後」的語義演變》 論文 第一作者
《中國語文》 2007/11
11 《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 論文 第一作者
《民族語文》 2007/03
12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當前課題 論文 第一作者
《語言科學》 2005/04
13 漢語語法化研究 論文集 第一作者
商務印書館 2005/11
14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目標 論文 第一作者
《古漢語研究》 2005/05
15 漢語體標記「著」「了」為什麼不能強制性使用 論文 第一作者
《當代語言學》 2005/09
16 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徵 論文 第一作者
《中國語文》 2005/11
17 0rigin and evolution of question-words in Archaic Chinese: A cognitive approach 論文 合作者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5/03
18 語法化理論、歷史句法學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 論文 第一作者
《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2
19 語法化演變的共相與殊相 論文 第一作者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商務印書館 2005/11
20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 論文集 合作者
商務印書館 2005/11
21 粵語「否定詞+V得OC/CO」格式的來源 論文 第一作者
《方言》 2005/12
22 試說「X不比YZ」格式的語用功能 論文 第一作者
中國語文 2004/05
23 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 論文 第一作者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01
24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檢討與反思 論文 第一作者
漢語史學報 2004/11
25 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究 專著 第一作者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4/04
26 也談持續體標記的來源 論文 第一作者
《漢語史學報》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2
27 再論處置式的來源 論文 第一作者
《語言研究》 2003/09
28 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 論文 第一作者
《中國語文》 2003/01
29 語法化與語語法研究 論文集 第一作者
商務印書館 2003/11
30 敦煌變文12種語法研究 專著 第一作者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3/11
31 《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究 專著 第一作者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3/11
32 關於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 論文 第一作者
《當代語言學》 2003/12
33 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帶賓語的語序類型 論文 第一作者
《方言》 2003/08
34 南方方言里虛詞「到(倒)」的用法及其來源 論文 第一作者
《中國語文研究》(香港) 2002/9
35 能性述補結構瑣議 論文 第一作者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2/9
36 漢語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的語法化 論文 第一作者
《中國語文》 2002/1
37 南方方言幾個狀態補語標記的來源(二) 論文 第一作者
《方言》 2002/1
38 南方方言幾個狀態補語標記的來源(上) 論文 第一作者
方言 2001/09
39 南方方言幾個狀態補語標記的來源(上、下) 論文 第一作者
方言 2000/11
40 語法論從 論文集 第一作者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2
④ 謝長法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學術著作:
(一)專著
1、《借鑒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前教育活動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中國留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國職業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黃炎培畫傳》,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二)主編
1、《簡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中國中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中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叢書」(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11年版。
4、《中國教育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三)參撰
1、《中外教育比較史綱》(近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中外教育交流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國古代教化史》(統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二、學術論文:
(一)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96年第10期。
2、《民國初年女子職業學校的發展》,《教育與職業》98年第3期。
3、《清末農業科技的引進》,《瓊州大學學報》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與女子職業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7期。 5、《實業教育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萌芽》,《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0期。
6、《晚清實業教育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2期。
7、《民國初期的職業指導》,《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第28期。
8、《實業教育的改革與職業教育的興起》,《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2期。
9、《抗戰前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4期。
10、《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近代中國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5期。
11、《抗戰時期與戰後職業教育的演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歷史進程》,《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10期。
13、《江蘇省教育會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2期。
14、《孟祿的來華教育調查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與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與晚清實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4月(上)旬刊。
17、《蔣維喬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黃炎培的教育考察與職業教育在中國的萌生》,《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1期。
19、《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職業指導的近代化》,《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顧樹森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國初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時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4、《職業教育的淵源:實業教育的引入與倡導》,《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9期。
25、《抗戰後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16期。
26、《郭秉文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10年第25期。
27、《職業指導在近代中國的引入》,《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4期。
28、《民國時期職業指導理論著作考述》,《職教論壇》2011年第7期。
29、《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早期職業教育理論探討》,《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11期。
30、《基督教青年會與職業指導的推展》(第二作者),《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8期。
31、《抗戰時期高校就業政策及其管理》,《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32、《民國時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職教論壇》2014年第16期。
33、《近代中國職業補習教育研究述評》(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34期。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維新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陳子褒的教育觀簡述》,《教育評論》94年第4期。
3、《楊杏佛的實業改造活動與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7期。
4、《任鴻雋的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羅振玉》,《歷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蔣夢麟的職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8期。
7、《庄澤宣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羅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試析黃炎培與蔡元培的生死道義之交》,《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師范教育思想》,《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鴻雋:中國近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推進者》,《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9期。
15、《蔣維喬: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兒》,《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3期。
16、《顧毓琇:一位科學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9期。
17、《黃炎培與民初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3期。
18、《劉湛恩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澤宣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鴻雋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現代大學教育》2009年第4期。
21、《劉湛恩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教論壇》2010年1月(上)旬刊。
22、《黃炎培與穆藕初——中國近代教育家和實業家攜手合作奮斗的典範》,《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28期。
23、《潘文安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7期。
24、《舒新城與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第4期。
25、《民國職教知識分子的救國理想及歷史境遇》(第二作者),《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26、《何清儒的職業補習教育理論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3年第25期。
27、《陳選善職業指導思想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4年第4期。
28、《楊衛玉的女子職業教育思想》(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25期。
(三)中國近現代留學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與師范教育》,《高等師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運動中的師范留學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學生及其活動與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實業留學潮》,《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6期。
6、《留美學生與孟祿的中國教育調查》,《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學生與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徐州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學生與杜威來華》,《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與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國初期的留美女學生》,收入《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學生顧毓琇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徐州師大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鄉約及其社會教化》,《史學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學與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時期族譜的教化功能芻議》,《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國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時期書院的教化功能芻議》,《山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晉時期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化》,《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9年第9期。
10、《隋唐時期的社會教化政策》,《孔孟月刊》(台北)49卷第9、10期(2011年6月)
(五)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遷研究
1、《清末學制近代化的歷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國近代普通中學職業科施設的歷史考察》,《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學的發展及其師資培養》,《焦作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01年第2期。
4、《「五四」時期的中學「男女同學」述論》,《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5、《中國大學男女同校之始考論》(第二作者),《教育學報》2013年第5期。
⑤ 張榮翼的科研成果
1、論文藝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論文 13000字 陝西師大學報1985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5年2期轉摘)
2、世界觀指導創作說質疑 論文 4000字 廣西師院學報1985年3期 3、藝術進步的觀念 論文 9500字 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6期
4、論藝術的生產性質 論文 7000字 廣西師院學報1986年4期 5、文藝研究的危機 論文 10000字 文藝評論1987年3期
6、藝術創新的觀念 論文 9500字 當代文藝探索1987年5期
7、批評:多種模式的選擇 論文 4000字 批評家1987年5期
8、文藝理論的位置 論文 10000字 文藝評論1987年6期(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88年1期轉摘) 9、批評視野與「二度創作」 論文 8000字 當代文壇報1988年8--9期合刊
10、批評:第十個繆斯 論文 8500字 批評家1988年3期 11、自由的開拓 書評 1000字 文論報1989年6月5日
12、誤解的歷史與歷史的誤解 論文 7000字 批評家1989年3期
13、現象學文學批評等4篇 譯文 13000字 《本世紀文論述評》雲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嬗遞的標准與標準的嬗遞 論文 8000字 當代文壇報1990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0年7期轉摘)
15、文學的後事 論文 7500字 文藝評論1990年2期(新華文摘1990年8期轉摘) 16、文學概論輔導3篇 文章 14000字 四川自考1991年1、3、5期連栽
17、文學理論的兩種循環 論文 8000字 文藝評論1991年4期
18、流行藝術特徵論析 論文 11000字 文藝研究1991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1年10期轉載)
19、文藝理論正位論 論文 11000字 浙江學刊1991年6期 20、文學與循環 論文 6000字 社會科學家1992年2期
21、文學批評標準的三重異質因素 論文 10000字 求索1992年2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2年6期轉載)
22、文學原理教程(參編) 教材 25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獲國家教委1996年高教教材一等獎)
23、預見性——文藝理論的反思盲點 論文 12000字 文藝評論1992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2年9期轉載)
24、四川省第15次高教成人自考音樂、美術專業考題評估報告 4000字 1992年年底通過四川省教委鑒定 25、外國文學流派辭典(參編) 工具書32000字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6、善的缺失與文學中的原型 論文 12000字 呼蘭師專學報1993年1期
27、女性文學批評與女權主義文學批評 論文 12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3年1期
28、文學史研究二題 論文 9000字 文藝評論1993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3年7期轉載)
29、批評中二元對立模式的潛妄 論文 7500字 呼蘭師專學報1993年3期
30、文學與循環 論文 8000字 隹木斯師專學報1993年3期
31、批評活動的美學定位 論文 10000字 求索1993年4期
32、文學批評中的他律、自律 論文 7500字 學術研究1993年4期(學術月刊1994年2期的學術綜述上介紹)
33、電視文學對文學的觀念再構 論文 7500字 社會科學1993年11期
34、差別之中見同一 短論 1000字 文藝報1993年11月13日 35、論「文學虛構」的幾層含義 論文 11000字 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5期轉載)
36、邊緣、中心、東方、西方 筆談(5人) 1500字 讀書1994年1期
37、文學的本源、本質和本體 論文 9000字 江海學刊1994年2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6期轉載)
38、大眾審美文化的「價值」問題 筆談 2000字 東方論壇1994年1期(此文是在京學者沙龍中主講的發言稿,整理成文後發表)
39、商品化與文學 論文 7000字 呼蘭師專學報1994年2期
40、晨思夜話---關於符號的思考 論文 4500字 青年思想家1994年2期
41、在教育者和探索者的交點上 論文 11000字 文藝評論1994年3期
42、文學氛圍中的文學流變 論文 9000字 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
43、「氣」的美學---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美學含蘊 論文 17500字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華美學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 <<東方叢刊>>總第9輯(廣西師大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4、兩種文學,兩種價值 論文 5500字 呼蘭師專學報1994年4期
45、深刻的淺薄與淺薄的深刻 論文 7000字 佳木斯師專學報1994年4期
46、文學史與文學歷史 論文 9000字 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6期(中國「八五」科技成果選入)
47、文學「共鳴說」體現的理論視點 論文 7500字 求索1994年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11期轉載)
48、文學批評中的「二律背反」 困窘 論文 10000字 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5年3期轉載及<<文摘報>>1995年1期轉摘)
49、文學批評的闡釋效度 論文 9000字 北京師大學報1994年增刊
50、文學批評學論稿 專著 220000字 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 51、關於文學史研究的哲學思考 論文 15000字 中州學刊1995年1期
52、文學史,延續與斷裂的雙重構造 論文 9000字 龍江社會科學1995年1期
53、電視,一種文化霸權 論文 14000字 青年思想家1995年2期
54、論文藝理論當代視點的建構 論文 10000字 學習與探索1995年2期(中國「八五」科技成果選入)
55、批評的孛論與反思 論文 6000字 貴州師大學報1995年2期
56、史詩的三次衰亡 論文 9500字 人文雜志1995年3期
57、迴避的時代 ?---論當前的一種文藝精神 論文 9000字 齊魯學刊1995年3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4期轉摘)
58、第三世界文學與「他者編碼」 論文 10000字 文史哲1995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5年10期及《外國文學研究》1995年10期轉載)
59、藝術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 論文 8000字 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3期
60、批評活動的文化慣例 論文 9000字 貴州大學學報1995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5年11期轉載)獲重慶市社科成果論文獎
61、闡釋效度,文學批評的哲學 論文 8000字 學術交流1995年3期
62、文學的詩性表達及其變革 論文 13000字 黃岡師專學報1995年4期
63、詞.曲.小說——中國文學中邊緣文體的中心化與知識分子的話語轉型 論文 19000字 中華美學學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東方叢刊》總第12輯(廣西師大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64、試析流行藝術與民間藝術的差異 論文 12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5年4期
65、文學理論的「用」 論文 10500字 佳木斯師專學報1995年3期
66、文學研究的外部規律與深度模式——論20世紀文論的走向 論文 8000字 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6期 67、宦鳥書魚——清代奇儒紀昀 評傳 75000字 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8、文學理論的有效性與文學對象的變遷 論文 7500字 寧夏大學學報1996年1期
69、文學史:延續與斷裂的雙重構造 論文 6000字 學術研究1996年1期 (人大復印資料<<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5期轉載)
70、從邊緣到中心——中國文學文體論 論文 20000字 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96年9期,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8年)
71、文學與文化語境 論文 9000字 平頂山師專學報1996年1期
72、文學傳播的批評意義 論文 9000字 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2期(人大復印資料1996年8期轉載)
73、論文藝理論的思維支點 論文 75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6年教改增刊
74、「說法」與「活法」——文學中人的表達與其存在矛盾的論析 論文 11000字 寧夏大學學報1996年2期
75、論文學史的可能性框架 論文 9000字 求索1996年3期
76、從供求關系來看文學的內部差異 論文 8500字 學術論叢1995年5期
77、批評的精神 論文 4500字 江海學刊1996年2期
78、「伯利克」與文學創作 論文 7500字 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2期
79、體壇驕子與藝壇明星等6篇 短論 12000字 重慶日報「文化叢林」專欄2月至10月
80、文學發展中的「遺忘機制」 論文 10500字 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6年4期
81、在「進化」圖式中的文學 論文 9000字 吉首大學學報1996年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5期轉載)
82、電視,第三種話語 論文 9000字 藝術廣角1996年4期
83、中國美學在他者「話語權勢」中的錯位 論文 15000字 中華美學學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東方叢刊>>總第16輯,廣西師大出版社1996年6月版(人大復印資料《美學》96年1期轉載)
84、為「平面化」一辯等兩篇 論文 15000字 文藝界1996年3、4期
85、現代藝術:由創作論向批評論的轉型 論文 14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6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2期轉載)
86、文學經典機制的失落與後文學經典機制的崛起 論文 12000字 四川大學學報1996年3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96年6期轉載)
87、文學批評中的話題和問題 論文 10000字 青海社會科學1996年6期
88、論文學研究的規則問題 論文 8000字 青海師專學報1996年4期
89、需求與慾望 短論 1500字 南方文壇1996年6期
90、思想線索: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議題 論文 12000字 洛陽師專學報1996年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4期轉載) 91、剩餘意義的美學價值 論文 11000字 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8期轉載)
92、詩意美感彈向適意美感——文藝美感的變遷描述 論文 11000字 藝術廣角1997年1期
93、文學史的時間坐標和哲學性 論文 13500字 浙江大學學報1997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7期轉載)
94、重建人文精神嗎? 論文 4000字 唐都學刊1997年第1期
95、文學閱讀與讀者境遇 論文 8500字 新批評文叢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版)
96、文學中理想境遇的三種類型 論文 8100字 當代文壇報1997年2期
97、藝術獨創探幽 論文 9000字 河南大學學報1997年2期
98、從批評的三條途徑來看其限度和可能 論文 8000字 寧夏大學學報1997年2期
99、文學史、本文及其它因素的參照作用 論文 11000字 求是學刊1997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9期轉載)
100、視覺文化與破碎的文學話語 論文 10000字 當代文壇報1997年3期
101、文學史、文學經典化的歷史 論文 11000字 河北學刊1997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9期轉載)中國文學年鑒——1996-1997年文藝理論研究
102、文學潛本文的論析 論文 11000字 社會科學家1997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12期轉載)
103、文學批評的守望意識 論文 11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11期轉載)
104、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教材(參編) 30000字 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05、「看不見的手」與文學創作 論文 10000字 黃岡師專學報1997年3期
106、文藝理論阿基米德點的尋求 論文 11000字 海南大學學報1997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7年12期轉載)
107、看清要點,抓住關鍵,廓清關系,理順環節 論文 7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增刊
108、元批評話語與批評導向 論文 9000字 求索1997年5期
109、中國傳統建築美學批判三題 論文 11000字 東方叢刊總第21輯1997年3期
110、90年代:中國文學話語的八大特徵 論文 13300字 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1期
111、文學:在對話框架中呈現的狀貌 論文 10500字 廣西師范學院1997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8年3期轉載)
112、似曾相識燕歸來 論文 4300字 中外文化與文論1997年4期——本文批評與中國文論傳統
113、新時期文學批評模式研究 教材(參編) 40000字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12月版 114、文學與文化語境 論文 9000字 吉首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期(人大復印資《文藝理論》99年2期轉載)
115、走向「被看」的美學 論文 13000字 寧夏大學學報1998年1期
116、文學批評中的幾種話語權力關系 論文 11000字 咸寧師專學報1998年1期
117、文學批評與文化語境 論文 11000字 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1期
118、文學史中的述史機制 論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1期
119、創作「成功」的砝碼 論文 11000字 青海社會科學1998年2期——文學評價時間維度向空間維度的轉換
120、論文學史研究中的輔助線 論文 11000字 寧夏大學學報1998年2期
121、反對解釋的受眾 論文 4000字 文藝評論1998年3期
122、作者偶像的失落與重生 論文 9500字 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4期
123、文學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經典和進化 論文 10000字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4期
124、論文學中詩性的基本形態 論文 9000字 四川大學學報1998年4期
125、文學中創作水準退化的積極意義 論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99年1期)
126、在文化碰撞中的文學選擇 專著(主編) 40000字(全書210000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7、不斷歷史化——文學批評的歷史因素 論文 8500字 學術交流1999年1期
128、文學史的述史秩序 論文 8000字 齊魯學刊 1999年1期
129、文藝理論不是X 論文 14100字 青海師專學報1999年1期
130、誤解:文學史的述錄機制 論文 8700字 吉首大學學報1999年1期
131、三峽文化與重慶文化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 論文 7200字 涪陵師專學報1999年2期
132、過時與再生——論一種文學機制 論文 10000字 求索1999年3期
133、文學在當前市場運作中的幾個境遇轉向 論文 12000字 藝術廣角1999年3期
134、論文學批評的歷史因素 論文 9000字 四川三峽學院學報1999年3期
135、鑄造、燭照、逐潮、觸騷——論文學創作的四種意識 論文 10000字 寧夏大學學報1999年2期
136、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 教參 10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7、論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結 論文 12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1999年3期
138、論文學本文的話語性質定位與闡釋定位 論文 6000字 延邊大學學報1999年4期
139、文學史中的三種價值評判 論文 12100字 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4期 140、重慶文學史研究的意義 主持人語 3000字 涪陵師專學報2000年1期
141、文藝與商品經濟 論文 6000字 涪陵師專學報2000年1期
142、文學接受中「後閱讀」現象的描述與分析 論文 10000字 求是學刊2000年1期(輯入杜桂萍主編的論文集《原創性與文學、美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
143、全球文化語境與漢語批評 論文 7500字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144、漢語批評的語境分析 筆談 1000字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145、流行藝術研究 專著 180000字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46、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與受眾的理想幻景 論文 5500字 社會科學2000年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0年 11期)
147、文藝規律在當代的若干轉換 論文 10000字 《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5期
148、異質性研究的現實資源 論文 3000字 《文學評論》2000年6期 149、闡釋的魅力 專著 269000字 重慶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50、三峽文學研究中面對的幾對 矛盾 論文 8000字 《重慶師院學報》2001年1期
151、 文學閱讀與歷史維度 論文 13000字 《涪陵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5期)
152、關於文藝研究中「中華性」 論文 8000字 《人文雜志》2001年第3期的學理思考
153、當前文學研究的視點及問題 論文 10000字 《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3期
154、論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 論文 7500字 《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155、教授關於流行文化的對話 筆談(5人) 400字 《深圳特區報》2001年8月6日
156、漢語批評的語境分析 筆談(5人) 1000字 《求索》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11期)
157、關於當代流行文化特徵的思考 論文 7000字 《文藝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1期)
158、文藝學概論 教育部項目教材 73000字(全書360000字,主編之一)「面向二十一世紀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主幹課程改革叢書」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59、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參編) 專著 22000字 巴蜀書社2001年9月版「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 160、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藝功能的變遷 論文 6200字 《文藝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6期)
161、全球化語境中的漢語批評 論文 9400字 《學術交流》2002年第1期
162、關於普適性文學理論的思考 論文 8100字 《求索》2002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5期
163、文藝功能變遷的四個方面 論文 4000字 《江漢論壇》2002年第5期
164、文化批評:理論與方法 論文 7000字 《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10期
165、中國傳統文論的當代價值 論文 14000字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66、在數字化與圖象化之間或之外——當前人文學科研究的境遇與策略 論文 7500字 《文史哲》2002年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10期
167、文藝闡釋的語境問題分析 論文 8000字 《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68、全球化語境中的漢語批評 論文 7000字 《東方叢刊》2002.4 169、中國傳統文論的「拼接」方法 論文 10000字 《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170、試析文學史的自律論模式 論文 10000字 《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1期
171、當前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研究 論文 13000字 《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
172、藝術史的終結?——關於藝術發展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論文 6500字 《深圳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73、論文學史研究中的幾組「二元對立」關系 論文 11000字 河北學刊2003年2期
174、文學,一種在對話中實現的現實 論文 11000字 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5期
175、文學發展中的記憶機制 論文 8000字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76、中國文論重建的可能性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和必要性 論文 7000字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第8期
177、文藝問題—文藝之外 的問題 論文 11000字 思想戰線2003年第5期
178、生成的鏡像:港劇與大陸觀眾 論文 5000字 涪陵師院學報2003年6期
179、文學傳播中的當代問題 論文 9000字 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2期
180、文藝學規則的學理依據 論文 8000字 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6期 181、文學史的對話關系與比較文學 論文 5600字 寧夏大學學報2004年1期
182、文藝闡釋方法論芻議 論文 9200字 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183、「言」與「思」——關於媒體方式與文藝話語關系的一種解讀 論文 10000字 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創刊號
184、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 論文 4000字 文藝爭鳴2004年第2期
185、論文學本文的社會定位問題 論文 12700字 寧夏大學學報2004年2期
186、文學批評價值論:共鳴的低落與震驚的興起 論文 10700字 寧夏大學學報2004年2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8期
187、大眾文化導論 教材 20000字(全書30萬字,擔任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88、面對西方文論的學科策略 論文 論文7000字 河北學刊2004年第5期
189、關於文學傳統的類型分析 論文 9200字 江漢論壇2004年第6期
190、試論邊緣學科生長點
191、對文學研究的意義 論文 14000字 長江學術2004年第1期(總第6期) 192、關於兩種文學史線索觀的思考 論文 6000字 江海學刊2005年第1期
193、從視覺文化角度對電影的解讀 論文 7500字 襄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94、對文藝活動體制化的三重批判 論文 10500字 珞珈藝術評論第1輯(武漢出版社2004年12月)
195、對文藝活動體制化的三重批判 論文 10500字 鄖陽師專學報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9期
196、沖突與重建 專著 268000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197、文學史研究中體現的幾種對話關系 論文 求索2005年第8期
198、文學批評導引 教材 45000字(參編其中一章「文化批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198、文藝心理學闡釋的兩極:創作與接受 論文 6000字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99、三種套路的解讀——文學批評的歷史分析 論文 7000字 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期 200、意義蛻蝕與經典化 論文 8000字 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201、好萊塢電影跨種族性愛模式分析 論文 10000字 民族藝術研究2006年第1期
202、文學接受的多重維度 論文 6000字 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203、文學闡釋的問題意識 論文 11000字 陝西師大學報2006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8期
204、現代性·對話性·異質性——中國當代文論的內在關鍵詞 論文 14000字 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205、文學研究中的未來意識 論文 11500字 深圳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2期
206、文學理論中統和視點的罅隙 論文 11000字 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4期
207、作為文藝原型的中國鏡像的變化 論文 6000字 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中國文學的後發現代性語境 論文 9000字 《學術月刊》2007年第1期
圖像時代的美學管窺 論文 10500字 《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1期
放逐自我:文學的一種可能方式 論文 10000字 《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論詩的不可能性 論文 10000字 《河北學刊》2007年第3期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8期
時代變遷中的中國古今文論——試析古今文論的五種區別 論文 8800字 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兩種文學經典的夾縫中——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文化語境 論文 11500字 清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⑥ 田土城的科研成果
(一)著作
1.《法學概論》,1985年9月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合著)。
2.《民法通則講話》,1986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合著)。
3.《民法概要》,1989年1月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合著)。
4.《民法案例選編》,1989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合著)。
5.《合同法通論》,1990年12月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副主編)。
6.《民事訴訟法通論》,1991年6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合著)。
7.《大陸六法精要·民法》,1993年12月台灣·月旦出版社出版(合著)。
8.《中華法學大辭典·民法卷》,1995年12月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編委。
9.《交易安全的法律保障》,1998年10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
10.《經濟法律通論》,2000年8月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編)。
11.《擔保制度比較研究》,2001年6月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主編)。
(二)論文
1.《論財產所有權》,載《河南法制報》1987年1月11日第三版。
2.《論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載《河南法制報》1987年1月14日第三版。
3.《論債權》,載《河南法制報》1987年1月18日第三版。
4.《論知識產權》,載《河南法制報》1987年1月21日第三版。
5.《論人身權》,載《河南法制報》1987年1月25日第三版。
6.《論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載《大學文科園地》1988年第12期。
7.《論歸責原則的一元化》,載《思考與探索》,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8.《評違約責任構成的兩要件說》,載《中州民法論壇薈萃》,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
9.《論違約責任的構成及其特點》,載《中州民法論壇薈萃》,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
10.《論行政機關的民事責任》,載《政府法制論壇》1991年第1期。
11.《行政機關的民事責任與行政賠償責任辨析》,載《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學》1991年第8期全文轉載。
12.《行政機關的法律責任辨析》,載《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學》1992年第4期全文轉載。
13.《論民法學的體系及主要內容》,載《自學指導》1991年第7期。
14.《民法學復習方法芻議》,載《自學指導》1991年第7期。
15.《淺談民法學試題的類型及其解析方法》,載《自學指導》1991年第10期。
16.《民法總論疑難問題簡析》,載《自學指導》1992年第7期。
17.《民法分論疑難問題簡析》,載《自學指導》1992年第7期。
18.《產品質量責任初探》,載《經濟審判理論與案例評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19.《市場經濟與企業法律觀念的更新》,載《理論教育陣地》1993年第3期。
20.《民事責任之本質探析》,載《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學》1994年第8期全文轉載。
21.《健全商號文化,迎接市場挑戰》,載《市場經濟導報》1995年第3期。
22.《論委託照相的底片版權歸屬》,載《教育時報》1996年11月27日第二版。
23.《淺析合同中三種不同的賠償責任》,載《河南律師》1996年第1期。
24.《究竟是欺詐還是誤解》,載《教育時報》1997年1月25日第二版。
25.《產品質量法若干問題探討》,載《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26.《論民事責任能力》,載《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
27.《擔保制度的成因及其發展趨勢》,載《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8.《民法上之損害研究》,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國家權威期刊)。
29.《隱名合夥與有限合夥比較研究》,載《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
30.《民法之外觀理論初探》,載《中國法學》2002年增刊(國家權威期刊)。
⑦ 徐盛桓的主要科研成果、項目和獲獎
徐盛桓教授出版專著2本、編著2本;發表語言學論文一百多篇,約計一百多萬字。早在1994年,《外語學刊》(參見第1期《關於我國外國語文刊物的一次統計研究》)曾發表統計數字,說他是當時「外語刊物上最活躍的學者」,發表文章篇數排行第一、被徵引數排行第二。1999年全國語言學論文被引率排名第四,僅次於呂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詳細列表:
(一) 專著:
《語用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二) 編著(負責編寫語用部分):
2002,《英語詞彙學高級教程》(汪榕培主編,高等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普通語言學概要》(伍鐵平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學用書),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在國內CN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含意與合情推理,《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第3期。
冪姆與文學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
結構和邊界——英語謂補句語法化研究,《外國語》 2005年第1期。
英語原因句的嬗變, 《外語學刊》, 2005年第1期。
句法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野,《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年第4期。
A and B語法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期。
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年第1期
充分條件的語用嬗變——語言運用視角下的邏輯關系,《外國語》,2004年第3期。
理解翻譯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年第4期。
邏輯與實據——英語IF條件句研究的一種理論框架,《現代外語》, 2004年第4期
研究與方法——石毓智兩本書的研究方法述評,《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語言學研究的邏輯學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常規關系與句式結構研究——以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句式為例,《外國語》, 2003年第2期。
往者雖舊 餘味仍新,《外國語》, 2003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語句解讀研究——語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現代外語》, 2003年第2期。
語用和規范——哈貝馬斯的「規范語用學」論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新視點——評石毓智的兩本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到5期。
語義數量特徵與英語中動結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
理論語用學研究中的假說——研海一楫之四,《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認知化——再論常規關系,《外國語》,2002年第1期。
關聯原則與優化思維——關聯理論的闡釋與獻疑,《外國語》, 2002年第3期。
我怎樣做起語言學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2 年4期。
試論英語雙及物構塊式,《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2期。
關於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年第4期。
名動轉用與功能代謝,《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第8期。
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外國語》,2001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方法論探微——一份建議性的提綱,《外國語》,2001年第5期。
程序的發現和發現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語言學研究的三個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存同求異 責備求全——創新共斟酌,《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1期。
名動轉用語用推理的認知策略,《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4期。
關於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9期。
名動轉用與語用推理,《外國語》,2000年第2期。
語義、語用和語法——何自然《英語語用語法》導讀,《外國語》,2000年第3期。
英語陳述疑問句,《外語學刊》,1999年第2期。
概念編碼和程序編碼——中國學生英語口頭連貫表述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5期。
語法離我們有多遠——從語義、語用看語法,《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
才·學·識的鴻篇巨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2期。
強發問和弱發問,《外國語》,1999年第3期。
含意推導思維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外語學刊》,1998年第1期。
疑問句的語用性嬗變,《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
化理論為方法給研究以個性(提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
含意運用與常規關系意識,《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3期。
取精用宏寓學於做,《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0期。
含意研究的邏輯學思考,《外國語》,1998年第2期。
關於含意本體論的研究,《外語研究》,1998年第1期。
廣義含意理論的建構,《外語研究》,1998第2期。
論含意思維,《外語學刊》,1997年第2期。
含意本體論論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1期。
含意的兩種形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2期。
話語含意化過程——含意本體論系列研究之四,《外國語》,1997年第1期。
全國第二次新格氏理論研討會小結(摘要),《外國語》,1997年第3期。
含意與敘事性篇章的建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論表「添加」義的EVEN,《外語學刊》,1996年第1期。
含意本體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3期。
常規關系和文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1期。
論詩的織體 《外國語》1996年第二期。
信息狀態研究,《現代外語》,1996年第2期。
話語的含意性,《外語研究》,1996第3期。
我讀《英語復合句》——代序,《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年第3期。
語言美學論綱,《外語學刊》,1995年第2期。
英語倒裝句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期。
含意本體論和句法語用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第1期。
論荷恩的等級關系──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十,《外國語》,1995年第1期。
選擇·重構·闡發·應用——我對新格賴斯,《現代外語》,1995年第2期。
論表「添加」義的TOO,《外語學刊》,1994年第1期。
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含意否定,《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關於量詞否定句 《外國語》,1994年6期。
上指預測的語用因素——評列文森的上指推導模式,《現代外語》,1994年第1期。
會話含意的分類——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九,《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論意向含意─—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七,《外語研究》,1994年第1期。
語用推理的新發展,《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年第1期。
「預設」新論,《外語學刊》,1993年第1期。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現代外語》,1993年第2期。
論「常規關系」,《外國語》,1993年第6期。
再論意向含意,《汕頭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論一般含意,《外語教學》,1993年第3期。
論詞義的包含關系,《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禮貌原則新擬,《外語學刊》,1992年第2期。
論詞的語用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現代外語》,1992年第4期。
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一些趨勢,《外語教學》,1992年第4期。
語用推理,《外語學刊》,1991年第6期。
論篇章的變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2期。
商品廣告陳述熱點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經濟和突出——英語前置修飾片語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
廣告的語言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2期。
變異的語言和技巧的語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譯文質量評估的數學模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論語句的「中心」,《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2期。
再論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4期。
語言的生成性,《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否定范圍」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語學刊》,1983年第1期。
漢語主位化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1期。
深層結構與英語教學,《外語學刊》,1981年第1期。
英語不及物動詞的被動句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如何簡化英語注音的探討,《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英語詞義發展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四)近期項目:
(1) 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英語指引性寫作程序訓練》(99GJWYY)。項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結項。
(2) 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英漢語構塊式語法化比較研究》(2001DYY001)。項目主持人。在研。
(五)獲獎:
獲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全國模範教師(2000);
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2001);河南省社聯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二等獎(1996)。
⑧ 河南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河南大學,簡稱「河大」,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等,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省屬重點大學。
截至2020年7月,河南大學有開封明倫、金明和鄭州龍子湖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5500餘畝 ,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520萬冊;設37個學院(教研部),98個本科專業;有1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有教職工44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萬人,其中研究生近1萬人,留學生700餘人。
(8)河南大學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河南大學的科研成果
201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大學共建的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機理與調控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1年度項目立項,這是河南省「973」計劃項目作為首席單位的重大突破。曾先後獲得2007年度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第一批、第二批評審結果公示結束,由河南大學關愛和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期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耿明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與政策研究」雙雙中標,拿下兩個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在河南高校歷史上是第一次。
截至2013年底,河南大學先後獲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多項,獲省部級項目55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50多項。
2020年1月10日,河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由「中原學者」張治軍教授主持的「高性能節能抗磨納米潤滑油脂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⑨ 徐家玲的科研成果
論文目錄:
1、日本的拜占庭研究 《西學研究》 第2 輯(張緒山主編) 2006年 商務印書館
2、Notices of Roman-Byzantine world in ancient Chinese sources,ByzantineNarrative , Papers in Honour of Roger Scott((澳大利亞拜占庭研究促進會論文集)2006。
3、重引進 厚基礎 甘為學科輔路石——郭守田先生學術和教育思想綜述,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4、圭恰爾迪尼在歷史編纂學中的地位
5、文明與社會轉型梳論 貴州社會科學 2005.5
6、談宗教團體在統戰工作中的地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統一戰線》2005年
長春出版社, 獲長春市委統戰部頒發的全市統戰理論研究優秀論文獎,2005年。
7、「論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內外環境」(獨撰),載孟廣林主編《比較研究的新視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奧斯曼帝國軍事封建制解析」(獨撰),載《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9、 西歐中世紀社會經濟史研究狀況,載侯建新主編《經濟-社會史,歷研究的新方向》,商務印書館,北京,2002年
10、 第20屆世界拜占庭大會在巴黎召開,《世界歷史》2002年第3期
11、 民族、宗教與中世紀東歐封建政治(歐洲中世紀政治筆談會之七)《人大報刊復印》轉載2002年第6期(原《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12、Byzantine Studies in China (中國的拜占庭研究), 《全英拜占庭研究促進會年鑒》The Bulletin of British Byzantine Studies(BBBS),倫敦,2002 年(此文系2001年參加巴黎國際拜占庭大會提交大會理事會的報告)
13、論拜占庭滅亡的原因《人大報刊復印》轉載2002年第2期(原《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第6期)
14、論拜占庭與西歐的文化聯系《河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5、婦女與宗教教育《婦女理論研究》2001年第4期
16、論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特點載自《2000年環球回顧》(國家一級學會國際會議論文集)2001年1月
17、論早期拜占庭的宗教爭論問題《史學集刊》2000年第2期
18、世界宗教與女性教育載張明芸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女性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2000年
19、拜占庭歷史的分期和早期拜占庭《人大報刊復印》轉載2000年第2期(原《東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6期)
1999年以前的主要論文(除特殊標記外,均為第一作者):
1. 拜占庭與中世紀商業復興《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史》1997年11期轉載(《求是學刊》1997 年第5期)
2. 論4 -6 世紀拜占庭的經濟復甦和轉軌 1997 年10 月世界中世紀史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歷史教學》1999年,第4期
3. 比較宗教學的史前史追述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宗教》1997 年第 1 期轉載。(《東北師大學報》1996 年 第 6 期)
4. 中國絲織技術西行考-從君士坦丁堡到里昂《高校文科學報文獻》1996年第2 期摘要輯錄。(原《東北師大學報》1995年第6 期)
5. 早期拜占庭政教關系與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史》1994年第 1 期轉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 6 期)
6. 查士丁尼與早期拜占庭王權 國家社會科學院九五重點項目成果之一,刊《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專論集,施治生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10 月
7. 12-13世紀法國南部異端運動的派別及其綱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史》1992年第4期轉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8. 12-13世紀法國南部異端運動產生的社會條件《世界歷史》1991年,第3期
9. 12-13世紀法國南部異端運動的派別及其綱領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史》1992年第4期轉載(原《東北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
10.應該重視對拜占庭的研究,《世界歷史》,1986年第11期
11.論拜占庭文化在西歐和東地中海文化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第二作者)《歷史教學》,1986年第8 期
12.拜占庭研究在希臘,《未定稿》(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內參),1986年,第4期
13.早期拜占庭財稅制度尋蹤《東師史學》第2 輯,1996年
14.查士丁尼與拜占庭專制王權 《東師史學》第1 輯,1994年
15.試論米蘭敕令的誤區 《世界中世紀史新探》,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會1996年 10 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6.論阿爾比戰爭《史學月刊》(全國歷史核心期刊)1996年第 3 期;山東大學出版社,《史學研究新視野》(世界史·史學理論分冊)1997 年轉載
17.論第四次十字軍改變方向的必然性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5 年 3 期
學術著作或教材、譯著
1. 《世界歷史文化之謎,千古疑案》(續)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年 主編
2. 《封建社會》,譯著,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3. 《千古疑案-世界歷史文化之謎》,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2003年
4. 《走進拜占庭文明》,專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北京,2001
5. 《2000年環球回顧-社會轉型問題天津國際學術會議論叢》主編第三位,(國家一級學會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2001年
6. 徐家玲等5人主譯:《人類文明史圖鑒》系列叢書譯著(全25卷),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2000年
7.《人類文明史圖鑒·殖民時代》,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2000年
8.《人類文明史圖鑒·諾曼狂飆》,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2000年
9.《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時代研究》,專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1998年
1999年以前的主要著作和譯著:
1. 《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主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主譯,商務印書館,北京,1992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
2. 《世界三大宗教史綱》(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1994年
3. 《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參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3年
4. 《世界戰爭通鑒》(特約編審),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94年
5. 《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參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北京,1989年
6. 《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參編),軍事科學出版社,北京,1989年
7. 《美國國際防務與軍事網路全書》(參譯),軍事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年
8. 《世界中古史》(函授教材)(參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1993年
主要著作有:《早期拜占庭和查干丁尼時代研究》(專著)、《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商務漢譯學術名著版,主譯第一人);《世界三大宗教史綱》等;參與編寫《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中國軍事網路全書》、《世界戰爭通鑒》;參與組織翻譯和校訂《人類文明史圖鑒》、《美國國防和軍事網路全書》等十餘種教材、辭書和歷史普及讀物等。多年來,主持和參與6項國家及省部級社會科學項目研究,發表數十篇涉及世界中世紀史、拜占庭史、世界宗教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論文。
⑩ 河南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河南省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河南省重點社會科學研究基地9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4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體育改革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物逆境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黃河中下游數字地理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重點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河南省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中原發展研究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英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文藝學研究中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
河南省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天然葯物與免疫工程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等學校數字區域模擬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心理與行為實驗室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納米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新型城鎮化與中原經濟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作物逆境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論文發表 從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資料庫(簡稱SCI資料庫)檢索統計得知,河南大學2008-2011年共有1265篇科技論文被Web of Science收錄。
2011年,河南大學當年被Web of Science資料庫收錄的論文有345篇。根據文獻類型的統計分析可知,該校發表的1265篇科技論文,以普通論文(98%)為主。
河南大學2008-2011年發表的科技論文總被引次數為2790次,篇均被引用次數為2.21次,平均每年的被引用次數達到697.5次。
科研成果&項目 2011年9月,河南大學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機理與調控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1年度項目立項,這是河南省「973」計劃項目作為首席單位的重大突破。曾先後獲得2007年度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第一批、第二批評審結果公示結束,由河南大學關愛和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期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耿明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與政策研究」雙雙中標,拿下兩個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在河南高校歷史上是第一次。
截至2013年底,河南大學先後獲批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多項,獲省部級項目55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50多項。 圖書館 基本情況
河南大學圖書館創建於1912年,時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圖書室。之後隨著學校的發展壯大,先後易名為中州大學(1923)、河南中山大學(1927)、省立河南大學(1930)、國立河南大學(1942)、河南大學(1949)、河南師范學院(1953)、開封師范學院(1956)、河南師范大學(1979)圖書館等。1984年5月恢復河南大學圖書館名稱。此外圖書館先後被評為全國「全民閱讀活動」十佳先進單位、全國高校先進圖書館、河南省高校自動化技術應用先進單位、河南省高校「閱讀文化典籍,建設書香校園」先進單位、開封市為人師表先進集體、開封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圖書館文獻資源總量:757萬冊,其中紙質文獻354萬冊,電子資源403萬冊(件)其中線裝古籍近18萬冊;外文18萬余冊;報刊合訂本37萬余冊;縮微、聲像、光碟資料1.7萬多件。
館藏特色
河南地方史志較為豐富;大型古籍叢書基本齊全;珍本孤本稿本鈔本頗具特色,如刻本明成化《河南總志》、明嘉靖《河南通志》等為大陸唯一,稿本《東京志略》、《汴梁水災紀略》《芸暉書屋筆記》彌足珍貴。在抗戰時期,流浪中的圖書館就在寶雞市郊為《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作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先生提供了《道藏》等文獻的借閱服務。整理出版的《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等共5203冊收錄古典文獻14329種,該館已收藏齊全,形成系列。
圖書館不僅收藏了大量的紙質文獻,而且正在進行KALIS項目「宋代文獻資料庫」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圖書館除了繼續保持對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古代史等專業文獻的有效保障外,還逐步形成了以區域經濟學、人文地理學、凝聚態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植物學等學科文獻徵集為重點的態勢,強化了理工科文獻的收藏力度。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理並重的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共存的文獻收藏體系。
資料庫建設
河南大學圖書館裝載「中國學術期刊」、「維普科技期刊」、「萬方碩博論文」、「數圖電子圖書」「人大復印資料」等全文資料庫20個;整合了原三校圖書館的書目數據、讀者數據資源,實現了三校區書刊資源、數據資源的通借、通還、通閱;自建了「館藏中文書目文獻資料庫」、「館藏中文報刊文獻資料庫」、「館藏線裝古籍書目文獻資料庫」、「館藏英文書目文獻資料庫」等。 學術期刊 《河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從2000年起開設「數學」「現代物理與材料科學」「化學化工」「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自然資源學」「地理科學」「建築環境與結構」等專欄。2007年改為雙月刊,並將欄目調整為「數學研究」「現代物理與材料科學」「化學與化工」「地理環境與資源開發」「生命科學」「自動化基礎理論與信息技術」「建築環境與結構」。在1996—2004年,蟬聯河南省第二屆—第六屆優秀科技期刊獎。2000年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選定為來源期刊,2001年以後又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和德國《數學文摘(ZMATH)》正式收錄。2004年,在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榮獲一等獎,並被遴選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榮獲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先進集體稱號、第二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河南省第一屆自然科學二十佳期刊稱號。2010年榮獲第三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河南省第二屆自然科學二十佳期刊稱號。
醫學版:被美國《化學文摘(CA)》正式收錄。2010年、2013年在河南省新聞出版局組織的自然科學期刊綜合質量檢測中,連續兩屆被評為河南省自然科學一級期刊 。
《史學月刊》
根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圖書館期刊信息檢索中心的統計:2003年起,在全國二三千種被轉載期刊中,該刊的轉載量,一般排前20名之內;最高的2006年,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的復印量排名,2002年起,該刊在歷史地理類刊物中一直名列第一。
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審,該刊在歷史學類核心期刊的排名,2000年排第7名,2004年第5名,2008年第4名,2011年第3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評定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4年該刊位列歷史學類第7名,2008年位列歷史學類第6名。
2003年和2005年,在全國期刊評獎中,《史學月刊》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和「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2011年5月,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期刊。
2012年6月,入選國家社科基金第一批學術期刊資助名單。
2015年9月,榮獲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期刊」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