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京劇最新成果

京劇最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9 14:50:44

Ⅰ 中國著名京劇有哪些

京劇《甘露寺》為京劇本戲《龍鳳呈祥》之一折,《龍鳳呈祥》分為《甘露寺》、《美人計》、《回荊州》、《蘆花盪》四折。
劇情:
孫權因劉備占據荊州不還,與周瑜設美人計,假稱以妹孫尚香許婚劉備,誆劉備過江留質,以換荊州,被諸葛亮識破,使劉借周瑜岳父喬玄以說孫權之母吳氏,吳氏在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劉備贅婚東吳後,周瑜故用聲色,宮室以羈縻之;劉備果不思回轉荊州,而趙雲用諸葛亮所付錦囊之計,詐稱曹操襲取荊州,劉備要求孫尚香同走;孫應允同行,辭母同劉潛逃。周瑜譴將追截,又皆為孫夫人斥退,周瑜率兵繼至,諸葛亮已預備船隻,接應劉備脫險,並派遣張飛埋伏在蘆花盪口,周瑜追至被張飛擊敗。

京劇傳統劇目《連環套》
劇情簡介
京劇《連環套》,又名《盜御馬》,故事出自《施公案》一書。清朝康熙年間綠林好漢竇爾敦被黃三太鏢傷後,憤而離開河間,到(張家)口外連環套聚義。十數年後,康熙帝敕命梁九公口外涉獵,並賜御馬追風千里駒。連環套嘍羅報與竇爾敦,竇爾敦得知後夜入御馬圈盜去御馬,並嫁禍於已歸順朝廷的黃三太(但此時黃三太已死多年)。事發之後,梁九公即命巴永泰押旨,調黃三太之子黃天霸前來問罪,幸虧彭朋與黃三太有舊誼,暗中庇護,令黃天霸限期訪拿查盜馬人。黃天霸喬裝成鏢客,來到口外連環套,想起黃、竇兩家的恩怨,故隻身入寨,探訪御馬下落,黃天霸報出自己真正身份,激怒竇爾敦,雙方約定次日比武賭馬。黃天霸摯友朱光祖,恐天霸比武有失,故夜入連環套,盜走竇爾敦的護手雙鉤,並將黃天霸的鋼刀插在竇的桌案之上,以挫其銳氣。次日雙方會面,朱光祖說服竇爾敦獻馬歸降

《三岔口》劇情
楊家將的故事
宋將焦贊打死奸臣謝金吾,被發配沙門島,途經三岔口,投宿於劉利華夫婦店中。大將任堂惠奉楊延昭之命暗中保護焦贊,不料在店中與劉發生誤會,雙方在黑暗中打鬥起來,幸虧焦贊及時趕來說明真相,解除了誤會。

《大保國》,簡稱《大探二》。
劇情梗概:
《大保國》又叫《龍鳳閣》,劇情是:明穆宗死後,太子年幼,李艷妃垂簾聽政;其父李良威脅利誘,企圖篡奪帝位。定國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楊波,在龍鳳閣嚴辭諫阻,李妃執迷不悟,君臣極力爭辯,結果不歡而散,這出戲還叫《黑叮本》。

《二進宮》也叫《忠保國》,劇情是:李良陰謀篡奪皇位,封鎖昭陽院,被囚禁的李妃始悟其父奸詐狠毒。正在懊悔嘆息時徐延昭、楊波率兵二次進宮,李妃感念兩位大臣的忠心,遂以國事相托,命楊波率兵除掉李良奸黨。

Ⅱ 京劇憑什麼成了「國粹」

這是因為京劇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與結晶。京劇藝術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知道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從兩千年前的漢代樂舞,到唐代的梨園百戲,再到宋代的南劇,明清的崑曲,都為京劇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京劇形成的過程,也是京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海納百川的過程。京劇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各種戲曲的精髓,還在徽劇的基礎上融合了秦腔、漢劇等眾多古老劇種的藝術因素和特點。京劇的形成,那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的崑曲和漢劇等劇種進行交流學習,之後經過五十六年的融匯,衍變成現今的京劇,所以京劇只有短短200餘年的歷史。它1840年左右形成於北京,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盛行期,時有「國劇」之稱,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面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臉譜分為: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京劇表演虛實結合,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京劇雖然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卻是兩千年的中國文化。此外,京劇藝術與中國詩詞、書法、繪畫等古典藝術和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相互輝映,比如京劇的簡約之美,可以與書法和國畫藝術相呼應;京劇的比擬、象徵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學常用的修辭手法;京劇唱腔中的韻律,和古代詩歌的韻律一致;就連京劇的服裝也是綜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服飾特點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劇已不僅僅是一個劇種,它更是中華文明的網路全書!

Ⅲ 為什麼今天的京劇不受絕大多數年輕人喜歡

京劇活到現在全憑一口社會主義仙氣吊著。
在大多人腦皮層應激反應里,京劇是國粹!牛逼!但也就僅限於此了,沒聽過沒見過。
所以也難怪,會有人把京劇理解成霸王別姬裡面,角兒一出,十里繁花,山呼海嘯的盛景;就會有人理解成穿著老漢衫摸著大肚皮,一壺一蒲扇,旁邊收音機里和著電流聲一起出來的咿咿呀呀。
我最近在寫一個國潮崛起的劇本,在北京大大小小的京劇院、相聲院子、舊城門老廠房轉了轉。
先是被德雲社後門的德雲女孩嚇得半死,然後在京劇院的練功房見到了大小幾位角兒。
一進門,幾位角兒在閑聊,我心底里蒸騰出四個大字:人中龍鳳。3分說的是顏,剩下的97分說的是那股繚繞在周身科班出身的精氣神。
好看的小哥哥我見了也不算少,尤其是最近——可比起來總覺得差了那麼點意思。
我最近正巧在給一個叫《創造營》的男團綜藝寫廣告應援文案。
應援大概意思就是,哪個品牌的客戶看上了參賽的選手,拿著自家產品和我們說,我們根據選手的特點才藝和產品點,配十幾個字的文案,做一條20s的應援性質的廣告。
剛寫完一個微商出身的黑色面膜品牌,給到選手口播slogan是:創新黑科技,煥亮純凈美肌。
要求:作出高貴的氣質,拍出高級的感覺。
我剛拿到產品就很愁——面膜偏得讓一大小夥子打廣告。先不說今年騰訊三令五申不能做娘、不能賣腐。就人設換成李雲龍你都得愣一下趙政委是不是最近太有魅力?導演勸我別著急,客戶剛剛和他說,他們下一期還投了「精靈眼霜」。
黑面膜客戶最終選了一個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小哥哥。
不唱戲了跑來做練習生……我一想那正好啊,「面膜」我們意向化成「臉譜」,倒放「勾臉」的過程;清洗滿是油彩的臉的動作和「揭面膜」動作來個蒙太奇,表現要做面具下真正的自己。
文案就寫:拒絕荒腔走板的人生,洗盡鉛華,喚醒真我,xxx創新黑科技,煥亮純凈美肌。
影調風格還是我最喜歡的裘少——
剛把創意發給客戶,微信那頭客戶深深的怨念就彌漫過來:我們要高貴的氣質,拍出高級的感覺,不要京劇…不要京劇……不要京劇…………
我暗想是不是我們理解的京劇風格不是一種啊?
我剛想爭辯兩句,製片阻止我,說這就是我的不專業了:人家是微商起家,現在是要擺脫土腥味。你不用說什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大多數觀眾心裡京劇基本等同於老朽大爺。客戶想要的很簡單,就是棚里裝上燈帶、歐式大雙的小哥哥在幾何圖形燈管子前跳舞,鏡頭配合歐美音樂一頓快速剪輯,ins風懂嗎?這,就是高級。
製片深深抽了一口電子煙:等著吧,這個小哥用不了了。
果然,選手不一會兒就換成了另一個高高瘦瘦的……歐式大雙。
行 吧

Ⅳ 中國戲劇最高的成就應該如何概括

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佔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常識藝術篇。

Ⅳ 京劇的起源及歷史

被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國粹——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文化藝術相應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僅使南北經濟進一步溝通,同時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這一年,皇太後60壽辰之日,便有南方戲班進京祝賀,當時演劇盛況是「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粱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各四方之樂,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顧復眩」。後皇太後80大壽,「京師鉅典繁盛,不減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來到北京,以演出《滾樓》一劇名動京師。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此時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為減色,乃至出現了「京腔舊本置之高閣」的局面。

總之,在京劇形成以前,大約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在北京流行的規模較大的戲曲劇種,除在當時劇壇佔主導地位的崑曲外,還有京腔、秦腔、徽調、漢調以及規模較小的柳枝腔、羅羅腔等地方戲曲。其中發展最快、最受群眾歡迎的要算徽戲班的演出了。

Ⅵ 京劇發展時間不長,為什麼京劇被稱為國粹

因為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

京劇的比擬、象徵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學常用的修辭手法;京劇唱腔中的韻律,和古代詩歌的韻律一致;就連京劇的服裝也是綜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服飾特點加以美化的成果。

所以,京劇已不僅僅是一個劇種,它更是中華文明的網路全書!


Ⅶ 京劇為什麼會「過時了」

從八十年代中後期至今,京劇似乎都不是很景氣。主要是因為中青年的觀眾、聽眾少了,多數青年觀眾不情願買票進劇場。京劇被稱為「老人的藝術」和「死不了、也好不了的藝術」。一些人感嘆,京劇已經過時了。那麼,京劇為什麼會過時了呢?京劇真的已經過時了么?這十幾年來,業內人士多從京劇藝術本身找問題,做改變。希望能讓京劇藝術迎合時代的發展,吸引更多的青年觀眾,於是各種形式的新編劇目疊出,聲、光、電齊上,加交響樂、拍電視片、改服(裝)化(妝)道(具);中國人唱外國的事,外國人唱中國的事;不掛髯口的唱、不畫臉譜的唱、不念韻白改道白、放棄程式弱化流派;「探索」、「創新」可謂旌旗招展,令人眼花繚亂。有位著名戲曲評論家這樣說:「京劇藝術正在破繭重生,將逐漸告別舊的內容和形式上的束縛,綻放新的光彩和魅力」。
京劇為什麼會「過時了」?我覺得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
先說內因。近百年來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批判和懷疑,從未停止過。清末民初,國家的落後挨打,使人們自然的開始對舊的一切進行重新的審視,從政治體制延伸至文化藝術。作為傳統文化在舞台上的集大成者,京劇當然成了「舊」的代表和問責的對象。其實,早在那個時期,京劇就被貼上了政治的標簽,因為晚清政府的領導人酷愛京劇,很多藝人都成了經常進宮獻藝的「內廷供奉」。所以,反清反帝就遷怒於京劇,京劇就成了某種象徵,而當時京劇最為盛名的譚鑫培,他的唱腔就被諷為「亡國之音」和「靡靡之聲」了。新文化運動以來,不論左翼還是右派,從魯迅、陳獨秀到胡適等政治、文化名人,都一致地對京劇進行了指責和批評,繼譚鑫培之後最為享譽的梅蘭芳,也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當時一些喜愛京劇的文人,在文章里就已經開始不約而同的預測,抒發著京劇必將走向滅亡的悲情。一些京劇工作者,就已經開始嘗試對京劇進行改革,現在京劇新編戲里的「探索」和「創新」,在那時也屢見不鮮。從劇照上可以看到,梅蘭芳在《黛玉葬花》里用了實景,《天女散花》和《洛神》里也融入了大製作布景和科技效果;除譚鑫培、梅蘭芳外,譚富英、雪艷琴、言菊朋等名家也紛紛「觸電」,把表演從舞台延展到銀幕;在《紂王與妲姬》等新編劇目中,演妲姬的男旦乾脆在舞台上袒胸露背來誘惑「紂王」,當然更是為誘惑觀眾和票房,不可謂不前衛了。很多現在新編京劇里的「新」,其實仍不過是早已嘗試過而失敗了的「舊」。正像《大師們的選擇》里講的那樣,真正的藝術家最終還是回歸了,而那些應景取巧的仍被淘汰。當然,回歸不等於復古,在否定之否定後,京劇還是有了新的進步和發展。但京劇的理論工作,在其舞台實踐最鼎盛時,卻因為戰亂和意識形態的紛擾而未能作一系統和規范的總結,成為「梅蘭芳表演體系」的最大缺失。建國以後,京劇藝人社會地位的提高、院團間的合作,使京劇得到了新的發展,除了老觀眾、老演員以外,也培養了一大批新觀眾、新演員。但不久,京劇藝術就再次成為新舊思想文化爭論的焦點,劇目被大幅縮減(比如,最嚴重時程硯秋只能上演六個代表劇目)。傳統戲再次成為舊文化、舊勢力的象徵。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傳統戲被現代戲取代,進而被「革命樣板戲」所取代。京劇受到了思想改造,但也相當程度的保持了其傳統的表現手法。這就是有人講的:「『革命樣板戲』並沒有讓京劇藝術扭曲,反而拓展了新的題材」的原因。但是,人們當時並不會把「革命樣板戲」改造上的成功歸結為對傳統程式的提煉和運用,而全當是「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文藝政策在京劇藝術實踐上偉大成果」。粉碎「四人幫」以後,京劇傳統劇目開始解禁,而且越來越多,京劇藝術又有了回春的跡象。可好景並不長,八十年代中期以後,京劇很快就「過時了」,青年人更著迷於迪斯科、港台歌曲,劇場里呈現一片「白花花」的景象。有人完全歸罪於外來娛樂文化的沖擊,其實不完全對。試想,六十年代之前的中青年京劇觀眾,「文革」後都已是花甲上下了。而六十年代後的近二十年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砰擊乃至批鬥,不可能使這個時期出生的人對傳統文化藝術有多少親切感,更談不上教育、熏陶了。文化的斷層使人們失去了對自身文化和思想的了解和尊重,也失去了對傳統藝術的審美能力。這一輩人到「文革」後,正值青年。他們怎麼可能走進劇場去聆聽古代人物的「依依呀呀」呢?「孔老二」只會「三綱五常」,不懂民主、自由;老子道家就會作縮頭烏龜和畫符念咒,不講發展、創新。失去傳統底蘊的培養和熏陶,京劇魅力的光芒自然被遮蔽,這是八十年代後期京劇走向低谷的最大原因。換劇話說,不是京劇本身出了問題,而是京劇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土壤——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它出了問題。民族傳統文化成了「老土」和「過時的」,那麼它在舞台藝術的集大成者京劇,能不過時么?這不是去掉程式表演和摻進電子樂、交響樂就能解救的了的。把故宮的牆上都刷上立邦漆、貼上大理石,難道人們就會當它是帝國大廈嗎?到九十年代末期,京劇的危機有所緩和。一方面,八十年代短暫的復興,培養了一些青年的演員和觀眾;另一方面,隨著「振興京劇」和「音配像」及開設戲曲頻道的陸續舉措,為京劇整理了一些資料、提供了一些環境。但京劇市場的低靡並未改變。新世紀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意識回歸,我們終於理性的看待我們千年來的文化遺產,開始重新審視他的價值。但丟失的荒廢的,不可能在幾天內、幾年內重建和尋回。京劇仍不可避免的與時代一同浮躁著,急功近利、舍本求末、迎合鋪張,都在「探索」、「創新」的大旗下張牙舞爪,而這些現象在京劇史上也並不稀奇。京劇是需要積淀和功力的,想速成為唯一方法就是對原有規則的重新洗牌,「推陳出新」、「破舊立新」、「變革維新」,又一輪的改造才剛剛開始呢。這次,有些人的創新比「樣板戲」更徹底,既用時代意識改造京劇的思想,但摒棄了其傳統的表現手法。其實,純粹的、經典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而再輝煌的拼湊和雜燴也會被歷史遺忘。
再說外因。這一點已經被大家說得更多了,全球一體化逐漸顯露成全球美國化,先進國家的文化似乎必然就是先進的。我們追捧美式的快餐、好萊塢的大片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樣,我們用別人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藝術是否科學和國際化。但顯然,我們眼中的國際化是不包括中國自己的,而我們也不去想這外來的科學標準是否又科學呢?西方人不信中醫,我們的專家就呼籲取消中醫的醫學地位;外國人認為龍是凶暴不祥的,我們的專家就提議改變民族的圖騰。幸而,外國人「喜歡」看崑曲聽京戲、「喜歡」逛故宮串胡同。
我彷彿又偏激了。但偏激好像只是用來形容我的。你把京劇都改得不像京劇了,媒體也不說你偏激,因為你說:誰說京劇只能那個樣兒的!?
我無言以對,嘆聲:京劇,「過時了」。

Ⅷ 中國國家京劇院的成就榮譽

劇院創作、改編演出了《三打祝家莊》《白蛇傳》《將相和》《黑旋風李逵》《獵虎記》《野豬林》《桃花扇》《楊門女將》《柳蔭記》《謝瑤環》《滿江紅》《九江口》《春草闖堂》《紅燈照》《大明魂》《甘棠夫人》《響馬傳》《桃花村》《三座山》《周仁獻嫂》《李逵探母》《佘賽花》《穆桂英掛帥》《三盜令》《孫安動本》《初出茅廬》《強項令》《李清照》《錦車使節》《調寇審潘》《武則天軼事》《玉樹後庭花》《寶蓮燈》《火醒神州》《寶馬圓情》等百餘出歷史故事劇;改編上演了《紅燈記》《白毛女》《蝶戀花》《恩仇戀》《香港行》《北國紅菇娘》等幾十齣現代戲,還整理改編上演了《三岔口》《群英會》《秦香蓮》《漢宮驚魂》等二百餘出優秀傳統戲和優秀傳統地方戲。這些劇目各具特色,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在國內外都具有廣泛影響,還有許多優秀劇目及其表演藝術家在國際、國內的重要演出活動和比賽中獲獎。
40多年來,劇院有17個優秀傳統戲、32人次在國際藝術競賽中獲得表演金、銀獎。在國內獲文化部和中國劇協頒發優秀獎的劇目共有26個;「文華新劇目獎」2個;有113人次獲優秀編劇獎;9人次獲優秀導演獎;2人分獲「文華音樂創作獎」和音樂設計獎;3人分獲舞台美術獎、服裝設計獎和「文華舞美設計獎」;62人次獲優秀表演獎、「梅蘭芳金獎」和「梅花獎」等。共43個劇目、129人次獲國際、國內各種獎勵。中國國家京劇院還負擔著國際文化交流的任務,曾先後赴前蘇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印度、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士、義大利、英國、芬蘭、瑞典、希臘、挪威、丹麥、智利、烏拉圭、巴西、阿根廷、埃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演出,足跡遍及五大洲,滿足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增加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友誼,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擔任音樂交響樂《楊門女將》演出的是中國京劇院三團。中國京劇院三團(原青年團)成立於1994年。多年來,中國京劇院三團以繼承和發揚京劇藝術為已任,恢復上演傳統劇目和現代戲達百餘出,形成了陣容嚴整、舞台清新、行當齊全、流派紛呈的舞台風格。

Ⅸ 京劇為什麼被稱為我國的「國粹」

(一)因為京劇海納百川吸收融合了多劇種和曲調的優點,是中國人最為喜歡和普及得最廣泛的劇種,曾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和喜歡,很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折射出來的耀眼的光輝。

(二)京劇青出於藍勝於藍。因其在各成型劇種之後,是近二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劇種,所以她像新建的城市規劃一樣,很容易大開大合揚長避短式的全面布局,並能很好的兼並融合吸收各劇的營養成分,所以才能在多劇種中脫穎而出獨占鰲頭。

京劇的介紹

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

閱讀全文

與京劇最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