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主要成果圖件的編繪
(一)實際材料圖
(二)作者原圖、編稿原圖、地質圈
(三)構造綱要圖
(四)遙感地質解譯圖的修編
(五)綜合柱狀圖
花崗岩區可按岩石譜系單位建立綜合柱狀圖,其格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參見表5-2。
表5-2 花崗岩區單位綜合柱狀圖(表格式)
以上成果圖件(除綜合柱狀圖外)的編制方法均與沉積岩區成果圖件基本相同(參見本章第一節相關內容)。
(六)地質圖上表示的內容及技術要求
根據我國《花崗岩區1:50000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對地質圖編制的方法與內容要求歸納如下:
(1)以侵入體、岩脈、岩牆、蝕變帶、變質帶表示的地質實體,在圖上用不同的線條圈出其范圍,標以特定的顏色、岩性符號(規模小的岩脈、岩牆可不標岩性花紋)和蝕變、變質花紋。
(2)花崗岩類以單元為表示單位,標以由時代和單元名稱組成的代號;沒有劃歸單元的岩脈、岩牆或時代不明的小侵入體,標以岩性代號;對岩相帶、蝕變帶、變質帶的范圍,可以規定的顏色和花紋表示,並保留原來地質體屬性的代號,不再另加代號。
(3)對花崗岩侵入體間的接觸關系以及不同蝕變帶、變質帶間的漸變過渡關系等界線,應選用特定的線條表示(附錄Ⅲ)。
(4)花崗岩類與沉積岩、變質岩之間以及不同花崗岩侵入體之間的接觸面產狀,花崗岩體內及沉積岩、變質岩、圍岩中的葉理、線理及其產狀,應盡可能多表示。數量過多、密度太大時,可有選擇地表示。
(5)圖切剖面應盡量選擇在穿過超單元數最多、單元完整,且接觸關系明顯的地段。
(6)在綜合柱狀圖或圖例中,花崗岩類應盡量以柱狀形式表示,以便醒目的突出各超單元、單元的花崗岩的先後形成關系以及花崗岩類與沉積岩地層的上下關系。
(7)盡量利用地質圖周側的有效空間,插附調查區花崗岩類的一些具有規律性或典型的圖表,以補充地質圖本身的不足。
(8)花崗岩類區單元、超單元地質代號表示方法。
單元 是花崗岩類區最基本的填圖單位,按照國際地層指南(1976)應屬廣義地層學范疇。從岩漿演化的持續時間上,一個單元大約為3~5Ma,一個超單元大約為10~15Ma或15~20Ma,它們分別相當於岩石地層單位的組與群,年代地層單位的階與統。因此,其表示方法基本上要與岩石地層單位相符合。
表示方法:地理專有名稱加術語構成。如:春坑單元T3C,T3為時代,C為「春」的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大寫正體字);若相同時代兩個單元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則晚單元加第二個漢字的漢語拼音第一字母用小寫斜體表示。如石教坪單元J3Sj,相當於階。因此,其時代應盡量表示到世。
超單元 是在岩石學和演化序列的特徵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在時間上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名稱,其在圖上表示不用專門代號,而只在圖例中給予表明。
侵入體 是花崗岩類區填圖的地質實體,凡能劃歸為某一單元時,其表示方法按單元表示;不能劃歸為某一個單元的獨立侵入體,其表示方法為地理專有名稱加岩性,如長坪二長岩為Chξ;小岩牆及岩脈只表示岩性,如花崗斑岩為γπ(附錄Ⅰ表Ⅰ-4-2)。
Ⅱ 成果圖件編制
遙感地質解譯提交的成果圖件包括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遙感地質圖和專項遙感調查圖件三類。
7.1.1 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製作
它是一種以遙感影像為基礎,配合線畫符號和小量注記,滿足地圖的幾何精度要求,將制圖對象綜合表示在圖面上的一種地圖。
7.1.1.1 制圖的基本技術要求
1)平面坐標系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
2)高程系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基準。
3)影像地圖投影採用高斯-克呂格投影。
4)製作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的控制點應來源於1∶100000線劃地形圖、數字地圖。
5)幾何糾正採取擬合多項式方法。選擇二次多項式,控制點應有9~12個;選擇三次多項式,控制點應有14~16個。要求糾正誤差不大於圖上0.5mm;控制點擬合精度控制在0.3mm。
6)相鄰兩景圖像重疊區內選擇同名點作為數字鑲嵌控制點,擬合中誤差在一個像元左右。
7.1.1.2 圖面表示的基本內容
圖面以影像形式顯示出色彩明快、層次豐富、反差適中、清晰、不偏色的地表地物影像,並標注有內外圖廓、坐標、公里網格、地名、山系名稱、水系名稱,以及圖名、接圖表、數字和線條比例尺、時像、波段組合、控制資料(地形圖)、制圖單位等項內容。
7.1.2 1∶250000遙感地質圖編制
遙感地質圖是在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基礎上,經過野外地質調查,編圖單位修訂,綜合分析整理後完成的最終成果圖件。
7.1.2.1 編圖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1)編圖所用資料必須與各項原始資料和基礎圖件一致。
2)地理底圖採用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250000地理底圖空間資料庫數據,並視測區情況,補充公路、鐵路等現勢性資料;地理底圖的綜合取捨參照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1996)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全國1∶250000資料庫技術規定」和DZ/T0191—1997中的有關規定。
3)遙感地質圖的編制必須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規定的圖式圖例、符號等進行表示。
4)遙感地質圖編制必須正確處理好與周圍鄰幅的接圖問題。
5)遙感地質圖應充分注意到服務於社會的需要,表示方法應盡量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以盡可能擴大為社會服務。
7.1.2.2 圖面表示的基本內容
1)在1∶250000遙感地質圖上,應表示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界線及其性質、接觸關系、侵入岩相帶、變質帶界線、蝕變帶、斷層、韌性剪切帶(標出位移和傾斜方向)以及混雜堆積,特殊意義的岩石、火山機構等。准確標繪有代表性的地質體產狀、線理等地質要素,正確反映區域地質現象的基本特徵。
2)編圖單元代碼採用地質代號,加註解譯程度分級代號(Ⅰ、Ⅱ、Ⅲ)來表示。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完全吻合時,單元代號採用解譯程度分級代號加原地質代號表示。如ⅠJ1H、ⅠJ1γ2;雖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完全吻合,但依據影像組合規律可以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元時,單元代號採用解譯程度分級代號加原地質代號加註上腳標1、2、3,表示分解單元的個數,如ⅠJ1H1、ⅠJ1H2、ⅠJ1H3、ⅠJ1γ1、ⅠJ1γ2、ⅠJ1γ3;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部分吻合時,應考慮單元標志的穩定性和邊界圈定的准確性,通過區域填圖單元分析對比確定其具體歸屬,賦予相應的地質代號;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無法對比時,暫時用特殊符號標注。
3)地質體的寬度表示在圖上最小為1mm,小於這個限度的可以合並,但性質不相同的岩體則不得合並,脈岩不能過於簡化;標志層、有意義的岩層、岩體和具有特殊指示意義的地質體(如榴輝岩或深源包體等)即使很小也應誇大表示。
4)圖框外除表示圖名、比例尺、圖例、責任表外,應從實際出發,多用生動形象的圖、表,不要用冗長的文字敘述作為有關圖面內容的說明。
5)地質圖的圖式圖例,應包括圖面表示的所有地質代號、符號、花紋、顏色以及各種結構構造和產狀要素等。
7.1.3 1∶250000專項遙感調查圖件的編制
1)與遙感地質解譯同時進行的其他專項遙感調查,如礦產地質、地質災害、土地荒漠化、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地質等遙感調查,均應編制相應的遙感解譯圖件。
2)專項遙感調查圖件的編制,可根據專項遙感調查的具體內容,按照有關規范、技術要求和規定進行。
Ⅲ 綜合圖件的編圖
1.沉積古地理圖
沉積古地理圖是對一個地區一定層位岩性、古生物和各種物理和化學標志綜合研究成果(圖10-18)。圖面上所表示的主要內容有:①海陸分布及其特點;②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陸屑供給方向;③岩石組合、古生物組合;④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生物礁、礦層等);⑤不同級別的沉積相界線;⑥厚度變化;⑦不同古地理單元及沉積相區的名稱;⑧圖切沉積相剖面圖。
圖10-16 岩比三角圖
(據劉寶珺、曾允孚,1985)
編制沉積相古地理圖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關於沉積相和相界線問題
綜合圖上的沉積相通常是用優勢法表示,即根據相柱狀圖上該成圖單元佔主要地位的沉積相類型,作為該點的沉積相類型,然後劃分為若干相區,推定沉積相區界線。但是由於任何沉積相都具有三維空間的變化特點,優勢法成圖必然會部分地掩蓋和模糊這些特點,特別是縱向上的變化特點。彌補的辦法可以採用縮小編圖時間單元;提高平面圖上沉積相的級別或者是用編制立體圖式橫剖面圖的方法來加以補充。
如何確定沉積相的界線,也是編圖中的具體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野外實際觀察。這就要求在踏勘時,根據沉積模式,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可能出現相變界線的地區,特別是那些高級別的相界線可能出現的地區,採用順層追索的方法,甚至採用岩相填圖的方法,查明相變的位置、特徵、方式、類型等具體問題,並編制一些小型橫剖面圖加以說明。在掩蓋地區,可以大量使用地震剖面資料加以推斷。對低級別的界線或者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也可以採用綜合分析方法根據岩石組合特點、區域沉積模式和古構造特點,在圖面上合理地加以推斷。在露頭分布零星、後期剝蝕嚴重造成「缺相」的地段,應根據所建立的區域沉積模式合理地加以推斷和補充。
圖10-17 三角岩比圖成圖方法
(據Sloss等,1960,轉引自劉寶珺、曾允孚,1985)
A— 第一岩比((B+C)/A)圖;B—第二岩比(B/C);C—岩石組合圖
(2)關於古剝蝕區
古剝蝕區及其界線的確定:在中、小比例尺圖中,特別是後期構造作用或剝蝕作用較強烈的情況下,正確恢復古剝蝕區及其界線是比較困難的,常見的錯誤是只根據現今露頭分布情況,把古老地層出露地區確定為古陸,而沒有分清是今剝蝕區還是古剝蝕區。
古陸地形特點:古陸地形有兩種類型,即埋藏地形和再造地形,前者可以查明其具體形態,後者只能通過推斷而了解其概貌。
剝蝕區母岩特點:礫石成分可直接反映物源區的母岩成分,砂岩中長石和石英的特徵,以及碎屑重礦物組合及分布,也有助於剝蝕區母岩特點的恢復。
(3)關於沉積區的特徵
沉積區的特徵包括地形、水深、沉積作用特點、水介質的物理、化學特點等。對於水深的分析,主要確定高潮面、低潮面、正常浪基面、風暴浪基面和氧化界面。水介質物理、化學條件的分析包括鹽度、pH值、Eh值和古水流特徵等,並進一步根據沉積學、古生物學和沉積地球化學的方法加以確定。
圖10-18 華北地台早寒武世辛集組沉積古地理圖
(據馮增昭等,1994)
1—主幹剖面;2—輔助剖面;3—鑽井剖面;4—厚度(m)等值線;5—陸源物質含量(%)等值線;6—准同生白雲岩含量(%)等值線;7—顆粒含量(%)等值線;-8—陸;9—泥砂坪;10—砂泥坪;11—雲坪;12—泥雲坪;13—雲灰坪;14—雛灘
2.沉積相橫剖面圖
沉積相橫剖面圖既是基礎圖件也是綜合圖件。它主要表示研究區沉積相的橫向和縱向變化。基本材料是若干研究較詳的相柱狀剖面圖、路線橫剖面圖以及對編圖范圍內沉積環境變遷的綜合認識,因此它是平面岩相古地理圖的重要補充。橫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與古地理圖相同或加大,垂直比例尺以能反映出相的縱向變化序列為宜,將不同剖面中的同時相和同類相用不同的線條連接起來,從而反映出所研究層位在某一方向上沉積環境的變遷以及時間上的演變。這些特點在以優勢法成圖的平面圖上是難以反映的。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需要,編制出不同方向上沉積相橫剖面圖、籬笆柵欄圖等。
3.古構造圖
古構造圖用以表示沉積盆地的構造背景、性質、盆地邊界、內部構造,包括隆起區和坳陷區的展布、古斷裂系統等。它一般適用於中、小比例尺的編圖任務。對於古構造圖的編制,目前還沒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和經驗。
古構造圖的編制是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構造分析問題。岩相古地理研究中應重視盆地構造背景分析及同沉積期構造活動研究。盆地構造背景的前期構造分析,應著重查明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沉積特點及其古地理輪廓等。有條件時可以編制基底古地質圖。
通過盆地內同生構造的研究,不僅可以加深盆地沉積特點和演化歷史的認識,而且這些同沉積構造的活動地帶,常常是油氣或沉積礦產形成和富集地帶。因此應根據綜合研究結果以厚度等值線圖或沉積相為基礎編制古構造圖。
以上所介紹的主要是穩定構造地區(大陸板塊內部、克拉通地區)的中、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的編制方法。對於活動地區(造山帶、古大陸邊緣區)的編圖工作,目前還處於摸索階段。活動地區地層厚度大、沉積相變化復雜、地層劃分較難、後期又遭受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和構造變化,恢復原岩特點和原有地理位置都比較困難,再加上活動地區的沉積作用不同於穩定地區,環境演化及沉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問題將在今後科學研究中不斷地得到解決。
Ⅳ 成果報告編制
在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編圖、建庫基礎上,分析和總結區域成礦地質構造與成礦地質作用特徵,編制省級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成果。成果主要包括:
1)成果報告。
2)圖件及編圖說明書。
3)資料庫。
Ⅳ 省級成果圖件
在匯總、整理各市(區)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基礎上,編制省級行政區域礦業權分布圖、省級行政區域礦業權和礦產資源分布綜合圖。
(一)主要內容與編圖方法
1.主要內容
專題內容:礦業權范圍、礦種;礦產資源分布或有關地質礦產內容等。
地理要素:境界、地名、公路、鐵路、水系等。
其他:圖名、比例尺、經緯網、圖例、指北針、圖框、責任欄等。
2.比例尺
一般省級圖件要求使用1∶500000比例尺,對於范圍較大的新疆、西藏、內蒙古等省(區)視已有的相關底圖情況和資料使用1∶1000000比例尺。
3.編圖方法
第一步,按照有關規范編制地理底圖,或利用已有的資料庫圖件及各省地質志有關圖件。
第二步,將礦業權的分布范圍展繪到圖上,並標明礦種。對於圖上面積小於1平方厘米的礦業權可直接用符號表示中心點的位置。對於范圍較大的礦業權,可視情況標明礦業權名稱。
第三步,圖件整飾。調整圖內內容,使圖面整潔清晰。然後將圖名、比例尺、經緯網、圖例、指北針、圖框、責任欄等要素編輯好。
(二)成果圖件數據格式
省級成果圖件數據格式見附錄V。
AutoCAD格式中的幾何特徵為標注的,其標注內容按照ArcGIS格式中的名稱和其他欄位名內容標注。如:控制點注記在A utoCA D 里要在控制點旁邊標注控制點序號以及控制點高程(
附錄V中省級探礦權、采礦權點指礦業權中心點,用礦種符號表示,如果形心落在礦業權范圍之外,要移動該點,保證其點位落在礦業權范圍內。礦種採用色彩加圖案的方式表示(附錄W),具體參照地礦行業標准執行。當礦業權的分布范圍在圖上面積大於1平方厘米的,要同時展繪礦業權的面狀分布。
省級行政區域礦業權分布圖、省級行政區域礦業權和礦產資源分布綜合圖均需填寫省級礦業權圖件數據基本說明表(附表X),文件名為:TSM+省級行政區劃代碼.doc(word文檔)。
Ⅵ 綜合成果圖件編制
綜合成果圖件編制包括編圖方法、編圖內容、投影、精度要求、屬性、圖庫與圖示等項內容。
Ⅶ 油氣層對比成果圖的編制和應用
目前,油田上使用的能反映油氣層平面和縱向分布圖件主要有小層平面圖、油氣層剖面圖及油氣層柵狀圖。
1. 小層 (單層) 平面圖
小層 (單層) 平面圖又叫連通體平面圖,是表示小層或單層內砂層、油氣水平面分布范圍及其有效厚度、滲透率變化的圖件,如圖2-17所示。
小層 (單層) 平面圖是根據小層 (單層) 對比數據表編繪而成的,其基本步驟如下:
(1) 根據作圖要求,選擇合適比例尺 (一般為1:1萬) 的構造井點陣圖 (採用小層頂面構造圖、或者採用油層組或砂層組頂面構造圖),確定繪圖范圍。
(2) 根據小層(單層) 對比數據表將各井編圖的小層 (單層) 的滲透率、有效厚度、砂層厚度標注於相應井位旁。形式為: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當儲層物性變化不大時,可以採用簡化形式: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3) 確定砂層尖滅線及有效厚度零線。一般情況下,在砂層發育井與砂層尖滅井間的1/2處勾繪出砂層尖滅線,在有效厚度井與砂層尖滅井之間距砂層尖滅線1/3處勾繪有效厚度零線,在有油層的井與干層的井之間1/2處勾繪有效厚度零線,油水界線勾繪在有油層的井與水層的井的1/2處或通過油水同層井點。斷層線、注水井注水切割線為自然界線。分布於油水過渡帶內的井,若油層為一類有效厚度,則有效厚度零線交於外油水邊界,若為二類有效厚度,則有效厚度零線交於內油水邊界。
(4) 勾繪等值線。按三角網法,根據小層 (單層) 滲透率的大小,確定滲透率間距,內插滲透率等值線;根據小層 (單層) 有效厚度的大小,確定有效厚度間距,內插有效厚度等值線。
(5) 對滲透率分區染色。為了突出滲透率的變化,在圖上可按不同的顏色,對高、中、低滲透區染色。
當井較多時,(4) (5) 內容不標示在小層平面圖,否則圖面內容太多,不易讀圖。如有必要,可另外編制滲透率和有效厚度等值圖。
圖2-17 小層(單層) 平面圖
2. 油氣層剖面圖
油氣層剖面圖是油田上沿某一方向的油氣層對比圖,它反映了油氣層與上下層的連通情況及延伸情況等。它與油氣藏剖面圖的區別在於不反映構造形態 (圖2-18)。
油氣層剖面圖是根據單井油氣層劃分與對比數據表等資料編制而成的,一般以油(砂) 層組為繪圖單元。其基本繪圖步驟為:
(1) 選擇剖面方向。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繪制的油氣層剖面圖可平行或垂直於構造軸線,或按井排編繪。
(2) 確定剖面結構。繪制時,首先畫一水平線,如圖2-18所示的AB線,將井身依照井間距離按比例垂直畫出,標明井號,其次將某一層位拉平作為基線,註明井深。根據單井油氣層劃分與對比數據表的砂層井段數據按比例畫在井身上。
(3) 標注其他數據。根據單井油氣層劃分與對比數據表的小層 (單層) 號、有效厚度、滲透率等數據標注在相應的各井小層旁,並註明射孔井段。
(4) 連接小層 (單層) 對比線。將各井相同小層 (單層) 頂、底連接起來,對有效厚度層、非有效厚度的砂層分別用不同的多邊形進行圈定。
(5) 確定小層 (單層) 性質側向延伸范圍。根據各井小層 (單層) 的綜合解釋結論,確定各小層 (單層) 的油、氣、水、乾的側向分布范圍,分別用不同的符號或顏色充填。
圖2-18 油氣層剖面圖
3. 油氣層柵狀圖
油氣層柵狀圖又叫油氣層連通圖,它是由小層平面圖和油氣層剖面圖綜合組成的立體圖。它能清楚地反映油氣層在各個方向上的油氣層厚度、油氣層物性、層間連通情況。
在油田開發工作中,一般以開發層系為單元進行編圖,其編制步驟如下:
(1) 編制小層連通數據表。油氣層連通圖應綜合反應各個小層的連通狀況,所以首先應根據油氣層的對比結果,編制井組小層連通數據表(表2-6)。
表2-6 ××油田××區21井組小層連通數據表
表中小層號都是各井的 「自然分段」 的層號,對合並的 「自然小層」,不需要進行劈分。對連通的井層,需填入連通小層號;對不連通的井層,需註明尖滅或斷失。
(2) 選擇作圖比例尺。縱、橫比例尺應視研究目的和編圖區的范圍及小層厚度而定。若單層太薄,為使圖幅清晰,可適當放大縱比例尺。
(3) 繪制井點陣圖。若平面井點分布不勻,可將密集井疏散開,常用的方法是用等度投影法將直角坐標改成菱形坐標網。如圖2-19左為直角坐標井點的分布情況,當等度投影後則變換為如圖右的分布情況。
圖2-19 等度投影後直角坐標上點位分布情況
(4) 繪制各井的層柱。按所確定的縱比例尺,在井位點旁繪該井層柱,按深度標出各小層的頂、底界線,將小層號、砂層厚度、有效厚度、滲透率等數據注於圖上,並標注射孔井段 (圖2-20)。
(5) 連接井間小層對比線。連線不宜太多,一般按左右連線,連線相遇即斷開以避免交錯。
(6) 確定小層性質側向延伸范圍。根據各井小層的綜合解釋結論,確定各小層的油、氣、水、乾的側向分布范圍,分別用不同的符號或顏色充填。
圖2-20 油氣層連通圖 (據楊壽山,1978)
Ⅷ 成果圖件整圖編輯與輸出表達
(一)圖外整飾的編輯
圖外整飾包括公里網及內圖框以外的所有內容。
(1)數字化影像單元、影像岩石單元圖例。
(2)數字化接圖表。
(3)數字化地質圖圖名和圖幅號。
(4)數字化比例尺。
(5)數字化影像地圖。
(6)數字化物化探圖及其解釋推斷圖。
(7)數字責任表及其他說明等。
(8)調整圖外整飾各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使版面協調美觀。
(二)整圖編輯
把地理、地質各圖層、影像地圖進行誤差校正,添加到圖外整飾中,出版前的整圖編輯。編輯內容包括,各要素之間的避讓關系,注記的位置是否合理,各種要素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
(三)整圖編輯與輸出表達要求
(1)圖面配合合理,色調協調一致、美觀。
(2)點線面參數應用正確。
(3)各種線劃圓滑,位置准確。
(4)各種注記字體、位置恰當,避讓合理。
(5)控制整圖中圖名、比例尺、圖例、柱狀圖、接圖表等版面、位置、大小。
(6)版式的具體要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地質出版社發行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圖式圖例1∶500000》(統一書號:15038·新950)相應規定。
(7)圖例、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准確,層次分明。字體、表格大小合理,位置恰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地質出版社發行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圖式圖例1∶500000》(統一書號:15038·新950)相應規定。
(8)圖件可組合生成影像單元圖、遙感地質解譯圖、解譯影像地質圖等各種形式的成果圖件。
Ⅸ 實習二 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和解釋
【實習目的】
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內容和底圖,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表示方法,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解釋和推斷。
【實習要求】
(1)了解圈式法、帶式法、符號法、等值線法的表示方法,並掌握等值線法的編制方法。
(2)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編制方法,並說明各方法的適用條件及優缺點。
(3)根據所給資料,編制重砂找礦成果圖的等值線圖,在重砂取樣點圖上圈定某礦的遠景區,推測礦產可能的成因類型。
(4)通過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解釋和推斷,簡述重砂礦物的共生組合、含量、晶型、物化性質、搬運距離和空間分布對重砂找礦成果的解釋和推斷意義。
【實習步驟】
1.學習重砂成果圖的內容和底圖
重砂成果圖應包括以下內容:
(1)地質資料:以礦產圖為底圖,應有礦點和含礦的直接標志(如礦體露頭、舊礦坑、礦礫等)、間接標志(如蝕變圍岩、偉晶岩脈等)以及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如侵入體、接觸帶、構造帶等)。有時還附有地貌資料(如坡積、沖積、階地等)。大比例尺成果圖(1∶2000~1∶1萬)須採用地形圖。
(2)重砂找礦成果:取樣地點、樣品編號、有用礦物含量。
(3)按礦種或礦物組合圈定的重砂異常和遠景地段。
2.學習重砂找礦成果圖的表示方法
(1)圈式法:即在取樣位置上按規定大小畫一圓圈,分為若干象限,並以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不同礦物,以塗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礦物含量(圖2-1)。圓圈直徑一般為5mm。象限一般四分,也可以多分、少分或不分,視礦物分組情況而定。如採用四分象限,則一張成果圖上同時表示四種有用礦物。有的以線條或其他符號代替顏色。如果取樣點密集,圓圈可以向兩側外引。
(2)符號法:將有用礦物以化學元素符號標在取樣點旁(圖2-2)。此法簡便,多用於野外草圖。但如果一個取樣點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時,符號排列顯得擁擠,使圖面不清晰。
(3)帶式法:將相同礦種的相鄰取樣點連接成帶,以帶的顏色、寬窄及長軸方向,分別表示有用礦物種類、含量及搬運的途徑和方向(圖2-3)。此法能明確表示出有用礦物的富集地段,直觀地指出找礦的方向,適用於砂礦區。
圖2-1 圈式重砂圖
圖2-2 點式重砂圖
圖2-3 帶式重砂圖
(4)等值線法:以有用礦物含量作分散暈等值線。對於1∶1萬~1∶2000的大比例尺殘、坡積重砂測量或砂礦取樣(按密度較大的網格法取樣時),常採用此種編圖方法。一般按單礦物分別編制。
【實例資料】
重砂法找金剛石礦床實例
1972年某地質隊採用綜合方法找礦,在某地找到了一個大型的金剛石礦床。
在找尋該金剛石礦床的過程中,重砂法收到了顯著效果。該隊運用水系重砂法尋找金剛石的伴生礦物:含鉻鎂鋁石榴石(含鉻量3%~10%)、鉻鐵礦、碳硅石等,並將其作為指示礦物來追索金伯利岩體。現將他們的具體作法與成效簡介如下:
水系重砂法採用的比例尺為1∶5萬。重砂采樣點主要分布在小於3km長的支流中,其采樣間距為300~500m。如大於3km的河流,采樣間距為1000~2000m。采樣點密度約為1.5個/km2,根據河流長度、坡度、寬窄、礦物搬運距離等因素靈活布點。采樣位置一般布置在河流轉彎內側,砂嘴前緣及障礙物後面,對有利的階段也作了取樣。采樣時先剝去表土層,挖至基岩面,一般深0.5~1m。樣品的體積不小於50L。
通過水系重砂測量(圖2-4),在河流的支流1504號采樣點發現一粒鎂鋁榴石,在1512號采樣點的重砂中發現含鉻鎂鋁榴石、鉻鐵礦各一粒。之後,逆流而上進行追索,在小溪與支流交匯口1513號采樣點發現了2粒金剛石,繼續逆小溪追索,分別在1514、1515號采樣點又發現金剛石1~2粒,到了小溪源頭附近1516號采樣點重砂中金剛石則增高至6粒。經過上述追索工作,終於在該點附近的坡殘積層下面找到了含礦金伯利岩體。
圖2-4 金剛石礦床水系重砂采樣點分布圖
由於金伯利岩體容易風化,岩體被坡殘積物覆蓋,在重砂異常區,還開展了地面磁測工作,有效地圈定了金伯利岩體的分布范圍。後經槽探、淺井、鑽孔的揭露和人工重砂分析,證實A、B等號岩管具有規模較大、品位較高的金剛石礦體。
【實習資料及實習步驟】
實習資料及實習步驟也是等值線法成果圖的編制方法。
(1)某測區辰砂分散暈取樣位置,如圖2-5。
(2)異常下限的確定和異常的分級:異常下限一般用統計法確定,如圖2-6,以橫坐標表示某有用礦物含量,縱坐標表示樣品的頻率,繪出有用礦物的含量曲線。曲線由陡變緩的轉折處,可定為該有用礦物的異常下限(本例用圖2-6上的Ⅱ號分散暈異常下限值)。
異常的分級一般用統計法,或者以異常下限為最低一級,其餘按等比或一定間隔遞增劃分為若干級,但分級線不宜太密。
(3)將取樣點展繪到礦產圖上,並在取樣點上方(或下方)註上礦物含量(圖2-5取樣點及礦物含量已給在圖上)。
(4)按異常分級要求,用插入法在圖2-5上繪出等值線(如繪地形等高線一樣)。連接各點間的等值線時,需要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找礦標志、有用礦物含量、礦物的共生組合和礦物的特性等因素。
圖2-5 辰砂分散暈取樣位置圖
圖2-6 常下限統計曲線
等值線圖能夠反映原生礦體的主要走向、礦體分散暈的位移和地形的關系。如果地質依據充分,還能圈出推斷的含礦帶位置,以指導普查工作的部署。
Ⅹ 編制的成果圖件
( 一) 基礎地抄質圖件
1) 全國襲 1∶100 萬第四紀遙感地質圖。
2) 全國 1∶100 萬遙感地貌類型圖。
( 二) 專題因子分布與動態變遷圖件
1) 全國 1∶100 萬現代冰川雪線分布與動態變遷圖。
2) 全國 1∶100 萬海岸線分布與動態變遷圖。
3) 全國 1∶100 萬土地荒漠化分布與動態變遷系列圖。
4) 全國 1∶100 萬石漠化分布與動態變遷系列圖。
5) 全國 1∶100 萬濕地分布與動態變遷系列圖。
6) 全國 1∶100 萬黑土分布與動態變遷系列圖。
7) 全國 1∶100 萬城市擴展分布與動態變遷圖。
( 三) 綜合研究成果圖件
1) 全國 1∶100 萬生態地質環境背景圖。
2) 全國 1∶100 萬生態地質環境演變規律圖。
a. 全國 1∶100 萬現代冰川演化規律圖。
b. 全國 1∶100 萬荒漠化演化規律圖。
c. 全國 1∶100 萬濕地演化規律圖。
3) 全國 1∶100 萬生態地質環境發展趨勢預測圖。
4) 全國 1∶100 萬生態地質環境分區圖。
5) 全國 1∶100 萬生態地質環境治理建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