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1年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就有哪些
1、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
2、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貧困地區發展步伐顯著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社會事業長足進步,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
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大電網覆蓋范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到100%,
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安置住房266萬套,960多萬人「挪窮窩」,擺脫了閉塞和落後,搬入了新家園。
3、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脫貧攻堅,取得了物質上的累累碩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碩果。廣大脫貧群眾激發了奮發向上的精氣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傳播,文明新風得到廣泛弘揚,艱苦奮斗、苦幹實干、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廣大貧困地區蔚然成風。
4、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嘔心瀝血、建功立業。
廣大扶貧幹部舍小家為大家,同貧困群眾結對子、認親戚,常年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候頂得上,把心血和汗水灑遍千山萬水、千家萬戶。
5、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准計算,我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准,我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特別是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1)天門脫貧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向各會員國、聯合國秘書處和有關機構、中外媒體等全面介紹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深刻闡述其對中國和全球發展的重大意義,同各方分享中國減貧經驗和實踐。
與會各方熱烈祝賀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認為中國巨大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重大貢獻。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制定精準扶貧舉措、關注弱勢群體發展、構建夥伴關系等經驗做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典範和樣板,中國的成就將為全球范圍內落實2030年議程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
㈡ 精準扶貧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精準扶貧」重要理念五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精神指引下,五年來,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
在剛剛閉幕的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來自11個國際組織和50多個國家的代表,就此進行了交流並給予高度評價。
2012年到2017年,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相當於每分鍾至少有26人擺脫了貧困;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貧困縣數量實現了首次減少,減少了153個。創造了中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2)天門脫貧成果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長期來,由於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後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幹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
重點縣捨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人情扶貧、關系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幹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
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㈢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開播,近兩年脫貧取得了多少成果
脫貧攻堅是我國近兩年的主要活動,在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之後,“鏡頭中的脫貧故事”也正式開播了。“鏡頭中的脫貧故事”中講述的故事都是實際發生在貧困地區脫貧的故事,從這些故事當中我們也能看得出這些年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改變。近兩年的脫貧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很多貧困地區的人民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很多貧困縣區鄉鎮都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進一步得到了改善。接下來,我就一起聊一聊近兩年脫貧取得的成果。
三、近兩年脫貧讓生活環境得到了巨大改變脫貧攻堅不僅僅是改善人民的收入狀況,脫貧工程也走進了人民的生活。很多破舊的房屋,很多無法通車的道路都被國家整修了起來,不僅讓人們賺到錢,也讓大家生活在了一個舒適的環境里。
你怎麼看,給我留言吧。
㈣ 貧困地區脫貧取得哪些成果
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3046萬人,累計減少6853萬人;貧困發專生率屬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計下降7.1個百分點。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舉世矚目,但這不是終點。
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緊要關頭,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幹部到被幫扶的困難群眾,更加需要堅定信念、明確方向、同力協契,為實現全面小康全力沖刺。來源:人民網
㈤ 請你通過身邊的真實案例,具體說說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
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比如說,我小時候跟我十年之後。周文房間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㈥ 我國各省的脫貧攻堅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目前看,脫貧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
第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扶貧,有兩個基本情況。一個是以當時的扶貧標准,貧困人口減到3000萬左右就減不動了,另一個是戴貧困縣帽子的越扶越多。這次脫貧攻堅扭轉了這種趨勢。
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第二,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明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佔比上升;
轉移性收入佔比逐年下降,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
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第三,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10.8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頻比例達到98%,960多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每年都到貧困地區考察調研,前幾年去,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了村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不少孩子沒有上學或中途輟學,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裡確實很沉重。
這幾年,我再去一些貧困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真誠淳樸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
第四,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
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還草等,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第五,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我們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幹部通過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本領明顯提高,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目前在崗91.8萬,特別是青年幹部了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群眾工作,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許多駐村工作隊拉起來就是防「疫」隊、戰「疫」隊,這同他們經受了這幾年脫貧工作歷練是分不開的。
第六,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國際社會對中國減貧方案是高度贊揚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我同許多國家領導人或國際組織主要負責人見面時,他們都肯定中國減貧成就。
總的看,我們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廣大幹部群眾扎扎實實干出來的。在這里,我代表黨中央,向大家並通過你們向廣大脫貧攻堅戰線的同志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6)天門脫貧成果擴展閱讀:
沿革
201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在英國倫敦演講時提到「按照中國的標准,中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脫貧。按照聯合國標准,中國還有2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提出繼續減貧的計劃。
2015年10月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和要求。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並要求全國全黨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同年11月29日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㈦ 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14年——哀我新化,
湖南新化縣,國家級貧困縣,但是,貧窮與豪奢雙雙都達到極致,有為一頓飽飯就出賣肉體的女孩,也有一擲數千萬包養明星的富翁。數月前,聽到原新化縣委書記謝文生被抓的消息,據說,他家的一副棺材中就搜出上千萬元的現金(未獲得官方證實)。數年前,新化縣在北京的辦事處開張,本人有幸被邀請參加開張慶典,並將一份提升新化旅遊品牌的策劃思路提交當時的縣委書記謝文生,謝幾乎沒怎麼看就交給其手下,之後再沒有下文。我的老家西河鎮,自發形成的傢具產業,低檔次的傢具賣到了大半個中國(農村市場),但歷屆縣政府從未出現一個官員像浙江義烏的父母官那樣千方百計大力扶持以建設成大型傢具基地,只會在運輸路途設置關卡按件收費,目前西河傢具業已經日落西山。孟工鎮的假幣(主要是銀圓、古錢、硬幣)製作工藝世界第一,還讓國家造幣專家驚嘆不已,但政府從未想過引導其「人才和技術」走向正規的工藝品產業,眼睜睜看著其走向犯罪深淵而在公安部指揮打擊下灰飛湮滅。人們常常奇怪,國家每年給新化上億元的扶貧資金,為什麼新化的發展總也不見起色?看了本文,您將全明白了。本文全文轉載自《財經》雜志2008年5月號,原文標題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14年》,作者為歐陽洪亮。
時近5月,正值「春荒」。50多歲的楊榮華坐在自家破敗的小木屋前,孤身一人,無所事事,滿目茫然。
楊榮華是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金龍村農民。出生至今,貧困與他如影相隨,他已有半年多沒吃肉了,「擂巴菜」是每天的主食。所謂「擂巴菜」,就是不放油的青菜加上鹽,然後搗碎,用以下飯。冬季,他缺乏禦寒的棉衣;春天如期而至,免去了凍餒之苦,但四處漏雨的房屋,又成為他最大的煩惱。
在金龍村,像楊榮華這樣的「單身貧困戶」還有20多人。這里峰嶺層疊,山路崎嶇,到鎮政府走一趟要多半天。不僅經濟落後,而且信息閉塞。楊榮華沒讀過書,幾乎沒看過電視,更不知互聯網——但他卻知道,新化縣是「國定貧困縣」。
確如他所知,在1994年,新化縣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此後,各項扶貧資金源源而至。據新化縣財政局統計,截至2006年,該縣共獲專項扶貧資金總計5.37億元。加上縣政府各部門所獲「對口扶貧」資金,總額超過10億元。
但是,中央和地方的14年扶持,並未改變新化縣的整體貧困。截至目前,該縣尚有7.8萬赤貧人口,沒有一家產值上億元的工業企業,人均GDP不抵全國平均的四分之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的一半,縣鄉負債高達13.62億元,每年財政開支的三分之二靠上級補助。
新化縣是中國596個貧困縣的縮影。新化縣14年扶貧的歷程,折射出行政化扶貧的低效和重重問題,促使人們對扶貧理念和扶貧模式進行反思。
繁榮與貧困
2008年1月底,正值農歷年末,冰雪雨凍災害襲擊新化縣。一場政治「地震」同時襲擊新化:婁底市委常委、曾任新化縣縣委書記的謝文生,因涉嫌經濟問題被省紀委「雙規」,旋即被檢察機關逮捕,立案調查。此前不久,原縣財政局局長陳程南亦被立案調查,據稱陳涉嫌挪用扶貧款為其親屬「買選票」。
兩人落馬,給新化縣官場帶來恐慌,也引發各方面對新化縣最大的資源——扶貧資金去向的關注。隨著相關調查的深入,新化縣扶貧資金使用亂象漸現,現行扶貧投入體制因此受到質疑。
新化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至宋朝方歸附中央管轄,因系「王化之新地」得名「新化」。1949年後,新化縣所轄冷水江工業區獨立設市,財源大減;後因修建柘溪水庫,該縣16.5萬畝良田被淹沒,加上後來的毀林開荒,新化縣一蹶不振。
新化縣現有人口130餘萬,是湖南省第一人口大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其中農業人口占近90%。據該縣統計公報,2005年,新化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536元,是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47%。14年的扶貧並未使新化縣形成支柱性產業,也沒有建立起持續有效的減貧機制。在一些貧困山區,農民依然靠天吃飯,未能擺脫「豐年脫貧,災年返貧」的輪回。
但是,與全縣的整體貧困相比,新化縣城卻隨處可見豪奢的景象。2008年初,《財經》記者在新化縣采訪時看到,新建的縣委大樓和廣場相當氣派,縣直機構門前的公務用車豪華氣派,廣本、豐田、別克等應有盡有。該縣扶貧辦領導的用車,也價值20多萬元。
新化縣政府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的縣直單位「一把手」在縣城都有兩三套房產、數個商業店鋪。
隨著新縣委政府大樓的建成,新城區開發如火如荼。新化縣領導對此甚為自豪。據當地領導介紹,新化城區未來將擴大一倍。知情者說,新城區開發主要由政府各部門帶動,縣政府各局均往東遷,新辦公樓也一棟比一棟氣派。
新化縣巨大的城鄉反差,是對「開發式扶貧」方針的拷問:數額巨大的扶貧資金,都用到了哪裡?績效如何?
爭來「貧困帽」
新化縣成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始於1994年。
1986年,為了有針對性地消除貧困,中國政府決定每年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輔之國有銀行貼息貸款,重點扶持全國最貧困的331個縣,解決其財政困難,幫助這些貧困縣發展。同時,各省也確定相應的省級扶貧重點縣,投入相應資金。
當時,新化縣周邊的縣市都在爭當「小康縣」、「百強縣」,但新化縣時任領導層卻有著不同的「志趣」,決定爭取「國定貧困縣」。為此,該縣於1988年成立扶貧辦,專門負責該項工作,楊國吾成為首任扶貧辦主任。
早已退休的73歲的楊國吾告訴《財經》記者,要成為「國定貧困縣」,首先要當上「省定貧困縣」。為了搜集資料,他當上扶貧辦主任後,穿著草鞋下鄉調查,撰寫過六七十萬字的調查資料,向上級反映新化縣的貧困。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9年,新化縣如願以償被定為湖南省扶貧開發重點縣,楊國吾也被譽為「頭號功臣」。知情者告訴《財經》記者,時任縣長獲知此消息後,興奮地說:「新化縣由五等公民上升到四等公民,今後還要繼續當三等公民、二等公民。」
接下來是爭取「國定貧困縣」。新化縣多方努力。首先,縣有關部門發現紅七軍長征時曾途經新化,便藉此申報「革命老區縣」,為爭取「國定貧困縣」增加籌碼。
其次,走「上層路線」。據楊國吾回憶,有一次,他聽說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一位領導正在湖南懷化開會,便立即和新化縣領導一起,雪夜驅車數百公里,凌晨4點趕到,在該領導住處翻鐵門而入,棉衣也被劃破。他穿著露著棉絮的棉衣匯報,領導非常感動。
再次,借媒體造勢。1993年,經過新化縣多方努力,某中央級媒體發出內參《新化縣50多萬農民不得溫飽》,獲得了當時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人的批示。這份內參及領導批示,是此後新化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關鍵因素。據記者了解,經高層領導批示後,新化縣隨即獲得各方面的扶持。當時湖南省主管副省長專程赴新化縣現場辦公,給新化縣帶來總額上億元的「真金白銀」。
1994年,國務院決定把「國定貧困縣」增至592個。此時大多數基層領導也已發現,「國定貧困縣」意味著無償的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還有諸多優惠政策。一時間,「國定貧困縣」資格成為稀缺資源,競爭激烈。由於此前做足了「功課」,新化縣搶得先機「脫穎而出」,如願成為「國定貧困縣」。
楊國吾向《財經》記者回憶:「當時我在北京守候消息。半夜1點,我從國務院扶貧辦一位處長家得知好消息後,冒著鵝毛大雪,跑步一個多小時,回到地下室旅館,告訴一同駐京活動的副縣長。我們倆又高興又激動,抱頭痛哭。」
按照中央要求,凡「國定貧困縣」都要有一個中央部委「對口扶貧」。當時,全國592個貧困縣都想爭奪財政部的「對口扶貧」。激烈角逐中,新化縣最終勝出,爭取到財政部「對口扶貧」,長達七年。
楊國吾告訴《財經》記者,他曾被國務院扶貧辦一位熟識的處長稱為「老叫花子」。不過,楊國吾並無不快。他解釋說,對方如此措辭,他不覺得是諷刺,而認為含有對他執著工作的肯定。
退休後的楊國吾也沒有閑著。他還時而進京,去中央部委為新化縣爭取到「全國水土保持重點縣」、「全國生態建設重點縣」、「全國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等七頂帽子。楊國吾說:「每一頂帽子都意味著至少數百萬元的資金。」
扶貧款成為「唐僧肉」
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號,新化縣等於種上了一棵「搖錢樹」。14年來,新化縣獲得的財政扶貧資金和因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而獲得的政策性傾斜扶持資金總計達十幾億元。
按照現行扶貧政策,中央對「國定貧困縣」的扶貧資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發改委系統掌握的「以工代賑」資金,重點用於貧困地區修路、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小流域治理等,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另一類是「扶貧辦定計劃、財政部門撥款」的發展資金,該資金由財政部門與扶貧部門會商後發放,重點用於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科技扶貧等。
新化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後,除了縣扶貧辦、以工代賑辦掌握的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還能獲得扶貧貼息貸款。全縣農業、林業、水利、交通、教育、財政各個部門都能藉此得到各類扶貧資金。
據楊國吾介紹,這些扶貧資金名目繁多,多的高達數千萬元,少的也有數萬元。
這些財政扶貧資金,通常由各政府部門掌握、立項、實施、驗收。但由於缺乏來自扶貧對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缺乏獨立的機構評價扶貧績效,這些資金更容易被浪費,甚至或被擠占、挪用。
《財經》記者在新化縣采訪時,獲知大量扶貧資金被低效使用的案例。如1996年至1998年,新化縣所獲果苗購置扶貧款高達3600萬元。這些資金分批分期下達到縣扶貧辦、山地開發辦、林業局等部門後,各部門自行其是,購進的果苗五花八門,大多數都沒有成活,成活的也不掛果。14年來,雖然有中央和省級重點扶持,新化縣至今找不到稍成規模的經濟林和果樹林,甚至連橘子等南方山區常見的水果都要從外地輸入。新化縣號稱規模為10萬畝的葯材基地,其實也不足2萬畝。
扶貧技能培訓是另一例證。據記者了解,新化縣每年獲得100多萬元針對貧困農民的技能培訓費。但記者調查發現,該縣五所扶貧定點培訓學校,均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也不具備從事三年以上勞務技能培訓的資格。
記者在該縣梅山職校采訪時看到,該校系租用縣農機學校一樓的三個房間,分別掛著「實踐操作室」、「餐廳」和「辦公室」的牌子。其中,實踐操作室不足30平方米,簡陋的水泥灶台上,擺著十個銹跡斑斑的爐灶。很難想像,兩年來這里竟然「培訓」了400名廚師。但就是這樣簡陋的學校,每年獲得的扶貧培訓經費高達60萬元。
在新化縣琅瑭鎮白雲村,村民對記者反映,2007年,琅瑭鎮政府以該村名義申請到4萬元水改工程資金,但該村根本沒有建任何工程。在天門鄉林場村,上級撥付了8萬元人畜飲水工程款,惟一的「成果」,是村支書兄弟家修了個小水塔。
記者調查還發現,一些扶貧貼息貸款也未真正用於扶貧項目。
新化縣「五溪造紙廠項目」是諸多類似項目中的一個。1995年,該縣槎溪鎮一農民申請建造「五溪造紙廠」。經時任縣委書記批示,他獲得貸款1200萬元。但後來此人下落不明,根本沒有建廠,1200萬元不知所終。
據新化縣財政局一位領導透露,僅1994年至1998年,新化縣共發放5000餘萬元扶貧貸款,到期收回的僅有數百萬元。新化縣農行有關人士表示,由於該縣扶貧貸款不良率驚人,2000年後,該縣農行就很少發放扶貧貸款。
在新化縣,財政扶貧資金還成為權力者尋租的工具。由於扶貧資金來源和使用不透明,有相當多項目需領導批「條子」才能拿到錢。層層審批中,各類扶貧款常常被層層剋扣。
據新化縣金鳳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支書介紹,村支書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跑項目」。如不會「跑」,再窮也得不到扶貧項目。而費力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給主管部門的回扣至少是20%,有的高達50%。這筆錢還要給鄉鎮提成,真正留在村裡的所剩無幾。
長期以來,「跑項目、爭資金」是新化縣及鄉鎮的一項常規工作,「項目前期經費」是必須付出的成本。據該縣審計部門查證,在新化縣相對貧困的石沖口鎮,2007年報賬的煙酒餐飲發票百餘萬元,其中註明「跑項目」的經費達80萬元。
僅有1.6萬人口的金鳳鄉,2001年-2003年餐飲發票高達130萬元。1996年,時任縣扶貧辦主任陳貌聰以扶貧辦名義為私人企業石新銻品廠作擔保,借扶貧貼息貸款100萬元,並以縣扶貧培訓大樓作為抵押。後因該筆貸款一直未歸還,2003年5月,新化縣法院判決縣扶貧辦負連帶責任,將扶貧培訓大樓及扶貧辦10萬元債權判賠給縣農業銀行。
更有甚者,扶貧資金還被用於「賄選」。據婁底市紀委有關人士透露,新化縣原財政局長陳程南涉嫌挪用扶貧資金,為其內弟段芝庭「買選票」。
2003年2月5日,陳程南向水車鎮東溪村、錫溪村、日樂村三名縣人大代表每人支付5000元,希望他們支持段芝庭競選副縣長。這也是陳程南被立案調查的導火索。
是新化人,就請轉載和置頂,保存一個月!網路上現在有不少的「御用文人」在反駁此觀點,這就是我們新化政治的特色和無恥!請所有新化的老鄉頂起來!也許我們不能改變什麼,但是我們一定能表達一份力量!強烈支持國家取消新化貧困縣的「桂冠」!我們不能得到實惠,也不能喂飽了一群貪官後對咱們百姓耀武揚威!
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哪些成就
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39萬人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成就。這個重大決定性成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數據來體現。
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減少了將近9個百分點。建檔立卡貧困村從12.8萬個減少到2.6萬個,有10萬個貧困村已經脫貧退出了。全國832個貧困縣已經有153個宣布摘帽,2018年預計還有280個左右要脫貧退出。
(8)天門脫貧成果擴展閱讀:
脫貧攻堅的相關要求規定:
1、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投入保障更加有力。作風建設和幹部培訓取得明顯成效;考核監督進一步完善。
2、強調脫貧攻堅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脫貧攻堅戰略思想。
㈨ 脫貧攻堅成果是什麼
脫貧攻堅成果是: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於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各級領導幹部要保持頑強的工作作風和拼勁,滿腔熱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要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加強督察問責。
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幹部,激勵各級幹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
(9)天門脫貧成果擴展閱讀:
扶貧開發投入力度,要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相匹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基建投資用於扶貧的資金等,增長幅度要體現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的要求。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
省級財政、對口扶貧的東部地區要相應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要加大扶貧資金整合力度。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步伐。要加強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處扶貧領域的職務犯罪,對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的要從嚴懲處。
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
㈩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專點二下降到屬百分之四以下。
按現行農村貧困標准,2013-2018年我國農村減貧人數分別為1650萬人、1232萬人、1442萬人、1240萬人、1289萬人、1386萬人,每年減貧人數均保持在1000萬以上。六年來,農村已累計減貧8239萬人,年均減貧1373萬人,六年累計減貧幅度達到83.2%,農村貧困發生率也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個省份的農村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0%以下,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有望得到歷史性解決。
(10)天門脫貧成果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大力推進建檔立卡、駐村幫扶、資金監管、規范退出等重點工作,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在責任制度方面,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東西部協作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