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土地資源調查報告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同意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林業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現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
准確的人口和土地數據資料,是編制國民經濟計劃、制訂有關政策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人口已經查清,而土地的家底還不完全清楚。為此,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報告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對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領導,認真做好這一工作
。
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劃委員會、林業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 長期以來,我國土地資源家底不清,現有耕地面積不實,草地、水面和各項建設用地也缺乏准確的統計數據。這種狀況與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很不適應,亟需
進一步把土地資源查清。
一
建國三十多年來,我們沒有作過全面的土地資源調查。一九五八年進行的土壤普查,主要查了耕地土壤,沒有量算土地面積。一九七九年春,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通過土壤普查,基本查清了土壤類型及其理化性狀和障礙因素,為做好土地評價、農業區劃,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
布局,以及開展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與此同時,有一千一百八十個縣(旗)進行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這些調查,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多為較大面積的概查,大隊(村)或更小單位的土地使用情況尚未查清,不能更換現在不實的耕地統計數據,不能滿足以大隊(村)為單位建立土地統計、登記制度的要求,更不能滿足當
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情況下全面加強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發展生產的要求。至於土地評價分等工作也還尚未進行。
為了摸索土地利用現狀詳查的經驗,一九八二年全國在農區、牧區、城市效區和丘陵山區分別選擇了九個不同類型的縣(旗、區),採用更大比例尺圖件進行了詳查試點;少數省、市亦進行了一些詳查工作。詳查結果表明:耕地、草地、水域等面積普遍不實,林地資源最近幾年也有變
化,很有必要進行一次全面統一的詳查。
二
這次開展土地資源詳查,總的要求是:全面查清我國土地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利用狀況並作出科學評價。詳查工作擬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國各縣(旗)除個別邊遠地區外,要善始善終地完成縣級第二次土壤普查,並根據條件進行土地利用現狀概查或詳查
,全國匯總出比較接近實際的土地利用現狀面積數據。第二步,到一九九0年,除完成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匯總外,各地都要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詳查,開展土地評價,匯總出准確的各類土地數據資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都應根據全國總的進度要求,制訂具體方案。詳查工作以縣為單位進行,由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力量,以專業隊伍為骨幹,採用航空遙感技術為主,嚴格按照全國統一的技術規程進行調查、驗收。國營農、林、牧、漁場(包括部隊和僑務、司法等
部門所屬各場)的土地資源調查,也應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統一部署,分頭辦理,按期完成。
土地利用現狀詳查應和土壤普查統一部署,妥善安排,結合進行。對已有的土壤普查等成果要充分利用,避免重復浪費。在人力、物力和財力許可范圍內,力求一查多用。詳查成果要達到以下要求:
(一)查實大隊(村)和農、林、牧、漁場生產隊(或分場)等基層單位的土地面積,建立土地統計制度;
(二)滿足社隊和國營農、林、牧、漁場制訂土地利用規劃,因地制宜組織農、林、牧、副、漁生產,實行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的要求;
(三)滿足制訂國民經濟計劃、農業區劃、規劃的要求;
(四)滿足以大隊(村)和農、林、牧、漁場為單位進行土地登記,建立土地檔案,全面管理土地的要求。
三
為完成上述任務,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領導,搞好協作。全國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由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領導,具體工作由農牧漁業部牽頭,林業、水利、建設、測繪、統計等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下設土地資源專業組,原來的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改為土地資源調查辦公室,設在農牧漁
業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統一領導和部署這項工作,已建立土地管理機構的,具體工作由土地管理機構負責;尚未建立土地管理機構的,可暫由農業區劃部門負責。
(二)健全充實土地資源調查事業機構,加強技術培訓工作。鑒於土地資源調查是一項長期工作,任務重、技術性強,目前工作基礎差,技術隊伍薄弱,應予充實和提高。地(市)縣土肥站除承擔土壤肥料工作外,同時承擔土地資源調查任務,並把土地統計、登記、土地資源動態監測
、土地利用規劃等後續工作做好。
土地勘測人員在野外工作期間的勞保福利和作業補助應按照地質等同類作業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幾項規定。1.過去土地面積不實問題,是歷史形成的,經查實後,必須如實上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扣壓不報、弄虛作假或擅自修改調查數據和資料。違者要追究責任。土地調查單位也要對所提供數據的質量負責。2.今後評先進單位、個人要全面衡量,主要根據實際總產
量和對國家貢獻大小,不單憑單位面積產量。3.土地資源調查資料由土地管理機關負責管理,逐級上報,同時抄送同級統計部門。凡驗收合格的,可提供給計劃、生產等部門內部使用。未經上級政府批准,不得公開引用或發表。4.詳查結束後,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三條
規定,按照統計制度逐級上報耕地、林地、草地、水面利用數據分項建設用地資料。
(四)加強測繪工作,保證底圖供應。進行土地利用現狀詳查,所需大比例尺測繪圖件由國家測繪局負責提供,並組織協調各專業測繪部門生產能力,加快出圖速度。目前測繪部門僅能提供農區所需1/萬圖件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尚缺二百萬平方公里,重點林區所需一百七十五萬平
方公里1/2.5萬圖件基本沒有;牧區所需四百六十萬平方公里1/5萬或1/10萬的圖件,有70%需更新。為了完成上述供圖任務,必需抓緊航空攝影工作,增加正射投影儀等設備,加速生產航空象片平面圖或影象地形圖。
為了保證一九九0年前能分期分批提供近期大比例尺航空影象圖和地形圖,在「六五」、「七五」期間由中央財政每年給國家測繪局增撥必要的航空攝影和測繪事業費,並在「七五」期間每年再增撥一定的設備基建費。屬地方管理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測繪局(處)也應根據任務大
小在地方財政中相應增加事業費和基建費。
(五)解決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專項經費。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專項經費,主要用於技術培訓、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測繪資料、資料印刷及工作人員的補助等。所需經費由中央和省、市、縣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建議從一九八四年起列入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經費專項開支。並由中央財政在
「六五」和「七五」期間每年安排必要的補助經費。中央補助經費包括各種國營農、林、牧、漁場土地利用調查補助費。
(六)制訂調查方案,統一技術規程,嚴格驗收上報制度。為了保證土地資源調查質量,便於逐級匯總,必須嚴格按照全國統一的調查方案(包括調查的總要求、工作組織)和技術規程進行調查和驗收上報。一九八一年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土地資源專業組印發的土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
和土地利用分類體系草案,擬進一步修改後正式頒布實施。關於土地評價方面的技術規程,由農牧漁業部先擬一個大綱,通過試點檢驗,盡快草擬適合我國情況的技術規程。
(七)做好後續工作,管好用好土地。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使用情況都是經常變動的。為了能經常保持動態資料的現勢性,還必須建立土地統計、登記制度,搞好土地檔案,開展土地資源動態監測,及時記載土地利用和地力變化情況,定期更新土地調查資料,以滿足
各部門的需要。因此,土地資源調查應和建立土地統計、登記制度結合進行,並和其他後續工作緊密銜接,切實把土地資源管好用好。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有關部委研究辦理。
⑵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回記信息,答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⑶ 區域土壤結果分析
根據「七五」期間《江西省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報告》中的背景值,得到鄱陽湖地區土壤環境中pH,Cu,As,Pb,Cr,Zn,Cd7種控制指標的現狀情況如表6-1。
表6-1 鄱陽湖地區土壤環境中7項控制指標值 單位:mg/kg,pH值量綱為1
續表
續表
注:本表為「七五」期間的數據,當時的行政區劃為豐城縣、高安縣、樂平縣、臨川縣,現為市、區。
根據表6-1數據可知,鄱陽湖地區的土壤環境能夠滿足《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二級標准要求。
⑷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綜述
汪慶華 董岩翔 鄭文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蕭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以調查為基礎、評價為該心、研究為紐帶,對浙江農業地質環境開展了不同層面、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調查、研究與評價,獲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調查研究成果、示範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大大豐富了我省農業基礎資料,增加了農業地質的技術儲備。這些成果既可為浙江農業區劃、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浙江「生態省」建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性服務。
關鍵詞: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浙江省也是全國第一個以省部合作形式開展農業地質工作的省份。該項目聯合了省內外18個單位(部門),集聚了多學科、多專業的180餘位專家,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獲得了126萬多個高精度的實測數據,編制了上千張各類圖件。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查明了我省主要農業經濟區土地質量的新情況,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資源的新優勢,初步揭示了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新趨勢,首次建立了全省農業地質環境技術支撐的新平台,拓展了淺海灘塗地質環境質量調查的新領域。
1 成果概況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實際完成的調查總面積為43613km2,其中陸域調查面積為
37737km2,沿海灘塗和近岸淺海調查面積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測制土壤地質柱狀剖面408個,土壤地球化學剖面1354km,採集土壤、淺海沉積物、淺層地下水、農作物等各類樣品66554件,進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70多個指標、淺層地下水24項指標、農產品20餘項指標的分析測試;獲取了各類測試分析數據約126萬個,編制了450餘張基礎性圖件。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形成的調查及研究報告共29份,其中,總項目綜合性成果報告5份、基礎性調查報告4份、專項研究報告7份、專題研究報告6份、示範區調查報告7份。圖集5套:浙北、浙中、浙東3個地區的《地球化學圖集》各一套,《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浙江省生態地質地球化學圖集》。
2 調查成果
2.1 獲得了海量多介質、多元素、多指標的高質量實測數據,編制了系列基礎性地球化學圖件,全面更新和充實了浙江區域地球化學資料,為多部門、多學科的應用,構件了基礎信息平台
通過對浙北平原區、浙中丘陵盆地區及浙東沿海地區3個重點農業種植區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126萬余項多介質的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數據,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質Cd、Hg、Cr、Pb等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種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數據;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氯(六六六、DDT)農葯殘留量分析數據;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PCBs)分析數據;
(5)浙江省主要農田土壤淺層地下水NO3、NO2、NH4等24項水質分析數據;
(6)浙江省近岸淺海和灘塗沉積物的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利用區域調查所獲得的實測數據,按技術規范要求,編制了52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圖、11種元素有效態(可浸提量)分布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布圖等一大批基礎性圖件;為開展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和綜合研究提供了依據。在區域評價和綜合研究基礎上,首次編制了《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和《浙江省生態地球化學圖集》;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農業普查和全國第二次地球化學掃面以來所獲得的最系統、最可靠、最新的基礎性成果,海量的基礎資料,是「數字浙江」的重要數據源,具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長遠應用價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農業經濟自然區的地質環境現狀,「摸清了家底」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2.2.1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評價結果表明,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和浙中盆地3個主要農業種植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上較好。功能類型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3個區約3.7萬km2的范圍內,一類土壤佔21.14%,二類土壤佔61.04%,三類和超三類土壤分別佔16.63%和1.19%。
依據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結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對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種植適宜性評價表明,在浙北、浙東和浙中3個調查區236.5萬公頃農用地之中,能滿足安全農產品生產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農用地面積為179.8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76.0%,其中,水田147.9萬公頃,佔三地區水田的74.9%;旱地25.7萬公頃,佔三地區旱地總面積的86.7%;園地面積7.3萬公頃,佔三地區園地總面積的78.6%。不適合種植綠色農產品的非綠色農用地面積為47.2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評價
受來自工業、農業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響,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屬元素的污染。調查評價成果統計,浙北、浙中、浙東沿海3個區中,輕度污染面積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8.1%,中度污染佔9.0%,重度污染佔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大大超過了自然作用的變化,在短短的12年間,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對累積率達15%以上,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表層土壤中均出現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調查顯示,重金屬污染主要是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品以及其他人為的作用下,通過如大氣降塵、灌溉、施肥、滲透等形式廣泛進入到土壤環境。
2.2.3 土壤有機污染現狀評價
調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這類有機氯農葯在停用近30年後仍在土壤中廣泛殘留,但總體上未超過國家環境質量的標准。
2.2.4 農田淺層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顯示,3個重點調查區的農田淺層地下水水質主要為Ⅳ類和Ⅴ類,其中Ⅳ類水佔42.0%,Ⅴ類水佔49.2%;浙東沿海地區的Ⅴ類水達65.7%。
淺層地下水的重金屬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鐵、錳及亞硝酸鹽等指標上,其中鐵超標比例為61.8%,錳為73.3%,亞硝酸鹽為25.2%。
2.2.5 農田土壤營養微量元素豐缺評價
浙北、浙東、浙中三地區土壤肥力和微量營養元素豐缺評價結果表明,土壤養分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與養分豐富水平或平衡狀況較差的土壤面積接近50%,浙中地區問題最為突出;平衡性較佳的土壤面積比例較小。沿江臨海的墾區,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廣泛性、區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問題。
2.2.6 灘塗及近岸淺海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表明,除Ni元素在樂清灣一帶超標較高外,沿海灘塗尚未發現明顯的重金屬污染。
2.3 通過調查,首次發現並評價了浙江富硒土壤。該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也具有資源開發價值
2.3.1 富硒土壤及評價
通過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據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應性、富硒土壤的面積、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環境質量和生物效應等指標的富硒土壤資源綜合評價方法,將富硒土壤分為較高富集(Ⅰ級)、中等富集(Ⅱ級)、一般富集(Ⅲ級)3個等級。經評價,在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圈出了29處約7654km2的富硒土壤區;其中,Ⅰ級區5處,Ⅱ級區15處,Ⅲ級區9處。
2.3.2 富硒農產品調查
通過富硒區農產品的實地調查驗證,新發現海寧、平湖、諸暨的水稻,金華的葡萄,衢州、開化、慈溪的茶葉,龍游志棠白蓮,瑞安馬蹄筍、天目山竹筍等農產品的硒含量已達到標注富硒農產品標准。
3 評價成果
3.1 土壤地質研究
以地學為基礎,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觀念,系統劃分了浙江成土母質類型,實現了地學與土壤學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質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質—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相關性研究為切入點、以土壤地質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質地學分類為基本方法,通過對農業地質背景的系統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概念。由於地質工作能准確釐定各類岩石、地層的空間展布、詳細描述其生成地質環境、地球化學等特徵,建立在地學基礎上的土壤母質分類將更具准確性。依據分類原則,建立了36個土壤母質類型,劃分了118個土壤地質單位,編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質圖;並對不同土壤類型進行了土壤礦物學、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從成土母岩、土壤母質及不同成壤環境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豐富了農業環境的基礎資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2 特色農產品適生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農產品的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為科學指導特色農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規劃,提供了地學支持。
本次工作分別對浙江名茶、竹筍、臨安山核桃、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環柚、長興銀杏等7種特色農產品的立地地質背景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氣候條件之外,特色農產品的分布及其品質明顯受到地質地球化學背景的制約與影響。研究揭示了這類農產品的適生規律,建立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並依從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進行了種植適宜性區劃,結果表明,浙江省優質名茶種植的最適宜區面積為10803km2(圖1),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0.2%;次適宜區面積51621km2,佔49%;毛竹、竹筍的適種面積為適宜區18814.28km2,佔全省面積的18.47%,次適宜區55330.96km2,佔54.32%;臨安市山核桃的適種面積佔全縣面積的17.2%;常山縣適宜和較適宜種植胡柚的面積約400km2;長興縣銀杏的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154km2;諸暨香榧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306km2;玉環柚種植的適宜區和較適宜區面積約188km2。這一成果,為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布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圖6 浙江省綠色(無公害)、富硒糧油產業綜合區劃圖
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以農業地質環境和農業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為基礎,以農作物種植適應性評價和發展潛力評價為核心,以優勢比較為原則,提出的「農業綜合區劃方法」充分考慮了農產品產地安全性、特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農產品種植適宜性和區域經濟社會特點等4方面因素,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先進性,也是對傳統農業區劃工作的一大突破。應用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糧油(圖6)、茶葉、蔬菜、果品等4大類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布局區劃,有利於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綠色、無公害)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對農業產業布局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4.4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首次在真正意義上把調查獲得的有關土壤地質、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農產品安全、非點源污染、特色農產立地環境、遙感、農業資源環境、海岸帶環境地球化學等海量數據以及項目文檔數據、DEM及基礎地理信息、解譯評價成果等納入農業地質資料庫。建成不同時段、不同結構、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間和非空間資料庫。採用海量地形與影像管理技術、快速三維顯示技術、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一體化管理技術以及組件式GIS(COMGIS)技術等關鍵技術,應用先進的金字塔模型來管理數據,基本實現了與農業地質環境相關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使用、動態更新、統計分析及查詢、輸出等功能,構建的農業地質環境專業信息和社會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項目由於堅持了多系統多部門的聯合,堅持以地學為主導的多學科多專業結合、產學研結合、基礎調查與專題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項目的實施達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獲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補空白的調查和研究成果,為浙江「十一五規劃」編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以市縣(區)為對象開展的示範區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作為公益性的大型基礎應用研究項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漸顯現,部分成果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試用,部分戰略調整決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縣市級政府和農民開始認識到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具有的潛力,紛紛要求開展相關的調查工作,社會經濟對農業地質工作的認同與需求正日益顯現。「浙江省基本農田質量調查評價」項目已經省政府批准,項目實施的總體方案正在緊張編制中。
參考文獻
[1]陳懷滿.土壤中化學物質的行為與環境質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黃昌勇.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陸景崗.土壤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4]劉黎明.土地資源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5]牟樹森.青長樂.環境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8]楊忠芳,朱立,陳岳龍.現代環境地球化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穎等.環境地質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厲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興.地球表層系統土壤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編.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浙江省岩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15]紀國成.硒的生理作用及開發富硒稻米的實踐.浙江農業科學,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陸景岡,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鄰近地區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質環境分析.茶葉科學,2001,21(2)
[17]翁甫金、朱雲傑、樓雲台.浙江省竹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竹子研究匯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雲.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現存問題與建議.中國環境監測,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農業資源的地質背景及其開發利用.農業技術經濟,2002(1)
[20]朱立新,周國華,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物探與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⑸ 土壤環境狀況調查小結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鄱陽湖地區的土壤環境能夠滿足《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二級標准要求。符合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對土壤的要求,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⑹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報告包含哪些內容
根據《土壤污染防治法》,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草原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對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構建土壤污染預防與管控長效機制,確保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需要找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希望(中科檢測)能夠幫到你。
⑺ 土壤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百色土壤調查哪個機構做
土壤調查報告內容包括觀察土層的剖面結構,速測了有效氮、磷、鉀的含量和有機質含量,測定了土壤酸鹼度,與此同時,還對部分風化煤進行了腐植酸含量的測定,做了腐植磷的試驗,並且試制了少量的醫葯腐植酸鈉溶液。
⑻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內容有哪些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內容通常包括: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環境空氣的影響情況等。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鹼、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類:
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前者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後者如各種化學農葯、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
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於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及其冶煉排放、長期對土壤進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為活動引起的大氣沉降、化肥和農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嚴重。
2006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污染防治專項工作視頻會議中表示,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
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