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五年計劃成果

五年計劃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20 15:27:02

①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有哪些

1.
一、工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剛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試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2.
二、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同時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3.
三、工業基地的建設
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
含義: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歷史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地位: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②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有哪些成就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主要成就包括:
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
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③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有哪些

  1. 一、工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剛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試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2. 二、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同時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3. 三、工業基地的建設

    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

④ 第13個五年計劃有哪些詳細成就

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 規劃(2016年到2020年)要求規劃編制必須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科學設定規劃目標指標,積極推進市縣規劃體制改革,堅持開放民主編制規劃,使「十三五」規劃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發展規律,更加反映人民意願。中國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十三五」時期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勝利實現,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編制好「十三五」規劃意義重大而深遠

⑤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第一個五年計取得的成就
一、工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剛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試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沈陽第一機床廠。1935年建廠,稱三菱機器株式會社(滿洲國)。1953年——1955年,作為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國家投資舊幣6113萬元),引進前蘇聯機床製造與管理技術,實施全面改建。改建後,工廠自行研製開發出中國第一台普通車床C620-1 ,生產能力2800台/年。
二、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同時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從1950年4月開始,經過11萬軍民的艱苦修建,北線於1954年12月正式通車,2000多名軍民為此付出了生命。此後,築路大軍又繼續修築了東俄洛經巴塘、芒康、左貢至邦達南線段,並於1969年全部建成通車,被正式列入國道318線的一部分。作為祖國內地進出西藏的五條重要通道之一(另四條為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其中滇藏公路國道214線在西藏芒康與川藏公路匯合至邦達後分開),擔負著聯系祖國東西部交通的樞通作用,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但是藏漢同胞通往幸福的「金橋」和「生命線」,而且是聯系藏漢人民的紐帶,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軍事價值。
三、工業基地的建設
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
鞍山鋼鐵公司。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劃指標。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⑥ 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成果如何

「一五」計劃的成績是巨大的,是1953年至1980年的5個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效益最好的時期。它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從經濟增長的數字看,『一五』計劃相當成功。工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計劃規定為14.7%),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8.9%(按不變價格計算)……第一個五年計劃具有決定性的加速作用。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而「156個項目」在「一五」期間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項,另有4項推遲施工,還有6項最終沒有從圖紙變現實,但這仍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業化時期,大多數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設計劃。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⑦ 列舉第一個5年計劃的成就及其意義

1、
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中國的工業化建議和社會主義改造蓬勃發展。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2、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⑧ 第十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第十個五年計劃

「十五」期間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分別是:
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2005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3%、51%和36%,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44%、23%和33%。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城鄉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資源節約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居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完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增加到22平方米,全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覆蓋面擴大,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好轉。

⑨ 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是什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有:

工業成就:

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

②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③沈陽第一機床廠。

④飛機製造廠。

交通成就:

①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餘條。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落成。

總體可以概括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一五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簡介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一五期間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五計劃選擇了與蘇聯類似的工業化道路,即高積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以重工業為核心是這一時期工業化的鮮明特色,由於中國的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蘇聯式的工業化道路能幫助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快速建立全面工業化的基礎,將中國由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國,此外,新政權急需發展的國防工業也需要重工業的支持。

⑩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就。

  1. 成就之一:民生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科教文衛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2. 成就之二:基本建設,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汽車、發電設備、飛機、新式機床、重型機器、電解鋁、精密儀表、無縫鋼管、塑料、合金鋼、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的實力。

  3. 成就之三: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4. 成就之四:交通運輸,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之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5. 成就之五:工業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等等。

  6. 成就之六: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7. 五年計劃,後改稱五年規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8.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回顧五年計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9. 總之,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閱讀全文

與五年計劃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