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學調研個人專業能力和成果怎麼寫
大學調研,個人專業能力和成果可以這樣寫,自己在專業方面的才華和自己在專業方面的能力,成果寫上就行。
B. 做課題調研活動的基本思路和步驟是什麼如何撰寫調研報告
一、調研報告的寫作要領調查報告是調查研究成果的書面文字載體,是應用文體的一種。調查報告同其他文章一樣,有著共同的寫作原則、方法和規律。要寫好一篇調查報告,不但要懂得寫文章的一般道理和方法,而且更需要懂得和掌握調查報告寫作的特殊道理和方法,有的調查報告寫得不象調查報告,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不得其寫作特點和要領。1、調查報告寫作的第一個要領,是必須懂得和掌握調查報告寫作的指導思想、出發點和目的,就是從實際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調查報告寫作的第二個要領,是必須懂得和掌握調查報告的構成要件,即有情況、有問題、有分析、有對策。3、調查報告寫作的第三個要領,是應當懂得和掌握調查報告寫作的基調和最基本的特徵,那就是:讓事實說話,讓材料說話,讓數據說話,讓典型說話。4、調查報告寫作的第四個要領,是要懂得和正確處理觀點與材料的關系,觀點來源材料,材料說明觀點,觀點與材料相統一。5、調查報告寫作的第五個要領,是應當注意把握調查報告的文風。二、怎樣才能做好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研究是秘書人員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它對於領導機關和領導同志科學決策具有重要作用。會不會調查研究,如何進行調查研究,這不僅是單純的方法問題,而且是秘書人員思想政策水平、思維反應能力、綜合概括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工作作風的綜合反映。調查研究作為秘書人員的基本功,在調查研究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呢?1、調查研究工作「十忌」一忌先入為主;二忌厚此薄彼;三忌淺嘗輒止;四忌一錘定音;五忌倉促上陣;六忌人雲亦雲;七忌欽差大臣;八忌偏聽偏信;九忌怕苦怕累;十忌孤陋寡聞。2、堅持「三為」方向,立足於「四個」著眼,努力提高調研成果的轉化率。調查研究要堅持為領導服務、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的方向,著眼於全局發展,開展戰略性調研;著眼於中心工作,開展決策性調研;著眼於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對策性調研(堅持從領導關注的熱點、改革發展中的難點、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著眼於總結經驗,開展經驗性調研。始終把促進調研成果轉化作為根本,使調研成果轉化為領導決策,轉化到實際工作中去。因為,調研成果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促進工作,推廣典型,服務決策,所以,調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放在為領導出思路、為改革發展出實招、為基層出點子上。(1)調查研究工作,要超前服務決策,在「早」字上下功夫。(2)圍繞中心工作,在「准」字上下功夫。(3)把握工作重點,在「深」字上下功夫。3、調查研究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注意把握好政治關、政策關、事實關、文字關;(2)不要將部門意見或個人想法寫入調查報告;(3)對敏感問題或吃不準問題不要輕易表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4、提高調研人員自身素質,是做好調研工作的關鍵(1)選好調研人員調研人員應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素養,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比較廣博的知識面,比較敏銳的觀察能力,比較強的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調研人員要堅持高進高出的選調和輸出標准,注意選調政治上強、業務上精、紀律上嚴、作風上硬的同志進入調研隊伍。(2)提高調研人員素質(理論素養、政策水平、領悟能力、角色意識等)調研人員應努力成為張口能說、提筆能寫、有事能辦、無事能思的復合型人才和精通某一方面知識的專才。(3)抓好隊伍建設。通過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考核制度、材料分析制度、文稿評析制度、課題協作制度等形式,來提高隊伍的單兵作戰和整體協調能力。
C. 定位調研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定位調研成果的核心在於「戰略三維分析」,從顧客、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等三個戰回略維度進行的交叉答分析,找到戰略機會和方向,這三個維度互相獨立,又有機密切相關,是科學的品類戰略定位關鍵基礎。
新力市場研究專註定位調研20多年,把定位理論與市場研究結合,在定位理論的推動下,把市場研究從戰術層面的研究提升到戰略層面研究,開創了定位調研新品類,全面提升了市場研究數據的視野和商業價值,用定位調研的方法解決中國品牌問題。
D. 一般調研的研究方向及專業成果介紹怎麼寫
1.了解調查對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間接的,歷史的、現實的,弄清它的來龍去脈,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實依據。
2.要善於分析與研究。對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處理,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從而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
3.要選用切實可靠的材料說明觀點。調查報告所揭示的結論,必須通過對具體情況、具體事實作客觀的敘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於用精確、充足的材料來說明觀點。
4.文字要樸素、明確、實在。注意把說理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善於用簡要的議論總結經驗、闡明規律、說明政策。還要注意運用可靠的統計數字和群眾語言來印證觀點。
由於調查的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寫法也不完全一樣。
E. 以礦業需求為主導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一、工業革命催生了現代地質工作
1760 ~ 1830 年,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延續了幾千年的作坊式小生產開始被由煤炭推動的機器大生產所代替,以煤炭為主要採掘對象的現代礦業隨之出現。科學家公認的現代地質學誕生的時期是 1775 ~1830 年。1775 年,由阿伯拉罕·維爾納 ( Abraham Werner) 在德國弗萊堡 ( Freiburg) 礦業科學院第一次開講地質學課程,這是 「地質學 ( geology) 」一詞的首次出現,它表明了是礦業的發展在呼喚地質學概念的產生。1815 年,被稱為英國地質學之父的威廉·史密斯( Willian Smith) 完成了一張包含英格蘭、威爾士和南蘇格蘭的地質圖,上面引人注目地標繪出岩石、煤礦和礦山的分布,這就是著名的 「史密斯 1815 年地質圖」,它是世界上第一張地質圖,是直接為礦業服務的。1830 年,現代地質學的創始人查爾斯·萊伊爾 ( Charles Lyell) 出版了 《地質學原理》一書,奠定了現代地質學的基礎。至此,地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孕育到誕生的過程基本完成。這個過程表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煤炭需求的迅速增長,是催生現代地質學的主要動力。
二、世界各國經歷了以礦業需求為主導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無論是西方工業化國家,還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都經歷了由礦業需求推動的地質工作定位。
( 一) 西方工業化國家以礦業需求為主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19 世紀,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印度等國紛紛成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開始對國土進行大面積的地質調查,其直接目的是為了了解有用礦物的分布,為這些國家工業化提供資源支持。1870 ~1910 年是西方國家工業化的高峰期,對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的需求劇增。以幾個有代表性的西方工業化國家為例,煤炭產量: 英國從 1870 年僅幾百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近 2. 7 億噸; 德國從 1870 年的 100 多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1. 9 億噸; 美國從 1870 年的 1330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4. 5 億噸; 世界從 1870 年的 1. 89 億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11 億噸。鋼產量: 英國從 1870 年的 22 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760 萬噸; 德國從1870 年的12. 6 萬噸,增長到1910 年的1300 萬噸; 美國從1870 年的6. 87 萬噸,增長到 1910 的 2650 萬噸; 世界從 1870 年的 52 萬噸,增長到 1910 的 6000萬噸。在這一階段,礦產勘查業迅速發展,勘查理論、勘查技術、勘查設備、勘查體制迅速形成和完善,有力地保障了礦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對礦產的巨大需求同時推動了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建立和以礦產資源調查為中心的地質工作定位。法國於1825 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質調查局。之後,英國地質調查局 ( 1835)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 ( 1842) 、西班牙地質調查局 ( 1849) 、印度地質調查局 ( 1851) 、德國地質調查機構 ( 1873) 、巴西地質調查局 ( 1875) 、美國地質調查局 ( 1879) 先後成立。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大多是通過議會的立法成立的。
地質調查局的成立反映了政府對尋找礦產資源,支持國家工業化的關注。英國地質調查局一成立就非常強調 「經濟地質學」的概念。我們知道,經濟地質學幾乎是礦床地質學和礦產勘查學的同義詞。英國地質調查局首先在康威爾錫礦區進行調查; 19 世紀 40 年代調查南威爾士的煤礦資源; 1850 ~1855 年進而調查英國中部的煤礦資源; 在之後的 40 多年內,又開展了全國更大比例尺的煤田地質調查,為英國工業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正如英國皇家煤炭委員會所指出: 「在英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的所有項目中,對煤田地質調查給予了特別的重視」。法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後,在礦業公司的贊助下,立即開展了 10 年以煤礦為重點的全國礦產資源調查,以奠定與英國進行工業化競爭的資源基礎。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較晚,但其礦產資源定位十分明確。在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之前的1866 年,美國土地管理總局局長 J. S. Wilson 就指出: 「對國土的礦產資源開展地質調查和開發是一件美國民眾最高度關心的事情。」1867 年,國會授權進行西部大開發,其中,礦產勘查是主要任務之一。1879 年,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第一任局長Charence King 將地質調查分為普通地質 ( General Geology) 和礦業地質 ( MiningGeology) 兩大類。所謂礦業地質,就是要對礦區系統採集樣品,進行詳細研究。因此在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後最初一段時間內,開展了大量對金、銀、銅等礦床的成因和分布的研究。第三任局長 Charles D. Walcatt 進一步加大了對礦產資源的調查強度,把調查對象從金屬礦產擴大到非金屬礦產,特別重視對石油和磷礦的調查。第四任局長更加強調進行排他性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到 20 世紀初,美國礦業公司日益強大,美國地質調查局開始退出短周期的商業性勘查領域,定位於長期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礦產資源研究與評價。
由以上事實可見,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地質工作,特別是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最初定位,是以礦業為主導的。工業革命催生了現代地質工作,工業的需求帶動了地質工作和礦業的發展。這個階段大致經歷了近百年,主要是通過地質學家的努力,為工業的高度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創造了今天的物質文明,使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 二) 前蘇聯以礦業需求為主導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計劃經濟國家普遍存在被西方國家封鎖和制裁的歷史,因此開發國內礦產資源,加快重工業建設就成了計劃經濟國家的國策,地質工作以礦業為主導的方針比西方國家更為強化和清晰。在這方面,前蘇聯的地質工作發展具有典型意義。
全蘇地質研究所 ( BCГИ) 是前蘇聯最大的地質調查研究機構,其前身是俄羅斯國家地質委員會,成立於1882 年,是原俄羅斯農業和國家資產部礦業司下的一個機構。由於俄羅斯工業落後,礦業驅動力不足,在委員會的 5 項任務中,礦業的比重並不大。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它們面臨西方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的嚴峻局面,發展礦業被置於國家的首要位置,礦產資源勘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家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這種形勢下,1918 年,地質委員會劃歸最高國家經濟委員會領導,並明確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礦床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年,這個委員會就找到了數十個大型礦床。之後,前蘇聯地質部、科學院組建了大量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經濟和地區研究機構,它們均無一例外地把研究和評價礦產資源放到首位。
前蘇聯的礦產勘查 85% 由地質部的勘查隊伍進行。蘇聯於 1929 年開始工業化,20 世紀 30 年代至 40 年代,先後建立了烏克蘭、烏拉爾、中央區、西西伯利亞和哈薩克五大鋼鐵基地。在十月革命後的 10 余年中,前蘇聯地質勘查部門對頓巴斯、庫茲巴斯、伯朝拉、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的煤礦資源,克里沃羅格、烏拉爾、庫爾斯克、庫斯坦奈的鐵礦資源,尼格波爾的錳礦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密集勘查,為國家大型煤炭 - 鋼鐵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儲量保證。這些迅速建成的大型煤炭 - 鋼鐵基地,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優先發展重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礦產資源基礎,是革命政權得以鞏固、戰勝德國法西斯和戰後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強國的重要條件。
前蘇聯時期礦產勘查活動強度高、投資大、速度快、成果豐,是與所面臨的特定歷史環境分不開的。由於經濟發展和戰爭對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加上面臨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和國際孤立,只有加強、加速國內資源勘查一條路可走。歷史證明,前蘇聯所走的這條地質工作發展的道路是成功的。
( 三) 我國以礦業需求為主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早在我國的政府地質調查機構成立之前的清末民初,現代礦業就已進入中國。唐山煤礦、萍鄉煤礦、大冶鐵礦、龍煙鐵礦、個舊錫礦、錫礦山銻礦等,都是具有現代開采規模的礦山,但其最初的地質工作主要是外國機構做的。1911 年辛亥革命後,國家對礦產品的需求增加,於 1916 年成立農商部地質調查所 ( 英文也可稱地質調查局) 。建所之初,分地質股和礦產股兩大業務機構,礦業定位十分明確。地質調查所成立的第一年,就在河北、山東等省測制百萬分之一地質圖,並對龍煙、鄂城、井陘、大同等礦區進行調查。這時,對岩石、礦物、古生物等研究工作也相繼開展起來。從此,中國的地質工作,無論實地調查與室內研究,均轉為以中國人為主體,結束了中國國土上只有外國人從事地質調查的可悲局面。之後相繼成立了地區地質調查所、礦產測勘處和資源委員會,礦產資源調查和勘查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煤、鐵、有色金屬、化工、石油礦產相繼成為各地質調查機構的調查重點,獲得了攀枝花鐵礦、淮南煤田、玉門油田、昆陽磷礦等重要發現。這些調查成果對滿足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抗日戰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指導下,礦產勘查被放到重要位置。1950 年,毛澤東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時寫下了 「開發礦業」的題詞;1956 年,毛澤東又做出了 「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的著名指示。為了統一全國的地質工作,1950 年在整合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地質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1952年成立地質部。地質部一成立,立即組織了 6 個直屬礦產勘探隊,對重點鐵礦、銅礦和煤田等礦產資源展開勘探工作。之後,大區地質局、省地質局、工業部門的地質勘探隊伍相繼建立,我國大規模的礦產勘查全面展開。 「一五」期間,為鞍鋼、武鋼、包鋼三大鋼鐵基地探明了豐富的鐵礦儲量,探明了大同、撫順、開灤、平頂山等重要煤田,並在雲南、安徽、湖南、廣西、江西、山西等省 ( 區)開展了大型銅、鉛鋅、錫、鎢礦床的勘探,有力地保證了當時由前蘇聯援建的156 項重點工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直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地質工作一直把為礦業服務和為國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服務置於首要地位,這既符合各國地質工作發展初期的普遍規律,也是在當時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我國大量的重要礦床是在前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發現和勘查的,在 「三線」建設期間又發現和勘查了一批大型礦床。除煤、鐵、銅、鋁、磷等重要礦產儲量大幅度增長外,以大慶油田為代表的石油勘查的重大突破,寫下了我國礦產地質工作最光輝的一頁。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工業化對礦產品迅速增長的需求推動了現代礦業的發展,現代礦業對礦產資源迅速增長的需求又推動了現代地質工作的發展。這個規律,無論對西方工業化國家,還是對前計劃經濟國家,都沒有例外。
F. 如何寫調研成果 報告
調研報告=我來了,調研成果=我有了,調研成果如何寫就是調研中通過什麼數據什麼事實說明了什麼,證明了什麼,就是我有了的有了哪些東西
G. 「調研成果去向」是什麼意思
調研成果去向有預計去向和最終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在國內國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為自己同行的研究者提供非常重要的研究參考;
三、為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相關部門提供參考和借鑒。
H. 調研預期成果怎麼寫
簡單的看有三塊吧:
一、各年齡段的口腔衛生狀況
1、各年齡段口腔衛生狀況回概述
2、不同答年齡段口腔衛生狀況差異分析
二、各年齡段的重視程度
1、各年齡段對口腔衛生重視程度概述
2、不同年齡段對口腔衛生重視程度差異分析
三、衛生狀況與重視程度相關分析
1、驗證是否重視程度越高,口腔衛生狀況越好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