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亞猛的學術成果
——劉亞猛,1984,語義場與英語修辭 [J],《福建外語》第2期。
——劉亞猛,1986, 上下文與上下文分析 [J],《福建外語》第2期。
——Liu, Yameng. 1989. The Making of Elizabeth Drury: The Voice of God in `An Anatomy of the World` [J]. The John Donne Journal 8.1 2: 89 102.
[造出一個伊利莎白·德如瑞來:約翰·唐恩「解剖世界」一詩中的上帝之聲。 發表於《約翰·唐恩學刊》1989年第1-2期合刊。]
——Liu, Yameng. 1991. Aristotle and the Stasis Theory [J]. Rhetoric Society Quarterly
21.1: 53 59.
[亞里士多德與爭議點理論。 發表於《北美修辭學會季刊》1991年第1期。]
——Young, Richard, and Yameng Liu (eds.). 1994. 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in Writing. Eds [C]. Davis, CA: Hermagoras Press, 1994.
[《有關修辭發明的標志性論文》。與美國當代著名修辭理論家Richard Young 教授合編,1994年由美國赫爾瑪格拉斯出版社出版]
——Liu, Yameng. 1995. Disciplinary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ic Triad in Classical Rhetoric [J]. College English 57.1: 9-26.
[學科間競爭在古典修辭三大演說體裁的體制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發表於美國全國大學英語教師聯合會會刊《大學英語》1995年第1期。
——Liu, Yameng. 1995. 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哲學論辯中的兩難。 發表於國際論辯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第3屆國際論辯研討會優秀論文集》]
——Liu, Yameng. 1995. Rhetoric and Reflexivity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28.4: 333-49.
[修辭與反思。發表於西方修辭理論最權威的刊物《哲學與修辭》1995年第4期。]
——Liu, Yameng. 1996. Three Issues in the Argumentative Conception of Early Chinese Discourse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6.1: 33-58.
[從「百家爭鳴」的角度理解中國先秦話語時存在的三大問題。發表於西方比較文化研究最權威刊物《東西方哲學》1996年第1期。]
——Liu, Yameng. 1996.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ratory: An Anatomy of a Paradigm in Comparative Rhetoric [J]. Rhetoric Review 14.2 : 318-35.
[捕捉中國修辭的本質:對一個比較修辭範式的解剖。發表於美國最權威的修辭理論刊物之一《修辭評論》1996年第2期。]
——Liu, Yameng. 1996. Confucius.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New York: Garland. 139-140.
[孔子的修辭思想。美國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辭學網路全書》條目之一]
——Liu, Yameng. 1996. Correctness.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New York: Garland, 1996. 151-53.
[正確性。美國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辭學網路全書》條目之一]
——Liu, Yameng. 1997. Unintelligibility or Defeat: The Issue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J]. Argumentation 11.4: 479-91.
[要麼各說各的話要麼甘拜下風?哲學論辯中不同觀點的相互接觸。發表於國際論辯理論最權威刊物《論辯》1997年第4期]
——Liu, Yameng. 1997. Authority, Presumption, and Invention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30.4: 413-27.
[權威,設定和修辭發明。《哲學與修辭》1997年第4期。]
——Liu, Yameng, and Richard E. Young. 1998. 「Disciplinary Assumptions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Structural Tensions in the Pedagogy of Rhetoric」 [J]. JAC 18.3: 475-88.
[當代西方修辭教育的學科認定和機構要求之間的矛盾。發表於美國作文理論最權威刊物《高級作文學刊》1998年第3期]
——Liu, Yameng. 1999. 「Self, Other, In-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position Reade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Xin Liu Gale and Fredric G. Gale (eds.). (Re)Visioning Composition Textbooks: Conflicts of Culture, Ideology, and Pedagogy. Albany: SUNY Press. 69-92.
[跨文化作文教科書與文化身份的構築。發表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文教科書體現的文化、意識形態和教育思想之間的沖突》一書]
——Liu, Yameng. 1999. Justify My Position in Your Terms: Cross-cultural Argument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Argumentation 13.3 (1999): 297-315.
[以你的道理來支持我的立場: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論辯。《論辯》1999年第3期。]
——Liu, Yameng. 1999. 「Thou Shalt Not Work Both Sides of the Aisle: Dick Morris, Ideology,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Flow of Rhetorical Resources」 [A]. In Jack Selzer and Sharon Crowley (eds.). Rhetorical Bodies [C].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314-25.
[意識形態對修辭資源流向的調節。發表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修辭體》一書]
——Liu, Yameng. 1999. From Arguing Within to Arguing Across Boundaries: Globalization as a New Challenge to Argumentation Studi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519-23.
[界內論辯到跨界論辯:全球化對論辯研究的挑戰。國際論辯研究中心1999年出版的《第4屆國際論辯研討會優秀論文集》一書]
——Liu, Yameng. 2000. 「Contrastive Rhetoric/Comparative Rhetoric.」 In Coming of Age: The Advanced Writing Curriculum. Eds. Linda Shamoon, et al. Portsmouth: Boynton/Cook, 2000. 71-75.
[對比修辭學和比較修辭學。發表於美國Boynton/Cook學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級寫作科程設計》一書]
——Liu, Yameng. 2002. Invention and Inventiveness: A Postmodern Redaction. In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Eds. Janet Atwill and Janice Lauer.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從後現代的觀點重新審視修辭發明與發明性。 發表於美國田納西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有關修辭發明的當代理論觀點》一書。]
——Liu, Yameng. 2003. 「Beyond Wartime Propaganda: Argumentation and Hostil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Democracy」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679-690.
[超越戰時宣傳:信息和民主時代戰爭與論辯的關系。 發表於國際論辯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第5屆國際論辯研討會優秀論文集》]
——Liu, Yameng. 2004. Argument in a Nutshell: Condensation as a Transfiguring Mechanism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Argumentation 18.1: 43-59.
[一言以論之:濃縮作為論辯的變形手段。 發表於國際論辯學會會刊《論辯》2004年第1期。]
——Liu, Yameng. 2004. 「Rhetoric and 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Chinese Discourse.」 Rhetoric Before and Beyond the Greeks. Eds. Carol Lipson & Roberta Binkley. New York: SUNY. 147-164. [「修辭與中國先秦話語的發明.」 長篇英文論文. 發表於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古希臘之前和之外的修辭傳統》一書]
——劉亞猛,2004,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應之道[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劉亞猛, 2004,關聯與修辭 [J]. 《外語教學與研究》36.4 (2004): 252-55.
——劉亞猛,2004,風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學術文化與中西學術翻譯.《中國翻譯》25.6 (2004): 44-48.
——劉亞猛,2004, 西方修辭學科建設:迷惘與希望 [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 (2004).
——劉亞猛,2004,《追求象徵的力量:關於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 北京:三聯書店, 2004.
——劉亞猛,2005,韋努蒂的「翻譯倫理」及其自我解構 [J].《中國翻譯》26.5 (2005): 40-45.
——劉亞猛,2006,詮釋與修辭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劉亞猛,2006,二十世紀美國修辭的宣言——評韋恩·布斯的《關於修辭的修辭:對有效交流的求索》 《修辭學習》
——劉亞猛,2007, 修辭與當代西方史學論爭 《修辭學習》
——劉亞猛,2009,當代西方人文學科的範式轉換及中國修辭學的發展模式 《修辭學習》
——劉亞猛,2010, 當代西方修辭研究的兩個特點及其緣由 《當代修辭學》
——劉亞猛,2010,言說與秩序:軸心時期中西語言思想的一個重要區別及其當代含義 《浙江大學學報》
——劉亞猛,朱純深 2011,Rhetoric as the Antistrophos of pragmatics: Toward a Competi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B. 科技論文具備哪些特性
科技論文在情報學中又稱為原始論文或一次文獻,它是科學技術人員或其他研究人員在科學實驗(或試驗)的基礎上,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以及人文藝術研究領域的現象(或問題)進行科學分析、綜合的研究和闡述,進一步的進行一些現象和問題的研究,總結和創新另外一些結果和結論,並按照各個科技期刊的要求進行電子和書面的表達。
科技論文的特點:
一、學術性
學術性是科技論文的主要特徵,它以學術成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為論文核屑循循心,在影鑽科學實驗(或試驗)的前提下闡述學術成果和學術見解,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探索科技領域中的客觀真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性是否強是衡量科技論文價值的標准。
二、創新性
科技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研究的,並在科學理論、方法或實踐上獲得的新的進展或突破,應體現與前人不同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以提高國內外學術同行的引文率。
三、是科學性
論文的內容必須客觀、真實,定性和定量准確,不允許絲毫虛假,要經得起他人的重復和實踐檢驗;論文的表達形式也要具有科學性,論述應清楚明白,不能模稜兩可,語言准確、規范。
C. 學術評價是對學術成果的哪些方面進行的客觀評價
學術評價實來際上就是要將學術源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學術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是基於內容的學術評價,即基於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學科本身的邏輯結構的評價方法;另一種是基於形式的評價方法,即游離於學術研究之外,客觀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徵和學術成果之間的形式聯系,從而描繪出學術研究的形式化圖景,從而達到學術評估的目的。這來兩種方法顯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輔相成的,基於內容的評價顯然是一種最符合邏輯的評價,形式化評價本質上是基於內容分析的評價方法的一種工具和補充方法。
D. 錢鍾書有哪些特點必須選三個或三個以上
1、錢鍾書的記憶能力無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種語言,能背誦無數的詩詞和文獻,能將經史子集隨手拈來、頭頭是道,比起今天電視上外強中乾的學術超女超男來判若雲泥。
2、錢鍾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被譽為是「博學鴻儒」、「文化昆侖」。
3、錢鍾書還是個幽默大師,他健談善辯,口若懸河,舌璨蓮花,雋思妙語,常常令人捧腹。錢氏的健談雄辯大有孟子、韓愈遺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幾乎無人不曉。
4、錢鍾書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昆侖。60年來,錢鍾書先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5、童心蒼老,不幸成為神話或靶子。錢鍾書的性格很獨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備的童心,然而面對一系列相繼而來的風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著變得蒼老,雖然他的才氣仍不減當年,但他的熱情與慾望卻在逐年遞減,錢鍾書一度開始沉默。在許多年間,他似乎沒有什麼新作問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筆,他開始由創作走向研究,用半輩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為世界文化奉獻著自己的智慧。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4]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E. 怎樣科學素養和科研方法試題的答案
科學素養和科研方法 一、單選
1()是在各種各樣的科學共同體中進行的,它本質上是共同體的產物。A實踐活動
2. ( )是在人們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研究中所採用的各種手段和步驟。A科學研究方法
3.()是指針對某一研究領域中的一些重點問題,召集一些相關的代表而舉辦的學術會議。A代表會議
4.()是指那些人們暫時無法打開或不允許打開並且也無法直接觀測其內部結構,只能從外部輸入和輸出來認識的系統。B黑箱
5.()是指學術團體定期組織的主要由本學術團體成員參加的會議,會議周期短的為半年,長的為一年或兩年不等。D團體定期會
6.()是現代通信理論、控制論、自動化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現代科技的綜合運用。A信息方法 7.()是利用反饋的手段,對系統進行控制調節,以增強系統穩定性或實現系統目標的方法。C反饋控制方法
8.()在制定生物分類系統的過程中,創立了分類方法,開創了生物分類學,促進了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D林奈
9.()不斷地給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新的課題。B社會現實的需要
10.()第一次把試驗的經驗研究方法和幾何的演繹推理巧妙地結合起來,建立了著名的杠桿原理。A阿基米德
11.報刊論文和()共同構成了社會研究的最主要的兩大信息源。B圖書專著
12.巴門尼德、柏拉圖等人的研究為()創立形式邏輯體系奠定了基礎。A亞里士多德
13.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類系統是指()。A灰色系統
14.查閱建國後的報刊資料,可以利用()。D《新華日報》
15.從閱讀報紙、書刊或其他途徑得來的少量信息出發,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運用一系列假設性、創造性的演繹推理,導出一系列結論,然後在實踐中加以證實的方法,這是指()。C信息推理術
16.從根本上講,科研課題的產生來自於實踐與理論的()。D矛盾
17.「重復別人的,不搞創新,盲目立項,甚至專門跟著別人後面模仿」的行為屬於()。A科學研究的低水平重復
18.對邏輯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論邏輯》中研究了歸納的人是()。A德謨克利特
19.對《紅樓夢》進行詞頻分析,以了解曹雪芹的語言風格和高鄂的語言風格的區別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時代色彩,這是採用了()。A內容分析法
20.對於長篇小說的分析不宜採用( )。P247B文字結構分析
21.對於學術論文的客觀檢測,歷來一向沿用傳統的()。這種籠統的模糊印象式方法難以科學地精確地反映出不同個性的論文的差別,既不利於識別人才,又很難發現具體問題。 D等級定性方法
22.當前的科學技術發展,呈現高度分化,又趨於一體化的態勢,()貫通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A多學科交叉
23.讀了《元好問全集》,發現收有他的小說集《續夷堅志》;而查遍於各種文學史、小說史、論文索引,都沒有發現對於這部小說集的論述。這時可細讀原著,如認為確有一定價值、地位,應予表出,這屬於()。D建設性研究
24.恩格斯曾經指出:方法是研究對象的「()」。D類似物
25. 20世紀60年代我國大慶發現石油,當時這是國家機密,嚴禁外傳,但日本人卻通過對我們報紙所發的有關石油會戰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分析,加之他們擁有的我國東北的文獻資料,從而推斷出我國正在何處開採石油、開采量有多大等重要情報。這是採用了()。C信息推理術 26.方法(Method)與方法論(Methodology)在()上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疇。A認識論
27.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是()。A力
28.規范高校教師、教授的學術行為真正有力的措施是()。C凈化學術環境
29.個人利益服從()是科研人員必備的思想品德。B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30.公理方法的產生導致了科學史上第一門理論形態的科學——()的產生。B歐幾里得幾何學
31.灰色系統方法中,通過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的幾何圖形進行比較分析是指()。D直觀分析
32.灰色線性規劃法中的線性規劃是()中常用的一種方法。D運籌學
33.進行科研課題選題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特長選題,這里所謂特長,是指()。B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優點
34.決定人的能力發展的因素是()。D後天因素
35.將知識信息印刷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的文獻是指()。A印刷型文獻
36.科研後期為材料整理階段,下列各項,不屬於該階段主要任務的是()。D課題研究方向的制定
37.科研道德不僅具有協調人與人、個人與群體的關系的作用,並且還具有協調()的關系的作用。A人與自然 38.科研的客觀條件中,()是最重要的條件。D資料 39.科研人員提高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是()。D科研創新實踐
40.科研人員道德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是指()。D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1.科研人員成長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攻克科研尖端課題的強大的精神支柱,這是指()。C高尚的道德修養
42.科研選題包括確定研究()和選擇研究課題兩個方面。C方向
43.科研課題的選題一定要從()出發,不可好高騖遠。C自己的實際條件 44.科學素養重視()三者之間的關系。C科學、技術、社會
45.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在()中逐漸創造發展起來的,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完善。A實踐 46.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D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
47.科學方法可分為三個層次:各門自然科學中的特殊研究方法,各門自然科學中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普遍性的哲學方法。各層次方法研究的對象和范圍是不同的。在科學方法的三個層次中,重點是(A第二層次科學方法論和第三層次領域特殊研究方法)。P84A第二層次科學方法論和第三層次領域特殊研究方法 48.科學研究立足於文獻資料和()。A經驗事實
49.科學社團是科技人員按照專業領域聯合起來形成並經過必要的程序在政府有關部門登記的法人團體,下列不屬於科學社團分類的( )。P11D學科性科學社團 50.林興宅以系統方法研究魯迅的《阿Q正傳》,較成功地解開了復雜的阿Q形象之謎,是運用了()。B移植法 51.論文答辯是()的必不可少的程序。B定量檢測法
52.李正民借鑒熵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研究文學發展規律,提出了「文學散化律」和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的新見解,是運用了()。B移植法
53.「In conclusion may I repeat ...」是屬於國際學術會議的()常用語。D結束語句
54.「I would answer your questions as follows ...」是屬於國際學術會議的()常用語。D答復語句
55.「In our paper, we proposed a new method (novel structure) ...」是屬於國際學術會議的()常用語。C內容語句 56.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深刻闡明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危機的不可克服性、周期性,指出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的真理。C《資本論》
57.目前文獻檢索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A利用檢索工具書查找法
58.目前,在一般系統方法中的()已成為進行系統辨識的理論基礎。B黑箱方法 5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頒布實施的第一年是指()。 D2006 60.人的高尚道德品質來源於()。A社會實踐 61.人的自信心來源於崇高的()。A理想 62.人類最早的研究方法是()。 D觀察法
63.人的認識、意志、信念、自信、嚮往和理想、目標、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徵的總稱是指()。D心理素質 64.人從本質上講,是()。D自然動物
65.若要使論文寫得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必須要使全文有一條貫穿線,這就是論文的()。A主題
66.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變化所導致的部分或整個生物群體遺傳物質的一系列不可逆轉的改變,這是指()。B生物進化
67.實驗設計的首要原則是()。除了受觀察處理因素外,其他影響效應指標的一切條件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中應盡量相同,要有高度的可比性,才能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對試驗觀察的項目做出科學結論。A對照性原則
68.實驗對象即受試對象,受試對象的選擇十分重要,對實驗結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下列不可以成為醫學科研的受試對象的是()。D無機物
69.上要對學校、科研院所負責,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及學生的實習實訓工作;下要注意提高全系教職工、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創造各種學習進修、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機會。這是指()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B系主任 70.提綱的格式一般類似於(B文摘),要把重點、結論等內容分條列出。 71.推動了人類道德的變化的第一生產力是指(B科學技術)。
72.「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屬於國際學術會議的(B導言語句)常用語。
73.通過編碼將文字和圖像等轉換成二進制數學代碼,記錄在磁帶、磁碟、磁鼓、光碟等載體上,利用時再通過計算機將其轉換成文字或圖像,供人們閱讀,這是指()。C機讀型文獻
74.通過對文獻中的詞、短語、概念、主題、字元、句子、段落、人物等進行量的分析,從而比較精確地揭示文獻的內涵及其傳播的信息的實質的一種方法,這是指()。A內容分析法
75.通過源於實際而高於實際的科學抽象,在科學思維中完全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擾,使研究條件達到或接近理想化程度進行研究的方法是指()。D理想化方法 76.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D元素
77.為了避免論文抄襲剽竊或捉刀代筆的可能性,定量檢測法只能反映論文的水平,卻無法確認作者的真實性,所以()是必要的。A論文答辯
78.完成方案設計後,就進入了具體實施過程。方案設計一般包括理論型和()兩大類。D實驗型 79.「文獻」一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早在我國()時期就出現了。B春秋 80.我國的科學教育與國外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們應該改進和加強()。D技術教育 81.我國宋代著名學者()曾指出:「讀書有疑,所有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只是讀書不到疑處耳!」D朱熹
82.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繼20世紀60年代發表的「去余控制」理論後,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的利用數學模型來處理和研究信息不完備的實際問題時所提出的方法,這是指()理論。A灰色系統
83.狹義的素質是指人的生理上先天形成的特點,又稱為天賦,主要是指神經系統、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等的特點,其中()的特點尤為重要。D腦 84.下列選項中,()不是科研不正之風的特徵。C一次性 85.下列屬於文獻調查方法的選項是()。C選題具體化方法 86.下列哪一項不是研究設計的原則()。D唯一性原則 87.下列物質中,最為微觀的是()。D誇克
88.下列哪一項不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終身教育的支柱()。D學會生存 89.下列各項中,()是國際學術會議的常用語。A開場語句 90.下列各項中,不是學術會議報告一般步驟的是()。B閱讀全文 91.下列各項中,不屬於讀書筆記形式的是()。A全文 92.下列各項,不屬於專利申請類型的是()。P190A食品專利
93.下列所列理論中,不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相繼誕生的一系列新興的學科的是()。D戲劇創作論 94.學術論文寫作的最主要的基本步驟,需要佔用總時數的約三分之二,這是指()。A集資料和擬初稿 95.學術論著個性和風格的形成,需要研究者有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這是()的前提。D文學研究
96.信息(information)作為一個科學概念被正式地、明確地提出並經系統的研究,開始於()的產生和發展。A申農的資訊理論
97.學會會議報告的撰寫提綱的目的是()。C為聽者提供關鍵信息 98.選題方法中的移植法最早是()的科學方法。 B自然
99.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科學知識體系的理論化設想,並創立了相應的邏輯工具——()。C公理方法 101.用()選題,首先要注意確認屬於同一種類或同一條件、同一關系。C比較法
102.用字母符號表示未知數的值進行運算,求解各種代數方程是代數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是指()。 P8C代數 103.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撰寫的原始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學位論文、政府出版物等,這是指()。A一次文獻
104.以數學理論為工具進行數學研究的方法是指()。B數學方法 105.以科學方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被稱為()。D科學方法論
106.營造學術氛圍的直接方式,也是最能取得立竿見影效果的一種方式,是()。D學術講座
107.由於計算機一般不能識別原始文獻資料,利用計算機處理文獻信息時,必須把有關文獻資料轉換為數字的形式——這種過程就叫做(B編碼)。
108.一般而言,課題研究中的很多成果是以()的形式推出的。P190C科研論文 109.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如何,全憑()塑造。B精神 110.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指()。P37A創新
111.運用數學分析,處理和概括與研究系統相關的經驗材料,得到反映對象的定量關系和運動規律的數學表達式或具體演算法,然後結合系統所處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對數學模型求解,並對求得的數學解進行深入的、符合實際的討論,以作出評價和解釋,形成對問題的判斷和預見。這是指()。D公理化方法
112.由學術機構組織的、旨在對某一領域或某一專題大家共同關注或感興趣的研究課題進行廣泛學術交流的研討形式,其目的在於為同行學者提供一種集體研討、充分表述個人觀點一起共同提高的機會,這是指()。D學術會議
113.要使統計量(樣本指標)代表參數(總體指標),除用隨機抽樣方法縮小誤差外,重復實驗是保證實驗結果可靠的另一基本方法,這是實驗設計的另一基本原則()。C重復性原則
114.研究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詩,應採用()分析方式。B心理批評和形式批評模式 115.運用數理統計學理論和方法來進行設計,以減少抽樣誤差和排除系統誤差,這是指()。C統計學設計 116.在中國,早就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俗語,這說明人們對(D合作意義)的認識源遠流長。 117.在激勵機制中,()具有重要的、主體的作用。C物質激勵
118.在學術上形成了獨特風格並且取得重要成就的研究群體是指( )。P11D科學學派
119.在研究設計中要注意盡可能地在研究設計中採用新觀點、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術,特別要注重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遵循了()原則。B創新性原則
120.在研究天文學、物理學並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創立了近代實驗方法,並把數學方法運用於科學研究中,開創了近代科學的數學化進程的人是()。D伽利略
121.在實驗研究中,不僅要求有對照,還要求各組間除了處理因素外,其他可能產生混雜效應的非處理因素在各組中(對照和實驗組)盡可能保持一致,保持各組的均衡性,這就是()。B隨機化原則
122.作為一種理解性的閱讀,它不僅要求深入地、正確地理解文獻的精華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實意圖,而且還要求研究人員能夠恰如其分地對文獻予以評價,這是指()。C精讀
123.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指()。A道德 124.作為理論論據的有權威性的資料,如馬列經典著作,這是指( )。P237A理論性資料 125.足資參考的著作和論文是指()。P237B學術性資料
126.正確的研究方法對於科學技術研究而言,就是確定正確的()。B研究路線 127.晝夜交替和季節變換與()有關。A地球圍繞著太陽作周年運動並且自轉 128.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來解釋李商隱的「無題詩」,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層心理奧秘,是運用了()。B移植法
129.在實踐中,中國戰國時期秦國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中醫的辨證施治之道,都是運用()的最好例證。C系統觀點
130.中葯種植中培育品系的研究將()列為受試對象。 D葯用植物 131.選題時,要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尋找()。A薄弱環節 132.科學素養的核心是(A)。A理解科學的態度、價值和精神 133.亞里士多德是( C )的學生。C柏拉圖
134. 通過授予有限時間內的專有地位是指(A)專利 135. 人的認識、意志、信念········總稱時指(D)心理素質 136.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行為規范的總和,是指(A)道德
F. 張三夕的主要學術成果
近三十年來,一直在高校從事古典文獻整理與文史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同時在文化產業、文化傳播學方面承擔過一些社會咨詢服務工作。科研方面,承擔過多項科研項目,已出版專著數種,其中獨著《批判史學的批判》(1992、2010)、《死亡之思與死亡之詩》(1993、1995)、《通往歷史的個人道路》(2001)、《詩歌與經驗》(2007)、《20世紀的「最後性文本」》(2009)等。主編過《東方文化與現代文明》(2000)、《中國古典文獻學》(2003,2007)等教材,後者被列入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並被教育部評選為國家級精品教材,被國內幾十所高校採用,同時被十餘所高校列入碩士研究生考試參考書目。另在《哲學研究》、《文藝研究》、《文學遺產》、《中國文化》、《新華文摘》等雜志上發表論文百餘篇,成果累計約300萬字。近十年來主要發表的論文有:一、 文學史1.轉向語詞的小說--評韓少功新著《馬橋詞典》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又載新東方1996年第4期2.寫作的自由與自律--談柯雲路的寫作道路兼評《中國氣功大趨勢》,海南日報1999年7月21日,第四版3. 克服失語的焦慮,堅持思想的勞作,中外文化與文論第6輯,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4.論惜時道德感的詩意表達,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4期二、 史學史1.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動--《史記·刺客列傳》評說,海南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2.心態、功夫和態度--讀《史學三書平議》札記,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增刊3.男色的愛與恨--評《史記·佞幸列傳》,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三、 思想史1.世說新語與一個時代 中華讀書報1998年12月16日,第十一版2.我們需要新的隆中對--重讀《三國志》札記,海南日報1999年2月24日,第四版3. 關於學術發展和發表制度的哲學思考(上),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4.關於學術發展和發表制度的哲學思考(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5.從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現代的經濟特區--論海南島與大陸文化認同的歷史性特徵,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6.論現代化的東方道路,海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此文《新華文摘》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見第70-74頁)7.關於高教發展時局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年12月增刊8.論海南島生態建設的精神性要素,新東方2001年第1期9.論東方文化的含義與亞洲視角的建立,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10.論現代性的含義及其與現代化之關系,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11.論現代化理念及其與兩個維度,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12.論中國早期知識分子的文化精神(與王齊洲合作),江漢論壇2002年第9期四、古典文獻學1.《史通》三家評校鈔(程千帆題記) ,學術集林卷十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2.《史通》三家評校鈔(續) 學術集林卷十二,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3.《三國志》匯校拾遺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19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4.《康熙王朝》重大史實辯誤,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1輯,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5月版5.簡論電子時代歷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歷史文獻研究[總第19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版6.關於上博簡《孔子詩論》編聯排序的幾個問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G. 什麼是學術規范
所謂學術規范,是指學術共同體內形成的進行學術活動的基本規范,或者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制定的有關學術活動的基本准則。
它涉及學術研究的全過程,學術活動的各方面:包括學術研究規范、學術評審規范、學術批評規范、學術管理規范;也有學者對學術規范做出了橫向概括,認為包括它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學術研究中的具體規則,如文獻的合理使用規則,引證標注規則,立論闡述的邏輯規則等。
二是高層次的規范,如學術制度規范、學風規范等。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內容層面的規范,價值方面的規范,技術操作層面的規范。
(7)學術成果必須同時具備三個特點擴展閱讀:
一、違反懲罰
1、對於學位申請者或學位獲得者,可分別做出暫緩學位授予、不授予學位或撤銷學位授予的處理。
2、對於指導教師,可做出暫停招生、取消導師資格的處理;嚴重敗壞學術道德的,由學位授予單位依據國家有關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進行處理。
3、對於參與舞弊作偽行為的相關人員,由學位授予單位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處理結果應報省級學位委員會(軍隊系統報軍隊學位委員會)備案,並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二、相關違反案例
1、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葯學院院長李連達負有監管不力的責任,不再續聘。
2、雲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被指論文抄襲、一稿多投。李慶生主動申請對自己的相關論文進行鑒定,結果為「過度引用不當」。
3、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被爆剽竊論文。浙大共核查了賀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關人員涉嫌學術道德問題的論文20篇,其中賀海波涉及論文9篇。事發後,賀海波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浙大將其開除出教師隊伍。
H. 學術論文應具備哪些基本特徵
學術論文是一種具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記錄,它是人類知識寶庫的基本單元。
學術論文應具備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科學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 進行嚴謹的論證。內容的客觀性:論文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要求科學內容真實、成熟、可行,而且可重復性。表達的全面性:論文的科學內容,須用語言、文字或圖片等方式表達,並且力求文字簡潔、明確及全面性。結構的邏輯性:文章結構所顯現的科學內容必須符合邏輯推理、論證反駁等思維規律,其邏輯性強。 格式的標准化:論文寫作格式已逐漸趨標准化,必須嚴格遵守其法則。
第二,創造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 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創造性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准。創造性大,論文價值高;反之,論文價值就低 。這里所謂的創造性是指論文中闡述世人尚未談過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或創造性的模仿。一篇沒有創見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但它對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作 用,也無法提供科技領域新的內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但國外已有,嚴格言之應無創造性。
第三,理論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 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 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 須符合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學術性或稱為理論性。學術論文可以取材於某一具體產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論,
第四,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 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選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研究有意義的課題,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對科學事業和現實生活有益處;而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論文寫作得再美,也是沒有科學價值的。
在選題的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選題確定之前,要查閱文獻資料。
目的在於了解本學科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明確在本學科中過去已經進行了哪些研究,有什麼成果;了解本學科的研究現狀,以便弄清現階段 的研究達到了什麼程度,以及哪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為此就要到圖書館查閱有關的報刊目錄索引、專題目錄索引以及年鑒等工具書。另外, 還要做文獻目錄卡片。這種卡片可以先從最近發表的新的文獻資料調查開始,按年一項項寫 出來。卡片的寫法是,記上作者、標題、雜志名、頁碼。若是單行本,要寫上出版單位,報 紙要寫上發行的年月日。
第二選擇有學術價值的題目。
題目的研究價值在於實際應用價值和科學理論價值兩個方面。要摸清自己要研究的課題以前有人研究過沒有,研究的成果如何,結論是什幺,有哪些需要補充或修訂,是不是還有遺留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大量文獻資料中看出自己的研究課題所要達到的「終點」,從而找到課題的「起點」。避免「撞車」,重復別人的科研勞動,事倍功半。同時,對有人研究過的課題,你重點就要放在「新」上,才有立足之地;對沒人或很少有人研究過的課題,參考資料很少,只要觀點不謬,論據確鑿即可要在學術上有理論意義,或在實際工作中有現實意義,盡可能選擇本學科的重大問題,即大家普遍關心,正在思考,有所爭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要選擇那些老師在課堂上講明,書里已寫清的問題。
第三要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課題。
題目太大,往往不易寫得深刻,流於空泛,或耗時過多。如果選擇題目草率,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選題就等於零。因而首先確定個大方向,並逐步把選題范圍縮小和具體化。如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問題,就需要進一步確定時期,是先秦文學、唐宋文學還是元明清文學?再進一步考慮研究這一時期文學的什麼問題,某一文學運動,某一作家、作品,還是某一作家、作品的某一方面的問題。論題定得小一點,論述容易集中、深刻,小中見大,可以寫出比較好的論文。
要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揚「長」避「短」,要力求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對口,以便對研究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自己比較熟悉的課題,這樣研究起來才有熱情,准備充分,體會深刻,容易寫好。
I. 創新性成果的生產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
人文社科成果是人們在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中,通過創造性勞動所取得的具有規律性認識或改造世界作用的成就或結果。對人文社科成果進行評價,是判斷成果價值和能否廣泛推廣實施的重要尺度,也是使成果獲得同行和社會承認,鼓勵學者開展學術研究的必要途徑。目前,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評價以文獻計量為主,同行評議為輔,評價的標准、方法、指標和組織實施等都存在一些不足,以致出現了過度數量化、簡單化、形式化,甚至偏離評價目標等問題,影響了學術界和社會對人文社科成果的正確認知和學術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學術界廣泛認為,評價機制不完善是造成上述問題的重要誘因,尤其在諸多機制中,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控制機制的嚴重缺位和失效,更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2011 年《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也指出: 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是建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重點任務之一。
J. 簡述學習的三個特點
大學學習的特點
(一)自主性
在大學階段,學習雖然也有一定的強制性,但較中小學要少的多。首先,大多數大學生的所學專業是自願選擇的,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其次,大學生除了要學習基礎知識外,還要掌握各種專門知識,成為某學科的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善於自覺地、主動地學習。同時,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某些選修課,獨立地閱讀各種書籍,制定學習計劃,採用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也體現出較大的自主性。
(二)專業性
大學學習的專業性十分明顯。大學生的學習實際上是專業學習,從入學開始就有了職業定向,再經過幾年的學習,大學生逐步成為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知識結構合理、能力強、創造性高、品行高尚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三)多樣性
大學生的學習形式多種多樣。在大學,雖然課堂教學還是主要形式,但大學生可以依靠多種渠道來獲得知識,同時大學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佔有很大的比重。因而要通過自學、討論,聽學術講座、參加第二課堂等活動來獲取知識,加強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和科研等實踐性的環節,這些都是大學增長知識和才乾的重要途徑。
(四)探索性
大學生的學習具有明顯的探索和研究的性質。大學的教學內容由確定結論的論述逐步轉向介紹各派理論觀點和最新學術發展動向方面的知識。人文學科的內容變化更大,知識更新更快。這就要求大學生的學習觀念從正確再現教學內容向匯集百家之長、形成個人見解的方向轉變。大學生從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作業,到獨立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都帶有明顯的探索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