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以「我看無錫新變化」寫一份手抄報啊
我的家鄉是太湖之濱的一顆明珠——無錫。他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鄰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臨長江,中抱太湖,全市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萬,其中市區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現轄江陰、宜興兩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七個區。
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 小時左右,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是著名旅遊勝地,無錫猶如太湖之濱一顆璀燦的明珠,著名的旅遊勝地美不勝收。碧波盪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運河,太湖佳絕、人文薈萃,濃縮成「無錫旅遊十八景」: 黿渚春濤、寄暢清韻、靈山勝境、錫山晴雲、中視影城、運河古風、二泉映月、泰伯遺跡、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煙綠、鵝鼻攬江、梅園香雪、宜興竹海、薛家花園、太湖仙島、東林書院、龍頭馬跡等。
無錫是江南歷史名城,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巨匠,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唐代大詩人李紳、元代大畫家倪瓚、明代旅遊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有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國學大師錢鍾書,美術大師徐悲鴻,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等。目前無錫籍兩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無錫是區域性交通樞紐, 境內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是上海到成都、黑龍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節點。京杭大運河在無錫穿城而過。江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重要換裝港之一。隨著無錫機場的通航,寧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無錫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更為明顯。
無錫是經濟中心城市,19世紀中期無錫已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絲市」、「布碼頭」。20世紀初,無錫誕生了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巨子,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獲得了「小上海」的美稱。七十年代初,無錫的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改革開放後,無錫的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成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和13個較大城市之一。目前,無錫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6%的經濟總量。
2. 無錫名人的作文
朋友,你聽過著名的《二泉映月》嗎?你知道這首曲子的作者阿炳嗎?他可是地地道道的無錫人呢!作為半個無錫人,我可自豪了!
阿炳,本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1893年出生在無錫。阿炳4歲喪母,8歲隨父親在雷尊殿當小道士,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18歲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22歲時父親去世,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雖然阿炳的一生充滿艱辛,充滿困苦,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嚮往美好、光明的生活,並一直努力著,奮斗著。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在這段日子中創作的。動人的音符從阿炳的手中緩緩流向天宇,這是阿炳在傾訴他的心聲。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步入了高潮……這首二胡曲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它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的嚮往。
幾十年來,《二泉映月》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國際樂壇也享有盛譽,是我國樂壇上的一大寶藏。
熱心網友 2010-12-12
70
30
分享
其他回答(1)
現成的我沒有,我幫你找來徐霞客的資料,你自己再用 word 改改吧!
徐霞客
千古奇人徐霞客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暘(yang揚)。」
在江蘇省江陰縣城南四十里,有個村莊名叫南陽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橋。這副對聯就是刻在橋椽上的。對聯的意思是說曾經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橋的北邊,如今霞仙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樣,永遠飄在南陽岐的上空。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們為什麼這樣稱頌他呢?這要從徐霞客的經歷講起。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帝。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父母在,不遠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游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游。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游歷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沖,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游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游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徐霞客的游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盪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源。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徐霞客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尋找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岩,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岩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他的這部奇書,在文學上的價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說是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1636年,那時他已五十一歲了。這次他主要游歷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沖),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裡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徐霞客志在四方
一個雨後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只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里。
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規定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參加考試,即所謂「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規定的范圍就不會被選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走上了死讀經書,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緊緊地束縛住,學術風氣死氣沉沉。徐霞客也曾參加過八股考試,但失敗了。此後,他便決定不再走考試做官的道路,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這一抉擇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著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風習的決裂,是要有勇氣和膽識的,而且還要承受一些守舊的人的譏笑和指責。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馬,被困著呢?」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游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後,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在攻讀中,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內容,很多是歷代沿襲,轉抄自較早的地理學著作,很少有人進行實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記述錯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訛傳訛。前代的人錯了,後代的人也跟著錯。他對前人著作中的不少問題,提出了大膽的懷疑。例如關於長江的源頭問題,在被認為是經典地理著作的《禹貢》中,說是「岷山導江」,後來不少人都沿襲這一說法,徐霞客提出了為什麼長江比黃河長,而長江之源那麼短,黃河之源卻那麼長的疑問,認為《禹貢》上的說法是解釋不通的。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游歷生活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游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面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餘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游歷日記。他先後寫了2000多萬字的游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可惜的是,他的日記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的《徐霞客游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仍然向我們展現了他廣闊范圍的考察記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獲得的成果
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愈多,收獲也就愈大。徐霞客艱苦卓絕的地理考察活動,終於結出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系,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
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人中,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公元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我國的湖南、廣西、貴州、雲南一帶,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積最廣闊、發育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這一帶游歷考察了3年時間,並做了詳細的日記,對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區間石灰岩地貌的差異、各種石灰岩地貌的類型及其成因,都有詳細科學的記述,因而他的游記成了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的文獻。從他的游記中可以看到,他已經明確地認識到形成石灰岩奇異地貌的重要原因。由於發育的時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區差異,如桂林、陽朔一帶,因為缺乏風化物質,無土壤覆蓋,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爭奇斗勝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帶則不同,它是土石間出,土山迤邐(音yīlǐ,意思是曲折連綿),忽石峰數十,似錐處囊中一般。用現代地質學的術語說,桂林、陽朔一帶體現的是石灰岩地貌發育最盛時期的特徵,柳州西北一帶體現的則是處於石灰岩地貌發育晚期的情況。可見,徐霞客的觀察是很准確精細的,他的分類與現代地質學的分類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岩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岩洞達100多個,足跡所到之處,他總要想方設法探究其中的奧秘。對岩洞、石鍾乳的結構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見解。他指出,岩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鍾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從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岩凝聚而成鍾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游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他的游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朴而綺麗,有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這一點也不過分。讀他的游記,使人感到是一真與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霧、晴、晦的千變萬化,山、水、樹、岩的千姿百態,再現在徐霞客的筆端,彷彿使我們也隨著徐霞客的足跡,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險灘,置身於祖國的秀麗山河之中,為之陶醉,為之驕傲,心中油然升起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3. 什麼明星是江蘇無錫人
所謂人傑地靈,無錫人天性聰明,靈氣逼人。不過要將這種靈氣發揮得淋漓盡致,英雄有用武之地,還是需要機遇。聰明的無錫人自然清楚天地愈廣闊,機會越多。因此,但凡無錫人成名成家都有一條潛規則:「留在無錫是只蟲,出了無錫成條龍。」遠行在外的無錫人中,各行各業里都有響當當的名字,就連眼下競爭成白熱化狀態的娛樂圈中也不乏無錫人的身影。
影視界陶虹:
清水出芙蓉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讓陶虹步入了影視圈,在此後的發展中這個單眼皮女生,憑著清水出芙蓉的本色和日趨成熟的演技,一直在影視圈穩扎穩打。眼下雖稱不上紅極一時的一線女星,但一直保持相當不錯的口碑。
陶虹出生在無錫,不過兩歲就離鄉去北方了。最近陶虹在做媒體訪談時稱:「其實我是一個挺綜合的人,我父母都是無錫人,我本人也生在無錫,我骨子裡是無錫人,但是我從小長在北京,深深有北京人的烙印,我是夾心人,談不上北方人、南方人,而且大部分的演員,其實很年輕的時候就走南闖北,其實已經沒有特別南方和北方的界限了,只是自己更偏好於哪一側。」兩歲就到了北京的陶虹,並不會說無錫話,不過因為父母都是無錫人,卻能聽懂無錫話。雖然來了北方有幾十年,但陶家依舊保持了很多南方的習俗,像每年年三十,隔壁鄰居們在熱熱鬧鬧的包餃子,陶家還是習慣於一家團團圓圓地包湯圓。
高曙光:
長在無錫的北方人在影視界,高高大大的高曙光肯定不在「奶油小生」之列,因此也很少會有人把他和無錫聯系在一處。
高曙光籍貫北方,不過卻在無錫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曾在無錫顯像管廠的流水線上呆了5年,當過運輸工,後來還曾想當一名司機,卻因眼睛不合格沒有當成。上世紀80年代,他的一個鄰居發現了高曙光的表演才能,指導他在業余時間學習朗誦、小品、表演。據山奇稱,他們早先在無錫時還曾一起排過戲。1985年,高曙光考進上戲,為以後的演藝事業鋪墊了道路。
音樂界山奇:
用音樂宣傳無錫北漂了十年的山奇如今已是功成名就,事業幾乎達到了巔峰。
當年如果不是憑著一時的勇氣上京闖盪,留在無錫的山奇至多是一位勤懇的業餘音樂人。這次山奇回錫進行自傳簽售,一位老同志聞訊特意帶了一本1990年購買的油印小冊子《風流歌》來找山奇,據說是山奇的早期音樂創作集,當時為了替自己的音樂真的會籌款,將作品油印成冊當街叫賣,今非昔比。
不過成名後的山奇並未忘本,無錫一直是他的創作源泉,而他也樂於通過自己的音樂把家鄉無錫的名氣打出去。以無錫古運河創作的《古運河水流》曾傳唱一時,最近又以寄暢園風光創作了一首《美人石》,據稱旋律優美,市場前景不錯。
周治平:
想在無錫當新秀當年的才子歌手,而今的百代總監,周治平是歌壇的重量級人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出生於台灣的周治平祖籍宜興,說到底也是一無錫人。
自打又退居幕後之後,周治平一直沒出新歌。不過自打把工作重心移到北京後,周治平發現自己又找回了往日的創作靈感,一下寫出了3首上榜金曲。為此,周治平說,如果創作新機不斷,自己很有可能會再發新專輯,前提是一定要有好歌。前不久首次來到無錫的周治平,獲得了七彩榜卓越成就獎的殊榮,不過這位歌壇老才子坦言,相比之下自己更想拿年度新人獎,如果自己再出新碟就有希望,因此希望下次來無錫能有這個機會。
江凱文:
南派情歌手江凱文是近年從無錫出道的樂壇新人。6月,江凱文要推出新專輯了,而今歌曲已定了一半,據說玩的還是不插電現場版。當著記者的面,小江就柔情款款地唱起了專輯中的新單曲《天下掉下個林妹妹》,其中就運用了越劇《紅樓夢》的一曲唱詞和旋律。
江凱文說,我是無錫人,雖然在北京發展,但還是脫不了南方人的氣質,而我的音樂製作人說,這就是我的特色,不如在音樂中也豐富這種南方氣質,因此我的音樂屬性是南方的,這不是說我駕馭不了北方的風格,而是不如我演繹南方的情調更到位。
因此眼下公司正把江凱文打造成一個「南派情歌手」。新專輯中的《天下掉下個林妹妹》、《人間四月天》和《紅豆》將構成一個「故鄉三部曲」,不少江南音樂、戲曲的元素也將被運用進來。
王婧:
回家的感覺真好無錫美眉王婧也是這兩年才進軍國內樂壇的。長相甜美的王婧,生就一張巴掌大明星臉。記者遇到她時,正好王婧的媽媽伴在身旁,兩人長相酷似,不過王婧還是說其實我也長得像爸。最初闖北京時還就媽媽相伴,如今的王婧已經很獨立地在北京發展了,不過她還是說回家的感覺真好,有那麼多的好朋友相伴。
王婧最近的星運不錯,成了孫燕姿的師妹,又有張亞東鼎力相助,5月份就要出新專輯《我要的未來》,去年12月份還專程到澳大利亞拍攝完了MV。王婧稱,這是她兩年來出的第一張專輯,所以特別在意。
主持界曹可凡:
惠山阿福的翻版不少人說,只要看曹可凡那張像極了惠山阿福的圓臉,就不難猜出他是無錫人氏。籍貫無錫的曹可凡,出生於1963年7月,還是醫學博士。在上海主持界做了好多年,早已是元老級的人物。
如今不僅投資房產還投資書畫,幾年前花了3萬元買的一幅謝稚柳的山水畫,後來被賣出了10萬元,可謂生財有道。
曹可凡對無錫一直情有獨鍾,時常來無錫參加活動,主持節目,尤其喜歡無錫的美食,小籠包、玉蘭餅,百吃不厭,也難怪越來越像阿福。
倪琳:
籍貫無錫長在蘭州《相約星期六》的當紅女主持倪琳的籍貫也是無錫。倪琳的父親是無錫人,學理工科搞科研的,很早就支內去了甘肅蘭州,母親是上海人,跟隨愛人把家安在了大西北。1973年,母親懷胎十月休了產假,來到上海娘家,生下倪琳後不久就匆匆回了蘭州。小倪琳接下來在長寧區江蘇路的外婆家,一住就是6年。6歲後,被父母帶到蘭州讀書,一直讀完大學。
後來有機會回滬,有幸進入電視台,在主持道路一走就是近10年時間,當紅不讓。
另外在上海主持界的無錫人還有小辰老師,不過眼下小辰早已退居幕後,當成了策劃人和製作人,最後策劃的主持人「舞林大會」就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無錫人真是聰明。
吳佩慈:
「美麗達人」是無錫人其實台灣的「美麗達人」吳佩慈在娛樂圈的身份很難界定:廣告模特、歌手、主持、演員,樣樣都在行,只是最近她在無錫當了回主持人,就姑且把她歸入主持一類吧。性感美麗的吳佩慈念國三時,在麥當勞被歌手張洪量發掘,而後踏入演藝圈;高一時開始拍廣告,19歲發行第一張唱片,曾經為口香糖、化妝品等無數知名商品代言,接下來星運越來越旺。
這次來無錫,吳佩慈曝料,原來她也是無錫人,爺爺還在無錫,今年還專程來無錫給爺爺過生日。第一次回到家鄉,吳佩慈為無錫的風光所打動,表示有機會的話會考慮在家鄉置房定居。
樓上的幹嘛呢?什麼答非所問,別添亂。
4. 無錫的人文歷史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5. 無錫為什麼叫無錫
說法1: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復為無錫。
說法2:「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
(5)無錫話成果擴展閱讀
一、無錫位置境域
無錫市位於北緯31°07′—32°02′,東經119°33′—120°38′,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江蘇省的東南部。東鄰蘇州,距上海128千米;南瀕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臨長江,與泰州市所轄靖江市隔江相望。
二、無錫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
1987年起,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市(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
1988年,曾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
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撤銷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並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2015年10月,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並設立梁溪區;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錫
6. 成果用無錫話怎麼說
成果用無錫話說也是這兩個字,只是說出來的語氣不一樣罷了。
7. 無錫特產作文
無錫排骨: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酥香入香,甜咸適中,腴而不肥。該菜已有百餘年歷史,享譽海內外。一九八二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在無錫拍攝了醬排骨的燒制銷售情況。
大浮楊梅:大浮楊梅產於市郊大浮山、馬跡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楊梅的發源地,古時稱楊梅為「吳越佳果」。大浮楊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種有烏梅、白荔枝、大葉細蒂等十多個種類。成果有止渴開胃、益氣生津等功效。無錫人還喜食「酒浸楊梅」。以楊梅浸酒,兌少量紅糖,可去濕、止瀉、消暑、禦寒。
陽山水蜜桃:陽山水蜜桃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歷史。有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水蜜桃的品種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鳳』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為最佳。不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是暢銷港、澳及海外的無錫特產。
無錫泥人:惠山泥人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名間藝術,已有400多年歷史,起源於無錫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
清水油麵筋:無錫油麵筋歷史悠久,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無錫的一大特產。
江南錫綉:錫綉細巧勻薄,光亮整密,針法多邊,色調清新。
太湖珍珠:太湖珍珠以巧奪天工的造型著稱於世。
8. 無錫曾經叫有錫么
無錫之所以叫無錫是因為這座城市沒有錫這種金屬嗎?
無錫還是有錫?
無錫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我聽到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地方沒有錫嗎,說真的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名字還真是和錫這種金屬有關系。在民間有關於無錫的由來,有這么一個說法,說是周、秦間錫山產錫,然後這座城市便被命名為「有錫」,但是這種在當時比較稀缺的資源,發現後不久,大概是在漢朝的時候,就被人們採光了,錫這種金屬沒有了,於是就改為了「無錫」;這還不算完,在王莽時代又發現了錫,於是又被改為了「有錫」,後來又被採光了,便又改為了「無錫」。
這種說法其實已經被現代科學證實是立不住腳的,因為現代科學已經測定證實錫山泥層中根本不可能含有錫礦,而且考古界從未發現錫山開采過錫礦的痕跡。後人對於「無錫」、「有錫」名字的由來大概也是望文生義的猜測。
那麼無錫到底是怎麼來的?
無錫由來與春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史料記載,無錫這個地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和春秋時期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有著緊密聯系,當時春申君在舊吳墟曾「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有種說法是春申君給這地方起名無錫是想讓君王放心,也有說「錫」同「賜」,無錫的意思就是無賞賜,不需要賞賜的意思。
漢高祖時建立無錫縣;還有種說法是這個地方位於吳國的西面,所以就叫無錫(同吳西)。
其實在雍正年間這個地方是分為金匱和無錫兩個縣的,當時二者皆屬於常州府,當時實施的是同城而治,至辛亥革命的時候這兩個縣才合二為一成為了今天的無錫(當時兩縣合並後稱為無錫縣)。
1949年無錫解放後設置無錫市,1951年經批准,無錫市建立8個區, 1953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