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成果
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成果:
1、 企業文化體系重點闡述「我們的文化是版什麼」。並且一般會內容龐權大,顯得很「文化」,但概念堆砌或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清晰。如「為什麼要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理念同時出現」搞不清楚。
2、 企業文化戰略規劃看似內容豐富,但規劃細節只談要點,且要點依然是「認識上」和「行動上」的套話,不涉及具體的行為轉變和能力提升。
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成果
1、 企業文化管理調研報告是一切企業文化成果的基礎,也是企業進行管理變革和提升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2、 企業文化管理手冊的重點闡述「我們應該怎麼做」,邏輯嚴密,清晰簡練,利於對照執行,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
3、 企業文化深植實施是企業文化管理的落腳點,圍繞組織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的轉變,以組織發展和變革的手段推進組織系統提升。
4、 企業文化持續變革和提升,更重管理成效。
2. 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決定
不到5年時間里,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出台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可以說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實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戲曲振興、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等。
為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和大范圍集中輪訓,僅2016年就有10萬人次參加基層采風活動。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
近年來,我們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縣級文化館有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區都有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
4、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在大規模普查、登記基礎上,啟動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積極支持廣泛開展傳習實踐活動,2016年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5、中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合作拍攝電影協議
在對外合作方面,我們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中美、中歐各國、中亞各國的電影合作日趨活躍,開放競爭、合作共贏局面正形成。
3.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就有哪些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人們站起來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1968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建成通車
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順利的返回地面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中國的10年動亂。
1977年恢復高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1981年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1983年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4年建國後首次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取得了優異的成就
1985年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建成
1986年實施「863」計劃
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
1994年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世界矚目的三峽大壩橫斷長江,縛住蒼龍。現在三峽工程已經順利實現蓄水、通航、發電的奮斗目標,其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現
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祖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順利回歸祖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7年我國發射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嫦娥奔月的成功帶給中國人的是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
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本屆奧運會上取得了最優異的成績;殘奧會上我國體育健兒更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中國人,將首次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跡——這一看不見的足跡,必將作為最難忘的前進步伐,永載中華民族的記憶之中。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4. 文化的歷史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國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過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與發展,各項文化建設成就斐然,當前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一)文藝創作日益繁榮。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加強對藝術創作的扶持和引導,組織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活動,開展文華獎、群星獎評獎,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和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藝術創造搭建展示舞台,營造良好環境。廣大藝術工作者積極投入藝術創作活動,各個文藝門類涌現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藝術精品,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文華獎」自1991年設立以來,有96個劇目獲「文華大獎」,329台劇目獲「新劇目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共推出50台精品劇目,100多台優秀劇目。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推出了104件優秀美術作品,即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崑曲、京劇等藝術的專項振興規劃相繼實施,傳統藝術煥發了新姿。「文化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堅持不斷,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藝術修養。2002至2008年,全國各級藝術院團在農村演出場次達202萬場、觀眾人數超過32.5億人次。文藝理論研究不斷開辟新領域、創造新成果。自1983年以來,850餘項藝術學科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文化部資助。《中華藝術通史》等理論研究成果完善了藝術學科體系。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隨著工作理念的不斷深化,社會文化工作逐步從「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動組織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各級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推進,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薄弱,1949年全國各類圖書館只有55個,文化館(含群藝館)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6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迅速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20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18個、博物館1893個,分別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到「十五」末期,已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從無到有,2008年底鄉鎮文化站達到4107個,村(社區)文化室247332個,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同時,國家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就建設了包括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計劃以來,我國文化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投入不斷加大,建成一批大型文化設施。國家大劇院佔地1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7萬平方米,擁有坐席6002個。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於2008年9月竣工後,國家圖書館總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第三大圖書館。正在建設中的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計劃2010年竣工,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19.19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
開展了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知識工程、少兒文化蒲公英計劃,特別是近年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相繼實施,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2004年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到2008年底,全國已有1007個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觀眾人數突破1.54億人次。城鄉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對口支援,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5. 農村文化建設現有研究成果以及代表思想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與支持下,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逐年加大,基礎文化設施逐步完善,農民文化生活日漸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各級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積極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服務優良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重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看戲曲電影、參加文化培訓與文體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問題。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逐漸呈現欣欣向榮之勢。
加大投入,文化服務體系網路初步形成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群眾多種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國家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文化建設非常重視,在每年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都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予以部署。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資金支持,多年來,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為改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
2001年至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投入總計859.9億元。其中,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用達到198.9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3億元,增加了25.9%。2007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用達到15.06元,比2006年的人均11.91元,增長了26.4%。2007年農村文化投入共計56.13億元,比2006年的44.6億元增加11.53億元,增長了25.9%。
國家發改委從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億元,用於扶持1086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設施建設。到「十五」期末,「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基本實現。「十一五」期間,又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國家通過轉移支付39.48億元,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將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
2007年,中央投入1億元資金,地方自籌配套資金5300萬元,開展鄉鎮文化站建設試點工作,20個省區534個項目被列入試點項目。2008年,中央投入2億元,安排12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財政部將邊疆文化長廊建設補助資金和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維修補助資金從每年11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啟動重點文化建設項目,用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明顯增加。
全國各地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落實了一批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設。目前,全國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 2799個,文化館 3217個,博物館1722個,文化站37384個,社區、村文化室137665個,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面向基層,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深入農村
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項目,為農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鮮內容,送去了怡人春風,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並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碟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工程的基層服務站點,廣大農民群眾可以享受到豐富、快捷的數字化文化服務。中央財政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列為重點支持的文化建設工程,從2007年至2010年,將投入24.67億元支持工程建設。目前,這一工程的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69TB(1TB數據量相當於25萬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自建、共建的基層服務站點已超過61.4萬個。到2010年,將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送書下鄉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為解決基層群眾看書難問題而實施的文化工程。2003年至2007年,已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鄉鎮配送圖書總數達787萬冊。這些圖書內容健康,實用性、可讀性強,為農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此外,還實施了流動舞台車等工程。從2007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資金,為基層文化機構配備1000多輛流動舞台車,用於送戲下鄉,開展文化戲曲巡演。流動舞台車為農民群眾帶來了靈活、新穎、方便的文化服務。我國多項重大文化工程的進村入鄉,推進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提升了文化素質,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得到明顯改觀。
靈活多樣,農村文化發展模式不斷創新
為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村文化的快速發展,各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河北省文安縣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文化網路建設,構建了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龍頭,以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為陣地,以農村文化社團為骨幹,以農村文化示範戶為延伸,以惠農文化服務窗口為平台的農村綜合文化網路,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文安還在123個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組建了各類農民文化社團283個,吸引了3萬多村民參與社團活動。為積極將文化知識轉化成社會生產力,文安組織各級農業、林業、科技、畜牧等涉農部門培養發展了「蔬菜種植文化示範戶」、「文化娛樂示範戶」、「養殖文化示範戶」等8類共計3200餘戶的文化示範戶,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科技能人」,帶動了農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走上致富道路。
浙江省嘉興市積極探索以「政府主導、多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為主要特點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嘉興市一半的鄉鎮建有圖書分館,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鄉鎮分館、村(社區)圖書流通站全覆蓋,實現文獻資源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全市書刊借閱 「一卡通」。據統計,自2007年5月以來,嘉興市5個鄉鎮分館先後建成開放,累計到館讀者32萬人次,共辦證5400餘張,外借圖書14.6萬冊次。同時,為方便農民群眾,根據農村作息時間規律,實行晚上開放制度,極大方便了群眾閱覽。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閱讀待遇,借閱積極性高漲,讀者量不斷攀升。
江西省投入1億元,設立了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鼓勵專業文藝演出團體赴農村文藝演出、電影公司組織放映隊赴鄉村放映電影、鄉鎮政府組織農民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初步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看戲曲、看電影電視、參加文體活動與文化培訓等難題,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各項文化權益,對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根據自身特色,積極創新農村文化發展模式,積累了豐富經驗,探索出了較有成效的發展路子,不少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逐步凸顯,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權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6.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和貢獻
黨的十六大什麼開的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國文化建設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成就和貢獻
7. 職工文化建設成果有哪些
如何讓員工認同公司的文化,並轉化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是關系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
一、要讓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廣泛徵求意見;二、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要以身作則,與員工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不管是高層還是中層,都應該從自己的工作出發,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和作風,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把公司經營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並進行宣傳。在企業文化的長期建設中,先進人物的評選和宣傳要以理念為核心,注重從理念方面對先進的人物和事跡進行提煉,對符合企業文化的人物和事跡進行宣傳報道。讓全體員工都知道為什麼他們是先進,他們做的哪些事是符合公司的企業文化的,這樣的榜樣為其他員工樹立了一面旗幟,同時也使企業文化的推廣變得具體而生動。
8. 珠海市文化館的研究成果
幾年來組織業務人員撰寫理論文章10篇,在全國發表獲獎論文7篇。蒯鋒毅撰寫的論文《群眾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催化劑》、郝新豫撰寫的論文《當代群眾文化主要特點芻議》、梁珠金撰寫論文《珠海民歌概況》、賈小平論文《基層文化館與社區文化之聯結》、丁愛軍的論文《形成舞蹈作品個性與風格之我見》、梁小龍撰寫的論文《群文戰線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參加《文化大視野——全國群眾文化(圖書、博物)論文集》論文評選活動,榮獲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文化大視野編委會頒發的「優秀論文獎」(最高獎);郝新豫撰寫的論文《詩樂舞——珠海群眾文化品牌》獲全國群眾文化論文評比「優秀獎」; 其中音樂舞蹈部分:宋拉成、賈小平編導的舞蹈《火紅的日子》在廣東省老年風采大賽中獲「金獎」,《杜鵑花開等哥來》在廣東省首屆嶺南舞蹈大賽中獲「金獎」。王穎參加廣東省《百歌頌中華》合唱比賽中獲「金獎」,輔導珠海通信營戰士合唱參加廣東省通信總站合唱比賽,獲「三等獎」。丁愛軍表演舞蹈《杜娟花開等哥來》獲廣東省首屆嶺南舞蹈大賽「金獎」。丁愛軍輔導珠海市電信分公司的舞蹈《五星紅旗》、《電信之歌》參加全省電信職工第二屆文藝匯演分別獲得「第二名」和「第三名」。輔導市質監局詩樂舞《我為質量歌唱》獲全省質監系統文藝匯演「第二名」。劉哲輔導學生陸曉玲參加廣東省第九屆小提琴大賽,獲小學組「優秀演奏獎」,輔導學生參加廣東省第十屆提琴大賽,學生權海韻獲初中組「優秀演奏獎」;陸曉玲獲大童組「優秀演奏獎」。攝影部分:曾小琤作品《與民同樂》在《大地彩虹》——廣東省2002年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中獲「優秀獎」,《盡情演繹》在《美好生活,幸福未來》——2003年廣東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中獲「優秀獎」,輔導作品在《創意》——2005廣東省青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中獲獎,金小愉的《春艷》獲兒童組「金獎」,王卓爾的《百美迎春》獲兒童組「銀獎」,魏托的《我愛中華》獲兒童組「銅獎」,袁依楠的《窗花系列》獲少年組「金獎」,陳家慧的《京劇面譜》獲少年組「金獎」;鄭玉蓮的《豐收》獲少年組「金獎」,曹永艷的《鄉間落院》獲少年組「金獎」;姚心的《花瓶系列》獲少年組「銀獎」,黃凱欣的《海上雲天,天下珠海》獲少年組「銀獎」,江歆瑜的《夏日》獲少年組「銅獎」,盧美君的《花卉》獲少年組「銅獎」,柴俊岩的《靜物》獲少年組「銅獎」,張麗儀的《新世紀新問題》獲少年組「銅獎」;輔導梁力生的作品《幸福盪漾》獲廣東省第七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銅牌獎」,廣東省第三屆青少年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中,選送作品:梁穎萍的《珠海三月花似錦》獲美術少年組「銀獎」;林智豪的《川江晨輝》獲美術少年組「優秀獎」;強海平《飄飛的紅綢帶》參加廣東省《同奔小康路》攝影比賽中榮獲優秀獎。
珠海市文化館按照省、市文化部門對基層文化單位提出要求,努力構建文化盛市。在市文化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全館上下取得共識,充分挖掘潛力,努力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對本地區群眾文化工作的加大力度,取得了一些的成績,今後,我們仍一如既往地為繁榮本地群文事業,抓緊學習,提高認識,無論從硬體設施到軟體要求等各方面建設,盡最大限度的努力去做,爭取能踏上一個新的台階。
9. 新中國的文化建設成就
新成就之一: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國民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汽車、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扎實推進,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快速增長, 2005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500多億元,同比增長17.9%。軟體產業總收入在全國大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一批高新技術優勢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全市的軟體和生物醫葯產業規模已位居國內大城市前列。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以中心鎮建設為重點統籌城鄉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預計200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超過6000億元、廣州地區組織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700億元,比2002年增長分別超過70%和80%。新成就之二:城市建設和管理呈現新格局。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更加完善,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空港、海港、信息港和軌道交通、高快速路網等重大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現代化大都市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全面實施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大力推進「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改造和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31.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從2002年的29.3%提高到76.2%,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順利通過考核驗收。新成就之三:改革開放形成新優勢。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和戰略性重組繼續推進,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不斷完善,財稅、金融等配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