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販賣

科技成果販賣

發布時間:2021-12-15 17:23:36

Ⅰ 山東理工大學科研成果賣出天價影響大學排名嗎

其餘兩所為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45位,山東理工大學列中國高校第18位、采礦工程;在2006年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大學周刊》公布的「中國高校傑出企業家校友榜」中。」這是山東省教育廳的介紹?、山東省屬高校第1位、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三個專業,山東理工大學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的「國內受理專利量高校排名」中列中國高校第85位,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2010年山東省高校排名(前二十) 1 山東大學 2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3 中國海洋大學 4 山東農業大學 5青島大學 6 山東科技大學 7 山東理工大學 8 山東師范大學 9 煙台大學 10 青島科技大學 11 聊城大學 12 山東建築大學 13 濟南大學 14 山東中醫葯大學 15 青島理工大學 16 曲阜師范大學 17 魯東大學 18 青島農業大學 19 山東輕工業學院 20 山東交通學院 「山東理工大學為山東省省屬重點大學,山東共3所高校入選;在「中國高校奧運冠軍校友榜」中,是一所以理工學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 2009年2月24日,不知一樓的仁兄(姐,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0年6月23日;在《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公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的位次,一舉拿下機械工程,山東理工大學列中國高校第90位?)從哪得知山東理工大學不是省屬重點的,山東理工大學以第一名高票入選,山東省學位委員會在濟南投票表決立項建設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化學工程與技術三個一級博士點(涵蓋20多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4年,試點專業包括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山東理工大學成為全國第一批(共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農業工程?妹,2008年為中國大學排行榜第133名

Ⅱ 一個科研成果通過什麼方法高價賣出

樓主你好!來

首先,這科研源成果需要申請專利保護。沒有專利保護,別人看懂了就不要你教了。

其次,想要高價賣出,還得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就是市場價值。單單強調高科技含量或者高技術含量是沒有用的,生產單位需要的是利潤。

所以,搞研發的,要注意其產品的市場價值,才能高價賣出。

知識產權主要指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祝你天天快樂!

Ⅲ 現在商場里有賣東方微點的嗎

沒了,換卡巴或NOD32吧

東方微點遭封殺始末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13:40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編者按 被稱為「一項實現世界反病毒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的原始創新成果」的微點主動防禦軟體研製成功一年多,產品至今無法上市,導致公司800多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過億元市場商機的貽誤。是企業經營不善還是遭到惡意阻撓?

有關部門多次到北京東方微點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調查,是事出有因還是另有隱情?

原始創新成果被困一年,核心機密又被交給競爭對手,誰該為這些損失「埋單」?

產品無法上市,公司面臨資金困境,面對有收購意向的國外企業,在創業心、愛國情和難以為繼的企業之間,微點的領航人劉旭將如何抉擇?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8月28日,本報記者走近北京東方微點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深入采訪。�本報記者 史秋實報道

「我研製的主動防禦產品,其實早在去年8月就該上市了,但是卻受到無理的阻撓,至今遲遲無法上市,無法得到廣泛應用。我個人以及一起做事業的人更是備受摧殘。」北京東方微點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旭顯得很無奈。

劉旭,原國家863反病毒專家、瑞星軟體的設計者與發明人,2005年1月成立北京東方微點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並帶著他的新產品——微點主動防禦軟體重出江湖。

這一被有關專家稱為防病毒產品領域「一次偉大革命」的原始創新成果一經問世,便引起業界強烈關注。然而,喝彩聲過後,噩夢漸漸逼近,劉旭和微點主動防禦軟體迎來了多舛的命運。

「現在,公司無辜蒙受800多萬元直接經濟損失,產品也面臨夭折。」劉旭痛心地說,如果微點主動防禦軟體還不能上市,公司已無法支撐下去了。

原國家863信息安全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成員、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體系研究專家組副組長陳拂曉,把這件事情形容為「關繫到國家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瀕臨夭折」。

主動防禦技術問世

2005年8月6日,《科技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該報記者與新華社記者共同采寫的報道《我國科學家突破計算機反病毒技術——微點主動防禦計算機病毒技術世界首創》。

劉旭表示,這篇報道寫的就是微點公司研製出「微點主動防禦軟體」。這一軟體申請了6項國家專利。

在東方微點辦公室,記者看到兩份有關部門對微點主動防禦軟體產品所做的鑒定。

一份為科技部火炬中心於2005年7月15日組織計算機專家對微點主動防禦軟體的核心技術進行了考察,結論認為:該軟體採用行為識別和特徵識別技術,實現了對計算機病毒、蠕蟲、木馬等惡意攻擊行為的主動防禦,較好地解決了現有產品或系統以被動防禦為主、識別未知攻擊行為能力弱的缺陷,在技術上具有較大的創新性。

同時,劉旭向記者展示了蓋有公章的我國某權威技術機構測試鑒定書。在進行系列攻防測試後,該權威機構認為:微點主動防禦軟體的研發成功,對提升我國信息安全的防護能力有重要意義,建議有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

劉旭介紹,微點技術人員經過20多萬個應用程序和數萬種不同病毒的測試表明,微點主動防禦軟體不僅對眾多應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而且捕獲新病毒的能力也非常強,誤報率極低,基本不影響其他應用程序的正常運行。

命運巨變

「一切都『湊巧』發生在2005年8月份產品計劃上市之前。」劉旭回憶,「所以產品到現在也上不了市」。

2005年5月,《光明日報》等媒體報道了劉旭的「主動防禦」理論後,其結果是劉旭連做夢都想不到的。「這不但引起病毒產品市場競爭對手的注意,而且發生了很多湊巧得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劉旭表示。

據劉旭介紹,2005年6月16日,有關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凡是從事計算機病毒防治產品生產、研發、儲存病毒等與計算機病毒有關的單位或個人,在6月24日16∶30前到該部門辦理審批、備案手續。

2005年6月21日,劉旭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備案申請,而厄運恰恰從此開始。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一年多,微點公司的備案不但沒有獲准,「而且令人費解的是,還持續遭到種種干擾。」劉旭憤慨地表示。

劉旭回憶說,2005年7月5日,有關部門工作人員來到微點公司,表示收到備案申請,要進行反病毒公司資質調查。

「我在防病毒界工作這么多年,第一次聽說有這樣的事情。」劉旭表示,自己從1991年任職於防病毒公司到現在,經歷的都是申請銷售許可證前進行備案。而這種備案的性質屬於告知(知會)性質,不屬於審批性質,一般申請當天或之後的一兩天就會獲得批准。「但就是這種告知而非審批性質的備案申請,微點公司至今也未獲得批准」。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曾是國內所有防病毒企業里惟一的一個國家863反病毒專家。我從1988年開始進行防病毒研究,如果我們這樣的公司都沒有資質,什麼樣的公司才能有資質?」劉旭有些氣憤。

「2005年7月5日對微點公司的人來說,意味著過去平靜的日子結束了,公司開始風雨飄搖。」微點公司一名員工向記者表示。

核心資料外泄

劉旭說:「慢慢地,我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此後,從2005年7月開始,有關部門幾次到微點公司,扣押了研發部及財務部的數十台計算機。」劉旭表示。

「按國家規定,行政扣押不能超過15天。但是,包括去年7月份『行政扣押』在內的六台計算機到現在一台也沒有歸還。」劉旭表示。

劉旭強調,「更令人費解的是,存有微點主動防禦軟體方案設計、源程序等核心機密的計算機被送到競爭對手——某殺毒軟體公司」。

「在2005年9月21日有關部門召開的聽證會上,我當場表示了質疑。一、被扣押的機器沒有做任何封裝,任何人想做手腳都是有可能的。二、為什麼把從我公司扣押的機器直接拉到別的防病毒軟體公司去?那裡面有我的源程序!」劉旭說。

「聽證會有錄像的。」劉旭表示,「但沒有人對我的質疑做出回應。而且聽證會開過將近一年了,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結論。」

有關部門建議劉旭回福州

有關部門給劉旭「指明」了兩條路,「一是把公司賣給『有實力、有背景的公司』;二是不要在北京設立公司,搬回�原籍 福建」。

「回到福州去意味著什麼?」劉旭解釋說,從高科技領域來說,福州搞軟體的人才大多是搞應用程序的,涉及到底層的人才非常少。如果回福建,招人都不好招到。

「那天我發火了。我質問他們:難道我劉旭有問題,我把公司賣掉就沒問題了?!我回福建就沒問題了?!」

2005年9月8日,微點公司接到口頭通知,半年之內微點公司不能連接互聯網,不能開計算機。劉旭表示,「這對計算機公司來說無異於等死。我們要求舉行聽證會。」

副總田亞葵被拘

微點公司的員工向記者表示,他們頻繁遭到傳喚,「有時甚至是從下午3點一直傳喚到夜裡3點。根本沒辦法工作」。

「就在研發部門已經沒辦法工作的時候,負責後勤保障的公司副總經理田亞葵被公安部門拘留了。原由是涉嫌故意製造、傳播計算機病毒。而指控田亞葵主動傳播的4種病毒W32.Spybot.worm、W32.Sobig.@mm、Download.Trojan、Downloader.Trojan根本不可能主動傳播。」對此劉旭非常氣憤。

劉旭同時表示,從2005年6月21日遞交備案申請以來,微點公司多次要求有關部門給予「備案證明」。有關部門不僅不給,而且還發函要求位於天津的計算機病毒防治產品檢驗中心對微點產品不予檢測,致使產品無法獲取銷售許可證,至今無法上市。

微點出路何在

現在,身心疲憊的劉旭一面上訪、舉報,尋求支持,一面向親友籌借資金以維持團隊生存、公司運營。

劉旭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定會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但是現在公司怎麼辦呢?」劉旭痛心地表示,「公司能不能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如果產品和公司夭折,誰該為這一切負責?」

「我把親戚朋友那裡能借的錢都借來了。我的價值400多萬元的房子抵押在銀行,貸款160萬元。我只能這么干。我要保住我的研發團隊,保住我的產品,但我的錢現在只能撐一兩個月了。」劉旭憂心忡忡,「現在,抵押房子貸的錢以及籌借來的1000萬元已經花去800多萬元。」

「如果產品仍然無法上市,資金只出不進,商機又在一天天貽誤,公司該怎麼辦呢?」這樣的問題是劉旭目前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

在經歷創新成果被封殺一年多的厄運後,劉旭依然堅持不肯將自己的成果賣給國外廠商。他感嘆:「微點主動防禦軟體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公司資金難以為繼,我本人也身心憔悴,究竟誰來保護自主創新?」

劉旭簡歷

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體專業,1987年考取中科院數學所計算機軟體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至1993年工作於中國科學院數學所計算機科學室。1995年被中科院軟體所評為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863計劃反計算機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專家。

主要榮譽:

1989年,榮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2年,榮獲北京地區優秀軟體一等獎;

1993年,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9年,榮獲北京市海淀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及「1999年中國IT十大風雲人物」提名獎;

2000年,榮獲「2000年中國IT十大風雲人物」提名獎;

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五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

劉旭1989年開始從事計算機病毒的防治研究工作。2000年之前,作為設計者與發明人,由他設計、開發的瑞星防病毒卡和瑞星殺毒軟體產品,分別在1993年和1999年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被授予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並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他從事反病毒技術研究超過15年,是我國第一個發現並解決CIH病毒的專家。

2005年,劉旭自籌資金1000萬元,將自己的住房抵押貸款投入產品的研發,帶領科研人員成功研製了國際上首套全新技術的主動防禦軟體,同時申請了6項國家專利。他創辦的北京東方微點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被有關部門批准為高新技術企業。

Ⅳ 拍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么

現階段,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國家實施轉化轉移。如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承擔的煤基合成油科研項目,是國家863計劃項目和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該項目所取得科技成果的轉化就是在國家相關部委支持下,由中科院與山西省政府直接組織實施的。基於該項科技成果,山西省建設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條煤基合成油生產線,這對我國燃油能源發展和安全有著戰略性的意義。這種由國家直接組織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模式,一般適用於關繫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產業戰略發展的重要原始創新或重大技術創新成果,適用於有關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成果技術轉化轉移。
二是科研機構內部轉化轉移。該模式是指在某項科研成果和技術研發完成並在小試中試中獲得成功後,科研機構自行組建企業實體,進行產品開發或產業化生產。例如,1984年,中科院原計算所(現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研究院)投資20萬元成立了中科院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當時聯想由11名科技人員組成,主要對原中科院計算所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進行轉化。到2005年,聯想集團已擁有資產622億元,累計向國家納稅75.5億元,成為目前國內IT行業排名居首的高新技術企業。 科研機構內部轉化轉移模式的優點在於研發和再研發力量比較強,成果和技術創新發明者直接參與企業創辦,他們精通成果和技術研究研發情況,能及時進行成果技術轉化轉移後的改進和升級。劣勢在於科研人員缺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這種情況在企業組建初期更為明顯,致使企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的進程比較緩慢。這種科研機構內部轉化轉移模式適用於國內尚不具備生產能力的原始創新和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
三是外向型市場轉化轉移。這是科研機構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的主要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有償轉讓形式。科研機構通過某種渠道或場所向企業有償轉讓科研成果和技術,企業獲得成果開發和技術使用權
企業委託形式。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委託科研機構進行某項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科研機構按照企業要求完成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任務,交付企業驗收投入使用。
合作研發形式。科研機構與企業就某個項目或某項技術進行聯合研發創新,一般來說,科研機構投入科技力量,企業投入資產資金,雙方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聯合共建形式。這是一種長期戰略性科技合作形式,對科企雙方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如聯合建立研發中心、研究所、實驗室等,雙方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科技副職形式。
需要科技成果轉化可到科易網~~~

Ⅳ 私人發明創造的科技成果賣給國外犯啥罪

你說的情況,這里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兩個人的行為,一個是發明人另一個是經紀人。
先說發明人的發明具不具備科技成果資格,國家有專門機構進行鑒定,但是要你發明人本人提出申請,被認可後,發明人才可以有資格交錢提出專利保護,在保護期間,首要問題是要能賣得出去,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有人買才行,沒人買等於廢物一樣,過了保護期分文不值。
經紀人可以是專利局機構也可以是個人身份,幫助發明人賣出專利是要收傭金的,如果誰真有本事買到國外是立大功表現,國家會給予獎勵的。
但是,沒有經過發明人授權,偷賣到國外,屬於盜竊行為,它不分賣給國外或是賣給國內。
兩者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賣出了專利,關鍵點看是否合法,恰恰這個關鍵點,提問者沒給出明示。

Ⅵ 閑魚售賣原淘寶購買的軟體,卻被告知侵犯知識產權,原淘寶賣家卻不見了怎麼辦

現在是知識產權時代,一定要注意了。不能販賣此類軟體,更不能不內當盈利。

對於永久這兩個字容我建議你可以做虛假廣告陳述來應對,不清楚是否永久,對方的目的是讓你賠款吧,你自己可以比較一下。

2.廣告主自我介紹的內容與實際不符。

(1)謊稱自己已取得生產許可證、商品注冊證;謊稱產品質量已達到規定標准、認證合格,並獲得專利等;謊稱產品獲獎、獲優質產品稱號等。

(2)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科技成果以及假冒他人名義為自己的企業或產品作廣告宣傳。

3.對產品、服務的部分承諾是虛假的,不能兌現的且帶有欺騙性的。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

Ⅶ 後悔投資自動販賣機

無人零售便利店是風口還是火口? 2019年將是自動售貨機行業洗牌的一年。

傳統的售貨機行業大多是機械、電子式售貨機;其設備成本高、維修維護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補貨溝通成本高、商品容易丟失等問題得不到真正解決。

自真正的智能售貨機的出現,2019年將是未來無人自動售貨行業變革的一年。

隨著視覺識別應用在自動售貨機行業,演算法的迭代、深度學習、大數據等技術的演進,自動零售行業越來越能夠展現其智慧運營和管理;

無人零售便利店並不是完全不需要人去服務,那背後配送人員、碼貨人員、運營維護人員、以及拓店、供應鏈管理、運營管理等等,這些暫時智能化還代替不了或替換不了。

智能化零售唯一能夠解決的就是降低部分用工成本,把重復性、機械性或具有安全隱患的工作交由機器去完成;
投資者:投資人更多的關心就是項目前景、利潤增長、投資回報,並不想參與繁雜的運營過程,有沒有簡便的方式讓投資者實時掌握銷售信息、利潤回報、項目具體運營情況。大麥櫃即可提供以上所有項目情況。投資收益的所有數據向投資人開發,並能夠實時取現變現。不把回報資金沉澱在被投資方。也就意味著被投資人不能夠跑路或套取投資人的投資金。回報資金可以秒到投資人賬戶。

場地提供者:場地提供者更多的是關心場地的租賃費用,如果場地租賃者把場地高於商家的收益租賃給商家,那商家在此場地也就處於虧損狀態,如果持續虧損,商家一定會搬離場地,會造成場地提供者不必要的時間過度損失的收入;如果場地方和商家按照訂單分成,賣的越多,場地方收入也越多。這樣可以共同發展,不會是殺雞取卵。可以獲得持續性收入。在大麥櫃系統里可以實時監控每個訂單和統計所有自己的收入,並能夠做到實時取現。

商品供應商:未來,在集中性的區域,商品供應商可以通過後台數據統計或遠程視頻,查看貨櫃里商品銷售情況,可以做到即時補貨。在大麥櫃系統里提供:供應商管理、補貨人員、庫存管理、財務管理;供應商補貨人員只需要把貨品碼放在大麥櫃櫃子里,補貨訂單就自動完成里。而且在商品上不需要做任何的二次包裝或張貼標簽等。

運營管理者:運營方是負責整個項目在城市落地者,肩負著項目的策劃、運營、管理和維護。是項目落地成功的關鍵部分。在所有的大麥櫃櫃機系統里都擔負著各種角色,那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其中可以A、訂單管理、交易統計、設備統計B、商品管理C、設備管理、設備地圖、設備日誌D、用戶管理、用戶推薦E、供應商管理、補貨人員、庫存管理、財務管理F、用戶取現管理等等;通過智能化管理運營維護也就相應的降低來運維的成本。節約的成本也就是更多的利潤來源。

Ⅷ 我讀初一,查找中國古代一例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產品(或科技成果)用原稿紙完成500到600字!謝謝!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販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