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B. 江西諸廣山—萬洋山鎢多金屬找礦主要成果與新認識
曾載淋1,2 李雪琴2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武漢430074;2.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贛州341000)
摘要:江西諸廣山—萬洋山地區是贛南新一輪鎢礦找礦啟動的第一個遠景區,其找礦進展與成果一直備受關注。本文在系統展示自2002年「江西諸廣山—萬洋山鎢多金屬礦評價」項目實施以來所取得的資源量成果、資源潛力成果、鎢礦化新類型成果以及由此帶動的其他勘查資金入駐與礦權流轉成果後,通過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認識,第一、本區盡管歷經一個世紀的鎢礦勘查與開發,但仍具巨大的鎢錫礦找礦潛力,建議繼續加大投入;第二,「破碎蝕變岩型」作為本區發現的一種新類型鎢多金屬礦,其礦物組合獨特、元素多、礦體連續、規模大,具有總結規律、逐步得以推廣的重要價值;第三,區內的銅礦資源也值得關注;第四,在鎢錫找礦工作中,建議推廣運用: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
關鍵詞:主要成果;新認識;鎢多金屬找礦;江西諸廣山—萬洋山
1概況
江西諸廣山—萬洋山地區位於贛南西部,與湖南相鄰,包括崇余猶地區和遂川—井岡山地區,近年在其南部的崇余猶區開展的地質大調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該區東以大余—南城深斷裂與贛南的於山構造帶相隔,西以諸廣山—萬洋山岩漿岩帶與湖南的桂東-郴州地區相接,隸屬於南嶺構造帶東段。區內構造運動強烈、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優越。
區內地層明顯分為基底(Z-O)、蓋層(D-P)、斷陷盆地沉積(K-E)3個構造層。其中基底地層出露面積佔80%以上,蓋層僅局限出露於崇義縣城至鉛廠、豐洲至信地一帶,總體表現為高硅、高鋁、低鈣的特點。構造主要為深大斷裂和被其切割的地塊構成「二縱三橫」格局。「二縱」指西華山—揚眉寺、九龍腦—營前;「三橫」指內良—大余、古亭—赤土、遂川—沙地。岩漿活動包括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3個岩漿旋迴。其中燕山旋迴活動強烈,岩體主要表現為多期次活動形成的復式岩體,大岩基分布於工作區周邊,工作區內為多期演化形成的岩株、岩瘤等中小岩體分散出露;岩體為富含鎢、錫、鉛、鋅、銅等成礦元素的高硅、過鋁、富鹼重熔「S」型花崗岩,與區內鎢多金屬成礦關系密切[1]。
該區是贛南鎢礦床(點)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一直是我國黑鎢礦的最重要產地。區內已發現鎢礦床(點)近180處,以往探明西華山、漂塘、茅坪、淘錫坑等大型鎢礦床4處,累計探明資源/儲量超過60萬噸;以W、Sn為主的綜合異常大面積分布,除對應已知礦床(點)外,仍有較多異常具檢查驗證的意義,並主要分布在燕山期成礦岩體周圍,如:西華山—漂塘、天門山—紅桃嶺、藍田—遂川、九龍腦—寶山、淘錫坑—高坌、營前等(圖1)。
圖1 崇余猶遠景區地質礦產圖
2 主要成果
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江西諸廣山—萬洋山鎢多金屬礦評價」於2002年開始實施,至今已連續工作4年,累計下達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3000m,硐探200m,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400km2,下達經費:490萬元,在找礦勘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1 發現並初步評價了老庵里、牛角窩、金銀庵等3個中大型鎢(錫)多金屬礦床,初步估算了(333+3341)資源量。預測其遠景資源量:Sn23萬噸、WO317萬噸、Cu60萬噸
2.1.1 老庵里礦區
發現了產於東西向古亭—赤土區域性斷裂帶次級斷裂中的破碎蝕變岩型錫多金屬礦帶5條,礦帶長1.5~5.0km,寬1.5~46.34m,內具矽卡岩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蝕變。地表多為構造角礫岩、擠壓片理帶,局部有表露礦體;淺深部為厚度較穩定、礦化連續的多金屬礦體,其中V1礦帶通過地表、淺部、深部工程式控制制,圈定半隱伏的V1-1、V1-2、V1-3共3條錫多金屬礦體(圖2)。
圖6 淘錫坑礦區礦化標志帶深部見礦示意圖
2.2 發現了淘錫坑礦區及外圍、仙鵝塘—柯樹嶺外圍、九龍腦岩體外圍、張天堂岩體外圍等潛力礦區(點)10餘處,預測其遠景資源量:WO328萬噸、Sn8萬噸、Cu30萬噸
2.2.1 淘錫坑礦區及外圍
淘錫坑礦區以往的多次地質工作,在中西部的寶山—爛埂子區段探明WO3資源/儲量1.2萬噸,在東部的楓嶺坑區段地表發現一系列北西向礦化標志帶。近年來的地質找礦,根據脈鎢礦床「五層樓」+「地下室」模式,以探索至成礦岩體為目標,在正在開採的中西部區段新增WO3資源量3.6萬噸;針對地表有大量標志帶的東部區段,通過深孔探索,在200m標高以下出現薄脈帶鎢礦體,0m標高附近還發現厚度大於1m的兩條工業鎢礦體(圖6),預計可新增WO3資源量3萬噸;礦區外圍分別在南西側牛角灣、西坑口、東坑坳3處發現較好礦化線索,預計整個礦區及外圍可新增WO3資源量10萬噸以上。
2.2.2 仙鵝塘-柯樹嶺外圍
20世紀50年代對區內的仙鵝塘、柯樹嶺兩處進行過礦區評價,提交儲量WO30.33萬噸、Sn0.57萬噸,後長期有民采。近年在仙鵝塘東側的塔背坑發現與仙鵝塘北西向脈組平行的Ⅰ、Ⅱ號兩條脈組。Ⅰ號脈組地表已發現10餘條石英脈,厚3~18cm,延長150~300m,少數礦脈中可見黃銅礦、錫石;Ⅱ號脈組地表見礦脈20餘條,厚3~25cm,控制延長約400m,偶見錫石,而深部探索工程(鑽孔)揭露脈幅大於5cm的礦脈27條,最大29cm,其中有10條可見鎢、錫礦物分布,品位:WO30.112%~2.1%、Sn0.144%~2.72%,初步顯示了由地表向深部石英脈條數增多、脈幅變大、礦化趨強的規律。預測遠景資源量:WO33萬噸、Sn3萬噸。
2.2.3 九龍腦岩體外圍
分別在岩體北側的羊古腦、高坌、銀嶺,在岩體南側的梅樹坪、天井窩等地發現有利礦化線索。
(1)羊古腦:發現兩組東西向含鎢礦石英脈,北組長大於1200m,石英脈脈幅由東側的圍岩向西側的近岩體部位,由4cm變為10cm、20cm,石英脈條數由5條變為7條,脈中可見黑鎢礦、黃銅礦、輝鉬礦分布;南組寬30m內石英脈密集分布,脈幅0.2~1cm,密度34條/米,在向西延伸至岩體中發現寬15cm、品位WO30.628%~4.66%、Mo0.216%的礦體。
(2)高坌:發現北西西向鎢錫細脈帶兩條,北帶長1km,最大寬度400m,地表密集產出寬0.05~0.2m的石英脈,肉眼可見黑鎢礦、黃銅礦少量分布,淺部為較稀疏的寬0.15~0.6m的石英脈,黑鎢礦呈板狀晶體產出;南帶長1.5km,最大寬度300m,單條脈細小,走向延長一般30~50m,可見黑鎢礦、錫石礦物成脈線分布。
(3)梅樹坪:在花崗岩體內接觸帶發現鎢礦(化)體,呈北東向、北西西向兩組出現,單條可見延長300~500m,寬0.3~0.6m,脈側具較強的雲英化蝕變,品位:WO30.497%~0.612%。
上述潛力礦區(點)經預測估算,遠景資源量WO3大於10萬噸、Sn大於3萬噸。
2.2.4 張天堂岩體外圍
在張天堂岩體南端內外接觸帶上,已發現內帶含鎢石英脈100餘條,外帶含鎢錫石英脈數十條計7組,岩體型礦體2處,預測遠景資源量WO35萬噸、Sn2萬噸。
內帶石英脈為大脈型含鎢錫礦脈,單條走向長50~800m、寬0.05~0.4m,延深100餘米,品位WO30.48%~8.25%、Sn0.032%~1.92%;外帶石英脈呈東西向群組產於岩體南西側2km范圍內寒武紀地層中,地表大部分脈寬0.3~3cm,為礦化標志帶,往淺部歸並為具工業意義的石英脈型礦體,寬0.16~0.35m,品位WO30.888%~11.36%、Sn0.032%~1.92%;岩體型礦體產於張天堂岩體的中南部,載體為鉀化、鈉化、雲英岩化細粒花崗岩,黑鎢礦呈細粒浸染狀分布其中,構成長600m、寬400m的餅狀礦體,已知礦體厚度最大10m,品位WO30.06%~0.524%。
2.3 發現了鎢(錫)多金屬礦化新類型
贛南以脈狀黑鎢礦床享譽世界,隨後有了層控浸染型、矽卡岩型、雲英岩型、浸染岩體型、變花崗岩型等。近年引入多期次脈動成礦觀點,通過礦體容礦空間的分析,認為與裂隙同屬破裂系統的破碎帶同是應力釋放區,它既然可充當導礦構造,在適宜的部位就可成為容礦空間;同時,根據鎢的成礦機理,含鎢成礦熱液充填於岩體上侵擴張的原有裂隙系統後進入第一次間歇期,後期以中低溫為主的含礦熱液再次對其進行擴張與充填,當有構造配合時,先期的含鎢石英脈被破碎,中低溫熱液對其進行膠結,形成復式鎢多金屬礦床。因此,加強了針對破碎帶的鎢礦找礦,並先後在天門山岩體北西側的老庵里、岩體南側的牛角窩等地發現了破碎蝕變岩型鎢(錫)多金屬礦。該類礦體走向、傾向延伸穩定,較之典型的石英脈型鎢礦單礦體規模較大,並共(伴)生錫、鉛、鋅、銅、銀等組分,具有易獲取資源/儲量的優勢,是今後鎢多金屬找礦不容忽視的一種類型。
2.4 有效促進了多種勘查資金的投入,活躍了地質找礦市場,促成了礦權流轉
本區的鎢多金屬找礦自20世紀80年代中斷後,時隔10餘年的2002年啟動本項目以來,受勘查成果的刺激,每年的勘查資金成倍增長,2005年的找礦投入已超過了1000萬元。資金來源包括地質大調查、國家資源補償費、局商業性勘查資金、社會市場資金等,其中市場勘查投入資金已遠遠超過國家投入資金,大大活躍了地質勘查市場。
同時,憑借找礦成果的取得,還成功地實施了「大余縣牛嶺礦區」、「崇義縣八仙腦礦區」兩宗超千萬元的礦業權流轉,拉動了數千萬元的資金用於各自礦區的補充地質勘查,形成了「國家資金啟動→國家與市場資金勘查→礦業權流轉→更大的市場資金勘查→更大找礦成果」的良性互動局面。
3 幾點認識
3.1 找礦遠景巨大
工作區是贛南鎢礦的重要礦集區,其南部的崇余猶區歷經數十年來幾代地質工作者的幸勤勞動,發現了一大批大中型鎢礦床,探明儲量居贛南五大鎢礦礦集區之首,鎢礦找礦工作程度與研究程度較高。就在這樣一個地區,新一輪鎢礦找礦以來的4年,僅中部兩個礦田的工作,發現了中大型遠景礦區3處、潛力礦區(點)10餘處,估算(333+3341)資源量WO39.99萬噸、Sn11.84萬噸、Cu16.36萬噸,提供遠景資源量WO345萬噸、Sn31萬噸、Cu90萬噸,並伴豐富的鉛、鋅、銀資源,充分顯示出其鎢錫多金屬礦的獨特找礦優勢。就其鎢礦找礦遠景,以礦田為單位,利用近年來地質工作取得的最新進展和以往探明儲量,類比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信息得出潛力礦區數與各潛力礦區的資源量,得知該區6大礦田WO3資源遠景超過200萬噸,足以說明其巨大的遠景。
3.2 破碎蝕變岩型鎢多金屬礦的發現提供了新的找礦方向與找礦思路
贛南素以石英脈型黑鎢礦馳名中外,建立有外帶型「五層樓」模式、內帶型「三層樓」模式[2],隨著茅坪、黃沙鎢礦床深部岩體中蝕變浸染岩體型鎢礦的發現,又提出了「五層樓」+「地下室」的觀點,總體地質研究程度較高,並引導了近一個世紀的鎢礦找礦,成果頗豐。而近年的牛角窩、老庵里礦區破碎蝕變岩型鎢(錫)多金屬礦床的發現及其巨大的規模,可能又開啟了本區鎢多金屬找礦的新起點,該類型礦床具有礦化組合獨特、礦種多、規模大的特點。筆者認為通過研究成礦地質條件、總結成礦規律、提出找礦遠景,對擴大贛南地區新一輪鎢礦找礦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3 贛南除鎢礦產資源豐富外,銅資源潛力也比較大
江西素有「南鎢北銅」之說,這既表明了礦產資源的分區富集特點,也提綱挈領地道出了不同區域的大宗礦產,但並不是絕對的。贛南的銅資源除目前勘查成型的獨立型銅礦床較少外,與鎢錫、銅鋅、金銀等共(伴)生的銅資源卻十分豐富。其主要表現形式一是分布於含礦石英脈中,與黑鎢礦組合成鎢-銅礦體,如淘錫坑、漂塘礦區;二是賦存於破碎蝕變岩型礦體中與鎢、錫、鉛、鋅、銀或與鉛、鋅、銀、金組合成銅多金屬礦體,如會安尋遠景區的銅坑嶂、湖崬,銀坑地區的橋孜坑,本區的牛角窩、老庵里等礦區。關於其資源遠景,目前正在評價的牛角窩、老庵里兩礦區,僅估算兩條主要礦體獲得銅資源量16.36萬噸,而預測的天門山—紅桃嶺、淘錫坑—高坌兩礦田銅資源量為90萬噸。筆者以為在重視鎢礦勘查的同時,加強本區銅礦的資源潛力評價,定有意外的收獲。
3.4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鎢錫礦靶區優選中具有快速、高效的作用
眾所周知,鎢、錫的氧化物是難溶的抗風化礦種、又是比重相對較大的礦物,易於在水動力的近距離搬運下選擇適宜的環境沉積下來,據此原理,過去運用重砂找礦法發現了一批鎢礦床(點),但費時與不好操作為其最大缺點。取而代之的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靶區優選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根據W異常值大於320×10-6對應表露礦化體,W異常濃集中心不明顯、但分布面積大、有Cu-Pb-Zn、Sb-Ag、F配套的異常組合指示有隱伏礦體的經驗,發現了一批礦點,並經隨後礦點檢查優選出的老庵里、牛角窩、金銀庵、高坌等的找礦成果證實,因此建議推廣使用。
4 主要結論與討論
第一,本區盡管歷經一個世紀的鎢礦勘查與開發,但現有資料及目前找礦成果顯示,其仍具巨大的找礦潛力,宜保證一段時期內國家公益性找礦資金的持續投入,引導已初具規模的商業性、市場性找礦資金繼續活躍。
第二,「破碎蝕變岩型」是本區發現的一種新類型鎢礦床,應作為為以後鎢礦找礦獲取新突破的重要方向,宜結合「五層樓」+「地下室」模式進行系統研究、總結規律,指導區域找礦。
第三,本區一直以來主要重視鎢礦的找礦問題,而近年找礦成果顯示,本區除鎢外的銅多金屬資源潛力也較大,銅作為熱液礦床從高溫到低溫成礦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重視它的找礦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四,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鎢錫礦靶區優選中具有快速、高效的作用,建議推廣使用。
本文為地質大調查(2002~2005年)「江西諸廣山—萬洋山鎢多金屬礦評價」項目資料綜合而成,屬集體勞動成果。成文過程中得到教授級高工許建祥同志的熱情指導,在此深表謝意。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文章不足在所難免,敬請指教。
參考文獻
[1]朱焱齡,李崇佑,林運淮.贛南鎢礦地質.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06~420
[2]楊明桂,盧德揆.西華山—漂塘地區脈狀鎢礦的構造特徵與排列組合形式.見:江西省地質礦產局編.江西省地質局鎢礦地質論文集.江西省地質局科技處,1981,52~60
The Primary Achievements and New Cognitions of W Multi-metallic Ore-prospecting in Zhuguangshan-Wanyangshan Mount,Jiangxi Province
Zeng Zailin1,2, Li Xueqing2
(1. The Geoscientific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2. South Jiangxi Geological Survey Party of JBEDGMR, Ganzhou 341000)
Abstract: The area is the first perspective area of the new W ore-prospecting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whose evolutions and outputs are always payed attent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bewrites the outputs of the resources quantity, resources potentiality, new type mineralization of metal W, other perambulation inputs and mine exploitation rights which are on the move since the project is implemented in 2002. By means of analyses, some cognitions are concluded: ①Although the area has come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W perambul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it has enormous potentiality of W or Sn and needs increasing the inputs. ② 「Crashed-eroded rock」 as a new-type W multi-metallic ore at this district, its particular mineral combination, multi-element, contimuous bodies and large scales makes it valuable on the aspects of rules summarization and stepwise extension. ③The Cu resources also deserve attentions. ④Durng the course of W and Sn ore-prospecting, it suggests applying the outputs of 1:50000-scale water systematical sediment survey.
Key words: Primary achievements; New cognitions; W multi-metallic ore-prospecting; Zhuguangshan-Wanyangshan Mount, Jiangxi Province
C. 國內有哪些地方有尼姑庵
1.五台山
中國最大道場——普壽寺座落於五台山台懷鎮北端,它是一座學修養重的尼眾寺廟,設有預科班、普通班、中級班、高級班、研究班和國際班,課程有佛教經、律、論,以戒為主,並設有政策法規、古代漢語、書法、英語和電腦等輔助課。
2.蓮溪寺
在武昌丁字橋南面約兩公里的盤龍山上,它是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之 一,也是武漢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蓮溪寺創建於元末明初,現今的蓮溪寺座北朝南,佔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築大都為元明時所建。
3.寂照庵
在雲南大理蒼山聖應峰南麓,中國最美的尼姑庵、中國最文藝的寺廟,寂照庵這個名字取自「感而遂通,寂靜照鑒」。寺廟始建於明初,後毀,民國唐繼堯主持重建。
中國最大的尼姑庵是五台山普壽寺,坐落於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南端,創建於北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重建後,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1919年由如瑞、妙音兩位法師創辦中國五台山尼眾律學院。
新建的普壽寺坐北面南,佔地面積一萬九千九百八十八平方米。寺內分為東西兩院,東院偌大,前面為非常秀麗的漢白玉牌樓,下層為青磚砌築,上層 為木構建築,單檐五脊頂,四齣廊。山門正面上嵌一書有「普壽寺」三字的石匾。
D. 五台山有幾座尼姑庵
五台山有五座尼姑庵,分別是普壽寺、七佛寺、白雲寺、集福寺、海會庵。
1、普壽寺
五台山普壽寺,坐落於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南端,創建於北宋,光緒三十四年重建後,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寺廟的面積達到了1.9萬平方米的超大面積,廟里可以大致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比較大,是普壽寺的主體建築。西院又被稱為內院,進去後是四個小四合院。
普壽寺最初建於北宋時期,在後來的戰爭中遭到了損壞,後來在清朝的時候有幸得以重建。後來,寺廟被公社的衛生院徵用,廟里的佛像廟宇全被損壞了,後來在九十年代復建成為比丘尼道場,面積擴大了非常多,而且作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可以說是一個佛教學校。
2、七佛寺
七佛寺該寺創於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薩頂大喇嘛重新修葺成為佛教庄嚴的道場。據《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經有六佛連同世尊統稱為過去七佛,以寺內供奉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寺。
寺院歷經十餘載建成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七佛寶殿、華嚴三聖殿、文殊殿、禪院、藏經閣,新建一座22米高的漢白玉七佛塔,此塔設計別具風格,是五台山最高的石塔,如今七佛寺已經恢復禪宗清靜楞嚴道場。
3、白雲寺
白雲寺位於五台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臨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樓聳白雲,瓦耀穹廬,山鷹迴旋,景色十分壯觀,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剎之一;享有「南有九華金鼎寺,北有五台山有五台白雲寺」的美譽,其古老的文化歷史悠久遠長。在當時,該寺大殿內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譽全國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連所供奉的羅漢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獨一無二的。
同時,她也是全國高僧師和賢達信眾們前來五台山紜聚參修朝拜禮佛的首當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規模,浩大的聲勢,精嚴的教威,真是享譽空前
4、集福寺
集福寺位於台懷中心區以北,距台懷寺廟集群區一里許,坐落在通向鴻門岩的公路邊小坡上。該寺曾為喇嘛廟,現在是一座比丘尼寺院,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寺內有殿堂僧房80餘間,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殊殿等。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創建於清代,屬於喇嘛廟,寺宇建築呈西藏式格局。
殿分三進,第一進是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左右配鍾鼓二樓。第二進大殿是該寺的主殿,面闊三間,單檐四阿頂,殿周四齣廊,殿額上有板畫,殿檐陰影部分彩繪有龍鳳等。
5、海會庵
海會庵,創於清代,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普濟和尚重修。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晉察冀邊區黨校。海會庵是一座神奇的尼姑庵。寺院坐東面西,建在清水河畔,夏季洪水曝漲,寺周一片汪洋,但它卻點水不沾,穩如泰山,故名「海會庵」。
海會庵現存寺宇佔地4410平方米,有殿堂11間,禪堂房舍26間,鍾鼓樓各一座,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和大佛殿,均為民國初年(1912年)建築。
E. 修編成果
本次共應用19個圖幅的1:5萬區調和礦調資料,對區內1:20萬地質圖進行了修編成圖。其中應用1:5萬區調、礦調資料面積約佔全區85%,幾乎覆蓋主要成礦區段。除此之外,還引用了安徽省及鄰省地質志、地層志和岩石地層等資料。修編的主要內容是地層、侵入岩、構造等。
1.岩石地層
新建的岩石地層單位系統是在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安徽及鄰省地質志、安徽及鄰省岩石地層單位清理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綜合整理而成。新編排的岩石地層單位表共劃分出中元古代、青白口紀、南華紀、震旦紀,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等15個紀級地質時代沉積單位(系)、76個地層組(群)級單位。根據評價區前震旦紀基底的特徵,以北區、西區和南(東)區分別建立地層系統。
2.侵入岩
新建立的侵入岩體的地質時代及期次主要在參照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安徽及鄰省地質志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同源岩漿演化理論,根據岩漿構造區(帶)、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岩漿成礦專屬性等相關特徵綜合整理而成。共劃分中元古代、青白口紀、侏羅紀、白堊紀、白堊紀末—古近紀初等5個地質時代、2個侵入期、4個侵入階段、21個侵入期次(數)。
3.脈岩
對於脈岩的劃分主要依其岩性,總體上以原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為基礎,僅對少量脈岩按新規則要求作了新調整。
4.區域斷裂
在前人工作和研究基礎上,通過本次綜合整理和研究,釐定了祁門-三陽、章家渡(江南)、寧國墩-五城深斷裂,銅山-平里、榔橋-里東坑、旌德-漳前、蘭花嶺-月潭、嶺南-小川等大斷裂,城安-鎮頭、江灣-街口逆沖-滑覆構造帶,以及包村、西嶺腳(棉花嶺)、銀峰、逍遙-後山庵、嶺腳等斷裂,釐定出障公山、大阜和白際嶺等多條韌性剪切帶。
對於與成礦關系密切的中生代斑岩侵入體中的隱爆角礫岩筒,主要有祁門三寶、歙縣金谷山和蘇村等地。
總之,此次修編處理後的1:20萬地質圖,較好地體現和反映了當今該地區的研究水平和認識水平。主要成礦區段的地質研究程度,達到了1:10萬比例尺精度要求。為礦產資源評價有效提取數據和合理建立評價模型,提供了翔實豐富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評價預測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F. 民國一位名人字緝庵請問大號。
趙熙(1877-1938),字緝庵,號遁仙,山西代縣人。出生中醫世家,師承其父清代名醫趙龍光。自幼刻苦攻讀,於經、史、子、集無所不通。1909年科舉中拔貢後,趙緝庵繼承祖傳行醫。他熟讀經典,臨證治療針葯並用,效如桴鼓,名噪一時,被譽為「三晉名醫」。曾任山西代縣中學、山西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山西省立第五師范、山西省立國民師范等院校的校醫,歷任山西中醫改進研究會講師、教員、理事。
G. 山西省的科學家何澤慧的發明成果
抄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核物理學家 。
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
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H. 山西哪裡有尼姑庵
我們晉城就有 在鍾家莊社區 你可以和我聯系 我就在鍾家莊社區 住
尼姑庵很多地方都有,想生活好點就到比較出名的名山,像峨嵋山、五台山之類的,普普通通的就到當地的尼姑庵就可以了,看看師傅收不收你羅。
如果是名山名庵現在據說是要大學本科文憑才可以出家。現在我們國內的大多數寺廟並不要求交學費的,也還是有少數例外的。
I. 中國哪些地方有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