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題 重要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形式有哪些
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的撰寫
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是對過去一段科研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回顧與檢查。
這類總結主要包括標題、正文與落款三部分。 標題應與內容相符合,一般採取與階段計劃標題相對應形式表述或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形式,以便明確或突出總結的內容。
正文通常包括概述、基本做法與結果、結論與討論三部分。前言性的概述說明研究的基本情況和全文的基本觀點之後,即應陳述研究的內容和具體做法,說明結果,分析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最後進行必要的討論,並提出今後的打算。
具體來說,應包括兩方面內容: 1、階段性研究工作回顧
即對照本階段課題研究推進計劃(進度計劃),對本階段(學年或學期)內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進行總結。這是課題結題時撰寫課題研究工作報告的重要依據。
具體地講,應圍繞本階段課題研究工作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①學校層面開展了哪些活動(如:開展的培訓、調查、觀摩、研討等)?採取了哪些組織管理措施?在教師層面,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如何?②階段性既定目標是否達
2
成?取得了哪些成果、收到了什麼成效?涌現出哪些典型?③本階段研究存在哪些不足之處?研究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或困惑?對今後的課題研究有何啟示?
2、階段性研究成果梳理
即對照本階段課題研究推進計劃(進度計劃),對本階段(學年或學期)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提煉。這是課題結題時撰寫課題研究成果報告的重要依據。
具體地講,可圍繞本階段課題研究工作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①顯性的課題研究成果,包括兩類:一是事實類成果,如有效經驗(做法)總結、專題研究論文、典型課例(案例)、優秀教育故事或教育隨筆;二是數據類成果,如個體或群體的因變數測查材料(問卷統計、成績分析);②隱性的課題研究成效,包括:學生的各方面的成長狀況、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學校的內涵發展狀況、產生的社會效應,等等。
成果的梳理並非簡單的成果羅列。對於課題研究而言,上述成果只能視為原始性成果。因此,對於課題負責人而言,還應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對上述原始性成果進行分類整理,並去粗取精,剔除無效成果或者無關成果;二是准確把握課題研究的變數因素,對上述原始性成果進行邏輯分類和提煉,然後以事實和數據為本,對整個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3
與成效進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從中抽取出科學性、規律性精華,使課題研究成果基於原始性成果,又高於原始性經驗。
落款。總結的作者署名寫在標題的正下方,總結的日期註明在正文末的右下方。
(由導言與主體兩部分構成。導言是根據什麼,為了什麼目的,對什麼問題或情況,作如下總結。正文寫做法、成績和缺點、經驗與教訓、問題與建議等。)
② 課題最終成果 怎麼寫
先要去查閱來與本課題自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1.相關研究已經研究到什麼地步。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③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
④ 答辯時,老師問及前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和進展,該怎麼回答
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匯報可以從前人研究工作獲得成效、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研究工作計劃思路等方面進行闡述。
1、相關研究已經研究到什麼地步。
2、相關研究近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
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
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分析得越清晰,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
(4)課題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答辯相關技巧:
1、克服緊張、不安、焦躁的情緒,自信可以順利通過答辯。
2、注意自身修養,有禮有節。無論是聽答辯教師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都要做到禮貌應對。
3、聽明白題意,抓住問題的主旨,弄清答辯教師出題的目的和意圖,充分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問的現象。
4、若對某一個問題確實沒有搞清楚,要謙虛向教師請教。盡量爭取教師的提示,巧妙應對。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努力思考作答,不應自暴自棄。
5、答辯時語速要快慢適中,不能過快或過慢。過快會讓答辯小組成員難以聽清楚,過慢會讓答辯教師感覺答辯人對這個問題不熟悉。
6、對沒有把握的觀點和看法,不要在答辯中提及。
⑤ 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主要講述前人的事跡。
⑥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礎地質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地勘單位在本區開展過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區域或礦床(點)基礎地質成果報告和圖件、物化探報告和圖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國地質學者O.C維雅洛夫在該區做了路線調查。
1931年,袁復禮在該區沿雙井子一帶做了路線調查,並於1956年在《地質學報》第36卷第2期發表了題為《新疆准噶爾東部報告》的文章。提出調查區屬於准噶爾陸台區的論點,並指出庫普千枚岩較老,南明水千枚岩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該區南部做了1:100萬的路線調查工作。同年《地質集刊》第4號發表了蘇聯地質學家B.M.西尼村有關地質學術報告。西尼村假定調查區卡拉麥里山由古生代地層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紀地層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屬113、114、116、117隊在准噶爾盆地東北緣進行了1:5萬的石油普查工作,對該區二疊紀以後的地層做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區內中生代地層的劃分基礎。
1958~1959年,新疆地質局第一測繪大隊六、七分隊進行了大面積1:100萬地質測量工作,編制了綜合地質報告和相應的圖件。該資料雖較系統,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對卡拉麥里山一帶地層全部劃分為上石炭統與實際相差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質局第三測繪大隊一分隊再次對本區進行過1:20萬地質測量工作,對該區地層、侵入岩、礦產均有較詳細的認識,但未編寫報告。
1960年,新疆地質局物探大隊四分隊,對該區超基性岩帶分別進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測工作,對進一步尋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帶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後,新疆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在卡拉麥里山對超基性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普查工作,並對超基性岩的分帶進行了1:5萬簡測。
1963~1965年,為了配合該區鉻礦普查,由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一分隊對該區做了1:20萬地質圖重測工作。
1986~1989年,陝西地質礦產局物化隊對該區進行了1:20萬化探掃面工作,總結出了區內金異常分布規律。
1990~199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當時為武警黃金第十五支隊)在本區先後對大沙溝、柳樹泉、蘇吉泉、東黑山、金山溝等金礦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點調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溝、柳樹泉、金山溝金礦三個礦區的地質普查報告和蘇吉泉、東黑山金礦的普查工作總結;同時在柳樹泉金礦提交C+D級資源量1.7 t,在金山溝金礦區提交C+D級資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礦床兩處。
2003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薄科武等人對東准噶爾地區的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和庫布蘇成礦帶進行了調查,對上述金成礦帶地質特徵和成礦規律有了初步認識,並相繼發現了雙泉金礦、黃南金礦點、阿克塔斯金礦點、野馬泉金礦點、庫布蘇金礦點。通過路線地質調查、地化剖面測量、1:1萬地質簡測等工作手段,在雙泉金礦區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1、2號脈,用槽探、露頭工程對1、2號脈進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預測資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雙泉礦區累計提交新增預測資源量(334)18059kg,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蘇吉泉東金礦區發現325、314、311、301、351金礦脈,共計算預測資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三中隊在卡拉麥里金成礦帶開展岩金地質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二中隊在北塔山、紅柳溝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金成礦帶劃分及成礦預測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式控制制:對礦脈及蝕變帶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間。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岩屑測量、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電法聯剖測量、1:1萬地化剖面測量,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局部地區達到普查階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專題工作。在東准噶爾卡拉麥里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蘇吉泉東金礦區物探專題工作。該區通過物探測量工作,查明了區內構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徵及區內金礦分布規律。推斷低阻破碎帶2條、含金屬硫化物地質體2條,並確定了其走向、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區域成礦地質環境,研究了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總結了構造對金礦時空控製作用,建立了「雙泉式」金礦成因成礦模式,提出了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靶區和找礦預測區。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卡拉麥里成礦帶金及多金屬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對科仍溫德爾區和巴斯克闊彥德區開展了系統的1:5萬岩屑測量,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地化剖面測量、礦產檢查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大致了解了區內地層層序,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形態、產狀,區內岩漿岩的類型、規模、分布、形態;大致查明了區內礦產的分布、規模、形態、產狀及圍岩蝕變類型、分布范圍。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勘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大致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帶金、鉻、錫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工作。在東准噶爾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亞帶金、鉻、錫礦預查地質工作,對清水泉銅礦點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暈取樣工作。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南明水金礦區岩金普查總結(2005~2008)工作。通過系統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礦區礦脈地表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礦化、圍岩蝕變特徵;深部採用鑽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礦體形態、規模、產狀及深部厚度、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了礦石質量特徵,包括礦物共生組合、自然金類型及賦存狀態、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等特徵;基本查明了礦床控礦因素、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1、2號脈普查地質工作。地表槽探(淺井、采坑)工程式控制制:礦區地表有32個槽探(淺井、采坑)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一般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式控制制:雙泉金礦區2號脈淺深部1120中段由1個民采斜井(XJ1)控制,2號脈深部有17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號脈深部由8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對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進行了詳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基本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加強外圍地質找礦。庫布蘇北金礦區礦化帶規模較大,含礦岩石蝕變閃長玢岩在礦化帶內延伸穩定,深部鑽探工程證明礦體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趨勢。在地表沿礦化帶通過極少量的槽探工程也發現了多條礦化體,認為該礦床具備良好的找礦遠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三大隊對卡拉麥里構造帶1號金礦進行普查工作。通過三年的普查工作,對卡拉麥里1號金礦進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帶的含礦性及含金破碎蝕變帶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礦區內礦體的數量、形態、規模、產狀、厚度、品位的變化情況,對礦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礦體的空間變化規律和礦體富集規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卡拉麥里成礦構造帶及周邊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錦軼、肖序常、唐紅峰和張旺生等地質學專家通過研究盆地周邊的蛇綠岩帶、花崗岩帶以及廣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雜岩去認識大地構造演化歷史。目前無論是在大地構造上還是在礦產資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認識。如在對該區蛇綠岩研究中,在卡拉麥里蛇綠岩帶中含有泥盆紀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蟲化石(李錦軼等,1990;舒良樹等,2003),與蛇綠岩伴生的斜長花崗岩中鋯石的SHRIMP U-Pb年齡為373Ma(唐紅峰等,2007),表明卡拉麥里地區的蛇綠岩可能形成於泥盆紀。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卡拉麥里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①卡拉麥里構造的前身是泥盆紀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變為陸間殘余海盆,晚石炭世發生強烈碰撞造山(李錦軼,1990);②卡拉麥里構造中,上志留統是碰撞造山後的海相磨拉石組合,而泥盆紀—石炭紀地層則是穩定構造體制下的沉積蓋層(何國琦等,2001);③卡拉麥里構造帶的晚古生代處於洋盆主要消減階段,發育有與現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構造(許維新,1989;姜耀儉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成礦規律是指對礦床形成和分布的時間、空間、物質來源及共生關系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總結。1892年法國的L.德洛內提出成礦規律的概念,在早期狹義上指金屬礦床成因研究。從20世紀中期開始強調所有礦床形成時空分布規律,後來蘇聯В.И.斯爾諾夫、Р.魯蒂埃等人都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礦規律、區域成礦規律、礦區成礦規律以及單礦種為主的專門性成礦規律等不同的分支。蘇聯學者的研究強調地質構造與礦床時空分布規律,美國學者則強調礦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礦規律的研究在中國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在我國,以陳毓川院士為代表進行成礦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討成礦規律,逐漸形成了從成礦地質背景、時間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成礦物質來源規律以及礦床共生規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難看出,成礦規律是應用地學理論來研究礦床、成礦帶、成礦區的形成、時空分布、演化規律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地球化學已經在地質學領域廣泛的應用,許多學者已經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方法對卡拉麥里構造成礦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麥里構造年代學、金的物質來源和成礦流體特徵等。遙感影像在該區也有廣泛的應用,這方面主要對卡拉麥里整體構造特徵和地層的分布特徵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對該區進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觀明了地去認識卡拉麥里金礦帶。
⑦ 寫課題組成員的前期成果嗎
先要去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相關研究已經研究到什麼地步。
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
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
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⑧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⑨ 申報課題時項目已有研究成果寫什麼
申報課題時項目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指專利、軟體著作權、已發表的國內外論文等,所以並不僅限於論文。
比如:科技項目的主要成果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