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種共享發展的理念是什麼
Ⅱ 如何讓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從收入分配的角度看:
1、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回配製度,為實現發展成答果由人民共享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舉措;
3、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另一重要舉措。
(我認為 「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等同於「社會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所以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實現收入分配公平」)
Ⅲ 如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從宏觀上來看,發展成功是由自然資源和社會勞動所形成的。自然資源提供了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成財富,形成發展成果。 有學者進一步細化,從資源的角度,把形成發展成果的資源,區分為三大類,即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其中組織資源具有決定性意義。 成果是財富,資源也是財富。相對來說,最後成果價值是有形而有限的,源頭資源是無形而無限的。 在形成發展成果的三種資源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組織資源的利益與他們無關,文化資源的好處也很少能得到,而經濟資源的材料部分是別人控制的,老百姓能夠做主的僅僅是個人勞動部分。 如果做一個大概的比例劃分,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價值各佔三分之一,其中經濟資源的材料佔三分之二,勞動佔三分之一,那麼對於全體老百姓來說,他們所能夠做主的也就是整個資源的九分之一,而九分之八的部分卻由少數強勢群體來做主。 也就是說,從分配角度來看,在源頭無形處,少數強勢群體對最有價值的資源進行了最不合理的分配;而在最後的有形處,老百姓期待著共享有限的發展成果。這就是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就應該對各種資源,雖然沒有當家做主的權力,但應該有監督和發言的機會。 我們應該清楚,生產、分配和消費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需要科學合理、統籌兼顧的分配機制,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也可以由此大力發展社會生產能力。
Ⅳ 怎樣才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1繼續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2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
3推進內城鎮化建設,關心容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
4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及在再分配中兩者的關系
5健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推進依法治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西部大開發等戰略
6建立健全醫療保障生活保障制度
7更加明確人民的地位及權利和義務
老百姓手中的錢多了,自然會覺得改革發展的效果好了,呵呵
Ⅳ 政府採取哪些措施讓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及其年度計劃,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確保這項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殘工委要切實加強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各級殘聯要充分發揮「代表、服務、管理」的社會職能,健全完善工作體系,加強基層組織網路建設,嚴格規范操作程序,落實責任,並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保證這一工程的順利實施。各級財政、民政、人勞、衛生、農辦、統計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推進這一工程的實施。各級新聞宣傳部門和各類新聞媒體要廣泛宣傳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重大意義,在全社會積極營造扶殘助殘的濃厚氛圍。
(二)精心制定實施方案。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涉及殘疾人殘疾類別、殘疾等級和收入狀況等諸多因素。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充分運用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成果,核實到人,切實掌握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精心制定本地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實施方案,並逐年制定年度工作計劃。
(三)確保政策實施公開公平公正。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對照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各項標准和條件,嚴格規范審核審批程序,切實加強動態管理。對申請相應救助保障的殘疾人,應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對因家庭收入提高或通過康復使殘疾等級發生變化的保障對象,應及時退出相應的救助保障或調整救助保障標准。
(四)強化績效評估和資金管理。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管理工作,特別是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基礎資料庫,實現信息共享和動態管理。要切實加強資金使用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努力提高資金使用績效。要建立有效的評估考核機制,及時掌握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工作進展情況,促進各項政策和措施的全面落實。
(五)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各縣(市、區)要積極開展「創建扶殘助殘愛心城市」活動,以此帶動和促進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有效實施。在創建活動中,要按照城鄉統籌、全面共享的要求,著力完善殘疾人康復醫療、教育培訓、就業創業、扶貧脫貧、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平等參與、權益保障等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加強殘疾人福利機構和設施建設,提升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力爭到2012年,全市60%的縣(市、區)達到「扶殘助殘愛心城市」創建標准。
Ⅵ 用唯物史觀回答為什麼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其理論邏輯是:第一,改革開放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第二,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三,推進任何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第四,如果不抓緊消除社會上存在的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第五,「改革是要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了意義。
沒有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改革發展怎麼來?人民群眾才是國家的組成基礎,而改革發展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沒有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就沒有可供共享的成果。
Ⅶ 如何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專性改革提供新屬力量,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為農民就業增收開辟新渠道,為城鄉融合發展增添新途徑,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迫切需要加強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讓農民特別是小農戶合理分享融合發展增值收益,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宗錦耀表示,要堅持「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原則,以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為核心,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為關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產加銷消」的互聯互通性,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來源:人民網
Ⅷ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指出如何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從指導思想上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經濟,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就業,穩定回物價。
2.具體措施上看答,要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向民生項目傾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對於醫療、養老、住房方面,實行新農合,提高養老金補助標准,實行保障房安居工程和對於低收入人群,給予財政補貼。
Ⅸ 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①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也體現了國家內機關堅持對人容民負責的原則,讓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②由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國家應該積極履行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的需要.
③是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的要求.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有利於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④體現了黨忠實地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國家實施正確的政治領導.
Ⅹ 發展是硬道理,社會公正也是硬道理,如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國家提出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等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就是要保障公共健康和教育問題,幫扶弱勢人群獲得受教育、就醫和就業等平等機會。只有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抓緊抓好,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二是力求公平公正。從理論上來說,不平等分三類:機會的不平等、過程參與不平等和結果的不平等。真正的平等在於賦予每個人機會的平等和過程的平等。讓他們可以有平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屬於自己的財富,讓他們可以在透明和公正的規則下,參與平等競爭。也就說,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是要解決越來越突出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根本措施是在繼續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偏重於大幅提高窮人的收入,「並使窮人的收入增長,能夠比整個國民經濟的平均收入增長,或者說比富人的收入增長更快。」
三是要完善分配體制。過去在初始分配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存在機會上的不均等,而這個機會不均等來自於權利的不平等,比如基本的就業權利很大程度上沒有充分體現。這樣會導致勞動收入的分配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另外,在再分配階段,涉及到政府公共財政政策,包括社會福利政策等等,也存在著制度上的區別對待,對部分人群的歧視,更多的財政資源用於城市而不是農村,更多的社會保障資源用於城市職工,而忽視了農民和農民工。如大量的外來人口或者農民工在城市裡工作,卻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不能同等地享有社會公共服務,造成他們與當地城市居民之間明顯的貧富差距。如果這些解決不好,它會長期地困擾我們的社會和政府。因此,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需要在初始分配過程及再次分配過程中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更加註重公平」的原則。
四是要建設完全非政府保護的競爭化的市場,發展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要避免出現:一方面是很多失地農民得不到足夠補償,另一方面卻出現了很多人靠土地暴富等不正常現象。要明白:只有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以後,城鄉差距才能得到改善,地區差距才能得到改善,社會矛盾才可能減少。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家不能只靠轉移支付來救助窮人和弱勢群體,關鍵是要加快政府改革,以合理管理公共資金和資源。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嚴格的,制度化的、透明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資源的管理制度,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勢將不斷擴大,很難逆轉。那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