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用地分等成果

農用地分等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9 12:51:19

㈠ 農用地分等成果是產能核算的基礎

農用地產能核算統一採用基於農用地分等的方法,即在農用地分等基礎上,補充調查所需資料,核算農用地不同層次和不同區域的產能。全省統一採用以農用地分等成果為基礎,補充調查所需資料的方法,即在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基礎上,首先對農用地分等資料進行整理,並補充調查所需資料後,建立農用地產能核算資料庫,採用一定的數理分析方法,分別核算農用地不同層次(理論產能、可實現產能和實際產能)和不同區域(鄉鎮、縣域、省域)的產能。因此,農用地產能核算的基礎數據來源於農用地分等成果,農用地分等成果可以為產能核算提供以下基本數據:

(1)核算單元。農用地產能以縣級為單位進行核算,基礎核算單元與農用地分等單元一致,因此,產能核算可以直接利用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圖作為工作底圖,不用重新設計產能核算單元。

(2)核算數據。農用地分等單元包含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等屬性信息,這是產能核算建模所要利用的基本數據。

(3)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農用地分等確定了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產能核算的結果為單位耕地面積標准糧單產和總產,標准糧產量計算所用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應與農用地用分等確定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一致。

(4)土地質量評定方法。因為產能核算是基於農用地分等成果開展的,評價對象即現有耕地有一定改變,對於大面積新增耕地質量評定的方法,必須採用《農用地分等規程》確定的方法。

㈡ 農用地分等成果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

甘草店鎮位於蘭州市榆中縣東南部,處於榆中盆地的東部邊緣與北部黃土高原區的銜接帶,宛川河由南向北穿過河谷中央。從農用地分等成果來看,中部川塬河谷區有一定的水資源灌溉條件,地勢較平坦,利用等別較高,而西南山半乾旱區和東北山乾旱區氣候乾燥、荒山面積大、土壤肥力差,耕地的利用等別大部分為 1 等,質量較差(圖 5-11)。

圖 5-11 農用地分等成果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位置示意圖

甘草店鎮的新農村村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與布局規劃編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結合甘草店鎮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正確處理內涵挖潛與外延擴張、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的關系,通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前提,統籌安排各項建設用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能只單純考慮建設的需要而降低保護耕地的要求,規劃應該集約用地、合理緊湊布局村莊的各項建設用地。

規劃編制中以農用地分等成果對耕地質量的評定作為規劃的重要參考資料,從合理利用和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的角度出發,對城鎮建設用地發展進行預測和規劃。村鎮建設用地的開發建設要充分利用丘陵、緩坡和其他非耕地,嚴格禁止佔用優質耕地。

通過對各村等級體系分析和功能結構的研究,結合各村建設用地利用現狀和產業結構,確定村莊建設用地發展類型為擴展型、內部挖潛型、縮減型、整村搬遷型 4 類。對於處於耕地質量較好的川區村,嚴格限制為內部挖潛型,充分利用現有空閑地,解決農戶建新不拆舊、一戶多處的現象,加大村莊用地的集約化程度,保護村莊周邊的優質耕地(圖 5-12)。

圖 5-12 農用地分等成果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分析圖

根據農用地分等過程中收集到的耕地地形坡度、灌溉條件、土壤有機質、土壤 pH 值等一系列自然狀況因素,分析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特點,確定了川區重點發展蔬菜、林果及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山區側重發展畜牧養殖業、百合、洋芋種植的農業發展方向。

㈢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圖(選圖)

附圖7-1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自然質量等別分布示意圖

附圖7-2 利肅省農用地分等甘用等別分布示意圖

附圖7-3 經肅省農用地分等甘濟等別分布示意圖

㈣ 農用地分等成果

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農用地等別劃分的結果及其相應的統計數據。

(一)農用地等別

全省農用地等別初步確認後,對初步分等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和等別調整,最終確定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

1. 農用地各省級等別概況

經過對全省農用地分等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及調整後,最終確定為 9 個省級等別,其中最低等為 2 等,最高等為 10 等。

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為 1188.84 萬公頃(包括耕地 1144.15 萬公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可墾荒地 44.69 萬公頃)。其中,2 等農用地面積 8.14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7%,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佳木斯、黑河、伊春、雙鴨山等市的邊遠山區;3 等農用地面積 165.15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黑河、佳木斯、伊春、雙鴨山、鶴崗等市和農墾、森工系統的邊遠地區及山區;4 等農用地面積 100.1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和大慶市以外的山區及邊遠地區;5 等農用地面積 399.57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以外的各縣(市)及農墾、森工系統;6 等農用地面積 282.3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區;7 等農用地面積 145.0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伊春、鶴崗市以外的平原區;8 等農用地面積 63.9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5.4%,主要分布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大慶、鶴崗等市及農墾系統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9 等農用地面積22.77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1.9%,主要分布在哈爾濱、牡丹江、綏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的地區;10等農用地面積1.75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1%,主要分布在哈爾濱市、五常市、呼蘭縣及哈爾濱市郊區的水田和菜地區。

2. 農用地分等成果特點

(1)農用地等別較低。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為 2 ~ 10 個省級等別,與全國農用地分等情況相比,農用地等別屬於偏低水平。從全國農用地綜合質量看,黑龍江省由於積溫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開發較晚、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經營粗放等原因,全省農用地質量在全國屬於低水平。

(2)農用地等別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情況。從全省各農用地等別所佔的比例看,2 ~ 4 等質量較低的農用地面積為 273.40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22.99%;而質量好、等別高的7 ~ 10 等農用地面積為 233.5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19.65%;處於中間的 5 ~ 6 等農用地面積為 681.8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57.36%。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說明黑龍江省農用地中高產田和低產田比例較小,大部分為中產田,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全省農用地還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農用地質量分布呈區域性特點。由於黑龍江省農用地的等別和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及土地經營水平有很大關系,因此,農用地質量分布也呈現區域性分布的特點。大興安嶺山區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地區,無霜期短,有效積溫少,又處於山區,因此,這一地區農用地的等別都在 2 ~ 3 等,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低值區。松嫩平原位於黑龍江省南部,處於全省第一積溫帶,無霜期長,有效積溫多,加上地勢平坦,土壤條件好,農用地等別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高值區。

(二)面積量算與統計

1. 面積量算要求

(1)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農用地分等面積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主,因此,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該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這樣做便於土地利用現狀面積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有利於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廣泛應用。

(2)農用地各等別面積按圖斑進行統計。為了保證農用地分等面積的准確性,在進行農用地各等別面積統計時,要按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圖斑面積進行統計。

(3)建立統計台賬。對農用地分等面積要認真進行量算和統計,並建立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台賬,歸入檔案,長期保存。

2. 面積匯總

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採取按行政單位和地類逐級匯總,按國家規定的統一表格進行填寫,並做好鄉(鎮)級(農場、林業局)、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省級的農用地分等面積逐級匯總工作,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表。

(1)鄉(鎮)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村(生產隊)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鄉(鎮)級(農場、林業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2)縣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鄉(鎮)及農場、林業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3)省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縣(市)及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面積,形成全省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三)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1. 圖件成果內容

農用地分等成果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省級標准耕作制度分區圖。

(2)省級分等因素指標區圖。

(3)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值圖。

(4)農用地利用等別圖。

(5)農用地經濟等別圖。

(6)標准樣地分布圖。

2. 圖件比例尺

鄉級農用地分等圖比例尺為 1∶1 萬、1∶2.5 萬,縣級為 1∶10 萬,省級為 1∶50 萬。農用地分等成果圖比例尺原則上與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比例尺一致。

3. 圖件上圖要素

1)農用地分等圖的上圖要素

(1)行政界線,包括省、縣、鄉鎮行政界線,參照相應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式。

(2)各類等別邊界,包括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界線。

(3)分等單元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3 毫米。

(4)各類等值區邊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邊界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4 毫米。

(5)等別色標,各農用地等別用不同顏色區分,以冷色調為主,最低等為灰色,中間等為銀色,最高等為紅色,相鄰等別的顏色不宜相差過大。

2)標准樣地分布圖的上圖要素

標准樣地可以直接標注在分等圖或分等單元圖上,用圓圈表示樣地的編號。

3)其他上圖要素

其他上圖要素包括圖名、圖例、比例尺、指北針、公里網格、坐標系數、制圖單位、時間、面積匯總表等。

表 3-11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2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3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4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5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6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 單位:公頃

㈤ 請問農用地分等定級的成果資料在哪裡能搜到,急用!!!

有點難吧,各省的情況都不一樣,好像基本上更新成果都沒經審批還未生效呢

㈥ 農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基礎,需要對土地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和利用程度等進行系統分析。前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於普遍缺乏土地質量方面的數據,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多側重於對數量的分析,對土地質量及空間關系的分析一直是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中的薄弱環節。農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省、市、縣各等別農用地的空間分布、面積以及各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利用狀況、經濟屬性等數據,這些均可作為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基礎資料,並可以核算出各行政區農用地生產能力及潛力,滿足影響農用地利用的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分析、農用地數量與質量分析、農用地利用程度與效益分析、農用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分析等方面的分析要求,進而可以歸納出農用地利用特點,指明農用地利用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規劃專題研究提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本節以廣東省龍川縣耕地為例,分析並比較龍川縣耕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和經濟等在縣、市、省三級行政區域內的現狀。

(一)龍川縣土地資源利用總體情況

根據 2003 年末龍川縣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數據,龍川縣土地總面積 307991.97 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7%;全縣人口密度 283 人 / 公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64%。全縣土地資源構成中,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積分別為 279281.33 公頃、18305.63 公頃和 10405.01 公頃,依次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 90.68%、5.94% 和 3.38%(表 8-11)。

表 8-11 龍川縣土地資源構成統計表

龍川縣土地資源及利用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山地、丘陵面積大,平原少,水域面積較小。龍川縣是廣東省典型的粵東北山區大縣,境內山地、丘陵、平原面積分別為 1.52×105公頃、1.12×105公頃、4.40×104公頃,分別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9.2%、36.5%和14.3%。全縣水域面積0.91×104公頃,佔全縣土地面積的2.9%,但水資源豐富,全縣水資源蘊藏量 4.14×105千瓦,已開發利用水資源 2.2×105千瓦,境內楓樹壩電站裝機容量 1.6×105千瓦,是廣東省第二大水電站。

(2)耕地資源較少,後備存量不足。龍川縣耕地面積 3.90×104公頃,僅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 12.7%,其中 3.51×104公頃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佔耕地面積的 89.9%。據龍川縣農業局1998 ~ 2003 年的耕地面積統計數據,全縣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 664.6 畝,而人口平均每年遞增 6188 人,2003 年末全縣人均耕地面積僅為 0.67 畝,低於同時期的全國人均耕地面積 1.60 畝和全省人均耕地面積 0.70 畝的水平。同時,全縣後備耕地資源面積僅有 171.20 公頃。這些都表明龍川縣未來建設用地需求和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

(3)土地復種指數高,其中灌溉水稻土壤普遍肥沃,生產力水平高,但全縣中低產田面積所佔比重較大。龍川縣是廣東省粵東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也是 2006 年國土資源部在廣東省設立的 3 個國家級基本農田示範區之一,全縣的光溫氣候條件優越,土地復種指數高,農業生產標准耕作制度是早稻-晚稻、春花生-秋甘薯,境內灌溉水田生產力水平高。但是,全縣山地、丘陵、平原交錯分布,不利於現代農業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發展,據 2003 年龍川縣農業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縣中低產田面積 1.08×104公頃,佔全縣耕地面積的 27.7%。

(二)龍川縣耕地資源的質量和空間分布情況

龍川縣耕地自然質量等別、利用等別和經濟等別成果分別從不同層次對耕地質量進行評價和刻畫。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對土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的計算分縣和省兩級處理,各縣(區)的土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參照《廣東省農用地分等與定級估價方案》提供的方法計算(註:具體計算中,要求指定作物分區最高單產和「產量-成本」指數最大值採用當地縣域內的最高和最大值);市、省級二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中,根據各指定作物全省各二級區的最高單產和「產量-成本」指數最大值,在不打破鎮級界線的基礎上對耕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進行統一調整,以實現逐層平衡(註:耕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分區以耕地利用方式來劃分,即水田和旱地),用調整後的兩個系數重新計算縣級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匯總統計並確定最終(地級)市、省兩級耕地利用等和經濟等。也就是說,廣東省縣級開展的耕地分等自然質量指數或自然質量等別可以直接在(地級)市、省兩級范圍內可比,而利用指數(或利用等別)、經濟指數(或經濟等別)在(地級)市、省兩級范圍內可比不能直接表現土地利用質量和經濟質量的差異,而必須是利用市、省兩級調整後的兩個系數重新計算縣級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和相對應的利用等別和經濟等別,才能較好地實現市、省兩級范圍內的縣級農用地利用水平質量和經濟水平質量的比較。

研究區龍川縣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指定作物產量比系數見表 8-12,廣東省粵北山地丘陵區耕地利用系數、經濟系數、指定作物產量比系數和龍川縣耕地利用系數、經濟系數分別見表8-13、表 8-14。

表 8-12 龍川縣指定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和產量比系數表

表 8-13 龍川縣和粵北山地丘陵區縣、省兩級單位耕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等值區表

續表

表 8-14 廣東省粵北山地丘陵區指定作物產量比系數表

表 8-15 龍川縣農用地分等成果各等別面積百分比統計表

龍川縣耕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值在 2289 ~ 3114 之間,對應等別劃分為 5 個等(12 ~ 16 等);利用等指數值在 859 ~ 2430 之間,對應等別劃分為 9 個等(5 ~ 13 等);經濟等指數值介於289 ~ 1776 之間,對應等別劃分為 10 個等(2 ~ 9 等)。結合龍川縣耕地分等成果各等別耕地面積佔全縣耕地面積的百分含量(表 8-15),全縣耕地資源質量狀況表現為:①耕地自然質量等別主要集中在 13 、14 和 15 等,各等別面積分別佔全縣耕地面積的 5.2%、39.3% 和 53.6%,而12 與 16 等地面積共佔耕地面積的 1.9%。全縣自然質量最好的耕地 16 等地主要分布在鶴市、龍母、紫市、車田等鎮,最差的 12 等地主要分布在黎咀、回龍和黃石等鎮;15 等地主要分布於鶴市、通衢、佗城、紫市、義都、豐稔、附城、車田、赤光、鐵場、田心、回龍等鎮;13、14 等地主要分布在車田、豐稔、黎咀、龍母、麻布崗、鐵場、佗城、紫市、新田等鎮。②耕地利用等別主要集中在 8、9、10、11 等,各等別面積分別佔全縣耕地面積的 8.9%、15.3%、22.4%、38.5%,而其他等別的耕地共佔耕地面積的 15.0%。全縣利用質量最好的耕地 13 等地主要分布在鶴市、通衢、鐵場、龍母、義都、佗城、上坪等鎮,最差的 5 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田鎮;9、10、11、12 等地主要分布在鶴市、登雲、龍母、通衢、佗城、紫市、義都、黃布等鎮;6、7、8 等地主要分布在細坳、田心、貝嶺、鐵場、回龍等鎮。③耕地經濟等別主要集中在 6、7、8 等,各等別面積分別佔全縣耕地面積的 24.1%、20.4%、30.2%。全縣經濟質量最好的耕地 8、9 等地主要分布在義都、佗城、鶴市、紫市等鎮,最差的 2 等地主要分布在鐵場、車田、回龍、貝嶺、細坳、麻布崗、田心等鎮;5、6、7等地主要分布在黎咀、赤光、回龍、車田、新田、龍母、豐稔、附城、細坳、貝嶺、麻布崗等鎮。

利用農用地分等成果不僅可以實現研究區域內的農用地質量可比,還能將本區分等成果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以獲知研究區的農用地質量在更大農業生產區域范圍中所處的水平,這對准確定位研究區農業發展在區域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調整農業乃至整個產業結構,以及協調和發展較大區域內的大農業,實現區域內的耕地異地佔補平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龍川縣和龍川縣所在市(河源市)及廣東省的耕地自然質量等,以及以市、省兩級調整後的兩個系數重新計算的龍川縣、河源市和廣東省的耕地利用等和經濟等見表 8-16,從表中可以看出:①龍川縣耕地的自然質量狀況在河源地區和廣東全省耕地中都處於較高水平,全省自然質量最好的耕地 17等地、18 等地在龍川縣內沒有分布,它們在河源市(註:無 18 等耕地)和廣東省耕地中所共占的比重分別為 8.53%、9.31%;自然質量最差的耕地 6、7、8、9、10、11 等地在龍川縣內沒有分布,它們在河源地區(註:無 6 ~ 9 等地分布)和全省耕地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 0.52%、4.99%,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和汕頭地區;自然質量較差的耕地 12、13 等地在龍川縣、河源地區和全省耕地中所佔比重分別為 5.3%、31.8% 和 20.8%。②龍川縣耕地的利用等狀況在河源地區和廣東全省中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全省利用等最好的耕地 13 ~ 15 等地在廣東省、河源地區、龍川縣(註:無 14、15 等地分布)耕地中所佔比重分別為 2.67%、3.29%、0.05%;利用等最差的耕地 3、4 等地在龍川縣和河源地區均沒有分布,3 ~ 8 等耕地在廣東全省、河源地區、龍川縣耕地中分別占 37.1%、33.01%、18.32%。與省內耕地相比,河源地區的耕地利用等水平處於全省中等水平,二者各利用等別面積百分比數據之間的線性回歸方程擬合度 R2=0.895(註:p<0.01、two-tailed 條件下的相關性檢驗顯著,Pearson 積矩相關系數 r=0.946)。③龍川縣耕地的經濟等狀況在河源地區和廣東全省中均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全省經濟等最高的耕地 10、11 等地在龍川縣內沒有分布,在河源地區和廣東省耕地中所佔的比重分別僅為 1.23%、0.73%;經濟等較高的耕地 7 ~ 9 等地在廣東省、河源地區、龍川縣耕地中所佔比重分別為 27.9%、37.15%、56.22%。

表 8-16 龍川縣、河源市和廣東省的耕地分等等別的面積百分比表

㈦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匯總成果

(一)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

1.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成果

廣東省共劃分農用地自然質量等13個,從6等到18等。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呈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13~16等,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9.0%,其中以14等地和15等地為最多,都佔22.7%,16等地和13等地分別佔19.6%和14.1%;12等地和17等地分別佔6.7%和9.0%;11等地和10等地分別佔2.8%和1.2%;9等、8等和18等地均不到1%,分別佔0.7%、0.2%和0.3%;7等地佔0.1%;6等地最少,還不到0.01%,僅有134.0公頃,主要分布在韶關樂昌的石灰岩地區,18等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島的吳川、雷州和遂溪。

1)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全省分布狀況圖

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面積分布情況參見圖3-22~圖3-25。

圖3-22 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圖

圖3-23 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圖

圖3-24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圖(1)

圖3-25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圖(2)

2)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地級市分布狀況表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分布狀況參見表3-32。

表-323 自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廣然質量等面積匯總表

2.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成果

廣東省共有農用地利用等別13個,從3等到15等。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呈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8~10等,佔全省耕地面積的61.4%,其中8等、9等、10等地分別佔19.7%、23.3%和18.5%;其次為11等地和7等地,分別佔11.3%和10.1%;12等、6等、13等、5等地分別佔7.2%、4.5%、2.3%和2.0%;4等地和14等地分別佔0.8%和0.3%;3等地和15等地最少,不到0.1%。3等地主要分布在清遠陽山、清新北部以及韶關的乳源等石灰岩地區,15等地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區光溫潛力最高的吳川,部分分布在地處燈塔盆地的東源。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6等以下的農用地主要分布於石灰岩地區、山地的坑田和梯田以及沿海低圍田(咸酸田),主要分布在韶關的乳源和樂昌,清遠的陽山、連南、連州和清新的北部地區,以及江門、珠海和汕頭的鹽漬化地區;高等地主要分布在精耕細作、農業栽培技術成熟的潮汕沖積平原的高圍田區、河流沖積平原的河邊田以及丘陵山地的垌田區,主要有茂名的高州、信宜,梅州的興寧、梅縣和梅江區,河源的東源縣和源城區以及肇慶的高要市,尤其是興寧、信宜、高州、梅江區,86%以上的農用地是12等和13等。珠江三角洲地區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糧食種植粗放,現實糧食產量較低,相對其自然質量等別,珠江三角洲的利用等別整體下降。雷州半島由於降水、乾旱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糧食生產水平也不高,雖然其光熱條件全省最好,經過利用水平修正以後其利用等相對自然質量等整體下降。從整體水平來講,茂名地區由於具有優越的光熱條件和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等雙重優勢,其糧食產量水平較高,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最高,茂名87%以上的農用地在11等以上,基本都在8等以上。梅州地區30%以上的農用地在12等以上,60%以上集中在9~11等,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較高。肇慶和河源地區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也相對較高。潮汕地區耕地利用等別比較集中,整體利用水平較高,90%以上的耕地在8~10等。湛江地區雖然光熱條件好,潛力水平全省最高,但由於乾旱缺水以及土地利用水平比較低下等原因,其利用等相對自然質量等整體下滑,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居中。全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規律與全省水稻實際產量分布狀況基本一致。

1)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分布狀況圖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成果詳細情況見圖3-26~圖3-29。

圖3-26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面積比例圖

圖3-27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面積分布圖

圖3-28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利用等面積圖(1)

圖3-29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利用等面積圖(2)

2)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地級市分布狀況表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利用等分布狀況參見表3-33。

表3-33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利用等面積匯總表

3.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成果

廣東省共有農用地經濟等別10個,從2等到11等。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也是呈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4~7等,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6.8%,其中以5等地為最多,佔24.8%,4等、6等和7等地分別佔17.5%、20.3%和14.2%;3等、8等和9等地分別佔6.5%、9.2%和4.2%;2等地和10等地分別佔2.2%和1.1%;11等地最少,僅佔0.1%。2等地廣泛分布在粵北山地丘陵區、粵中南丘陵山地區,部分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濱海低圍田。高等(10等、11等)地主要分布在鑒江流域的信宜、高州和化州,燈塔盆地的東源,興梅盆地的興寧、梅州和梅縣,南雄盆地的南雄和始興,潮汕平原的榕城和潮南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山等地。

由於同一作物的成本因不同地區而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區的同一作物,其成本也會隨著時間變化,因此,經濟等別沒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規律和現實意義。

1)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全省分布狀況圖

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別成果匯總詳細情況參見圖3-30~圖3-33。

圖3-30 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面積比例圖

圖3-31 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面積分布圖

圖3-32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經濟等面積圖(1)

圖3-33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經濟等面積圖(2)

2)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地級市分布狀況表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經濟等分布狀況參見表3-34。

表3-34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經濟等面積分布表

(二)廣東省農用地分等省級匯總成果

根據國家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要求,廣東省分等成果省級匯總是以1∶5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圖件,綜合考慮所對應的縣級和市級圖斑的分等結果,對全省土地利用現狀圖圖斑進行圖斑分割或圖斑添加操作,以分割或添加後的省級圖斑作為省級分等單元圖,匯總圖斑等別指數由下一級對應圖斑的等別指數面積加權綜合而成,匯總圖斑面積是下一級對應圖斑面積相加之和。綜合的同時保持全省分等等別數不減少,保持了全省分等成果體系的完整性。匯總成果在分布和應用上更具宏觀性,能滿足國家實現全國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需要。省級匯總成果同省級成果一致,保持了等別序列的完整性。綜合後的等別體系如表3-35所示。

表3-35 廣東省農用地等別省級匯總概況表

匯總前後各等別面積分布見圖3-34~圖3-36。

圖3-34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前後自然質量等面積對比圖

圖3-35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前後利用等面積對比圖

圖3-36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前後經濟等面積對比圖

㈧ 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技術路線

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和《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 第 25 期、第 37 期、第39 期 ),對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數據質量檢查,並在重慶市范圍內對縣級成果進行平衡和調整,使得縣級成果在全市內具有可比性;將縣級成果圖件經過投影轉換、誤差校正歸到同一比例尺(1∶50 萬),然後進行空間數據接邊和屬性數據接邊處理,建立規范化的縣級成果資料庫;以重慶市 1∶50 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採用 GIS 空間分析技術建立不同比例尺下分等單元間的空間對應關系,將縣級圖斑同等別面積和最大的等別定為市級圖斑的等別,等別面積按照地類將對應的縣級等別面積進行平差,再對各區(縣)的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進行匯總;將各區(縣)分等成果圖進行制圖綜合,建立重慶市 1∶50 萬的分等成果資料庫,開發分等成果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縣級成果、市級成果的一體化管理(圖3-20)。

㈨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成果表

附表2-8 重慶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統計表

續表

附表2-9 重慶市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統計表

表續

附表2-10 重慶市農用地經濟等別面積統計表

續表

附表2-11 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別面積統計表

續表

附表2-12 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利用別面積統計表

續表

附表2-13 重慶市農用地國家級經濟等別面積統計表

表續

㈩ 農用地分等成果圖(選圖)

圖附2-1 級東省農用地分等國家廣自然質量等別示意圖

附圖2-2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利用等別示意圖

附圖2-3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國家級經濟等別示意圖

附圖2-4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省級自然質量等別示意圖

附圖2-5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省級利用等別示意圖

附圖2-6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省級經濟等別示意圖

附圖2-7 廣東省韶關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示意圖

附圖2-8 廣東省韶關市農用地利用等別示意圖

附圖2-9 廣東省韶關市農用地經濟等別示意圖

附圖2-10 廣東省肇慶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示意圖

附圖2-11 廣東省肇慶市農用地利用等別示意圖

附圖2-12 廣東省肇慶市農用地經濟等別示意圖

附圖2-13 廣東省興寧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示意圖

附圖2-14 廣東省興寧市農用地利用等別示意圖

附圖2-15 廣東省興寧市農用地經濟等別示意圖

附圖2-16 廣東省潮安縣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示意圖

附圖2-17 廣東省潮安縣農用地利用等別示意圖

附圖2-18 廣東省潮安縣農用地經濟等別示意圖

閱讀全文

與農用地分等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