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葯研究現狀
不太清楚研究。。。
㈡ 屠呦呦是如何取得中醫葯研究上的成功的
是當時黨和政府全力支持,她中醫葯研究,也與前人的中醫理論有作用,並且當時是一個團隊的,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我們的中醫確實了不起。
㈢ 中醫葯治病的方法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你還了解哪些關於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取得較大的成績,有些成果,如針刺鎮痛機理、骨折治療、急版腹症治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權,近年來,更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中葯或方劑的作用機制,用血液流變學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經絡,等等。有關腎虛、脾虛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治則的研究,舌診和脈診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經絡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感傳規律,針刺鎮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㈣ 中醫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了嗎
背部穴位入針,有效治療哮喘,這一經典名方在分子細胞層面究竟有何機理?
北京時間2月8日下午,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轉化醫學》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開謎底——前後歷經約10年,上海中醫葯大學楊永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在抗哮喘靶標和針灸效應物質的基礎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他們不僅基於針灸臨床率先發現全新的有效靶標
明確了體內一系列蛋白質反應
還找到能夠模擬針刺效應的活性小分子
可轉化為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針灸葯」
《科學》主審編輯專門為論文成果做了評論
認為這是一篇令人振奮、引發深思的創新力作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了解到,這是中國中醫人第一次在《科學》專業子刊發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科學工作,也是中國科學家驗證的第一個支氣管哮喘新靶標。
楊永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
㈤ 自學成材的中醫科學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公開造福於眾
可以先申請專利,民間發明有時候還是很厲害的.當然如樓下說的,弄個方子出來就沒多大意版思了,現在國家對新權葯的審批很嚴格,不是短時間和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各期,都要用大量的資金和人力.
其他的發明我見過幾個:電子火罐 脈診儀 我所說的專利指的是這類.
㈥ 在中醫中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辯證法
我國都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㈦ 如何看待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人是自然產生的,其生長病死有規律的。中醫是經過數千年的積累,無數先內賢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符合容人類自身的醫療技術。西醫葯是後來西方發明了抗生素後,衍生出來的急功近利的辦法!在治療上講快而立竿見影,但不顧人體自身功能,以外來介入代替人體功能的辦法去除疾病。但治標不止本,雖給人快速見效的映象,其實病的根本沒醫治。年紀輕的病人身體強壯,內在的病根雖然沒完全解決,但不會有特別影響就以為疾病好了,等年齡偏大就能體會中醫的精妙!西醫治不好的慢性病太多太多,現在西方自己都在引進中醫!而我們擁有如此寶貴遺產的母國的一大批狂妄子孫,因為跪拜洋人太久了,也沒心去繼承和了解中醫,並加以詆毀拋棄,實屬忘恩負義,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之輩!
㈧ 中醫葯的歷史及現代貢獻
中醫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研究
--------------------------------------------------------------------------------
[錄入時間 2004/07/12 14:46 ]
[瀏覽次數 390]
黃明達
一、中醫葯文化的先進性
中醫葯作為中國傳統醫葯學的統稱,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國漢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鮮族等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葯學理論及對疾病防治經驗系統總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葯學體系,也是迄今為止世界傳統醫學理論最系統、內涵最豐富、應用最廣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醫學實踐證明,中醫葯學不僅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在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從陰陽互動的平衡觀、臟腑經絡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以人為本的生命觀、三因治宜的辯證觀對疾病的預防控制上,還是在人類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現象全過程的科學認識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生存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對目前現代醫學病因不清、療效不佳的各種疑難雜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腎病綜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對21世紀有黑死病之稱的高致命性傳染病如艾滋病等,都顯示出了中醫葯獨特療效和顯著優勢。對於患有現代社會文明病及佔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亞健康人群,傳統醫葯學及中醫養生學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對於13億中國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及獨特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東方醫學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葯產生了濃厚而廣泛的興趣,並加大了經費及人員投入,希望能從古老的傳統中醫葯學中領悟其現代生命科學的真諦,尋求解決數量在不斷增加的人類疾病的最終方案。與現代西方醫學生命科學物質還原論研究相反的方向上,傳統中醫葯學對疾病辨證、動態的宏觀認識和對生命現象整體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適應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適應能力的社會醫學模式方面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從疾病生物醫學到生命醫學,從生命醫學到生態健康醫學,中醫葯最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和科學發展價值,是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價值體系的完整體現和先進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來後現代醫葯學發展時代,中醫葯不但不會消亡,將繼續為13億中國人民及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中外醫學界有識之士尤其是從事邊緣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已基本達成共識,中醫葯所代表的先進的生命觀和科學的醫學方法論將引領世界未來醫學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並將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二、全面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優秀文化
中醫和中葯是傳統醫葯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就必須首先對中醫葯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認識。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度強調了現代中葯研究、中葯現代化和中葯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而嚴重忽略了對現代中醫研究,中醫對中葯研究的主體指導地位以及中醫產業化開發的問題,出現了「鬍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沒有在中醫與中葯的研究及發展方面實現平行互動。由於中葯西制、中葯西用、廢醫存葯傾向,並以中西結合為名而實行以西代中為實的策略,導致了如馬兜鈴酸事件、龍膽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問題中葯」的社會爭議,接連不斷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中葯信譽危機,這不僅對中葯產業經濟發展是一個信譽重創,而且在中國加入WTO後將為國外西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掃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揚中醫葯的口號下必須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政策導向及具體策略,必須以最大程度地滿足13億中國人民衛生保健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促進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加強傳統中醫葯研究開發並推動中醫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葯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是中醫葯本土化發展的最大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是中醫葯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因為中醫葯在中國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最具經濟可行性。中醫葯本土化發展應成為中醫葯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醫葯現代化應在中醫葯研究與研究中醫葯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葯國際化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偏面追求唯技術論和唯成分論,只有加速中醫葯的消亡,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之間實現東西方醫葯學雙向接軌,以文化輔軌,以理論接軌,以服務為基礎,以產品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葯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醫葯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葯現代研究方面應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應以復方中葯制劑的方劑學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葯復方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療效兩大標准體系。中醫現代研究方面應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以中醫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表述研究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准語言體系,尤其在經絡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開發方面是中醫最具國際化發展機會的重大領域,應創立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發具有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養生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除以往重視國家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與技術力量之外,還應加強對民間中醫葯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對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與治療技術及各醫院門診的內部制劑和協定處方的研究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在技術、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葯的靈魂在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葯的活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醫學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療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葯人體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更具有科研開發的可行性和應用推廣的實用性。過去以往比較重視對中葯新資源、新成分、新機理、新標準的葯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實驗動物葯理學研究,卻對在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及臨床比較學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又缺乏中醫葯學科特色及文化內涵,不能完整系統地體現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優勢,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具有中醫葯特色並充分體現中醫葯比較優勢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於中醫葯研究,否則將丟失對中醫葯循證醫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盡管循證醫學的初衷有利於包括中醫葯在內的一切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療法及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規范方案中的應用推廣,但不要因為所採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有誤而影響到我們最終目標實現。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不僅要重視科技與產業化發展,而且更要努力並加快培養與未來中醫葯發展相適應的能夠真正領會中醫葯真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與實踐功底,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廣泛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從加強中醫葯的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葯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努力發展傳統醫學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要將祖國醫學養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不僅是中醫葯行業內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民族發展的大事,應在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高度給予重新認識和政策定位。
㈨ 如何進行中醫葯研究
看書!
現在的中醫網站多的很,網路一下就會出現幾百個網站
㈩ 徐路的研究成果
(1)首次提出用回歸方法解決多元質量控制問題,建立了PLS類模型,與列入教科書的經典SIMCA方法相比,該模型操作更簡便,其化學意義更加清晰,在化學過程式控制制、化學模式識別、食品溯源、食品安全質量控制、食品摻雜假冒的無目標檢測等多個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
(2)在分析化學-多元校正理論的多個領域,包括校正理論框架、代表性樣本選擇、分析通道選擇與優化、分析信號預處理、模型復雜度估計、群專家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光譜化學分析、統計學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獲得關注和應用。
(3)西方現代葯學中的定量構效關系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方法已在計算機葯物設計中舉足輕重。對中醫葯復方,此類方法尚屬空白。徐路與其合作者首次提出中葯復方的定量方效關系 (Quantitative Formula–Activity Relationship,QFAR)這一新概念,構建了通用和能反映中醫理論知識的中葯復方描述符體系。綜合考慮葯物的整體性質、功效和劑量,所提出的71個通用復方描述符,適用於任何傳統中葯復方,對祖國醫學的海量知識遺產進行計算機挖掘和歸納,為開發中葯復方的自動專家系統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