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祖國新成就關於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擁有退役、現役共計17個型號,其中長征一號、長征一號丁、長征二號、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甲已退役;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和長征十一號等11個型號在役。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無人深空探測能力。低地球軌道(LEO)運載能力達到14噸,[1]
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達到5.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達到5.5噸。在研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GTO運載能力約14噸,LEO約25噸。[2]
截至2016年10月17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237次,發射成功率達95.36%。[3]
② 火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嗎為什麼
是第三工業革命的產物。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種,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起初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現代的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現代火箭可作為快速遠距離運輸工具,可以用來發射衛星和投送武器戰斗部(彈頭)。
希望可以幫助你,望採納,謝謝!
③ 目前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④ 發明火箭的人是誰
是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發明的。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現代火箭技術之父,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
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體火箭。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設立於1959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達德環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4)成果火箭擴展閱讀: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的研究成果:
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現代火箭技術的誕生。
1930年12月30日,戈達德研製的一枚新的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高度達到610米,飛行距離300米,飛行速度達到800千米/小時,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飛行記錄。
1931年,他在火箭發射試驗中,首先採用了現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統。
1932年,他首開先河,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的飛行方向。同年,首次解決了用陀螺儀控制火箭飛行姿態的問題。
1935年,戈達德研製的的液體火箭最大射程已達到20千米,時速達到1103千米,是人造飛行器第一次超過音速。
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事實上,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戈達德也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⑤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⑥ 月球火箭運動理論的葉戈羅夫和希勒利的成果
葉戈羅夫和希勒利用把火箭軌道分為幾段﹐每段都是圓錐曲線的方法﹐全面研究了月球火箭的軌道﹐獲得許多重要結果。盡管這些結果只起定性作用﹐但可給數值方法指明範圍﹐從而減少盲目性和減輕工作量。在月球火箭運動理論中﹐主要研究的問題是﹕擊中月球的軌道﹑繞月飛行的軌道﹑繞地-月飛行的周期軌道﹑月球衛星的軌道和利用月球引力等。
⑦ 中國最近火箭航空成果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一九九二年啟動實施,短短四年時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成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該中心地處起源於祁連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勢平坦,多屬戈壁和沙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最低氣溫攝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氣溫四十二點八度。
神舟一號
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
亮點:考核了飛船5項重要技術:艙段連接和分離、調姿和制動、升力控制、防熱和回收著陸。
神舟二號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
亮點: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它的各項技術狀態和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
神舟三號
首次裝載了模擬人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
亮點:搭載了一個特殊乘客「模擬人」,這套擬人載荷系統可以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時的多種重要生理參數。還完善了回收過程安全著陸技術。
神舟四號
達到可以載人的程度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
亮點: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還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五號
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男)
亮點:首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蘇/俄、美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男) 聶海勝(男)
亮點: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中國第一次將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以神舟六號任務的完成為標志,中國已經跨入了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計劃。
神舟七號
我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男) 劉伯明(男) 景海鵬(男)
亮點:翟志剛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
天宮一號
安裝對介面的太空實驗艙
發射時間:2011年9月29日
亮點:與中國此前發射的航天器不同,天宮一號不再是一葉孤舟,它安裝了幾個對介面,入軌後等待神舟系列飛船對接,最終組裝成一個能容納三名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空間站雛形。神舟八號
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1日
亮點: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的關鍵。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神舟九號
我國首次載有女航天員的飛船
發射時間: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景海鵬(男 第二次飛天) 劉旺(男) 劉洋(女)
亮點:劉洋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未來,隨著載人交會對接的成功,中國將完全掌握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性基礎技術。
我國下一步將發射神舟十號飛船,再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預計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
⑧ 火箭發動機的最新成果
中國:2006年7月4日,承擔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動力系統研製任務的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透露,用於推進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的「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在該院首次整機試車成功。在試車過程中,發動機各項指標正常。
「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是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的重要動力裝置,其最大推力為120噸,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壓補燃循環系統,各項技術指標遠高於中國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動機,能將火箭現有的運載能力提高3倍左右,可使中國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從的9.2噸提高到25噸,將為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月球探測二、三期工程,深空探測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中國對該發動機的所有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據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的專家介紹,綠色環保是這種發動機的突出特點,它採用環保安全的液氧、煤油推進劑,無毒、無污染,可從根本上消除現有有毒推進劑對科研人員健康的損害及對環境的污染。
新一代運載火箭是中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產品,可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國火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滿足中國未來20年至30年內航天發展需求,實現中國航天運載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將於2012年左右投入使用。
美國:據國外媒體報道,宇航局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火箭目前已經進入關鍵評審階段,預計在2018年完成,質量大約550萬磅,高度達到98米,推力為840萬磅。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近40年來我們再次獲得了超級火箭,因為我們要登陸火星。目前SLS火箭的關鍵設計評審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步驟。當SLS火箭發射升空時,就開啟了探索火星的時代,這就是我們最強大的運載火箭,能夠近百噸貨物送入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空前強大。
這將是目前最強大的火箭,能夠與獵戶座飛船搭配,形成探索地球軌道之外的運載工具。NASA探索系統開發部門的副主任助理認為,第一次飛行的所有主要部件正在進入生產環節,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輪發動機測試,下一步是在2017年製造、測試SLS火箭,並通過設計認證。最終SLS會變成非常強大的火箭,SLS項目經理認為,該火箭設計團隊非常努力地工作,加速推進火箭的研製。
火箭核心動力為低溫液氫液氧發動機,使用RS-25發動機,美國宇航局正准備對SLS火箭推進進行第二輪考核,完成一些結構測試。
⑨ 人類探索太空已經取得哪些成果
這方面太多了。復
1、宏觀上制,包括外星星系的發現,宇宙范圍的測量。
2、微觀上,研究具體星系間的運行,半人馬座、仙女座、太陽系等天體的研究。
3、理論上,研究宇宙發展理論,最主要的就是宇宙大爆炸學說。
4、探索上,尋找外星生物、尋找可為人類生存的星球。
5、研究上,包括黑洞、四維空間、時空隧道等學術的研究。
6、保護上,研究天體運動的規律和發展,包括小行星帶的監視。保護地球安全。
7、學術上,對於物質和反物質的研究。對於是否存在超光速等研究。
8、技術上,發射探索者、發現者號等研究火星地貌、是否存在水分等。
9、宗教上,研究宇宙是否是上帝創造等等。