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研成果專題講座

科研成果專題講座

發布時間:2021-12-16 23:28:36

❶ 專題講座是什麼意思

就某個題目(問題)進行的講座。

❷ 錢志龍的科研成果

雜志約稿:我眼中的中美教育差異-一個教育者的旅美經歷,《金卡生活》雜志(2013年12月刊)
公益演講: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Ecation 中美教育差異比較 (Presented at Shaoxing Library 2013.11)
公益演講:聊聊留學那些事兒 6 Essential Questions about Study Abraod(中國傳媒大學,Presented a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3.10)
雜志專訪:美國的雙語教育, 《菁Kids》雜志(2013年 9月刊)
專題講座:國外領導人怎樣應對媒體 How American Leaders face Media(清華大學,Presented at Tsinghua University 2013.7)
學術專著:Qian, Z. (2012). Embracing Globalization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in a Dual Language Immersion School.
學術演講:Dare to Touch the Intangibles-Teaching 21st Century Skills in Chinese 挑戰那些不可觸摸的-通過漢語教學體驗21世紀技能(加州伯克利大學,Presented at UC Berkeley,2012)
主題報告:Simplified vs.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海外漢語教學中關於簡繁體字的討論 (半島國際學校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 Peninsula,2011)
主題報告:Is Chinese Language Really That Difficult? – Demystifying an Ancient but Intelligent Language 在外語教學環境中探討漢語語言特徵(在全美中文大會上發表 Presented at 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nference, 2010)
主題報告:Some Thoughts on Teaching Chinese Tones – An Inspiration From Thai and Vietnamese 漢語、泰語、越南語的音調比較對漢語語音教學的啟示 (Presented at 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年會 American Council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2009)
發表論文:Qian, Z. et. al. (2007). Teasing among college men and women. Communication Studies.
教材編譯:《中學生英文歌曲精選》,Greatest English Songs for Secondary Students, 2004
翻譯作品:《心靈之侶》 My Soul Mate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專欄作家:《英語教師》English Teachers 雜志: 英詩賞譯,2002-2003

❸ 教師培訓 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1、 剖析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內涵
學校教育科研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對學校改革和發展中的一些帶有普遍性、實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實驗,運用科學的方法,探索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推動教育改革,提高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並對完善、豐富和發展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作出貢獻。基於這樣的要求,我們認為,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內容:⑴發現、分析和解決課題研究中實際問題的能力;⑵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材料的能力;⑶學習、掌握和運用材料的能力;⑷總結、提煉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等等。
2、分析教師教科研能力的現狀
通過對全體教師教科研能力的調查和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教師在教科研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⑴教科研意識不強。受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責的影響,很多教師認為自己只要上好課就行了,教科研與自己關系不大;有的教師認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並非一般教師所為;也有的教師認為教育科研僅是「紙上談兵」,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不如自己的教學經驗有效。
⑵教科研常識和能力缺乏。很多教師缺乏基本的教科研常識,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收
集資料,即使有了資料,也不能對資料進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更不會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教育現象,缺乏對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的認識。
這些問題的存在,除了教師的主觀因素外,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很多,如學校的教科研氛圍、評價導向、激勵機制、教科研信息等。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通過對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研究,幫助廣大教師增強教科研的意識,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其收集、整理和運用材料的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課題研究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師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構建起符合學校實際並具推廣價值的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訓模式,推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發展
1、確立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
通過研究,我們確立了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對大多數教師而言,目標應是站穩講台,盡快完成「角色」轉換,成為新時期的合格教師。其研究重心應是怎樣把所學知識、原理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並且具備教科研的意識和最基本的常識與方法,如收集、整理、分析個案資料的能力與方法,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教育現象等。
第二層次:對骨幹教師而言,目標應是凝煉教學風格,改革課堂教學。其研究重心既應積極反思和分析教學經驗,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又應熟識現代教育理論和科研方法,積極參加相關的課題研究或實踐,如申領中微觀層次的課題,制定課題研究計劃,編寫調查提綱,組織專題調查,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檢驗相關的研究成果等。
第三層次:對「學者型」或「專家型」的教師而言,其目標應是繼續總結和升華自己的成功經驗,凸現教學思想,使之能發展或豐富現有的教育理論,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或適合具體教學情境的變式等。其研究重心在於對學科建設負責,具體工作如積極申領宏觀層次的課題研究,組建研究小組,帶頭開展教改實驗,以此來研究學科教學發展的方向,改革的思路等,並及時做好的轉化、推廣工作。
2、探索培養和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⑴加強理論學習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我們必須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因而,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構建教科研基礎理論工程尤為必要。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先後學習《教育科研實用指南》、《洋思經驗》《教育心理學》、《教育科研:從課題申報到成果發表》、《現代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等理論專著。通過對現代教育理論的系統學
習,從整體上強化了教師的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科研水平。
⑵開設專題講座
在加強系統理論學習的同時,學校專門辟出時間,請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作專題講座。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開設以三次教育理論的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素質教育論、教育實踐原理等方面。講座努力體針對性,內容根據學校教育實踐中涉及的理論問題、教師在教育研究和教改實驗中感到困惑的問題來確定。
⑶組織學術沙龍
教師個體之間在理論素養、思維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長,互有差異。組織學術沙龍,引發思維的碰撞,是培養和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在一個目標一致的群體中,個體之間的思維碰撞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新的見解常常會在碰撞中產生,個體的思維方式和策略也會在碰撞中得到優化。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組織了八次學術沙龍活動,一次一個議題,大家圍繞議題,各抒自見,暢所欲言。這種自由寬松的研討活動,能使教師互受啟迪,拓寬視野,促進自己更全面、更辯證、更深刻地思考問題,促進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⑷指導課題研究
指導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是培養和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最重要途徑。我們規定:骨幹教師必須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其他教師必須參加到有關課題的研究中去。在指導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教師教科研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①指導選題。②幫助尋找理論依據。③指導設計方案。
⑸指導撰寫論文
撰寫論文的過程是運用理論、反思實踐並進行綜合性邏輯思維的過程,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總結、提煉和展示教科研成果的能力。我們要求教師每學期必須撰寫2篇論文。起初,大多數教師只會羅列事實,堆砌教例,缺少理性分析,更缺少自己的觀點,生搬硬套名家名言。針對問題,我們著重抓了兩項工作:一是進行集體性專題指導,講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包括如何確定文題,如何對大量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存精的篩選,如何從實踐經驗中提煉有價值的觀點,如何對教例進行貼切的分析和說明,如何恰當地運用有關等;二是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在成文前寫好比較詳細的提綱,我們先對提綱進行修改,重點在論點和論文結構上指點;論文初稿寫成後,我們在審讀的基礎上找老師面談,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重點在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上給予詳細指導,從而不斷提高教師撰寫教科研論文的能力。

❹ 王太元的教學科研成果

開設並主持戶政學、基層治安基礎、治安管理學、社區警務、公安人口管理、治安信息管理、治安專題研究、社區警務比較研究、治安史、治安調查與評估等治安本科生、碩士生專業課程。每年為部、省兩級中高級警官舉辦專題講座30次以上,學員上千人;每年為國家級、省級和海外媒體進行專題探討、專家點評30次以上。
參與《中國社區警務研究》等部級重大行政決策項目2個;參與和主持省部級項目4個;主編、參編部、校兩級教材近20本。
在人民日報、瞭望周刊、強國論壇、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新華文摘》等媒體發表過《憲法應重新確認遷徙自由》《中國內地戶籍制度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等學術成果60餘篇。代表作《戶政與人口管理理論研究綜述》等。

❺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的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先後獲得了包括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131項。
重要成果如下:
1、中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0年來,葉叔華院士負責的 「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項目,集中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四大部委的100餘名科學家,把各自的研究資源、歷年觀測數據和外業成果,統一協調進行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已經在中國大陸地殼運動的監測與研究、精密地球參考系的建立和維持、地球自轉變化、青藏高原動力學、中國重力場和海平面變化、自然災害預報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災害等領域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和基礎資源。該項目不僅促進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大陸強震機理與預報》項目的建立,推動了「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APSG)」國際協作計劃的建立,也帶動了許多受國家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支持的研究項目。
2、開展與自然災害有關的天文現象與天文方法的研究,為國家減災防災提供信息
上海天文台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對厄爾尼諾事件預測的天文學方法,並最先成功地預測到引起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的1991年厄爾尼諾事件(此成果已在Nature上發表)。後來又成功預測了1993年、1994~1995年、1997年及2001年底前後出現的厄爾尼諾事件。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對非大氣影響的日長年際變化的平均貢獻約為10%,並提出在厄爾尼諾事件期間,該暖池運動可使一天延長幾微秒。
3、在國際上率先從理論上解決了國外學者長期未能解決的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的衛星精密定軌的難題
該研究結果已成為 IERS空間測地資料歸算規范之一。在國內率先完成了衛星激光測距技術測定地球自轉參數的研究和航天部的登月探測器軌道設計方法研究的工作。建立和維持地球和天球參考系,積極開拓和發展有關觀測技術,在深空探測、近地小天體(人造衛星和空間碎片)監測、導航定位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國家經濟發展、國防建設、深空探測和戰略資源儲備作出貢獻。
4、「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研究」獲重要成果
景益鵬研究員主持的「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研究」課題,採用計算機模擬方法研究宇宙結構的形成,首次發現了小質量暗暈的成團性比PS理論的預言要強得多,並提出了暗暈成團的精確公式,被廣泛用於預言星系和暗物質的成團性質,該工作也引發了許多修改PS理論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暗暈密集因子的對數正則分布公式,並被廣泛用於預言星系的觀測性質;發現暗暈的內部密度輪廓的冪指數在-1.1和-1.5之間,該工作已成為高精度研究暗暈結構的最有影響的三個工作之一;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暈內部物質分布的三軸橢球密度分布模型;最早提出了構造星系相關函數和速度彌散的星系團低權重模型,並已發展為目前流行的暗暈星系佔有模型。該項目繼2004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後,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5、發現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最令人信服的證據
沈志強研究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研究小組,通過對位於銀河系中心被稱為人馬座A*(Sgr A*)的神秘射電發射源的高空間解析度觀測,發現了支持「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觀點的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該研究成果刊登在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上,迅即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一些國際和國內的科技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內報道了這項研究工作,Nature在同期的欄目內還配發了專題評述。
6、首次高精度測得銀河系英仙臂的距離
徐燁博士與南京大學天文系、美國哈佛-斯密松寧天體物理中心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專家合作,使用世界上先進的甚長基線干涉儀,將太陽和地球的距離作為基線,採用三角視差的方法,首次高精度測得銀河系英仙臂的距離,測量的相對精度為2%,這是有史以來天文學中該類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該論文在2006年1月6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正式發表,雜志還採用該研究成果作為封面。
7、主持「973」計劃「宇宙大尺度結構和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項目
該項目在多學科交叉的基礎上,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為主線,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與演化和銀河系結構與演化兩大密切相關的關鍵性科學問題。研究隊伍匯集了該研究領域的國內精英人才,由來自上海天文台、國家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共8家單位的64位研究人員組成。
發表論文 論文題目第一作者發表年度Attitude and Spin Period of Space Debris Envisat Measured by Satellite Laser RangingDaniel Kucharski2014Assessment of InSAR Atmospheric Correction Using Both MODIS Near-Infrared and Infrared Water Vapor ProctsChang, Liang2014ARE HIGH VELOCITY PEAKS IN THE MILKY WAY BULGE DUE TO THE BAR?Li, Zhao-Yu2014Arcsecond-Scale Radio Jets of Ultra-High-Energy Synchrotron Peak BL Lacs (UHBLs)Wu, Zhongzu2014An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view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HI gas in galaxiesWang, Jing2014AN MHD MODEL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Meng, Y.2014An Inhomogeneous Je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L Lacertae ObjectsChai, Bo2014An adjoint-based FEM optimization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following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New insights for the limits of the upper plate reboundPulvirenti, Fabio2014ACTIVE GALACTIC NUCLEUS FEEDBACK IN AN ISOLATED ELLIPTICAL GALAXY: THE EFFECT OF STRONG RADIATIVE FEEDBACK IN THE KINETIC MODEGan, Zhaoming2014Accuracy assessment of applying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o calculate ground-based GPS/PWV over ChinaZhao, Jingyang2014Absolute Proper Motions Outside the Plane (APOP)Qi, Zhaoxiang2014A vertical resonance heating model for X- or peanut-shaped galactic bulgesQuillen, Alice C.2014A toy model for the X-ray spectral variability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Cao, Xinwu2014A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method to estimate Earth's oblateness variations from global GPS observationsJin, Shuanggen2014A TALE OF THREE GALAXIES: ANOMALOUS DUST PROPERTIES IN IRAS F10398+1455, IRAS F21013-0739, AND SDSS J0808+3948Xie, Yanxia2014A single radio-emitting nucleus in the al AGN candidate NGC 5515Gabanyi, K. E.2014A simplified and unified model of multi-GNS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Chen, Junping2014A search for double-peaked narrow emission line galaxies and AGNs in the LAMOST DR1Shi, Zhi-Xin2014A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MERGER RATE OF GALAXIES AND THEIR CLOSE PAIR COUNTJiang, C. Y.2014A new spectral method to compute FCN (Invited)Zhang M.2014註:論文太多未全部顯示,詳情見參考資料 專利項目 專利名稱第一發明人授權日期藍寶石諧振腔主動型原子鍾及其諧振腔的製造方法張燕軍地面授時氫原子鍾張為群主動型氫原子鍾的真空裝置張為群雙頻段高效率射頻功率放大器李明昊一種GHz超寬頻數字下變頻方法項英一種氫原子鍾用的微波腔謝勇輝一種用於被動型氫鍾的控制方法及控制電路林傳富空間射電望遠鏡的接收天線陳昭宇2008-3-19充氣式空間射電望遠鏡接收天線陳昭宇2008-3-19用於太空中的接收天線陳昭宇2008-3-19周期法頻率穩定度和精度測試儀林傳富2001-4-5頻率相差和頻率穩定度測試儀沈季良2001-3-29隔離放大器沈季良2000-10-28實用型氫原子鍾脈澤振盪的結構翟造成1999-11-27丟筆自撿的數碼顯示屏鄔林達1998-4-2頻率同步鍾結構沈季良1998-3-1電子鍾表測量儀沈季良1997-11-8攜帶型閃光安全燈鄔林達1995-9-4有定時功能的吊扇電子調速器韓長根1992-10-7 《天文學進展》(季刊) 《天文學進展》雜志創刊於1983年,是中國天文學會委託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主辦的學術刊物(季刊)。涉及天文學的各個領域,反映其最新進展。主要發表對國內外天文學各分支學科的科研進展的述評, 也適當發表少量的研究簡訊、專題講座和學術活動報導。適宜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及大專院校學生閱讀。《天文學進展》1992年起被確定為中國國內天文學類的核心期刊, 並被國內外四種文摘性刊物和資料庫所收摘。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年刊》前身為創刊於1905年的佘山觀象台《天文年刊》,解放後由中國科學院接管,並仍繼續出版,直到1966年出版第26卷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79年復刊,並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下稱《年刊》),於1980年出版第1期。
《年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上海天文台主辦的以反映本台最新科研動態為主的天文學科綜合性學術刊物,通過新華書店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並已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清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NKI中國知網、VIP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
《年刊》主要刊載本台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研究論文、工作報告、實測資料、儀器研製報告和研究簡訊等文章,內容涉及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測量、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射電天文、觀測技術與方法、時間頻率、天文學史研究以及計算機軟硬體研究等領域。本刊也適當接受其他台站及國外學者的科研論文。

❻ 馬武華的科研成果

在醫療方面,馬武華教授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擅長各種危重病人圍術期的麻醉和管理。如心胸手術麻醉管理,肝、腎移植手術麻醉管理,高齡病人的麻醉處理,嗜鉻細胞瘤手術麻醉管理,嬰幼兒手術麻醉管理等。管理過近千台心臟手術的麻醉,擅長各種先心病、瓣膜置換手術、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大血管手術的麻醉管理,有超過放置200次以上的Swan-Ganz導管(肺動脈導管)的經驗,超過一千台胸科手術的麻醉經驗,在單肺通氣低氧血症綜合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發表了十幾篇低氧血症綜合防治的論著,在各種學習班和會議上做單肺通氣低氧血症綜合防治專題講座近10次。為提高全省廣大麻醉醫生應對麻醉學科最具挑戰性的工作----處理困難氣道的能力,在馬武華教授的組織下,他利用熟悉各項困難插管技術的優勢如(視頻下)纖維支氣管鏡引導氣管插管技術,MaCoy喉鏡,喉罩,通氣光索(Lightwand),逆行性引導氣管插管法,纖維光導視可尼硬鏡(shikeni),GlideScope視頻喉鏡,食道—氣道聯合管,緊急環甲膜穿刺套件,鷹嘴導管等,麻醉科在2008年舉辦了廣東省首屆也是華南地區首屆《困難氣道管理實用技術培訓班》。我國著名麻醉專家、廣東省麻醉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陳秉學教授充分肯定了我院麻醉科在困難氣道處理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和領先地位,並稱之為是最具實用性的培訓班。該學習班充分顯示了一院在困難氣道處理方面的系統性、多手段、先進的理念、廣泛的普及性和綜合實力,奠定了一院在全省困難氣道管理技術的領頭作用。
在教學育人方面,馬武華教授十多年來一直擔任中山大學醫療系,麻醉專業,公衛專業,營養專業和廣州中醫葯大學七年制研究生和五年制本科生的大課講授。並連續10多年義務擔任醫護人員、研究生的醫學專業英文的講授,大力倡導並推廣住院醫生16小時培訓制度,總住院醫生全日值班制度和復合人才的培訓制度(醫療、教學、科研、外語齊頭並進,院外各專科醫院輪訓)。
2005年末到2006年初,馬武華教授配合大學聯合幾家附屬醫院申報麻醉學碩士學位授權點並獲得成功,使廣州中醫葯大學成為我國中醫葯大學中極少的具有麻醉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學校。從此一院麻醉科研究生教育實現「零」的突破,招了麻醉學第一個研究生,使麻醉科人才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由以本科-大專-中專為主的三級模式迅速轉變為以博士-碩士-本科為主的三級模式。醫護人員素質大幅度提高,現已培養了研究生11名,在讀研究生5名,麻醉醫生獲得碩士以上學位的比例由7%迅速飈升到65%,翻了近10倍。
在科研方面,馬武華教授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廣東省麻醉學科獲得課題資助最多的專家之一。目前他正在主持的科研項目有7項,包括: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社會發展項目2項,Braun麻醉科學研究基金1項,廣東省中醫葯局建設中醫葯強省科研課題1項,廣州中醫葯大學創新基金課題1項,已完成的和參與指導的廣東省、廳、大學和醫院的科研項目有10項。在國內醫學核心期刊上共發表論文100多篇。主持的課題獲中山醫科大學醫療成果三等獎;參與的課題獲2000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2006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研製的《一種新型雙腔管》《改進型麻醉面罩》《氣管插管用一次性牙套》《中心靜脈測壓尺的固定裝置》獲得國家專利4項,正在申請國家專利2項。

❼ 張煒的科研成果

作品
1、2002年榮獲四川省首屆教師畫展一等獎。
2、2004年榮獲四川省第二屆教師畫展展出作品獲一等獎。
3、2007年榮獲四川省第三屆教師畫展展出作品獲一等獎。
4、2007、2008年連續兩屆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指導工作一等獎。
5、2008年榮獲中國教育學會頒發的國家「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先進個人。
6、在國家核心期刊《中國中小學美術》2008年第六期發表論文《清遠的美麗——來自彝鄉小學美術教育田野報告》。
7、 在國家核心期刊《中國美術教育》2008年第五期發表系列繪畫作品。
8、長達24頁攝影專題《水墨羊圈》發表在《文明》2004年第四期,相繼被《新旅行》、《涼山日報》、《四川日報》及多家網路媒體轉載。
9、 在台灣學術期刊《人籟》2005年11月號和《西部旅行》2004年發表攝影專題《恩陽》。
10、 繪畫作品《天巫系列》、《根》等發表在《蜀報》、《成都市美術家報》、《四川廣播電視報》等刊物。
11. 論文《沒有范畫的繪畫教學》獲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度課程建設論文評選優秀教改論文。
● 出版
1. 繪制教材《新概念小學英語》(全套1-8冊),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2. 繪制教材《啟蒙英語》(全套1-4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3. 繪制兒童讀物《假日英語一刻鍾》,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 繪制插圖《科學家隨筆》(叢書全套5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5. 任教育部指定編寫的中小學攝影教材的編委並承擔大量的編寫工作,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6.合著《英語教學用簡筆畫》,2009年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另外印製個人攝影專集《水墨羊圈》,並在平遙國際攝影節上交流,獲法國攝影大師何奈.布里好評。在法文網站http://ammonteil.free.fr/expo/上有個人繪畫及攝影作品專頁介紹
作品參展及收藏情況:
1. 2004年5月,應法國圖盧茲市政府邀請赴法舉辦關於四川彝族諾蘇人的專題影展,該展覽是圖盧茲市政府在「中法文化年法國年」市政規化中的4個展覽項目之一(2005年9月2日,影展作為「中法文化年中國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官方項目在詩俾家美術館展出)。該展於2005年1-4月在巴黎和波爾多巡迴展出。
2. 2004年在歐洲著名的設計學院法國蒙托邦設計學院舉辦畫展和講座。繪畫作品被該學院收藏。
3. 2005年6月,個展《巴黎,成都,羊圈》在成都法國文化中心展出。
4.2005年7月,個展《諾蘇人的羊圈》在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富士大廈展廳展出。
5.2007年12月在上海舉辦專題影展。
6.繪畫作品被喬治亞州州立大學收藏。
其它學術活動及教學成果
1. 四川省教育廳聘為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
2. 四川省教育廳聘為2008年度四川省中小學生優秀藝術人才選拔賽評委。
3.四川省教育廳聘為高考藝術類特長生加分考試評委。
4.成都市教育局聘為成都市美術教師資格證認證專家評審組成員
5. 2006年被成都市錦江區教育局聘為「2006年錦江區中學美術新課程優質課評比」評委;
6. 為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民族地區教師培訓計劃」擔任培訓專家,培訓全省民族地區美術教師,舉辦專題講座兩次(西昌、川師大);
7. 為全錦江區中小學美術教師進行講座四次。
8. 2004年接受法國圖盧茲市政府邀請到三所法國中小學校上傳統中國藝術課,並應邀在歐洲最大的設計學院蒙托邦藝術學院舉辦講座。
9.2006至2008年多次為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和迪卡特地區學校的來華訪學團校長及師生上中國畫課。
10.2010-2011年分別為丹麥和挪威大學師生訪問團作中國繪畫講座。
11. 2001-2008每年堅持自費深入到涼山的彝族山區羊圈小學教書支教,輔導貧困學生進行繪畫創作,大量優秀作品在中國、法國和美國展出、義賣和出版。
12.負責學院民族教育實驗室設計與裝修建設。
13.負責學院書畫長廊的學生書畫作品部分的設計與建設。
14.設計並製作學院2010年學生素質匯報展美術作品部分展板共計17塊。
15.2010年7月作為四川省教育廳特聘專家為全省高中美術新課程改革遠程在線培訓作現場直播講座,全省美術老師現場反映良好。
項目
獨立申請法國AEA助學基金會項目《彝族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培訓》(2005—2009),經費50000人民幣,已順利結題,並出版《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培訓手冊》

❽ 學校的教科研工作室怎樣展開的,談談具體做法和你的收獲.

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科研

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教師不僅應該較為系統地掌握基本的教育規律和從事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還必須掌握關於開展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積極
投身於教育科研實踐,善於通過教育科研活動不斷取得教育科學新知識,探索教育科學新領域。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可以顯著提高自身的素質,可以使自己進一
步明確教育規律,了解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提高教育理論修養,更新自己頭腦中一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可以逐步養成對自己教學活動的經常性反思,提高教學監控能
力,可從中學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分析、歸納、總結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特色。因此,我們說: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是優秀教師成長的必由之
路。
一、教育科研的本質和特點
1、教育科研的本質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採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規范,探究教育現象或教育活動的性質、規律,以便發現新信息、取得新認識、獲得新知識的研究活動。
2、教育科研的特點
(1)問題性(沒有問題就無法開展研究<如優生給差生打工、陰盛陽衰問題等>)
(2)創新性(首創、改創、仿創)
(3)繼承性(前人成果,古代、近現代教育家<如前蘇聯、中國>)
(4)規范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
課題的選擇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育科研的起點,是探索的第一步。課題不僅僅是個名稱,它應體現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展示研究的目的、意義。課題選得好,科研工作就有可能順利進行,課題選得不好,科研工作就難以開展或難以進行。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主要在兩大來源:一是中小學教育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二是教育理論文獻中提出的關於中小學教育的理論問題。中小學教師選擇科研課題,要注意以下三條原則:
1.實踐性原則: 應主要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尋找課題。「干什麼研究什麼」,使教育科研見到實效。
2.創新性原則: 在堅持實踐性原則的基礎上,應選一些新穎、獨特的課題。
當前,比較新的課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精神的培養。
(2)多媒體教學。以研究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和缺點、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結合具體學科和年級課件的運用等等。
(3)課程改革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可以研究教材的設計思想和具體內容、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
(4)學生學習積極性問題。可以調查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內容的難度、教師的反饋與評價方式、學生自己對學習結果的歸因;還可以針對某個學生的實際,做深入細致的個案分析,或採取某些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
(5)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可以對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方法進行調查、結合各學科各年級研究各部分知識的學習方法及其指導等。
(6)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考慮形成適合於自己特點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應就具體的內容進行研究,如各教學環節的教學方法、教學的策略和技巧等。
(7)課堂教學中的平等問題、性別問題、交往問題、權利問題。如教師是否公正地對待和評價每個學生、教學活動中男女學生的性別差異、如何有效地利用交往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哪些權利和義務等等。
(8)教學中的情感分析和人本主義理論。可以研究如何調節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最佳教學狀態和學習狀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
(9)教學中的智能發展理論。可以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和強項,開發學生的智能,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10)德育實效性問題。可以研究一切有助於學生思想品德提高、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方法,特別提倡個案研究。
3.可行性原則: 要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課題進行研究。
三、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驟
1、提出問題(也叫「問題的提出」)
問題即課題,要善於發現問題,沒有問題就無法開展研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現問題的思維策略:懷疑、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移植、深入研究現象、比較。

提出問題時,還要進行考證,了解國內外關於這一問題研究的現狀,特別是國內同行的研究狀況,看別人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有什麼進展,提出了一些什麼觀點和主
張,達到了什麼樣的研究水平,這也是體現我們研究實力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二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
復,盡量少走彎路;三是為自己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個突破口,把別人研究的成果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分析他人研究的局限性,或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力爭有所創新。

問題提出以後,還要有理論依據,不要把一些不相乾的理論(或者說僅僅是一些名詞而已)堆壘到這一部分來,如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等等,既不陳述這些理論到底是什麼,也不說明這些理論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只不過是貼張標簽、裝點門面而已,有穿靴戴帽之嫌。對
於前人的同類研究成果要陳述清楚,要注重和自己所研究的課題的聯系,認真地分析其利弊得失,這樣才能起到學習借鑒的作用。
2、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
課題提出以後,就要制定詳細、操作性強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計劃的基本結構:
(1)課題名稱
(2)負責人及成員分工
(3)研究目的、意義
(4)國內外研究現狀
(5)具體研究內容(要寫得准確具體,不要含糊其詞或過於籠統)
(6)研究方法及手段
(7)實施階段(時間、步驟)
(8)保障條件(人員結構,能力水平,資料,設備)
(9)經費
(10)成果形式(專著、編著、經驗、總結、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
「具體內容」、「研究方法及手段」和「實施階段」是科研計劃的核心內容。
3、申報立項
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後,要到科研管理部門(規劃辦)申請立項(國家級,省、市、縣級)。以便接受指導、檢查和鑒定,這既有利於提高科研工作科學化的水平,也利於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當然不立項也可以搞科研。
4、實施計劃
核心:加強科研過程的控制與管理,此階段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計劃開展研究。
(2)在實施過程中,要堅持理論服從實踐的原則,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充實完善或調查原有的研究計劃。
(3)要加強過程管理,建立研究檔案,全面客觀地收集、保留研究材料和數據。
(4)加強階段性總結,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小結,把工作中期取得的成績和問題找出來加以分析,調整下一步研究計劃,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
從課題研究一開始,就要將與課題有關的文件和研究過程中收集到的材料分類整理,以檔案的形式保存好,為上級科研部門檢查和結題時做准備,這是一項細致又艱巨的工作,如果平時不注重收集,保留原始材料和數據,結題驗收時,就會影響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成果的真實性。
課題研究的資料主要有以下六種:
①計劃性資料(《方案》,《實施計劃》,附助性計劃)
②基礎性資料(調查:基本情況——學生的居住,家庭,父母職業,文化程度,實驗班,學生興趣愛好,性格,實驗教師自然情況、學歷、教齡、教學水平......)
③過程性資料(階段性實驗記錄、實驗教案、典型課後分析研究記錄、課外活動設計;教師觀察記錄;社會、家長、學校、社會反映)
④專題性資料(實驗需要的專題講座、報告、研討資料)
⑤效果性資料(個案、群體變化:測試成績的試題、答案、試卷及有價值的學生作業、製作、作品、成果等)
⑥總結性資料(階段性總結;學期、學年總結;論文、報告)
注意:所有資料要真實准確、完整系統、科學適用(分類目錄,突出重點材料)。
5、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按研究計劃,研究時間已滿一定要結題,就要撰寫研究報告,它既是教育科研承前啟後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它的水平直接關繫到整個研究的成敗。
一般來說研究報告主要由以10個部分組成:
(1)題目
(2)作者單位和姓名(是集體研究的應註明執筆者)
(3)內容摘要(關鍵詞:主要內容概括、總結交待研究問題、理論假設、研究方法、結果與結論。200字左右)
(4)問題的提出(引言、課題形成過程<背景>、目的意義、操作定義)
(5)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採取方法和措施、變數控制、研究階段)
(6)研究結果(材料加工整理、表格、圖像數據)
(7)分析與討論(分析解釋結果、原因分析與推斷、分析綜合發現新規律、指出應用價值、提出研究不足)
(8)結論(最終全部成果)
(9)參考文獻
(10)附錄(有關材料、表格等)。
撰寫研究報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題目要明。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定要簡潔明了,讓人一看就知道你要研究什麼問題,不要羅羅索索,一個標題就長達幾十個字,生怕別人看不明白,事實上不必要。不要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要言簡意賅、畫龍點睛,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②思路要清。要緊緊圍繞所要研究問題的中心來寫,注重邏輯性,或由近及遠,或由合到分等,要順其自然,逐漸展開。
③觀點要新。科學研究就是要推陳出新,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不能老是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復研究,而不要老是跟在別人的後邊炒別人吃過的剩飯。
④形式要活。要講究可讀性,要有點文采。
⑤文字要簡。做研究報告要注意精煉,這樣既可以節約筆墨,也能夠節約時間。

⑥內容要實。對於研究的內容要實在,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我們把它研究了,解決了,得出了規律性的結論並形成文字就是科學研究,這樣的
文章就是好文章。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有深度,或者說有一點理論色彩,借用理論家的思想也是可以的,但要注重對理論准確而全面地把握,要融會貫通。
6、申請結題
課題研究報告完成以後,將研究的所有資料(含課題研究報告)准備齊全就可以向原申請立項的單位申請驗收結題。驗收結題單位將組織有關專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對你申報的課題進行鑒定。課題結題後,驗收結題單位將頒發課題評審鑒定意見和課題結題證書
四、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A.教育觀察法
(一)教育觀察法的含義、特點和功能
1、教育觀察法的含義
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內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並描述教育現象的方法。
2、教育觀察法主要的特點
(1)目的明確。觀察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為解決某個問題而主動進行的。目的在於獲得直接的經驗事實素材。
(2)真實自然。觀察是指觀察對象不加干預控制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從而使研究者能夠考究被觀察者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3)直接翔實。觀察者和對象共處一體,研究者能夠直接地、准確地了解到正在發生的教育現象及應採取某措施而發生的現象,獲得真實、生動而翔實的資料
3、教育觀察法的功能
(1)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的情況,以進一步探尋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規律,深入研究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改進教育工作。
(2)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我們系統地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情況,從而探討與教師教學活動有關的規律。
(3)了解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研究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4)了解學生與教師的群體氛圍,揭示各項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教育過程得到更好的調控,從而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5)了解其他教育影響的作用,比如內外環境、教學手段、教材等方面的情況。
(二)教育觀察的分類
1、自然觀察法和實驗觀察法
(1)自然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即事件自然發生對觀察環境不加改變和控制的狀態下進行的觀察。
(2)實驗觀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中進行的系統觀察。其具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和周密的實施計劃,對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做精確的觀測,對被觀察者的行為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影響
因素(自變數)進行控制,並觀察這種控制對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因變數)的影響,從而發現這些影響因素與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
2、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
(1)直接觀察是直接通過觀測者的感官考察被研究者活動,獲取具體而起初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2)間接觀察是觀察者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考察研究對象活動的方法。
3、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
(1)參與觀察法是研究人員參與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之中,通過與觀察對象共同進行的活動從內部進行觀察。所有的參與觀察研究都介於「參與者的觀察」與「觀察者的參與」之間。
(2)非參與觀察法是研究逐步參與被觀察者的任何活動,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觀察的方法。
4、有結構觀察法和無結構觀察法
(1)有結構觀察法是在觀察前有詳細的觀察計劃、明確的觀察指標體系,觀察時嚴格按計劃進行,能對整個觀察過程進行系統地、有效地控制和完整、全面地記錄。
(2)無結構觀察法是研究者只有總的觀察目的和要求,或只有一個大致的觀察范圍和內容,沒有詳細的觀察計劃和觀察指標體系。
5、時間取樣觀察法和事件取樣觀察法
(1)時間取樣觀察法是在選定的一定時間內進行觀察,對觀察對象在這一時間段內或這一時
刻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行為表現和事件作全面觀察記錄。
(2)事件取樣觀察法是對某種研究目的有關的、預先確定了的、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到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持續時間等方面進行的觀察和記錄。
B.教育調查法
(一)教育調查法的含義、特點、功能
1、教育調查法的含義
教育調查法是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教育問題或教育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教育現象等科學事實,並形成關於教育現象的科學認識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調查法所要考察的教育問題或教育現狀包含四個不同的層次:
(1)作為個別教育要素存在的,如教師、學生、課程,教材、教育經費、學智等單個教育要素的狀況。
(2)兩個或兩個以上要素之間的關系或聯系的存在,如師生關系的狀況、學校教育結構狀況等。
(3)教育活動中各種要素相關聯而表現出的教育實踐及其中包含的思想觀念狀況。
(4)教育要素綜合體現的教育質量。
2、教育調查法的特點
(1)在研究對象上是以活動形態或現實存在形態的教育問題、教育現狀作為對象的,其活動形態的教育問題或教育現狀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2)在研究目的上不是以操縱並改變研究對象的狀態來獲得關於教育問題的認識,而是就
事論事,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測量等方式,獲得關於研究對象的教育科學事實。(3)在研究方法的性質上是一種通過語言直接與研究對象打交道的研究方法。
3、教育調查法的功能
(1)幫助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管理部門了解教育工作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學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教育管理和決策提供現實依據。
(2)幫助學校老師了解教育活動中各個教育要素的現狀,為制定有效的教育活動策略提供依據。
(3)幫助教育理論工作者從教育實際中發現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有利於較全面的了
解和把握教育理論發展的實際。
(二)教育調查法的類型
1、常模調查和比較調查

(1)常模調查在於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動等方面的一般狀況的調查,掌握教育的一般發展狀況,如學期階段教育、檢查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水平是否達標等。
(2)比較調查在於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動等方面的差異狀況的調查。如升學考試、學科競賽以選拔優秀學生或專業人才。
2、普遍調查與抽樣調查
(1)普遍調查是把特定范圍的所有調查對象逐一進行的調查。
(2)抽樣調查是從所有的調查研究對象總體中按照一定的抽樣方法抽取一部分樣本,通過對樣本的考察而進行的調查。
3、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
(1)問卷調查是研究者用統一嚴格的、設計完整的問卷,搜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或教育現象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
(2)訪談調查是研究者通過口頭交談的方式,向被調查者提出問題,引起被調查者回答問題,從而收集有關教育現狀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
4、綜合調查與專題調查
(1)綜合調查是對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調查的內容設計該現象或問題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
(2)專題調查是一種調查內容較窄,僅涉及一兩項內容的調查,或者僅就教育現象中的某個方面進行的調查。
C.教育實驗法
(一)教育實驗法的含義及特點
1、教育實驗法的含義
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運用科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論及假設為指導,有目的地操縱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條件,通過觀測與所控制的條件相伴隨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現象變化的結果,來解釋教育活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無論哪種教育實驗都具有以下四種質的規定性:
(1)要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假設是對所要研究的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的一種假定性的說明。
(2)必須改變某些教育要素的狀況或教育條件。
(3)必須控制某些條件。
(4)要從被試的身心發展水平或教育活動的效率等方面檢驗實驗的假說。
2、教育實驗法的特點
(1)研究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教育的科學事實,而是為了通過假設檢驗和歸因分析,形成教育的科學理論。
(2)研究的對象不是靜態的自然事物,而是動態的、滲透著復雜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動。
(3)在具體方法上不是以完全的定量描述去追求教育變數的精確度,而是通過定量描述與定性描述相結合來描述教育變數之間的某種確定性的關系,注重對教育變數的變化過程進行縱向的相關分析和因果分析。
(二)教育實驗的基本結構
教育實驗涉及三個基本的要素:即實驗要改變的教育因素或教育條件、要控制的不被改變的相對穩定的要素條件、要觀測的結果。在教育實驗方法論上,三個基本要素分別被稱為自變數、無關變數和因變數。
變數,又稱為變數,是實驗方法論的一個術語。某個與實驗相關的因素或條件,如果變成了可觀測的、數量化的東西,則可稱為變數。
(1)自變數是由研究者操縱對被試產生影響的條件或變數,是研究者呈現給被試的刺激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材內容、師生關系、管理制度等,都能作為一項實驗的自變數。
(2)因變數,又稱應變數、倚變數,是由自變數的作用而導致的被試變化的結果。因變數是
對自變數的刺激做出的反應,是一種結果變數。

(3)無關變數泛指除自變數以外一切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對實驗可能起干擾作用的因素。無關變數對實驗並不是真的「無關」,它只是研究者在實驗中為作為自變
量的、不打算研究的變數。無關變數僅僅是與實驗目的無關。但它與實驗結果是有關的,在一定程序上影響著實驗的結果,因而在實驗中需要對無關變數加以控制。
D.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研究的參與者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的主要特徵
1、研究主體是教育實踐工作者,即中小學教師。研究結束後,中小學教師又是研究成果的應用者。
2、研究的問題是中小學教師教育實踐活動中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行動研究所研究的問題都具有特殊性,主要是一地一校中的問題,可以是針對個別學生、特定事件的研究,也可以是班集體和整個學校內某個突出問題的研究。

3、研究具有情境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行動研究法要求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觀察現實中發生的現象(因變數),分析該現象可能與什麼因素(自變數)相
關,提出假設,通過調查收集資料,證實或否定提出的假設,從而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計劃提供科學依據。行動研究不強調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或進行對比,允
許在總目標的指引下,邊行動邊調整方案。研究者不僅可以依據逐步深入的認識和實際情況,修改總體計劃,而且可以更改研究的課題。
(二)行動研究法的基本步驟
一般來說運用行動研究法進行教育科研,其實施步驟可歸納為以下七項:
1、發現問題。教育實踐工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鑒定問題。從所發現的問題中選定研究的主題,了解問題的本質和范圍,診斷問題存在的原因,為有效地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3、文獻研討。深入研究有關文獻,以便從過去的研究中獲得目的、范圍、方法及程序方面的啟示和相關的理論。
4、設立假說。假說是某種行為可能產生某種結果的預測,是未經證實的結論。假說包括兩部分,一是將要採取的行動,二是對行動結果的預測。
5、擬定計劃。擬定計劃有助於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擬定計劃應遵循可行性、協調性、同步性以及可測性原則,一份完整的計劃至少應該包括下列各項:(1)研究計劃標題;
(2)研究目的;
(3)研究假設;
(4)被試的選擇;
(5)變數的控制;
(6)研究方法及步驟;
(7)資料收集及測量工具的選擇;
(8)研究人以及分工;
(9)經費來源;
(10)研究實踐及研究工作的措施
6、實施行動。根據計劃和研究假設進行研究活動,通過觀察、調查、問卷、測驗等研究方法不斷收集各種資料數據,並根據行動得到的信息,不斷對計劃內容加以改進。
7、評價結果。實施研究行動後,須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辦法,在專家的指導下,將研究結果加以整理,得出結論,供評價行動研究效果和推廣應用。
(三)行動研究法要注意的環節
1、選好可研究的問題。行動研究法一般不回答普遍性的問題和一般的理論問題。它只研究學校中足以引起實際工作者的困惑、影響教育、教學某一方面工作的問題,只研究此時此地這一方案比那一方案是否產生更好的效果。
2、要將各種觀念名詞說清楚。
3、要在研究前人的研究經驗與成果的基礎上,依據此時此地的需要,擬定周密的可行計劃。
4、系統收集各種資料,一方面按行動計劃做好經常性的預定資料的收集和記錄保存,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和保存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有價值的隨機信息。
5、詳細而客觀地分析和解釋資料。分析資料時,應兼顧其在統計上的意義及實際意義。在解釋結果時,必須客觀且特別注意所得資料的特殊性,不可主觀做出適用於其它情況的推論。

❾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田剛教授是具有卓越學術貢獻的國際領袖級數學家,在國際數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他曾於2002年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作一小時大會報告,成為歷史上做此規格報告的首位中國人。田剛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 田剛每年回北大開辦和組織講座, 指導青年教師和學生。 他主持的「北京大學特別數學講座」培養了不少的人才, 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2005年以來, 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為北京大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嘗試新的模式,同時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2005年5月, 北京大學克服困難為「數學中心」 准備了臨時辦公用房。幾年來,在「數學中心」主任田剛院士的主持下,「數學中心」創新體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都取得傑出成果。2005年至今,「數學中心」成功舉辦6個主題學術年活動、20餘個重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研討班、25個高水平學術專題或時期專題系列講座;國內外赴「數學中心」進行正式訪問的人員達550餘人,並有1800餘人參加了中心舉辦的學術活動。這些工作,已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為實現建成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數學中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學中心」專題學術年活動的選題和研究計劃的制定,都充分考慮和結合國內 (特別是北大數學學院)青年教師的學術發展和學生培養的需求。「數學中心」聘請菲爾茲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 A. Wiles、 A. Okunkov和E. Zelmanov;美國科學院院士 L. Caffarelli, S. Klainerman, R. Bryant,I. Daubechies, Paul Rabinowitz ;法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數學家聯盟前副主席J. M. Bismut 等著名數學家來中心講學、舉辦高水平講座或開設前沿課程。例如,「數學中心」聘請美國科學院院士S. Klainerman來「數學中心」主持專題系列講座,並開設了為期3個月的 「非線性波方程和廣義相對論」的前沿課程,他還把其研究團隊帶來「數學中心」開展合作,為年輕的教師和研究生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最近,「數學中心」還面向全國研究生開設了「研究生基礎強化班」。另外,在北大原有的基礎課之上,「數學中心」 還開設大量前沿課程, 開拓學生眼界和思路。經過前沿課程和名師的指點,同學們更加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方向和方法。
2005年以來,「數學中心」 舉辦了幾何分析、科學計算、統計學與IT 技術、群與代數的表示、非線性微分方程、北京大學特別數學講座、應用數學與科學計算、多尺度建模與復雜流體、自適應演算法、量子力學、多項式代數等25個學術專題或暑期專題。 舉辦了「非線性分析及其應用」國際會議、幾何分析前瞻、 幾何拓撲國際會議、計算數學與應用數學前沿研討會、第二屆群論與代數組合論國際研討會、非線性微分方程及其應用國際會議等重要學術研討會20餘次。
自2005年成立以來,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已成功舉辦6個主題學術年活動,20多個重要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研討班,25個高水平學術專題或系列講座,國內外550多人到中心正式訪問,1800多人參加中心舉辦的學術活動,在國內外數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參加這次會議的委員多是國際數學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包括多名菲爾茨獎、沃爾夫獎等國際數學大獎獲得者。

❿ 翁乾明的科技成果

翁乾明同志具有很強教育科研能力,經常應邀參加各級各類學術交流或開專題講座,在省內外中學教育界享有較高聲譽,在全國性會議和省、市級會議上共做了30多場的綜合性學術報告,均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撰寫近50萬字的研究文字,參編了《福建省素質教育叢書-高三化學》和《素質教育管理新論》兩本書,作為受教育部資助的「特級教師文庫」的著作之一,其專著《論教師的自我突破》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近年,他還發表了《搞素質教育也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關於「3+X」高考改革的幾點思考》、《97年高考化學卷計算題解題思路》、《教師要建立積極豐滿的自我意象》、《關於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縱談高考標准分制度》、《試論中小學計算機的「潛件」建設》、《理論聯系實際的圖象分析》、《元認知理論與校長的「自我突破」》等文章。親自擬定了《三明二中改革與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主體性教育的初步嘗試與設想》、《98屆高二理科實驗班原則》等指導性的文件。
翁乾明的工作受到了黨和政府和充分肯定。1991年被授予「福建省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被授予「福建省優秀青年教師」稱號,1992年6月選青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1992年1月被評為「三明市拔尖人才」,1993年獲三明市政府的二萬元重獎,1994年8月被省政府授予「特級教師」榮譽稱號;1997年10月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被定為「百千萬人才工程」的人選,2000年被省教委授予「福建省優秀中青年校長」稱號;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還被被邀請為「中國人民政協第九屆福建省委員會委員」;2003年獲三明市政府三萬元重獎。
其他職位
翁乾明同志於2003年5月參加福建師大附中首次面向全省公開選拔校長,在競聘演說中充分展示了其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管理模式和開拓創新的工作思路,贏得全校教職工的心,得到附中廣大教職工的擁護和支持。2003年7月,他被任命為福建師大附中校長。
2008年12月22日, 師大張金棟書記、許明副校長、游小波副校長(兼黨委組織部部長)等領導到福建師大附中召開全校教工大會。會議由許明副校長主持,游小波副校長宣讀了師大黨委對附中主要領導的調整決定,林壽樺書記、翁乾明校長調任師大工作,葉燊同志任附中分黨委書記,林瑜副校長主持附中行政工作。
師大黨委決定翁乾明同志擔任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正處級)。

閱讀全文

與科研成果專題講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