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葯研究成果

中葯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9 07:26:20

❶ 吉林農業大學中葯材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在中葯天然產物開發、中葯質量評價、中葯材規范化栽培、中葯材育種、植物資源生態與可持續利用、經濟動物養殖等基礎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13項,地廳級科技進步獎2項,獲得發明專利5項,科研成果轉讓2項,科研成果被採用5項。出版學術專著27部,出版譯著2部,主編國家「十五」規劃面向21世紀教材《葯用植物栽培學》《中葯材加工學》《野生植物資源學》《中葯資源學》等4部,主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中葯學》《中葯化學》《中葯鑒定學》《葯用植物育種學》《葯用植物學》《植物資源學》《經濟動物疾病學》《經濟動物生產學》等8部,主編全國統編教材《野生植物栽培學》。發表學術論文244篇,其中SCI論文12篇。承擔國家科技部科研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省科技廳科研項目37項,企業橫向課題2項,總計科研經費1800多萬元。

❷ 李時珍研究中葯數十年有怎樣的成就

他研究中葯學數十年,參考各種圖書800多種,撰成《本草綱目》52卷,集明代葯物學之大成。在診斷方面,他還撰有《瀕湖脈學》一書,發展了中醫診斷學。

❸ 劉嘉湘的科研成果


1977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中醫扶正法治療晚期支氣管肺癌200例」 醫學
1979年獲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國慶三十周年獻禮科技成果獎「中醫辨證治療晚期原發性肺癌300例療效分析」
1980年獲上海市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三等獎「養陰法治療陰虛型晚期原發性肺癌及其機理探討」
1983年獲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1982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肺癌》(劉嘉湘教授為本書編委及作者)
1984年獲上海中醫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蟾酥膏治療惡性腫瘤疼痛的臨床應用及其研製」
1984年獲上海市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二等獎「蟾酥膏治療惡性腫瘤疼痛的臨床應用及其研製」
1985年獲中央衛生部醫葯衛生重大科技成果部級甲級獎「蟾酥膏治療惡性腫瘤疼痛的臨床應用及其研製」
1987年獲上海中醫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扶正法為主治療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1987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扶正法為主治療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1988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扶正法為主治療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1989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扶正法為主治療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1989年獲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
1988年獲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國醫葯學報》首屆優秀論文二等獎「扶正法治療122例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1992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滋陰生津,益氣溫陽法治療晚期原發性肺腺癌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1992年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滋陰生津,益氣溫陽法治療晚期原發性肺腺癌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1993年獲上海中醫葯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滋陰生津,益氣溫陽法治療晚期原發性肺腺癌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1993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從細胞生物學水平研究益氣養陰類中葯對肺癌細胞周期及核酸的影響」
1993年獲上海市中醫葯大學科技成果三等獎「從細胞生物學水平研究益氣養陰類中葯對肺癌細胞周期及核酸的影響」
1995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癌轉移過程中癌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關系及益肺抗瘤飲對其的影響」
1995年10月獲上海中醫葯大學授予1994-1995學年研究生「山田獎學金」優秀導師獎
1995年3月獲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市優秀新產品成果二等獎「蟾酥膏巴布劑」
1995年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薏苡仁酯乳劑葯學研究和治療肺癌的研究」(劉嘉湘為第七完成者)
1996年獲中國中醫葯學會「遼沈杯」全國中醫葯防治腫瘤優秀論文一等獎及全國中醫葯防治腫瘤優秀論文金獎金復康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
1996年獲上海市中醫葯科技進步二等獎「正得康對癌症患者扶正作用的研究」
1996年獲上海市中醫葯科技進步二等獎「益肺抗瘤飲對肺癌生長轉移的病理學改變的影響」
1997年3月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雲芝糖肽(PSP)的研究」(第八完成者)
1998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正得康對癌症患者扶正作用的研究」
1999年2月獲本澤寶組獎勵基金會「1998年度『本澤寶組獎勵基金』二等獎」
2000年1月獲本澤寶組獎勵基金會「1999年度『本澤寶組獎勵基金』一等獎」
2001年獲上海市臨床醫學成果獎「益肺抗瘤飲治療271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❹ 楊貴貞的科研成果

《醫學免疫學》 專著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主編
《人類紅細胞血型學應用理論與實驗技術》 專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編
《中華內科學》「臨床免疫學基礎」篇 專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主編
《21世紀學科發展叢書-免疫學:生命的雙刃劍》專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主編
《免疫中葯學》中葯葯理與臨床 專著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年 主審編委編寫
《人參皂甙對手術應急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及免疫靶器官中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ACTH陽性細胞數的影響》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及精神病學雜志1998,5(1):12教委三等獎
《海馬中一氧化氮通過NPY-PAA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獎
《抗APO-1單抗促進SEB活化的淋巴細胞凋亡及其與細胞內游離Ca+濃度相關性研究》 論文 解剖學報1998,29(3):275
《神經肽Y基因在哺乳動物CHO中的穩定表達》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獎
《神經營養素對小膠質細胞分泌的血漿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調節作用》 論文 中風與神經病雜志1998,15(1):22
《大鼠血纖酶原的純化和鑒定》 論文 中國生物製品雜志1998,15(1):22
《中葯免疫學研究由啟蒙到升華-我與中西醫結合事業》 論文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老齡個體的免疫狀態》 論文 老年醫學與保健1998,4(1):3
《開展博士生免疫學公開課的嘗試》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1):77
《大鼠腦內膠質細胞神經營養素受體的表達》論文 細胞生物學雜志1998,20(4):187
《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
《APO-Ⅰ/Fas及其配體介導超抗原SEB誘導的淋巴細胞凋亡》論文 基礎醫學與臨床1999,13(3):57
《試用ICAM-1相關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細胞介導的共刺激反應》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9):402
《IgY抗體對幽門螺旋菌菌體抗原細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論文 中國生物製品雜志1999,12(3):139
《人紅細胞免疫小鼠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受體的表達特徵》 論文 中國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獎
《用原位雜交方法檢測NPYmRNA在PC12細胞中的表達》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9):66
《炎性細胞因子對人胚胎胰島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調控效應》 論文 中華微生物免疫學雜志1999,19(5)42
《中葯免疫學研究的走向》論文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0(5)59
《中葯免疫學之我見》研究論文 上海免疫學雜志1999,10(5):257
《神經免疫學進展動向之一-細胞因子神經生物學》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22(5):17
《噬菌體表達短肽模擬脂多糖類脂A表位的研究》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2):49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coli.》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13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
論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71
《變應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類似物對小鼠哮喘模型的實驗性研究》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1)42
《Ku70基因導入人肺癌細胞後的表達及意義》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4):203
《rBP23基因克隆及鑒定》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6):312
《髓磷脂鹼性蛋白促進單核細胞對內皮細胞的粘附效應》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8):423
《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體短肽用於EAE的實驗治療》 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學及神經病學雜志2001,8(3):145
《髓磷脂蛋白提純及其對PBMC產生TNF和IFN的影響》 論文 中國神經免疫學及神經病學雜志2001,8(3):148
《膈下迷走神經切斷降低LPS所致大鼠發熱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達》 論文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1,17:201
《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大鼠腦血管內皮細胞VCAM-1和MHC-II類分子表達》論文 解剖學報 2002,33(2)
《脂多糖通過誘導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傳入神經活動》論文 生理學報 2002,54(2):111-114
《盛會後的思考》-記第二屆全國中醫葯免疫學術研討會 述評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02,1

❺ 在中醫中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辯證法

我國都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❻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該所成立以來,獲國家級科技成果16項,部局級成果54項,獲專利12項,研製中葯新葯35個,發表學術論文2000餘篇,培養研究生60名。

❼ 中國人研究草葯的歷史

草醫草葯是中華民族醫葯學的巨大遺產之一。中國醫葯學的發展追本溯源始於草醫草葯。中華民族子孫繁衍,人丁興旺,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這與我國古代草醫草葯十分發達是分不開的 。

草醫草葯在中國古代稱之為「本草學」,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其中植物葯占絕大部分,故名「本草」。根據中國甲骨文和金文記載以及近期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元謀人時代(距今170萬年)、藍田人時代(距今60~80萬年),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發明了用火燒熟食物,用百草療疾健身。創造的象形文字「葯」,就是草字下面一個「樂」字,兩人在草下面跳舞。在七八千年前就發明了馴化種植野生動植物和耒耜耕地及采葯的石器,五六千年前又發明了青銅器和鐵器、碾葯用的石窩、姜窩,碾槽等也相繼發明。醫葯與飲食同源,更是我國草醫草葯和傳統醫葯學的獨有特色。早在《周禮》和《詩經》等古代書籍中就有「食醫」和「療飢」的章節。漢代刊行的中國最早的醫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在當時世界是劃時代的著作,比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草學」歷史要早數百年。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中國的國葯大黃傳到西亞和歐洲,發展為大黃蘇打片,成為迄今跨三個世紀暢銷不衰的瀉下葯。這也是中國草葯對世界人民健康的巨大貢獻。

中國草醫草葯自古至今保持了醫和葯結合一體的特色,以原植物、動物、礦物為主,具有當地有產、採集容易、使用簡便、價格低廉、療效較好的優點,數千年來廣泛流傳,民間樂意使用。特別是在一些中草葯資源豐富的地方,如西藏、雲貴高原、蒙青新草原、南方熱帶森林、長江三峽、川陝甘秦嶺巴山以及黃土高原等地,草醫草葯無不家喻戶曉,山鎮集市處處有售。相傳紅布兜裝、刀切水煎或酒浸泡服等,都是葯王孫思邈傳下來的。這與歐美等西方國家走了很長的合成葯道路又回到重視天然植物葯的研究開發、提取單味葯有效成分形成熱潮比較起來,更加說明中國草醫草葯是世界醫葯學寶庫的重要財富 。

我國的草葯在許多地方又稱為「七葯」。種類多,分布廣,大部分都是人們長期實踐臨床驗證後流傳下來的,有的是國家正式列入經營的商品和被國家收載入《葯典》的中葯材,有的仍在產地和民間沿以草葯使用。現代在長沙出土的一批完整記載了漢代醫葯資料的皂書和竹簡《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應在《黃帝內經》之前,記載了一百多種病,每種病附方1~2個,多者達20個,共計280方,葯物240種,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見於《神農本草經》中。可見《神農本草經》這部最早通用的葯典所收載的365種常用葯也只是當時民間用葯的一少部分。梁代擔任過宰相、後來研究葯學的陶弘景所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收載中草葯730種;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國官方頒布的第一部葯典,收載中葯844種;宋代的《證類本草》翻了一番,收載葯物1558種。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後被十多個國家以十多種文字翻譯出版。以後清代的《廣群芳譜》、《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等醫葯學巨著大體都保持在這一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經過中草葯普查,1972年全國中草葯匯編收載中葯資源6500種,1977年版《中國葯典》一部收載常用中葯713種,都只是我國豐富的中草葯資源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尚未被收入其中。1982年國務院決定對全國中葯資源進行一次全面普查,制定長遠開發規劃,從1983年開始,各省、市、自治區同時進行,組織科技人員4萬多名,歷時5年,採集標本200萬份,搜集民間單驗方10多萬個,經中國葯材公司匯總編著了《中國中葯資源志要》,收載中葯12694種,達到了現代新的頂峰。

❽ 張祥民的研究成果

在基礎理論和創新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包括:色譜理論方面,在國際上(1)首次發現了色譜學上同族化合物的分簇現象,提出了多柱系統理論;(2)第一次建立了氣相色譜-液相色譜保留值換算理論模型;(3)首次建立色譜理論模型並實驗測定了106種多氯聯苯化合物的辛醇/空氣標准分配系數。在創新技術、新原理研究方面(4)建立了多個新型多維色譜分離系統,發明了並行陣列色譜與電泳高通量多維分離系統新技術,使蛋白質組等樣品的分離效率提高10-20倍;(5)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攜帶型快速氣相色譜儀,首創柱上加熱、微型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等創新技術;(6)首次研製出了sol-gel高強度毛細管液相色譜柱技術和530微米毛細管大口徑整體柱與富集柱制備技術;(7)發明了基於液體熱膨脹原理的高精度梯度微流泵,將在生物色譜、蛋白質組學多維分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8)發現了水楊酸甲酯等數種植物間傳遞的誘導抗性信號分子物質,是潛在生態農葯制劑;發現、確認了多種醛、酮及氨基酸等標志物與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密切關系,發展了快速、高靈敏度的測定新技術、新方法;在疾病診斷、普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9)在肝臟蛋白質組研究方面,首次分離、鑒定了人肝組織中數千種蛋白質;(10)建立了多維液相色譜平台技術,首次獲得了多種中葯及復方葯物的兩維色譜「超清晰」精密指紋圖譜,在葯效物質基礎、葯理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

❾ 如何完成中醫的科研成果

根據現有的中醫情況提出疑問,尋找解決方法,經過實踐檢驗看看是否正確,就可以知道是否完成中醫的科研成果。

閱讀全文

與中葯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額發票有效期查詢 瀏覽:430
北人親情卡有效期 瀏覽:70
聽證會公告期限 瀏覽:303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
注冊商標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13
如何處理山林糾紛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