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產生的理論成果是什麼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毛澤東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內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里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十六字方針"、"群眾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文藝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三個世界的劃分"等等。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過的正確的理論思想和經驗總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全新的中國革命。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在長期艱苦鬥爭中,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主要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正是堅持了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他才能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出系統的、完整的關於中國革命的科學理論、戰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與此同時,毛澤東思想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包括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雲等,都對它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它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聰明才智,是黨和人民群眾進行偉大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
❷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哪些重大理論成果
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社會,鄧小專平理屬論等這些重大的理論成果。
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標志是:哪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哪兩大理論成果,實現哪三個偉大轉折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三個轉折
❹ 20世紀的三大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與三民主義
1894年,孫中山聯合一些反清志士,在美國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標志著孫中山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許多革命團體,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的主張得到許多革命者的擁護。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中國同盟會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是核心,是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族主義是實現民權主義的前提,只有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取得民族獨立,才有可能實現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是對民權主義的補充和發展。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接著,起義軍又攻佔了漢口和漢陽。武漢三鎮的革命取得勝利以後,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高潮。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
1921年7月,在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轉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從此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和發展。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完成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三、鄧小平與鄧小平理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這個現代歷史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歷史性飛躍。
1978年5月開始進行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方針,明確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科學命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思想,它的提出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
1987年,鄧小平為黨的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精闢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科學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回答了長時間以來困擾人們思想的一些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問題,把鄧小平理論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1992年9月,黨的十四大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確立。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鄭重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這是我們黨經過近2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歷史性決策。
鄧小平理論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行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歷史性巨變。
❺ 1949年之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論成果
井岡山道路(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實行土地革命),毛澤東的《論新民主主義革命》這都是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同時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部分。
我是今年的高考學生,或許有些錯誤,請准確參考有關書籍資料
❻ 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以農村包圍城市道路,三者之間有何聯系,或者區別,或者包含關系
農村包圍城市恩道路就叫井岡山道路,同樣的,城市中心暴動的道路就叫十月革命道路,井岡山道路就是工農組裝割據思想指導下的典型成果和實踐。
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
毛澤東思想。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歷史意義: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數十年的革命實踐證明,有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正如劉少奇所說:毛澤東思想「是客觀的真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
「當著革命是在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指導之下,革命就勝利,就發展;而當著革命是脫離了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導時,革命就失敗,就後退」。
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找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了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等方面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❽ 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
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採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毛澤東指出:第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使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發生和堅持下來,並且日益發展。第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影響,為革命軍隊和政權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第三,全國革命形勢是繼續向前發展的,中國紅色政權也必然會繼續發展。第四,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造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條件。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毛澤東認為,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這就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他在這個報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包括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條件、毛澤東思想科學概念的內涵、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等等。他明確指出:「黨章總綱上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在黨章的條文上又規定,努力地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這是我們這次修改的黨章一個最大的特點。」「毛澤東思想,就是這次被修改了的黨章及其總綱的基礎。」七大修改通過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黨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黨的建設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黨的集體結晶;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在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從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十年建設時期三個歷史時期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程。在解放戰爭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毛澤東思想在軍事原則、戰略策略和政策、國家政權理論、革命轉變理論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中,毛澤東在工作重心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特別是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毛澤東思想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論;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的理論。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三,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教材從三個角度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回顧中國革命的歷史可以看到,所謂理論飛躍,是對中國革命正反兩個方面豐富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這種升華,不是解決了個別理論問題,而是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所謂理論飛躍,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是認識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第二,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毛澤東思想的突出特點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所以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毛澤東思想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第三,毛澤東思想將繼續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發揮巨大和長遠的指導作用。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
❾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
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採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毛澤東指出:第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使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發生和堅持下來,並且日益發展.第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影響,為革命軍隊和政權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第三,全國革命形勢是繼續向前發展的,中國紅色政權也必然會繼續發展.第四,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造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條件.第五,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毛澤東認為,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這就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他在這個報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包括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條件、毛澤東思想科學概念的內涵、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等等.他明確指出:「黨章總綱上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在黨章的條文上又規定,努力地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這是我們這次修改的黨章一個最大的特點.」「毛澤東思想,就是這次被修改了的黨章及其總綱的基礎.」七大修改通過的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黨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黨的建設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黨的集體結晶;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在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從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十年建設時期三個歷史時期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程.在解放戰爭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毛澤東思想在軍事原則、戰略策略和政策、國家政權理論、革命轉變理論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中,毛澤東在工作重心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特別是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毛澤東思想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論;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的理論.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三,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教材從三個角度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回顧中國革命的歷史可以看到,所謂理論飛躍,是對中國革命正反兩個方面豐富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這種升華,不是解決了個別理論問題,而是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所謂理論飛躍,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是認識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第二,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毛澤東思想的突出特點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所以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毛澤東思想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第三,毛澤東思想將繼續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發揮巨大和長遠的指導作用.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