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藏奘西行成果

藏奘西行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8 08:21:45

A. 了解玄奘西行後的重大成果是什麼

玄奘西行之後的重大成果是將天竺的佛經帶來中國,促進了中國佛學的發展。

B. 藏奘西行最終到了哪

玄奘,或者唐三藏,你不能寫藏奘,是唐僧,到了天竺國,就是印度

C. 玄奘大師西行的目的及其主要貢獻

1、西行目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2、主要貢獻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文化、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護法、戒賢等人,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3)藏奘西行成果擴展閱讀: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

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西遊記》即以玄奘的取經事跡為原型。

D. 玄奘西行取得哪此成果

取回真經,更加系統,完善地發揚了佛教文化。也給吳承恩寫西遊記神話故事經典小說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E. 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

玄奘西行加強了東西方的陸上聯系,及古中國和天竺(今印度),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僅為中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還為中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從那以後,佛教完整教義傳入了中國,彌補了自西漢佛教傳入中國教義的不完整,豐富了中國宗教文化,大大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5)藏奘西行成果擴展閱讀

玄奘西行的卓越貢獻

1、創立學說

(1)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

(2)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謂「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

(3)因明:玄奘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2、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玄奘差不多全部譯出,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

3、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游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4、玄奘門徒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F. 玄奘的重要成就

玄奘,俗姓陳,本名褘,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
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
了。玄奘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關於玄奘的生平,
現存的《傳》、《狀》、《塔銘》等都沒有記載,而關於他的年歲又
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諸說,推算不出確實生年來。今以重校內
學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暫定法師壽六十五歲)。少時因為
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十一歲
(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
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
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
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
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
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
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
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
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
(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
《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
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庄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
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
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
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
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那時出國之禁很嚴,他正式表請赴印,
未得許可,只好作種種准備等待著。貞觀三年(629),因北方連
遭災荒,朝廷准許道俗四齣就食,他得便西行,到達蘭州,應當地人
士請求,講《涅盤》、《攝論》和《般若經》。西域商侶有參加旁聽
的,回去以後,便將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傳了。玄奘繼而潛行到達
瓜州,得胡人西盤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子身冒險,過了玉門關
外五烽,度莫賀延沙磧,到達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後,遣使迎往,
敬禮備至,延留度過夏坐,並要久留在高昌,他堅決未允。當時西突
厥葉護可汗勢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須要取得他的協助,
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葉護可汗衙所,時當貞觀三年八月。玄奘
離開高昌,過阿耆尼、屈支等國,越凌山到達素葉城,和葉護可汗相
見,憑著可汗致所經諸國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順利的經過西域笯
赤建等十國,越大雪山,直到鄰接北印的迦畢試國。

他從此東行,進入北印度境,過濫波、健馱羅、烏仗那諸國。渡
信度河,過呾叉始羅等國,至迦濕彌羅國,於此先後居停兩年參學。
隨後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爛那達、屈露多等國入中印度境。又經窣
祿勒那國,渡閻牟那河至秣底補羅國。過婆羅吸摩補羅等國,至羯若
鞠闍國。東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國。更循殑伽河東下,擬赴阿耶穆佉
國,於中途遇盜,幾乎喪命。後又過阿耶穆佉等國至吠舍厘國,更南
行至摩揭陀國,巡禮華氏城、伽耶等處聖跡,折向那爛陀寺。寺眾千
餘人歡迎他到寺,參謁了戒賢。他離開高昌,進入印度國境以來,隨
處遇著高僧大德,就停留參學。廣學《俱舍》、《順正理》、《因明》、
《聲明》、《經百論》、《廣百論》、《對法》、《顯宗》、《理門》、
《眾事分毗婆沙》、《經部毗婆沙》、《薩婆多部辨真》、《發智》、
《日胄毗婆沙論》等。如此且行且學,到達那爛陀時前後約四年,其
時為貞觀七年(633)。

玄奘到了那爛陀寺,被推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優遇。他請
戒賢三藏講《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歷一年五個月講畢,後復重
聽兩遍。又聽講《順正理》、《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
《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論》、《百論》各三遍。《俱
舍》、《婆沙》、《六足》等論,他先在諸國聽過,至此更披尋決疑,
兼學婆羅門《聲明記論》。如是在寺學習,歷時五年(貞觀八至十二
年,634—638)。

其後,玄奘為了更廣泛的參學,便離開那爛陀寺南遊,經伊爛那
缽伐多國,從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訶兩師學《毗婆沙》、《順正理》
等論。過瞻波等國入東印度境,經羯羅拿蘇伐刺那等國,折西北行至
中印南憍薩羅國,停一個多月,從善解因明的婆羅門學《集量論》。
從此南行入南印度境,過案達羅國至馱那羯磔迦國,停數月從蘇部底
和蘇利耶兩僧學《大眾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他們亦從法師學大乘
諸論。過珠利耶國至達羅毗荼國,於建志城逢僧伽羅國大德覺自在雲
和無畏牙,就問《瑜伽要文》及僧伽羅國佛教情況。過那建補羅等國,
出伐臘毗國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羅國。從此折回,過臂多勢羅等國,
渡信度河,至北印缽伐多國,於此停兩年,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
及《攝正法》、《成實》等論。從此東南行,仍還那爛陀寺。又到寺
西低羅擇迦寺,從般若跋陀羅就薩婆多部三藏及《聲明》、《因明》
等論咨決所疑。往杖林山,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意義理》、
《成無畏》、《不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及問
《瑜伽》、《因明》等疑,首尾歷時兩年。這樣在各地游歷參學凡經
四年(貞觀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回那爛陀寺後,應戒
賢三藏之囑,為寺眾講《攝論》、《唯識抉擇論》,並溝通了當時大
乘學說中「瑜伽」、「中觀」兩家的論爭,著《會宗論》三千頌,得
到戒賢三藏和諸大德的贊許。他又應戒日王的請求,擬折服南印正量
部論師般若毱多《破大乘論》的異說,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玄奘在印所學至此已經大成,他很想回國弘通,得到戒賢的贊許,
遂庄嚴經像,辭別戒賢,准備東歸。時東印迦摩縷波國鳩摩羅王一再
遣使迎請前往。適值羯若鞠闍國戒日王征恭御陀回來,又遣使來請,
鳩摩羅王就帶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羅國,遇著戒日王。戒日王乃
決定於曲女城為玄奘建立大會,命五印沙門、婆羅門、外道義解之徒
都來參加。到期與會的有十八國王,各國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爛陀
寺僧千餘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餘人。此會即以玄奘所著《會宗》、
《制惡見》兩論的論點標宗,任人難破,但經過十八天大會終了,沒
有一人能提出異議。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給以「大
乘天」和「解脫天」的尊稱。其後又隨喜了在缽羅耶伽兩河間舉行的
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施會,這才辭別戒日王,攜帶幾百部梵本和各種佛
像,啟程東歸。路過呾叉始羅渡信度大河時,因遇風浪,失卻梵本五
十夾及諸異花種,停在烏鐸迦漢荼城五十多天,遣人往烏仗那國抄寫
迦葉維耶部三藏。從此經過濫波等地,出迦畢試境,度雪山,經睹貨
羅故地,過波迷羅川,越蔥嶺到了於闐,以國王延留,未得即還。就
派人隨商侶入朝,表陳還國,日夜為於闐僧人講《瑜伽》、《對法》、
《俱舍》、《攝論》四部論,約停了七、八個月。等到使人回來,並
奉敕迎令東歸。於貞觀十九年(645)正月到達長安。

玄奘去洛陽會見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據游歷見聞,修西域傳;
並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力辭。因留他住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
所需,並召集各地名僧二十餘人相助,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
等職,組織了規模完備的譯場。玄奘於是年五月,創譯《菩薩藏》等
經,次年撰《大唐西域記》成。貞觀二十二年(648)譯完《瑜伽
師地論》一百卷的大部之後,請太宗替新譯諸經做了總序,即後世所
傳的《大唐三藏聖教序》。這一年因太宗問功德利益,他建議度僧,
太宗詔諸州寺各度五人,並於北闕造弘法院,供譯經用。冬十月,東
宮新建大慈恩寺告成,寺內也別造譯經院,迎他入住。高宗永徽三年
(652)春,他請就大慈恩寺造西域式石塔,安置帶回經像,以運
石工大,改用磚造。永徽四年(653)夏,印度大菩提寺智光、慧
天來信問候他,次年他分別答書。永徽六年(655),尚葯奉御呂
才,誦玄奘所譯《因明》、《理門》二論,自出新解,指議長短。後
經玄奘和他親自辯論,他才辭屈謝退。顯慶元年(656)二月,玄
奘為鶴林寺尼寶乘等五十餘人授戒,又為德業寺尼眾數百人授菩薩戒。
玄奘西遊求法的時候,路上備嘗辛苦,六十歲前後,身體就有病痛,
這一年復間冷疹重發頗劇。他恐怕病危,表請高宗重定佛道名位次第,
及廢僧尼依俗科罪。顯慶三年(658),他遷居新建的西明寺,當
時印度僧人阿地瞿多和那提相繼來華,譯事不專,他因而請求停譯,
未得允許。繼而因大眾請詳譯《大般若經》全部,以京師紛擾,恐難
譯了,表請赴玉華宮翻譯。顯慶四年(659)冬,他遷往玉華宮,
次年初即開始譯《大般若經》,至龍朔三年(663)冬完成,全經
十六會,總六百卷。他於譯完《大般若經》後,自覺體力衰竭,不再
事翻譯,專精行道。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華宮染病,病中
命門人嘉尚具錄所譯經論以及造像、寫經、供養、施捨等項,宣讀一
過,他很覺自慶,到了二月五日中夜便圓寂了。

玄奘回國以後的主要事業,就在翻譯經論,並傳播新知。因為他
對印度佛學全面通達,所以他所譯經論亦賅一切。並且他進行翻譯,
也完全有系統、有計劃。他從住弘福寺開始翻譯,直到最後遷住玉華
宮,譯完《大般若》,中間經歷十九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除
《大唐西域記》一種不計入),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十九年的翻
譯,可分幾個段落:最初,在太宗貞觀末年,約五年間,譯出了「瑜
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其次,在高宗永徽、顯慶中間約十年,
譯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達摩」;最後四年
譯成全部《大般若》,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統的譯業。在這中間,他
還曾應東印度童子王的請求,將中國的《老子》譯成梵文,流傳於迦
摩縷波;又以中國流傳的《起信論》文出馬鳴,印度諸僧很想一讀,
他也譯唐為梵,傳到印度。這些都是有關中印文化交流的事業。

玄奘所譯各籍,因為他對梵文的造詣精深,又親自主譯,所以名
相的安立,文義的貫練,莫不精確異常,而且矯正舊譯的訛謬,遂在
中國譯經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後人通稱其譯籍為新譯。另外,從
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
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
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於因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
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范。於對法科,聲聞乘方
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
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
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
法經不同於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於戒律科,
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
范。於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
的成就。於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庄嚴》
等)」,差不多全部譯出,而於最後發展的「唯識」說,則編纂了完
備的《成唯識論》,以盡其奧蘊。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
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至於他在講
學中闡揚了「理佛性」和「五種姓」之說,這不僅為後來創立慈恩一
派的根本典據,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採用,在中國佛學界產生了廣泛
的影響。

玄奘的著述,除上文說到用梵文寫的《會宗論》三千頌,《制惡
見論》一千六百頌而外,還應東印度童子王的請求,造了《三身論》
三百頌,但這些都沒有譯成漢文,因而也未流傳後世。他回國以後,
忙於翻譯,無暇撰述,只應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還是口授辯機寫成的。另外,向當時朝廷陳事的表啟,現存一卷。至
於有關學說,則大都為其門下各家所記的口義,特別是見於園測一系
新羅學人著述上的佔多數。通稱為法師自作的有《三類境》一頌,載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二內,又有《贊彌勒四禮文》,載《法苑珠
林》卷十六,另傳法師論《五種不翻》,周敦義《翻譯名義集序》曾
見稱引。至後人所傳的《八識規矩頌》,文義都有可疑之處,並非他
的手筆。

玄奘門人很多,參加譯業的也大都從他受業。最著名的是神昉、
嘉尚、普光、窺基,稱玄門四神足。繼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窺基。基師
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歲參加譯場,
勤於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說尤有領會,
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為《成唯識》一論,即是出於他的建
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為後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
《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
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記》,
發揚師說,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為普光,於《俱舍》造詣最深,
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為學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跡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三卷,《成唯識
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譯事,玄奘臨寂
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歿後,曾撰《雜集論疏》。

此外,在奘門著名弟子中被視為異流的有圓測和法寶。圓測系新
羅人,為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
《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的舊說。法寶撰
《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並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
《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門下,都被視
為別系。

G. 玄奘西行的結果

印度佛教傳入中土。

H. 玄奘西行為中外文化傳播做出了什麼貢獻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也是網友們的ID,比如樓下這位。 玄奘

(600/602~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 。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

西行求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瑜迦師地論》以會通一切的念頭。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 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ň皇ψ櫻�⑸�召っ鄱嗦蓿ㄈ繢從眩�⑵潘彰鄱嗦蓿ㄊ烙眩�⑺綻��崞牛ㄈ仗歟�⒊僥? 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 )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 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 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I. 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獲得了哪些成就

公元627年,玄奘不顧洪荒出玉門關西進,抱著求學的心願,橫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後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繼續西進,走了五天四夜,滴水為進。他到西域後,收了三名弟子,雖然沒有民間傳說那麼法力神通,但是有著孫悟空的忠心,豬八戒的機智,沙僧的勤懇,經過大雪山時,三個徒弟都被凍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走了2萬多公里,歷經4年時間,終於到達了那爛陀寺。玄奘在那裡向戒賢法師學習佛學理論。兩年後,他又到各地去游歷,前後到了100多個國家,參加過很多的佛學辯論會,沒人能駁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玄奘在印度游學17年,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帶回了梵文佛經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贊賞和推崇。此後,玄奘在長安專心翻譯佛經,費時19年,譯出75部,1335卷。如今這些佛經在印度已經失傳,玄奘的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還把老子的《道德經》譯成梵文,介紹給古印度。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西行取經的所見所聞,介紹了沿途各國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產生活等。這部書近百年來被譯成多國文字,很受研究者們的青睞。
公元644年,玄奘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他對促進中國同印度半島各國的文化交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J. 玄奘他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捲去了哪裡有什麼成就

唐僧,俗家姓陳,法號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時的高僧,又被人們稱為「三藏法師」。玄奘是洛州緱氏人,13歲在洛陽出家,因為感到當時佛教各宗派的說教不一,於是決心到印度取經,尋根究底。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西出玉門關,遠赴天竺國(印度)。第二年到達天竺。他首先學習印度語,然後收集各種佛教經典,學經引道,歷時5年,終於成為博學的佛教高僧。

幼年出家 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

西行求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瑜迦師地論》以會通一切的念頭。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 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 )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 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 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閱讀全文

與藏奘西行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