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部人文社科獎具體是什麼
全稱——「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是由國家教育部設立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勵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社會科學司)負責組織評審,經資格審查、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 最後以無記名投票, 2/3 多數通過方式產生。在1995 年的首屆、1998 年的第二屆和2003 年的第三屆優秀獲獎成果中,共有164 所高校獲獎。2006年進行第四屆。
參評成果包括:
(1)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專著、編著工具書與參考書、古籍整理研究著作、譯著、論文或其他形式的成果( 如計算機軟體、音像出版物) 等, 不包括教材。
(2)未公開出版、發表,但被政府、企事業單位採用,對實際部門管理決策起了重要咨詢作用或產生重大社會效益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
基礎研究成果強調學術上有所創新,理論上有所建樹,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概念;在國情、社情調查,資料搜集整理等方面有突出成績;填補空白,糾正了前人錯誤結論,推動了理論發展和學科建設,受到學術界重視和好評等。
應用研究成果則注重對解決社會實踐和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問題,對黨和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重大決策,提出了具有重要價值的意見,被吸收採納,收到良好客觀效果與社會評價。
❷ 哪裡找到教育部第六屆人文社科獲獎名單
正式公布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名單。本屆經專家評審、面向社會公示和獎勵委員會審核通過,共產生獲獎成果830項,其中一等獎45項,二等獎250項,三等獎518項,成果普及獎17項。
❸ 鄭傳寅的獲獎勵及榮譽稱號
1.1989年獲美國王安漢學研究院頒發的「漢學研究獎助金」;2.1989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頒發的「湖北省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3.1992年起領取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1995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5.1995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北省首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6.1998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六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7.1999年獲湖北省文聯頒發的「文藝理論明星獎」;8.2001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北省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9.2002年獲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0.2003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八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1.2005年獲中國文聯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類)二等獎;12.2009年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類三等獎;13.2011年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武漢市第十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與黃蓓合作完成,第一作者)。
❹ 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的獲獎證書屬於什麼級別的
屬於國家級的。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的職能是致力於人生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組織全國人生科學工作者,研究人生問題和做人理論,推廣和普及科學人生和高尚做人知識,實現人生觀念的現代化,人生方式的科學化,做人目標的高尚化。為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正在探討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種種問題。同時開展人生教育、人生咨詢、人生健康、人生創業等與此相關的服務活動。並和有關部門聯合舉辦各種大型有益於文明進步的社會活動。為創建美好人生和和諧社會而不懈努力。
(4)教育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擴展閱讀
本會宗旨
本會高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方針,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引領下,組織全國廣大人生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科學工作者及一切熱心於人生科學研究事業的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研究當代人生和做人問題,探討人生目標、人生道路、人生矛盾、人生管理以及人生困惑的種種問題。
普及高尚做人的科學人生知識,開展各種層次的人生教育、生命教育、素質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為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為培養和造就千百萬高素質的優秀中華兒女,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會性質
本會是由從事人生科學研究,熱愛、支持、贊成人生科學研究事業的專家學者及社會有識之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盈利性的國家一級社會團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生科學學會
❺ 彭吉象的學術成果及獲獎
長期從事藝術性、影視美學等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迄今為止,已出版或發表了300多萬字的專著、譯著和論文。其代表性作品包括:主編《中國藝術學》(高教出版社97年版,80萬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10多家報刊發表書評或消息推薦,將此書稱之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學體系開創之作」。該書於98年獲「中國圖書獎」,又於99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和第一界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成果獎。
主編《影視鑒賞》高教出版社98年版,該書被列為國家級「九五」重點教材,全國高校第一批素質教育重點教材,以及教育部指定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美育與藝術教育重點教材(共四本)之一,並由教育部向全國高校推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在百忙中為此書撰寫了序言,倡導高校普及美育與藝術教育,該書於2001年分別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和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
《藝術學概論》與《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兩本專著,先後在北大出版社出版,之後又由台灣出版社於1992年和1994年以繁體字再版向海外發行,受到廣泛好評。主編的「北京大學影視藝術叢書」首批10本,其中包括他撰寫的《影視美學》(35萬字),已由北大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還有多篇論文在國內外重要報刊上發表。
於1994年至1995年應邀赴美國密執安州立藝術系擔任客座教授,為該系研究生授課,又於1998年夏季應邀赴日本東京共立大學合作科研,其成果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目前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藝術學、影視藝術等領域。
在北大開有通選課《藝術概論》,上課語言生動,結合圖片、故事等講授,深受學生歡迎。
❻ 汪海燕的主要榮譽及獲獎情況
1. 2005年獲中國法學會第六屆「訴訟法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專著類)一等獎
2. 2007年獲中國法學會第一屆「刑事訴訟法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3. 2012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合著)
4. 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5. 2013年入選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雙千計劃」
6. 2011年入選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刑事法學創新團隊負責人)
7. 2014年入選中國政法大學中青年人才支持計劃(A類)
8. 2014年獲第三屆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❼ 李偉昉的研究成果
李偉昉承擔的項目主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基金項目一項;已完成中國博士後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和河南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各一項。
李偉昉教授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默默耕耘,學術研究成果斐然。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4部,譯著1部,主編、參與撰寫著作和教材多部。專著《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007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並獲得2004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黑色經典:英國哥特小說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獲2005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獲得2007年河南省第四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在《外國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
為本科生開設課程主要有: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為研究生開設課程主要有:比較文學典籍要讀、莎士比亞批評史、英國哥特小說研究、中西小說比較研究。
教育部2008年第6期《中國研究生》雜志刊發專訪文章,並配發照片作為封面人物。
❽ 董志翹的學術成果
《五對照檢字手冊》(江蘇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38.6萬字)
《古今同形異義詞語匯釋》兩人合著,排名第一(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29萬字)《中古虛詞語法例釋》兩人合著,排名第一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4萬字)
《訓詁類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0萬字)
《中古文獻語言論集》 (巴蜀書社,2000年版,30萬字)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40萬字)
《坐禪如斯》(山西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共45萬字,董志翹等三人譯,排名第二)
《中古近代漢語探微》中華書局2007年版,ISBN:978-7-101-05840-6;獲教育部第五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中古文獻語言論集》巴蜀書社2000年版,ISBN:7-80659-071-4,獲第四屆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ISBN:7-8-643-575-1,獲第五屆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文獻學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實用古漢語大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董志翹教授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計120萬字;翻譯論文7篇,計7.5萬字。現舉其要目如下(未特別註明者,均獨立完成):
《郭璞訓釋中的「輕重」「聲轉」「語轉」》 (《中國語文》1980年6期)
《試論郭璞注釋的成就》(《江蘇師院學報》1980年4期)
《〈範文正公集〉讀後》 (《書評》1980年4期)
《從「通感」談到「歌台暖響,舞殿冷袖」》 (《教學與研究》1980年6期)
《也談「旋其面目」》 (《學術研究》1981年3期)
《「君既若見錄」考》 (《中學語文教學》1981年9期)
《〈漢書〉舊訓考辨略例》(一) (《江蘇師院學報》1981年4期)
《〈漢書〉舊訓考辨略例》(二) (《蘇州大學學報》1982年1期)
《釋「兮」》(《學術研究》1982年5期)
《「名詞動用」今譯時的對應規律》 (《中學語文教學》1982年6期)
《再說「很如羊」》(《語言文學》1983年4期)
《〈漢書〉舊訓考辨略例》(三) (《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4期)
《「狗馬病」辨》 (《學術研究》1984年1期)
《〈漢書〉拾詁》 (《活頁文史叢刊》總171期)
《高師協編本〈古代漢語〉有關問題的商榷》 (《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2期)
《「然疑」釋義》 (《中國語文》1984年4期)
《名詞使動用法的兩種情況》 (《中學語文》1984年1期)
《釋「可得」「可得而」》 (《中學語文》1984年8期)
《略論古籍整理中訓詁學知識的運用》 (《蘇州大學學報》1985年3期)
《「腳」有「足」義始於何時》 (《中國語文》1985年5期)
《「嘆惋」新解》 (《中學語文教學》1985年12期)
《「揮霍」釋義》 (《學術研究》1986年6期)
《「舍皆取諸宮中而用之」別解》 (《語文知識》1986年4期)
《〈漢書〉舊注辨證》 (《貴州文史叢刊》1986年4期)
《借物表意--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 (《修辭學習》1986年5期)
《中世漢語的三類特殊句式》 (《中國語文》1986年6期)
《訓詁三題》 (《訓詁教學與研究》1987年1期)
《也說「治」》 (《中國語文》1987年3期)
《讀書瑣記》 (《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1期)
《從出土戰國文字材料看「隸變」》 (《淮北煤師院學報》1987年4期)
《〈資治通鑒〉標點疑誤》 (《古漢語研究》1988年1期)
《古文獻中多音節同義復詞》 (《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1期)
《〈鹽鐵論〉詁訓拾疑》 (《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2期)
《〈史記〉校點疑誤》 (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88年5期)
《訓詁札記》 (《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3期)
《〈漢書〉舊注辨證》(續)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年2期)
《「〈莊子.雜篇〉舊注辨證」之辨證》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年3期)
《〈太平廣記選〉語詞訓釋商兌》 (《蘇州大學學報》1988年3期)
《「而棄規矩」臆解》 (《文學遺產》1989年1期)
《中世漢語「被」字句的發展及衍變》 (《河南師大學報》1989年1期)
《校點本〈漢書〉標點舉誤》 (《古漢語研究》1989年3期)
《〈漢書〉校點疑誤》 (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89年1期)
《魏晉南北朝詞語溯源》 (《中國語文天地》1989年6期)
《「佝僂承蜩」與古人的食蟬習俗》 (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89年7期)
《〈五燈會元〉語詞考釋》 (《中國語文》1990年1期)
《〈漢書〉校點贅議》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0年2期)
《〈史記〉校點疑誤》(續) (《貴州文史叢刊》1990年2期)
《〈辭源〉(修訂本)書證芻議》 (《辭書研究》1990年4期)
《中華版古籍標點獻疑》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1期)
《中古漢語虛詞選釋》 (《古漢語研究》1992年1期)
《〈宋高僧傳〉語詞札記》 (日本白帝社《中國語研究》1993年第35號)
《試論古漢語詞彙與日本語詞彙的比較研究》(日本《花園大學社會福利學部研究紀要》創刊號1993年)
《〈太平廣記〉語詞拾詁》 (日本《俗語言研究》創刊號,1993年)
《〈宋高僧傳〉標點獻疑》(日本《花園大學研究紀要》1993年第25號。全文收入日本《中國關系論說資料》第35號,1993年版)
《無著道忠的學術貢獻》(譯) (日本《俗語言研究》創刊號,1993年)
《中日友好千家詩》敘、後記(譯) (學林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太平廣記〉語詞考釋》 (日本白帝社《中國語研究》1994年第36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の言語》(日本《佛教史研究》1994年第37卷第1號。全文收入《日本史學年次別論文集》1994年版)
《明代擬話本小說〈型世言〉語詞例釋》 (《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4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語言研究》 (日本《俗語言研究》第2號,1995年)
《白居易詩的口語表達》(譯)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4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商兌》(一) (日本《俗語言研究》第3號,1996年)
《關於近代漢語詞語的幾點思考》 (日本白帝社《中國語研究》1996年第38號)
《〈觀世音應驗記三種〉校點舉誤》(上)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第5期)
《評介兩部研究〈往五天竺國傳〉的新著》 (《學術集林》 總第9卷,1996年)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商兌》(二) (日本《俗語言研究》第4號,1997年)
《〈觀世音應驗記三種〉校點舉誤》(下)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2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疑難詞語考釋》 (北京大學《唐研究》第3卷,1997年)
《近代漢語指代詞札記》 (《中國語文》1997年第5期)
《敦煌文書詞語考釋》 (《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
《再論「進」對「入」的歷時替換》 (《中國語文》1998年第2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商兌》(三) (日本《俗語言研究》第5號,1998年)
《評〈行歷抄校注〉》 (《學術集林》總第13卷,1998年)
《也論中古漢語詞彙的溯源問題》 (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1998年)
《〈洛陽伽藍記〉在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中的語料價值》 (《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2期)
《〈漢語大詞典〉閱讀散記》 (《語言研究》1998年第2期)
《〈高僧傳〉校點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1期)
《試論〈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詞彙特點 及其在中古漢語詞彙史研究上的地位》
(《中國語文》1999年第2期)
《〈切韻〉音系性質諸家說之我見》 (《川東學刊》1999年第1期)
《說「椅」、「椅子」》 (《語文建設》1999年第3期)
《「指的」「指適」「指實」「詣實」探義》 (《辭書研究》1999年第3期)
《讀李維琦先生近作〈佛經續釋詞〉》(董志翹、陳文傑) (《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2期)
《〈唐五代語言詞典〉讀後》(張永言、董志翹) (《中國語文》1999年第3期)
《敦煌文書語詞雜考》 (日本白帝社《中國語研究》1999年第41號)
《〈高僧傳〉語詞通釋》 (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二輯,1999年)
《敦煌文書詞語瑣記》 (《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評〈宋語言詞典〉》 (《辭書研究》2000年第1期)
《〈高僧傳〉校點商榷(續)》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 《太平廣記》詞彙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箋 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基金項目
《高僧傳》校注 國家重點學科點211工程項目
中古漢語語料庫 國家重點學科點211工程項目
中古漢語研究型語料庫」 (08BYY05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漢語史語料庫建設研究」項目
❾ 如何申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每三年評選一次,具體時間不定。
2.所有推薦材料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回」進行公示。
3.擬答獲獎成果名單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進行為期1個月的公示。
4.獎勵委員會向教育部報告評獎結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評獎結果並授獎。
申報成果包括著作(含專著、工具書、古籍整理、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含調研報告、咨詢報告等)以及普及類成果(教材、教輔和文學藝術類作品除外)。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等部門頒發的關於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❿ 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什麼意思
科技成果獎抄是一個統稱,主要指各省人民政府或國家部委授予的科技獎項,比如某某省科學技術獎就屬於省部級科技獎,參照國家科技獎有一些分類,但每個省情況不同,基本分類是最高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成果推廣獎等,不同的地級市獲得省部級科技獎的數目是不一樣的,要和科技實力掛鉤。
地質科學技術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按其理論水平,學術意義和作用劃分獎勵等級,地質報告,主要按理論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劃分獎勵等級。地質科技成果獎分為四等。
(10)教育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擴展閱讀:
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主要獎勵以下四類成果:
1、屬於國內首創,本行業先進和經過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應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科學技術成果。
2、在推廣、轉讓、應用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成果。
3、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和企業技術改造中,採用新技術,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科技成果。
4、在科學技術管理和標准、計量、科學技術情報等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特別顯著效益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