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老有所養成果

老有所養成果

發布時間:2021-12-14 20:44:39

⑴ 中國現在的成就

我的知道
積分明細
基本情況
經驗值財富值採納率提問數回答數精彩回答贊同數經驗數
813 813 11% 81 180 710
關注的分類: 使命召喚 紅色警戒
關注的關鍵詞: 極限火力 奧運 風暴戰區
參加的活動: 知道7周年

⑵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出自哪裡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出自習近平主席於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向大會作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2)老有所養成果擴展閱讀: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在民生方面的美好願景,突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就是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⑶ 我國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更加重視促進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費保持較快增長。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在黨和政府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支持和關心下,城鎮居民就業狀況得到明顯改善。2002-2006年四年間,新增城鎮就業353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80萬人,超出了「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年度目標。

2、更加重視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近年來國家對義務教育和其他各級教育的投入明顯增加,農村義務教育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自2005年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以來,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為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補貼住宿費。

3、更加重視三農問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統籌城鄉發展,貫徹「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支農惠農政策體系不斷得到鞏固、完善和加強。

4、更加重視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五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05年城鎮人均住宅面積26.1平方米,農村人均住宅面積29.7平方米,分別比2002年增長14.5%和12.1%。

5、現實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解決我國民生問題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國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對此,十七大報告已經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圖景,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⑷ 如何實現老有所養

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西藏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闡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的深刻內涵時,明確提出始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西藏自治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與西藏實際緊密結合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斗當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創造性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怎麼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我們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選擇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正是自治區黨委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努力把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認識成果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轉化為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實際能力和行動的具體體現,它緊緊圍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個主題,繼承和發揚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新時期新階段西藏自治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克服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統籌發展,逐步改變發展不平衡,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等問題,從戰略的高度、理論的深度明確回答了如何繼續確保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問題。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很好地將這些原則要求貫徹落實到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局勢長治久安的偉大實踐中。

回眸西藏半個多世紀的偉大歷程,在舊西藏百業凋敝、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們黨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特別是經歷「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黨在西藏工作歷史上樹立新的里程碑後,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社會祥和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一個充滿生機的西藏正在向現代化邁進,一個嶄新的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的發展速度備受矚目,西藏的發展質量令人贊嘆。

站在這樣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又如何繼續譜寫西藏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篇章?如何實現更大的跨越呢?對此,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西藏自治區的區情:西藏自治區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當數量,包括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內的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任務繁重;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破壞而很難恢復、甚至永遠不能恢復,而西藏自治區是傳統的農牧區,在當前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群眾往往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搞飯吃」,保植被還是保「吃飯」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

與此同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又為我們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區面臨的更多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針和國務院制定的40條優惠政策、批准實施的180個項目,為我們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規劃開局良好、進展順利,青藏鐵路的作用越來越大,對口援藏工作逐步深入,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西藏各族人民思穩定、求發展,為我們今後發展打牢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研究、科學把握這些問題並站在時代前列,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為西藏自治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燦爛的道路,標志著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西藏自治區發展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發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我們只有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開創西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改變西藏的城鄉面貌,才能更好地改善西藏各族群眾的生活。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明白無誤地闡明了生產、生活、生態之間的關系——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

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核心任務,生態良好是根本大計。我們要實現生活富裕,就要不斷地增強物質基礎,就要大力發展生產,而增強物質基礎,就要很好地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不能為了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而損害環境和健康,削弱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人類生存與發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以大自然為依託,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時又必須保護自然,讓大自然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不僅使人類得到發展,也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進而實現自然界演化與社會發展的和諧與持續。總之,生產必須發展,不發展就不會有全面小康;生活必須富裕,不富裕就不叫全面小康;生態必須良好,不良好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生產發展為基礎,以人民生活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生態良好為長遠大計。

加快生產發展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的基礎環節。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西藏自治區,改變西藏的面貌靠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靠發展生產,鞏固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同樣靠發展生產。發展生產的內涵很豐富,其中,經濟發展是基石,沒有經濟的發展,什麼也幹不成,對於西藏自治區來說更是如此。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沒有經過近代化過程,近代化與現代化要兩步並作一步走,西藏自治區又是在小農經濟發展極不充分的基礎上,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力還很不發達。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西藏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作為根本任務抓緊抓實。要進一步明確,無論任何情況下,加快發展的意識不能淡弱,加快發展的熱情不能降低,加快發展的力度不能減弱,加快發展的目標不能動搖。當然,也不能光考慮發展速度,更要講求發展質量。我們強調的生產發展,它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更加註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整體推進全面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

實現生活富裕是推動西藏自治區文明發展的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本質要求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中,黨的領導為西藏各族人民所擁護、所支持,黨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崇高的威望,關鍵在於始終堅持為了西藏人民,始終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奮斗。現在我們所走的生活富裕的發展道路又再次體現了這一宗旨,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展示了我們黨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昂首闊步奔小康的堅定信心和決心。生活富裕應當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 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心理素質、道德修養、文化修養、身體素質等;三是環境方面,這主要指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水源、土地、野生動植物等。我們強調的生活富裕是物質、精神、環境三者融合的生活,是要滿足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在內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它讓280多萬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看到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美好而又廣闊的前景。

建設良好生態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長遠大計。面對未來發展的重重壓力,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把「生態良好」納入文明發展道路之中,既體現了西藏自治區當代人的切身利益,又關乎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生態良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特徵,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求我們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因素是重要發展成本的意識,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安排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努力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西藏,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發展和綠色共贏,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關系西藏自治區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根本問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我們一定要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支持、參與的喜人局面,使文明發展觀念在廣大群眾中生根開花,使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⑸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用日語怎麼說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樂」日語:老いて養え,老いて依れ,老いて為せ,老いて教え,老いて楽しめる。
「老有所教」的正式提出是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而且此處的「教」明確指「老年教育」。
規劃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人口老齡化新形勢,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立健全老齡戰略規劃體系、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健康支持體系、老齡服務體系、老年宜居環境體系和老年群眾工作體系,服務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大局,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讓廣大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規劃主要任務第七項「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對「加強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加大對老年大學(學校)建設的財政投入,積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老年教育,擴大各級各類老年大學辦學規模。充分發揮黨支部、基層自治組織和老年群眾組織的作用,做好新形勢下老年思想教育工作。
顯然,老有所教不是讓老年人發揮余熱去教育人的意思,是讓老年人受到適合年齡時代特點的教育。其實老年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法律法規、文化知識、藝術、養老保健、還有退休後老人『角色』的轉變等等,能者為師,教與學是互動的。而老有所教與老有所學是交集關系,前者屬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性老年教育,後者則更寬泛和隨意。

⑹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指解決當前哪些民生問題

一、民生問題:教育、就業、醫療(人民治病看病)、退休養老、住房。

1、學有所教就是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勞有所得就是要堅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千方百計為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使所有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勞動者都能實現就業,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都能按照他們的貢獻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

3、病有所醫就是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不至於使群眾因貧困看不起病,也不至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4、老有所養就是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夠分享發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

5、住有所居就是要將解決住房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終把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作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

(6)老有所養成果擴展閱讀:

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故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⑺ 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如下: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2、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3、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4、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5、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6、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7、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8、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9、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貿組織。

10、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11、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12、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13、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最好成績。

14、2010年,我國內地首條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里的廈門翔安隧道正式通車,標志著我國海底隧道自主設計、自行施工的能力躍入世界先進行列。

15、2012年8月29日,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與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清華大學等10餘家單位聯合研製的高速綜合檢測列車(CIT400)通過驗收,其最高試驗檢測速度達到400km/h、可在350km/h進行持續運營,總體技術指標代表世界高速檢測列車最高水平。

16、2013年神舟十號再次飛天實現對接。

17、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18、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19、2010年5月1日,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

20、2010年11月13日,成功舉辦廣州亞運會。

21、2011年9月29日,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2、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成功發射升空,3日凌晨1時36分,神州八號和天宮一號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成功,中國從此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7)老有所養成果擴展閱讀:

部分成就介紹

1、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58年,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2、加入世貿組織

1995年7月11日,中國正式提出加入世貿組織的申請,自此從「復關」轉為「入世」。同年11月,應中國政府的要求,「中國復關談判工作組」更名為「中國入世工作組」。中國的「入世」談判是「復關」談判的延續和發展。中國政府多次重申了「入世」的基本立場。

2001年11月10日,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主席卡邁勒宣布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是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可。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第143個正式成員。

3、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1年1月10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無人飛船,1月16日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按計劃正常分離,返回艙返回地面,軌道艙繼續留軌運行,進行多學科、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

2001年,飛船軌道艙已在預定軌道上正常運行170多天,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在空間天文研究中,獲得了多個宇宙Y暴完整的光變曲線、能譜和時間結構,發現有超軟X射線、硬X射線到Y射線寬能譜覆蓋的事例,這是我國在Y暴實測研究這一前沿領域的重要突破,證明我國自己研製的探測器系統已達到國際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

在空間環境探測中,獲得了詳細的大氣成分質譜圖和大氣密度實測數據,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中首次獲得的准全球大氣密度周日變化分布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通過對回收的金屬合金、金屬復合材料等空間材料科學實驗樣品的分析,表明我國自行研製的空間多工位材料晶體生長爐和相應的空間晶體生長工藝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微重力材料科學研究方面上了一個台階;

生物培養箱離心機、光照和溫度控制在飛行中完全正常,表明我國空間生物效應實驗的實驗設計、實驗方法等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實驗工藝和流程日趨成熟,為進一步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和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⑻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65歲農民老有所養,你認為咋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表示,今年我帶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設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識和生態安全意識;二是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志,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建立農民養老制度,是千千萬萬個農民心中的希望,如果這個建議能夠實現,全國農民都會歡歌載舞,歌功頌德。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65歲農民老有所養,是全天下老農民的心聲,希望快快實現。

閱讀全文

與老有所養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