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族學的研究成果
在列寧、..斯大林領導時期,蘇聯民族學家在一些比較重要的領域里,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它表現在:①把原始社會史作為民族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蘇聯民族學的貢獻。蘇聯民族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起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分析,認定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的開端,廣泛地把世界各國有關部落和部族的材料結合起來,比較科學地表達了原始社會發展的圖景。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視歷史民族學的研究。他們組織了大規模的綜合調查隊,把民族學和人類學、考古學調查緊密結合起來,寫出了若干有價值的專著和調查報告。③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對所搜集的世界各洲民族志的材料進行了綜合研究。
⑵ 列舉3個我國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
藏族,唐卡
維吾爾族,坎兒井
保安族,保安刀
⑶ 請至少列舉至少三個我國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
藏族發明了藏語和藏文
維吾爾族發明了維吾爾語和維吾爾文
滿族發明了滿語和滿文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明成果,這一點毋庸置疑
⑷ 急!急!急!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文化成果,除了民族服裝外,請再列舉三例
禮儀文化:生活中的禮節,自己找吧
飲食文化: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
節日文化:春節,端午節,元宵節
還有京劇,越劇等
⑸ 民族文化傳承主要階段性成果及影響怎麼寫
很明顯,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我們只看到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忽視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至於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等一系列慘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現象的產生。因此,我們在加快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因為相對於漢族文化而言,少數民族文化顯得更脆弱,更需要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1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任何一種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傳承,那它面臨的將是從地球上消失的厄運。因此,做好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據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年輕一代的「現代化」觀念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年輕一代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年輕一代在傳承民族文化上的關鍵作用,任何文化只有在不斷地一代一代往後傳承才能保持和發展。目前,我國的民族現狀是,民族的不斷融合,逐漸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方面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但另一方面也對本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這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年輕一代的「現代化」上。少數民族的孩子越來越多地進入「漢區」接受教育和工作,長期地處於外族文化的影響之中,一些所謂的先進觀念的輸入使得不少少數民族的年輕人逐漸丟棄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外來服飾的傳入,很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在家裡也不經常穿本民族服裝了,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民族節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飾。年輕一代觀念上與本民族文化傳統越走越遠的狀況必須引起廣大民族工作者的重視,民族的未來不容輕視。
其次,外來「先進文化」的強大沖擊。
第三,一些政策性的偏差也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國家政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會有消極的,這里我只用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就是普通話的全面推廣。這一舉措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它有助於民族間的交流和團結,有助於各少數民族更好地學習先進知識和掌握先進技術。然而,這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擠佔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存空間,普通話的推廣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民(主要是年輕人)不再重視本民族語言,甚至一些少數民族同胞已經完全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了,民族語言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損失。因此,我們有必要考慮消除一些政策性的不良影響,保證少數民族文化的良好傳承。
⑹ 中華民族還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
1、四大發明(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2、瓷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3、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大古老劇)
4、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5、中國畫(文人山水畫,寫意畫,水墨丹青中彰顯文人獨特的意境,按內容分,國畫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按技法分,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小寫意畫、大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敦煌壁畫)
6、文學(代表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7、酒文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茅台酒產於中國西南貴州省仁懷縣茅台鎮,同英國蘇格蘭威士忌和法國柯涅克白蘭地並稱為「世界三大名酒」)
8、茶文化(代表人物陸羽,傳入日本後發展為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9、建築(紫禁城,大成殿,蘇州園林等,洋溢著天人合一,陰陽和諧對稱的思想,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拓展資料:
其它文學成就: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70部雜劇。那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那輕松、明快、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公案戲《魯齋郎》,那翻卷著時代風雲的歷史劇《單刀會》等風格多樣、色彩紛呈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唐詩和宋詞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志市民文藝樣式"的"宋話本"。元末明初又有兩部長篇小說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內容博大、氣勢恢宏、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其他成就:
1.「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在建設橋梁方面領先世界的能力。港珠澳大橋開創了世界橋梁建設領域的多個第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
2.中國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更是令人贊嘆不已。2.2萬公里的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第2至第10位國家的總和,其中近六成都是在這5年建成的。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13.1萬公里,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3.IGBT晶元,這種能讓高鐵平穩運行的晶元,三十多年來一直被少數製造強國壟斷。但3年前,中國已取得突破,而今高鐵成為了中國的一張亮麗的名片。至於互聯網,中國已經將5G商用時間鎖定在2020年,全球領先。這片土地上,光纜線路總長已達3041萬公里,為全球第一,其中有60%都是這5年鋪設的。
⑺ 56個民族分別是什麼族
56個民族分別是:
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
白族、朝鮮族、侗族、哈尼族、哈薩克族、滿族、土家族、瑤族;
達斡爾族、東鄉族、高山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納西族、畲族;
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
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錫伯族、仡佬族;
保安族、德昂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京族、怒族、烏孜別克族、裕固族;
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基諾族、珞巴族、門巴族、塔塔爾族、漢族。
(7)成果民族擴展閱讀:
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
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二、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
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
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中。
三、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在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使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⑻ 一個民族的文明成果,800字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我認為,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捨,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准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溫故而知新。知識有前人傳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⑼ 中國 十大民族是什麼
大致是按民族人數的數量來劃分的:
1、 漢族
2、 壯族
3 、滿族
4 、回族
5、苗族
6、維吾爾族
7 、土家族
8 、彝族
9、蒙古族
10、 藏族 。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9)成果民族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更願意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太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即使這些詞最初都是僅僅指漢人。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