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話的對漢語的研究
古代對於漢語的研究
中國對漢字進行零星解說,早在春秋時代就已開始。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又《昭公元年》:「夫文,皿蟲為蠱。」《周禮·保氏》有六書之說,可見戰國時對漢字的解釋已具系統性。
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學術巨著,影響十分深遠。
魏晉以後,字書有晉呂忱作《字林》,梁顧野王作《玉篇》。
五代、宋初徐鉉、徐鍇兄弟專治《說文》,大徐校定《說文》,小徐作《說文解字系傳》,對《說文》的研究有貢獻。鄭樵著 《通志·六書略》等,開創了研究六書的風氣。
元代有戴侗的《六書故》、周伯琦的《六書正譌》,明代有趙撝謙的《六書本義》,都是鄭氏學說的後繼。
清代《說文》之學大盛,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並稱 《說文》四大家。清末還是古文字學興起的時期。金文的研究,宋代雖已開始,但很粗疏。至清代金文出土的增加,甲骨文的發現,揭開了漢文研究的新篇章。清末以來,研究古文字的著作如孫詒讓《名原》、吳大澄《說文古籀補》,改變了宋代以來獨尊《說文解字》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對漢語的研究
辛亥革命以後,古文字的研究進展較快,成績顯著。影響最大的著作, 如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1915),王國維的《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1917),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1931)、《卜辭通纂》(1933)、《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1935),唐蘭的《古文字學導論》(1935)、《天壤閣甲骨文考釋》(1939),於省吾的《雙劍?殷契駢枝》(1940~1945),容庚的《頌齋吉金圖錄》(1937)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漢語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小屯建立了考古工作站,經多次發掘,又獲得大量商代的甲骨刻辭;在河南洛陽、鄭州等地也有商代的甲骨出土;在山西洪洞、陝西長安還發現了周代的甲骨刻辭;在湖南長沙、仰天湖、馬王堆以及山東臨沂銀雀山等地發現了大量竹簡、帛書。不少文字學工作者開始注意戰國文字、秦漢文字的研究。陳夢家的《殷虛卜辭綜述》(1956),楊樹達的《積微居甲文說》(1954)、《積微居金文說》(1959),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甲骨文編》(1964),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1978~1983),於省吾的《甲骨文字釋林》(1979)等,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成果。
漢字的整理和漢語拼音的推行
辛亥革命後,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這是漢字標音方法的一大進步,對識字教育和統一讀音有很大貢獻。但是,注音字母採取漢字筆畫形式,不便於國際流通。
早在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來到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里奇)設計了用拉丁(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有系統的方案。1625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N.特里戈爾)出版了拉丁字母的注音字匯《西儒耳目資》。清末一部分知識分子提倡改革文字,盧戇章、朱文熊、劉孟揚等人曾擬制過各種拉丁字母拼音方案。1928年南京大學院正式公布由趙元任、 錢玄同、 黎錦熙等制定的「國語羅馬字」。1931年瞿秋白、吳玉章等在蘇聯設計「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傳來中國,成為拉丁化群眾運動。
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開始研究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後,設立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進一步對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研究。1956年1月,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包含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1964年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共收2238個簡化字。這些簡化字現已成為全國圖書、報紙、刊物以及學校教育和日常文書工作的用字規范。
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同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的語文課本採用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即拉丁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文獻工作中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漢語拼音方案》已由中國法定標准發展成為國際標准。
為加強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國務院1985年12月決定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圍繞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大力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進一步擴大《漢語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提高全社會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國家語言文字工作以學校為基礎,以黨政機關為龍頭,以新聞媒體為榜樣,以公共服務行業為窗口,注重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目標管理、量化評估,普通話水平測試,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等基本的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監督語言文字社會應用和語言文字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普及程度和應用水平顯著提高。
㈡ 如何寫調研成果 報告
調研報告=我來了,調研成果=我有了,調研成果如何寫就是調研中通過什麼數據什麼事實說明了什麼,證明了什麼,就是我有了的有了哪些東西
㈢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
漢語言文學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關於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新聞、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
3.具有文學修養和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
4.了解我國關於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
6.能閱讀古典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文論汁「較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外國文學史、民間文學、漢語史、語言學史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論文寫作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編輯出版學。
漢語言文學(師范類)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教育及教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教師職業素養,初步具備從事本專業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正確的文藝觀點、語言文字觀點和堅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並具有處理古今語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讀和分析古今文學作品的能力、協作能力和設計實施語文教學的能力;
2.了解語言文學學科的新發展,並能通過學習,不斷吸收本專業和相關專業新的研究成果,根據社會需要和教育發展的需要,拓寬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在將新知識引人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富有開創精神;
3.了解本專業及相關專業各學科學術發展的歷史,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同時具有一定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素養。掌握資料收集、文獻普查、社會調查、論文寫作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學會在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前提下,開辟新的領域;
4.熟悉教育法規,具有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和漢語言文學教學基本理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
5.存良好的口語和書面語表達能力。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漢字學、漢語史(或文字、聲韻、訓估學)、中外語言學史、語言文字信息處理、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獻學、文學概論、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民間文學、比較文學、寫作、文藝心理學、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論。自然科學基礎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習、見習、教育調查、社會調查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漢語言。
㈣ 關於漢語能否走向世界的研究報告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患者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我們班有多少名近視的同學?那些近視的同學們又為什麼近視了?近視該如何預防?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為了解小學生近視情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們小組對本班近視情況做出了調查,並對其作出了分析。 二.調查方法: 1.自己觀察、記錄。 2.調查、訪問。 3.從書籍報刊中摘錄。 4. 利用網路搜索。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我們班目前已有2人近視,約佔全班人數的4.2%,其根本原因就是平時不注意愛護眼睛,沒有對預防近視引起重視。 2.近視成因較多,其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營養體質因素和睡眠因素。導致小學生近視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保護眼睛,讀、寫姿勢不正確,光線不適宜,睡眠不足,過度地看電視、玩電腦,攝入大量的蛋白質。 3. 近視眼也稱短視眼,因為這種眼只能看近不能看遠。這種眼在休息時,從無限遠處來的平行光,經過眼的屈光系折光之後,在視網膜之集合成焦點,在視網膜上則結成不清楚的象。遠視力明顯降低,但近視力尚正常。 四、結論 (1)近視的主要原因: 1 看電視、電腦距離太近,時間太長; 2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3 讀寫姿勢不正確 ; 5 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陽光下讀書學習 ; 6 長時間的坐在電腦、電視前; 7不合理飲食; 8 在車廂等動盪的場所里看書; 10不認真做眼保健操,沒有保護眼睛的意識; 11遺傳因素。 (2)預防近視的方法有: 1看書時坐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做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2每天堅持做兩次眼保健操。 3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4合理飲食,注意營養。 5改善學習環境:定期要檢查學習環境的採光、照明是否充足,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6定期檢查視力。 7看電視半到一小時以後至少休息5-10分鍾,不要躺著看電視等。 大家無論在哪裡,都一定要謹記保護視力,愛護眼睛,因為「眼睛是心靈之窗」,失去了眼睛,就無法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了。讓美麗的眼睛陪伴我們一生!
㈤ 漢語教學急需什麼樣的研究成果
教授評定條件: 評定標准:教授原則上應具備碩士以上學位,須對本學科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及時掌握本學科國內外的發展動態,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具有提出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或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的能力;在本學科某一領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主持或直接指導完成具有較大學術、技術意義的研究課題或攻關項目,取得重大成果,或公開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藝術作品,出版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教材,或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較大貢獻,在本學科有一定的知名度;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顯著,具有領導本學科教學、科研以及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的能力,主持和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室和教材建設,指導和培養過碩士研究生,具有指導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一、適用范圍 本條件適用於高等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 二、政治思想條件 熱愛祖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遵紀守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勇於探索,開拓創新,能全面履行現任職務崗位職責,積極承擔教學工作任務,學風端正。任現職期間,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學歷、資歷條件 具有大學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取得副教授資格5年以上。 四、外語、計算機條件 (一)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參加全國職稱外語(古漢語)統一考試,成績符合規定要求。 (二)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參加全國或全省職稱計算機考試,成績符合規定要求。 五、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能力)條件 取得副教授資格後,具備以下條件: (一)系統講授二門以上課程,其中一門為基礎課(包括專業基礎課或技術基礎課),並能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組織課堂討論,指導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 (二)為本科生系統講授過一門以上課程(其中省屬重點骨幹大學教師還需擔任過一屆以上研究生的導師或系統講授一門以上研究生學位課程),或指導過青年教師、進修教師學習一年以上; (三)主持過省(部)級以上的科研項目全過程的研究、開發工作並通過省(部)級鑒定;或在本學科領域開展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工作,取得多項成果或發表多篇(部)有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著作或藝術作品。 六、 業績成果條件 取得副教授資格後,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的同時,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註:省教育廳職改辦對省屬十所重點高校按下列條件之二掌握,人事處): (一)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優秀教學成果獎(額定人員,以證書為准);或獲省(部)級上述獎項、XXX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以上獎勵(額定人員,以證書為准); (二)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有兩學年以上教學質量考核為優秀;或擔任省級以上精品課主講教師;或獲得省級以上模範教師、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XX省中青年骨幹教師津貼人員(附相關證書及證明); (三)至少主持(排名第一)一項或主要參加(前三名)兩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完成科研計劃任務經過科技成果鑒定並已進行登記的科研成果(以鑒定證書為准)。 七、論文、著作條件 取得副教授資格後,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三大檢索論文3篇(其中1篇為第一作者); (二)在國家核心期刊或外文重要期刊上(或為三大檢索論文)發表代表所從事專業最高學術水平的本專業學術論文4篇以上(本人為第一作者); (三)公開出版的本專業學術專著或參編部頒統編高校教材,本人撰寫總計在15萬字以上,同時在國家核心期刊或外文重要期刊上(或為三大檢索論文)發表代表所從事專業最高學術水平的本專業學術論文2篇以上(本人為第一作者)。 八、破格條件 為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對確有突出貢獻者,並取得副教授資格二年以上,具備正常晉升教授所要求的論文、論著條件的同時須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二條,可破格申報: (一)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以上獎勵(額定人員,以證書為准)。 (二)獲省(部)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一等獎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證書為准),或二等獎的主要完成人(前二名,以證書為准);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社會科學優秀獎一等獎的主要完成人(前二名,以證書為准); (三)至少主持一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或主持兩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並取得省(部)級業務主管部門組織鑒定並登記的科研成果(以鑒定證書為准)。
㈥ 李榮的漢語方言調查
漢語方言調查方面,先生從編制調查表格到寫作調查手冊,再到培養調查研究的人才等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著作有:
《漢語方言調查手冊》(科學出版社,1957年)
《漢語方言調查簡表》(合作,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56年)
《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5年第1期)
《讀〈四川方言音系〉》(筆名沈子平,《中國語文》1961年第9期)
《昌黎方言志》(合作,科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版)
《讀〈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筆名沈子平,《中國語文》1961年第7期)
《漢語方言調查》(合作,1956年《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匯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部分)》(主編)等。
1979年李榮先生積極籌劃,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方言》雜志。他還先後主持了國家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若乾重大科研項目,出版了《中國語言地圖集》、《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42種分卷本)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李榮先生是《現代漢語詞典》的主要定稿人之一,在連續工作長達三年的詞典定稿時間里,他殫精竭慮,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學識和智慧。另外,他還主持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等的編寫工作。著有《漢字演變的幾個趨勢》(《中國語文》1980年第1期),譯有《北京口語語法》(節譯自趙元任原著的《國語入門》)等。
㈦ 怎樣把漢語學習成果帶到工作中去
學習本來就是為了實踐更好的實行。作為一個第一語言不是漢語的人來說,把漢語學習成果帶到工作中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你在工作中不會在語言方面有任何問題的出現。此次就是你能運用語言方面的能力為你的工作增添姿色。
㈧ 「調研成果去向」是什麼意思
調研成果去向有預計去向和最終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在國內國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為自己同行的研究者提供非常重要的研究參考;
三、為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相關部門提供參考和借鑒。
㈨ 調研預期成果怎麼寫
簡單的看有三塊吧:
一、各年齡段的口腔衛生狀況
1、各年齡段口腔衛生狀況回概述
2、不同答年齡段口腔衛生狀況差異分析
二、各年齡段的重視程度
1、各年齡段對口腔衛生重視程度概述
2、不同年齡段對口腔衛生重視程度差異分析
三、衛生狀況與重視程度相關分析
1、驗證是否重視程度越高,口腔衛生狀況越好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