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詩經》的成就及價值是什麼
《詩經》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不管是從它本身代表的意義上,還是從後人從《詩經》中學習到的東西上來說,《詩經》都是當無愧的佳作。
《詩經》除了在它是現實主義文學上的豐碑外,其藝術技法,也是深受後人效仿的。《詩經》作品當中的藝術手法,後來被人總結成賦比興三種,並且和風雅頌三部分,被人合稱為《詩經》六義。
而其中賦比興的這三種表現手法總結的十分到位的,並且賦比興這三種手法的運用,也是我國詩歌藝術成熟的標志,而賦比興也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之一。那麼賦比興是什麼意思的?賦就是直接把想要看見的事情平白的表達出來,而比就是打比方,把此物比作彼物,興則是觸景生情、由客觀事物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情感。
㈡ 《詩經》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詩經》的藝術成就一方面是樹立了詩歌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是開創了詩歌的藝術形式
㈢ 《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的誕生(包括產生、採集與編成),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到《詩經》時,中國詩歌開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創作格局,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式,也就是說,中國詩歌的真正起步,始於《詩經》時代。
從詩歌的節奏韻律上說,《詩經》也為後世詩歌創了先例,尤其在詩歌的押韻形式與韻部等方面,為後世詩歌提供了範式與典型,這在詩歌創作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
更重要的是,《詩經》在創作上首開了寫真的藝術風格——以其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和表現了事物、人物及社會的特徵,藝術地再現了社會的本質,為後世文學創作(尤其詩歌創作)提供了藝術寫真的楷模與借鑒範式。
(3)成果詩經擴展閱讀:
《詩經》的國外影響:
作為五經之首的《詩經》在對外交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越南據史書記載:李朝十世以《詩經》為科試內容,黎朝十二世科試以《小雅·青蠅》句為題,士人無不熟誦《詩經》。從12世紀開始出現古越南文學多種譯本,越南詩文、文學故事中廣泛引用《詩經》詩句和典故,影響了越南文學的發展,某些成語並保存在現代越南語言中。
唐代日本遣唐使來長安留學,以後也不斷有中國學者去日本講學,從而促進了日本封建文化的發展。第一個日譯本出現於9世紀,以後選譯、全譯和評介未曾中斷,譯注、講解、漢文名著翻刻,成為幾個世紀的學術風氣,使《詩經》廣泛流傳。日本詩歌的發展與《詩經》有密切聯系,和歌的詩體、內容和風格都深受《詩經》影響。
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也都有《詩經》譯本。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一些經濟文化發展遲緩的國家和地區,獨立後迅速發展,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巴次大陸都正在傳播《詩經》。越南社會科學院列《詩經》越文全譯為國家項目,蒙古文全譯也即將完成。
《詩經》正以幾十種語文在世界傳播,在各國的《世界文學史》教科書上都有評介《詩經》的章節。詩經學是世界漢學的熱點。
㈣ 歷代《詩經》學研究的成就有哪些
歷代《詩經》學研究的成就,除《十三經註疏》中的毛傳、鄭箋、孔穎達正義外,南宋朱熹的《詩集傳》,清代陳奐的《毛詩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姚際恆的《詩經通論》、王先謙的《三家義疏集》等,成就也較突出。
㈤ 詩經愛情觀可以有什麼成果
詩經》抄第一首便是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襲《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絕唱的詩句,一直滌盪著有情人的心靈。 《詩經》以《關雎》為始篇,歷來眾多注家的評價多為淑女以配君子,說明在我國古代愛情便成為了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
詩經》從文學的角度寫出了禮制完善之初,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表現出對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為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輝[5]。同時,《詩經》中的愛情詩為我們記錄下了中國古代人們美好的愛情生活,也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風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詩歌永恆的主題,《詩經》用人民純朴的語言釀造了古代先人們生活中美妙的酒漿。
㈥ 簡述詩經的主要內容與成就
詩經的主要內容與成就
詩經的文學特色(藝術特色)。
詩經是古代韻文的燈塔,是詩歌的泉源,其高度的藝術成就, 可從下列幾方面看出來:
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在詩經各類作品中,以一種簡朴的語言,動人的生活畫面,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認識和愛憎。
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在國風中有較好的體現,並且成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給予後世詩歌以極大的影響。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寫農奴們一年緊張的勞動生活,像一幅幅風俗畫,真實而生動。
國風中更多的詩篇則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突出生活的一個側面或人物特徵來表現作者對社會的認識與批判,
「黃鳥」,作者用活人殉葬的題材,通過人們對殉葬者的同情和惋惜來抗議這種暴行
「陟岵」則通過征夫想像中的親人對自己的囑咐來表現當時徭役、兵役帶給人民的痛苦。
國風中那些揭露統治者醜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詛咒,都深刻地表達了人民對剝削者的痛恨,也是對不平現實的有力沖擊。 。
形象的塑造
在形象的塑造上,詩經也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詩中,作者通過主人公內心直接的傾訴,表現了他們的歡樂與悲哀,激起讀者的同情,而讓讀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徽,和他們不同的面貌。
「褰裳」是很短的詩,但那少女的聲音笑貌卻很生動地浮現出來。
「 野有死麇」的末章是一個少女的獨白,生動地表現了她在等待愛人相會時內心的激動。
「谷風」中女主人公的柔婉而溫順,和
「氓」的女主人公之剛強而果斷,對照強烈,形象突出。
生動的描寫
詩經中的景物描寫對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君子於役」,詩人以家畜、家禽傍晚歸來的生動景象襯託了女主人公倚門佇望歸人的悲傷心情,樸素簡凈而感人至深。
「蒹葭」則以「蒹葭蒼蒼、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蕭瑟的景象,襯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見的空虛和悵惘。
「桃夭」則以鮮艷盛開的桃花起興,襯托出將出嫁的少女們光采煥發的姿容。
形式的多樣化
詩經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富於變化,許多詩常沖破四言的定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但並不拗口,反而覺得錯落有致,讀起來有自然的節奏,章節的重疊是詩經在形式上的另一特點,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也傳達了詩人的感情和詩的韻味,如:-- 「采葛」在反覆疊唱中表達了戀人們深摯的思念,「一日不見如三秋」直到今天還活在人民的語言中
語言的精煉優美
詩經的語言,准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特別是作者們根據漢語音韻配合的特點,運用了雙聲(如「參差」「玄黃」等)、疊韻( 如「崔嵬」「窈窕」等)、疊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語詞來描摹細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徵,因而收到了較大的藝術效果。
略述《詩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佔有很高的地位,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者可從其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兩方面來看:
在思想內容方面
詩經在思想內容方面,尤其是國風中民歌部份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
歷代的民歌,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的歌謠都深刻地體現了詩經的這種現實主義精神。
唐初陳子昂就以「風雅不作」「興寄都絕」來批判齊梁間詩的「采麗競繁」,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以「別裁偽體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
白居易也以「風雅」「比興」為標准,總結了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的主張,
李白等詩人也都承繼且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在藝術技巧方面
詩經在表現技巧方面,運用了賦、比、興幾種手法。其准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的語言加上作者們根據漢語音韻配合的特點,運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詞來描摹細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徵,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在韻文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為主,也同時啟發了後來的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的出現。
總而言之,無論在思想內容或藝術技巧方面,詩經都是開創歷代文體的先河,正如章學誠所說的:「後世之文… … 其源多出於詩經。」由此可見,詩經對後代文學影響的一斑
㈦ 論述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
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
《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
(7)成果詩經擴展閱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㈧ 《詩經》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具有開創性的價值,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它的內容、手法和形式都為後世之人取用和效法。《詩經》句法多為四言,有規矩,但又靈活多變。它最早運用了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成就巨大,深刻地影響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它的很多優秀作品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不但描寫生動,語言優美,而且富有韻律,思想健康,雖經歷千載,仍不可替代。
《詩經》最大的成就是在詩歌創作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面向生活,反映現實,顯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其所採用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對後代文學影響較大;在形式上,《詩經》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體詩,多採用復沓方法,創造出濃郁的詩意。
㈨ 《詩經》的成就及價值,詩經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詩經》最大的成就其實就是將當時的優秀的詩集進行了融合,所以其中是收錄了很多的文學著作,並且這些詩集其實也是進行了篩選的,很多都是優質的,在之後的發展過程中,其實也很少見有這樣的一本書,將整個時代的優秀作品匯總在一起。而且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人們進行學習的過程,這些作品其實充分的表達出了人們的情感,其中的抒情方法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詩經》其實也是文化的載體,它的覆蓋面其實是很曠闊的,這些賦比興的手法在這些作品中有所體現。也出現了新的形式,這些形式都推動了我們對於文化的學習過程。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有深意的句子,並且在寫作中加以正確的運用,也能提高我們的作品給人的感受。
㈩ 詩經的文學成就
《詩經》在情思內涵上,純真的情思以及折射出來的上古生活狀貌,總能引起後人對誠朴的遐思,在藝術表現上,語言朴實,詩章結構穩定一致,以及慣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自然天成的韻律,在當時無不具有開拓意義。
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抒情與寫實的統一,共計305篇,基本是抒情詩和敘述詩。抒情詩佔多數,質實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敘事,是《詩經》在一書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1)首先,抒情詩所抒發的情感是真實的。
(2)其次,抒發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3)再次,敘事性的詩作中也飽含著作者的真摯感情。
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的運用。
(1)賦詩《詩經》中運用最多的表現手法,他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3)興就是起興或者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的開頭位置,用來起韻或烘托氛圍。
3.《詩經》是四言詩的典範。以四言為基本句式,同時又參差變化,比較靈活。以四言為主又不拘四言、長短參差的句法,帶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有天然的音樂美感。
4.重章復沓的章法結構和質朴豐富的語言。如《周南。關雎》回環往復的詠唱,加強了抒情效果。語言表現很有特色。
(1)質朴暢達;
(2)詞彙豐富;
(3)大量運用雙聲疊韻的聯綿字和疊字。
———————————————————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1-2]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